第一篇:茶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规程
为了加强绿色食品茶叶标准生产基地管理,提高茶树种植标准化水平,增加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根据绿色食品肥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 /T 391-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 T 394-2000)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 /T 393-2000)等技术标准,制定安化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基地选择与建设 1.1 基地选择
基地选择在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条件良好,自然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便于茶园排灌、田间作业,与工业小区、居民生活小区、交通干线在500米以外,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能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的农业生产区域作为原料(茶叶)生产基地。
1.2 茶园生态建设
绿色食品茶树种植已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50-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或者是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物作天然屏障,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上风口营造防护林,道路两侧植行道树。对缺丛断行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记载生产过程中农药。肥料使用情况及栽培管理措施及农事活动档案。茶园规划与开垦 2.1 茶园规划
茶园规划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特性,便于茶园的耕作、灌溉和作业,要根据地形、地貌、合理设臵场部(茶厂)、种植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肥种植区和养殖业区。建基地时,对坡度大于25°,土壤深度小于60cm,以及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对于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臵一些林地。
2.2 茶园开垦
茶园开垦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开垦时首先要通过清洁障碍物、调整地形。深翻熟化土壤,为茶树的优质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坡度在15°以下的缓坡地可直接开垦,坡度达15°—25°的陡坡地按等高梯级开垦,初垦深度要在50cm以上,复垦(改造)深度40cm以上。茶树品种与种植 3.1 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应选择在基地生态条件下,具有良好适应性系耐寒、耐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同时选择优质高产应适制各种茶叶种类的良种,如槠叶齐、碧香早、茗丰、白毫早、安茗早、桃源大叶茶、云台大叶茶等新优良种。
3.2 茶树种植
茶树种植前开40cm×4cm定植沟,要依地块而定,底肥施经过无公害处理农家肥,如沤肥、泥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有机肥100担—200担,深度在30cm—40cm,而后回填表土。茶树种植根据地形、海拔、土壤肥力合理密植,采用双行双株,大行距130cm—150cm,小行距35cm—40cm,株距30—35cm,每穴栽2株,亩植3000—5000株茶苗。茶苗种植苗根离底肥10cm以上,种植时期低海拔区选择在秋冬至翌年春季,高海拔区宜选择在春季。茶树定剪与茶园除草 4.1 茶树定剪
茶树栽植后第一年,当树高达35cm以上的秋冬季当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时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定剪高度离地面15cm—20cm;第二年、第三年根据茶树长势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定剪,剪口离上一次剪口提高15cm—20cm,以后可采用人工采顶代替定剪,当茶树高度达60cm,树幅达100cm以上时,茶树进入青年期,可进入正常的鲜叶采摘。
4.2 茶园除草
宜采用人工除草,禁止采用化学除草剂(如草甘膦),梯壁杂草以割代锄,对一些匍匐性杂草可免除。为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防止夏秋旱季土壤水份的蒸发,同时抑制杂草丛生,幼龄茶园占用10—15担稻草或山青覆盖,当稻草山青腐烂可作为茶园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三项”化,提高土壤肥力。茶园管理与低产茶园改造 5.1 茶园管理
茶园耕作主要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和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促进茶树根系伸长更新,从而促进茶树的生长。在春茶前、春茶后和夏茶后各进行一次浅耕,夏茶后的一次浅耕应在雷雨结束的晴天进行。树冠幅度小或经过重修和台刈的茶园,应适当增加浅耕的次数。每年茶季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深耕。深耕与施基肥相配合。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减耕或免耕。
5.2 茶园改造
低产茶园改造采取“三改一补”即树改、土改、园改和缺株补苗,也就是生态失调型的茶园改造,对管理不善型的茶园,品种不良的茶园和种植过密的茶园改造。
5.2.1 树改
是指茶树经过多年的采摘,形成树冠高大不便于茶叶的采摘作业,或是茶树进入衰老期。单产低,茶叶品质降低,或者是未老先衰茶树所进行的改造,树改依树势可采取台刈、重剪、深剪、轻修和改植换种。方法:台刈离地面5cm-10cm;重剪离地面20cm-30cm;深剪剪去树冠以下15cm-20cm;轻修剪每年进行一次,是当每年茶季结束后剪去当年因采摘形成的鸡爪枝,保持树冠平整,对于采取台刈、重剪或深剪等方法都无法恢复树势的茶园采取改植换种。
5.2.2 土改
当茶园经过多年的人工作业和茶树生长,形成土壤坂结,土壤肥力下降,从而造成茶叶单产,品质下降,要及时进行茶园土壤改良,方法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或农家肥。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土壤结构。苗施有机、农家肥50担-100担。
5.2.3 园改
是指建于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经过多年的作业和雨水冲刷,形成园地外低内高,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不便于作业。此时要及时进行园地改造,并结合进行树改和土壤改造,方法是修梯壁和梯埂,内挖竹节沟、园面外侧高于内侧10cm-20cm。
5.2.4 缺行补苗
对于缺株断行从而影响茶叶单产的茶园,选择适当的茶树品种进行补苗、以提高单位种植指数,增加茶园采摘面积。茶园施肥 6.1 基肥
选用腐熟无公害处理的饼肥、人畜粪尿、厩肥,于当年11月下旬开沟深施复土,深度20厘米以上,亩施用量600公斤以上,配合施阜宝或施多宝有机肥100—150公斤/亩。
6.2 追肥
每年分三次进行,选用茶树专用复合肥,年施用量依茶势,亩产平均300公斤/鲜叶的茶园,年施用量50公斤/亩,第一次于2月中下旬进行,施用量占当年施用量的50%(25公斤/亩);第二次4月下旬进行,施用量占全年30%(15公斤/亩);第三次6月下旬进行,施用量占全年的20%(10公斤/亩)。施用量占全年的25%(12.5公斤/亩)。施用方法沟施或穴施,深度在20厘米以上,施后及时复土覆盖。茶园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茶卷叶蛾、茶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毛虫、茶蚕茶叶螨类,等防治措施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恢复和保持生态平衡,避免过分追求一次病虫的防治效果。
7.1 农业防治
7.1.1 分批、分次、及时采摘,抑制减少茶小绿蝉、茶卷叶蛾、茶螨类、茶饼病和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的发展。
7.1.2 通过合理修剪、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为害和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同时及时清除去病虫残枝。
7.1.3 秋天结合施肥进行茶园深耕,破坏在土壤中越冬的象甲类害虫的场所,减少虫口密度。
7.1.4 将茶树根系部的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防止病叶在表土叶越冬的害虫。
7.2 物理防治
可利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衰蛾类、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
7.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7.4 农药防治 7.4.1 茶丽纹象甲
茶丽纹象甲主要以成虫蛟食叶片为害,为害盛期在5—6月间,成虫有假死性,遇惊动即缩足落地,防治方法,一般于成虫出土撒施白僵菌871菌粉1-2千克拌细土施于土面或在成虫出土高峰期喷施白僵菌871菌粉0.5—1.0千克/亩。
7.4.2 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一般为害盛期为6月,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致使芽梢生长受阻,在5月下旬用5% 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2000倍进行喷雾防治,每亩使用剂量30—40毫升,安全间隔为7天。
7.4.3 茶卷叶蛾
茶卷叶蛾俗称“包叶虫”、“卷叶虫”,幼虫卷结嫩梢新叶或嫩芽,潜伏其中取食为害,世代重叠,被害茶叶产量降低,制成干茶碎片多,品质下降,一般为害盛期8月上旬,用生绿BT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200倍,剂量50—70g/亩进行喷雾防治,安全间隔均5天。
7.4.4 茶黑刺粉虱
茶黑刺粉虱以幼虫聚集叶背,固定吸食汁液,并排泄密露,诱发煤烟病发生,为害盛期10月上旬至12月,防治方法一般用2.5%天王星30—50ml/亩,稀释1000—1500倍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为7天。
7.4.5 茶螨类
茶叶螨类是茶树上为害较重的虫害,因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察觉,种类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茶短须螨、茶跗螨等。一年发生10—20代,为消灭此类害虫的越冬,为减少翌年虫口基数,一般在每年秋冬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结合封园用45%晶体石硫合剂稀释150—200倍(波美0.3—0.5度)喷雾防治,亩用剂量300—500g。
7.4.6 茶尺蠖
幼虫咬食叶片量铁剂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嫩茎全部吃尽,使整个茶园光秃,一年发生数代,以第3、4代(6月下旬—7月下旬)发生最重。防治方法:人工刮除技桠间或附近树林内部的卵块,成虫利用灯光诱杀,为害盛期采用0.5%生绿苦参碱1000-1500倍,亩用量50-70ml喷雾防治。茶叶采摘与运输
茶鲜叶的采摘以采摘茶树顶部嫩芽梢,做到适时分批、合理采摘,采养结合的原则,根据制作茶类对原料的要求采摘,春茶,采顶端一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二、三叶初展叶;夏茶嫩叶采;秋茶留叶采。采取分不同茶树品种采和老嫩叶分别采。采摘的鲜叶做到不挤压、不破损、分类堆放、运输。运输器具要清洁卫生、通气,避免与有污染和混装,鲜叶进厂要分批、分品种、分老嫩叶、分雨水叶,分加工茶类品种及时验收堆放,保持鲜叶质量。
第二篇:茶叶标准化生产
湖北昀和生态观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茶叶产品生产执行标准
一、无公害茶园建设,包括无公害茶园的园地选择、茶园管理和茶园铺草 1)无公害茶园:基地应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的地
域,周边地域环境优良,植被丰富,与交通干线、工厂、城镇等污染源保持一定距离。
2)茶园管理:无公害茶园除草要求以物理措施(耕作)为主,少用、慎用除草剂,有机茶园杜绝使用化学除草剂。
3)茶园铺草:茶园行间铺草是一项传统的经济、实用栽培技术。通常用稻草、麦杆、山草等草料铺在茶树行间。
二、投产茶园管理技术
(一)施肥(“一基三追多次喷”)
1、施肥时期:基肥于每年秋季(10-11月)进行。第一次追肥在春季茶叶开采前15-20天进行,第二次在春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三次在夏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每次施肥结合中耕除草。
2、施肥量:一般亩产干茶100公斤的茶园,基肥施用量为菜籽饼100公斤
或有机无机复合肥50公斤,或高温堆肥1000公斤;追肥施用量为速效氮肥50公斤,按春、夏、秋4:3:3比例施入。
3、施肥方法:①根际施肥。在树冠下行间开15—20厘米深的条沟,施入肥料后覆土。
②根外追肥。宜选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在树冠叶面均匀喷洒。常用肥料浓度:尿素0.3%--0.5%;过磷酸钙0.5%--1.0%;硫酸钾0.5%--1.0%。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5天停止使用。
(二)修剪
1、轻修剪:每年开春后进行一次,剪去树冠面3—5厘米的枝叶,低山可在秋末冬初进行。
2、深修剪:每隔2—3年进行一次,在春茶结束后剪去树冠面以下10—15厘米的细弱枝叶层。剪后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实行留叶轻采。
3、重修剪:适用于栽植10年以上的茶树,用整枝剪或重修剪机将衰老茶树剪去1/2或1/3,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4、台刈:用台刈机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枝条在离地5厘米左右处全部刈去,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5、边缘修剪:每年在两茶行之间用修边机修出20—30厘米的操作通道。
(三)病虫草害防治
1、农业防治:
①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茶赤星病、小绿叶蝉等病虫。
②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厘米,保持行间通风透光,减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
③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④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2、物理防治:
①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象甲等害虫危害。②利用害虫的趋性,使用杀虫灯诱杀。③利用机械或人工防除杂草。
3、生物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即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如鱼藤酮、苦参碱、等。
4、化学防治:①茶园应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按照全县推广使用的药剂进行防治。②严格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三、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一)改树
1、重修剪
①修剪对象:树冠分枝生长衰弱,芽梢稀少,对夹叶发生早鸡爪枝多,单产低;树冠未衰老,但枝条生长高低不一,分枝密度稀;受病虫危害,部分枝干有苔藓、地衣,影响枝干生长;生长势差而又没有形成采摘面的茶丛。
②修剪时期:春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
③修剪方法:剪去树冠的1/3—1/2,即距地面50厘米处剪去上部枝条。
2、台刈
①对象:树龄大,树势非常衰老,主干灰白,叶片秃光,苔藓、地衣丛生,或已经进行过几次重修剪的茶树;主干高大,分枝极少,篷脚空虚的茶丛;树冠低矮,篷高不到1尺,枝条细弱稀少;骨干枝病虫危害严重,大量枝条干枯死亡的茶树。
②台刈时期:为避免春茶过多地减产,一般在春茶采完后进行。③台刈方法:离地面5—10厘米处剪去上部所有枝条。台刈的切口要求不破裂,最好向阳倾斜,光滑清洁,剪后用波尔多液冲洗伤面。
(二)改园
1、补植缺丛:并小块为大块,并零星为成片,改丛栽为条栽,将坡地改成等高条植茶 园。
2、改土治水:全园深翻30—50厘米,结合增施有机肥料,挑培客土;实行茶行铺草; 整修沟渠道路。
㈢改植换种必须按照建设新茶园的要求,选用良种,建好园地。
在建园过程中,要彻底挖除拣净原有茶树根系,并采取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四、鲜叶采摘及管理技术
1、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2、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掐采和抓采。
3、发芽整齐,生长势好,采摘面平整的茶园推广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
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4、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不得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盛装鲜叶;不得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
5、鲜叶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不得紧压和用脚踩踏,减少机械损伤,防止鲜叶变质。
6、采摘后的鲜叶应及时运抵茶厂并及时验收,摊放在洁净的地面,防止鲜叶发热变红。
五、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
1、改善茶厂环境。茶叶加工属食品范畴,其加工厂的环境条件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茶叶加工厂要与公路、城镇、垃圾堆(场)、公厕等污染源间隔一定的距离。
2、对茶叶加工人员进行体检。无公害茶叶的加工从业人员必须体检合格,并取得卫生监督机构颁发的体检合格证。
3、合理选择加工机械。加工机械必须符合无公害茶叶加工要求,不能给茶叶带来金属污染,也不能给茶叶带来润滑油、煤气和烟气污染。
4、加工茶叶的锅、灶应专用,不应使用日常生活炊具加工茶叶。炉灶处设灰坑,避免燃料、灰尘污染茶叶。烟囱设在室外。
5、不使用报纸等油墨印刷的纸张包装茶叶。不允许使用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材料包装茶叶。不应使用盛装过其他物品的食品袋包装茶叶。重复包装茶叶的布袋使用前应清洗干净。
6、宜建立规范的茶叶加工厂,逐步改农户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
六、优质炒青绿茶初制技术
(一)长炒青的品质要求
外形条索紧直、匀整、有锋苗、不断碎,干茶色泽翠绿鲜润,净度好;内质香高持久,最好带有熟板栗香,纯正;汤色清澈,黄绿明亮;滋味浓醇爽口,忌苦涩味;叶底嫩绿明亮,忌红梗红叶、焦斑、生叶及闷黄叶。
(二)加工技术
鲜叶在加工前应适当摊青,摊厚15—20厘米,每1—2小时轻翻一次。待叶质柔软有弹性,叶边卷曲,体积缩小,即可加工。杀青
1、杀青的方法:
分复干机和滚筒机两种,操作方法见下表:
2、杀青的程度:叶子暗绿水分少,茎梗弯曲断不了,香气显露青气消,两手捏起软条条。达到上述标准,说明杀青掌握适度。
3、杀青叶处理:杀青后应立即通风散热,防止堆积闷黄或红变,滚筒杀青机可在出口处安装鼓风机或电扇吹叶散热。揉捻
1、揉捻的技术原则:⑴嫩叶冷揉,老叶热揉。⑵加压轻—重—轻。⑶老叶重压长揉,嫩叶轻压短揉。⑷投叶量适当。投叶过多,翻动困难,揉不紧,揉不匀,松、扁、碎多;太少则摩擦力减弱,翻动不匀,扁条碎片多。
2、揉捻的方法:绿茶揉捻一般采用中小型揉捻机。其投叶量及压力调节见下表:
不同揉捻机的投叶量
揉捻时间与压力调节
3、揉捻的程度:揉捻叶外形要求“五要五不要”:一要条索,不要叶片;二要园条,不要扁条;三要直条,不要弯条;四要紧条,不要松条;五要整条,不要碎条。感官掌握:嫩叶不断碎,老叶不松泡,揉盘湿润而不流汁太多,手捏叶子有汁溢出,松手后茶团不散。
4、揉捻效果审评:扁条:加压过早或过大,叶量过多;碎条:加压过早或过大,转速过快,时间过长,叶量过多;弯条:解块不匀,叶量过多;松条:加压过迟或不足,揉时过短,叶量过多。干燥
干燥分二青、三青、辉锅3道工序。
⑴二青:主要是散发水分,有烘干设备的最好改为烘二青,以烘代炒,烘的程度是手捏不粘,稍感触手,尚可成团,松手能散。
⑵炒三青:主要是做形,一般采用复干机,程度是叶子发硬,有触手感,略有弹性。⑶辉锅:主要是继续整形,蒸发水分,达到足干。多采用复干机,技术上要掌握三条:一是滚筒内叶子要放满,转动时有少量滚出为度;二是温度不能太高;三是时间宜略长,与低温相适应,一般需炒100分钟。二青、三青、辉锅之间必须进行摊凉“回潮”,使水分得到重新分布,便于做型和干匀干燥工艺操作方法 干燥工艺 复干机三青 复干机辉锅
第三篇: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标准号:DB33/T 675—2008
类
别:种植业
关键字:茶叶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G均为资料性附录,附录F、附录H均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浙江省农业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李宁、赵志强、王小骊、章强华、姚晗珺。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叶安全生产种植的基本要求,包括记录的保留、质量安全要求、基地选择和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和劳动保护等。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茶叶的种植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 5020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NY 5244-2004 无公害食品茶叶 3 安全要求
3.1 应符合GB 2762、GB 2763和NY 5244-2004中表2的规定。
3.2 出口日本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A。3.3 出口欧盟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B。3.4 出口美国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C。3.5 出口韩国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D。4 基地选择和管理 4.1 基地选择 4.1.1 茶叶产地
茶叶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包括交通主干道),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4.1.2 茶园环境
茶园环境应符合NY 5020的要求。4.2 基地和茶园 4.2.1 工作室
基地应建有工作室,用于生产办公。室内桌椅、资料橱配备齐全,存放有关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有关规章制度。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应配备配套水、电及通讯设备。4.2.2 仓库
基地应建有专用仓库,分别存放农药、化肥和施药器械等。仓库应符合安全、卫生、通风、避光等要求;内设货架,配备必要的农药配置量具、防护服、急救箱等。4.2.3 废物与污染物收集设施
基地应设有收集垃圾和农药包装等废物与污染物的设施。4.2.4 灌溉系统
茶叶生产应有专用水源,如专用水井、储水池等,严防污染。专用水井井口应高出地面30cm,并配有防护设施,防止雨水倒灌、弃入污染物等。
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基地,应建立水源管理系统,如供水管道、再利用体系、灌溉设备维护等,以保证水源供应,减少浪费。4.2.5 植保员与肥料员
根据基地面积大小,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植保员,负责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的调查、预报、防治指导等。有条件的基地,可配备肥料技术人员,负责肥料施用技术指导等。4.2.6 环境条件监测
新建基地应进行环境条件监测。以后每2年~3年,或在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时,应由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及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以确定是否继续使用该基地。4.2.7 档案
基地每个地块(片)应建立独立的、完整的档案和生产记录档案。如:平面分布图、茶叶生产基地基本情况记载表、茶叶种植基地茶园地块组成清单、茶叶种植基地农事活动记录、茶叶种植基地农药使用记录、农药购进和领用记录、化肥采购和领用记录、茶叶种植基地化肥使用记录、茶叶种植基地鲜叶流向记录、茶叶农药残留监控检测登记表、茶叶种植基地茶树栽培履历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人员登记表等。4.2.8 隔离防护
基地周围应建立隔离网、隔离带等,以保护基地,防止外源污染。4.2.9 标志标示
基地有关的位置、场所,应设置醒目的标志、标示。5 生产技术管理 5.1 茶树种植
茶树种植应符合NY/T 5018-2001中的规定。5.2 土壤管理和施肥
土壤管理和施肥应符合NY/T 5018-2001中的规定。5.3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5.3.1 综合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和协调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各类病虫草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内,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以内。
5.3.2 防治对象与防治指标
应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参见附录E。5.3.3 农业防治 5.3.3.1 选用品种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5.3.3.2 合理修剪
修剪既可培育树冠,又可改变病虫的生存环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需合理控制茶树高度,春茶后宜进行树冠改造,秋末宜轻修剪可明显地压低叶螨类的越冬基数等。5.3.3.3 茶园翻耕
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翻耕,可减轻次年象甲类害虫发生,对在土壤越冬的鳞翅目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3.3.4 及时清园
秋末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可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减轻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的发生。5.3.4 物理防治 5.3.4.1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于田间点灯诱杀,减轻田间的发生量。5.3.4.2 人工捕杀
对发生较轻、为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危害。5.3.4.3 除草
宜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清除杂草。5.3.4.4 色板诱杀
运用色板诱杀茶蚜等,可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或黄色板条(25cm×40cm),每667m2放置40块~60块。5.3.5 生物防治
5.3.5.1 保护和利用当地主要的有益生物及其优势种群,控制使用杀虫谱广的农药、减少茶园喷药次数及农药用量。5.3.5.2 性诱剂诱杀
性诱剂诱杀害虫针对性强、效果好,宜大面积推广应用。用户可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5.4 茶树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5.4.1 茶树病虫害化学防治的原则
加强茶树病虫的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按制订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防治,应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安全间隔期和施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改进施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对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对茶丛中下部害虫,提倡侧位低容量喷雾。5.4.2 农药品种的选择和施用 5.4.2.1 农药品种的选择
5.4.2.1.1 农药品种不应选择国家农业部公告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
5.4.2.1.2 应根据进口国的要求,合理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
5.4.2.1.3 茶园的病虫害防治用药方案遵照附录F的规定。部分国家或组织禁止或停止使用的药剂参见附录G。5.4.2.2 农药的施用
应按照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5.5 采摘和贮存运输
5.5.1 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类茶对茶叶鲜叶的要求,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5.5.2 机采茶园,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无铅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5.5.3 采用清洁、通风性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者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5.5.4 贮存运输过程中,不应对鲜叶造成污染。6 投入品管理 6.1 肥料 6.1.1 肥料采购
肥料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肥料。不应采购下列肥料:非法销售点销售的肥料、超过保质期的肥料和进口国禁止使用的肥料。
6.1.2 肥料的储存
肥料应妥善储存。将其存放于清洁、干燥且无水源污染的地方。6.2 农药 6.2.1 农药的采购
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的农药。不应采购下列农药:非法销售点销售的农药、无农药登记证或农药临时登记证的农药、无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的农药、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的农药、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完整的农药、超过保质期的农药和进口国禁止使用的农药。6.2.2 农药的储藏
农药应储藏于专用仓库。仓库应符合防火、卫生、防腐、避光、通风等安全条件要求,并配有农药配制量具、急救药箱,入口处应贴有警示标志。6.2.3 农药包装物处理
农药包装物不应重复使用、乱扔,应及时收回。应符合NY/T 1276-2007的规定。7 劳动保护 7.1 培训
凡使用、处理农业化学品的人员,以及所有操作危险或者复杂设备的人员都应经过正式培训。7.2 施药保护
施药时,操作者应穿着防护服。7.3 警示标志
施药后,现场应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其他工作现场和危险场所附近亦应设立警示标志。潜在危险区的警示标志应设于入口处。记录的保留和内容要求 8.1 记录的建立 种植者应建立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记录,以证实所有的农事操作符合相应的安全卫生要求,从而完善整个溯源体系。8.2 记录的内容
记录的格式及内容要求按照附录G的规定。8.3 记录的保留
必要的记录应至少保留两年。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茶叶的最大残留限量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茶叶的最大残留限量参见表A.1。
表A.1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茶叶(未发酵茶)的最大残留限量序号
通用名
中文名
最大残留限量MRLs(mg/kg)1
1,1-Dichloro-2,2-bis(4-ethylphenyl)Ethane
1,1-二氯-2,2-二(4-乙苯)乙烷
0.12
1-Naphthaleneacetic Acid
1-萘乙酸
0.13
2,2-DPA
茅草枯
0.054
2,4,5-T 2,4,5-涕
不得检出5
4-CPA
对氯苯氧乙酸
0.026
Abamectin
阿维菌素
0.027
Acephate
乙酰甲胺磷
Acequinocyl
灭螨醌
509
Acetamiprid
吡虫清
5010
Acrinathrin
氟丙菊酯
1011
Alanycarb
棉铃威 512
Aldicarb
涕灭威
0.0513
Aldrin and dieldrin(as total)
艾氏剂和狄氏剂(总量)
不得检出14 Amitraz
双甲脒
0.115
Amitrol
杀草强
不得检出16
Aramite
杀螨特
0.117
Asulam
磺草灵
0.0218
Atrazine
莠去津
0.119
Azimsulfuron
四唑嘧磺隆
0.120
Azoxystrobin
腈嘧菌酯
1021
Barban 燕麦灵
0.122
Benalaxyl
苯霜灵
0.123
Benfuracarb
丙硫克百威
0.124
Bensulfuron-methyl
苄嘧磺隆
0.0225
Bensulide
地散磷
0.0326
Bentazone 灭草松
0.0227
Benzyladenine(Benzylaminoprin)
N6-苯甲酰基腺嘌呤
0.0228
BHC(as total of Alpha-BHC,Beta-BHC,Gamma-BHC and Delta-BHC)
六六六(四种异构体总量)0.2
第四篇:无公害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生猪生产的饲养管理、饲料使用、兽医防疫、兽药使用等技术。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71 猪的饲养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T 13078 饲料、饲料添加剂卫生指标和试验方法 NY 5030—2001 无公害生猪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2001 无公害生猪兽药防疫准则 NY 5032—2001 无公害生猪饲料使用准则 NY 5033—2001 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NY 5027—2001 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饲料 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 3 饲养管理
3.1 猪场环境、工艺和引种
3.1.1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km以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3.1.2 猪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km以上,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3.1.3 猪场生产区布臵在管理区的上风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或侧风向处。3.1.4 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3.1.5 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3.1.6 猪舍应能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清洗消毒。
3.1.7 猪舍内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需求。3.1.8 猪舍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3.1.9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3.1.10 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3.1.11 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的种猪场引进,并
经动物检疫部门检疫。
3.1.12 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仔猪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
3.1.13 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
3.1.14 如需引种,应从当地兽医监督部门开据准调证,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3.2 卫生消毒 3.2.1 消毒剂
消毒剂要选用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3.2.2 消毒方法
应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喷雾、熏蒸、紫外线、火焰、喷撒和浸液等消毒方法。3.2.3 消毒制度
3.2.3.1 环境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液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入口处设消毒池,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3.2.3.2 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洗澡、更衣和紫外线消毒。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
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
3.2.3.3 猪舍消毒: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
3.2.3.4 用具消毒: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3.2.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3.3 人员要求
3.3.1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殖工作。3.3.2 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3.4 饲喂
3.4.1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3.4.2 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3.4.3 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态。3.4.4 饮水要符合附件一的要求。3.5 灭鼠、驱虫
3.5.1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
理。
3.5.2 选择高效、安全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3.6 病、死猪处理
3.6.1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应做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3.6.2 猪场不得出售病猪、死猪。
3.6.3 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3.7 废弃物处理
3.7.1 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3.7.2 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
3.7.3 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使用。3.8 资料记录
3.8.1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
3.8.2 种猪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3.8.3 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3.8.4 兽医人员应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
3.8.5 每批出场的猪应有出场猪号、销售地记录,以备查询。3.8.6 资料应尽可能长期保存,最少保留2年。4 饲料使用 4.1 饲料原料
4.1.1 感官要求:色泽新鲜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及异味、异嗅。
4.1.2 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应符合附件二。
4.1.3 制药工业副产品及工业合成的油脂和畜禽粪便不应用作猪饲料原料。
4.1.4 要求至少90%的饲料原料应来源于已认定的无公害产品及其副产品,其它原料是可以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的产品。4.2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
4.2.1 感官要求: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和组织形态特征,无异味、异嗅。
4.2.2 饲料中使用的营养性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应符合附件三。
4.2.3 饲料中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产品应是具有农业部颁发的饲料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生产的、具有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4.2.4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按标签所规定的用法和用量。4.3 药物饲料添加剂
4.3.1 无公害生猪饲料中不应添加氨苯砷酸、洛克沙胂制剂类药物饲料添加剂。
4.3.2 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应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4.3.3 生猪饲料中不应直接添加兽药。
4.3.4 生猪饲料中不应添加国家严禁使用的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见附件
四、附件五。
4.3.5 允许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见附件六。4.4 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4.4.1 感官要求:色泽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及异味、异嗅。4.4.2 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应符合标签中所规定的含量。4.4.3 生猪配合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应符合附件二。4.4.4 30kg体重以下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不高于250mg/kg;30~60kg体重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应不高于150mg/kg;60kg体重以上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应不高于25mg/kg。
4.4.5 浓缩饲料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和铜的含量按说明书的规定及量,折算成配合饲料中的含量计。
4.4.6 添加剂预混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见下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按日粮中添加比例1%)兽医防疫准则 5.1 养猪场总体卫生要求 5.1.1 环境质量
养猪场的污水、污物处理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环境。5.1.2 选址
养猪场应距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居民区、城镇学校1000m以上,远离医院、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2000m以上,周围应有围墙或有效屏障。5.1.3 建筑布局
严格执行生产区与生活区、行政区相隔离的原则。人员动物和物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进料和出粪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和疫病传播,并根据防疫要求建有消毒室、兽医室、隔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等,应距离猪舍下风50m以上。5.1.4 养猪场设施设备
猪场大门入口处设臵消毒池(宽与大门相同,长等于大型车轮一周半长的水泥结构)生产区门口设有更衣、换鞋、消毒室,猪舍入口设臵人员消毒设施,并备有对猪场及相应设施如:车辆等进行定期消毒的清洗消毒设施及对害虫和啮齿动物等的生物防护设施。5.1.5 饲养管理要求
养猪场内严禁养禽、犬、猫及其它动物,场内食堂不得外购生鲜猪肉及副产品,饲料、生产和生活用水应符合附件一的规定。5.2 疫病预防措施 5.2.1 免疫接种
养猪场应按照当地畜牧部门的免疫计划结合本场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5.2.2 寄生虫控制
驱虫药物包括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及制剂,使用按药物使用程序以对猪体无损害并能杀虫和驱虫。5.3 疫病监测
5.3.1 养猪场应制定疫病监测方案,并主动接受当地畜牧生产部门 的监测。
5.3.2 养猪场常规监测的疫病至少应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肺疫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丹毒、结核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
5.3.3 除上述疫病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一些必要的疫病进行监测。
5.3.4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疫病监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必要的疫病监督抽查抗体测定,并将抽查结果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5.4 疫病控制和扑杀
养猪场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病时,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5.4.1 驻场兽医或就近兽医中心站应及时进行诊断,并尽快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疫情。
5.4.2 确诊发生口蹄疫、猪水泡病时,养猪场应配合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猪群实施严格的隔离、扑杀等措施,发生猪瘟、伪狂犬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猪肺疫与呼吸综合症等疫病时,应对猪群实施清群和净化措施;全场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病死或淘汰猪的尸体做无公害化处理和消毒。6 兽药使用准则
使用兽药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6.1 允许使用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厩舍和器具进行消毒。但应掌握浓度对猪不造成危害。
6.2 优先使用疫苗预防动物疾病,但应使用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规定的疫苗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同时要按程序化免疫和疫苗说明进行。
6.3 允许在兽医的指示下使用兽用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6.4 允许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钙、磷、硒、钾等补充药,微生态制剂、酸碱平衡药、体液补充药、电解质补充药、营养药、血容量补充药、抗贫血药、维生素类药、吸附药、泻药、润滑药、酸化剂、局部止痛药、收剑药和助消化药。
6.5 慎重使用经农业部批准的拟肾上腺素药、平喘药、抗(拟)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药和解热镇痛药。
6.6 禁止使用麻醉药、镇痛药、镇静药、中枢兴奋药、化学保定药及骨骼肌松弛药。
6.7 允许使用抗菌药和抗寄生虫药,见附件七,其中治疗药应凭兽医处方购买和使用,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6.7.1 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和用量。
6.7.2 休药期应按不同药物说明规定执行。未规定休药期的品种,休药期不应少于28天。
6.8 建立并保存免疫程序记录;建立并保存全部用药的记录,治疗用药记录包括生猪编号、发病时间、及症状、治疗用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疗程、治疗时间等;预防或促生长混饲给药记录包括药品名称、给药剂量、疗程等。
6.9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基因工程方
法生产的兽药。
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经淘汰的兽药。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生猪生产的饲养管理、饲料使用、兽医防疫、兽药使用等技术。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71 猪的饲养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T 13078 饲料、饲料添加剂卫生指标和试验方法 NY 5030—2001 无公害生猪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2001 无公害生猪兽药防疫准则 NY 5032—2001 无公害生猪饲料使用准则 NY 5033—2001 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NY 5027—2001 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饲料 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 3 饲养管理
3.1 猪场环境、工艺和引种
3.1.1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km以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3.1.2 猪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km以上,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3.1.3 猪场生产区布臵在管理区的上风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或侧风向处。3.1.4 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3.1.5 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3.1.6 猪舍应能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清洗消毒。
3.1.7 猪舍内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需求。3.1.8 猪舍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3.1.9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3.1.10 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3.1.11 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的种猪场引进,并
经动物检疫部门检疫。
3.1.12 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仔猪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
3.1.13 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
3.1.14 如需引种,应从当地兽医监督部门开据准调证,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3.2 卫生消毒 3.2.1 消毒剂
消毒剂要选用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3.2.2 消毒方法
应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喷雾、熏蒸、紫外线、火焰、喷撒和浸液等消毒方法。3.2.3 消毒制度
3.2.3.1 环境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液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入口处设消毒池,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3.2.3.2 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洗澡、更衣和紫外线消毒。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
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
3.2.3.3 猪舍消毒: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
3.2.3.4 用具消毒: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3.2.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3.3 人员要求
3.3.1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殖工作。3.3.2 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3.4 饲喂
3.4.1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3.4.2 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3.4.3 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态。3.4.4 饮水要符合附件一的要求。3.5 灭鼠、驱虫
3.5.1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
理。
3.5.2 选择高效、安全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3.6 病、死猪处理
3.6.1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应做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3.6.2 猪场不得出售病猪、死猪。
3.6.3 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3.7 废弃物处理
3.7.1 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3.7.2 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
3.7.3 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使用。3.8 资料记录
3.8.1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
3.8.2 种猪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3.8.3 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3.8.4 兽医人员应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3.8.5 每批出场的猪应有出场猪号、销售地记录,以备查询。3.8.6 资料应尽可能长期保存,最少保留2年。4 饲料使用 4.1 饲料原料
4.1.1 感官要求:色泽新鲜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及异味、异
嗅。
4.1.2 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应符合附件二。
4.1.3 制药工业副产品及工业合成的油脂和畜禽粪便不应用作猪饲料原料。
4.1.4 要求至少90%的饲料原料应来源于已认定的无公害产品及其副产品,其它原料是可以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的产品。4.2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
4.2.1 感官要求: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和组织形态特征,无异味、异嗅。
4.2.2 饲料中使用的营养性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应符合附件三。
4.2.3 饲料中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产品应是具有农业部颁发的饲料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生产的、具有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4.2.4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按标签所规定的用法和用量。4.3 药物饲料添加剂
4.3.1 无公害生猪饲料中不应添加氨苯砷酸、洛克沙胂制剂类药物饲料添加剂。
4.3.2 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应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4.3.3 生猪饲料中不应直接添加兽药。
4.3.4 生猪饲料中不应添加国家严禁使用的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见附件
四、附件五。
4.3.5 允许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见附件六。
4.4 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4.4.1 感官要求:色泽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及异味、异嗅。4.4.2 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应符合标签中所规定的含量。4.4.3 生猪配合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应符合附件二。4.4.4 30kg体重以下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不高于250mg/kg;30~60kg体重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应不高于150mg/kg;60kg体重以上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应不高于25mg/kg。
4.4.5 浓缩饲料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和铜的含量按说明书的规定及量,折算成配合饲料中的含量计。
4.4.6 添加剂预混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见下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按日粮中添加比例1%)兽医防疫准则 5.1 养猪场总体卫生要求 5.1.1 环境质量
养猪场的污水、污物处理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环境。5.1.2 选址
养猪场应距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居民区、城镇学校1000m以上,远离医院、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2000m以上,周围应有围墙或有效屏障。5.1.3 建筑布局
严格执行生产区与生活区、行政区相隔离的原则。人员动物和物
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进料和出粪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和疫病传播,并根据防疫要求建有消毒室、兽医室、隔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等,应距离猪舍下风50m以上。5.1.4 养猪场设施设备
猪场大门入口处设臵消毒池(宽与大门相同,长等于大型车轮一周半长的水泥结构)生产区门口设有更衣、换鞋、消毒室,猪舍入口设臵人员消毒设施,并备有对猪场及相应设施如:车辆等进行定期消毒的清洗消毒设施及对害虫和啮齿动物等的生物防护设施。5.1.5 饲养管理要求
养猪场内严禁养禽、犬、猫及其它动物,场内食堂不得外购生鲜猪肉及副产品,饲料、生产和生活用水应符合附件一的规定。5.2 疫病预防措施 5.2.1 免疫接种
养猪场应按照当地畜牧部门的免疫计划结合本场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5.2.2 寄生虫控制
驱虫药物包括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及制剂,使用按药物使用程序以对猪体无损害并能杀虫和驱虫。5.3 疫病监测
5.3.1 养猪场应制定疫病监测方案,并主动接受当地畜牧生产部门的监测。
5.3.2 养猪场常规监测的疫病至少应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肺疫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丹毒、结核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
5.3.3 除上述疫病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一些必要的疫病进行监测。
5.3.4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疫病监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必要的疫病监督抽查抗体测定,并将抽查结果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5.4 疫病控制和扑杀
养猪场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病时,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5.4.1 驻场兽医或就近兽医中心站应及时进行诊断,并尽快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疫情。
5.4.2 确诊发生口蹄疫、猪水泡病时,养猪场应配合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猪群实施严格的隔离、扑杀等措施,发生猪瘟、伪狂犬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猪肺疫与呼吸综合症等疫病时,应对猪群实施清群和净化措施;全场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病死或淘汰猪的尸体做无公害化处理和消毒。6 兽药使用准则
使用兽药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6.1 允许使用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厩舍和器具进行消毒。但应掌握浓度对猪不造成危害。
6.2 优先使用疫苗预防动物疾病,但应使用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
量标准》规定的疫苗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同时要按程序化免疫和疫苗说明进行。
6.3 允许在兽医的指示下使用兽用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6.4 允许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钙、磷、硒、钾等补充药,微生态制剂、酸碱平衡药、体液补充药、电解质补充药、营养药、血容量补充药、抗贫血药、维生素类药、吸附药、泻药、润滑药、酸化剂、局部止痛药、收剑药和助消化药。
6.5 慎重使用经农业部批准的拟肾上腺素药、平喘药、抗(拟)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药和解热镇痛药。
6.6 禁止使用麻醉药、镇痛药、镇静药、中枢兴奋药、化学保定药及骨骼肌松弛药。
6.7 允许使用抗菌药和抗寄生虫药,见附件七,其中治疗药应凭兽医处方购买和使用,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6.7.1 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和用量。
6.7.2 休药期应按不同药物说明规定执行。未规定休药期的品种,休药期不应少于28天。
6.8 建立并保存免疫程序记录;建立并保存全部用药的记录,治疗用药记录包括生猪编号、发病时间、及症状、治疗用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疗程、治疗时间等;预防或促生长混饲给药记录包括药品名称、给药剂量、疗程等。
6.9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兽药。
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经淘汰的兽药。
第五篇:甜玉米种植技术规程
甜玉米种植技术规程
一、品种选择及处理
1、品种选择
选用市场销路广、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夏播甜玉米要选用早熟、矮秆、抗倒伏的紧凑型优良杂交品种以包衣种子为好,种子质量要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以幼嫩果穗作水果、蔬菜上市为主的,应选用超甜玉米品种;以作罐头制品为主的,则应选用普通甜玉米品种,并按厂家要求的果穗大小、重量选择合格品种。并注意早、中、晚熟期搭配。
2、种子处理
种子准备播前在阳光下晒种子2天,去杂。种子不必浸种,宜用于种子直播,出苗率高,浸种催芽条件不合适或方法不当会使发芽率迅速下降。
二、严格隔离
甜玉米应与普通玉米或其他类型的玉米隔离种植,以免串粉。可采用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但以空间隔离为好。如采用空间隔离,一般平原地区为400m以上,如有树林、山岗、房屋、公路等天然屏障,隔离距离可适当缩短。如采用时间隔离,播种期应相差20-30天。总之,以不使两类玉米花粉相遇为原则。
三、播种技术
1、整地播种
由于甜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少,发芽和拱土能力较弱,因此,在种植时要选择土质疏松、肥力好、墒情好、灌排方便的地块。播种要精细,每穴3~4粒,播种深度比普通玉米略浅,一般覆土4cm左右。播种后不要镇压。
2、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依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期早晚、种植方式而定。在一般中等肥力土壤,行距行距50厘米,株距32~36厘米,以3000-4000株/亩为宜,早熟品种可密些,晚熟品种可稀些。
3、科学施肥
一般生产条件下,甜玉米每亩施入纯氮8~9千克、五氧化二磷5~6千克、氧化钾7~8千克,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同时注意追肥,追肥的时间应根据甜玉米的需肥规律分两期进行,一次在拔节前,有7~8片叶时,另一次在抽雄前10天左右,这样可以促使茎秆粗壮,穗大产量高。
4、喷施除草剂
播种复土后需喷施除草剂,喷晚了除草效果差。可用50%乙草胺乳剂每亩用50克兑水100公斤。用喷雾器压低喷头均匀喷洒于地表,在土壤水分适宜时药效好,地表形成药膜,可杀死新发的草芽。
四、田间管理
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当幼苗具3~4片叶时间苗,4~5片叶时定苗,每穴1苗。间定苗的原则是除大、除小、留中间,以保证全田幼苗均匀一致。苗期不抗涝,应及时排水,苗期土壤水分在50%-60%时,可不灌水。
大喇叭口期(孕穗期),应及时中耕松土,然后追施氮、钾肥。钾肥可以抗倒伏,抗病,壮秆,促使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输。此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比苗期多,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应及时灌水、排水。
抽雄开花期是甜玉米对水分的敏感期,要求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的80%,是整个生育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花期干旱,减产一半”,甚至使雄花抽不出来。抽雄期充足的水分对高产极为重要。授粉结束,(果穗花丝枯萎)摘除雄穗,可减少蚜虫危害。后期拔除大草,可避免养分争夺,防止下部叶片早枯,减少病虫害。
及时剥蘖和剥笋。甜玉米苗期从基部节位长出分蘖芽,如果不剥除会消耗植株养分,影响玉米苗的正常生长,因此在苗期必须进行剥蘖1~2次;为了提高玉米鲜苞商品率,促进穗大穗重,一般在雌穗抽丝授粉期间,把第二苞位的玉米笋剥除,剥除时要注意保护功能叶不受损伤。剥蘖和剥笋在晴天时进行。
五、病虫害防治
甜玉米较其他玉米更易感病虫害,极易招致玉米螟、金龟子、蚜虫等害虫为害,后期穗粒腐病特别重。甜玉米的果穗受害后,严重影响商品质量和售价。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收获前20天禁止施用农药。
首先要注意选择抗病品种,其次在生长过程中注意防治。为了防止残毒,甜玉米授粉后尽量用生物农药防治,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决不能用残留期长的剧毒农药。防治地下害虫每亩用3%米乐尔颗粒剂5公斤,混细砂在播种沟撒施;防治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接种赤眼蜂卵块,枵用杀螟杆菌、白僵菌粉等灌心叶。药剂防治在抽雄前花叶率达10%时防治为适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2500~3000倍液,每株10~15毫升灌心,防治效果达85%以上,可兼治玉米蓟马。用菊酯类农药制成毒土、或稀释液灌心,效果也较理想。
六、适时收获
夏秋玉米在授粉后20-25天(乳熟后期),当花丝变褐色,玉米粒表面有光泽时即可收获,收获时鲜苞保留5~6张苞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