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15 改后--现金管理在我国地方国库的战略选择 修改
现金管理在我国地方国库的战略选择
崔保平人民银行甘肃省陇南市中心支行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财政收入也在大幅度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国库现金盈余成为国库账户中资金运行管理的常规态势,如何做好地方现金的管理和运作也就成为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地方国库的现金管理战略选择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战略选择
国库现金管理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进行控制和提高政府财政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活动,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地方财政管理尤其是现金管理工作水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完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成为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普遍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相关问题
地方国库的现金管理工作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的条件,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政府理财观念,对财政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其次就是要建立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机制,要对地方财政收支运行的全过程进行高效的管理和控制。最后就是要做好现金管理的信息化服务,也就是要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充分的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先进的技术对财政收支的各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然后在数据分析和管理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由于地方国库与中央国库之间在现金规模、操作工具以及管理风险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中央国库的现金管理体系构架不能适用于地方国库的现金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地方国库的特点做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战略选择工作。
二、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的战略选择
(一)完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制度
根据现阶段国库管理工作的特点以及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工作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要出台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和管理办法。人民银行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制定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办法、现金管理操作规程以及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协议等一些列有指导性意义的意见和管理办法,各个分支行国库部门要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国库管理工作等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办法和规程。其次,要建立地方国库现金流的预测机制,要充分的运用基础数据和信息,构建多个年度、科学性强以及科目分类清晰的国库现金收支基础数据库,通过运筹运用计算模型、历史数据经验分析以及未来收支预测方法等对地方国库的收支项目运行规律进行分析,提高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准确度和实用性。
(二)构建地方政府自主管理和中央代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战略模式
自主管理和中央代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战略模式充分体现了分权与集权的相互结合,这种管理模式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地方国库开展现金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够与现阶段中央国库管理工作的水平相适应,在这种模式下,地方国库能够充分的利用中央管理和现金管理的风险控制经验和资源等,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安全性方面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具体的操作中,地方国库根据中央明确的投资范围和使用工具等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和风险水平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促使地方政府的国库现金管理活动能够更加的透明、规范和公开,提高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还要做好地方、央行、商业银行以及各部门预算单位之间等横向之间的利益协调和整合工作,从业务模式和创新手段上下功夫,强化现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地方国库收支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工作。
(三)推进配套措施改革
首先,要大力推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资金控制管理和资金效益管理进行强化,提高资金效益。其次,要进一步推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将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引入进来,充分反映政府运营与投资成本,对计量负债进行确定,确保财务的合理性和地方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另外,还要构建一个发达的、成熟的货币市场,强化市场流动,对市场参与者进行积极的培养,丰富交易的品种,为地方国库的高效现金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工作,做好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和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系统等等,为地方政府的现金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四)对货币市场进行规范 首先,要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规模进行严格的控制,地方现金管理的操作应当是基于财政预算收支计划的基础之上的,要按照一定的增量库存的比例对国库现金的商业银行定期存款进行操作,以此来保证地方国库资金的安全。其次,要对货币市场结构和制度进行完善,要扩大债券市场的规模、货币市场的交易品种以及市场的主体范围,对货币市场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进行丰富,有效培养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以此来完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短期融资的需求,对国库紧急支付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控制。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库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各有不同,地方财政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地方国的现金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做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战略选择,就要从现金管理操作模式、政府理财机制、国库管理体系建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改革推进等方面采取措施,构建符合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特点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洪范.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战略选择[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Z1):44-45.[2]张赓,梁彩红.谈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0,(8):31-32.[3]丁成林.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模式设计研究[J].金融纵横,2012,(4):62-66.[4]李莉.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方式及对货币调控的影响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11):38-43.[5]陈新萍.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风险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4,(12):205-206.
第二篇: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模式选择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模式选择
摘 要 21世纪的我国农业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只有大力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模式选择中国农业可持续的必要性
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三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一是生产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二是经济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Rural Economy),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三是生态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农业投入水平较低,经营粗放,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5,人均粮食占有量仅占发达国家的1/3,肉类占1/5,人均农业总产值占1/4。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同时兼顾三个持续性的协调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1 可持续发展是国情所需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的道路。一是解决人口增长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需要。我国目前已有13亿人口,而且总人口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2030年总人口将达到16亿多,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物质消费总量必相应增加,自然资源由于不断地被消耗而相应减少,因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有产业部门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人数将相应减少,通过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发展多种经营,转变增长方式,最大限度地以人力资本取代自然资本,有利于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确保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解决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需要。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人均资源数量仍继续下降,而且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否则,到2030年达到16亿人口,我国有限自然资源将不堪重负。三是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需要。我国山多地少,山地占国土面积的69%,环境脆弱、频发灾害,也就难于幸免。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还自然的绿色面目,才有出路。
1.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
人类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态环境问题已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所在,控制人口,保护资源是人类共同任务。环境污染是危及全球的,加强保护环境和国际合作离不开人类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协议使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压力,不仅受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在品种、质量、价格的影响,而且由于降低关税配额量增加,逐渐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加重国际竞争和国内“卖难”问题的压力。我国农业要抓住这一时机,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加快经济建设,深化农业和农村的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解决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市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目前到21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
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而且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2.1 发展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总的说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靠,对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商品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通过调整,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建立高效农业体系,解决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矛盾。在分散经营状态下,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一般都是以去年的行情作依据,这种滞后的市场信息,很难做出正确的市场预测。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有专业分工而形成专业营销队伍,而且规模化经营,在客观上也更重视市场信息和市场预测,从而降低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便于农业技术推广,为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实现农村城市化
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为30.4%。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过去依靠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尽管国家按照保护价收购余粮,但农民收入的逐年增幅并不高,纯农户的收入已经趋于平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难的问题,除了对农业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外,必须减少农民数量,使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通过务工经商、兴办实业,直接增加收入;同时,按目前农业资源可容就业水平来推算,即使一部分农民转移出去了,农业产量和农村经济收入也基本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仍留在农村的农民就相对增加了收入进而实现其同富裕,进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3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20世纪后半叶,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正在形成一场全球性的“新的绿色革命”。为此,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农”战略,并从国情出发,积极推进农业科教事业的大发展,加快农业科技革命,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进入20世纪,在工业革命浪潮冲击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20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也取得显著成效,世界农产品成倍增长,基本养活了全球50多亿人口,这其中,科技贡献率在发达国家达到60%以上,发展中国家在30%左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需求将日益扩大,其中粮食需求,预计2030年将突破6.5~7亿吨,如果要达到95%的自给率,则年总产量的递增率要达到1.5%左右,而提高单产是唯一出路。但另一方面,人均耕地、淡水资源数不可逆转地下降,中国农业面临着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加重,资源环境的压力。因此,中国21世纪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宏大目标,其根本出路是坚持科教兴农战略,走可持续集约农业的道路,这是中国农业的必然选择。
2.4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最为紧迫而且影响面大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七个方面:其一是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其二是农业生态技术落后造成自身污染日益加剧;其三是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其四是土地沙化与沙尘暴呈加剧之势;其五是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其六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其七是农产品污染问题加重,人身健康安全受到威胁。近年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呼声日高。根据《全国环境保护工作(1998~2002)纲要》要求,当前及以后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环境宣传和法制工作。完善生态环境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环境和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抓紧
制定有关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二是实施污染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实施污染总量控制,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切实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增产不增污”。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的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重点,抓好长江黄河上中游等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退耕还草工程。三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今后30年,我国耕地总量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必须继续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基本方针,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管理,把每年减少耕地的规模控制在最小程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到来,21世纪中国农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选择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如下:
3.1 基因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新的尖端生物加工法的应用与发展,给人类带来无限憧憬,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把基因工程技术有选择地加以使用,对特定的基因进行激活或控制,或者用新的方法进行转换,就可以生产出全新的、安全的食品。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农业必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2 生态农业
我国农业部等七部委在《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报告》中指出:“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相互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3 绿色农业
21世纪将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世纪,绿色消费将是本世纪主要的消费趋势,绿色需求将逐渐成为主要需求。人类需要更多的卫生、营养、无污染的农产品,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安全性,而且是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的绿色产品,实现人与环境共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因此,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和可行模式。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绿色生产,产出绿色食品为特征,且树立全民族绿色意识。面对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的需求及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以成为重要贸易壁垒。因此,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3.4 “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造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传统农业以太阳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料。而“白色农业”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微生物工业是节省土地型的工厂化生产,一座占地不多的年产10万t的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工厂,相当于13万hm2耕地的大豆蛋白质,或0.2亿hm2草原饲料养牛的动物蛋白,可见,在我国发展“白色农业”大有可为。
3.5 网上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各个方面信息进入电脑网络,气候,土壤,水和物种等环境资源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建立计算机联网成为人类共享资源,越来越多农民已经发现,互联网用途广泛,使用方便,充满乐趣。如河南,山东的农民种植的苹果,花生等农副产品,不但通过网络打开销路,产品还能飘洋过海卖给外国人。信息网络化使农业生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成为可能。
3.6 优质高效农业
优质高效农业是以经济上有效、技术上先进、环境上可持续的方式,生产优质农产品的一种农业形态。它要求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的优质化;二是农产品及流通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当今社会,绿色无污染食品已是人们的需求,优质食物,农产品是人们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饿质量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身体素质,并且影响我国粮食的世界贸易和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所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我国加入WTO后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涛,陈同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2 胡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刘辉煌.制度创新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7)王东升,杜砚如,鲍建梅等.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
研究,2005(8)王耀华.可持续农业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0)
第三篇:战略联盟:我国房地产业的理性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战略联盟:我国房地产业的理性选择
作者:朱 敏 杜珊珊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l战略联盟,是一种先进的合作竞争组织形式。组建战略联盟,可以实现联盟内企业之间的能力互补与相互转移,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文章在对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了价值链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战略联盟理论,对房地产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地阐述。
[关键词]房地产业;战略联盟;价值链;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简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简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 14:17 光明网-光明日报
魏杰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于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明确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化战略,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把哪一种类型的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点。对于我国应选择何种城市化战略,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是主张选择大城市战略,即城市化主要靠
发展大城市;第二是主张选择小城镇战略,即主要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城市化;第三是主张选择体系化战略,即通过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来实现城市化。我认为第三种意见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
大城市战略的利弊分析
发展大城市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必须要发展大城市。尤其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城市发展不够。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已有的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的集中度,比世界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21个百分点,比美国低28个百分点,比德国低3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大城市发展不够,必须从各方面推进大城市的发展。但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仅靠发展大城市是不能实现城市化的。第一,我国非城市人口众多,而且地域广大,地区间差别也很大。我国现有的非城市人口仍然高达9亿之多,而且分散于差别甚大的广阔区域之中,人们在理念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极为不同。我们就是将现有的所有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再扩大,也容纳不了如此之多的非城市人口,所以,仅靠发展大城市是不可能完成我国的城市化任务的。
第二,大城市虽然可以为人们提供便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因为交通、环境,以及水资源和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又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尤其是大城市中的过度竞争严重,人们的生存压力很大,使得就业较为困难,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即人们所说的“大城市病”。因此,虽然大城市的发展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重要环节,但要有一个度,并不是越大越好。
第三,由于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成本往往比较高,而且为了解决交通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支付较高的治理成本,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企业的效率受到影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现在仍然主要依靠成本的比较优势来增加出口的国家来说,单纯发展大城市确实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第四,大城市相对于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来讲,其生活成本是比较高的。高的生活成本必然限制农村人口的进入,因此,仅靠发展大城市实际上无法实现城市化。从实践来看,目前珠江三角洲对外地农村人口的吸引,主要就是靠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城市对外地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明显低于中小城市。
在推进城市化、提升城市化水平的进程中虽然仍然要大力发展大城市,但是不能仅注重大城市的发展,还要大力推动别的类型城市的发展。在这里,我们既要批评惧怕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不能过度夸张“大城市病”,又不能有单纯发展大城市,忽视发展其它类型城市的观点。
小城镇战略的利弊分析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非农人口相当高的国家来说,发展小城镇对于城市化的推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从现实状况来看,小城镇的发展确实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了小城镇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仅靠小城镇的发展,尤其是不能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最主要途径。
第一,小城镇的城市化成本比较高。据有关计算,以同样的成本,在大城市可以吸纳6-8个非城市人口,而在小城镇则只能吸纳1个,因而非城市人口进入小城镇的成本也就会高,这种高成本恰恰阻碍了城市化,使得有些人宁可居住在农村,也不愿进入小城镇。我国现在有些小城镇之所以既没有上水系统,也没有下水系统,就是因为人口规模太小使得修建上下水系统成本太高,导致小城镇脏乱差的现象极为严重。因此,从成本的角度来计算,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平均成本是较高的。
第二,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往往残缺不全,加之规模太小,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限制了小城镇对非城镇人口的吸纳能力。我国目前大量小城镇的城市功能都是残缺不全的,这主要是因为人口规模太小而无法构建完整的城市功能,而这种城市功能的残缺,又使小城镇丧失了吸引力,甚至阻碍了非城市人口进入小城镇,形成恶性循环。尤其应该看到,小城镇往往形成不了真正的城市文化,给人的感觉好像非农非城,在小城镇中生活的人还并不是真正的市民,而是农民与市民的混合体,因而发展小城镇提升不了城市化的水平和档次。
第三,小城镇对资源的消耗也比较大。例如,小城镇的建设用地要比大中城市多得多,因而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明显高于大中城市。据测算,规模过小的小城镇,一般规模收益低,政府承担的外部成本高。有些小城镇的城市化设施因为使用率不高而大量闲置,浪费严重。实践表明,城市化的必要设施在小城镇若不建设,会使其城市功能不全,城市化水平低。而若要建设,又因为使用率低下造成严重浪费,这对小城镇来说是两难的选择。
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应该看到小城镇本身的局限性,不能把大力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最主要途径,并把城市化归结为小城镇战略,发展小城镇只能是城市化的辅助方式。
坚持体系化战略
所谓体系化战略,就是通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来有效实现城市化。也就是说,要使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结构有序、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在这个城市化体系中,任何一个地区或者区域都有其中心城市或城镇与别的地区或区域相连接,中心城市及城镇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网络。例如,任何一个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小地方,实际上都有一个因为市场交易关系和经济联系而形成的中心城镇,再大一点的经济区域就有较大的中心城市,而更大一些的经济区域就有更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然后就是全国性大都市。如果考虑到国际化进程,那就还有国际性大都市。所有这些不同种类的互补性城市,虽然其功能和作用不同,但每个中心城市都必然要辐射到它周围的城市及小城镇,而且这个中心城市又会受再大一点的中心城市的辐射,以此类推,形成共同发展和相互协调的城市体系。这种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非常有利于吸纳更多的非城市人口。在体系化城市发展格局中,随着各种中心城市或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其辐射能力必然会逐步增强,对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使得各种中心城市在吸纳非城市人口的同时,也会极大地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非城市人口的吸纳。如上所述,仅靠大城市吸纳非城市人口是不行的,只有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城市体系,才能满足我国城市化的需要,使大量的非城市人口进入城市。据测算,我国城市化若要达到75%以上,就需要有能容纳11亿到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这显然是要有体系化的城市群体,需要发挥各种城市及小城镇的作用,单靠某种类型的城市是不行的。
第二,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有利于消除“大城市病”和单纯发展小城镇所带来的弊端。如上所述,单纯发展大城市会形成“大城市病”,单纯发展小城镇又会带来“小的坏处”,因而我们必须在城市化中消除“大的弊端”和“小的坏处”,寻求城市化的最佳效应。实践证明,能够实现城市化最佳效应的战略,就是实行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用大城市的比较优势,消除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弊端,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比较优势,弥补大城市的不足,从而实现各种城市的比较优势的组合,使城市化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达到最优,使城市化的经济成本及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第三,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有利于人本主义的实现。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尊重人们的自我选择,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能够进行自我选择的环境和空间,而体系化的城市发展战略刚好能够满足这一点,城市化中要实现的是人对城市的选择,而不是相反。在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中,由于各种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使得人们进入城市的门槛和生活成本也不同,因而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要求的城市。例如,从工作能力及个人特长上讲,有的人能够在像北京及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很好地工作和生活,而有的人则适合于在青岛、大连这样的沿海区域性城市中工作和生活,还有的人可能比较适合于在成都、西安这样的西部区域性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当然也有的人可能更适合于在县城这样的小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等等。因此,人们需要有一个供自己选择的城市体系,而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可以满足这一点。综上,我们应该把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城市化战略。要在发展大城市、特大型城市、区域性大城市的同时,注重中小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关注小城镇的发展。只有它们的共同发展和相互协调,才能高效地实现我国的城市化。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战略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战略选择
——以重百为例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下,企业必须得到快速的提高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站住脚跟,所以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所以提升企业的市场营销的能力就迫在眉睫了。在改革开放之后,国际上的著名企业纷纷冲进中国,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给我国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这些全球的企业巨头也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营销观念,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阳光和活力,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要求下,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如何在众多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占据最强的竞争地位,不再是依靠产量来决定,而是依靠产销结合,迅速为自己的产品打开销路,占据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最大收益,加快企业自身发展。目前,提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已经成为各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以重百公司为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为支撑,从分析该公司的营销现状入手,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重百公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零售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重百公司市场营销的长远规划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 市场营销战略 营销战略选择 行业分析营销策划促销策略
引言:(用市场营销战略的定义及在规模经济下的情况引出正文)大约600字到1000字之间
正文:
第一部分:分析中小型企业的现状(3000字左右)
一、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的发展态势、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思想保守落后。
2.市场营销战略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市场营销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低。
二、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模式分析
三、影响中小企业营销战略选择的因素
四、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
五、我国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第二部分:以重百为例进一步分析(3000到5000字左右)
一、重百公司简介
重百始建于1950年,全称中国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是重庆市最早的国有商业企业,目前重庆市唯一的商业上市公司。经过几代重百人的努力奋斗,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以百货、超市、电器三大业态为主业,涉足酒店、食品、电子器材等经营领域的大型商业零售连锁企业,曾跻身“全国零售100强”、“中国连锁30强”前列,并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先进单位等殊荣。自1993年股份制改制以来,重百公司确立并坚持“壮大主业、推进两翼、多种模式、连锁发展”的发展战略和“改革与管理同步,发展与效益并重”的发展原则,积极实施连锁扩张战略,公司经营规模、效益快速扩大。面对全球经济化、信息化浪潮,零售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公司提出了走“内涵强壮、外延扩张”的质量效益型连锁发展道路,制订了公司“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按照“根植重庆、延伸西部、强化主业、多种模
式、连锁发展”的发展思路和“短期创重庆第一,中长期创西部一流的商业连锁企业”的战略目标,一方面抓连锁体制模式的建立完善,实施百货、超市、电器三业态资源的调整整合,初步实现了分业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连锁化经营管理;调整理顺了公司组织架构,强化总部建设;通过实施ISO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制度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抓网络建设市场扩张,坚持以重庆主城为核心,以长江和高速公路为主轴,向重庆各区市县及周边省区延伸和辐射,通过多渠道、多业态加密渗透重庆第一、二商圈,快速拓展重庆第三商圈,并在重庆市外布局上取得重大突破进展,目前已分别在贵州省遵义市、四川省广安市、泸州市、乐山市等地成功开办综合商场,加快了向西部市场连锁扩张的步伐。截至2008年,公司实现销售82亿元、利润1.8亿元,总资产23亿元,继续雄踞西部零售市场前列。目前,公司在重庆24个区县和遵义、广安、武胜开办百货商场25个、超市门店45个、电器门店21个,营业面积54多万平方米,从业人员3万余人。2006年公司顺利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为重百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迎着新的发展机遇,重百正着力加快“内涵强壮、外延扩张”的质量效益型连锁发展,积极扩大市场规模,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努力把“重百”塑造成为重庆领先、西部一流的商业连锁企业。重百商场经营定位为时尚大众百货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需求;大众消费为主,时尚消费为辅的现代都市百货店。
二、重百公司营销现状及市场行业分析
三、重百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对宏观环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2.经济环境分析
3.社会环境分析
4.技术环境分析
(二)微观环境分析
1.渠道成员分析
(1)供应商。
(2)营销中间商。
2.客户分析
(1)客户购买行为分析。
(2)客户购买动机分析。
(3)影响客户购买决策的因素分析。
3.竞争者分析
(1)新进入者的威胁。
(2)现有企业竞争者分析。
四、重百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本论文结合重百公司的营销实际现状,从4P角度深入分析了重百公司目前的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1.产品组合策略
2.新产品开发策略
3.品牌策略
(二)价格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1.竞争导向定价策略
2.折扣定价策略
(三)渠道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简要说明。具体如下:
1.传统分销方式。
2.直复营销方式。
(四)促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促销简要说明。具体如下:
1.人员推销策略
2.公共关系策略
五、重百公司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六、结束语
本论文运用什么什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什么相结合的方法,以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为支撑,从分析现状入手,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什么问题,并结合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什么公司营销策略进行了优化。希望优化过的营销策略能帮助什么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七、致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