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2
优化农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电大学员 宋儒昌
一、打通镇基本情况
打通镇位于綦江区南部,东靠安稳镇,南连石壕镇,西与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邻界,北与赶水镇相接,渝黔(万梨)公路穿境而过。距綦江主城68公里。境内煤炭、铁矿、林业、水资源丰富。风景旅游区有大罗红花湖、梅家沟水库、张家口龙泉山庄、沿河小寨坝山地现代农业园等连成一线。全镇最高海拔1300米,政府所在地海拔780米。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个社区,131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人口51008人,常驻人口9万余人,城镇化率达55.01%。辖区内煤炭资源丰富,西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基地松藻煤电公司坐落于此,镇域工业发达,是綦南首屈一指的工业强镇。
201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8250万元,同比增长15.5%;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09186万元,同比增长12.6%;镇级财政完成4268万元,同比增长15%,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555万元,同比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955万元,同比增长1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900万元,同比增长209%;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9486元,同比增长21%。在2012年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名列第二名,取得了
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近年来,按照市级中心镇“五个一”和“六个有”要求,强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镇巳发展成为重庆市经济“百强”镇,商业示范镇、重庆市中心镇、重庆市木瓜之乡、市级卫生镇和重庆市“最具人气”小城镇,是綦南经济、文化和商贸物流中心,为按照黔北县城标准建设新打通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我镇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镇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打通镇发展经济的需要。打通镇是一个农业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镇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2012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68万之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2012年粮经比例为35:65。镇党委、政府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木瓜1.1万亩,葡萄
500亩,香桂500亩,甘桔200亩,蔬菜5000亩,滇屯502优质稻1500亩,玉米制种60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仅2012年度糯玉米种植收入6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000元,人均500元收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我镇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三、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从1992年至今的21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结构开始进入发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如我镇的木瓜种植在农业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产品推向市场,农民收入可观,但未持续几年以失败告终。从1998年起纯属农业镇的打通镇,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甘蔗两大产业,但由于烤烟政策的变化,实行“双控”政策,面积大大缩减,由原来的1500亩降到现在的300亩;甘蔗由于价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下降到现在的1200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镇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积极引进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农民”的形式,进行产品结构调整。2008年在试验178亩糯玉米制种成功后,逐年进行推广种植,到2012年发展到6000亩,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纯收入每亩800元,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现我镇糯玉米制种实施五年时间,但农民不遵守合同,没有信任,出现一些违反公司合同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四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镇2003年第三产业总收入只470万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68万元的12.8%,特别向外输出劳
动力收入只有3万元。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设想
通过调查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这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
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臵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
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五)、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
加快发展畜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发展养殖小区。增加投入,支持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增加投入,加强建设,完善制度,健全体系,搞好动物防,疫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
第二篇: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2
中 央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学员毕业作业
姓 名:学 号:专 业:层 次:入学时间:试点单位: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张 德 发
农村行政管理 专 科 年 秋 季
綦江电大工作站 1***0
2011
调查目的:了解打通镇各村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调查意义: 分析和认识各村农业产业结构的经验做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调查对象: 打通镇打通村、马颈村、向阳村等12个村
调查时间: 2013年9月12日—2013年10月28日 调查方式: 走访座谈方式
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提纲
一、镇域基本情况
二、主要经验做法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3、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4、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以点带面,推动各村市场经济加速发展。
2、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3、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4、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5、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6、围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专业村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促进农民稳步发展与持续增收
——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张德发
一、镇域基本情况
打通镇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南部,与贵州省习水县、桐梓县相邻,渝黔(万梨)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平均海拔高度900多米,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7个社区,131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人口52300余人,常住人口近9万人,城镇化率达64 %。打通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盛产木瓜、香桂、板栗等。境内煤炭、铁矿石、石灰石、页岩、水能资源丰富,煤炭储藏量达15亿吨。是綦南首屈一指的工业强镇,境内有西南最大的动力煤生产企业——松藻煤电公司,另有矿山机械加工、电厂、水泥厂、砖厂等企业。201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8250万元,同比增长15.5%;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09186万元,同比增长12.6%;镇级财政完成4268万元,同比增长15%,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555万元,同比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955万元,同比增长1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900万元,同比增长209%;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9486元,同比增长21%。在2012年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名列第二名,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近年来,按照市级中心镇“五个一”和“六个有”要求,强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镇巳发展成为重庆市经济“百
强”镇, 商业示范镇、重庆市中心镇、重庆市木瓜之乡、市级卫生镇和重庆市“最具人气”小城镇, 是綦南经济、文化和商贸物流中心, 为按照黔北县城标准建设新打通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做法
打通镇属于传统的农业镇,和全区大多数农业镇一样:受传统农业思维影响大,工业发展底子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土地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如何依托土地优势,跳出传统农业圈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用活资金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新型农产品特色的农民持续增收之路。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三农”工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一是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信,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吹角的养猪场、沿河的温室大棚等等,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作成功。二是坚持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员先锋论坛”、党内民主生活会、“四赛四比”、评星挂牌等五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
了李学珍、陈盛江等一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三是利用党建示范区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百千万”工程三个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罗等11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调整土地4000亩,积极发展养殖、种植等产业。
(二)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为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我们规划建设了“一轴两园”的发展新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一轴”即以蔬菜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镇域发展轴线,“两园”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和高山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一是在万梨路两边建设木瓜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该园区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10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二是在环城路以东建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立足于区域相连、产业相近等特点,将马颈等4个村统一规划,连片发展高效温室蔬菜、生物环保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目前,示范区内拥有山里山外等4个农字号企业、50座温室大棚、1个年出栏2000头的养猪场和2个年出栏500头的环保养猪场,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2012年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8900元,最低村收入5472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是在环城路以西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该区以5个村为主,依托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经济林苗木和林果业。大罗、天星、荣华等村发展杨梅、猕猴桃;吹角、下沟等村发展任豆树、摇钱树苗。目前,该区林果面积达3000余亩,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任豆树、摇钱树育苗2000余亩,亩均收入7000元左右。
(三)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托农村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破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型农产品、新大地农机等10余个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的生猪、蔬菜、食用菌规模经营、集中销售,近销附近厂矿、远销重庆市区及贵州等地,效益是流转前的4-6倍;全镇农机合作社共购买200多台小型农机,组织流转土地1000亩,培植了一批种植大户。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获得流转收益,有的还被返聘到合作社打工,更多的则外出务工、经商等,获得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探索集体经营模式,破解集体经济收入难的问题。打通村集体经营20余个猪舍,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余万元;沿河村探索由村集体经办经营1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10余万元。依托项目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民生、社会公益事业等问题,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四)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我镇抢抓机遇,用活政策资金,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每年召开全镇农村工作会议,印发支农惠农政策读本,号召各村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并设立争取资金奖,按争取资金数额的1%进行奖励。2009年以来,吹角村争取各类奖补资金达50余万元,一举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兵,全镇各村累计争取奖补资金达300余万元。二是加大镇级投入。每年预算30%财政收入扶持“三农”,其中10%专门用于奖补农业结构调整。在区奖补的基础上,一个标准
化温室大棚奖补2000元,一个大型猪厂奖补5-10万元,一个农字号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的3‰-5‰进行奖补,对发展其它产业的,都分门别类进行奖补。三是激活民间资本。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前期投资大这一难题,我镇充分运用市场方式运作,先把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公开招投标,引入外部发展资金,进行整体开发经营。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查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发展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由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
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五)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
加快发展畜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发展养殖小区。增加投入,支持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增加投入,加强建设,完善制度,健全体系,搞好动物防疫,确保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
(六)围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专业村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重点建好优质水果基地、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等,在村支两委委共同努力下,培育出一大批生产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已有的科学种养带头人要着力扶持,使之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农户与农头企业合作,扩大科技含量高、收益高的农副产品的种养,鼓励农户积极探索致富道路。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毕业论文
论文<作业>题目**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姓名××*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入学时间二00四年秋季
教学点**电大
指导教师××*
二00六年六月十日
前言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容摘要
一、**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
(二)本次调整成功经验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
三是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四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是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激发生产全力。
(三)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
二是必须树立经营和风险意识;
三是要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四是要变农业产业化靠政府推动为主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为主发展。
正文
一、**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辖17个行政村,人口15500多人,属浅山丘陵区,多数地区为片麻岩结构,地下水资源匮乏,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多年来,**乡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还多少有个收成,遇上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收成便会大打折扣,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以前,**乡农民和政府也曾试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贩羊猪俏,贩猪羊俏”,效果不很理想。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成了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2001年县委***书记到**乡蹲点调研,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难得机遇,配合石家庄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决定在**、**两乡建万市生态种养区,山岗坡地上栽种果树,树下种植药材和苜蓿,林间养鸡养牛羊,形成“林果、药材、畜禽卖钱--树叶、苜蓿喂牛羊--柴鸡啄食害虫--畜禽肥田”的生态链种养模式。**乡党委、政府紧紧把握市动向,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日报》、《**日报》、《农民日报》和《人民
日报》都曾就**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做过正面报导。
现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老六样”农作物多已退居二线,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全乡以北竹为重点,辐射**、**、***、**四个村,借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大好机遇,抓住基地设施建设,园区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激发农户大搞立体种养,集中连片打造立体种养园区。现已完成中药材种植5960亩,品种多达10余个,以远志、板兰根、丹参、柴胡、桔梗、黄芩为主导产品。柴鸡园区养殖达到15多万只,并辐射全乡规模和散养总量达到近30万只,涉及农户1000多户,靠立体种养,户均增收350元以上。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周转棚资金,与恒信公司联营,建成了**乡食用菌基础,以**、***、***为重点,辐射全乡15个村,建成温室大棚230多个,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涉及农户近230多家,食用菌品种以鸡腿菇、杏孢菇为主,间有少量平菇。每个标准棚每年可获利8000元至10000元,食用菌市场广阔,绿色无公害效益可观,农民积极性高涨。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乡红薯生产量和品质在全县闻名,在省会也颇具市场活力,常年播种在6000亩左右,总产量达300万斤,**的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市场供不应求。乡政府引导组织在北部8个村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和加工。红薯粉条加工作坊达到近百家,年可加工红薯350吨,粉条16万公斤,红薯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乡有着传统的养猪基础,**猪市在元氏、**两县颇有名气,带动了**乡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县扶贫办优种周转猪,建成了***、**、**、**、**6个规模养殖小区,并辐射带动了全乡养猪业快速发展,全乡50头以上养猪大户236家,全乡年猪存栏超过5万头,人均2.6头,**乡的养猪业已成为一大产业。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乡原有枣园近8000亩,近年来退耕还林11000多亩,以行乐岗为中心,辐射11周围11个村,近2万亩枣园已初具规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象我们这样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县,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小麦正常年份需要浇3-4水,用水量大,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方面来看,其投入惊人;而许多药材如远志等适宜于岗坡次地,播种后只需浇一次水;苜蓿草适宜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需要一定的水,但其用水量远远低于小麦,**岗过去十里旱岗现在变成万顷绿田,生态效益非常明显。二是种药材大都省时、省力,能够腾出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农民非农化,劳动力民地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村是个只有450人的小村,近年来,药材种植发展到上千亩,占全部农田的70%以上,成了闻名远近的“药材专业村”。目前全村有4个果树嫁接队50余人常年在山东、北京、山西、河南等地务工,每人平均收入在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农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胆识。同时,**村的做法还在当地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一番阵痛之后,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其间有受挫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一)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调整进程。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农民综合素质明显偏低。首先是农民整体性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竞争越激烈,现代农业的科技依赖性就越强,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其对市场变化规律的把握,对能够带来高效益的新技术的掌握,适销对路产品的科学营销就不会达到理想境界,也就难以承担起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任。其次是部分农民市场决策水平不高。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跟着感觉走”,靠经验经营,看大众行事,结果常常使农产品品种种植单
一、质量不高,上市集中。再次是部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滞后,常常在根本没有把握市场总体运行态势与规律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农产品,结果是产品越多价格越低,农产品的总体规模效益呈现递减状态。一些乡镇干部缺乏市场观念和经济知识,到底如何调整,心里没底,办法不多,甚至有些干部错误的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民自己的事,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农民有承穷受穷的思想,缺乏敢闯先、敢冒险的劲头,还有一些农民种惯了“老六样”“老两茬”,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担心调来调云没有成效。也有一些乡镇干部鉴于以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卖难”现象,求稳怕乱,宁可让农民在收入上受些损失,也不愿因调整惹出麻烦,致使一个个机遇擦肩而过。
(二)本次调整成功的经验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本次调整,**乡抓住了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机会,抓住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会,抓住了***市建设中国
第四篇: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最终版]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镇共有53个村,3.8万口人,3.8万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丘陵乡镇。历年种植经济作物面积达7000亩。
今年以来,按照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确立了推广药材种植,整合茶叶,扩大黄烟、桑蚕、果品、蔬菜种植面积,突破有机蔬菜和设施农业的思路。全镇新发展标准化蔬菜基地一处,占地320亩,发展苹果、核桃、大樱桃等果品1000亩,新增黄烟面积500亩,标准化茶叶基地一处,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统计,向阳寨村、王标西村深冬大棚蔬菜效益明显高于普通拱棚蔬菜,亩增效益万余元。工作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以下四点:
一是明确任务,做好宣传发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制订出台了《关于春季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围绕培育烟、桑、果、茶、菜五大支柱产业,先后组织部分村干部、带头户分别到沂源、蒙阴、费县、寿光及本县等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地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同时安排村里积极做好土地流转,为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
二是加大奖补力度,确保结构调整顺利进行。今年,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强化落实,保障调整的顺利进行。
1、对成方连片100亩以上的村,在千分制考核中加30分;
2、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今春全镇安排奖补资金50万元,加大扶持力度,对投入大、标准高的基地和设施农业,经镇政府验收后给予奖励,目前已发放10万元。
三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为了坚持走标准化、有机化发展的路子,唐家河水村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通过反复做群众工作,流转土地320亩,引进莒县恒盛食品有限工作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已投资280万元。林果产业实现新突破,在县林业局和农业局的帮助下规划发展了1000亩林果,其中向阳寨村栽植苹果120亩,白家王标、东王标栽植薄壳核桃600亩,姚家沟村
栽植苹果210亩。
四是强化服务,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积极为农业结构调整大片做好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供电公司的帮助下为王标西村、向阳寨村架设输电线路3000米;在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利用土地复垦项目为白家王标、东王标、王标西村等村的林果基地深挖土地600亩、修筑盘山道路3000米;为唐家河村高标准蔬菜基地开挖深水井2眼,铺设管道2800米。其他种植区在县水利局的帮助下,新建塘坝5座,加固塘坝7座,现在各基地和种植大片内,达到了道路顺畅,水、电配套齐全。
下步打算:
一、麦收后,继续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为完成全年的农业结构调整任务打下基础。
二、进一步组织外出学习,解放思想,引导群众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下半年增加一处标准化有机蔬菜基地,设施农业增加300亩,再发展3个百亩以上的林果大片。
三、加大奖励扶持力度,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总之,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领导的要求,和兄弟乡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规模化程度不高(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另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继续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