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03:1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第一篇: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搭建平台 调整结构 培育特色

促进农民稳步持续增收

梨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一、镇域基本情况

梨林镇位于济源市东部,东与沁阳接壤,南距洛阳60公里,北距山西晋城65公里,207国道、济新公路呈十字型穿镇而过,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全镇区域面积67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3000人,耕地面积45000亩,属典型的平原区农业镇。2009年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97元。

二、主要经验做法

梨林镇属于传统的农业镇,和全省大多数农业乡镇一样:受传统农业思维影响大,工业发展底子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土地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如何依托土地优势,跳出传统农业圈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用活资金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梨林特色的农民持续增收之路。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三农”工 1

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一是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信,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范庄的养猪厂、永泰、东坡的温室大棚等等,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作成功。二是坚持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员先锋论坛”、党内民主生活会、“四赛四比”、评星挂牌等五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李道安、刘和平、李五才、石春喜等一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三是利用党建示范区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百千万”工程三个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前荣等20余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调整土地4000亩,积极发展养殖、蔬菜大棚等产业。

(二)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为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我们规划建设了“一轴两园”的发展新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一轴”即以梨林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镇域发展轴线,“两园”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和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一是在镇区东沿济新路两边建设梨林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规划已到位,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该园区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10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二是在济新路以南建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立足于区域相连、产业相近等特点,将范庄等8个村统一规划,连片发展高效温室蔬菜、生物环保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目前,示范区内拥有腾达驴业等4个农字号企业、450座温室大棚、1个年出栏30000头的养猪厂和2个年出栏5000头的环保养猪厂,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2009年,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13478元,最低村收入5472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是在济新路以北建设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该区以沁河沿岸10个村为主,依托滩地资源,重点发展经济林苗木和林果业。良庄、屈东、屈西等村发展苹果、梨、桃,安村、大许等村发展杨树苗。目前,该区林果面积达3000余亩,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杨树育苗2000余亩,亩均收入7000元左右。

(三)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托农村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破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范庄农产品、新大地农机等20余个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的生猪、蔬菜、食用菌规模经营、集中销售,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效益是流转前的4-6倍;全镇3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共购买200多台大型农机,组织流转土地8000亩,培植了一批种植大户。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获得流转收益,有的还被返聘到合作社打工,更多的则外出务工、经商等,获得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探索集体经营模式,破解集体经济收入难的问题。

范庄村集体经营20余个猪舍,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余万元;前荣村探索由村集体经办经营3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30余万元。依托项目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民生、社会公益事业等问题,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既能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推行“猪—沼—菜(菌)、“种—养—加”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主打品牌。2006年以来,范庄村先后投资450万元建成1个5000头生物科技环保养猪场、1个500立方大型沼气池和50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形成了“猪-沼-菜”生态农业循环链,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赢的目标,这一成功做法,带动了前荣等村发展循环产业。目前,全镇拥有5000头大型生猪养殖场4个,大型沼气池2座,温室大棚1200座,食用菌产量突破3000吨,来自蔬菜、养殖、食用菌的收入每年达8000余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

(五)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济源市委、市政府2010年对“三农”的扶持资金达4.5亿元,我镇抢抓机遇,用活政策资金,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每年召开全镇农村工作会议,印发支农惠农政策读本,号召各村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并设立争取资金奖,按争取资金数额的1%进行奖励。2006年以来,范庄村争取各类奖补资金达500余万元,一举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兵,全镇各村累计争取奖补资金达5000余万

元。二是加大镇级投入。每年预算30%财政收入扶持“三农”,其中10%专门用于奖补农业结构调整。在市奖补的基础上,一个标准化温室大棚奖补2000元,一个大型猪厂奖补5-20万元,一个农字号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的3‰-5‰进行奖补,对发展其它产业的,都分门别类进行奖补。三是激活民间资本。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前期投资大这一难题,我镇充分运用市场方式运作,先把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公开招投标,引入外部发展资金,进行整体开发经营。范庄蔬菜示范园区流转土地300亩建设150座大棚,通过公开招投标,由康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500万元的价格进行开发经营。

三、问题和建议

目前,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镇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一是群众观念问题。由于思想认识、资金不足、担心风险等原因,广大群众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依然不高。二是特色和规模问题。蔬菜大棚、养殖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逐步趋于雷同,且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加工流通问题。农产品产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流通加工环节缺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建议:一是强化农民的素质教育。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民教育长效机制,包括技术培训和知识培训经常化,不断提升其素质,提高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认识。二是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在对农民加大扶持的同

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乡镇经费扶持。同时,从土地流转、发展产业、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引导经营大户成立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为中心,推动产业规模集中经营、提高效益。四是发展农业产业企业。在农产品后续服务、拉长农产品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为农业结构调整增添后劲。

第二篇: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查报告

龙凤镇人民政府黄猛

按照中央推进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为切实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2008年6月,笔者对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进行了调查,以弄清龙凤镇在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龙凤镇位于恩施州城北郊,中心集镇距市区12公里,全镇辖18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5.4万,全镇共有耕地56589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亩,境内兼有高山、二高山和低山,海拔最高1480米,最低460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全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极大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75.8元。从总体上看,目前龙凤镇的农业产业调整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龙凤镇围绕本地资源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布局、产业类型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建立了初具的规模板块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向家村、三龙坝为主的12000余亩柚子基地,以青堡、碾盘、佐家坝为主要发展区域的5000亩药材基地,以猫子山、佐家坝、龙马村为主要发展区域的8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基地,以三河村为中心向全镇辐射的肉鸡、青脚鸡养殖繁育基地,杉木村已建成两个万头生猪养殖场,并带动全村成为年养殖生猪3万余头的生猪养殖专业村。从种植业看,2007年底,全镇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58156亩,粮经比例达到50:37。从养殖业看,2007年,全镇年出笼生猪42000余头,出笼家禽442993羽。比2000年分别增加6000头和22万羽。

(二)调整初显效益

近年来,全镇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除了党的惠农政策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

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猫子山的茶农,近年来每年在茶叶上可收入160万元,户均收入4000元,比原来种植单一的粮食收入增加3000元。另如小龙潭村种植的枇杷,丰产年每亩可收入8000元,比单一的粮食收入增加7000元。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亿元,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收入达到7700万元。占农业产业总收入的44%。

(三)认识逐步提高

受前些年发展桑蚕、生姜、梨树等影响,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心有余悸,认为政府发展什么,通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农民不敢尝试,有所顾忌,但通过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驱动,一些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使群众普遍看到了结构调整带来的效益,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部分农民开始自觉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变“要我调”为“我要调”。

(四)结构趋于合理

通过不断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对全镇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调整,全镇农业产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如在高山、二高山村发展魔芋、药材,在猫子山、佐家坝、龙马村形成茶叶发展带,杉木、古场作为生猪养殖专业村予以建设,在城郊和国道沿线的村积极发展蔬菜和小水果,都充分利用了本地优势资源和地理条件。使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五)农业龙头企业及服务组织带动作用得到增强

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的拉动。近年来随着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色农产品的增加,一些农业加工企业和服务组织应运而生,如猫子山、佐家坝分别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向家村建立了全州闻名的兄弟薯片厂,双堰塘村花椒种植户和杉木村生猪养殖户分别组建了九叶青花椒合作社和联强生猪养殖协会。这些农产品加工厂和专用合作社,极大的拉动了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品质不断提升、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增长。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龙凤镇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具特色

从种植业上看,近年来发展了小水果、茶叶、药材、魔芋、烟叶、蔬菜等经

济作物,但没有一特色产业,没有一个支柱产业,没有一个名特产品。可谓是“样样都发展,门门无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属传统型。近年来,针对这一现状,也发展了如花椒等新特色产业,但尚处在萌芽期。

(二)质量不优

调整后的部分农特产品品质不优,不适应市场需求。如发展的1.2万亩白柚,已逐步进入丰产期,但柚子品质不适宜外销。发展的枣子品种混杂,果实大小不一,品质不高,难以销售。使得农特产品价格不高,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获得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显。

(三)加工滞后,销售不畅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目前龙凤镇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且生产能力低,生产的产品难以上档次。社会化服务组织在销售服务、技术指导上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的销售仍然是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没能形成产业键条。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资金投入。农业结构的调整成效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素质密切相关,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有限,使调整处于较低层次。同时,因资金限制,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定局限。

(二)缺乏科技支撑。一是新调整的农产品种植、管理缺乏科技、重发展、轻管理的情况仍然存在,管理不到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二是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包装和深加工上技术落后,使得农产品的增值受到制约。

(三)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科学发展的规划,致使发展难成规模,难以形成特色。

(四)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拉动,一个产业缺乏生产或销售龙头企业,其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也影响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

(五)信息不灵、农展素质不高、经济方式分数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信息制约,由于农村信息不灵,使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生产和调整仍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碾盘村一农户在外看见别人养蜗牛赚钱,回家后便发展蜗牛,等他把蜗牛养出来,市场已发生变化,结果卖不出去。

二是素质制约。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掌握科技难,不适应调整后的产品的管理、生产、加工。

三是经营方式制约。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形不成市场主体,更难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对策及建议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全镇要按照“定规划、突特色、扩规模、强龙头、育品牌、增效益”的思路,以工业化理念抓好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定规划、优产业。进一步从抓规划入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区位优势的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并按计划、分步骤严格按规划进行推进,以确保突出自身特色,科学发展。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基础上,提高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林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基础条件出发,从发挥本地优势出发,从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形成与资源特色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格局。就龙凤镇的资源特点和发展基础来看,应以林果、茶叶、烟叶、魔芋、水稻、蔬菜、养猪、养鸡以及特种培植(如蘑菇)和城郊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要实施远抓林果茶,近抓烟和菜,基础抓粮食,发展畜禽养殖的农业发展战略。二是扩规模、壮产业。坚持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的原则,相对集中连片地安排主导产业、产品生产,实现一村一品、以优促势、以优聚势,向规模要效益。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龙凤镇农业总体布局框架及远景规划应是:山地林果烟药,平地稻粮,庭院畜,环路菜等。三是强龙头、带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缓慢是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最大的弱点,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小,吸纳农产品的数量少,加工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必须尽快出台有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一批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采用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发挥联系市场、基地和农户的核心作用。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鼓励、支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当前应着重培植柚子生产加工企业,精品茶叶生产企业,进一步扶持九叶青花椒协会,杉木村联强生猪养殖协会的发

展,充分发挥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联系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育品牌、兴产业。树立品牌意识,丰富品牌内涵,扩大品牌知名度,积极争取润邦国际收购、兼并龙凤镇现有的几家小型茶叶加工厂,统一“恩施玉露”的品牌,进一步扶持和壮大九叶青花椒、兄弟薯片、三河禽业等农产品品牌。着重培植一批优质农户产品的品牌,增强农户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五是建设施、固产业。要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采取严格的农地保护措施,形成科学的农业要素转移机制,促进农林渔业全面发展,用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绩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篇: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于2004年3月中旬至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平均每年递增7.6%。其中,农业产值38217万元,林业产值518万元,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2003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2003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2003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2003年,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占57%,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占43%。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专业村、组。2003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38万亩,总产量21.5万吨;水果成片种植面积6.92万亩,总产量5.26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95万亩;出栏肉兔163万只、家禽107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近2万亩、产量10200吨。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已大大超过粮油产值。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其中市级4家,县级21家,街道、镇乡级27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用地21823亩,从业人员29550人,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多万元。另外,全县还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拥有会员1818人,带动农户5176户,服务范围主要是蔬菜、种子、水果、水产、蓄禽等方面,作用发挥较好的有广东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狮子太山果协、健龙莲藕协会等。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明显。2003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4%,涉及农户31690户,涉及工商户2361户。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其中第一产业内部转移12012人,占8.34%,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龙头企业还使用了大量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全县农民从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人均达到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难。一是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无力度;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差,发展零散。如十万亩优质梨种植,成片的规模较大的果园不多;三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喜欢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不愿调整农业结构;四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加之风险大,想调整结构却不知如何调或者不敢调;五是部分农民信息不灵,盲目跟着别人调,导致农业结构调整低水平重复,同类性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由于对市场行情的变化规律把握不准,调整后见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损失,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六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相对落后,农产品增值不大;七是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又缺乏农业种养业和自然灾害保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多数“各自为政”,走公司+农户+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生产模式的不多,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象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这样有带动力的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全县象狮子太山果协和健龙莲藕协会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组织不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业主与农民之间采用订单农业、按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方式合作的少,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加之我县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是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全县农技专业人员仅占在岗人员的14%,加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三)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规模小,档次低,精品少。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三业茶叶公司等项目规模较大之外,普遍规模

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大力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收集和发布有关农业的信息方面,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广泛发布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产、金融、行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在资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门还应积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应加大农业生产区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规划和实施力度,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区域内的生产环境。要把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向专业户延伸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及早实施。用信息化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服务。

第四篇: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于2004年3月中旬至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平均每年递增7.6。

其中,农业产值38217万元,林业产值518万元,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2003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2003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2003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2003年,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占57,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占43。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专业村、组。2003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38万亩,总产量21.5万吨;水果成片种植面积6.92万亩,总产量5.26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95万亩;出栏肉兔163万只、家禽107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近2万亩、产量10200吨。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已大大超过粮油产值。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其中市级4家,县级21家,街道、镇乡级27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用地21823亩,从业人员29550人,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多万元。另外,全县还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拥有会员1818人,带动农户5176户,服务范围主要是蔬菜、种子、水果、水产、蓄禽等方面,作用发挥较好的有广东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狮子太山果协、健龙莲藕协会等。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明显。2003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4,涉及农户31690户,涉及工商户2361户。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其中第一产业内部转移12012人,占8.34,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龙头企业还使用了大量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全县农民从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人均达到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难。一是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无力度;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差,发展零散。如十万亩优质梨种植,成片的规模较大的果园不多;三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喜欢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不愿调整农业结构;四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加之风险大,想调整结构却不知如何调或者不敢调;五是部分农民信息不灵,盲目跟着别人调,导致农业结构调整低水平重复,同类性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由于对市场行情的变化规律把握不准,调整后见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损失,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六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相对落后,农产品增值不大;七是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又缺乏农业种养业和自然灾害保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多数“各自为政”,走公司+农户+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生产模式的不多,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象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这样有带动力的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全县象狮子太山果协和健龙莲藕协会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组织不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业主与农民之间采用订单农业、按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方式合作的少,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加之我县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是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全县农技专业人员仅占在岗人员的14,加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

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三)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规模小,档次低,精品少。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三业茶叶公司等项目规模较大之外,普遍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精品少。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严重缺乏,无公害农产品少。部分农产品有比较优势,但推广扩张差,产业规模无法做大做强。如无公害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璧城街道,在全县的推广较差,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不去;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但是一般品牌多,叫得响的品牌少,无法实现高效益;梨子发展分散,成片的有规模的不多,目前产量低,效益不高。到目前为止,全县种植梨子7.4万亩,年产量1.5万吨,亩平产量205.5公斤,亩平产值380元。在观光农业方面就一个荷香苑,但规模小,档次低。从总体来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好的项目少、精品少,而且总结利用差,提升推广差,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理想。

(四)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一般重产量不重质量,重实用不重加工、包装与销售。现有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致使农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一体化经营以及营销大户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从四大主导产业来看,有一定加工能力和营销能力的仅风味源兔加工、光宁珍禽加工、渝西渝川等几个企业,而水果、蔬菜基本无储藏、保鲜、加工企业。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我县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还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由于部分农业生产区域内道路不畅,原料、物资、农产品无法运送,农民和投资者想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也无条件,加之用水用电无保障,用电按照营业用电收费等原因,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如蔬菜种植,交通条件较好或紧靠公路的地方的蔬菜单价,要比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的蔬菜单价要高。丁家的儿菜每斤要高5分钱,璧城的蔬菜每斤要高出1角5分至2角钱,差距明显。

(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困难。农业生产除业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纳社会资金少,投资渠道单一。农业生产贷款难,限制了农业的投资规模,制约了结构调整。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有限,除个别街道办事处外,乡镇政府基本未安排资金投入农业发展。农业业主的资金投入后,无法实现再次抵押融资,不能实行滚动发展。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薄,积累少,资金周转慢,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口进一步拉大。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二是进一步研究改革农业扶持专项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的使用和拨付办法,要切实改进扶持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方式,在扶持对象上,重点扶持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项目、龙头企业,把它们做大做强,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农业扶持资金应主要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效能地发挥农业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对龙头企业要实行动态管理,认真统计考核,做到能进能出。三是加大对农业工作、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的评选、表彰、奖励力度。四是建立农副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运输环节的各种费用,降低农副产品的运输成本,增强我县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对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修编。随着我县镇乡、街道行政区划和村规模的调整,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应对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调整。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应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业产品优势产业带或优势区域。在坚持城郊型经济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前提下,农村应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因此,在农业用地中,应扩大一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缩小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以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工作,积极引导农民的耕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动,形成土地适度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结合我县农业产业特征,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优质伏淡季水果、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这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精品,发展精品,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档次。同时,还应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把一、三产业特别是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璧青公路沿线以东,县域公路主干道两旁,以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培植我县新的旅游观光景点,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走优势开发、规模发展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努力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引进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

(五)做好农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金筹集工作。在农技服务方面,首先要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技队伍不稳的问题,其次是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大力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收集和发布有关农业的信息方面,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广泛发布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产、金融、行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在资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门还应积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应加大农业生产区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规划和实施力度,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区域内的生产环境。要把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向专业户延伸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及早实施。用信息化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服务。

第五篇: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最终版]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镇共有53个村,3.8万口人,3.8万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丘陵乡镇。历年种植经济作物面积达7000亩。

今年以来,按照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确立了推广药材种植,整合茶叶,扩大黄烟、桑蚕、果品、蔬菜种植面积,突破有机蔬菜和设施农业的思路。全镇新发展标准化蔬菜基地一处,占地320亩,发展苹果、核桃、大樱桃等果品1000亩,新增黄烟面积500亩,标准化茶叶基地一处,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统计,向阳寨村、王标西村深冬大棚蔬菜效益明显高于普通拱棚蔬菜,亩增效益万余元。工作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以下四点:

一是明确任务,做好宣传发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制订出台了《关于春季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围绕培育烟、桑、果、茶、菜五大支柱产业,先后组织部分村干部、带头户分别到沂源、蒙阴、费县、寿光及本县等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地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同时安排村里积极做好土地流转,为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

二是加大奖补力度,确保结构调整顺利进行。今年,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强化落实,保障调整的顺利进行。

1、对成方连片100亩以上的村,在千分制考核中加30分;

2、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今春全镇安排奖补资金50万元,加大扶持力度,对投入大、标准高的基地和设施农业,经镇政府验收后给予奖励,目前已发放10万元。

三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为了坚持走标准化、有机化发展的路子,唐家河水村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通过反复做群众工作,流转土地320亩,引进莒县恒盛食品有限工作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已投资280万元。林果产业实现新突破,在县林业局和农业局的帮助下规划发展了1000亩林果,其中向阳寨村栽植苹果120亩,白家王标、东王标栽植薄壳核桃600亩,姚家沟村

栽植苹果210亩。

四是强化服务,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积极为农业结构调整大片做好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供电公司的帮助下为王标西村、向阳寨村架设输电线路3000米;在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利用土地复垦项目为白家王标、东王标、王标西村等村的林果基地深挖土地600亩、修筑盘山道路3000米;为唐家河村高标准蔬菜基地开挖深水井2眼,铺设管道2800米。其他种植区在县水利局的帮助下,新建塘坝5座,加固塘坝7座,现在各基地和种植大片内,达到了道路顺畅,水、电配套齐全。

下步打算:

一、麦收后,继续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为完成全年的农业结构调整任务打下基础。

二、进一步组织外出学习,解放思想,引导群众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下半年增加一处标准化有机蔬菜基地,设施农业增加300亩,再发展3个百亩以上的林果大片。

三、加大奖励扶持力度,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总之,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领导的要求,和兄弟乡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规模化程度不高(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另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继续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

    家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5篇材料)

    家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 对金东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查报告 “九五”时期, 金东区12个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1亿元,财政收入950......

    关于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关于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全面细致、优质高效地审议好县政府关于......

    2012年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简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简介 今年以来,****党委、政府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土地流转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宣传发动、政......

    龙吟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范文)

    龙吟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在全县秋冬农业生产暨农业产业化挤进工作现场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作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请参......

    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2(五篇)

    中 央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学员毕业作业 姓 名:学 号:专 业:层 次:入学时间:试点单位: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张 德 发 农村行政管理 专 科 年 秋 季 綦江电大工作......

    怀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怀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怀化市会同县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引导、服务”文章,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