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21:5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 中 小】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

时间:2010-12-30 20:24:52 浏览

人次

豫安委„2010‟22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附件: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doc

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

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烟花爆竹安全发展工作,紧紧围绕烟花爆竹安全发展目标任务,突出整顿提升工作重点,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烟花爆竹产业整顿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我省烟花爆竹从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生产经营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严重,非法生产经营问题突出,安全监管方式和手段与烟花爆竹安全发展要求不够适应等问题还未得到彻底改变,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进一步促进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安全河南”创建为主线,突出加强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运输、燃放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严肃整治企业“三超一改”(超范围、超人员、超药量,改变工房用途)和“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行为,加快企业整顿提升进程,推进烟花爆竹行业“五化”(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发展进程,加快机械化推广应用,着力培育名牌

产品,保持“打非”高压态势,促进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二)烟花爆竹安全生产事故控制目标。确保每年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给我省烟花爆竹年度控制指标以内,力争杜绝生产企业较大以上事故发生,确保经营企业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严防非法生产爆炸事故发生。

(三)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目标。

1、工厂规模化。在近两年改造提升的基础上,生产经营企业要通过整顿提升、改扩建和购并重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安全设施,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创造规模效益;

2、生产机械化。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在能使用机械操作和人机隔离的工序,采用先进机械设备替代人工操作,采用人机隔离措施实现本质安全,尽最大努力减少现场作业人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烟花爆竹机械化生产系统要在2年内安装完成。

3、管理规范化。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规范,通过建章立制和营造企业安全文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

4、产品多样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安全生产条件,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产品档次和品质,培育自主名牌产品,进入高端消费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强化扶优扶强,抓好源头管理

(一)严格控制生产企业总量。市、县人民政府要及时制定烟花爆竹产业安全发展规划,制定逐年淘汰落后生产企业的工作计划,特别是周口市、信阳市、洛阳市、漯河市、南阳市和开封市等主要产区,2011年5月底以前要制定具体的今后三年淘汰关闭落后企业的工作方案,并上报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作为以后全省安全生产年度考核内容。到2012年,全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100家以内,到2015年,全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60家以内,严格控制生产企业涉及A级产品的许可范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落实有效措施,确保被淘汰和退出的生产企业彻底关闭,严防其死灰复燃、非法生产。

(二)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安全发展。对加大投入,按照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政府规定落实整顿提升任务,达到国家《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标准并通过河南省烟花爆竹企业安全标准化二级以上验收合格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高温季节可以落实符合安全制度要求的“错时生产法”,不再连续停产,通过年度复检验收且生产区域和工房未发生改变的,许可到期不再进行专门评价,可直接换证。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整改提升企业的安全监管,严禁边整改边生产。

(三)适度提升经营企业规模。到2015年,全省烟花爆竹经营(批发)公司控制在300家以内。我省现有经营(批发)公司规模普遍较小,全省234家经营(批发)企业中,仓储面积在

一千平方米以下的就有152家,占65%,个别县(市、区)只有一家经营(批发)公司,不能有效地占领合法产品经营销售的市场空间。为了遏制非法经营行为,适应国家《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实施后对烟花爆竹安全经营条件提出的更高标准,逐步淘汰关闭不具备安全经营条件的弱小企业,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一是负有相关监管职能的安全监管、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认真履职,协调配合,对发现违法经营、购进含氯酸钾产品和无证无照、证照不全的行为从严查处;二是适度增加经营(批发)公司数量,对于“打非”任务繁重、当地经营(批发)公司仓储规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县(市、区),可以再增设1~2家经营(批发)公司,新建经营(批发)企业的仓储总面积必须在两千平方米以上,切实满足人民群众购买合法、合格、放心产品的实际需要;三是鼓励合法经营企业做稳做强,对于仓储总面积在三千平方米以上、拥有一定规模的配送专业车队的经营(批发)公司,可跨行政区域配送经营;四是淘汰不具备安全经营条件的弱小企业,加快分级监管和安全标准化步伐,对考核评定为三、四级的弱小企业,要坚决落实限期整改和关闭退出措施,通过逐年淘汰落后,推动经营(批发)企业安全保障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严格烟花爆竹运输和燃放的许可审查,特别是严查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燃放B级以上产品,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烟

花爆竹及其主要药物原材料、半成品、引火线等的道路运输的安全检查,严厉查处非法运输行为,严防漏管失控。

(五)建立健全企业做强和退出两个机制。在严格控制烟花爆 竹生产企业数量、适度发展经营(批发)企业数量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之间、经营(批发)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经营(批发)企业之间进行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收购、兼并和重组,到2015年,全省组建30家年产值在五千万元以上的集生产、经营、运输、燃放、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烟花爆竹企业集团。实施河南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对许可到期达不到国家《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标准要求的企业且整改无望的,监管部门要依法及时提请当地县级政府予以关闭,通过逐年淘汰落后弱小企业,实现全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本质安全的目标。

三、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分级监管任务

(一)强化对从业单位的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要转变观念,深入调查研究,持续改进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方式、方法,提高安全监管水平。一要全面掌握有关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府规划,并严格执行;二要及时了解辖区内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动态,提高政策引导的针对性;三要采取典型示范、淘汰落后和依法处罚等措施,推动本地区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四要加强对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和特点的研讨,提高工作预见性,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五要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问题,要果断处臵,做到事故隐患不消除不放手;六要在

安全监管、许可、培训、检查、审查、检测、验收过程中,做到 廉洁自律,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二)落实企业分级监管任务。各地要结合烟花爆竹企业的现 实状况,借鉴先进地区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分级管理的经验,研究制定、科学实施本地区的烟花爆竹企业分类监管办法,采取一级企业抓巩固、二级企业上水平和三级企业限期整改、四级企业停产关闭相结合的措施,督促和引导企业安全健康发展。

四、强化安全监管,全面排查治理隐患

(一)深化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每年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1月至4月。重点做好元旦和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第二阶段是7月和8月。重点是做好夏季和高温时段的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第三阶段是9月至年底期间。重点是做好复产验收、打击非法和旺季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执法的重点:一是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运输、燃放、建设的行为;二是严肃查处企业“三超一改”和“三违”行为;三是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四是基层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情况;五是企业重点部位(涉药工房、成品半成品库房)安全监控不到位情况;六是企业外包、分包情况;七是企业安全生产设施、设备达标情况;八是企业不执行《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关于从事有药产品制作过程中恶劣天气、超过室温限制应停止生产的规定组织生产的;九是生

产、购销含氯酸钾产品的;十是企业擅自改、扩建生产经营区域等违法违规情形。

(二)持续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各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 烟花爆竹企业的现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各地要将以下五个问题列入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内容:一是生产企业用3吋以上礼花弹生产组合烟花,“以大标小”;二是合法经营企业违规储存、销售礼花弹等A级产品;三是合法经营企业经营非法生产产品;四是超许可范围在C级爆竹生产线上生产“双响炮”产品;五是合法生产、经营单位产品流向登记制度执行情况。

(三)不断完善安全设施。国家《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公布施行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安全预评价、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和审查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第二轮改造提升后未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企业,在下一轮许可证到期前必须对照新规范进行改造达标;企业在整顿提升中,不新增生产线和生产品种、不改变原有生产区工序布臵的,可在省烟花爆竹安全检查专家组具体指导下确定提升内容和标准,并以正式文件逐级上报至省辖市安全监管局批复,然后,在原设计单位指导下完善补充工房设计图纸,整改结束,企业将验收申请逐级上报至省辖市安全监管局,省辖市安全监管局组织专家组验收合格并且达到二级企业标准的,方可恢复

生产;要继续整改与现有生产储存规模、产品品种、危险等级和生产工艺不相适应的生产厂房和储存仓库,烟花爆竹配送车辆必须安装卫星远程定位监控系统方可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防爆、防雷、防静电和消防等安全设施,从硬件安全设施、生产储存能力匹配和生产工序顺畅上提高企业抗事故风险能力。

(四)全面宣贯《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程》。落实《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程》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要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岗位操作规程,加强烟花爆竹企业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和考核,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分期分批集中轮训。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贯活动,组织员工反复学习,教育员工自觉遵守。

(五)深入推进药物安全监管工作。各地要加大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工作力度,加强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抽检,打击生产、经营非法产品行为,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日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发现企业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的,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予以关闭;发现批发经营企业购进、储存或销售含氯酸钾产品的,依法给予上限的经济处罚,再次发现的,吊销其《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予以关闭。明年启动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内设药物安全检测化验室的建设检查工作,有关市、县 9

(市、区)要督促、指导企业自建检测检验化验室,建立企业重要安全技术指标自我检测制度。

五、强化基础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

(一)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建设。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 要对股东多且分散、现场管理混乱、分包、转包或违法违章作业现象等存在缺陷的企业,严肃查处,加大暗查频次和执法处罚力度,采取限期整改、停产整顿等强制措施,督促其限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突出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烟花爆竹企业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强内部安全生产管理上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主要投资人承担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定期布臵并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本企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二是把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车间、班组和岗位,并认真监督执行;三是全面执行《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建立和完善适应本企业生产品种、生产工艺和管理方式的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要领,并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考核;四是稳定安全管理团队和一线技术骨干队伍;五是落实班前提醒、班中检查、班后讲评制度,把这项制度与安全检查、安全奖惩和安全教育培训等制度结合起来一并组织实施;六是改变单一的计件工资制,实行计件工资与岗位的危险性、技术

性和劳动强度相结合的科学定酬办法;七是杜绝“三超一改”和“三违”行为,实行“定臵管理”和“零隐患管理”。选拔责任心强、技术熟悉的人员专门从事中转搬运作业,及时配送、转运 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确保各生产工序的作业现场和库存 不超量。

(三)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活动。要把安全标准化建设和分级监管办法实施紧密结合起来,稳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到2013年,全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全部达到安全标准化二级以上建设要求,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使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六、强化科技进步,培育自主知名品牌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作用。随着我省烟花爆竹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安全中介服务机构和专家要在把好安全源头关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在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技术咨询、工艺设备改造、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培训、机械应用推广以及新配方、新工艺、新产品、新包装、新装备研发和革新等方面有所作为。

(二)重视培养和使用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人才。企业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和使用安全管理、技术人才。当前,要重点做好稳定管理团队、稳定业务技术骨干和稳定一线危险工

序作业人员“三稳定”工作,同时要采取聘请有实际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专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或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员等措施,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父传子、师传徒”的落后人才培养方 式,加快培育一批自有人才,逐步减少对外地烟花爆竹管理技术 人员的依赖,为企业做稳、做强创造条件。

(三)大力推动安全科技进步。生产企业要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度高的烟花爆竹机械设备和安全型药剂,推进以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重点部位可视监控、隔离操作、新型安全药剂为重点的安全技术改造,到2013年,烟花爆竹80%的生产工序要实现机械化,通过开展安全技术革新活动,不断提高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性。

(四)着力培育自主知名品牌。生产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包装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通过开发新产品,培育自主知名品牌,提升企业产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每一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都应有自主商标。到2015年,我省烟花爆竹行业应争创“河南省著名商标”5个以上。

七、强化“打非”工作,严厉查处生产安全事故

(一)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当前,全省合法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市场占有率较低,烟花爆竹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必须严加整顿。一要适当增设仓储规模大的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支持有能力投入、安全意识强的经营企业做大做强,为打压非法经

营空间和逐年淘汰弱小经营企业打好基础;二要合理布设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经营(批发)企业与零售网点相结合的连锁配送模式,实行专店常年零售,逐年减少临时零售网点许可数量,严格执行零售企业安全间距的规定,严禁出现零售店面一条街;三要加大市场执法检查和产品抽检工作力度,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安全监管、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依法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四要加强产品防伪标贴管理,落实企业产品防伪标识制度;五要严格落实生产企业和批发经营企业产品流向登记制度,杜绝非法产品和质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六要严厉打击出租、转包仓储设施或转让许可经营权等非法违法行为。

(二)依法严查生产安全事故。各地调查处理烟花爆竹生产安全事故,要在全面调查处理的基础上,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重视对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切实查清事故真相,提出针对性强的防范同类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对于生产经营安全责任事故,要严肃追究违规操作人员、企业法人代表的法律责任,严肃追究监管不严的地区、相关部门责任人的责任。

(三)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必须切实承担起本行政区域的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行为的责任。继续落实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打

非”工作的属地监管责任,充分发挥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在“打非”工作中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依照政府分工,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完善举报有奖等制度,对重点地区、重点户和重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要加强基层“打非”力量,增配药物探测仪器等装备,持续推动“打非”工作深入开展。要彻底追查并坚决捣毁排查中发现的非法生产经营窝点和非法生产事故所涉及到的地下产业链。各新闻宣传主流媒体要积极按照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要求,主动宣传烟花爆竹“打非”行动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意义,宣传烟花爆竹购买、燃放、存放的安全常识,营造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强大舆论氛围。对打非工作不力、消极懈怠、导致爆炸事故发生的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有关责任人员要依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和严肃处理。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第二篇: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的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的指导意见

交运发〔2014〕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有关社团: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1〕63号)等关于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的工作部署,加快转变道路运输发展方式,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保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作为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的重要抓手

龙头骨干道路运输企业(以下简称龙头骨干企业)是在道路运输行业相关领域具有较大经营规模、较强竞争力、代表行业先进水平、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经营企业,是行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运输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市场集中度低,经营主体“小、散、弱”,致使运输资源难以集约配置,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缓慢、技术应用水平偏低、服务质量不高。加快形成并壮大一批在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使其成为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和技术创新的先行者,成为诚信经营、规范竞争和安全、节能、环保的示范者,充分发挥其在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中的排头兵和应急运输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能有效推进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促进道路运输发展的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培育扶持骨干企业、促进行业集约发展,切实改变运输企业“小、散、弱”局面,带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促进行业集约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战略部署、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实际行动,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迫切需要。

二、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鼓励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促进行业集约发展放在加快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按照尊重市场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原则,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快形成一批以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等为特点的龙头骨干企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通过提高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夯实现代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运输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市场主

体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企业在自我发展中提高综合竞争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健全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形成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和行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环境。

——扶优扶强与引领带动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鼓励、引导道路运输业中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对道路运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引领作用,带动全行业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基于运输行业门类多、企业类别复杂的特点,以道路客运、现代物流、运输站场经营等为重点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进维修、驾培等子行业经营企业做大做强,并积极向其他领域延伸。

——因地制宜与分类引导相结合。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探索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路径。结合道路运输不同子行业和不同类别企业的特点,分业施策,分类引导,探索企业多种做大做强模式。

(三)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骨干企业,运输市场经营主体结构明显改善,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促进运输业组织化程度、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差异化发展的市场格局逐步形成。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完善法规体系。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清理修改阻碍企业做大做强、网络化发展的有关法规规章,修订和废止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运输经营者等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制度和规定,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健全相关法规规章,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适应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形势,对新设立道路运输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运营条件。推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物流管理等领域的立法,建设法治化市场环境。改善大型物件运输市场环境,加快完善零担快运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

(五)健全考核机制。健全涵盖各从业主体的市场诚信制度,完善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企业等级管理等制度,全面落实运输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与安全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公开,将考核结果与运输资源配置以及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挂钩。

(六)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涉企收费行为投诉的查处力度,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违规设立风险抵押金政策等,切实消除隐性壁垒和减轻企业负担。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垄断货源、欺行霸市以及超限

超载、超员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信息记录管理,落实“黑名单”信息库制度,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加强对连锁、联盟等企业联合体的监管,杜绝挂靠经营。

四、鼓励发展龙头骨干企业

(七)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完善客运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对诚信好、服务优、重安全的企业,在新增线路经营权、车辆更新、增加经营范围、设立分支机构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先推荐龙头骨干企业申报交通运输行业开展的接驳运输、甩挂运输、节能减排、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综合客运枢纽等试点示范项目。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在设施配套、管理完善的公路服务区设立接驳点,开展接驳运输等业务。

(八)落实优惠政策。研究适应“营改增”试点政策的相关措施,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网络化经营。切实落实针对国际标准集装箱车辆、大吨位货车、甩挂运输推荐车型车辆的通行费优惠政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省内定期定线运行的客运班线车辆通行费可实行月票或年票制,实行大客户优惠。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调发改、公安、国土、财税、金融、保险等部门,落实国家对道路运输业的支持政策。对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国家及省市级站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保障建设用地。协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制度。

(九)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适度加大龙头骨干企业经营自主权,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对符合条件的客运线路,在满足安全指标要求和最少运营班次的前提下,允许其根据客源情况自主调配运力投放和运营班次。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允许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按照规定程序适时调整运价。创新政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调整运力结构,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全面推广应用标准化推荐车型,积极探索网络型、联盟型、多式联运型甩挂运输组织模式,适时率先开展双挂汽车列车运行试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客车小件快运、汽车租赁、城市共同配送、城市通勤车运输等交通运输相关新兴服务业态。

(十)加强资金引导。充分利用中央、地方有关服务业发展、节能减排、甩挂运输、技术改造等各种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对龙头骨干企业站场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更新、信息化建设、安全技术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人才培养等项目给予积极支持。

五、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十一)促进资源整合。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有关政策,充分尊重企业意愿,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异地收购和资产重组,协调解决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重大问题。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适合网络化运营的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直营、区域分拨配送中心等。鼓励机动车维修业连锁经营。鼓励中

小企业通过联盟、联合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加大对联盟等企业联合体的支持力度,引导集约经营。

(十二)加强品牌建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强化核心竞争力,打造领军型企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树立品牌管理意识,加强品牌的宣传和保护。鼓励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对企业发展动态、先进管理经验、企业文化等进行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大力宣传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成就和经验,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鼓励。

(十三)集聚人才资源。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经营管理水平高、熟悉行业产业政策的新型企业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业务骨干,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享受当地政府人才引进待遇。各类人才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等,重点向龙头骨干企业倾斜。完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强化重点和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十四)强化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带动中小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营造环境,完善政策,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主动开展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创新。积极推荐龙头骨干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部级等企业技术中心,主动争取国家、省等各级技改项目及配套资金,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十五)创新经营方式。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需要,鼓励运输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等加强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物流需求社会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甩挂运输、接驳运输、多式联运等运输组织方式和实施班线的公司化改造。强化对货运中介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鼓励货运中介向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变,充分发挥其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作用。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开展跨区域网络化经营。

(十六)提高信息化水平。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并接入和使用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与全国或区域性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扩大信息化应用范围,实现信息化全覆盖,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探索应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先进技术。

(十七)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国际道路运输业务。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在客运服务、现代物流、低碳交通及智能交通等业务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支持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并购国际物流资源,建立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

六、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促进行业集约发展的重要

意义,将其作为破解道路运输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会同、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有关单位、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协作配合,落实分工和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主动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将道路运输企业纳入地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和扶持范围。

(十九)改进引导服务。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对运输市场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健全龙头骨干企业经济运行调查和分析体系,加强行业发展跟踪分析。建立道路货运成本信息与运价指数发布制度,引导市场合理议价、公平定价。充分发挥各级行业协会作用,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政策、技术、管理咨询和市场信息等服务。完善与龙头骨干企业的联系制度与交流机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参与行业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

(二十)加强企业自律。探索建立龙头骨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龙头骨干企业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服务质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制度,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确保安全生产;建立人性化企业文化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节能减排,保护资源环境;积极承担应急运输保障等社会责任。

(二十一)开展试点示范。按照“分类筛选、示范引导”的原则,选取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经营模式创新、智能绿色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示范,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各地在开展试点示范过程中积极引导其他地区的骨干企业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企业网络化经营。遴选部分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技术开发、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和管理创新,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行业骨干企业群体。选择一批自主合作意愿强、资源整合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引导开展联盟发展模式探索。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精神,因地制宜研究制定落实方案,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服务举措,确保抓实见效。

交通运输部

2014年3月6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道路运输管理局。

第三篇: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指导意见

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指导意见(试行)

教师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发展学校是以现有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为基地,由中小学与从事教师教育的大学及其他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合作建设的、以有效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全面提升为目标的“教—学—研”共同体。

按照实施中原名师培育工程的有关要求,从2013年至2020年,在省级名师培育的基础上培育80名中原名师,中原名师所在学校被命名为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为加强管理,促进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随着我省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和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偏弱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是进一步强化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是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需要;是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健康发展、教育事业内涵发展和全体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宗旨,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为重点,以河南名师和中原名师为依托,以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全面、可持续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基本原则

——合作性原则。倡导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共同提升;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实现共同成长;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实现教学相长。

——参与性原则。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涉及到中小学与大学、教研、科研等单位。有关各方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小学教师既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也是教师发展学校的主体。教师发展学校应提高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重视教师的自主研究、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生成性原则。教师发展学校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具体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应该在实践中生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来实现,教师发展学校应根据学校改革和教师发展的具体需要适时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究性原则。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教师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更多的是通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合作研究等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研究中持续开展有效的教师教育,在研究并解决现实问题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四)总体目标

加强中小学与大学的深度融合发展,整合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和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把教师发展学校打造成区域性的校本研修、教师教育和课程发展的中心;强化学校促进教师持续有效专业发展的功能,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营造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学校文化氛围,形成集教学、学习、研究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工作方式;深化改革,持续创新,探索和积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先进经验,打造区域性教师发展高地,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师资水平的提高来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五)搭建多元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与中小学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大学与中小学通过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建立正式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大学向中小学派遣指导教师和师范生,中小学为师范生打造专业成长的实践平台。大学指导教师全面参与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论坛、合作交流、专家报告会、示范课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和发展提供条件。注重打造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具有较强选择性、实用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经验共享,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支撑。

(六)制订教师发展规划

学校要制定为期三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师发展规划,并结合教师个人阶段性专业发展目标,指导每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学校要明确教师发展管理机构。该机构负责依据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和专题活动方案,并根据工作计划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工作,创新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模式,加强校本研修的评价和总结工作。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和目标,进行经常性的自检自评,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七)组织开展常态化的校本研修活动

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发展性知识、研究性知识中选定研修内容,同时把师德修养和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以服务教师校本研修为核心的网络支持平台,为教师的交流学习提供方便;创新校本研修模式,落实研修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研究和专题讲座等形式的研修活动,满足各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校本研修以教师为主体,以大学教师和教研机构教研员为主导,建立民主、开放、高效的研修机制,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于研修过程。

(八)实施课题带动战略

教师发展学校在大学和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实验项目或科研课题。通过实验项目或科研课题将教师教育改革与学校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着眼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形成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合一的教师专业工作方式。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深入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着力打造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

(九)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教师发展学校拿出具有较强优势或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和教师教育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采取联片教研、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将本校的优势或特色辐射到其他学校,去影响、带动其他学校的教师发展,推动教师发展经验的传播与分享,为提高区域基础教育质量作贡献。

(十)建立健全教师发展制度和保障措施

——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第一责任人,须有效履行领导、检查、监督等责任。

——明确具体管理机构。该机构应做到:日常管理有序、高效;资料管理项目健全、归档合理。按照整体协调、分工合作的原则,明确学校教科室、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各个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责和任务,做到职责分明,任务具体。有相应的例会活动制度和文档记录制度。月度有检查,学期有总结,学年有评价、考核、奖惩。

——建立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根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岗位责任制,不断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制度促落实,使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制定教师发展评价标准,不断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化、规范化。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学习记录、学习总结、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读书笔记、典型案例、优秀论文、工作总结等内容。对教师的成长记录档案每学期收集整理一次。有条件的学校应把教师的成长记录档案以电子文本的形式输入计算机,逐步实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管理。

——落实研修时间。学校要解决好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矛盾,鼓励教师外出进修。要制定每周、每学期校本研修活动计划,保证充足的校本教研时间,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

——落实研修经费。学校要从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工作。

四、管理与考核

(十三)教师发展学校的管理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

在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根据隶属关系,教师发展学校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负责教师发展学校工作的职能部门,并协调其他有关部门形成合力,保证该项工作有效开展。同时,要加强对教师发展学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积极开展经验交流与推广,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十四)高等院校、基础教研和教育科研机构要积极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的有关工作

要提高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积极响应教师发展学校的有关要求。要按照统一安排和教师发展学校的需求,选派优秀教师对教师发展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指导,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高等院校可聘请中原名师任兼职教授或教育硕士指导教师,聘请教师发展学校省级名师兼任高等院校“双导师”,从事师范生的培养和承担“国培”、“省培”工作。

(十五)加强指导、检查与评估工作

中原名师培育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全省教师发展学校的有关工作,定期评估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问题,推进教师发展学校有关工作顺利开展。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成立相应的专家指导组,具体负责辖区内教师发展学校的指导、检查、评估、服务等工作。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教师发展学校,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积极为学校提供服务。对教师发展学校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省教育厅将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或出现严重问题的学校,视情况责令限期整改或取消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称号。

附件2

第四篇: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文件

工商广字[2008]85号

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展改革委:

为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促进广告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广告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服务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推动我国广告业发展,提高广告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和整体水平,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加速国内国际市场信息交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民族品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文化、体育、影视、媒体、信息、会展、创意、中介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业得到快速发展,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7.3万户,从业人员111.3万人,经营总额达到1741亿元,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推动民族品牌创建和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进入了国际广告市场前列。但是,制约广告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多年来我国广告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展,但具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广告企业不多;广告业发展存在区域性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广告从业人员中,高端专业人才较少,缺乏国际广告运作经验;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缓慢,缺乏有效的鼓励措施和激励机制;广告诚信度不高,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等等。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广告业作为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严峻挑战。“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广告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日益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广告媒体充满活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国家和地方对发展创意产业的关注和重视,为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因此,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广告业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发挥广告业在推动现代服务业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促进广告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广告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努力提高广告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化视野下发展中国广告业,走中国特色广告业发展道路。创新观念,完善体制,健全机制,逐步构建广告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以发展创意产业、技术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为契机,积极调整和优化广告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广告业的专业水平;健全广告市场规则,保护消费者和广告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完善广告业发展的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告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广告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的整体水平;积极推动新兴广告媒体的发展与规范;以中华民族优秀品牌战略为基础,以广告企业为主干,以优势媒体集团为先导,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广告产业体系;广告经营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使广告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告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广告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先进技术、主业突出、核心创新能力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广告企业。

形成大型综合性广告媒体。整合广告经营资源,发挥经营特长和优势,开发和推广新技术,发展和规范新兴广告媒介,形成一批大型综合性的广告媒体。

发展广告创意产业集群。以创意产业为增长点,促进区域广告创意基地的形成,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优质广告创意产业集群。

构建广告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在完善广告业发展政策和监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广告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

建立广告业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加快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强广告从业人员知识更新研修基地建设。

壮大公益广告事业。建立和完善公益广告发展促进机制,使公益广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三、进一步完善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健全广告法律制度

按照依法行政和对广告业统一管理的要求,研究国际广告业发展规律,借鉴相关立法经验,针对我国广告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加快《广告法》及配套法规的修订进程,完善广告市场准入与退出、广告活动规范、广告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依据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和鼓励发展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及服务的政策措施。对按税法有关规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广告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广告业的用电价格逐步实现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基本同价;进一步规范广告业价格形成体系;清理和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

(三)完善广告业发展机制

发挥市场机制在广告业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广告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和方式,指导广告业规范发展;积极推进广告代理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防止广告经营中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四)拓宽广告业投融资渠道

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在广告业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向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广告企业开拓业务。

(五)增强广告企业竞争力

1.规范广告市场准入管理。取消各种不利于广告业健康发展的准入限制,深入研究广告活动主体的新构成、新特点和新趋势,建立健全广告经营资质评价体系,提高广告经营单位资质水平。

2.推进广告企业改组改制。建立广告企业改制信息交流平台,做好各种资本参与企业改组改造的中介服务,积极推进广告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和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促进广告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化经营,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使广告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增强经营实力,优胜劣汰。

3.加快培育大型专业广告企业。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广告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联盟等方式,在国际广告市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做大做强;鼓励拥有著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通过为其提供全面服务的广告公司,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4.提高中小广告企业市场竞争力。鼓励中小型广告企业加快提高自身专业化服务水平,扩大国内外广告服务市场;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对资质好、经营行为规范的中小型广告企业进行扶持,使其以独特专长建立品牌。

(六)提高广告制作发布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

支持数字化音视频、动漫和网络等实用新技术在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和发布等方面的应用推广。鼓励环保型广告材料的广泛运用,支持开发低成本的替代广告材料。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运用新的广告载体,降低广告投放成本。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创新广告技术和经营理念,借助现有的创意产业园区平台,充分发挥创意在广告业中的核心作用。

(七)加强广告业对外开放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广告业的交流合作,把参与国际广告市场竞争,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我国驰名国际品牌、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积极融入国际广告产业链。引导具有广告业务的外商,投资中国广告业。鼓励国内广告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八)协调区域广告市场发展

围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挥各地区经济社会和广告业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广告市场繁荣和广告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发达地区广告业调整结构、提升水平,形成发达的广告市场中心区域,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广告业发展。大力培育中西部地区广告市场要素,支持有潜力的广告企业加快发展,增强区域广告业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广告资源跨区域整合和布局,促进广告业区域合作与发展。

(九)提升广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1.加强广告教育的专业建设。配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优化教育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广告师资水平,改革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广告新媒体研究,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

2.建设广告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不同类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高级广告专家;依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广告业发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有条件的广告企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广告实践基地。

3.健全广告专业人员职业水平评价体系。着力开展广告从业人员素养教育、职业教育,有序推进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工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实现广告人才信息共享,促进人才合法、有序流动;结合广告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国际广告人才的引进力度。

(十)建立具有广告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鼓励广告原创作品进行作品登记,广告中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依法取得权利人的授权,同时探索和建立企业内部的原创作品及策划方案申请投标前的备案保护制度,鼓励广告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依法保护广告企业多种形式的创新研发智力劳动成果。重视和加强对知名广告企业商标的保护,以及对广告原创作品的版权保护和创新技术的专利保护,加大对侵犯广告业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十一)促进公益广告发展

1.提高公益广告水平。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传播社会文明、弘扬良好道德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通过公益广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公益广告策划、创意和制作水平。鼓励开展公益广告学术研讨,继续支持公益广告作品评优工作,建立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

2.加强公益广告制度建设。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公益广告制度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公益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和传播;提高广告活动主体对公益广告的贡献程度,采取鼓励措施提高公益广告的刊播比例;研究公益广告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公益广告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力,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十二)建立健全广告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

1.强化广告行业组织在促进行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支持广告行业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广告行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加强自律等功能作用。

2.完善广告业统计调查制度。加强广告业统计基础工作,准确界定广告业统计范围,科学设置能够反映广告业基本状况和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宏观调控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3.建立广告业信息发布制度。为广告市场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数据服务;推进广告媒体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广告业经营信息、诚信信息的交流,建设广告监管和自律信息发布共享平台,为宏观监管和投资主体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4.建立诚信经营评价体系。加强对广告经营单位广告发布与合同履约经营行为的监督,建立诚信经营数据库,定期对其诚信度进行测评;规范广告经营秩序,实行失信惩戒及市场退出机制,提升行业诚信度。

5.推进广告经营规范建设。制订各类媒体广告发布规范以及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和广告代理行为规范;依据重要商品或服务的管理规定,明确其广告发布形式和规则。

6.加强广告理论研究和广告史料保护。鼓励广告业发展政策研究,深化广告监管制度和广告学科理论研究。加强广告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广告与品牌理论体系。鼓励对广告市场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研究,促进广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广告方面文物、标本及史料的搜集、保管与研究。

(十三)提高广告监管体系效能

1.完善广告监管体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广告监管体系,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统一;大力推进广告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服务方式,完善广告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具体事权分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2.建立虚假违法广告预防与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广告发布指导和监测,完善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广告监测机构,有计划地分步建成覆盖全国的广告监测网络,形成广告监管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消除违法广告影响;优化广告监管流程,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综合治理广告市场。

3.强化广告社会监督效果。加强媒体舆论监督,提高社会公众对违法广告的辨别能力;鼓励投诉举报违法广告,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全面监督广告活动,使社会监督成为广告监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4.加快广告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改进广告监管的方式方法,积极推动电子政务,依托信息化着力提高广告监管执法科技水平。

(十四)加强对广告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的广告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广告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指导广告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会同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建立相应工作协调制度,指导和协调广告业发展和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组织落实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推动广告业加快发展。

广告行业组织要积极拓展职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协助政府部门贯彻产业政策、落实行业规划、完善行业管理。

各地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共同研究制定促进广告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协调配合,狠抓贯彻落实。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

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教育、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国家税务、地方税务、统计、知识产权、银监、证监局,有关行业协会:

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现就促进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广泛应用于轻工、纺织、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工业设计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是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设计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初具规模;一批制造业企业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取得明显成效;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企业发展迅速,设计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优秀设计成果已经走向国际市场;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工业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工业发展要求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对工业设计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高水平的专门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政策支持、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工业设计加快发展。

二、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专业化发展和在工业企业内发展相结合,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为工业设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发展目标。到2015年,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出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形成5-10个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和知名设计品牌数量大量增加;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强的优秀设计人才。

三、提高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工业设计基础工作。鼓励科研机构、设计单位、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提高工业设计的信息化水平,支持工业设计相关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建立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引导工业企业重视设计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设计中心予以认定。鼓励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支持工业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促进产业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鼓励发展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和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项目和产品。

四、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鼓励工业企业将可外包的设计业务发包给工业设计企业,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支持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加强多种形式合作,通过设计创新,促进工业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

引导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加强研发和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工业设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设计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不断增强企业实力。

推动工业设计集聚发展。鼓励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资源比较优势,建立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工业设计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和认定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

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工业设计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工业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等学校的工业设计学科建设,加大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科研、实验的软硬件支持,提升教师水平,支持聘用有实践经验的工业设计人员任教。

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人才培训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园区、工业设计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业设计实训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选送优秀工业设计师出国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工业设计经验。鼓励行业协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工业设计培训。

积极引进优秀工业设计人才。鼓励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创业和从事工业设计研究教学工作。鼓励企业招聘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完善技术入股等激励机制,妥善解决社会保障和工作生活待遇等问题,为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六、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

提高工业设计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新的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工业设计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的工业设计机构来华设立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鼓励国内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与境外设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健全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贸易,不断提高规模、层次和水平。积极承接国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业务,推动工业设计服务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外建立设计研发中心。支持国内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七、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提高全社会的工业设计意识。加强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全国开展工业设计宣传、展览、交流等活动,普及工业设计理念。鼓励地区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业设计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广泛重视和应用工业设计,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鼓励创办高水准的工业设计报刊、杂志和网站。

建立工业设计评价与奖励制度。研究建立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建立工业设计企业资质评价制度,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建立优秀工业设计评奖制度,鼓励工业设计创新。

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推动诚信建设,规范工业设计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产业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编制区域性工业设计发展规划,引导本地区工业设计健康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鼓励企业和个人就工业设计申请专利和进行著作权登记。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信用公示制度和预警机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鼓励和支持公民及法人以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创办企业。鼓励在产品或包装等相关物品上标注设计机构或设计者名称。鼓励权利人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健全信息统计工作。完善国家统计标准,明确工业设计产业统计分类,提高工业设计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工业设计统计调查制度,完善工业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促进工业设计信息交流,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开拓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带动社会资金支持工业设计发展。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对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税收扶持。企业用于工业设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税法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设计研发投入。工业设计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国家税法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完善政府支持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加大对工业设计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开展业务。

加大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优势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开发适合工业设计企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对其合理信贷需求给予支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有关政策。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合作,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发展。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地区工业设计发展情况的调研和分析,结合实际,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具体办法,并抓好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商务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二

下载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期间促进典当业发展指导意见

    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典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商流通发[2011]481号 为进一步发挥典当业在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居民应急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意见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9〕42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近几年来,我省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宽,作业......

    济南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济南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充分发挥省会优势,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大力促进金融业发展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

    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范文]

    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扬邗政发〔2008〕113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邗江经济开发区,杭集工业园,北洲功能区,区各委、办、局(公司)、行、社、中心: 为深......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银发〔2009〕92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

    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委(局): 智慧旅游是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