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视问题 知行统一
正视问题 知行统一 着力形成“五大优良作风”
——全县教育系统管理干部思想作风整顿活动个人剖析材料
新店小学 侯宇祥
根据县教育局工作部署,7月10日开始将利用今后一段时间开展学校管理干部思想作风整顿教育活动。在动员会上,我认真聆听了胡局长列举的当前教育系统管理干部的思想作风现状情况,观看了凉山州甘洛县天梯上的夫妻教师的先进事迹专题片《云上学校》,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干部作风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改进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作风问题,更有效促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党性意识,现对照“作风现状”检查自己,将自己过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不强,维持现状保稳定。
近年来,我校的硬件条件有所改善,教学质量也有所提升,于是自认为各方面都有些变化,成绩还不错,有歇气的想法,所以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严重。总认为自己年龄大、资格老,对新的教育形式,内部和外部的发展抓不准时机,把握不好机遇,缺乏主动发展的意识。因此,有了这种思想,导致学校硬件软件的发展在同类学校中相对滞后,在硬件建设方面,教学用房、功能用房严重不足,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十分落后,软件方面,教学质量仍然偏低,校风示范校、县级示范学校至今未创办,管理制度和方法不系统。
2.学习意识不强。
近些年来,总认为自己上了一定年龄学不学都一样,凭着自己现有的经念、水平和能力把工作会干好的,学习是年轻人的事。于是吃老本,凭老观念管理工作,学习只是挂在嘴边做做形式应付检查,或者只干不学,重工作,轻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系统、不深刻。平时只在网上浏览新闻,看看电影,翻翻书籍,没有深入学习有关政策法规的相关文章,没有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也没有去认真阅读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论著,导致管理方法陈旧,创新意识不强,开拓进取不力,学校发展缓慢。
3.协调能力不强。
哲学中说: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要发展一定需要上级的关怀和倾斜,这个道理我懂,但总是做不好,缺乏战略眼光和风险意识,当学校发展遇到矛盾时就“急时报佛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顾此失彼造成新的矛盾。尤其是对上级不熟悉的领导,我从不主动汇报工作,造成处处被动,既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又得不到的支持与关怀。
4.性子急躁,个性强。
在工作中,自己认为可行的事就巴不得马上去做,也不顾别人的反对,对有些工作不是冷静思考,而是简单粗暴,义气办事,导致事情办不彻底,半途而废。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所造成。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对胡局长的《讲话》认真学习和专家们的热情点拨,我对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反思,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与危害。从主观上查找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懒”字当头。总是以忙为借口认为没有时间学习。所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和胡锦涛主席“七一”讲话精神等重要理论在学习上不够深入,对其科学的观点理解得不深透,只掌握了只言片语,学习缺乏深刻的思考,没有做到用科学的理论研究新情况、处理新问题,思想和工作存在有主观性、局限性和片面性,站的不高,想的不远。
2、思想认识不到位。
总是错误的认为,只要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应该对得起学校,没有站在更远的立场想问题。总是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完成,不拖片区的后腿就行,不思进取,不精益求精。3.工作固步自封,缺乏开拓精神。
只求符合领导意图就行,没有争创一流的斗志。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缺乏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为此工作成绩不够显著,学校发展缓慢。
4.政治思想工作不到位。做为校长,和教职工交流沟通较少,对学校就某些问题的处理之前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得不够。有时导致群众不理解甚至不支持,给学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初步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自我完善。
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作为一名教师终身的任务。宽广的视野、正确的决策,来自不懈的学习。我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工作的预见性、洞察力和驾驭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教育政策法规学习,熟悉中央大政方针,正确分析宏观形势,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向先进学习,学先进的理念,学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助我发展。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创造业绩的行动。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一定带头做到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把整顿作风与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教育整顿和当前工作两促进,两不误,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
2、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解决问题”为抓手,以“自查自纠”为前提,以“五大优良作风”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把心思凝集到教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提高教育质量上,释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业绩。
3、落实行动,求真务实。
树立务实形象,把精力和时间全部放到各项工作的落实上,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努力使学校形成领导带动教师干的新局面。
4、改进方法,大胆创新。
我要通过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在管理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超前发展。
总之,在这次作风整顿中,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作风整顿的重要意义,我也将在诊断和反思自身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改进,为做一名优秀的学校管理者而努力。
第二篇:立德树人 知行统一
“立德树人 知行合一”
——厦门市人民小学班级管理、沟通协调、危机处理案例分析
姓名:
1.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叶圣陶
用班级管理中的一个取得实效的实例简要阐述你在这方面的做法。
答: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班级中的张同学上课经常走神或者小动作不断(比如在手上涂涂画画等),通过电话访问和和孩子的父母亲沟通,发现孩子的父母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母亲支持类似“自由民主教育”,父亲则认为应严格对待,但是孩子的各方面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在班级进行鼓励,发动班级其他同学对他进行监督,以一周为单位,及时表扬,由此取得一定效果。
通过良好习惯,孩子的听课效率有所提升,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 [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班级,班干部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班级工作的成效及良好班风的形成。就班干部培养方面,你是否从日复一日的班级工作中学会去思考并有所发现,最后在你的努力下班干部朝着你预期的目标去努力?结合实例,谈谈你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答: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实施班级管理的关键力量。正确地选择、使用、培养班干部,可以使他们健康成长起来,促进班集体的巩固和发展。
我初当班主任时,不知如何选班干部,对学生也不太了解,于是只好通过翻档案任命了一个班长,后来发现这个同学没有魄力,组织能力一般,缺乏主见,工作不够大胆,被同学称为“老好人”。到了第二个学期,我便采取了“选举制”和“任命制”:由全班同学提名选举,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等进行调整。
实行“专制管理”:什么事都过问,什么事都亲自处理,结果是很不理想,自己很辛苦,班级却出不了什么成果。后来,我对班委会采取权力下放的政策。我将每个班干部的职责概述出来,印发给班干部及全班同学,每个班干部按自己的职责去工作,全班同学对他们进行监督。班主任不在,班长得代理班主任工作。
由于分工明确,少有扯皮、踢皮球的现象。班主任还要给班干部讲如何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班干部有了成绩班主任要及时地、公开地表扬,表扬的作用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有时班干部为了班级的事情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天,班主任的一句表扬的话就会使他们无怨无悔。
3.“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陶行知
体育课上,A跑步得力第一名,爱管闲事的B就当众嘲笑他有什么了不起,A觉得很没有面子,当场就去踢打了B,最后两败俱伤。作为班主任,你怎么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4.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苏格拉底)
C不仅是班级的后进生,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而且还是一个爱打架的孩子,班级所有的活动都没人愿意与他同组,作为班主任,谈谈你的做法。答:
1、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2、发动班级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公开表扬他
3、私下与孩子谈话,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寻找原因
4、给予孩子表现的机会,及时表扬
5、恩威并施
5.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洛克
A从某超市拿了零食未付钱想开溜,被当场捉住。接到超市的投诉,你该如何处理此事?
答:
1、及时了解情况,调取监控,避免误会孩子,伤害孩子的人格尊严
2、马上通知家长,协助处理
3、从保护未成年人出发,与超市进行沟通
4、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错误,并家校协作,及时矫正
5、在班级开展“诚实”教育,班会上进行与“偷窃”相关主题班会
6、学生爱讲话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以一转向黑板板书,教室中就响起细小如蜜蜂叫唤般的“嗡嗡”声,可当教师迅速转身查看时,一个个又坐得中规中矩,脸上挂着不可捉摸的诡笑。为此,不少老师装备了“扩音器”,加大嗓门来上课,而事实上,在使用扩音器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多话现象并未好转,一旦教师停止借助扩音器时,就需要用更大的声音来上课,否则部分学生会“听而不闻”,造成课堂秩序必须依赖高分贝,高分贝又对课堂教学产生干扰的恶性循环。对此,请谈谈你的想法和做法。
答:
1、明确老师的要求和课堂规则,学会察言观色(对口令)
2、树立榜样
3、小组评比,适当采用奖惩方法
4、对老师的要求:
全面观察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
7听写时,听课时很安静,一旦缴交本子或拿出新的玩具,学生便如解禁了一般,或口中念念有词,或飞速打开课本校对,或急切与同桌、前后桌讨论,课堂秩序瞬间失衡,变得十分嘈杂。教师或用教鞭,或书本敲大桌子,高喊安静但收效甚微,仅有部乖巧学生“识趣”,个把学生依然“不识好歹”我行我素。对此,你有什么妙招分享?
答:
1、追求技巧,科学管理。在教学中明确学习规则和活动规则,科学的组织活动。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处理课堂。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要控制好课堂纪律,轻松驾驭课堂,掌握方法好重要。
3、小组评比,适时奖惩
4、树立榜样
5、利用孩子的同理心,将心比心
8.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次课上,教师播放视频,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正当学生都沉浸其中时,一声惊叫忽然让全班的注意力都转移过去。原来是一个调皮的学生惹了一个乖巧的孩子,此时,教师应该怎么做?
9.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看到“四个糖果的故事”感到陶老先生的伟大在平常之处。发现学生时间及时制止,王友在校长室等着挨训说明学校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到位,第一块糖果以奖励获得了王友的认同,第二块糖果奖励的具体,王友更惊疑了,之后经过调查之后的第三颗糖果更是使王友流着泪后悔,第四块糖果讲出了陶老先生对王友的期待。陶先生在处理学生问题中渗透了什么样的理念,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10.陶行知在实施德育时,极力提倡学生自治,他说:“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经实践表明,这种放手让学生自治的管理方法,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师生之间也会建立起一种信任。学生的智慧会被激发,在教育中让他们享受成功,享受快乐,那才是当今社会教育的一种高境界。请问你平时是如何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有哪些好的措施分享。
11.“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斯基
案例:班里掀起一股“植物大战僵尸”的热潮,课间十分钟,男同学扮演着僵尸的角色,四处追跑。僵尸的音乐、僵尸的语言、僵尸的动作成了学生们课堂上竞相引用的素材。回家路上还购买僵尸卡片、玩具,还互相攀比。有的学生课余时间连玩数十个小时游戏不停手。游戏世界中那种泄愤般的疯狂的破坏欲,渐渐影响到孩子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了。他们发作业本时,不再是走到对方桌前轻拿轻放,而是像投弹似的四处乱扔;扔垃圾时,不再是一个低头弯腰的动作,而非要把各种垃圾撕成条、攒成团,投到垃圾桶里。他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似乎也不再是小打小闹,有时候下手之重,仿佛不知道别人也会疼。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喜欢《愤怒的小鸟》《大鱼吃小鱼》《我的世界》《部落联盟》„„每款游戏似乎都是一个发泄的工具。对此,作为班主任,我们怎么着手教育呢?
12.“我们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就越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损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斯基
案例1:一天下午,当我走进班级时,忽然发现在学生中有一双敌视我的眼睛。正眼望去,那位学生歪着头,眼睛斜盯着我,眼睛里充满敌意,仿佛与我有血海深仇。我假装没看见,对全班同学说道:“请同学们坐好,我们马上要上课了。”其他同学都坐好了,只有他还是依然我行我素,我火上心头,处于理智,轻声地对他说:“某某,请你坐好。”可他还是没有反应,我重复了三次,可他丝毫没有改变,在他的眼神中又增添了几分得意„„一节课下来,我的头脑中始终闪现着他那可怕的眼神。终于,下课铃响了,所有的学生陆续走出了教室,我快步走到他的身边,可是他看着我,眼里却噙满了泪花。我拉着他的手说:“老师对你今天的表现很伤心,如果老师做错了什么,请用适当的方式告诉我,我会尽力地采取补救的措施,你能和我聊聊吗?”我的话音刚落,只见他哭得更委屈了,“都是你,在我背后跟妈妈说我坏话!你是一个伪君子!”他大声的嚷道,于是便消失在我的视野中。事后,我认真地回忆起他的话语,忽然间,我想起来上周上课时,他表现不是很好,下课后我找他谈了话,没想到又遇到他的妈妈,我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妈妈,妈妈可能批评了他,也许正因为这个他才怀恨在心,对我充满敌意。为了证实我的推断,私下我询问了他的妈妈,果然如此。
案例2:一次上课铃响了。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地跑回教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跑进教室。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李 老师问问题,然后李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么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和李老师商量好 让他当数学课代表的呀!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么理我。
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重塑我们老师的人格魅力,请选择其中一个案例,谈自己面对学生信任危机如何化险?
13.“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兴趣”——苏霍姆林斯基
案例:班上有个学生叫徐伟,胖乎乎的,善解人意,是个挺可爱的男孩。可是在学习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思想老是不能集中,做作业时动作很慢,老是磨蹭磨蹭,而且不肯动脑筋,回家作业质量不高,考试畏难。学习主动性不强,但自尊心又强,不容易接受批评。
帮助孩子创造超越自己的机会,是一种高超的教育智慧,请你谈谈你的教育做法,以及如何与科任老师配合制定适合的计划,真正实现孩子的自我超越。
14.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沟通的妙处正在于此。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精神状态尤为重要。如何让家长成为你的重要盟友,唱好教育中的合唱和伴奏。在你的班级中,家长类型分为哪几种,面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家长,你的沟通方式和技巧?
15.“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自我成长市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些什么呢?在班级管理中,是一味的包办代替还是给予方法的指导?之前学习了胡建华老师的班干部管理和班主任的日计划安排,请你谈谈你的借鉴以及本班管理班干部的做法
第三篇:论述知行统一原则
论述知行统一原则。★★★★☆
答: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伦理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 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一原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言行一致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通过品德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试述德育过程的这一规律。★★★★☆ 答: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这是有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其次,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必然会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 来,也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青少年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不很稳定,因此,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是螺旋式的不 断深化、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试述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答: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既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活动和交 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只有有目的的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实施的活动,才能加速个体 品德发展;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主动接受多 方面教育影响: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教育者 要组织好丰富多彩、有吸引力的活动或交往,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试述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利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答: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 斗争。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 过程,斗争的过程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教育者既要对学生积极地 进行德育,同时不能一味的灌输,而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 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总之,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基本规律。★★★★☆
答:(1)品德的发展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四种品德因素培养使其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为了实现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 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思想品德形成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 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所以品德的发展可以选择多种开 端,多种教育程序。
(3)德育过程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和谐、协调地发 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 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启发性教学原则既是教与学相统一 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由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3)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 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掌握知识,引导他们运用理论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论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 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正确选择直观手段和教具。教具种类分为三种: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教学中的直观并不是让学生随意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 的的进行的。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语言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限制。教师还应运 用生的的言语进行讲解,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唤起想象、形成表象。论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是:(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首先,科 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基础;其次,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难的劳动,通 过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 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坚持传授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统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 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论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答:教学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智力的过程,两者是相互统一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促 进相互影响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具体的素材;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 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水平。
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的知识,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3)从传授知识的方法上看,应采用启发式教学。(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11.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构建良好师生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用爱用心去教育,同时 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对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 上的师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和形式;互动强调的是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果。只有通过对 互动过程的分析、并加以改进,才会产生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结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互动需 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从教师层面说,教师要树立尊重学生的理念,多听学生的意见,并以身作则,切 己体察,多创造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机会;从学生层面说,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发挥主动性,多提问,多寻 求教师的帮助,形成理解教师、帮助教师的学生文化。
(2)师生对话: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师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互相悦纳,心灵相通;师生对话是教师与学 生围绕人生大事而开展的语言交流,实质是思想的碰撞;实现有效的对话,首先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互相持平等的态度;其次,对话不是独白,不是信息输出,而是思想的讨论和往返,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 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此题又可分为四个简答题,题目分别是四个小标题)答:教师要承担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扮演好时代赋予的角色,就要具备多方面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具体包 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A.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基础上,这不仅是科学知识日益融 合和渗透的需要,而且还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B.良好的人品。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以身作则,良好的人品是成功教育的条件。C.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教育工作是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对乐群性的要求比较高。D.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爱好兴趣。(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A.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也必须掌握。
B.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这是保证教师从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自己所教 的学科内容。
C.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内容不陈旧,教师必须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始终了解该学 科的最前沿。
D.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A.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学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B.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各方面的看法。包括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等。C.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方面。
(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用于调整教师和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 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008 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 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修订共有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
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
答: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发挥的职能和要求,现代的教师应该扮演好以下角色:
(1)诊断者:所谓诊断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和判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教师之所以应该成为诊断者,是因为学生不仅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还有个性差 异;教师要做好诊断者,首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指示,还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2)传授者:所谓传授者,是指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思想、道德和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 之所以应该成为传授者,因为:首先,传授是教育的基本方式,教育目的的实现要依靠传授这一基本手段; 其次,教师掌握的知识多,学生掌握的少。教师要做好传授者,最重要的条件是:首先是自己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其次是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
(3)指导者: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指导者要发挥两方面的指 导作用,一是学习指导,二是生活指导;教师之所以要做好指导者,首先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教师给学生知识的任务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其次,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再次,随着生活节 奏的加快,升学竞争的激烈,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教师要做好指导者,首先要了解学生发 展的知识;其次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再次,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使学 生的主动活动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最后,教师自己要
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
(4)评价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一是检查学习与发展的 质量;二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教师要成为良好的评论者,首先,要端正评价观;其次,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评价方法;最后,教师要学会激励的策略。(5)管理者:一是指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6)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指教育应把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运用科学的方 法进行研究,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7)协调员:教师应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利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特征;人的 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 能“拔苗助长”。
(2)人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都会出现某些典型的特征,即 年龄特征。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采取不同 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 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 的教育,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
(4)人发展的互补性。首先是身体机能的互补,其次是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 树立起坚定地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其次 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人的优势。
(5)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种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各不 相同。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最后,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 也不同。因此,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论述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经意的反作用来讲)。★★★★☆
答: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而教育也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投入教育事业发展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第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其次,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第一,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第二,教育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第三,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第四,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简述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新增)
答: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具体 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过程;
(2)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3)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
(4)教育现代化也是在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 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 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四篇:知行统一 勇于担当
知行统一 勇于担当
(面对面·核心价值观·校训)
校训是一所大学传统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凝练表达,是大学文化的支柱与灵魂,也是培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记者对话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听他讲述如何用“知行统一 勇于担当”的校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知行”校训的由来。
宁滨:北京交通大学的“知行”校训,非常简洁,然而它却凝聚了北京交通大学百年来的办学理念,也蕴含着对代代北交大人为学为人的要求和期许。古往今来,“知行”都是不断被追问、被研究的哲学命题,它强调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早在《尚书》中就可见“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南宋朱熹提出“知为先,行为重”,明代王阳明也提出过“知行”学说。
北交大校训“知行”的诞生,与学校特殊的建校背景有关,也与特色鲜明的工科背景有关: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铁路管理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北交大就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时局动荡的旧时代,学校历经三落三起,饱受重创;在艰苦的抗战年代,学校四次迁徙,然而学校师生始终同心同德,坚持办学,严谨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这30余年中,大秦重载列车、世界屋脊青藏铁路、六次铁路大提速、高铁建设、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战场”上,无处不渗透着北交大人的智慧和血汗。
对于“知行”校训的理解,早在1921年的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叶恭绰主张,研求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和社会谋幸福。
记者:百年来,“知行”校训已成为一份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代代北交大师生的血脉中传递。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宁滨:而回首北交大这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练、世事沉浮,我们不难从中看到“知行”校训的一以贯之,更不难品咂出“知行”校训的深意。那就是“知”要“知民族大义、知国家所需”,“行”要“行远自迩”,既脚踏实地,又坚定不移。要知行统一。
大学教育最独特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教育和辅导,启迪年轻人,使他们能够广纳新知,思维活跃,同时能够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但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拥有大视野和大格局。要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国家需求和民族大义相结合。对于北交大人而言,“知行统一”在过去的表达是“读书不忘忧国,肩负振兴中华铁路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爱路报国的情怀”,在今天,就是“感恩社会,服务他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记者:未来如何更好地结合校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宁滨:当然,比学会“知”更重要的是把握好“行”。且不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求学、科研还是逐梦前行,都不能做一个“空想派”,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何况俗话说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每个人年轻时都可能有远大抱负,但真正实现抱负的人却是少数。原因在于,多数人在中途迷失,或者放弃。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于困境中坚守信念,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有所突破。纵观取得成就的个人和团队,无一不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终至梦想成真。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坚守一种学术独立的境界,这是“知行”校训体现于为学与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天弘扬和践行“知行”校训最根本的目标。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应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己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未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奋斗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秉承“知行”校训的全体北京交通大学师生和海内外十余万校友们将为这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奉献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
作者:赵婀娜
第五篇:知行统一——《实践论》读书笔记
知行统一
——《实践论》读书笔记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重要的一对范畴。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客体要顺应主体,知是科学知识,行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然而,“知行合一”中,“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指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这只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中,毛泽东辩证地概括了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深刻论证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认识的过程是从前入深的,包括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知行统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前两个阶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是认识从低级向高级深化的过程。虽然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二者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任何知识都离不开“行”,都是在“行”中获得。“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在《实践论》中,毛泽东通过对“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的论述,再次指出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而且是基于社会实践,而不是凭空捏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三者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相互衔接、相互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是建立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面临了一系列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中,党和领导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然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此时,邓小平同志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中,邓小平的思想从经验逐步发展成为理论,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并将理论不断深化发展。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离不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历史时期铸造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是基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行”是“知”的前提,“知”、“行”二者,辩证统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革命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从这句话也能看出,这是毛泽东最为侧重的一个方面。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能动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在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这一个巨大飞跃。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没有了实践,认识并未能够完成,没有了实践,认识的正确性就无法得到检验。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就必须回归实践。无法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的认识,只是高谈阔论,并没有实在的意义。同时,许多的理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需要实践的检验和纠正错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理,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知行统一,一旦知行分割,“行”便会是盲目的。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斯大林说过,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教条主义即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使中国革命在军事上处处失败,节节失利;大搞宗派斗争.更是为整个中国民主革命埋下了冒险主义、"左"倾主义的思想祸根。这直接使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并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而毛泽东的《实践论》,正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条主义不从实际出发,否认实践的重要性,对革命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1871年3月18日凌晨,法国巴黎政府军企图夺取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时,巴黎人民奋起反击,临时政府总理狼狈逃离。不久,巴黎人民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攻占。历时两个月的巴黎公社并不是什么有计划行动的产物,也决非得力于什么个人或具有明确纲领的组织的领导。缺乏一个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革命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巴黎公社成立后并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的资金,反而让凡尔赛政府获得这笔巨额的支持,从而对巴黎公社进行反扑。巴黎人民的革命斗争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偶然的产物,并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持,从而导致很多行动是盲目的。实践必须以革命理论作为指南,不可蛮横盲干。
值得注意的是,右倾机会主义、“左”翼空谈主义是知与行的分割,而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发展和真理。在新时期,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依旧指导着政党、社会建设的发展。正确处理知与行的关系,是政党如何永葆生机不可忽视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