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的通知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的通知
闽农市„2007‟35号
各设区市农业(畜牧兽医、茶业)局,厅各单位:
为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现将该行动的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设区市局和厅各单位积极配合,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各项活动的详细方案将陆续下发。
附件: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活动方案
二○○七年二月五日
附件
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活动方案
为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经研究,决定开展“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绿色行动”由五个方面14项内容组成。
一、开展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监督检查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配合单位:厅质检中心
活动内容:①春节前开展蔬菜农药残留和生猪瘦肉精监测。各设区市农业(畜牧兽药)局采用速测法对辖区内的蔬菜和生猪瘦肉精开展检测工作,检测结果报省厅,省厅质检中心对蔬菜的阳性样品进行复检。检测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发现的农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跟踪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每个设区市应抽检100个蔬菜样品和30个以上的生猪尿样。蔬菜样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生产基地取样,生猪尿样在屠宰场取样。②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2007年3月、5月、10月分别在9个设区市、14个县级市,对蔬菜中甲胺磷等13种农药残留,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及使用违禁药物(生猪尿样“盐酸克伦特罗”)开展检测。
2.批发市场检查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质检中心
活动内容:重点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准入与检测检疫工作。①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健全准入制度;②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两节期间检测检疫工作,加大每天检测批量;③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申报制度,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业部有关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周应将质量安全情况向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本周农产品质量检测情况,检测批次,不合格率,趋势分析;市场监管工作情况,人员配备,制度建立健全情况;重大质量事故苗头。
3.农产品包装标识检查
牵头单位:厅执法总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活动内容:春节期间,集中执法力量,对辖区内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开展拉网式监督巡查活动,重点针对农产品包装标识、检疫合格证明和标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和农产品质量标志等内容,严肃查处非法销售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假冒伪造质量标志的农产品,确保春节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
4.规模养殖场使用投入品检查 牵头单位: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活动内容:根据农业部第193号、265号、278号和560号等公告,以禁用药物、假劣兽药、人用药品、兽用原料药和兽用生物制品为重点,对兽药经营单位、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兽医诊疗机构和 强制免疫疫苗供应单位开展拉网式检查,打击非法制售兽药违法行为。各地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采取法规宣传与执法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规模养殖场户的投入品使用情况,对于执法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根据当事人违法的性质、危害的程度,以教育整改为主,必要时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做到刚柔相济、宽严并举、罚教兼施,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和禁用农业投入品危害性的认识,努力减少农业投入品不当使用现象。
5.违禁农业投入品的检查整治
牵头单位:厅执法总队、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配合单位:厅质检中心
活动内容: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突出整治非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禁用兽药和金刚烷胺等抗病毒药物、兽用原料药和兽用生物制品,以及违法销售和使用人用药品的行为,清查出的禁用农业投入品要全部依法妥善销毁,并追根溯源,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有效。根据农业部第194号、199号和632号等公告,加大对禁用、限用农药的清查整治力度,确保高毒农药禁用公告落到实处;要根据抽检结果,对2006年抽检发现的含高毒非标明成份农药产品(详见《福建农业信息网》“农资监管专题”)进行清查整治,防止其流入农业生产领域;要继续开展农药标签检查工作,重点针对毒性标 志、毒性等级标注、使用范围扩大到非适宜作物、有效成份中文通用名、商品名、生产日期或者批号、生产企业名称等项目,避免农药标签误导农产品生产者的正确使用。开展兽药标签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未按规定标注停药期、夸大适应症(或功能与主治)、有效成份名称等项目。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培训 6.《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专项宣传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相关处室
活动内容: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在蔬菜、水果大型种植户和畜禽规模养殖场,大型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以及开展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专项宣传与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7.茶农技术使用培训 牵头单位:厅种植业管理局
活动内容:在福安等茶叶生产区59个产茶乡镇举办茶农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我省茶叶的卫生质量水平。培训内容以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主,兼以茶树优新品种的特征和适应种植区域,出口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国家茶叶卫生新标准等方面内容,参训茶农达6000余人次。保证参训茶农人手一本《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教材、一张《茶树病虫害防治挂图》和一片《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VCD片。8.福建电视台开展“福建三农服务网”专题读网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信息中心
活动内容:搜集与编撰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文章或消息,提高福建公共频道的“三农网读网”栏目针对两节期间农产品质量相关问题的宣传与报道。
9.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竞赛
牵头单位: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配合单位:厅质检中心。活动内容:以设区市及省厅为单位组成代表队,开展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的知识竞赛。邀请知名企业贯名赞助。
10.加大禁用五种高毒农药的宣传与培训 牵头单位:厅植保植检站 配合单位:厅相关处室
活动内容:在已发放一万件宣传挂图的基础上,再印制六千份进行宣传。建立蔬菜、水稻等品种使用替代农药的生产示范区,指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
11.农业“三品”颁证与示范活动 牵头单位: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为新获得农业“三品”认证的企业颁证,通过认证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和获证企业的宣传,扩大农业“三品”品牌的影响面,以点带面,提高我省农产品企业对农业“三品”认证工作的重视;选择基地建设较好和产品加工体系、标识与销售体系、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获证企业作为示范,推进农业“三品”认证。
三、优质安全农产品推介对接活动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拉手活动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活动内容:与省经贸委、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共同邀请省内外有市场影响力的生产企业、专业协会、种养大户与大型超市、加工企业、出口商、采购商等进行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品种多样的农产品。省农产品市场协会、省绿色食品协会积极配合,一方面解决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另一方面向销售方和消费者介绍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参加对象:①农产品大型超市(沃尔玛、麦德龙、永辉等)、加工企业、出口商、采购商和省教育系统后勤部门约100家;②农产品供应商:中国名牌农产品企业、省名牌产品企业、获得“三品”认证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100家;③2006年农资诚信企业(10家)。
四、争创名牌活动
13.促进农业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福建名牌产品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相关处室
活动内容:开展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福建名牌产品,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切实 7 加强名牌农产品管理。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做到产品开发与基地建设相结合、质量提高与品牌创建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整合品牌资源,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商标注册,探索统一包装、标志使用,设立专卖点、专柜或进超市,集聚品牌效应,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同时积极引导组织福建名牌农产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产销对接活动,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树立企业和产品良好形象。
五、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 14.新建和续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相关处室
活动内容: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继续加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抓好已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的同时,按照《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和续建5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指导市、县依照有关要求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抄送:张昌平副省长、刘明副秘书长,农业部市场信息司,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经贸委、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厅领导,存档。
福建省农业厅办公室 2007年2月5日印发
第二篇: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活动方案 - 福建农业信[范文]
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活动方案
为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经研究,决定开展“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绿色行动”由五个方面14项内容组成。
一、开展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监督检查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配合单位:厅质检中心
活动内容:①春节前开展蔬菜农药残留和生猪瘦肉精监测。各设区市农业(畜牧兽药)局采用速测法对辖区内的蔬菜和生猪瘦肉精开展检测工作,检测结果报省厅,省厅质检中心对蔬菜的阳性样品进行复检。检测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发现的农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跟踪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每个设区市应抽检100个蔬菜样品和30个以上的生猪尿样。蔬菜样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生产基地取样,生猪尿样在屠宰场取样。②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2007年3月、5月、10月分别在9个设区市、14个县级市,对蔬菜中甲胺磷等13种农药残留,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及使用违禁药物(生猪尿样“盐酸克伦特罗”)开展检测。
2.批发市场检查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质检中心
活动内容:重点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准入与检测检疫工作。①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健全准入制度;②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两节期间检测检疫工作,加大每天检测批量;③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申报制度,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业部有关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周应将质量安全情况向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本周农产品质量检测情况,检测批次,不合格率,趋势分析;市场监管工作情况,人员配备,制度建立健全情况;重大质量事故苗头。
3.农产品包装标识检查
牵头单位:厅执法总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活动内容:春节期间,集中执法力量,对辖区内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开展拉网式监督巡查活动,重点针对农产品包装标识、检疫合格证明和标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和农产品质量标志等内容,严肃查处非法销售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假冒伪造质量标志的农产品,确保春节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
4.规模养殖场使用投入品检查 牵头单位: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活动内容:根据农业部第193号、265号、278号和560号等公告,以禁用药物、假劣兽药、人用药品、兽用原料药和兽用生物制品为重点,对兽药经营单位、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兽医诊疗机构和强制免疫疫苗供应单位开展拉网式检查,打击非法制售兽药违法行为。各地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采取法规宣传与执法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规模养殖场户的投入品使用情况,对于执法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 为,要根据当事人违法的性质、危害的程度,以教育整改为主,必要时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做到刚柔相济、宽严并举、罚教兼施,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和禁用农业投入品危害性的认识,努力减少农业投入品不当使用现象。
5.违禁农业投入品的检查整治
牵头单位:厅执法总队、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配合单位:厅质检中心 活动内容: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突出整治非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禁用兽药和金刚烷胺等抗病毒药物、兽用原料药和兽用生物制品,以及违法销售和使用人用药品的行为,清查出的禁用农业投入品要全部依法妥善销毁,并追根溯源,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有效。根据农业部第194号、199号和632号等公告,加大对禁用、限用农药的清查整治力度,确保高毒农药禁用公告落到实处;要根据抽检结果,对2006年抽检发现的含高毒非标明成份农药产品(详见《福建农业信息网》“农资监管专题”)进行清查整治,防止其流入农业生产领域;要继续开展农药标签检查工作,重点针对毒性标志、毒性等级标注、使用范围扩大到非适宜作物、有效成份中文通用名、商品名、生产日期或者批号、生产企业名称等项目,避免农药标签误导农产品生产者的正确使用。开展兽药标签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未按规定标注停药期、夸大适应症(或功能与主治)、有效成份名称等项目。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培训 6.《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专项宣传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相关处室
活动内容: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在蔬菜、水果大型种植户和畜禽规模养殖场,大型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以及开展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专项宣传与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7.茶农技术使用培训 牵头单位:厅种植业管理局
活动内容:在福安等茶叶生产区59个产茶乡镇举办茶农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我省茶叶的卫生质量水平。培训内容以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主,兼以茶树优新品种的特征和适应种植区域,出口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国家茶叶卫生新标准等方面内容,参训茶农达6000余人次。保证参训茶农人手一本《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教材、一张《茶树病虫害防治挂图》和一片《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VCD片。
8.福建电视台开展“福建三农服务网”专题读网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信息中心
活动内容:搜集与编撰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文章或消息,提高福建公共频道的“三农网读网”栏目针对两节期间农产品质量相关问题的宣传与报道。
9.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竞赛
牵头单位: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配合单位:厅质检中心。活动内容:以设区市及省厅为单位组成代表队,开展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的知识竞赛。邀请知名企业贯名赞助。10.加大禁用五种高毒农药的宣传与培训 牵头单位:厅植保植检站 配合单位:厅相关处室
活动内容:在已发放一万件宣传挂图的基础上,再印制六千份进行宣传。建立蔬菜、水稻等品种使用替代农药的生产示范区,指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
11.农业“三品”颁证与示范活动 牵头单位: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为新获得农业“三品”认证的企业颁证,通过认证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和获证企业的宣传,扩大农业“三品”品牌的影响面,以点带面,提高我省农产品企业对农业“三品”认证工作的重视;选择基地建设较好和产品加工体系、标识与销售体系、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获证企业作为示范,推进农业“三品”认证。
三、优质安全农产品推介对接活动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拉手活动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活动内容:与省经贸委、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共同邀请省内外有市场影响力的生产企业、专业协会、种养大户与大型超市、加工企业、出口商、采购商等进行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品种多样的农产品。省农产品市场协会、省绿色食品协会积极配合,一方面解决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另一方面向销售方和消费者介绍优质安 全的农产品。参加对象:①农产品大型超市(沃尔玛、麦德龙、永辉等)、加工企业、出口商、采购商和省教育系统后勤部门约100家;②农产品供应商:中国名牌农产品企业、省名牌产品企业、获得“三品”认证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100家;③2006年农资诚信企业(10家)。
四、争创名牌活动
13.促进农业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福建名牌产品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相关处室
活动内容:开展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福建名牌产品,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切实加强名牌农产品管理。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做到产品开发与基地建设相结合、质量提高与品牌创建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整合品牌资源,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商标注册,探索统一包装、标志使用,设立专卖点、专柜或进超市,集聚品牌效应,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同时积极引导组织福建名牌农产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产销对接活动,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树立企业和产品良好形象。
五、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 14.新建和续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牵头单位:厅市场信息办 配合单位:厅相关处室
活动内容: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继续加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抓好已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的同时,按照《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和续建5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指导市、县依照有关要求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第三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
附件7: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
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绿色消费,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意义重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安全的理念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以绿色生态的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农民增收与资源利用的协调统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目标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标准化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升级拓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农产品品牌创建等6项工作,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现代化和农产品营销的品牌化。行动的具体目标是,经过“十一五”的努力,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力争主要初级农产品出口100%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从净化源头上抓质量安全
全面贯彻落实《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坚持农资打假属地管理原则,积极落实农资打假工作责任制。在粮食主产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组织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程。到2010年启动部级试点县(市)100个,带动省级试点县(市)200个。五年创建部级定点农资市场100个。
(二)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从农业全过程管理上抓质量安全
切实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控制。到2010年,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完成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0项,地方标准12000项,农业技术标准的国际采标率每年提高5%。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500个,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含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场,无规定疫病区等)1000个,出口基地3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000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增强。
(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从健全机制上抓质量安全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例行监测范围,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能力。到2010年,重点支持完善90个部级质检机构和1200个县级质检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部级例行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主要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扩大到所有地市。部省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检测信息互补的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四)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工作,从规范流通环节上抓质量安全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到2010年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500个;部级定点的生鲜类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场地挂钩进货的交易量达到市场总交易量的60%以上;批发市场上果蔬类产品经包装上市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五)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工作,从促进优质农产品国内外对接上抓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全力推进国内、国外一体的农产品营销促销体系建设,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从培育优质放心产品上抓质量安全
以农业品牌化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鼓励地方特色农产品申请原产地保护,形成一批地方品牌,提高区域认同度。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管理,提升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整合农业品牌资源,加强对农业品牌的监管和保护。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启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部级试点县(市)20个,出台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指导意见,规范农资连锁经营管理制度,推进农资直销和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春耕和秋播前等农资购销高峰季节结合南北两地农时,统一组织对重点地区的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进行质量监督抽检,提高抽查密度,扩大抽查范围,依法公布抽检结果。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严格市场准入。重点选择20个辐射带动作用强、交易规模大、辅助配套设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的农资市场,创建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推动农资市场规范管理和自我约束,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和认证工作
组织编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规划(2006-2010)》,启动首批10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200个,出口基地60个。继续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50项左右。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形成以深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以有机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5000个。
(三)加强与WTO相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如SPS/TBT等)研究工作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启动风险评估等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大对国外法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官方评议工作力度,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推动和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服务。
(四)抓紧启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重点建设部级农产品质检机构15个,扶持已整合的部级综合性质检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检验检测能力强的部级质检机构;推动大宗农产品生产县和农产品出口大县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重点建设县级质检机构100个,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
(五)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控
继续开展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和水产品“氯霉素”等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扩大监测范围。开展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检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项监测、检查工作。继续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饲料中药物残留及违禁药物污染、兽药及兽药残留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启动液态奶中复原乳“4100”专项检测活动,连续开展跟踪检验检测工作,每次抽检四家液态奶主要企业100个样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液态奶生产和市场的监管,指导消费者明白消费。在目前公布例行监测质量安全水平较好和较差城市的基础上,适时公布所有例行监测城市的排序和超标率,提高监测信息透明度。各行业产品质量监测结果,随同全年五次例行监测结果,一并公布。
(六)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
集中改造100个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要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对市场地面、水电道路系统、交易厅棚、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和卫生保洁设施等10项设施改造升级。通过标准化市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和引导其他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实行场地挂钩,市场质量安全检测,维护安全交易,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展加工配送,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开拓对外贸易,完善公共服务等10项业务功能,全面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七)扩大农业部定点市场规模
重点选择100家规模大、集散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吸纳为农业部定点市场。使农业部定点市场总数达到600家,充分发挥定点市场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的能力。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等多种形式的市场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八)推进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
组织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参加欧洲、日本、美国等10个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支持部属有关单位和地方举办玉米产销衔接会、全国优质油料油脂产销对接会、海南冬季瓜菜交易会等14个优势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九)启动农产品品牌化工作
通过中国农产品博览会、各省农博会、国际博览会等形式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产品展示展销,利用广告、电视、网站、报刊等媒体宣传名牌农产品,开设名牌农产品专销区(柜)等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研究起草《中国农业名牌产品评选认定办法》,引导品牌农业发展,规范名牌产品认定。培育、扶持或引进一批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及市场拓展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在农业品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共同打造农业名牌。
五、行动原则
(一)堵疏结合,强化监管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从生产到市场的全程监管,做到堵疏结合,强化监管与工作指导并举。
(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实施重点突破。工作中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
坚持上下联动,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立足国内,着眼国际
在保障国内市场安全消费的同时,通过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开展营销促销,创建品牌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破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五)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创造必要的工作合力点,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内各专业部门的管理职能,能够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管理的要求有效衔接,做到既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又统一步调,协同作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工作指导协调小组,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负责指导和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部门相应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各相关方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二)加强法制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涉及诸多法律法规,配合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各项配套法规和政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和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开展监管工作。指导各省(区、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依法进行。
(三)加强教育培训
“十一五”期间,依托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检测力量和质量认证机构的人力资源,培养数百名能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并熟练掌握高精尖检测技术和监督管理的外向型高级人才;培养数千名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培训数万名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人员;培养大批按标准化生产的新农民。
(四)整合各方资源
积极争取财政、基建资金投入,力争把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项目计划。在争取外部资源的同时,积极整合内部资源,规范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实行统筹安排。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
(五)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强化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支撑。按照统一规划、面向应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等原则,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纵横向相连、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能力。
七、责任分工
为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确定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牛盾副部长、朱秀岩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责任人张玉香。
(三)参与单位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责任人李生;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黄连贵;发展计划司,责任人隋斌;财务司,责任人王正谱;国际合作司,责任人李正东;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王守聪;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兽医局,责任人李金祥;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乡镇企业局,责任人卢永军;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监察局,责任人王杰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责任人马爱国;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责任人魏启文;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责任人邢文英;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责任人马爱国。
(四)具体责任分工
农业部各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和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1.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监察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秩序处曾庆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2.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部科技发展中心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董洪岩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监察局司局、部科技发展中心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监督处宋丹阳、质量标准处周云龙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4.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分管责任人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发展处刘玉国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5.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发展处刘玉国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6.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薛志红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第四篇: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监管对策
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监管对策
黄进斌1,吴朝霞2
1.福建省莆田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
2.福建省税务学校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也强调,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品牌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等标识认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意义重大。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农产品认证认可形势良好,认证产地和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但农产品和产地认证数量较少,环境污染较严重
目前,全省累计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量1746个,企业977家,其质量抽检合格率多年来均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可靠,全省种植业产地监测面积超过16万hm。在获证企业中,有30多家龙头企业在福州、厦门等城市开设了500多个“农业三品” 专卖店(柜),获证的蔬菜、猪肉等主要菜篮子产品的年销售量都在2万t以
2上。从农业部发布的全国2009年第1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看,福建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食用菌质量安全和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分别为100%、100%和92%。通过产地认定,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控制了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品认证,获证企业依托基地带动农户,示范推广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科学种养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宣传和普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强化了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但目前,全省通过“农业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比例还较低,居全国各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级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机构、人员配备还不健全。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没有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和肥料,造成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业面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环境。个别地区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产地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还有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旧电池乱丢乱弃现象较为严重,治理难度大,造成产地重金属污染。此外,水域环境污染、劣质饲料污染也给养殖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1.2 农业检验监测初具规模与实力,但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仍不健全,检测技术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抓好农产品主产区、农贸市场和超市自律性检测的同时,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加强日常监测,规范市场行为。全省已建立1个省级农业检验监测中心,9个设区市及大部分县区都设立了农业检验监测机构,形成了以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点为基础,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菜篮子” 产品基地、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速测站为依托,覆盖全省、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狠抓治理“餐桌污染”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检验监测中心作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自2006年起实施了农兽药残留监控、饲料质量安全监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检测蔬菜、畜产品1万多个;自2001年起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产地定点监测,累计速测蔬菜样品40多万份。福建省农业检验监测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0名,实验室面积约3000m2,拥有先进仪器设备200多台套,总值约3000万元,是全国唯一一家真正综合了种养殖业检测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该中心已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省级计量认证和农业部相关资格认证,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能力达1657类10182项,检测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构建了市(县、区)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所、乡镇畜牧站(中心)、村防疫员三级畜禽防疫体系。但全省各农业检测机构由于缺乏经费保障等原因存在规模偏小、检测技术力量不强、检测设备不齐全、检测功能不全、检测覆盖面不宽等状况,检测技术和水平有限。部分小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仍没有设立检测室。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面增强,但综合执法力度仍显不足 目前,福建已加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全省形成了县级农业执法大队、设区市级农业执法支队、省级农业执法总队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一是加强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07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来,全省农业部门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6.98万人次,检查农资企业3.66万家,立案查处假劣农资违法案件2713起,销毁禁用农药和假劣农资102.6t,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372万元。二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认证农产品标识的监管。全省已有40个县列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做好耕地土壤养分测试,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但总的来说,“农业三品”市场影响力还不够大。不少获证企业因为鲜活产品不便贴标志等原因,没有使用认证标志,造成市场上有效使用标志的“农业三品” 产品较少,市场占有率偏低;一些获证企业没有规范、有效地使用“农业三品”标志;违法冒用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中使用催化剂、化学制剂、激素类物质等违禁物现象还时有发生,农资经营秩序仍需强化整顿规范。有的农业生产者没有科学合理地用药、用肥,有些蔬菜、水果还存在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现象。进入市场交易的部分农产品存在索证困难,难以建立完整的台账管理制度,给有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追根溯源带来了困难,难以把好质量安全关。部分农村生猪定点屠宰监管不到位,仍存在生猪私屠乱宰现象。
1.4 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但基础比较薄弱,水平仍不高 把生产环节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础和重点,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指导企业和农户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倡和推进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全面增强。福建全省已建设1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和10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共有强制性农业地方标准210项,推荐性农业地方标准537项,基本涵盖了福建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积极的贡献。但各级财政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还不足,农业标准化知识在全省尚未普及,实施标准化还不能成为生产者的自觉行为,制定和实施的地方标准偏少且还处于分散状态,部分农产品基本上处于无标准生产、无标准上市、无标准流通的状态。
1.5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逐步形成,但齐抓共管的机制还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依法监管新阶段。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已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并不断健全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工商、质监、农业、经贸、卫生、企业、农民等方方面面,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形不成合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小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意识差,自律管理不到位,很多消费者也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意识,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2.1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 生产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有关部门要全面清查隐患,加强风险评估,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要强化生产源头管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农产品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治理控制各种污染源。认真做好农产品产地建设规划,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查处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保证安全农资的供应。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资质量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和问题突出的区域、产品、企业进行重点监测,依法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发布消费警示。要加强检测结果分析,准确掌握当地农资质量状况,提升预警能力。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监测,针对可能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在农作物病害防治方面,通过在全省各地设立的测报点进行病害测报,及时发现病情,采取措施应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好动物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加大屠宰、流通环节采样监测力度,及时排查疫情隐患。继续落实养殖场综合防疫管理措施,严格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加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攻关。加大产地、屠宰、流通和储藏等环节的检疫监管,对病死动物实施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保障上市肉品消费安全。认真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要把蔬菜水果中的高毒有机磷农药、生猪中的“瘦肉精”、禽蛋中的“苏丹红”、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等作为重点,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要坚决查封、扣押,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重点打击生猪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加强生猪定点场规范管理,保障肉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依法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加大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等公共食堂及餐饮业采购使用农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消费安全放心。
2.2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是保证上市农产品安全、健康消费的重要关口。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名牌产品的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积极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体系认证。狠抓“农业三品”专项整治各项工作的落实,以保障认证产品质量、规范标志使用为主线,以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较大的产品为重点,完善认证与监管制度,逐步建立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发展品牌农业。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规范使用原产地标识、认证产品标志、基地标牌等法定标志。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销售的农产品,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识的,须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企业要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报告制度,严格查验有关产品质量安全证书,决不让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销售市场直接对接或签订产销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农业检验监测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农业执法的重要技术支撑。要加快推进农业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各级政府应落实中央预算,扩大内需投资,加大投入,省市一级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的检测手段要明显提升,建立健全县、区农产品质检机构,配强配齐专业技术人员,添置检测设备。强化检验监测机构的管理,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和水平,规范检测程序和行为,确保检测工作科学、公正、有效,提高农业检验监测机构公信力。及时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落实安全监测制度,实行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测。在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农药、兽药残留速检室,同时通过实验室定点抽查检测,及时分析、评估监测结果,发布质量安全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要不断完善以省市级检测中心为基础,各县区检测站为骨干,基地、企业和市场检测为补充的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检验监测体系。
2.4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业标准化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需要,根据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法和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品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继续制定满足行政执法、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公平贸易和发展优势农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要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将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项目、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紧密结合,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应用,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农业标准化管理骨干和具备农业标准化知识的技术推广人员。健全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体系,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
2.5 齐抓共管,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成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好农业、质监、海洋与渔业、经贸、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分工与合作,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快建立健全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机构,强化职能,充实人员。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各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投入。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上下追查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档案登记制度和农产品准出制度,记录生产者及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加工、包装等信息,确保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生产者要向经营者,经营者要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承诺,积极探索不合格农产品的召回和理赔制度。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进一步营造舆论氛围。着力治本,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守法意识和质量安全观念,提高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
第五篇:福建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农垦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农垦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1-08-10 15:37:08 来源: 农垦处 作者: 编辑: nkj 点击数: 52
闽农垦〔2011〕313号
各市、县(区)农垦主管部门:
大规模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中央做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农垦危房改造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委省政府201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农垦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农垦危房改造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视频会议精神,进一步扎实推进全省农垦危房改造工作,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我省垦区今年是第一次实施此类项目,扎实做好农垦危房改造工作,确保完成改造任务,既是各级农垦主管部门和农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加快农垦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内在要求;既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工程。各级农垦主管部门及其项目农场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维护职工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农场社会和谐的高度,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解决农垦危房改造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好农场的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好职工的生产生活,汇集政府、农场和职工的力量,全力抓紧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农垦的关怀落到职工群众身上;把加快农垦危房改造作为推动农垦发展、塑造农垦形象的难得机遇,在更好地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农垦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我省农垦农场的管理体制是属地管理,危房改造工作要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纳入当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内容,扎实有序推进。各级农垦主管部门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认真指导项目农场制定和完善危房改造工作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突破工作“瓶颈”;建立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将农垦危房改造纳入工作和干部考核内容。
各项目农场要抓紧制定完善危房改造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扎实做好项目入户工作和建设项目的实施,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抓开工、促进度”,要倒排建设进度,落实改造计划、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等各环节工作,确保实现“八月底前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完成百分五十以上”的工作目标。
三、进一步加强协调指导。各级农垦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住建、发改、财政和国土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全面落实全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视频会议精神,用好用足相关政策。在认真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优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开工建设创造条件。要注重抓好典型示范,各设区市应加强对危房改造工作的分类指导,总结经验,认真培育一批新农村型、农垦新村型、农垦公寓型的典型样板,通过示范引领农垦危房改造深入有序开展。要加强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各农场项目实施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属于农场自身的问题,要及时督促农场整改纠正;属于农场自身难于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反映,争取支持尽快解决。对建设进度缓慢、问题较多的项目市、县(区),省厅将按照有关规定约谈有关农垦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提请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约谈项目市、县(区)政府领导。
四、进一步督促规范管理。各级农垦主管部门和项目农场要按照省政府纠风办《关于2011福建省纠风专项治理工作任务分解意见的通知》(闽纠办[2011]16号)和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关于2011年开展保障性住房政策措施监管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牢固树立依法合规、严格程序的意识,严格遵循基建程序和建设标准,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主动接受有关部门对农垦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在设计、建材、施工、验收各环节严格把关,不留隐患;对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整改,坚决杜绝质量事故和“半拉子”工程。要严格财务制度,设立专账,专款专用,封闭管理建设资金,严禁挤占、截留、挪用,切实把这项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廉政工程。加强农垦危房改造的档案管理,确保资料齐全,及时归档。建立健全农垦危房改造统计和信息报送制度,将原有的月报制改为旬报制,报送内容按闽农综明传【2011】140号的要求不变,报送时间分别为每个月5日、15日和25日,力求做到农垦危房改造统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