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15概要[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22:5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15概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15概要》。

第一篇: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15概要

CUSCG 67

五、发挥学校、企业、毕业生三方积极性,实现三方联动、三方共赢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毕业生人才市场,学校成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联合培养同时进行,促进和加强校企沟通,推动校企交流与合作。

中海油副总经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等二十多个石油企业老总陆续来校亲自宣讲,他们谈自身的成长经历,谈对石油行业的认识,他们在基层成长的鲜活事例深深地吸引着一大批毕业生。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洋、中化进出口公司及下属的40多个骨干企业分别与学校签订了共建和全面合作协议,支持学校发展。企业设立奖学金,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且增进了学生对企业的感情。长线专业毕业生需求少,就业难度大,而石油石化急需专业又满足不了需求。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解决长线专业就业难问题,在不影响毕业生质量前提下,学校与用人单位协商,面向理工科二年级学生,招收定单培养班,企业

参与教学及定向奖学金。

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学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企业贷学金等各种奖项。学校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江苏油田等几十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仅新疆油田一次投入一百万元,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定向学生奖学金、贫困学生贷学金。定向奖学金面向三年级学生设立,油田急需专业的优秀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签订定向协议;贫困学生贷学金面向低年级学生,签订协议后每年发放贷学金,到单位工作后从工资扣除,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得到减免。学校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毕业生找到了满意的岗位,企业得到了急需的人才,学校、企业和毕业生实现了三方共赢。

学校就业工作从石油石化行业和学校自身特点出发,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为祖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振兴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一、我校2001-2005年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学校2001-2005年初次签约率对比

从图表看每年的初次签约率在下降,原因之一,毕业生数量在剧增。2001的毕业生为1008人,2002年1519 人,2003年2079人,2004年2987人,2005年5814人。原因之二,考研率和考公务员比率降低。2005年的考研率比2001年降低了5.8个百分点,公务员考取率比2001年降低了11.2个百分点。原因之三,人事制度的改革,用人机制的改革,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暂不就业继续

升学人数的增多。原因之四,学生眼高手低,消极就业。

2、学校2001-2005年总体就业率对比

从总体就业率看,一直保持着90%以上的较高水平。特别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用人机制的改革,使更多的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多种方式完成自己的初次择业过程,因此虽然初次签约率降低,但就业率仍保持比较好的水平。

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山东农业大学

朱 莉 韩同吉

摘要: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全社会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涉及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又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这一工作值得很好地研究和探索。笔者试图从本校五年以来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找出目前就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对本校的一些探索,提出几点建议,与同行共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分析

中国大学生就业

3、学校2001-2005年考取研究生数及考研率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毕业生总体数量增大,导致考研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4、学校2001-2005年考取公务员人数及考取率对比

2001年以来,我校有44名应届毕业生考取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506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省委组织部、公安厅、法院、检察院、团委系统的选调生,考取选调生的人数每年居于山东高校前列。近

年来,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总数相对减少,对专业限制越来越严格,使我校许多农科专业学生无法报考,考取人数呈下降趋势。(12001-2005年考取选调生总人数占山东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总数的比例

2001-2005年山东省委组织部共从全国各大中专院校选调应届毕业生3800名,我校共考取506名,是省委组织部选调总数13.3%。

(22001年每年考取选调生人数占省委组织部当年选调生总数的比例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校在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总数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从2002年开始,限制专业报名,必须通过英语四级,使不少学生被拒之门外。

二、近几年就业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几年我校在就业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强化四个落实,建立五个制度,贯穿一条主线,实现重心下移。(一强化四个落实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定期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听取就业工作专题汇报,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目标。建立了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任主任,分管副书记、副校长任副主任,各职能部门

负责人和各学院院长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学生工作处设办公室,由学工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事宜。各学院成立了以院长或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检查、督促本单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2、措施得力,制度落实

为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在《山东农业大学教学院部、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办法》中,从年度就业工作先优评比、就业率、就业率增幅、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业工作总体评价等五个方面,通过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学院互评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考核。为调动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关于评选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

者的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年度总结、评比,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为提高学校声誉,维护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益,学校制定了《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毕业生签约 管理的几项规定》等规章制度,对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使用、毕业

生的签约、协议书的发放、违约等都作了明确规定,避免了毕业生随意签约、“一女多嫁”等现象,受到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好评。

3、加大投入,经费落实

学校2002年划拨就业工作业务经费62万元,2003年划拨经费66万元,每年都有专门的招生就业费用。同时,学校在经费和办公用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特别安排了4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和4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加强就业指导中心信息网络化建设和改善办公条件。

4、培养提高,人员落实

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原则,保证学校专职工

作人员和各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学工处具体分管就业工作人员2名,各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79名,95%以上具有本科学历,其中在读博士3名,硕士48名,在读硕士34名。学校重视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除组织人员到省内兄弟高校参观、考察、学习外,近几年来先后派出多人到北京、天津、上海、云南、江西、广东等地进行培训,使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支团结合作、积极开拓、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就业工作队伍,有力地保障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学科特点,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体现特色,突出亮点,开拓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建立五种制度

1、就业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学校通过制定《山东农业大学教学院部、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办法》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各单位、CUSCG 69 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就业工作不达标的单位不能评为先进集体。通过制定《关于评选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暂行规定》调动业务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将参与就业工作,关心学校发展作为师德

建设的内容,将推荐毕业生就业作为教师岗位职责,与职称评定、津贴发放等结合起来,形成了全员参与、全员关注就业工作的局面。

2、就业工作预警机制

学校建立就业工作预警机制,以就业促进招生,促进学科专业的调整,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根据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工作好坏发布预警信息,初次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要限制招生,初次就业率低于75%的专业要发布预警信息,限期整改。

3、就业实习导师制度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毕业实习与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毕业的最后一学期,用人单位到校招聘,往往找不到毕业生。学校加强了毕业生的实习管理,建立就业实习导师制度,实现了毕业实习与求职择业的有机结合,专业课教师在指导毕业生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要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优先安排毕业生到已达成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在保证完成实习任务的条件下,毕业实习要服务于毕业生的求职择业。

4、就业情况排摸制度和定期公布制度

学校实行了就业情况排摸制度,对每个毕业生考研、签约、考取公务员、达成意向等情况逐项进行排查摸底,逐一落实,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实习地点和联系方式,确保就业信息畅通,对确实没有签约意向毕业生的情况认真分析,重点推荐。实行了就业情况周报制度和零上报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加强调研分析,定期召开就业工作调度会,通报全校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督促各学院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5、建立大学生青春创业实践基地和学士后流动站制度为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机会,学校在原有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17家实力雄厚、愿意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企业建立了“山东农业大学大学生青春创业实践基地”,成为山东省首批设立基地的8所高校之一。同时,依托泰安团市委和部分企业建立的“学士后流动站”积极举荐毕业生,先后推荐10名“青春创业导师”和近20名优秀毕业生参与工作。实践基地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阵地,每年都有近百名毕业生到实践基地就业创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贯穿一条主线,实现重心下移,全员参与指导就业。

一条主线就是全方位指导,从各级领导层,首先把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从教师层,人人有责指导学生就业并与业绩挂钩,院士、离退休老干部也积极参与就业市场,推荐学生;从管理层,从新生入校开始,先进行生涯课教育,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大

三、大四进行就业指导课教育,平时日常管理多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全校上下形成了全员关心就业,全员参与就业,全员指导就业的局面,实现了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双高的目标。

重心下移也是我校的一个特色,就业工作重点放到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是政策引导教育;二是提供信息平台,包

括就业市场和网络信息;三是提供相关条件和核准报送发布数据。具体工作有各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一举措有力地调动了学院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目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思想意识还有待提高。就业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但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还很不平衡,重视程度也就大不一样。作为毕业生本身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也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也不同程度缺乏正确估价,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2、就业流向出现偏颇。考研热又一次升温,甚至有的学生一年考不上,不就业来年继续考,把考研当成提高就业质量的唯一途径。考公务员的人数也居高不下,但由于岗位有限,特别是有的岗位限制专业,甚至于限制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就业不公平性,视能力上岗的政策其实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3、信息渠道不畅。各高校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岗位信息不能全部掌握,并且信息渠道杂乱,过滤工作量太大,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借助机会进行宣传,很容易使个别学生上当受骗,信息市场缺乏规范性。

4、就业指导队伍素质和人员数量都有待提高。专职指导人员缺乏,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还未能完全建立。

四、几点建议

1、各级政府都应把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促进社会安定的一项重大事情来认识,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2、建立政府与高校就业供求信息畅通的平台,规范信息出处,严格审核用人单位信息防止不法分子介入,实现网上双选,用信息化带动就业工作现代化。

3、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学校统筹,主管部门牵头,各部门配合,以学院为基础,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新机制,实现就业工作的重心下移。

4、加强调研分析,完善就业信息反馈体系,将就业指导机构建成学校发展的参谋部。

5、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毕业生就业基地在各地区、各行业的布局,推进就业基地建设。

6、根据社会需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调整学科设置,优化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

7、继续强化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亲人。

总之,高校毕业生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潜在问题多,困难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也需要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我想只要全社会都能真正关心大学生就业,就业质量还会上一个台阶。

第二篇:关于对当代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对策方法的思考分析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下,大学生就业完全没有择业自主权,这严重限制了其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结果导致整个社会效益的损失。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还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约束,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户籍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大学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三是派遣的时间限制问题。

(6)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存在着差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就有所不同。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 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就业状况。岳昌君、丁小浩(2003)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与一般就业弹性密切相关,但其水平大于一般就业弹性;行业间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的差异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大;劳动力价格差异是造成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潜在的吸纳能力。同时考虑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他们提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7)大学生自愿失业是理性选择

自愿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吴克明、赖德胜(2004)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实质是一种理性选择。

其一、大学生自愿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从地域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他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当将来市场需求形势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却已丧失原本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因此,大学毕业生选择自愿失业是一种理性选择。

其二、菲尔普斯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但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提高幅度递减,职业搜寻成本增加,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对于到底“先就业,再择业”合理还是搜寻到理想工作才就业合理,在根本上取决于在职搜寻和失业搜寻的利弊。许多研究表明两种搜寻方式各有优劣,究竟哪一种方式更有效率,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

其三、保留工资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人,从搜寻职业开始就对工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心理价位,即保留工资。按照保留工资理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其预期的保留工资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简单地批评大学生的偏高就业预期是不理性的,批评是诸如“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失之偏颇。其实,大学生保持偏高的期望值并非不理性,相反,保持偏高的保留工资仍然符合预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假设。

二、社会学的分析

(一)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

我国处于“社会解组”或“社会转型”过程中,就大学生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苗芊萍、王汉林(1999)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第一、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专业面窄、基础理论研究类的毕业生就业则显得不景气。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裁员”造成大量的企业富余人员流人社会,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我国大多数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特色,没有层次性,毕业生的就业面窄。第二、地区结构。我国的地区结构极为不平衡,表现为东南部发展快,西北部发展慢,所以人才流动呈现“孔雀东南飞”的格局。第三、人口结构。从就业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结构是高新技术人才少,创新人才少,创业人才少。社会需求质效型人才,非质效型人才就业难。第四、教育结构。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教育的方式较为落后,教学的条件设备较差,教材老化,培养模式陈旧。第五、组织结构。传统组织是垂直的、计划性的,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改革将隐性失业显性化。现代社会组织结构则尚不完善,社会化的人才中介组织、规范化的人才就业市场等十分匮乏。

(二)社会资本的影响。

方竹兰认为,西方人力资本研究的成果缺乏对个体人力资本之间关系的结构性研究,即缺少对群体人力资本的研究,忽视了人运用其他物质资源时独特的主体地位。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方法弥补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陈成文、邝小军认为,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大。原因是:第一、中国人办事以关系为取向,已经形成了对关系网络根深蒂固的依赖和信任。关系运用与作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社会资本是帮助大学毕业生谋取职业的一大重要因素。第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造成计划分配淡出和市场机制作用增大,社会资本作为非正式制度成为填补制度真空的一种替代物。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社会资本对于求职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亦相当明显,有时甚至超过了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三、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大学毕业生如果借助于人际关系网络来找工作,有时会更有效率。李强对我国

最近一些就业方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在影响地位和收入变化的因素中,凭个人本领的作用明显上升了,非个人努力的因素作用下降了,这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因素。但是,在总体的比较上,从我国目前的数据来看,还是非个人努力因素的作用大一些,在决定一个人收入高低的问题上,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非个人努力的因素,诸如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里工作,还是在小的城镇里工作等。

(三)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动中有重要作用,但在究竟通过何种关系网络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毕业生要更重视培养和利用亲属和朋友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职业搜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73)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弥补劳动力信息不对称的不足;通过相识(弱关系)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的职位,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强关系)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了。格氏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弱关系的强度”,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假设”。林南扩展和修正了弱关系假设,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Lin,1982)。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在一个分层体系中,相同阶层的人们在权力、财富、声望等资源方面相似性高,他们之间往往是强关系;而不同阶层的人们的资源相似性低,他们之间往往是弱关系。当人们追求工具性目标时,弱关系就为阶层地位低的人提供了连接高地位人的通道,从而获得社会资源。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流动者的社会网络主要是由亲属和朋友两类强关系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以传递信息为辅,大学生职业搜寻要重视强关系网络。边燕杰在天津的调查指出,社会网络在再分配经济中的作用不是传播和收集职业信息,而是待分配的择业者通过人际关系,得到工作分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的照顾(Bian,1994,1997)。换言之,社会网络不再是信息桥,而是人情网。人情关系的强弱与获得照顾正相关,信息的获得只是人情关系的副产品。边燕杰为此提出了“强关系假设”。

(四)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五)社会人格的缺陷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人格缺陷的问题。就业者应具有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大五人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问题:

(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

(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

(3)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第三篇: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目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

(1)高校扩招

(2)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3)文化教育质量低下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6)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2.自身原因

(1)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2)学生期望过高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社会方面

2.政府方面

3.大学生自身方面

四、结语

五、参考文献

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摘要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政府,社会与个人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调查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采取哪些形式进行调查(走访、问卷、亲身经历等);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另一方面如果需要,要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具体怎么写,可灵活多样。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上升了4.1个百分点,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上升了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88.1%,比2009届上升了2.9个百分点。

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是材料与能源大类,最低的是法律大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

(1)高校扩招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2)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3)文化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6)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2.自身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1)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2)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4)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社会方面

(1)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另外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形势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多数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毕业生创业思想得到弘扬,并使创业行动得以落实。

2.政府方面

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

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

政府在行动中要有多种措施以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

3.大学生自身方面

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次,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四、结语

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五、参考文献

信息时报

中国青年报

第四篇: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时间:2012年2月

调查地点:南京市

一、社会实践的背景和地点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逐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以上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力总体上有富余。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势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南京是我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学生的人数尤其众多,同时南京也是长三角地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中心,也是吸引毕业生就业的城市之一,所以南京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深入地了解南京市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我利用闲暇的机会对南京市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我希望通过这项调查能够为有关部门制定就业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从而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局面。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市各大高校的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方式,随机抽样调查了100名毕业生,对他们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有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

二、南京市各大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一)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92%大学生认为自己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这种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考研日益升温这种现象。同时由于如今的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比较保守、陈旧的,以至于难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式的要求。

在调查中,仅有25%的学生想过要创业。通过调查发现,我发现真正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正是来自于他们自身。如今的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十分地淡薄,同时也欠缺创业的相关知识,也未能达到创业所要求的能力。毕业生在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挑战时,往往并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7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而不愿意到一般的私营企业,小单位工作。同时在调查中,高达61%的大学生不愿意到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或者是到艰苦的行业中去就业。通过这项调查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大学生

在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上是存在误区的,如今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是不合时宜的。同时许多的大学生并没有很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缺乏规划的。这些大学生并不能主动地适应社会以及市场的选择,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同时也不思考这个问题,因而在毕业时也就难免要面临失业的劫难了。当前许多的大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必然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在面临就业的大环境时在所难免地会处于劣势的地位。

社会问题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普通高校进行了大规模扩招,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必须懂得理性地就

业。应当采取“先就业,再择业,能创业,就创业”的策略。同时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切忌单纯地从个人好恶出发,不可以“好高骛远”。

大学时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时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

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对自己各个阶段的职业选择起到很好的参照作用。

目前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必须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残酷的社会和市场竞争。

(二)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保证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就

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建立激励机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举措。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机制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此外,政府应该通过一些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比如在法律和税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其次,应该大力发展经济,通过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就业。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为毕业生能够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高等院校方面

高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对急缺的专业进行调查和预测,从而可以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课堂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在当前国内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高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就业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

前言

在这科技横飞,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的年代,人才成了最主要的因素。正所谓无人才不科技,无科技不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成为我国的第一要务。至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各个种类的大学,专科等高等教育院校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毕业率逐年增加,但我国的就业率却很不可观。中国现在的国策是以发展经济为主,且我国也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正是我国各个企业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应该很容易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才对,但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呢?此论文仅对于本团队的调查、讨论及撰写,如有不对,敬请指导。

其实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现状就好比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铲厂,生产了100把质量不一的铲,来了1个人要买50把铲,但是厂家质量好一点的铲价格太贵了,那些质量不好的又有一大堆,导致买家不愿意买铲,进而致使厂家有铲卖不出去的现象。”

一、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分析

1、社会市场竞争激励,高端人才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入住中国,各种企业对人才正所谓是求贤若渴啊!因为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它就要不断的输入新鲜的血液,这是中国人才的机遇因为人才们会遇到他们的伯乐。但我国的大学生毕业就业率还是很低:一个是因为企业们找不到与他们对口的人才;二是因为没有多少个大学生是真正拥有技术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从而导致了企业就业岗位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正如一辆公车上有很多位置,但是没有人坐得起。

2、学校教育结构层面的偏差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在培养大学生上总体专业结构上无计划性,教育财力投资少,在大学生毕业考试时为了提高毕业率采取放宽政策,降低了毕业证与学位证的要求,进而导致了大学生中的水分越来越多。能真正独挡一面的大学生很少,能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方面不能系统化,致使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其它专业冷门的现象,存在如此多的弊病试问大学毕业生又如何找工作呢?

3、社会陷阱与家庭的干预

现在的社会是虚实相生的,总有那么的一些人想着能轻松的干活又能领取高额的工资。一些虚假企业就利用了这些人的想法,设立各种就业陷阱,导致很多的毕业大学生们都不敢冒然的与企业进行签约。还有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家庭包办孩子一切在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小时候家长说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了,长大了家长又说现在的什么什么很吃香啊!你应该学什么专业啊!有很多的大学生都活是在父母的理想下,父母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怎么可以和一些小公司随便签约呢,要早就找那些知名企业。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小公司不能签,大公司签不下的局面。

4、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

时代变的很快,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的大学生们从小到大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人的懒惰。使得很多大学生们出到社会不主动做事、不想

去做事,这是大学生们的一大弊病。同时也有很多大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胆小、不懂礼貌等。不能吃苦的员工,企业们是不会要的。

二、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5、学校改善教育制度,给学生一片天

就业难很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没有切实的水平和能力,具有的是可以侃侃而谈的理论和傲人的书生气,要摆脱这样的困境。首先,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现在有很多的大学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附于书本和学校,始终不能全面的接触真正的社会环境。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入一些企业机制来管理学生,让学生们能在理论和实际中慢慢成长。其次,增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材生”。学校可以增添一些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课程教育,使学生不仅有才而且还会做人。

2、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的生活摆脱了高中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给自己分陪,在大量的课余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能让我们参加不同的活动来锻炼自己。但是在这锻炼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切记盲目,不是什么社团都适合你,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在这个大学里我们要看什么书,要那多少个证书,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在毕业前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水平等。有了科学的规划,按照规划中的内容,一步步达到自己所需的要求,那么在以后的激烈工作竞争中将会为你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优势。

3、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

对于就业,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其中有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尤其是职业定位,不论你是哪个院校、哪个专业,就业前不做好自己的定位,不认清自己是很盲目的。首先是待遇定位,我们不能用钱来衡量自己,而是要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结合,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清当前的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合适的待遇定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大学一毕业就能领高工资的。其次是地区定位,在中国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北京、上海、广东等,在这些地区就业机会多待遇高,但是同样也会吸引很多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正是三千流水难取一瓢啊!我们不妨放宽一些自己的眼界,把目

光放到一些发展中等一些的城市,那样不仅工作好找而且国家对这些城市的工作岗位也有很大的扶持,对个人的发展也同样有很大的前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职业定位,大学生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求职方向和求职目标。在投放简历前,我们应摆脱哪种见到有招聘单位过来就投简历的盲目状态,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我的能力、性格等是否胜任这项工作?明白了这些问题,很自然的就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应聘,也会大大地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因为是有明确方向的,去应聘的是自己最期望得到,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面试前做好全方面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机会是留给做好充分准备的人的。正确定位,自己该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你将会是哪个位置最闪亮的。

三、总结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慢慢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我国人才的分布,企业科技含量的高低等。处理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我国将会拥有其它国不可比的人才数量,这是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同样作为大学生一员的我们也要为我们将来初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的现状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我们只有先改变自己,然后再去影响其他。因为社会是要我们去适应它而不是要它来为我们改变的。

参考文献

[1]杨晏清,陈健《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A].(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重庆404100)2010-02-04

[2] 马鸿荣, 丁晓源, 吴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2): 249.[3] 郝士儒.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0,(17): 123-124.[4] 王薇.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10,(5): 10-111.[5] 吴铎思.大学生就业难需从源头解[J].就业与保障, 2010,(6): 22.[6] 王宝义.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5:39—40页.[7] 李一晨.王东海.朱晓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论坛,2004,12:116—117页

下载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15概要[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15概要[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新的思考

    就业工作专题研究会议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的思考时间:2004年3月28日 地点:一号楼206房间 到会人员:李明玉 孙杰 张滨燕 鲁东 蔡晶晶 陈静 孟凡帅 会议主题:就业工作一......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既有社会需求不足与毕业生大量增加形成的供......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摘要;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大量劳动者和各方面专门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

    对高校就业工作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高校就业工作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作者:杨平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1期 摘 要: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就业工作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培养适应社......

    试析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就业咨询论文摘要:本文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将职业指导工作前移,在学生......

    试析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点思考的论文

    论文关健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心理 职业规划设计 个性化咨询 就业新渠道论文摘要:通过对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对长期从事一线学生思政工作经......

    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思考

    我对创业的理解基于三方面认识第一,树立大创业观,即大学生开办企业,自己当老板,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是创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建功立业也是创业;到艰苦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