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新的思考
就业工作专题研究会议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的思考
时间:2004年3月28日
地点:一号楼206房间
到会人员:李明玉 孙杰 张滨燕 鲁东 蔡晶晶 陈静 孟凡帅
会议主题:就业工作一直是我们系每年长抓不懈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国内国际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以及毕业生自身的素质等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大学生毕业人数成倍增长,就业问题也就日益严峻,在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始之际,也为我系毕业生更好的就业,我们专门开了一个工作会议研究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如何创新的问题。会上系就业领导小组组长李明玉书记首先发了言,李书记就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李书记强调,一是社会环境和工作要素的变化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社会环境变化包括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从精英型教育→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工作要素的变化包括对象的变化、形式的变化、职能的变化、人员的变化、需求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工作目标的变化,都要有相应的对策。
二是要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1.加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与教育
2.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3.既要努力提高就业率,更要提高就业质量
4.提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上就业指导课,指导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年级就业指导内容
——“毕业生就业形势”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指导。
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
——“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
——“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指导。
三年级就业指导内容
——“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
——“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指导。
——“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
——“大学生就业信息”指导。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同等重要性,正确认识学 历与职业能力的关系。利用课余时间、星期天和寒暑假,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了解国情和社会,才可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一个系统越开放,就越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大学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如高校要与用人单位经常进行联系与沟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等,都是学校和社会结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关注、关心学校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共性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即是共性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三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是以最好的服务,最有力的指导,最贴切的咨询,最好的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服务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能够体现高校大学生就业主体地位,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为了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服务职能:提高毕业生就业需要的各种表格、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举办各种招聘活动等。
服务模式是随着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由管理模式转变而来的。因此,在服务模式里,或多或少还有“管理”的烙印,在有些方面,毕业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不够充分,学校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质量不高。
咨询模式:咨询模式与指导模式在服务内容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是在服务方式上,指导模式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共性方面的服务,咨询模式侧重采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当然,在个性化的咨询过程中,必然有一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学生对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提供服务的要求也更特殊。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就业指导活动。
研究模式:研究模式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进行理论探讨与研究,把许多日常具体
工作系统化、理论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体系
1.健全有效的组织体系是就业工作的保障
学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协作,专兼职人员结合,全员参与的组织保障体系。
2.工作重心下移,一级变两级,落实到个人。
就业工作的重心由学校向院系转移之后,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个人,完善系就业工作组织,服务落实到学生。
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定位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心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职业工作介绍者,劳动力市场信息者。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素质的提高
进一步 提高知识素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市场学、信息学。提高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亲和力、专业能力、社会经验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1.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型的专业化的职业队伍。
2.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队伍。
3.社会聘请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专家支持队伍,双赢战略。
4.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市场,人才信息队伍。
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一)硬件设施是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物质保证。
系里应该有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有就业指导专用的电脑设备,网络,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也使学生们以更快捷的方式查询到就业信息,也就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同时,系里也应该有自己的专用的信息查询室、咨询辅导室和专用办公室等设施。
(二)教材建设。政府、大学生就业管理或服务机构、高等学校要重视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建设,要根据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和高校的具体情况,编写出高质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和讲义。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建设应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方法。对于一些共性的就业指导内容,可以采取高校联合、向社会公开征集专家参与、或与国外有关机构和专家合作等方式进行。对于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内容,可以由各高校自行编写教材和讲义。
(三)课程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应该做到课堂教学与讲座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四)市场建设。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活动和小型市场活
动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非定期市场活动相结合,校内市场和校外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
会上孙主任,张主任也都发表了对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的看法,鼓励大家勇于创新,大胆开拓,争取今年的就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团总支书记鲁老师和各位辅导员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思路开阔,信心百倍,相信一定能圆满完成今年的就业工作。
计算机应用系二○○四年三月
第二篇:试析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点思考的论文
论文关健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心理 职业规划设计 个性化咨询 就业新渠道
论文摘要:通过对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对长期从事一线学生思政工作经验的提炼,并借鉴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我们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渠道。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国家统一分配,到学生个人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选择。
实行这种模式的十几年来,随着人才市场的日益规范,招聘、应聘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对自主择业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走向成熟和深人。但是,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目急剧增加,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了倾斜。“就业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此外,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未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着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加之择业时的焦躁心理和盲目性,导致大学生在刚参加工作的两三年里,频繁跳槽,这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方向,图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让他们尽可能少走一些弯路,高等学校对此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要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经验
(一)欧美高校
就业指导最早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的。其就业指导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学校极为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虽然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数,而招生人数又会影响学校的学费、公司捐款等经费收人。因此,各高校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来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2.就业指导体系完备。一方面,就业指导主体多样化,大学、企业和社会都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政府只进行宏观就业政策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机构比较完备,大学的就职部、企业的人事部及一些社会性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3.就业指导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国外就业指导的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入、就业的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调查、择业准则和技巧等。就业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并且用计算机技术来收集整理并提供信息。
(二)香陈高权
在香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由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政府采用有力的手段来保证毕业生的就业,如设有教育就业辅导组、统筹招聘组等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资料和就业辅导,免费协助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
下面以香港城市大学为例作一简介:闭该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称之为事业辅导。学校在创建之初,就设有学生事务处,全面统筹学生个人辅导,包括情绪、学习及就业等问题。1996年学生事务处重新定位,改为学生发展处,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学生提供全面就业辅导和服务。该项工作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一般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而不是在毕业前举办一两个讲座就简单了事。20世纪90年代以前,他们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性的服务,而近年来则要求辅导人员多与学生接触,通过培训,帮助学生把学业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学生发展处还特别成立了事业释站,每天都有辅导员值班,学生不需要预约就可以咨询,并且每周在不同时间开设不同的事业培训班,以适应不同时间上课的同学。只要同学提出了某一方面的要求,学生发展处就尽量开设相关项目以满足其需要。
有效的就业辅导,必须能够掌握就业市场对用人要求的细微变化。学生发展处经常邀请企业到学校举办事业讲座及招聘活动,让企业和学生相互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此外,该校近年来还积极推行了“学长计划”,请不同行业已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来校和同学进行交流,既给同学一个机会,学习人生和工作的经验,也密切了学生发展处和外界的关系。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后,学生发展处积极主动将信息反馈给各院系,共同探讨现有课程设置是否能适应市场需要。
三、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校学生工作部(处)负责。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本文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首先,要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据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要求具有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市场学、信息学等知识背景以及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亲和能力、专业能力、社会经验等实际能力。此外,还须具有相关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同学提供科学、可靠的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的。我们可以在大学四年中逐步递进地开设一些职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如一年级可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前景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可以开设“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求职和就业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三年级可以开设“求职技巧”、“就业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提早进人求职和就业的状态;四年级可以即时地开展一些有关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指导,使学生对就业路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好择业和就业这一重要任务。这些课程可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大学四年思政教育的体系。
(二)加强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讲述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的特点和内容,帮助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同等重要,学历与能力同样重要。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开展活动。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或自身优势不断拓展,既可以是公益类的社区宣传、社会调查,也可以是由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提供的短期的实习。在活动中让大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锻炼并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今后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三)争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一个系统越开放,就越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大学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如高校与用人单位经常进行联系与沟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等,都是学校和社会结合的有效方式。此外,学校可以与一些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设立实习基地,如果学生与实习单位达成协议便可以直接录用,这样既免去了学生找工作的劳顿,又使用人单位录用到了合适人选,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咨询服务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个性化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根据毕业生个人实际情况做到个性化服务。其实,早在春秋时代,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职业测试等,来指导大学生根据个人性格、兴趣、特长和所学专业,合理地选择职业方向。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就业考试的模拟实验,或者请用人单位进行模拟招聘,使学生能够对招聘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辅导员这一资源,因为辅导员直接处理学生的日常工作和日常事务,与学生有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对学生较为了解。当然,首先需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然后再依托他们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五)不断开辟就业生新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方式和渠道也更趋多元化,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使得就业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全社会思想观念的开放,也使很多人对就业模式有了新的思考,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这些既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指导毕业生网上求职
网上求职是一种特殊的择业形式,避免了毕业生现场大量集中和近距离接触,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也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平等的表现机会。因此,网上求职和招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青睐。学校要指导毕业生选择适合的网络招聘会,并使毕业生了解网上招聘会及投递简历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当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邀请一些用人单位在固定的时间内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招聘,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的沟通和了解。百大网就是一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专门机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通过网上交流信息,不仅提高了招聘效果,而且节省了招聘费用。
2.指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对于学生的自主创业这一新生事物,社会、学校和家长不无担心和疑虑。但是,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是自身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所提倡的。它需要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不怕困难、坦然面对逆境的良好心理素质,圈这一切也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领域加强研究和引导:自主创业的背景及政策研究;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能性研究;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研究;自主创业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等。
3.指导毕业生跨城市就业
每个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差异很大,每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个人的求职和发展空间,更多的依赖于城市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点。如营销人才、管理人才、软硬件人才、会展人才等在上海市内的机会较多,而制造类人才则涌向上海的经济开发区和江浙一带企业密集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城市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使之在一个新的城市中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4.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和部门就业
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上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此外,还要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一方面可以缓解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对内应不断完善和健全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并为广大同学提供切合个人特点和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对外应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形成高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同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相关的服务,深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到融人社会,服务社会搭建平台。此外还应跟随时代发展特点,不断探索就业新途径,帮助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有所用,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篇: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在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然后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发放了大概100多份调查问卷,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10.4%,女学生占89.6%,基本上都是专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和年龄的分布,大体上能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大学生认为和未来就业有关的因素分析
调查中显示,认为你现在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有74.7%的同学认为“目前没有工作经验”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好影响择业,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成绩水平和未来就业有关,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不少学生认为“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非常踊跃,并热情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打工兼职等,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工作经验”。所有这些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旨在更好的应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
(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目标方面
首先,调查了关于大学生对择业方向的选择。首选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的占78.3%,首选在自己家乡的占21.4%,且绝大部分为女生,主动去边远地区的仅仅占0.3%,这个数字低得很,甚至可以忽略掉。这其实反映了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
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前景,都显得比较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其次,对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单位进行了解,结果发现,选择到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约占36.2%;其他依次为国家机关27.2%,私营企业占18.6%,高等院校10.6%,国有企业7.4%。从数据看出,目前的同学较多的倾向于去外资企业工作,这可能与改革开放的加强,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且其有较高的福利待遇有关。国家机关,如公务员、高等院校、其他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等传统就业单位也不在少数。
另外,对于大学生毕业工资选择方面,我们调查的专科生中,67.2%的人选择了1000-2000之间,13.3%的人选择了1000以下,选择2000以上的有19.5%;
(三)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在调查中,有56.7%的学生认为 “亲自到用人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有46.8%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获得就业,占25.3%。有些硕士和博士生选择由“学校推荐”,有12.7%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不同于校园中介网,而是社会上的中介网,有风险性)。总之,概括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主要靠市场和父母的关系。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中介成为了一种潮流。网上求职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在求职渠道上,社会招聘会、学校招聘会所占比例分别为31.7%和36.7%,表明招聘会作为求职主要形式之一,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以上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首先,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急躁的心理,即所谓的“一步到位”,就是要一次性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岗位,怕麻烦,一有困难就怨天尤人;另外,不少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不少本科生希望到工资很高的公司就业,或者担当公司的要职等,这些想法都不切实际。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就业也势必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轨。从大城市逐渐走向地方城镇乃至广大农村,从大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趋势。其实大学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注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能力。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比较诱人的职位又有限定,但是毕业生却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部门方面毕业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等,对广大的基层单位不愿理睬。这充分反映当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已经毕业,但是还没找到就业单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我设计过于理想化而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
(二)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也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但是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都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较多的只注重书面知识,兴趣范围也有限,这使得他们在竞争职位是难以胜出,所以大学生只有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努力拓展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更加容易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关于市场就业情况的意识不强
一方面,科教兴国和知识经济社会迫切需要适用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却出现困难。许多学校热衷于升格改名,办学模式贪大求全,学术上急功近利,高等教育趋同性愈来愈强,竞争区间愈来愈窄。与此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未能怀有同样的热情去思考去应对,高校自身办学特色是什么却思考不够深入。很多高校决策不作市场和社会调查,陷入闭门造车、一厢情愿的境地,全然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二)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三)学校要改革教学过程与教育方法
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合各门各类知识,成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传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第四篇: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相关思考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相关思考 要点:随着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问题的不断升温,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年工作的主要引
导者、实施者,如何发挥好自身组织优势解决此类问题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从毕业生就业现状、面临的问题着手,积极挖掘够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促进作用,提出了一些相关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字:高校共青团组织创业就业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团的十六大明确将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确定为全团重点工作。但是在象牙塔中成长的大学生初入社会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入手进行创业就业的准备。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就成了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要命题。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先分析我国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资料显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不断发展,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计划更是使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逐渐走向大众化领域。然而,如何安置大学毕业生已成为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据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
就我省而言,预计今年我省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将达35万人,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22万人,加上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需要安排城镇就业人员总数达到220万人左右,而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仅约为100万个,缺口达100万以上。
加之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负面因素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服务青年,协助党抓好青年思想工作建设的主要力量,如何在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上发挥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切实为青年团员做出贡献,这是每个共青团组织成员应该思考的。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结合身边情况,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适应能力、思想观念不正确。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很多学生提出“工作地点离家近、工资待遇必须高”的要求,找工作挑三拣
四、朝秦暮楚,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策略,最后难免一败涂地。也有的过分追求“专业对口”,或要求去所谓的“大城市”工作,最终更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二)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不足。
从身边的同学对待大学生活与平常学习的态度可以看出,有些同学的确是为了学知识、长本领的,可有的同学就得过且过,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混日子,长此以往,差距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到毕业时,别的同学三好优干、励志先进等证书稳稳在手,找工作自然也得心应手,有的同学却连四六级、二三级证书都没有,只能四处碰壁、徒劳无功。
还有的就是缺乏动手能力,课本知识样样精通,但实际操作难以上手,临近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未来又该选择什么方向。这样既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合理的人生规划,用人单位自然“难以接收”。
(三)缺乏相关就业指导,对用人市场变化与需求不了解。
“选择什么样的就业方向”、“怎样创业”,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龄人可能会迷茫的问题,俗话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可是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创业就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更是“有心无力”,如此情形怎能在应聘竞争的环境中屹立不倒?对用人市场需求的不了解更使得许多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方向盲目不解、缺少目的性,这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本身的就业发展状况。
(四)就业市场不完善,选择机制不健全。
常常会在新闻中看到这种现象,某地举办工作应聘交流会,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参加,以致现场拥挤、秩序混乱。表面上看,这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引起的,可是,深挖下去,我个人从中也看出一些问题:有些单位招聘人数极
少却引得众多简历投递,有些单位招人的岗位要求被忽略,还有些单位甚至只凭第一印象决定录取对象„„个人认为,这些正是由于当前就业市场体制不健全,难以提供双向选择机会等原因导致的。
三、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些建议
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就必然要解决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组织青年工作、引导青年思想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基层团组织更应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扎扎实实地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开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一)团组织自身积极主动学习,提高相关工作素质。
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团组织必须时刻学习,紧跟时代脚步,积极用理论武装自己、用实践充实自己。
这要求团干部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加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调查研究工作力度,在整体、宏观上做好本院系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前提下,通过深入访谈、毕业班会等途径,重点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其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和相关的努力方向,并结合其专业水平和性格特点为其职业规划提供有效的建议。
(二)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念。
关于这一点,既要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又要教会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更新就业观念。
创业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只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科学的调整,再接再厉,必然会取得成功。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当前就业压力较高,就业前景不乐观,因此合理正确的选择就业岗位这种思想是必须传输给广大青年的,应告诉他们“选地域、挑单位、重薪酬”的现象,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相脱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学会培养自主自立的能力,克服艰苦条件,积极投身祖国建设。
针对我校目前情况,我认为,像“大学生就业规划”这种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选修课也可以增添相关创业就业辅导课程,在平时,组织邀请相关专家座谈讲解,要求同学们积极组织开展相关职业规划探讨,以活动促了解,从课堂到生活,全方
位的灌输创业就业观念。
只要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积极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思想建设与教育,必然会取得优异的成果。
(三)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动手与实践机会。
在平时,团组织应积极关心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把握相关动态,督促同学们高效、圆满地完成学业课程计划,并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系,或邀请专家教授,给同学们提供动手操作的实习机会。
其中,继续严格督促好主题团日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依然是今后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让同学们了解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积极举办相关活动,提高自身动手能力,才能为以后的创业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继续加大对创业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
通过我的了解,在学校组织参加的众多竞赛中,很多都涉及职业规划或创业方面,诸如“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sifu职业规划大赛”、“昆山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诺基亚创意大赛”等等,这些无疑会给参赛的同学许多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因此,基层团委必须做好相关组织、引导工作,切实有效的抓好科技创新相关工作,位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舞台,也为他们未来的创业就业提供一个好的“练兵场”、“讲武堂”。
(五)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网络,为青年学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与策略帮助。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以信息为先导的时代,只有掌握住创业就业市场的实时动态信息,才能在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得心应手。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质量和适用性,实现培养、就业之间的互动和良性循环。
对于这点,高校共青团组织可建立相关信息站,通过网络、校园广播等途径将创业就业政策、优惠、形势变化等相关信息及时反映给广大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应聘企业或创业方式。也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与校外企业联系,争取建立长期有效的双选互惠机制,既保证了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与待遇,又减少了企业招工的麻烦,可谓一举两得。
(六)利用人脉优势,邀请校友返校座谈。
当今大学不仅拥有及其丰富的只是资源,更拥有几十年积累的人际优势,可以通过“送出去,请回来”的方式,与已经毕业的学生互动,传授创业就业经验、提供创业就业机会、讲解相关知识。
郑州大学以其独有的魅力与优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我们曾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毕业后踏入社会的他们为帮助我们完成梦想而来,薪火相传的意义在这里便得以体现。
四、总结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独自面对就业压力已明显不足,高校团组织在这时积极做好相关工作,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科学引导、合理训练,充分发挥出团组织的优势,做好党和国家的帮手,积极解决型关问题矛盾,我相信,我们青年学生的创业就业前景将走向美好!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如不成熟请批评指正,谢谢。
孙莉.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思考.教师报.2009-03-31
董子静.高校理工科院系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浅思.北京大学团委.2010-1-29
第五篇:关于高校团课创新工作思考
【摘要】团课是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对团员青年进行团的基本知识、理想前途、组织纪律观念、道德风尚等方面教育的有效形式,大学生中团员比例较大,在团课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必须创新团课教育工作,切实发挥团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 团课 创新
团课是团组织对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提高团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团课教育对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1]高校学生中,95%以上学生为团员,必须通过团课抓好团员教育管理,提高团员素质,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大学生团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生认为团课学习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安排什么学习内容就学习什么内容,老师不安排就不学习,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不专心,存在看报纸、玩手机游戏、聊天、听MP3等现象,甚至有部分团支部书记都认为团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真正了解“三会一课”的目的和意义,不能自主的安排学习,因此对于所学内容也只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没有掌握所学内容的实质。
1.2 学习内容较为枯燥
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绝大多数团员认为所学内容比较空泛,不能与团员青年的思想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些团员认为上团课就是读读报纸,看看新闻,而与团员密切相关且团员最为关心的专业发展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却很少涉及,48%的团员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相对分离,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对于一些学习内容,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有些团支部书记不能对其精神实质进行有效把握,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将所学内容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读了下来,而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在听完团课内容后不知所云,影响了团课的教育效果。
1.3 学习形式较为单一
调研过程中,有学生反应团课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大多数团课仅仅表现为一人台上讲,众人台下听,讲课者“居高临下”,口干舌燥,听课者“食之无味”,昏昏欲睡,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无形之中使讲课者和听课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互动氛围弱化,在思想、情感上不能形成共鸣。[1]此外教育形式一刀切,忽视了团员青年之间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有时候教室面积较大,参加学习人数较多,出现一名同学在上面从头到尾讲理论、念文章,120多人在下面聊天、睡觉、看小说的现象。
1.4 学习效果不明显
由于团课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对团课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团课只是一种虚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思考,加之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团课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学生思想深处,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大学生团课创新工作思考
2.1 创新学习制度,注重实效性
1)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了团员自主学习制度,增强了团员刻苦学习的自觉性。自主学习,是指团员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其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与创新性。不断建立健全团员自主学习制度,制定详尽的团员自主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为团员拟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规定团员每月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学期召开一次学习总结会,对优秀的读书心得予以表彰,将团员学习情况和效果纳入学年综合考评,作为团员能否推优的依据。
2)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实行党员联系团支部制度,建立团员学习监督考核制度。要求党员定期按照《团员自主学习效果考核制度》对所联系支部的团员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对于学习情况不理想的团员要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不断完善团员自学报告制度,将自己的自学情况及时向团支部委员或者党员报告,接受考察,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进行探讨研究,从而提高团员的学习效果和思想觉悟。
2.2 创新学习内容,注重系统性
1)团课的学习应该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不断丰富团课内容,灵活掌握讲课技巧。传统的团课学习内容主要有:引导和帮助团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团员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地、有计划地讲解团章的基本内容和团的传统,对团员进行团员的权利、义务和团的组织纪律教育;组织团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光荣历史和传统,启发和提高团员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求每一个团员做党的政策的坚定的拥护者和自觉的实践者。除此之外,团课内容的制定应该结合团员学习、工作、生活实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锻炼的相互联系,把握重点、突出时效,实现基础理论系统学、突出主题重点学、联系工作深入学,增强学习针对性,夯实团员的理论根基。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专业发展前景等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引入团课学习当中。在讲授团课时必须有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确保团课内容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2)在讲授过程中,力求所讲内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齐金豹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要结合形势抓热点问题,刷新团课内容,避免在团课教学中从理论到理论,把团课开成“理论论证会”;要紧密围绕形势、任务、针对团员的思想动态以及团员关注的热点选题,贴近团员实际,有选择地融入先进的时尚元素,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积极开展各种专题团课正确解决和回答团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和热点问题;要充分利用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好的方面找出差距,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并从反面教材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真正使广大团员在内容丰富的团课教育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创新学习形式,注重多样性
3.1 积极探索课堂学习新模式
团课的课堂学习要在传统“灌输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文件、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办一些专题讲座,邀请党政领导举办形势报告会,请先进模范人物作典
型报告,请一些专家学者咨询答辩等等,使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团支部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主题既可以围绕理论问题确立,也可以针对团员所关心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团的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确立。在讨论中,团支部要引导团员围绕主题,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畅谈自己的看法,使团员在平等的讨论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这也是团员消化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另外,在团课上,各团支部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以ppt、视频、三句半、相声、短剧、辩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团课活动,使团课形式多变、新颖活泼。
3.2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和开展“网络团课”活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潜力巨大的信息库和信息交换中心,正在以其丰富的信息、平等互动的快捷方式而倍受大学生的青睐,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大学校园。高校团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和开展“网络团课”活动。通过整合各种团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包括团员教育视频、团员博客、BBS等在内的团课网络信息平台;在开展网络团课过程中,要认真把好每一个环节,努力建立规范化的运作体系,合理科学的安排网络团课学习计划,让团员青年做到心中有数;在团课内容选择上讲究丰富化,把上级部署的、党政要求的和青年关注的结合起来;而且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利用视频录像系统,把直播式网络团课录制下来,为团员学习提供了网络团课的素材。
“网络团课”使网络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实现了网络团课综合效应的最大化,而且“网络团课”改变了传统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形式,团员可以随时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团课学习的灵活性[2]。
3.3 认真做好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团课教育效果
团课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来增强团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团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团员进一步深化理性认识,强化团课教育团员的效果。
团课实践主要分为学习参观和社会调查两种类型,所谓学习参观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走出去”,是团员从现实生活中增加感性认识,加强对问题理解的有效措施,也是团员青年锻炼科学思维、促进个性品质全面发展、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团支部可以组织团员到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形势政策等教育;组织团员走访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人物等,学习他们的优秀事迹,了解他们的思想境界,进行感恩和责任意识教育等等。[3]组织团员外出学习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坚持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做到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回,不能走马观花,看完了事;二是要坚持就地就近取材,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团员。qqqjin@163.com社会调查,是围绕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去企业、农村、部队、商场、社区等地,进行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结果的一种社会活动,调查研究一般应首先确立调查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设计调查提纲,对问题进行分类,对团员调查重点进行分工等,在调查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搜集材料,全面听取情况,力求使调查情况基本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调查结束后,要组织团员对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展开充分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和认识。社会调查一方面可以使团员在调查活动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可以
使团员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团组织如何创新团课,如何发挥团课吸引和凝聚青年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