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思考二
大学生就业思考(二)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严峻,逐渐受到
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
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建议对策
(三)学校专业设置教、育模式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1.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扩招致使部分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设施及师资
力量的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
2.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模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培
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足与社会需求人才要求相去甚远。
3.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他们只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
资力量来设置专业,所以会有一些专业与社会脱节;又或者不根据社会需求而
过多招收某专业学生,因为没有市场需求,部分专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
(四)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政府统筹,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推进,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然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师资力量
不足、教学形式单
一、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培训和效果不尽人意,还
普遍存在对学生培训的时间短、层次低、针对性不强的特点。
(五)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1.高校虽然在逐步建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但因信
息量小、时间滞后、地域性强等因素,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遴选的需求。
2.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并未完全形成,部门分割管理严重。在短
短的半年时间里,有的毕业生要十几次或几十次奔波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招聘会,寄送上千份材料,就业成本和难度加大。
3.虽然有网上招聘、求职等新的招聘形式,但多数仍采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集市式”的现场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突破就业信息的地域局限,建立畅通有
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和接收平台势在必行。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思考四
大学生就业思考(四)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严峻,逐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难的对策
(一)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政府要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
1、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国家要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把就业率考核纳入对各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设置评估的体系中。
2、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落实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
3、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领办和协办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二)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1、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将就业工作完成情况与单位和个人考核、奖惩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全校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2、加强毕业生就业队伍建设。重视专兼职业务人员配备和素质的提升,通过校内培训、外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3、发挥导向作用,加强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质量。及时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三)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素质。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第一课堂的学习,加强对自己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努力争取获得各类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2、转变观念。大学生要不断转变观念,积极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多元就业的观念。
3、诚实守信。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队伍中,有些大学生不讲信誉,对待工作朝三暮四,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有的连招呼都不打,既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工作,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工作岗位的人才,因需求而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真正人才。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思考三
大学生就业思考(三)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严峻,逐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应理论联系实际,学校应更加重视实践部分,实习与见习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调研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映较多的是学生的实习问题。学校没有建立固定完善的实习基地,大多数是自己外出寻找实习单位。
教学实习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甚至将来的发展。
学生实习都有一些较普通的问题。如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指导力度不够,实习经费不足等。
实习工作虽有些老生常谈,但我校实习工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提高对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学生实习态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实习指导的力度,让学生先具备“用武之才”以更好地去寻找“用武之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实验社会。
(二)应重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技能
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我们今后要一方面抓毕业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一方面抓毕业生的技能,如计算机操作能力,实用文体(如策划书、合同书、会
议记要、市场分析报告、广告文本等)写作能力,英语会话能力等都有待提高。
(三)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培训
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善加强。
第四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管理学院人力(1)班2012213984 程清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始终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各个版面,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关系民族和谐社会公平的大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将成为社会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
一、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
2014年4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作出部署。四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政策涉及中国经济方方面面,而其中,就业是为数不多几个多次“亮相”的关键词。
李克强随后在重庆考察时更是明确指出,“我最关心的是大家就业。有了就业就有收入,就能逐步过上好生活”。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就业是否足够稳关系到调结构、促改革的空间。目前普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比较充分,核心问题在727万高校毕业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结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和矛盾之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更为突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重要课题。
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从就业率来看,他们在以经济利益为要的人才竞争市场,与汉族同届毕业生接受同等条件的市场选择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状况更令人担忧,不容小视。
同时,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成因的几点分析
1、个人方面
(1)不太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进校享受的低进低出政策,而且在校期间只局限于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又由于他们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并将长期存
在,进而影响将来就业等一系列竞争。而很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的他们,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汉语水平欠缺、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也不强。
(2)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过活的只有3.53%。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
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
(3)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
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而2004年新疆城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乌鲁木齐地区也不过才810.74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4)语言表达和实践能力欠缺
这是由少数民族的特殊性造成的。在以汉语为载体的教育体制和市场形势下,汉语水平的高低无遗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重要指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因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及条件、语言环境有限,学习时间短等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加之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语言关没有过,就算少数民族企业家,也不愿意用不会汉语、不懂外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要和内地和国外做生意,语言不通怎么能胜任工作的要求呢?
(5)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6)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社会及学校方面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已逐渐与市场需求与用人单位选人标准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传统老旧的专业设置,使得大学生毕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在少数民族高校,专业设置少,旧,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面相当狭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严重欠缺,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大学生求职的瓶颈。这些同样是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求职障碍。
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据调查显示,36%的学生对基本的就业程序根本不了解。49%的学生仅了解一些,这说明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对于就业学生也希望从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推荐信息。
就业政策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新疆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当前新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或再考虑到有些科目是新疆出题,少数民族学生得分的课目构成等因素,实际水平差距还要大得多)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除此以外,社会方面的压力也让少数民族的毕业生倍感压力山大:用人单位的个人经验或者情感因素。受历史原因、居住地域、民族心理等的长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状况不理想,一些用人单位因此存在偏见,认为其不能很好地胜任相关工作,并以此为由不愿意在招聘时给少数民族学生相应的机会。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多达48.6%。
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的几点建议
1、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就业政策的一个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各项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逐渐减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相对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倾斜。同时,政府不同于高校,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高校应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
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的高等院校应结合新疆的区情和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3、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素质优化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竞争力。具体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汉语水平仅仅局限在汉语水平的过级率上,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熟练使用和运用汉语,提高沟通协作和应变能力。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对双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符合这方面条件的大学生较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
4、考虑加强自身双语方面的培训,以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需求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受传统的就业习惯影响,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把就业希望寄托在政府调配上,有些则依托于院校来寻找就业门路,还有个别大学毕业生把就业期许压在社会关系上。目前,我国的用工制度已实现了根本转变,市场调控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应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主动“推销”自我,这是体现自身价值、实现灵活就业的有效途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应培养多元就业的意识。不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抑或是民营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甚至是工作或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乡村,只要能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就可以选择去那里工作。随着新型灵活就业方式的出现,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能及时调整心态,客观面对现实,都可以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就业机会。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应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求职目标和总体的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我,主动面向社会,积极参与双向选择,才能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都是人们议论的焦点,社会的焦点问题。
仿佛一夜间,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弱者群体。尤其是在2007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的状况,2010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成为社会的一个关键点。
根据广州在3月份的一个调查,大学生就业签约率少于10%。而在正常情况下,到三月份的时候,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应该有了明确的工作单位。后来,有一些公布的统计数据,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率达到90%以上,引起无数大学生的愤怒反应,纷纷称自己“被就业”了。根据广州的调查结果,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所谓的工作,不是端盘子洗碗,就是去开了个小超市等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大学生应当是需要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
北漂,蚁族,都是对现在毕业的大学生非常形象的比喻。
即使是就业了的大学生,不少大学生的收入往往只有1000-2000元,也在面临微薄收入与生活支出的巨大压力。如果在大中城市独立生存的话,这些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的体面生活支出。尤其是进入2009后全国物价的上涨,让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更加艰难。
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贷学金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学金。但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有的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
全国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刚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们的境遇,迫使他们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的生存状况。在“蜜罐”中长大,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大学生们,开始体会真实生活的严酷现实。他们下一步何去何从?
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链。如果大学生无法就业的话,还会影响到无数中小学生家长的观念意识。读书真的有用吗?当中小学生家长观念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直接会影响到教育这个产业链,以及依附于教育的附属产业,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的经济形态。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