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宗教问题 文档[合集]

时间:2019-05-14 22:4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地区宗教问题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地区宗教问题 文档》。

第一篇:内蒙古地区宗教问题 文档

论内蒙古地区民族的宗教问题

内容摘要:内蒙古是多宗教的民族地区,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地区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字:宗教、多民族、信仰、人口素质、慈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内蒙古是多宗教的民族地区,有佛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六种宗教。据2002年度年检统计,全区现有依法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805处。其中藏传佛教(喇嘛教)116处,汉佛教45处,道教2处,伊斯兰教177处,天主教159处,基督教306处。有信教群众90余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有教职人员4945人。全区自治区级爱国宗教团体有6个,即自治区佛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盟市旗县有宗教团体50多个。自治区还有宗教院校(班)三所,即自治区佛教学校,自治区天主教神哲学院、自治区基督教义工培训班。目前自治区宗教界爱国人士中,有全国政协委员2人。自治区政协委员10人,其中政协副主席1人,常委3人,自治区人大常委1人、代表3人。盟市、旗县(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有400多人。内蒙古地区的宗教也经历了一段相当大的改革,喇嘛教在内蒙古传播的时候乌兰夫同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乌兰夫同志的民族宗教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问题的成功典范。在新时期探究他的民族宗教思想有着特定的现实意义。

乌兰夫宗教改革思想的具体措施有:

1、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采取政教分离、信仰自由政策

2、对喇嘛教的庙仓经济和喇嘛个人的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4、贯彻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合作宗教界人士 深刻认识喇嘛教问题的性质,正确处理两种矛盾

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争取团结了绝大多数喇嘛教界人士,真正达到征缴分离,宗教不干涉政治的目的,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彻底解决了内蒙古民族宗教问题,开创了内蒙古宗教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党和政府号召喇嘛教界人士参加生产劳动,成为自食其力者。全区喇嘛70-80%参加了不同程度的生产劳动,青壮年喇嘛98%的人参加了各行各业的生产劳动,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青壮年喇嘛逐渐还俗回乡,参加各项生产活动,并娶妻生子,是蒙古族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也减轻了蒙古族妇女的生产、生活负担,人口结构日趋合理。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补习班使原有的蒙古族知识分子队伍不断的扩大,人口素质整体提升,为蒙古族的发展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是蒙古族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以崭新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去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削弱了宗教思想对蒙古人民意识和行为的束缚,动摇了宗教对蒙古民族进行精神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同时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蒙古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游牧文明和佛教文化选其精髓,弃其糟粕,既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

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地位。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全党同志必须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内蒙古民族宗教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民族工作方面: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民族学校设施陈旧,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到民族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后劲不足。(二)宗教工作方面: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活动进行渗透的工作难度增大。宗教工作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尽合理。部分宗教职业人员生活保障不足。具体建议:

(一)民族工作方面

1、宏观上统筹谋划城乡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村投入力度,增加少数民族事业费,特别是旗县区要保证落实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少数民族工作经费,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建设一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工程项目,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聚居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2、关注城市少数民族弱势群体。

3、统筹发展全市民族教育事业。

4、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二)宗教工作方面

1、进一步加强反渗透机制建设

2、发挥各旗县区宗教界各教派管理小组作用,引导信教群众开展正常宗教活动。

3、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旗县区宗教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条件,以保证基层宗教工作的顺利开展。

4、借鉴外省市经验,积极协调各旗县区将宗教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解决好当前旗县区宗教工作部门经费短缺问题。

5、从财政上增加教职工人员生活补贴,使广大教职工人员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体现党对宗教界人士的关怀。

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地位。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全党同志必须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宗教通过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政治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宗教不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用的工具,而成为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宗教界的爱国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界爱国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党同宗教界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更加巩固。

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要鼓励宗教界多做善行善举。在国家的引导和管理下,宗教组织可以从事一些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益、慈善活动。

加强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努力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政治和大局意识、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丰富的宗教专业知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的宗教干部队伍。

广大信教群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宗教工作最根本的是做信教群众的工作,是要团结和教育信教群众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积极贡献力量。认真执行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党同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关系,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广大信教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第二篇:内蒙古地区的职业学校推荐

内蒙古地区的职业学校推荐,内蒙古人都知道的选择:想上幼师专业,就去呼市第二职业中专,绝对优势,毕业生遍布内蒙各大幼儿园;想上汽车维修,就去呼市第三职业中专,拥有很专业、很齐全的实训基地;想上民航、航空专业,就去内蒙古航空职业技术学校,内蒙古唯一一所民航专业院校,和白塔机场合作办学,百分百的就业安置,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机场、航空公司。想上计算机类专业,就去内蒙古计算机职业学校或呼市悦鑫计算机学校,绝对专业,拥有先进的实训机房,毕业生抢手;想学卫生、护士专业,就去内蒙古卫生职业学校,想学厨师专业,就去商贸旅游职业学校或西贝餐饮职业学校……

第三篇: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专业班级:动画1302 学号:13616205 姓名:吴狄隆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

内蒙古风土人情事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生产的,内蒙古作为是武汉偶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特的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再去看世界上也似独一无二的。

一、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内蒙古民俗的分布 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到阿拉善荒漠的额吉纳河,从浑善达克沙地到库布其沙漠,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从乌兰浩特的王爷庙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墓,从忽必烈的元上都到阿拉坦汗的呼和浩特,从科尔沁民间艺术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幕大会,从巴林葛萨尔故事到鄂尔多斯歌舞海洋,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1>民俗文化是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蒙古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内蒙古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其中,最具特色和旅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2)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精髓是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文化则是其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特点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古族民俗文化又表现出多元特质和

(3)三少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北方森林狩猎文化和渔猎文化特色与魅力的集中展示。三少民族文化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将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亮点。

总体来看,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尤其与大草原、大森林环境背景结合,可观性强,感受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

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

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采取的措施

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的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

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强化旅游产品科学内涵,配套服务系统、建设景观标示系统,规范导游解说系统。深度挖掘文物古迹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改善导游和解说质量,强化解说的历史文化内容:优化成吉思汗陵园等一批重点文物古迹观光景区的游览环境,增加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方式;进一步配套重点召庙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周边环境,提升景观质量;深入挖掘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嘎仙洞、昭君墓等重点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整体开发。

(二)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

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如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昭君墓等。

(三)积极进行旅游市场创新,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大力进行旅游形象、旅游营销方式和营销机制方面创新,全面提升旅游整体形象,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建立差异化的旅游形象,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旅游形象宣传策略:加快完善网络促销系统、建立现代化旅游促销体系;针对国内客源市场,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建立统一宣传促销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并与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构建互动促销合作机制,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城市旅游销售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内蒙古旅游知名度。

抓住国际旅游热点逐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以俄、蒙、日、韩、东南亚、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和高端游客。积极参与世界各主要客源国举办的文化活动、旅游促销与展览活动,适时举办内蒙古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广泛宣传内蒙古丰富独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鼓励国际旅游中介机构。特别是

主要客源国的旅行社整体策划和代理内蒙古旅游国际市场的分国别业务,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旅游中介机构整体策划和代理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旅游线路产品。充分利用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国内大型陆路口岸的地缘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与俄、蒙两国的旅游合作与交流,将连通俄、蒙的跨国边境旅游线路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旅游产品。

(四)努力提高设施配套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有重点、分步骤地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提升设施配套水平和服务接待能力。加大区域连接公路和通往景区公路的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便捷、畅通的旅游通道:加快旅游中心城市的机场建设,尽快提高等级,使其可以升降较大型飞机;加大主要景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旅游通道的绿化建设。

重点完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布局,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建立多层次的住宿接待体系: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景区内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垃圾清运与处理、供电、供水、排污,以及景观保护设施的建设:完善主要旅游城镇、旅游交通沿线的公共游览服务系统的建设。包括交通标示、旅游指示、景物介绍、信息咨询的设置和环保厕所的建设。

四、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内蒙古民俗资源基础,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四篇:抵制宗教渗透 净化校园环境地区二中

创新形式 抵制宗教渗透 净化校园环境 巩固教育阵地

阿克苏地区二中

抵制宗教渗透,净化校园环境,纯洁教师队伍,优化育人氛围,巩固教育阵地,深入持久的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防线,始终是我校面临的艰巨任务。校党委按照地区教育党工委的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现将我校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经验交流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12人,另有特岗教师34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1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2%)。学校现有87个教学班级(其中3个维语双语实验班),在校学生4900人,少数民族学生350人,占学生总数的7.2%。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奠定反分裂反渗透工作政治基础。近年来,在阿克苏地委、行署和地区教育党工委的部署下,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员淑萍担任组长,校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反分裂反渗透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大事要事党委集体抓,日常事务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下发了《地区二中深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实施方案》,与各职能科室签订了稳定工作责任书,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维稳研判专题会议,把维护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反分裂宣传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各个领域,做到维护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反分裂宣传教育工作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

(二)完善制度,奠定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制度基础。

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为了做到教育活动入心入脑,确保学习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是按照“强班子、抓队伍”的要求,校党委修订和完善了《党委班子工作职责》、《党委书记和党委委员工作职责》、《党委议事规则》、《党委中心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支部工作职责》、《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党员组织生活及民主评议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

2、是建立学校反分裂、反渗透长效机制。制定了《反分裂反渗透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广大教职工在大事大非面前政治立场坚定,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态度不暧昧,抵御渗透、反对分裂,同时注重强化责任追究,把政治上强作为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工作考核的首要标准。

3、是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情况。严格按照有关党纪政纪文件精神,加大对教师违反政治纪律的查处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手软,切实做到了政治上立场坚定,绝不让步。有效的净化了育人氛围,纯洁了教师队伍。

(三)拓展载体,确保反分裂反渗透实效性。

1、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结合周三下午政治学习,制定相关制度,加强考勤,确保政治理论学习做到人员、时间、地点、内容“四落实”。利用寒、暑假组织教职工集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包括自治区党委、阿克苏地委关于维护稳定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法律法规知识,采取自学、集中学习、座谈会、宣讲、专题报告、小组讨论交流、走访家长、编制问答题、组织考试等多种学习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走访活动,向学生家长宣读国家政策法规,民族团结知识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增强了广大教职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工作的动力,切实提高了教职员工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抵御非法宗教活动的思想觉悟,同时学校把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情况作为了教职工年终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2、加强舆论引导。通过黑板报、校报《青春地带》、橱窗、信息简报、电子显示屏等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新疆“三史”。

3、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召开主题班(团)会、举办爱国主义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午读、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宣传教育氛围和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帮助的教育声势,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学习热情,确保了学习内容入脑入心。

4、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深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并使之常态化。

每年三月、五月学校政教处都和民族学校开展联谊活动包括结对子、体育比赛等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大团结氛围。充分发挥好校报《青春地带》“三语”(汉语、维语、英语)专栏的作用。

(四)丰富形式,确保校园反分裂反渗透稳定性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每周开设2节民族团结教育课,对学生开展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稳定教育,做到反分裂反渗透“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签定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书,发放《阿克苏地区教育系统师生参与宗教活动及“法轮功”邪教组织等情况的个人调查表》,切实增强师生反分裂反渗透的责任感。对征订的教材、图书进行审查,对教案、教辅用书、备课、上课及各科教学进行有效管理,定期审查任课教师的教案、教辅用书;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积极防范和抵御民 族分裂主义对教材、课堂讲台的侵蚀,渗透。严格落实校领导24小时值班、中层干部轮流值班和部分教职工定期值班制度,加强维护稳定工作力度。加强敏感期的稳定防控工作部署,加大敏感期的维稳工作力度,密切关注师生员工思想动向,准确掌握校园舆情动态;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非法宗教整治活动,严密防范宗教向学校渗透,切实做到“六个禁止”;开展师德师风整顿活动,师德考评面达100%,将民族团结工作与教职工年终考核挂钩,实行民族团结一票否决制;进一步落实“四清楚四掌握”工作机制,坚决堵塞各种漏洞;开展了“大走访”、“长治久安”若干政策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保持了学校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取得的成效与今后打算

一是学校师生反分裂、反渗透意识明显增强。师生政治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对应知应会问题掌握较好,测试合格率平均达到100%。反分裂、反渗透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二是反分裂、反渗透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结合本校实际,修订、完善了有关反分裂、反渗透的规章制度12个,实行责任追究制,为加强反分裂、反渗透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继续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提升领导管理能力,深入持久地把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开展下去。把反分裂反渗透工作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积极维护学校政治稳定,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并为长治久安和“两个率先”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内蒙古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调查报告

一、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对这个美丽的地方最贴切的描述大概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了,而如今,内蒙古正面临诸如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沙漠化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干旱共同影响的结果。内蒙古大部分处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由于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

产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为松散砂质沉积物和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的现象,是一种逐步导致生物性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发生阶段(初期阶段)是潜在性沙漠化,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基本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小面积松散的流沙等;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开始被破坏,出现风蚀,地表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

二、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土地沙漠化对风沙区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沙漠化的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减少,土地载畜力下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沙漠化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牧业和人民生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不过,很大一部分沙漠化土地是可以逆转的,当不合理的人为经济活动压力经调节减弱或稍加封育之后,它就具有了天然逆转的可能性,这便是土地沙漠化的治理。当然仅靠单一措施是达不到目的的,必须综合治理,其内容有多个方面:治理丧失生产潜力的沙漠化土地,并且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相结合;保护天然植被,注意封育植被、合理轮牧、科学放牧,防止“三滥”;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林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三、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沙漠化土地治理的目标是,遏制草场沙漠化趋势,并逐步实现逆转;改良草场,提高草场的生态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增加草地对水源的涵养和调节功能;保护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做出贡献;实现草场永久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沙漠化土地利用治理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灌木林营造、人工种草和围栏封育等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具体措施是:

① 对流动沙丘进行灌木林营造,以控制沙丘移动,逐步恢复植被; ② 对固定沙丘地进行人工补播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

③ 对轻度沙漠化土地要进行围栏封育,严格控制各草场放牧数量,以恢复草地生态系统。

总之,采用管理、技术、资金等综合手段加强宣传,吸引牧民积极参与,是能够保护好“亚洲第一草场”的。

就拿我们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来说中央和地方财政已经禁牧或封山,减少畜群数子(或圈养羊等畜群)或五年一个季节的禁牧,或永久禁牧,再加上飞机人工种植草或绿化或种植适应在沙漠里长的抗旱植物……使沙漠日益被绿化或抗旱植物围起来后全球沙漠化就渐渐好转或会在将来消失掉。我们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就今年开始冬天不再那么剌骨冷了。

下载内蒙古地区宗教问题 文档[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地区宗教问题 文档[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内蒙古地区住房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内蒙古地区住房状况的调查报告 班级:08HND人力2班 小组成员:张越 陈海宇 臧国栋 指导教师:胡伟华 住房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

    09内蒙古地区的公务员考试用书

    09内蒙古地区的公务员考试用书 内蒙古地区公务员考试用书比较权威 有用的 准确点的模拟题什么的 没有指定教材 都是辅导班 出版社自己编写的一般都看中公网或华图的另外 推......

    党课心得体会-宗教问题专题

    宗教问题 今天徐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堂关于宗教问题的课。内容很精彩,也很有用,大家听得很认真。 徐老师先从宗教的定义说起,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族团结及宗教问题及答案

    民族团结与宗教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 A ) 。 A、职责和义务 B、应尽的职责 C、应尽的义务 D、神圣的职责 2、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教案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原始宗教 2、外来宗教传入新疆 3、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演变 4、当代新疆宗教的概述 过......

    非洲地区传统音乐与宗教(共5篇)

    非洲地区传统音乐与宗教 --以非洲原始部落为例 一般意义上的非洲音乐,通常指黑非洲的音乐,即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音乐。传统音乐,通常是指在全球化趋势之前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

    蒙古文化及内蒙古地区文化体系[范文大全]

    蒙古文化及内蒙古地区文化体系 1、成吉思汗文化 2、草原游牧文化 3、恐龙之乡文化 4、地区及蒙古民族历史、故事、民歌、典故等 5、文物考古成就类 6、代表性建筑类 7、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