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宗教极端主义对我国新疆地区的影响
浅析宗教极端主义对我国新疆地区的影响
【摘要】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是以宗教名义从事暴力恐怖活动的政治组织。它具有政治性、隐秘性、团伙性和暴力性的特征。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活动对我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打击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是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冷战时期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在世界一些地区纷纷涌现并日益激烈。宗教极端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结合在一起,以所谓争取民族自决权、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为幌子,不断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挑起争端,成为制造社会动荡不安的冲突根源。这三股恶势力不仅对国际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尤其是在我国的新疆地区,宗教极端势力与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融为一体,不断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严重危害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宗教极端主义及其特征
什么是宗教极端主义?这一问题比较复杂,至今没有定论。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提法。公安部教材编审委员会所编《国内安全保卫学》将宗教极端主义定义为“以其极端的、激烈或畸形的崇拜和信仰为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利用其信仰的唯一性和排他性,控制和欺骗一些信仰虔诚、崇拜狂热的信徒;主张以暴力恐吓等极端方式推翻世俗政权、建立宗教统治或消灭异己的宗教组织、团体和人员。”金宜久在《冷战后的宗教发展与国际政治》中提出:“宗教极端主义,即宗教异化、脱变而出的蜕变而出的异己物和异己力量的典型表现。”。吴云贵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辨析》中认为:“以宗教名义进行暴力恐怖活动,就偏离了宗教的善良宗旨,就可以称为宗教极端主义。”李兴华的观点是:“极少数徒有宗教信仰者之名的人,为窃取不该属于自己的利益,不惜背离、歪曲、利用宗教,从事破坏正常社会稳定、和平发展主流、不同族群共处活动的一种思想和行为体系。”比较上述几种定义,可以看出,宗教极端主义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利用宗教,采取极端的方式危害社会。宗教极端主义不是宗教的教派或宗派,而是打着宗教旗号的政治组织。如中东地区的“哈马斯”、“真主党”,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该组织在我国被称为“伊扎布特”)等等。这些组织虽然冠有宗教之名,其成员也有宗教信仰,但它们主要从事的是政治活动,实质上是政治组织,宗教只是充当其思想工具和组织形式而已。
简而言之,宗教极端主义就是以宗教名义,利用宗教的形式,从事暴力恐怖等极端政治活动的主张和行为。在本质上,宗教极端主义是一种有目的的政治活动。虽然它仍保留着宗教的名义,其成员仍有宗教信仰并从事宗教活动,但已不再是原先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宗教不过是其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工具和外衣而已。
概括地讲,宗教极端主义有四个特征:
1.宗教极端主义以建立治为目标,宗教信仰具有政治性。它赋予宗教经典、教义以政治含义,使宗教信仰成为政治纲领。例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派别都主张在当代,在其活动的国家里实现伊斯兰教法统治。其理论基础是“真主主权论”。它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唯一的创造者、恩养者、主宰者,也是国家唯一的主权者。因此,从个人到政党都应遵循伊斯兰教法,以“真主主权”代替国家政权,以神权代替人权。这体现在原教旨主义者的行动口号上:“不要宪法,不要法律,《古兰经》就是一切”,“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可以说,宗教极端主义的真正目的是政权问题。
2.宗教极端主义往往与极端民族主义相结合,其思想具有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性。在当代,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交织。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利用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激化民族矛盾,挑起冲突。宗教极端主义成为民族分裂势力的灵魂和工具。
3.宗教极端主义在组织形式上以集团为单位,具有团伙性。宗教极端主义组织与宗教团体不同,它往往形成类似政党性质、具有严密特色的秘密组织。这些组织内部都强调成员的军事化、宗教化,采取秘密方式进行活动。如1952年创建于耶路撒冷的“伊斯兰解放党”从成立初期就处于半秘密的活动状态。它的内部组织结构十分严密,最高精神领袖为埃米尔,以下分为七个等级。对要求加人该组织的青年,该党首先要求他在一个月内诵读该党编写的教材,然后在清真寺宣誓后,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4.宗教极端主义的活动方式具有暴力性。它表现为在宗教活动的掩盖、煽动、鼓动下,从事暴力恐怖活动、阴谋颠覆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宗教极端势力采取暴力恐怖手段,实现其目标。如1983年黎巴嫩真主党攻击美国大使馆和驻黎巴嫩美国海军陆战队总部,造成300人丧生;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制造的“9·11”事件使近三千人丧生。这些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所从事的恐怖活动手段残忍,组织严密,以重点目标为袭击对象,以“自杀性”攻击为行动方式,追求轰动效果,对社会的危害尤为严重。
宗教极端主义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在当代,尤以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最为活跃。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迅速波及世界许多伊斯兰国家和地区。一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激进组织进一步蜕变为宗教极端组织,它们对国际社会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的传播与危害
新疆历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广泛传播的地区。民族和宗教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两个重要因素。近代以来,新疆地区也受到各种形式的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和影响。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的传播主要受到与之比邻的中亚地区宗教活动的影响,并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它的蔓延对新疆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泛伊斯兰主义是最早传人新疆地区的一种带有宗教极端主义色彩的政治思潮。‘它主张:在政治上,全世界穆斯林不分民族和国界,共同拥戴一位哈里发,在伊斯兰教法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伊斯兰帝国,以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在宗教上,以不损害伊斯兰原有教义为前提,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改善伊斯兰国家和民族的落后状况。泛伊斯兰主义在传播和演变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其根本宗旨—“振兴伊斯兰教”,实现“伊斯兰复兴”,最终“建立世界穆斯林共同体”却没有改变。“泛伊斯兰主义依然对伊斯兰国家的主权产生威胁,对有穆斯林居民的非伊斯兰国家产生离心作用。”
泛伊斯兰主义于20世纪初传人新疆,于中华民国初年形成一定规模。其传播方式主要是打着开办新式学校的旗号,公开毒害青少年。土耳其人卡马尔和从土耳其留学归来的新疆人麦斯伍德是两个典型的代表。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了民族分裂活动,逐步形成了以“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为核心的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思想与政治纲领。1932年初,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伊敏和沙比提大毛拉为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和田、喀什等地区进行了猖狂的分裂活动,先后成立了“和田伊斯兰政府”和“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两个分裂政权。从这时起,所谓“东突厥斯坦独立”就成为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旗号,一直承袭至今。
70年代由于我国封闭的政治环境,世界性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没有对新疆造成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同世界伊斯兰教界恢复交往,一些原教旨主义组织包括其极端的派别也加紧了对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的渗透。其中,伊斯兰原教旨极端主义是目前最具危害性的宗教极端主义。伊斯兰原教旨极端主义运动是政治化、组织化和恐怖主义化的伊斯兰运动,其本质是极端政治运动。其基本特征是:通过鼓吹“圣战”实施恐怖主义,以建立宗教精神领袖统治的政教合一的政治目标。它反对世俗政府,在“圣战”狂热的鼓动下,大搞恐怖活动,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危害。
80年代以来,在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支持和控制下,“世界伊斯兰联盟”中的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伊斯兰原教旨极端组织如“伊扎布特”、“台比力克”等,多次到新疆进行宣传煽动和发展成员。到了90年代,这些宗教极端势力逐渐由南疆地区扩展到北疆地区,传播对象由农牧民向大专院校扩散,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大力修建清真寺,私办经文学习班,以各种手法收买干部、夺取宗教领导权,散发传播以反政府、反汉排汉、“圣战”为主要内容的音像制品,其战略目标、政治目标非常明确。
90年代,新疆的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密切结合,形成了危害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力量—“东突”恐怖主义势力。“东突”分子以当地浓厚的宗教氛围为掩护,利用非法宗教活动,进行分裂祖国的违法犯罪活动,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据统计,自1990年至2001年,“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境内至少制造了二百多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162人死亡,四百多人受伤。民族分裂主义的活动对我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相结合,给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概括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相勾结,从事煽动破坏活动,危害社会政治稳定。新疆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本质上是打着宗教旗号,采取各种极端手段,进行fandui社会主义、fandui共产党的领导、企图推***翻现政权的反动政治势力。他们鼓吹“信仰安拉独一,buneng相信共产党”,鼓动群众反对所谓“异教徒”,挑起民族矛盾,煽动开展“圣战”,妄图推翻现政权,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极端势力往往与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通过大办地下经文班、习武点,培植骨干和暴力恐怖分子。在群众中,他们散布反动宗教书刊、影像制品,搞“台比力克”等宗教非法活动,蒙骗信教群众,掀起宗教狂热,为从事分裂活动提供掩护。
80年代以来,在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支持和控制下,“世界伊斯兰联盟”中的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伊斯兰原教旨极端组织如“伊扎布特”、“台比力克”等,多次到新疆进行宣传煽动和发展成员。到了90年代,这些宗教极端势力逐渐由南疆地区扩展到北疆地区,传播对象由农牧民向大专院校扩散,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大力修建清真寺,私办经文学习班,以各种手法收买干部、夺取宗教领导权,散发传播以反政府、fan汉排汉、“圣战”为主要内容的音像制品,其战略目标、政治目标非常明确。
90年代,新疆的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密切结合,形成了危害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力量—“东突”恐怖主义势力。“东突”分子以当地浓厚的宗教氛围为掩护,利用非法宗教活动,进行分裂祖国的违法犯罪活动,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据统计,自1990年至2001年,“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境内至少制造了二百多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162人死亡,四百多人受伤。民族分裂主义的活动对我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相结合,给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概括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相勾结,从事煽动破坏活动,危害社会政治稳定。新疆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本质上是打着宗教旗号,采取各种极端手段,进行fandui社会主义、fandui共产党的领导、企图推翻现政权的反动政治势力。他们鼓吹“信仰安拉独一,bu能相信共产党”,鼓动群众反对所谓“异教徒”,挑起民族矛盾,煽动开展“圣战”,妄图推翻现政权,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极端势力往往与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通过大办地下经文班、习武点,培植骨干和暴力恐怖分子。在群众中,他们散布反动宗教书刊、影像制品,搞“台比力克”等宗教非法活动,蒙骗信教群众,掀起宗教狂热,为从事分裂活动提供掩护。
2.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宣扬宗教极端思想、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活动不利于新疆的经济发展。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新疆的发展是一个有利的契机。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是实现新疆各民族发展的根本保障。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以“宗教兴则民族兴”为口号煽动宗教狂热,破坏民族团结,给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他们打着复兴伊斯兰教的旗号,宣扬“返回到伊斯兰中去、返回到《古兰经》中去”。在社会生活中,反对一切革新,认为这些都是“异端”(毕达阿)。少数顽固分子以不合伊斯兰教法为名,干预司法、婚姻、教育,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不交纳国家法定税等等。这些思想和行为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而且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宗教极端主义的泛滥影响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新疆地区的原教旨主义同泛伊斯兰主义密不可分。其主张是宣扬超越国家、超越民族的伊斯兰信仰。他们在“穆斯林皆兄弟”的口号下,企图将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统一到宗教的旗帜下,形成一股力量。他们混淆视听,在“振兴伊斯兰”的口号下,把维吾尔等民族与伊斯兰宗教混为一谈,以宗教来区分民族,利用少数民族群众朴素的民族、宗教感情,煽动制造事端,制造民族矛盾。他们公然叫嚣“全体穆斯林携起手来,消灭异教徒,为伊斯兰而战”。在一系列非法宗教活动的掩护下,他们大造分裂舆论,以“台比力克”等非法宗教活动为形式,网罗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以《古兰经》为武器,全力和“卡普尔”(异教徒)作斗争,进行“圣战”。新疆地区的宗教极端主义已经成为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活动的精神武器。
4.宗教极端主义的活动还破坏了新疆地区正常的宗教活动。新疆地区有多种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到2000年,伊斯兰教的信教人数接近一千万,约占全疆人口的60%。全疆仅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就有近二万四千多个,伊玛目以上的教职人员有二万八千多人。可见,新疆宗教具有信教人数多、活动场所多和宗教教职人员多的特点。因此,团结广大宗教界爱国人士和信教群众是保持新疆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新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原因,其宗教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上新疆宗教与政治关系密切,许多敌对分子借机利用宗教进行各种危害国家的活动就成为必然。宗教极端势力不仅与民族分裂势力相勾结,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同时还采取各种手段散布极端思想,煽动宗教狂热,甚至暗杀爱国宗教界领袖,妄图夺取宗教领导权。如19%年发生在喀什的“5·12”暗杀爱国宗教人士、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阿荣汉阿吉的恶性案件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宗教极端主义之所以能在新疆生存和蔓延,原因比较复杂。简单地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渗透。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以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影响呈发展的态势。与我国为邻的阿富汗、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猖撅。为了扩大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影响,他们必然向新疆的穆斯林地区渗透,以实现所谓的伊斯兰教法统治。同时,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往往利用宗教为掩护从事煽动信教群众、制造分裂的活动。二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情况,给宗教极端主义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条件。新疆地区多种宗教并存而以伊斯兰教为主。伊斯兰教在新疆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史,已经融人了信教民族的文化、生活之中。新疆的伊斯兰教容易受到与其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西亚、中亚的宗教影响。加上近年来南疆的某些地区出现了宗教狂热的局面,这使得宗教极端主义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机会。
三、防范和打击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主要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在推进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初级阶段如何解决好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问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我国边疆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的稳定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密切相关。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关系到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维护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尊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坚决打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活动,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往往以“民族”、“宗教”为口实,以各种旗号为外衣,以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为目的,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虽然他们只是极少数,他们分裂祖国的行动并非符合或代表本民族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但是,他们的活动危害了新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增加了我们处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不是针对哪个民族,也不是针对哪一种宗教,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大多数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与矛盾,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则是敌我矛盾。因此,我们同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是一场反对反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政治斗争。我们应当本着争取团结大多数、孤立打击极少数的原则,依照有关法律,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活动。在宗教问题上,要依照维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对那些利用极端宗教思想从事暴力活动的组织予以打击。
第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国少数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与民族问题的联系比较紧密。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往往利用群众朴素的宗教感情,煽动宗教狂热,通过各种非法宗教活动进行发展。在新疆,各种非法宗教活动已经影响到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和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成为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滋生的温床。因此,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制止非法宗教活动、打击宗教极端势力的关键。我们首先要认真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广大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要教育宗教界,在我们国家,一
切言行都要以法律为准绳,“国法大于教法,教法必须服从国法”。宗教必须在宪法、法 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对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和违法犯罪活动必须予以严惩。
第三,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伊斯兰教对新疆的渗透破坏活动。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新疆地区的宗教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增进了我国各族穆斯林与世界各国穆斯林的了解和友谊,对新疆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应当看到,近年来西方反华势力以人权为借口,制造舆论对我污蔑和攻击,公然支持境内外分裂主义势力。目前,境外几股民族分裂势力调整了策略,其破坏活动更加注重利用宗教极端势力,加强人员渗透、武器渗透、宗教渗透和毒品渗透。对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抵制。要做好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关键是做好新疆的各项工作包括伊斯兰教的工作,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的嚣张气焰,削弱民族分裂势力的基础,巩固和发展稳定团结的局面。要对伊斯兰教人士进行教育和培训,正确区分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与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的界限,提高他们对境外敌对势力渗透活动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极端宗教思想和行为。
第四,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铲除宗教极端主义产生的土壤。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靠发展,民族问题也不例外。没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就失去了保障。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给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搞分裂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最终解决民族问题,保持新疆地区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第五,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击“三股势力”。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相互交织,不仅对我国新疆地区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危及了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上海合作组织”在打击这“三股势力”方面达成了共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维护我国新疆地区的稳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9·11”事件之后,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宗教极端恐怖主义的危害性。我们应当借此机会,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对“三股势力”的打击力度,最终铲除宗教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施东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2
第二篇: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抬头
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抬头
原标题: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抬头
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影响维吾尔社会,也成为新疆维稳的难题。由于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年轻人更易受影响。
记者/张伊扬
宗教极端主义正成为治理新疆不得不面临的严峻挑战。此次鲁克沁镇暴力袭击事件,也显现出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
根据大陆官方的报道,当地不少居民反映,近些年鲁克沁镇极端宗教开始抬头,治安环境也出现恶化势头。居民忧心地看到,有些人宣扬宗教极端思想,认为凡是不赞同他们观点的穆斯林就不是真正的穆斯林。有些穿牛仔裤、短袖T恤衫的维吾尔族女孩走在路上,也会遭到“善意”的规劝甚至谩骂,诅咒她们“下火狱”。在乌鲁木齐著名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二道桥,已经有穿着短袖T恤衫女孩的手臂被刻意划伤。
当地木卡姆村清真寺的伊玛目则坦言,他发现那些参加了非法宗教地下讲经班的人,其宗教用语以及礼拜的动作都跟他们不一样。乌鲁木齐一位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就是一手拿着《古兰经》,一手举着武器的“战士”。
极端思想扩散
一名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对记者说,极端主义思潮已从中亚扩散到了新疆南部的维吾尔社会,近两年还有向全疆扩散的趋势。至少两年前,就曾有和田地区维吾尔人士向记者透露令人担忧的迹象:当地有人攻击卖烟、酒的店铺,这在早年是难以想象的。
生活在喀什的律师尼加提(化名),也觉得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曾经很要好的一个朋友,突然说要严守戒律,戒烟戒酒,每天五番礼拜。有一次去看望他,这个朋友已经不愿意再跟他一起吃饭。原因是他“没有严守戒律,算不上真正的穆斯林”。
对于尼加提来说,鄯善发生的事件应该并不陌生,多年前,他就接触过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而随意杀人的案件。一些缺乏教育的农民因为接触境外的光盘或是录像,一旦被极端思想控制,头脑就会异常简单,作出愚昧的事情。
匿名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企业主也向记者透露,极端思想在仅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外来打工者中容易传播。他们通常会严守戒律,并且只与相同信仰状况的人住在一起。“他们生活单调,头脑相对简单,极容易被极端思想控制,也容易被教育成守法的人。”。
即便在乌鲁木齐的本地居民中,女人们中间也凭空生出了越来越多的“规矩”。对此,维吾尔学者吐尔文江认为也不必太过担心。他说,以前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学校的维吾尔族学生回到南疆的家里,也会特意穿上长袖衣服、戴上帽子,这样做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但回北京时一定会换掉。这不是纯宗教的东西,没必要非得高度政治化、敏感化,而即刻杜绝这种现象也不现实。
“政府要做的是真正解决好其他经济社会问题,对于这种现象,要容忍其在一定时间段存在甚至蔓延,相信更长的时间后,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前述维吾尔知识分子认为,维吾尔社会目前正在不断寻找世俗文化与宗教发展的新平衡点。文化停滞不前制约了人的思想,而非理性扩展的宗教所带来的极端思想,正在不断占据人们心中那些本该由文化发展所占据的部分。张春贤到任后提倡的“现代文化”,其实是看到了新疆深层次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现代文化,官方给出的正式解读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一体多元、融合开放”。但现代文化推行在新疆遭遇到的现实困难,仍是当地特殊的宗教与文化环境。
吐尔文江力挺这种观点。他表示,维吾尔族其实是分阶层的,每个阶层的想法不同,诉求也不同,政府要做的是要推动这种多元化。不能把维吾尔族看成铁板一块,放在完全对立面,否则,极端人群的基础只会越来越庞大。
但他并不赞同一些反恐专家的说法,认为新疆已经有了组织严密的暴力恐怖组织。他进一步解释,新疆目前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都属于零散个案,并无内在规律性,也没有组织机构的联系。“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一种极端主义思潮。我并不认为鄯善的那几个人知道4年前的韶关事件,虽然都发生在6月26日,巧合而已。”
新媒体工具助推极端思想传播
前述维吾尔知识分子介绍,极端主义与现代文明的斗争,还集中体现在16-24岁左右的维吾尔族青年人当中。
这从新疆公安厅日前发布的一则通缉令似可佐证。警方于7月2日发布通告,悬赏通缉11名涉杀人、纵火等犯罪行为的维吾尔族男子。当中只有一人是1975年出生,其余10人都是“80后”,且集中在“85后”,文化程度普遍在小学至初中。
记者在新疆采访期间,一名青年维吾尔族老师抱怨,他的弟弟不愿参加爷爷的葬礼,说这不是伊斯兰的风俗。最令人忧心的是,受到极端思想影响的学生,其中很多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非以前的草根文盲青年。
而各种新媒体的快速普及,是年轻人受影响较多的重要原因。
一位在媒体工作的维吾尔族人士说:“现在南疆的青少年很容易便能获得一些极端宗教的视频、音频与图片。几百块钱就能买一部智能手机,一些视频很快便在青少年群体中流传。画面里,一个人用维吾尔语宣讲,天下穆斯林都是一家,而他的背后,站着一排排拿着枪的阿拉伯兄弟。这正是南疆独特的伊斯兰式反叛”。
一种在大陆互联网和手机上流行的有声图片社交软件,让这位维吾尔族青年看到了自己民族的另一面。使用者可以从网上下载或者自己拍摄图片,然后给照片配音,制作成“可以说话的图片”。
类似的新型社交工具开放性强,所有人都可以转发、评论。因为当地青少年普遍汉语程度低,很多人看不懂汉字,而相关的维语软件又不多,这种软件可以直接用维语播报,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方便易学好操作,因此在南疆的青少年中广为流传。
而该社交软件里内容最多的,一种是拿着枪和《古兰经》的塔利班战士,这被一些当地青少年奉为偶像和崇拜的英雄。另一种是维吾尔族女孩的各种自拍。凡穿着保守或者传统阿拉伯服饰的女孩,会赢得疯狂的赞美,而穿着现代或者有些暴露衣服的女孩,有可能会收获几千条辱骂。
类似新型媒介在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中的普及,使得宗教极端思潮的传播变得更为容易和广泛。
而南北疆之间原本遥远的沙漠、山峦的阻隔,已经不再能造成传播的障碍。从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来看,近两年更有向全疆扩散的趋势。根据当地人的观察,居住在北疆的哈萨克族也有受到影响的迹象。
世俗社会反弹
宗教极端思想、保守主义的扩散在维吾尔社会引发了反弹。
《凤凰周刊》记者在新疆采访期间,大多数受过教育、已经世俗化的维吾尔族学者、民众都反对宗教极端思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已经切身感受到极端主义的压力,以及对生活的干涉。
匿名维吾尔族人士告诉记者,他曾在斋月期间在大巴扎喝石榴汁,但马上就有人指责,斋月里大庭广众吃东西,像什么话!另一次他去街上购买新鲜烤制的面包,居然有维吾尔族保安制止:不要吃,不清真。甚至有人当面对他说:你们是维吾尔,我们才是穆斯林。
而在今年“4·23”巴楚事件与“6·26”鄯善事件中,均有多名维吾尔族人被暴徒残杀,更加在民间激起了维吾尔族世俗派的强烈反弹。
此次鄯善暴力袭击事件之后,有维吾尔族网友在微博写道:“你说这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利,没错。但当他们成为主流,你就不可能有不蒙面、不穿黑罩袍的自由,当你对他们说不的时候,你只有面对死亡。你蒙了面,他们会要求你别看电视,别穿牛仔裤,会要求你将来未成年的7岁女儿,嫁给几十岁的男子”。
在新浪微博上,有关保守与世俗的争论在维吾尔族网友中随处可见。
一名在内地工作的知名维吾尔族人士回新疆总会发现,越来越多阿拉伯装扮的女孩,就忍不住在微博上抱怨,大意是我们是维吾尔人,又不是阿拉伯人,干嘛穿这么多阿拉伯服饰。结果遭到大批保守主义言论围攻,十几分钟后便不得不删除。
不过该人士也收获了维吾尔族网友的大量评论支持,且激发了网友们热烈的讨论。
不少人表达了对来自阿拉伯地区或是阿富汗的极端主义和愚昧行径的不满和讽刺。有网友戏称,“要么哪天会被这些人气死,要么就被他们搞石刑给砸死”。
对本民族的担忧随处可见。一些网友认为维吾尔社会已经产生了分裂或是产生“社会和文化上的断层”,另有言论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甚至有网友开始困惑于新兴媒体(包括智能手机)一方面传播现代文明,一方面也能传播极端、保守思想的双面性,认为“混沌才刚刚开始”。
长效措施抑制极端思潮
连续发生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使得中共治理新疆政策是否会变化引发猜测。
吐尔文江称:“起码我没有看出有任何政策风向上的变化。关于维稳,新疆一直都是这么说的,这次高层的公开表态也多是姿态性的东西”。
他认为,连续发生的恐袭事件,并不表示现行民生措施、经济发展、法治建设、改善社会管理等长效举措方向错误,反而应继续推进,以最大程度削弱极端势力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治疆不能目光短浅。长时间积累的问题,想一个政策出来,几个月、一两年就能见成效,新疆没有这样的解药。”吐尔文江说,新疆有救没救关键得看战略战术,“如果能够坚定执行一个长期的政策,新疆问题绝对是有解药的。”
而在一个讨论新疆问题的论坛中,就有人发文力挺现行政策:在政治上真正贯彻民族平等,在经济上大力发展民生与就业,在文化上对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给予足够的尊重,在意识形态上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不是对分裂势力、暴力犯罪的放纵,也不代表政府软弱无能。
近期微博争论可见,也有维吾尔族网友将新疆避免“阿富汗化”的希望寄托于官方,“新疆不会有阿富汗的趋势是因为政府的差别,虽然政府也不是什么都做得很好。大方向上把握的还是不错的。”
对于新疆发生暴力恐怖袭击,政府部门有意避开民族、宗教问题,并将近期的暴力事件归咎于新疆的分离主义者和恐怖团伙。
但和以往历次暴力事件一样,许多维吾尔族学者的说法却更多地将始作俑者指向民族政策。在后者看来,这些暴力冲突大多是新疆民族关系紧张、新疆当地人的高失业率以及对政府一些社会管控措施的不满造成的。
吐尔文江说,解决新疆问题的核心,“是要坚定地相信新疆绝大多数人民是心向祖国的。但现在,少数民族精英群体在表达诉求和意见时有顾虑,怕被扣上有民族情绪的帽子”。他表示,维吾尔族知识分子不是惧怕暴徒,也不是无原则地维护自己的民族,但每次暴力事件后很少有人会主动发声谴责,这是有原因的。
他说,对待少数民族精英群体应该在用人以及维护个人权利上公平公正。只有国家依赖、政府重用,他们才会有归属感,关键时候才会站出来。
“如果可以倒计时,我们宁愿回到30年前”。吐尔文江看起来有点沉重,“这才只是开始,也许这会成为新疆的常态,未来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将越来越大”。他说自己最担心的是新疆民族间的隔阂会越来越严重,“虽然我们不会建物理的墙,但会有村庄的墙、河流的墙,还有心理的墙”。
暴力活动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不会被消除,强度在短期内上升的可能性也存在,但这不能改变新疆稳定的大局。
特约撰稿员/吐尔文江·吐尔逊
在“7.5”事件的4周年窗口期,新疆的局势突然变得看似要失控,似乎大有要进入一个急剧动荡时期的征兆,不过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应该说现在新疆所出现的暴力活动既有以往政策延续反应的因素,也与近年来宗教极端主义思潮的不断扩张有关,宗教极端主义现在已成为对新疆安全的最大威胁。
一方面,新疆地方政府所施行新政的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另一方面,新疆暴力活动的根源并非只是贫困和发展不足的因素,因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并不能完全消除暴力活动的滋生土壤。还必须要在建立社会公平机制、权利分配、机会分享、法制化管理以及宗教、民族政策的认识和落实等方面采取制度性措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铲除暴力活动。
新疆现在面临的形势是最复杂的时期,宗教极端主义思潮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传统分裂思想、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维吾尔族社会在发展变迁中的社会问题、政府社会管理中的失误等多种因素搅合在一起,使得新疆的社会稳定问题缘由错综复杂,解决起来也极为棘手。尤其是原教旨主义思潮对维吾尔族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并且有扩大的趋势。对于新疆局势未来的走向,我认为,暴力活动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不会被消除,强度在短期内上升的可能性也存在。但这不能改变新疆稳定的大局,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新疆人民日益厌恶暴力活动,而且开始主动参与到反暴力的社会行动中,人民的选择决定了新疆的发展方向。
那么新疆今后应该怎么办?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政策路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着手。
第一,从战略选择上,新疆今后应对社会稳定的措施必须要兼顾近期和远期。既要注重近期的问题和对策,尤其更要注重长期的战略规划。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制定的政策能看到三年的不多,能看到五年以后的极少,能看到十年以后的根本就没有。造成目前“消防队员式”的维稳状况,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期政策规划,这一点必须要改变。
第二,加快培育维吾尔族产业工人阶层。在新疆可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北疆地区、城市的维吾尔族受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影响明显比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南疆、农村地区要小得多。因此,加快南疆维吾尔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高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维吾尔族社会趋于开放,是抵御原教旨主义思潮的根本途径。尤其要强调的是大力培养维吾尔族产业工人队伍,目前的现实是维吾尔族的社会分层中缺乏工人阶层,维吾尔社会没有经历工业化的洗礼。促进更多的维吾尔人进入工厂务工,逐步壮大维吾尔族产业工人队伍,有利于培养出维吾尔工人阶层,在维吾尔社会中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效率观念、纪律观念,促进维吾尔农村社会的分化。
第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维吾尔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对于维吾尔族中宗教氛围日益趋于浓厚的现状,依靠运动式的强制干预根本不会有效果。宗教属于精神价值层面,从长远来看,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用文化的方式。只有在维吾尔人中进行多元文化的传播,大力进行现代文化理念、行为方式的传播,引导维吾尔族向现代化转型才最终可能使维吾尔族社会成为一个完全世俗化的社会,这也是新疆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要动机。以外宣的理念和力度在维吾尔族民众中进行现代文化传播,应当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文艺团体等优势资源为民众提供密集的、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制作一大批价值观念上透射现代文化理念的、内容上反映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技巧上吸引群众的电视剧作品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增强少数民族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借鉴在内地很成功的一些流行文化的类型,如“快乐女声”“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我是歌手”等引入到维吾尔族社会中推广,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参与性,实现文化类型多元化。
第四,培养维吾尔族的文化先锋和意见领袖。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传播者,文化先锋非常重要。在每一次文化形态变化的过程中,都会涌现出一批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知识渊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并为公众所信服和崇拜的文化先锋,通过著书立说、宣传演讲在公众中传播新文化理念,推动文化变革和转型。现在在维吾尔族中缺乏对于民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造成在一些大的事件发生时,维吾尔社会中没有清晰有力的声音。对于原教旨主义的观点和行为,许多维吾尔人也反对,但是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观点领袖。应该要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知识、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维吾尔族社会名人和意见领袖,并且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为他们建立社会影响力。通过他们引领维吾尔族社会思潮,倡导现代观念、文化,澄清消除民间谣言。在发生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传递正确信息,引导民众舆论。
第五,掌握宗教宣传的话语权。政府必须要掌握解经、释经的话语权。在宗教教义的宣传、解释方面利用所拥有的人员、传播工具、资源等优势牢牢把握主动性。这一点一方面通过培养宗教人士来实现。目前新疆维吾尔族中的宗教人士的现状是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宗教学识不高,因而对信徒的影响有限,削弱了政府解经的影响力。从长远的发展趋势和策略选择看,可以在国内重点高校内设立中国伊斯兰教高级研究院(经学院),最高学位可以授予伊斯兰神学博士。拓展学员来源,创新教育方式,培养一批品行好、具有较高伊斯兰教学识和理论素养、精通阿拉伯语、汉语甚至外语的维吾尔族宗教人士以掌握宗教宣传主动权。另一方面可以甄选国外宗教出版物中或组织编写关于弘扬伊斯兰教积极教义的读物出版,提供给群众,满足信众对宗教知识的正当合理需求,占领信众精神需要的阵地,充分挤压非法宗教出版物的生存空间。
在宗教管理方面尊重客观事实,采取创新性的举措。伊斯兰教经文的基本知识是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可以考虑在指定的社会培训机构开办伊斯兰教基本知识和经文培训班,对于授课内容和教师进行规范和资格认证,让地下学经点从暗处走到明处。这样既可以满足信众对经文知识学习的需求,又可以极大压缩那些政府无法控制的地下讲经点。第六,建立反恐处置日常化机制。“6·26”事件再一次暴露出新疆现有的反恐机制的严重不足,在基层公安机构建设、人员配备、警员能力及训练、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新疆有效防范暴力恐怖活动需要的是构筑一个立足公安日常业务、覆盖面广、训练有素、反应灵活、拥有较高技术应用范围和手段的基层警察网络,而不是依赖几支特战警队。反恐不是游击战,也不是攻城拔寨战,不能依靠临时的、高强度的严控,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构建反恐理念、机制和措施,尤其是需要建立针对恐怖主义活动预警、处置的分级制度,根据不同的级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第七,建立常态性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建议建立一个扁平化的快速、权威、使用多种传播工具的信息发布机制,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地分时间、分层次、分内容、采取不同形式向民众通报相关信息,满足民众知情需要。信息化时代,谣言只能止于事实信息的快速、公开和透明。
若不能以历史和社会学角度剖析宗教思潮复兴的内外部因素,呼唤用单纯强力维稳来对抗这种思潮的声音令人担忧。
特约撰稿员/黄章晋
最近几个月来,新疆发生多起暴力事件。事后的社会舆论中,要求新疆从目前以发展促稳定的思路转入强化维稳状态的声音似乎明显加大。
一方面,从官方披露的信息看,近期鄯善、和田乃至此前巴楚发生的暴力事件,是互无影响的孤立事件,集中爆发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它不是新疆社会秩序恶化的证明。过分的联想不利于新疆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官方对近期的暴力事件未能披露足够多的细节,但仍能清晰地从中看到宗教极端思潮的影响和作用。若不能以历史和社会学角度剖析宗教思潮复兴的内外部因素,呼唤用单纯强力维稳来对抗这种思潮的声音令人担忧。
逆世俗化的社会压力
鄯善、和田发生暴力事件时,我正在新疆骑车旅行。和田事发当晚,我刚好抵达和田,路遇当地人皆态度友善,未见紧张的民族气氛,甚至有路人用不流利的汉语提醒我早点住进宾馆,不要在街上逗留。从我个人经历看,民族关系未受暴力事件丝毫影响。
然而,拉长观察时段,新疆维吾尔社会的变化非常明显。2008年以来,我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到新疆,几年间可从维吾尔族女性服饰装扮上看到一个明显而迅速的变化,即日趋伊斯兰保守化。而上世纪80年代初以前,新疆维吾尔族城镇居民的装扮看上去比汉族更时尚、洋气,像伊宁这样的边境城市,历史上受俄罗斯、苏联影响,改革开放之初领风气之先,人们在着装上比东南沿海城市要更西化。而今天的伊宁,不少新疆人从感观上已经觉得它是一座南疆城市了。
南疆社会素来观念风气较保守,近年宗教保守主义思潮兴起后日趋保守,虽然官方禁止女性戴头巾,但离开校园后,大家都会戴上头巾,负有上街纠正学生着装之责的老师对此已无可奈何。这次我经过的民丰、和田,或许还有不戴头巾的维吾尔族女性,但我在街上一个也没看到。
伊斯兰风格强烈的保守着装的流行,最初像是追逐一种被大众肯定的时尚,但它的追随者达到一定比例,就变成一种判断“是不是穆斯林、是不是维吾尔人”巨大的社会压力,很少人能抵抗这种无形的压力--在校中学生离开校园后,全部戴上头巾就是这种压力使然。它并不仅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压力,穿牛仔裤、短袖连衣裙的年轻女性,上街可能会遭人训斥,甚至遭掌掴或被人用小刀划伤。
男性受到的压力虽然要小得多,但受宗教观念影响不喝酒、不抽烟的人比例大幅增加,不但餐厅、商店禁止顾客抽烟喝酒,有些售卖烟酒的小商店会在晚上被人破坏。
宗教保守主义思潮的复兴,并非只在维吾尔社会发生,回族、哈萨克族也在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只是尚未像维吾尔社会一样,正变成一种不得不从的社会压力。乌鲁木齐和北疆汉族居多的城市,是今天新疆逐渐高涨的宗教保守主义思潮中的孤岛,因为这里集中了维吾尔族精英和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官方显然注意到了这种变化,但基层的应对措施仍带有某种程度的专政惯性。譬如南疆不少地方挂牌禁止戴面纱的人上公交车、进医院、银行,甚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大院也挂牌禁止戴面纱者进入。从宗教保守主义思潮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看,这种打压很可能起到的是反向效果。
今天,新疆维吾尔社会中的世俗主义群体,正处于宗教保守主义兴起与政府强力之间难以选择的痛苦夹缝中,而新疆社会的发展,亦在宗教保守主义思潮这个全新问题面前,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新疆宗教极端思想的脉络
宗教问题一直是新疆尤其南疆基层政府一个日常工作的重点,但新疆宗教保守主义兴起这一现象,只是在反“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时,作为一个背景被官方提及。有些版本的官方叙事中,清晰地谈到了其外部源头:苏联解体后,临近的中亚诸国意识形态真空导致宗教保守主义兴起。但它在新疆的迅速传播影响,却从未被纳入社会学和更宽阔的历史角度予以分析。1990年以来,新疆各级政府动员了一切行政手段和社会资源,试图遏制其扩展的影响未收获预想成效,其原因或许与此有关。
在很多人看来,伊斯兰保守主义思潮的那套主张是从未睁眼看世界的一批观念最封闭落后的宗教人士的发明。然而,从历史起源看,伊斯兰世界的保守主义思潮,其实是一种现代性现象,是伊斯兰社会被动进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全球化时,应对这种外部性挑战的诸多思潮之一。
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最早出现在距欧洲最近的北非,1789年拿破仑占领埃及是伊斯兰世界遭遇的第一次强烈刺激--虽然拿破仑曾宣称无比尊崇穆罕默德和《古兰经》,并象征性地头裹头巾宣布皈依伊斯兰。不到一个世纪,从北非到东南亚,广阔的伊斯兰世界纷纷成为西方的殖民地。被命运宰割和社会瓦解的强烈刺激,促使伊斯兰世界思考其面临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世俗主义与回归宗教正道是最重要的两类解决方案,后者今天被统称为“原教旨主义”。
整体上,世俗主义的主张者是青年军人,而原教旨主义的主张者是宗教与知识分子群体。后者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有阿富汗尼、毛杜迪、库特布和霍梅尼等人,今天,无论是通常的保守主义还是新闻中常被提及的原教旨主义恐怖分子,其理论的源头,几乎都来自他们。
这些主张回归宗教的思想家并非只识经书不知世界的人,如现代“泛伊斯兰主义”的开山鼻祖阿富汗尼曾游历过英、法、俄,通晓波斯语、英语、法语和俄语,涉足过数学、工程学、医学、解剖学等领域,对西方思想不陌生,他批判过伏尔泰和卢梭的启蒙主义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后的内乱,批判过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西方弱肉强食的理论工具,其哲学与科学素养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很多人。
在伊斯兰世界面临传统社会日渐瓦解的困境时,在如何看待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何规范道德、如何建立社会认同等一系列社会焦虑问题上,他们的观念和理论对社会中下层和年轻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在新疆,原有的思想资源被抛弃、人们富裕后的行为失范与苏联解体后宗教保守主义思潮的传入几乎同步。事实上,即便没有外来宗教思潮的传入和影响,宗教保守主义理论观念也会在本土被发明出来。
1997年初的伊宁暴力事件是“7·5”事件前新疆最大的社会震荡。它是由地下宗教热潮引发社会骚乱的典型样本。其兴起的社会土壤,缘于伊宁维吾尔社会因边贸等因素崛起一个富裕阶层,吸毒、酗酒、赌博、包二奶等现象泛滥,那里成为新疆艾滋病最严重的地区。当时一位名叫阿布里柯木的著名宗教人士(被巴基斯坦击毙的塔利班高级军官马合苏木即是其弟子之一)派出弟子在伊宁传教后,以郊外传统“麦西莱普”聚会的方式吸引了大批人,人们在戒毒、戒酒、戒赌的同时,亦被其极端主义观念俘获。
伊宁事件后,官方以强力方式清除了各种可能的暴力隐患,但地下宗教活动却并未因此销声匿迹。在追逐时尚和国际化上曾经领潮的伊宁人,几乎可算是北疆城市中最保守的,“塔里浦”(即“塔利班”在维吾尔语中的发音)被人们认为是品行可靠值得尊敬者的称呼。如果一个人宣称因为宗教问题受打压,私下里会获得社会的尊敬。
某种程度上,新疆的宗教保守主义思潮,与内地汉族社会的宗教热、汉服热、儒家热乃至非法宗教的盛行,是同样性质的社会现象。只是与新疆相比,内地社会从清末就开始遭遇强烈的外来冲击,“五四”运动后,不断接受各种外来现代化思潮的洗礼,它在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其痛苦和困惑有一个更长的释放过程。
另外,新疆维吾尔族社会在转型中自有其特殊处境。因为新疆开放晚于内地,加之受历史影响,少数民族教育水平长期落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这种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困境,更容易因此转向传统寻求精神慰藉。
十字路口的抉择
“7·5”事件次年的5月17日,北京首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促新疆长治久安,这是从1997年将反“三股势力”作为新疆地方政府工作重心后的一次重大转折。2011年起,内地各省市启动对口援疆工作。今天看,新疆在改善民生上已有明显起色。
不过,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困境的维吾尔社会来说,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足以缓解转型社会的痛苦和困惑。如前所述,维吾尔社会在价值、道德和社会归属感等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远非内地汉族社会可比。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单纯的经济建设无法改变目前宗教保守主义思潮席卷新疆的局面。
不能不说的是,如果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社会分化,它必然造成社会情感的撕裂,尤其是如果民族的收入提高速度不同,发展机会不对等,这种撕裂就会变成民族间的强烈隔膜和离心力。很多对口援疆项目在技术上很容易增大内地人与本地人,汉族与少数民族机会的不对等,类似效果与初衷相悖的前车之鉴多不可数,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张春贤主政新疆后,提出“现代文化”的概念(其完整的表述是“现代文化的内涵是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制度、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现代艺术方式等等”),这不但在新疆有针对性,在全国看来亦颇有新意。尤其是从新疆辽阔的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活现状来说,此观念本身可谓久旱甘霖。
由于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转入市场机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受各种大环境影响,相对已极为荒芜,不但文化影视出版事业乏善可陈,甚至农村居民缺少足够的娱乐生活。即使有电视机的家庭也不愿看电视--翻译成维吾尔语的内地电视片,不但与维吾尔人的生活相去甚远难以理解,而且其较开放的生活方式也与保守的民风相牴牾。
当现代文化缺少有效方式和传播力抵达广大农村社会,不但现代文化无从谈起,甚至在外部刺激下,它会逐渐趋于以保守的姿态来消解这种外来冲击--电脑、VCD在新疆成为宗教思潮最强大的传播工具,无论如何是一种对现代化的反讽。
据当地消息说,最近新疆文化机构正与土耳其洽谈,试图翻译引进一批影视文化作品,如果是真,这对在新疆传播世俗化“正能量”来说,无疑是一项值得大为称道的思路转变。不过,现代文化的建设终归要立足本土化,予新疆民族精英以更宽松的创作环境,重建世俗化的少数民族精英与大众之间文化、精神产品的桥梁,才是缓解新疆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饥渴的根本之道。
不过,对正在新疆穆斯林社会蔓延的宗教保守主义思潮来说,改变其盛行的土壤实非一日之功,它伴随的是一个社会漫长的转型过程,应对时自当慎之又慎,即便置于全球视野,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应对宗教保守主义思潮也是一个缺乏足够成功样本的世界性难题。同时,我们不难见到大量出现反复的失败案例,其共同特征或许可以总结为,一个社会仅有物质成就而未完成社会和制度的现代化重建,它的发展成就便是脆弱和容易出现反复的。今天的新疆,似乎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
近期发生的暴力事件,如果纳入社会发展的积极视角看,它是社会转型痛苦和复杂历史积弊的呈现,社会问题当用社会建设的方式来消解,开放和宽容的发展路径不可因此动摇。如果将最近的偶发事件归结为强力维稳体制实施力度不够的结果,并由此引导治疆思路,恐怕才是最令人心忧的。
第三篇:反宗教极端主义演讲稿
反宗教极端主义演讲稿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是中国历史规律的体现。中国在亚洲东部,北部是广垠无际的沙漠戈壁,西部西南大山连绵,东部东南是大海,四周的这种自然屏障加上内部完整的地理体系,使中国自成一个地理单元。这一空间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家园,而且这片热土之中黄河、长江流域很早开发,形成发达的农业经济。四周是自然屏障,北方是游牧经济,南方是水稻农业,不同经济间的交流,趋向发达中原农区,中华民族形成时就具有了很强的内聚性。中华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距今四五千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就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团。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吸收,出现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并有新的民族不断产生。结果是有存有亡,有的民族延续至今,有的却因为融合、战乱、迁徙和生态恶化及改换名称等原因消失于历史长河。
中国各民族虽然历史演化情况各不相同,但因为经济文化大规摸的文流,使各区域间、各民族间形成极其密切的关系,社会生活乃至血缘关系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总的趋势是形成统一稳固的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今天中国的疆域和版图,是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开发形成的。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统一发展的历史是大家共同维护的。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大统一后,经汉、隋、唐、元、明、清中国始终沿统一多民族国家方向发展。这一过程中虽然出现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及辽宋夏金的割据局面,不过是六七百年的短暂瞬间,统一 发展始终是主流。不管是谁是哪个民族建立政权都争取入主中原进而统一国家。所以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中央政权作为中华正统,就是地方割据也视自己为中国的一部分。喀喇汗朝的可汗们都在自己名字前加上“桃花石”的称谓,意思是自己是中国的可汗。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年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奋起抵抗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领导力量,在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奋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华民族站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因此,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点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宪法强调,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必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强调“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我们坚决遵照和弘扬宪法精神,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20世纪初随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传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开始形成演化,到30、40年代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破坏活动加剧。新中国成立后予以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虽然没断根,但不敢贸然活动。80年代后,国內外形势变化,改革开放政策调整,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凸现。分裂主义势力沉渣泛起,开始其分裂破坏活动,这已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
我们必须维护宪法精神,切实认识到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维护祖国统一。从历史政治上看:新疆从 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直至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府,再到1884年新疆建省,历史上新疆曾有过割据性地方政权,但新疆始终是祖国的一部分或是中央政权统治或是某个中原政权治理,从未分裂过。从经济文化上看,新疆远古时期就与祖国内地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到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规模越来越大,这把新疆与祖国内地、把新疆各民族与中华其他民族紧密相联无法分开,新疆人民成为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从爱国主义精神上看,爱国主义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从喀喇汗朝的国家意识、土尔扈特人东归、各族人民反对阿古柏入侵的斗争,到支援抗日战争等事迹,充分说明新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反对民族分裂的精神。
今天更要弘扬宪法精神,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这就要依照宪法,充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如果没有了祖国,我们将失去生存空间、失去精神依托、失去尊严、失去一切。所以,我们要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决不允许任何人破坏祖国统一。
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分裂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决不许民族分裂主义打民族宗教旗号鼓吹分裂思想。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分裂主义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传播分裂思想,向青少年的渗透,要从源头封堵。要切实做好制止、处臵“三非”工作,创造一个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环境,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我们必须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破坏活动,尤其是暴力恐怖活动。不管分裂主义势力打什么旗号,它总是破坏 民族团结、制造事端破坏社会稳定和谐,实施暴恐活动。因此,我们必须依照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坚决处臵和打击其破坏活动。坚持主动进攻,先发制敌的方针,下好先手棋,出重拳严厉打击。重视严防,用好技防、物防等现代手段。更注重标本兼治,既治标更治本,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形成反分裂斗争的钢铁长城,使一小撮分裂主义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我们坚持以民生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为社会稳定打牢基础。只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就能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就能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去极端化”人人都要当践行者
记得有一句维吾尔族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潜水的人惧怕鳄鱼,他就取不到价值昂贵的珍珠。当前,新疆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天山南北正在发生着令人振奋的新的历史性变化,新疆呈现出经济大跨越、民生大改善、城乡大变样、民族大团结的全新气象。但毋庸臵疑的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复杂、艰巨的反分裂斗争任务。
特别是近年来,“三股势力”为了达到他们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大肆篡改宗教教义,编造异端邪说,通过各种方式,从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法律规范、文化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对信教群众进行全方位的腐蚀、煽动和蛊惑,甚至把黑手伸向校园,想方设法利用宗教极端思想毒害、腐蚀青少年,成为宗教和谐的最大威胁。
事实也早已表明,“三股势力”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主义,活动方式是暴力恐怖活动。少数青年在极端宗教势力的教唆、蛊惑、欺骗之下,走上了极端主义歧途,坠入了与恐惧、饥饿、孤独、悔恨为伴的罪恶深渊,选择了与人民为敌,极其可悲地成为极端宗教势力的“炮灰”,成为被各族人民极度愤恨唾弃的犯罪分子。教训极其沉重、警示极其深刻。
要拔除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这颗“毒瘤”,必须将宗教极端思想从正常宗教中剥离出来,坚决予以遏制和打击。青少年的未来是中国的未来,新疆的未来。社会稳定,青少年是最大的受益者;社会动荡,青少年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5 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是每一位当代青年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正如报道所言,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境内外“三股势力”进行渗透、破坏、争夺的阵地。故此,围绕“去极端化”的主题,专家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艺术学,不同角度揭批了宗教极端主义向学校渗透的丑恶行径,提出高校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渗透的对策与思考。
在笔者看来,维吾尔族有句谚语说得好,谁玩火,火烧谁的手。当下,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稳定的直接现实危害,而宗教极端思想是“三股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则是暴力恐怖活动进行思想发动和成员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严重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毒瘤。针对反分裂斗争的形势和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的现实任务,新疆多方入手,综合施策,对症下药,着力加强“去极端化”的宣传教育工作,用思想利器摧毁“三股势力”思想根基,使各族干部群众擦亮眼睛,认清危害,与宗教极端思想彻底决裂。这无疑是对“玩火者”最有力的反击、最致使的打击。
在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场所,同时也是抵御敌对势力对青少年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重要阵地,11位专家学者集体发声亮剑:坚决抵御宗教极端主义在高校渗透,其导向和引领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只要全疆上下人人争当践行先进文化的模范,争当文明的传播者,争当“去极端化”的践行者,那么,“豌豆跳得再高,也砸不透铁锅”,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就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宗教极端思想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第四篇: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教案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原始宗教
2、外来宗教传入新疆
3、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演变
4、当代新疆宗教的概述
过程与办法
导入:图片展示,问:以上是与宗教相关几种图片,你能说出是那几种宗教吗?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疆的原始宗教,以及新疆历史上所流行的各种外来宗教;祆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新疆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以及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章教学,是学生了解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事实。明确在新疆宗教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一是地域的独特性使新疆成为多种宗教交汇之地,二是统治阶级所实施的宗教政策推动了各种宗教在新疆的传播、发展。教学重点:
伊斯兰教与佛教在新疆的角逐 教学难点:
伊斯兰教与佛教在新疆的角逐
授课时间: 课型:续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方法:小组合作、引导法、讲解法、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的产生是在人类具有了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是原始人在自然力量的压迫面前软弱无力又无可奈何的产物。
宗教观念的产生还于原始人对梦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原始人对于人为什么会做梦,死去的人为什么在梦中还活着等现象不理解,于是就认为人有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死亡,而灵魂是不死的。并进而把灵魂观念推及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认为整个自然界都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这样就产生了“万物有灵论”。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被原始人类进一步人格化和神话,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
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神灵有善有恶,善神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恶神则给人带来灾祸。通过对神灵的祈求,可以使善神不断赐福,恶神少降灾祸。于是,祈求、祷告、献祭等宗教仪式就形成了。
随着万物有灵观念和各种崇拜仪式的形成,原始宗教就自发的产生了。宗教的产生是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人类认识的能力相适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经历了由自发宗教到人为宗教,从多神教到一身教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原始宗教
新疆早期居民原始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和其他地区的人类一样,也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等发展阶段,宗教观念主要表现在灵魂不死和万物有灵两个方面。
在新疆地区发现的大量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物,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产生了灵魂和灵魂不死的观念,主要表现在埋葬死者时,会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用品和工具一同下葬。这是因为,他们相信,人拥有一颗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而灵魂是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的。人的肉体死亡之后,灵魂将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仍然过着和现实世界一样的生活。
原始居民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他们认为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和主宰着自然,并且把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神秘化、人格化。为了获得自然的恩赐,原始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进行崇拜。新疆境内早期居民的原始宗教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的崇拜。如古楼兰人对太阳的崇拜,匈奴人对日、月的崇拜,回鹘人对水的崇拜,突厥人对雷电的敬畏等。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了匈奴的“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 „„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
第二,图腾崇拜。新疆境内古代居民的图腾有狼、豹、狮子、太阳、骆驼等,对这些图腾的记忆保留在大量民间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等文献记载中。《北史· 突厥列传》记载说:突厥人“旗纛之上,施金狼头。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 第三,生殖崇拜。新疆保留下来的古代早期墓葬和岩画中发现了大量的女阴、石祖、木祖的绘画和雕刻。其中最典型的是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小河墓地墓郭内部和墓地表面的生殖崇拜雕刻等;
第四,祖先崇拜,如古突厥人、蒙古人每年隆重的祭祖活动,哈萨克人对阿卜赉汗的崇拜等。
原始宗教发展到晚期阶段,出现了神职人员萨满(巫师)、以万物有灵观念为核心的简单教义,以及一定的宗教仪式。萨满教的基本观念是万物有灵,认为人间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鬼神使然,因此,萨满教拥有一支庞大的神灵队伍。萨满教将宇宙分为三界,上界是众神灵居住的地方;中界是人类和动植物居住、繁衍的场所;下界是恶魔居住的地方。萨满具有超人的力量,能够沟通神鬼两界,向人间转达神灵的意志,萨满的产生也是神灵的选择。萨满凭借法具和法衣,通过跳神为人们乞福、驱邪、治病。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萨满可以参与氏族部落重大事务的决定,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萨满教作为一种原生形态的宗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新疆境内许多民族都曾经信仰过萨满教,如匈奴、回鹘、辖戛斯、蒙古、满、锡伯等。
历史上曾经长期信仰过萨满教的古代民族,发展到近现代民族以后,萨满教的内容逐渐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保留下来,如南疆地区维吾尔民间麻扎朝拜的部分内容,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民间的巫师巴克西等。
二、祆教传入新疆
祆教又称拜火教、火祆教、二元神教,因其创始人是索罗亚斯德,又叫索罗亚斯德教。祆教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一神教之一,公元前7世纪诞生于古波斯帝国东部地区。
祆教的经典《阿维斯塔》,宣扬宇宙有两大本源,其一是阿胡拉玛兹达,它是宇宙的创立者、保护者,善良和光明的化身;阿赫里曼是恶的本源,是邪恶与黑暗的代表。祆教将宇宙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创造之世”。在这一阶段,阿胡拉玛兹达创造了六大天神和宇宙万物,使宇宙从无形过度到有形,从精神过度到物质;第二阶段叫“混杂之世”。阿赫里曼入侵宇宙,侵害人类生存的环境,败坏人类的道德,善恶两大势力的斗争贯穿“混杂之世”。第三阶段叫“分别之世”。阿胡拉玛兹达集合一切善良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恶魔,人类世界从此进入分别之世,善与恶将永远分离。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祆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南北朝时期,祆教已经在新疆各地盛行。汉文文献和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了这一时期祆教在新疆各地流行的情况。在高昌地区有众多的祆教徒,高昌统治者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管辖。
唐朝时期,祆教不仅在吐鲁番和焉耆等地继续流传,而且在于阗、疏勒和哈密也很活跃。一直到五代、北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祆教徒在新疆活动的身影。
伊斯兰教成为新疆各民族的主要信仰后,祆教的一些内容逐渐演变成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民间保留下来,如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民间对火的崇拜,突厥语各民族每年春季的诺鲁孜节等。
三、佛教传入新疆和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经克什米尔和中亚传入新疆。佛教传入之际,正值塔里木盆地诸国战乱纷争之时,佛教的教义和当时新疆的政治形势、社会状况相适应,很快就赢得了统治者的信任,同时也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可与欢迎,成为各地的主要宗教,从而在新疆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4世纪以后,佛教在新疆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佛寺林立,僧侣众多,宗教活动规模宏大而频繁几个方面。佛教寺院的修建,既是宗教活动的需要,又是宣传佛教教义的要求,也是信仰者的一项重要功德。新疆的佛教寺院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殿堂式寺院,一种是石窟式寺院。前一种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占据优势,后一种在北缘和吐鲁番地区居多。
新疆佛教在鼎盛时期形成了于阗、龟兹、疏勒、高昌等佛教中心,出现了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佛学大师和佛经翻译家。
《晋书·四夷传》记载龟兹国“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僧侣近万人。”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记载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汉僧行大乘法。”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疏勒国淳信佛法,勤营福利,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法显传》记载于阗“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法乐相以娱。众僧乃数万,多大乘学,皆有众食。”
佛教在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佛经翻译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佛教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前是新疆地区流行时间最长、信仰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佛教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继佛教之后,道教、摩尼教和景教也相继传入新疆,进一步发展了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上半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巫术、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吸收道家学说和黄老思想逐渐形成的。道教的经典是《道臧》。道教于公元5世纪以前传入新疆,主要在汉民族比较集中的哈密、吐鲁番一带流传,在吐鲁番的古墓里出土了不少道教符录。唐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新疆的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摩尼教创立于公元3世纪的波斯,因其创始人的名称而得名,在汉文文献中又称“明教”、“明尊教”。摩尼教是在祆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的思想和组织形式形成的,以二宗三际为根本教义。摩尼教的基本教义是光明、善良和黑暗、邪恶对立的理论。其人类的每一次繁衍,都使那些存在于每个人身体之中的光明因素不断减少。为此,摩尼教制定了严格的苦行教规,摩尼教的基本戒律有十条:禁止偶像崇拜、撒谎、贪欲、杀人、通奸、偷盗、作假证、怀疑或背叛教义、渎职。僧侣在十戒的基础上还要遵守另外七条戒律和三封。公元6世纪前后,中亚摩尼教徒不断来新疆经商或定居而传入。隋唐时期,来到新疆的摩尼教徒陆续在阿尔泰、吐鲁番、罗布泊等地定居,形成了摩尼教徒聚居区。9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吐鲁番成为摩尼教东方教区教主的驻节地,在高昌、交河和焉耆建立了摩尼教寺院和僧团组织。在官方支持下,摩尼教寺院拥有大量地产。在教义宣传方面,摩尼教效法佛教的做法,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在吐鲁番发现了一批摩尼教石窟寺,其中以绘画的方式宣 扬摩尼教的二宗三际学说。在高昌城遗址中还发现了摩尼教的寺院遗址和大量文物经书。回鹘人改宗佛教后,摩尼教洞窟的壁画被白灰浆覆盖,然后绘上了佛教的壁画,新疆摩尼教迅速衰落并最终走向灭亡。
景教是中国对基督教的一个早期教派聂斯脱利派别的称谓。该教派由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叙利亚人聂斯脱利创立于5世纪,大约在6世纪传入新疆,初期主要流行于吐鲁番地区。西辽至蒙元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景教迅速在新疆各地传播,进入发展的鼎盛阶段,喀什噶尔成为景教25个教区的第19教区和主教驻节地,许多畏吾尔人信奉景教,出现了马可斯和拉班·扫马两位著名的景教人物。20世纪以来,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许多景教文献,其中不少是回鹘文写的。元朝灭亡后,除伊犁地区外,景教在新疆已基本消失。
这一时期新疆地区各种宗教并存,但信仰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佛教,因此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大约持续了1000多年。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
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610年的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把自己创立的宗教称之为“伊斯兰”,意思是“顺从”、“和平”。把麦加古来什部落原来信仰的多神教中的主神“安拉”奉为伊斯兰教的唯一神,宣称自己是安拉派往人间传达旨意的最后一位使者。
在创造伊斯兰教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除了宣扬新的宗教教义外,还根据阿拉伯半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代表下层人民利益的社会主张,因此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但却触犯了上层贵族集团,被迫出走麦地那。最后,他以伊斯兰教作为号召、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具,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
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们为了摆脱半岛的社会危机,在“圣战”的旗帜下开始对外军事征服,伊斯兰教也随着阿拉伯军队的征服活动被传播到西亚、南亚、中亚和东南欧的广大地区,成为世界性宗教。8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已经在中亚南部农耕地区占据优势。
伊斯兰教的经典主要有《古兰经》和圣训。《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23年传教活动中,以安拉的名义陆续发表的各种言论和主张。《古兰经》一共有30卷,114章,6236节,分为麦加章和麦地那章两大部分,是伊斯兰教立法的依据,也是穆斯林的生活准则。“圣训”是“穆罕默德言行录”。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的过程中,除以安拉的名义发布“启示”外,还有一些非“启示”性言论,连同他的行为举止,以及他认可的教门弟子的言行,由其弟子加以转述,后来汇编成版本众多的圣训集。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时,新疆地区存在着三个地方政权:于阗王国、高昌回鹘政权和喀拉汗王朝。其中喀拉汗王朝在地域上和中亚伊斯兰的萨曼王朝相连,因此不断遭受萨曼王朝“圣战”的打击,失去了大片领土。9世纪末,萨曼王朝占领了喀拉汗王朝的陪都怛逻斯城,驻守该城的副可汗奥古尔恰克被迫迁往喀什 噶尔。不久,萨曼王朝内讧,争夺王位失败的纳斯尔王子潜逃到喀什噶尔寻求庇(bi)护。奥古尔恰克为了利用萨曼王朝的矛盾,不仅接纳了纳斯尔,还任命他为阿图什地区的行政长官。纳斯尔在阿图什期间,吸引了大量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商人,他们为当地带来的不仅有商品,还有伊斯兰教的影响。
随着穆斯林人数的增加,他们需要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于是,纳斯尔利用他和奥古尔恰克的特殊关系,施展“牛皮巧计”,请求奥古尔恰克赐给他一块牛皮大的地方,以便他能完成礼拜真主的义务。结果是纳斯尔用牛皮细绳圈占了很大一块地,在上面建筑了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阿图什大清真寺。纳斯尔还将喀拉汗王朝一名重要成员、奥古尔恰克的侄子萨图克·布格拉汗发展成穆斯林。萨图克在纳斯尔的说教下秘密加入了伊斯兰教,成为喀拉汗王朝第一个接收伊斯兰教的王室成员。
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这两件大约发生在9世纪末10世纪初的大事,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重要标志。
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后,即在纳斯尔的帮助下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他周围聚集了几百名穆斯林。在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萨图克在中亚穆斯林的支持和帮助下,依靠这支武装力量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政权。此后,萨图克即利用权力在境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其子穆沙·阿尔斯兰汗继位后,加大了伊斯兰教的推广力度。
960年,穆沙·阿尔斯兰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并强迫境内20万帐游牧民皈依伊斯兰教。至此,伊斯兰教成为喀拉汗王朝的主要宗教。
二、伊斯兰教与佛教在新疆的角逐
喀喇汗王朝统治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的做法遭到了境内非穆斯林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他们得到了境外信仰佛教的于阗和高昌政权的支持。
962年,穆沙·阿尔斯兰汗以此为借口,向于阗发动了“圣战”。战争进行了三个阶段:初期,于阗占据优势,在高昌回鹘和吐蕃的支持下,于阗王国一度攻占了喀什噶尔。中期,战争进入拉锯状态,双方互有胜负。后期,喀喇汗王朝在999年灭亡了中亚的萨曼政权后,集中军队攻打于阗,并最终于1006年攻陷了于阗的都城。
于阗王国灭亡后,境内的佛教徒和入侵者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在今策勒县达玛沟一带,一些不愿改宗的佛教徒和伊斯兰教占领者之间进行了顽强的战争,当地因此有了一个“乌尊塔特”的地名,意思是“长期坚持异教的地方”。从中亚带兵参加于阗战争的四个伊玛目,也是在策勒一个叫博斯坦的地方被杀死。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在和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于阗“百年战争”之说。
随着于阗王国的灭亡,佛教结束了在这个地区千余年的统治地位,从此,佛教势力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
于阗王国灭亡不久,喀喇汗王朝统治者又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喀喇汗王朝的大汗阿赫马德·托干汗亲自组织和指挥了这场战争。他率领军队攻入高昌回鹘境内,双方进行了激烈而残酷的战斗。
这场战争最终因喀喇汗王朝统治者的患病无果而终。之后,喀喇汗王朝统治集团内讧、分裂,伊斯兰教在新疆的第一次传播高潮结束。
三、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
于阗王国灭亡后,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逐渐演变为南疆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地区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分布格局。这一格局大约持续了600多年。
12世纪契丹人建立的西辽政权在西域进行统治。西辽境内民族众多,宗教信仰情况复杂。契丹人信仰佛教,但是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实行的是宗教宽容政策,这使得境内各种宗教都空前活跃起来。
首先,佛教随着契丹人的到来重新获得了较大发展,在西辽直辖区出现了契丹人修建的庙宇。这些庙宇采用汉族风格的绘画作装饰,显得富丽堂皇。在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哈密以及天山以北各地,佛教也十分盛行。
其次,摩尼教、犹太教和景教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是景教。景教的总主教伊利亚斯在新疆西部重镇、伊斯兰文化中心喀什建立了景教的总教区,管辖范围一直延伸到中亚的七河地区。考古人员在佛教中心吐鲁番地区发现了用叙利亚、粟特和突厥语文编辑的景教文献、碑文等文物。
第三,伊斯兰教进一步向东传播。在喀喇汗王朝对高昌回鹘武力传教活动失败以后的一个世纪里,伊斯兰教始终未能越过库车和拜城一线。西辽建立后,喀拉汗王朝与高昌回鹘之间的壁垒被消除,伊斯兰教得以顺利东传,不久就越过边界,传入高昌回鹘境内的阿克苏和库车,后来又陆续传入焉耆和吐鲁番一带。在政治上,伊斯兰教由于失去了往日的独尊地位,内部的本土化过程加剧。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发展
一、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展
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域后,把今新疆地区分封给其次子察合台。察合台在新疆建立的地方政权叫做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前期,统治者遵守成吉思汗的法令,对境内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强制推行任何宗教。
14世纪中叶,察合台汗国分裂,统治今新疆地区的东部察合台汗国统治者改变了这一政策,开始独尊伊斯兰教。1353年,东部察合台汗国汗王秃黑鲁·铁木尔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新疆地区第一位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入教伊始,他就强迫境内蒙古王公大臣皈依伊斯兰教,接着又在额西丁和卓家族的支持配合下,在汗国境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不久,阿力麻里就有16万蒙古人集体加入伊斯兰教。
额西丁和卓在秃黑鲁·铁木尔汗的支持下,带领名叫“库车伊斯兰社团”的传教组织进入库车,强迫当地佛教徒改变信仰。结果,库车佛教徒的暴动被残酷镇压,佛教的庙宇和文化艺术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伊斯兰教成了秃黑鲁·铁木尔及其后裔维护统治和向外扩张的有力工具。黑的尔火者执政后,在“圣战”的名义下攻占了吐鲁番,对当地佛教徒及其文化进行枪杀和破坏。穆罕默德汗是继黑的尔火者之后又一个狂热的伊斯兰教推行者。根据穆斯林史书《拉失德史》记载,穆罕默德汗规定,所有的蒙古人都必须接受伊斯兰教,遵守教规,按时礼拜,并要戴上“缠头巾”,违者严加惩处。惩罚措施包括用马掌铁钉入头颅。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在这种严刑峻法的逼迫下,最后都被迫接受了伊斯兰教。
16世纪初,伊斯兰教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最终在新疆最东部占据优势。至此,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形成的南疆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结束,演变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格局从16世纪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与东正教在新疆的传播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与当地苯教结合而形成。藏传佛教曾经一度在唐朝时期随着吐蕃人进入西域而传入,但具体情况不详。从新疆发现的藏传佛教文物推断,当时在和田、吐鲁番这些吐蕃人活动时间较长的地区,藏传佛教比较流行。
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勃兴,与卫拉特蒙古人进入新疆密不可分。卫拉特蒙古人原来信仰萨满教,明初,藏传佛教曾一度传入卫拉特蒙古,为一些上层贵族所推崇,但没有扎根。16世纪后期,卫拉特蒙古的一些贵族重新认识到藏传佛教的重要性,再次提出接受藏传佛教的要求。17世纪初,土尔扈特首领提议信奉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的教派——格鲁派的建议,为卫拉特四部盟主拜巴噶斯和其他首领接受。他们派人入藏与格鲁派联系,邀请高僧传教。主持格鲁派教务的四世**和四世**派遣僧人察罕诺门汗为代表前往卫拉特蒙古传教。察罕诺门汗受到了拜巴噶斯及各部首领的欢迎,传教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四部首领决定卫拉特四部一体信奉格鲁派藏传佛教,并决定各部大小首领各派一子为僧学经。王公贵族送子当陀音,自此成为卫拉特蒙古的传统。其中最突出的是后来成为蒙古著名高僧的咱雅班第达,他作为拜巴噶斯的养子在西藏学经,跟随五世**从事宗教活动二十余年,深得格鲁派上层信任。1638年,他作为五世**的代表返回卫拉特,为蒙古人讲经说法,使藏传佛教在卫拉特蒙古中得到广泛传播。1640年,东西蒙古各部首领召开卫拉特-喀尔喀蒙古王公会议,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藏传佛教在蒙古的独尊地位。
卫拉特蒙古信奉藏传佛教后,新疆地区的宗教格局随之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天山南路以伊斯兰教为主,天山北路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新格局。
17世纪以来,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相继传入新疆。其中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主要集中在南疆的喀什、叶城、疏勒和英吉沙,以及乌鲁木齐等地。传教士所到之处开办圣经培训学校、医院、孤儿院和学校,以扩大影响。
19世纪以来,随着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沙俄取得了在新疆的传教权,俄罗斯传教士开始进入新疆,在俄罗斯人聚居地开设教堂。
三、当代新疆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宗教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疆的宗教状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改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推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传、自治、自养的宗教方针,使基督教、天主教由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变成了中国信徒自办的宗教事业;第二,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第三,揭露和打击了披着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对宗教的控制和利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新疆各种宗教都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新疆目前有六种宗教,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依然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
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人数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10个民族,总人口超过一千万,占全疆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穆斯林又占信教群众的95%左右。新疆伊斯兰教教派主要有逊尼派、什叶派和苏菲派。除塔吉克族以外,逊尼派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都是主要教派,人数约占新疆穆斯林总数的90%以上。什叶派在新疆有两个支派,塔吉克族信奉其中的伊斯马仪派(又称“七伊玛目派”),一部分维吾尔人信仰十二伊玛目派。苏菲派是伊斯兰教的一个神秘主义派别,在维吾尔族中称为“依禅派”,传入回族中以后,和回族原有的宗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回族特有的门宦制度。
新疆佛教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信仰汉传佛教的主要是汉族和满族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蒙古、锡伯、藏等民族,主要分布在这些民族的自治州和自治县。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成为新疆境内发展最快的一个宗教,信徒集中在乌鲁木齐、昌吉、哈密和伊犁等地;天主教自传入新疆以来则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信徒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昌吉和伊宁市等地;东正教的发展主要依靠俄罗斯族自身的人口增加,信徒分布基本上与俄罗斯族的生活地域相一致,主要在伊犁、塔城和乌鲁木齐。
新疆道教在经历了清代的繁荣后,便迅速走向衰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道教的活动停止。现在新疆的道教信徒仅百余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和昌吉两市。
目前新疆有宗教活动场所2.4万余座,其中近99%为伊斯兰教清真寺;宗教神职人员2.68万人,其中也是将近99%是伊斯兰教教职人员。
1982年以来,新疆共恢复和新建宗教团体88个,包括各级伊斯兰教协会、佛教协会和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它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教务活动。
1987年,新疆还成立了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门培养高级神职人员,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对在职神职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从1990年起,各地、州、市也相继开办了伊斯兰教经文班,为各清真寺培养年轻的神职人员。
为了满足信教群众学习宗教经典和宗教知识,新疆出版、发行了多种文字和版本的宗教读物,六种宗教的基本经典在各新华书店都可以买到。另外,为了 9 方便信教群众,各地批准建立了一些专门经销宗教书刊的销售点,保证了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需要。
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以及引导宗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掌握新疆多种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历史上曾有多种宗教在这里传播和发展,从而能正确认识新疆的宗教演变史,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谎言。
四、巩固联系
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大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五、作业
了解新疆宗教的演变史,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六、板书设计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
<一>、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原始宗教(教授)原始宗教后期的宗教—萨满教
<二>、外来宗教传入新疆(教授、视频播放)重点:佛教传入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形成 <三>: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演变(重点 讲授)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伊斯兰教与佛教的角逐
<四>、当代新疆宗教的概述(学生教授)
四、思考题:
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大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五篇:宗教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宗教学》结业论文
摘要: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而广泛的影响,渗透进人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影响。自古以来,人类就对传说中的仙佛有着各种各样的描述,人类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长生、天堂、飞升等的追求。人类对神明的崇拜,是宗教文化产生的原因,“宗教”一词也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但宗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宗教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现在我就从宗教的定义、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宗教文化存在的重要性、宗教对人类的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宗教文化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字:宗教;文化;文化传承与交流;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的重要性
一、宗教的含义
(一)定义: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包含元素:一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是因为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为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创始人以及膜拜对象(教主),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三)本质: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用唯心的外壳来包装唯物的内核。例如,“生死轮回”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客观要求;“因果报应”理论反映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规律。
二、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1、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神明的产生
2、人类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
3、后人对古代贤者的神话——黄帝、老子等
4、人类对长生、逍遥的追求——修道、修仙等
5、在暴政下人民的精神寄托——基督教等
只要人类存在,人们就需要有精神依托;人们只要有精神依托,具有信仰意义的宗教就会存在。
三、宗教文化存在的重要性
1、对个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一个人的个人信仰、对个人的道
德培养有积极地导向作用,另外,宗教大都劝人向善,有利于个人行为品德的规范与引导
2、对集体:宗教强调以和为贵、体现教徒间的团结互助,有利于统一社会意志,对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及稳定社会秩序等产生积极地作用。
3、对民族:作为一种文化信仰,宗教对于增强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结力、产生丰富的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世界上的宗教
1、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2、其他宗教:道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
五、宗教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
宗教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不在政治权力下,有时甚至超过政治权利,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布兰顿在《比较宗教学辞典》中对宗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作用的评价“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在今天对我们共同的人性及其问题得到明智的理解,就必须了解人类的宗教,正如了解它的政治和经济事务,了解它的科学与文化成就一样,因为不论人们对宗教的形而上学方面评价如何,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意义总是最基本的”①日本当代宗教学家铃木范久提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说,只是基于对处于各自国家文化核心地位的宗教的理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交流。”②
宗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主要从宗教与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宗教与社会变革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宗教与文化传承
宗教在人类文化传承上具有特殊的作用,现代宗教学家道森曾指出:“世界各大宗教好像是神圣传统的大河,它流过各个时代,流过他们浇灌和哺育的变化着的历史场景。”③
1、宗教不仅借助其神圣的光环保护了许多文化遗产,而且在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如:哲学、逻辑学、文学艺术乃至医学、数学、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所以,历史上的宗教对于保护、传播、发扬渗透和融合在宗教之中的其他文化成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我国宗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用就是十分重要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及大量与佛教有关的建筑、文化艺术等,多得益于宗教而幸存至今,成为我国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西方的许多文化得以传承至今更是受益于宗教的存在。
2、宗教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向信徒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机会。历史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宗教组织曾垄断宗教及其他文化教育。如西方中世纪修道院的教学内容不但包括宗教教义,也包括书法、绘画、音乐和拉丁文的读写,以及历史及立法知识等内容;文化成果以修道院为核心,并通过教育和宗教影响渗透到广大信徒的生活中。
(二)宗教与文化交流
宗教对于文化的交流的作用同样非常明显。从历史上看,有许多地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通过宗教的形式或以宗教交流为契机的。最为突出的是中印、中日之间的佛教交往,以及西方的四次十字军东征,客观上都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地作用。④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印之间关于宗教的交流便日益频繁起来,这也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佛教中所蕴含的积极地向善思想,宽恕思想及哲学道理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五千年的文虎更加的博大精深。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更是受益于佛教文化的交流,隋唐以后,日本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于是派遣了大批学生到中国留学,其中很大部分是为求佛法而来的学问僧。这些学问僧在学习佛法的同时,也学习了其他文化,回国时常常带回大量的经典、碑帖和诗文集。与此同时,中国僧人、禅师和造像工等也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大量的汉文佛经、经论,还带去了佛像、壁画等艺术及医学、建筑等技术。
六、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孕育生活,宗教关照文化。属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宗教,长期来统治者人们的思想,一旦渗入到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受其影响的而文化形态就更具顽强的生命力和持续的观照力。历经千年不衰的《圣经》,《古兰经》、《大藏经》、《道藏》等宗教经典,始终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宗教经典中脍炙人口的譬喻、故事、格言、传记、游记等,观照了后世的创作,如但丁的长诗《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歌德的《浮士德》以及唐宋时期我国著名诗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的诗歌作品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主题思想、情节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宗教经典的影响。
2、文化反映生活,宗教辉映生活。宗教的神学之光与文化创作的审美旨趣有机结合,是的文化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想象力。在绘画雕塑方面,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大卫》,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国的敦煌石窟、龙门云冈石窟的石刻,伊斯兰风格的图案画等,都是世界上精美绝困得文化精品。在建筑方面,基督教的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德式建筑,佛教的柬埔寨吴哥石窟、缅甸的大金塔,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木塔、是他、琉璃塔等等,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在音乐方面,西方许多音乐作品四化都和基督教有关,如贝多芬的《感恩圣歌》、《橄榄山上的基督》,门德尔松的《圣保罗》以及至今在教堂中所广为流传的《平安夜》等,都是从基督文化中汲取了营养,激发了创作激情。
3、文化体现生活,宗教启迪文化。社会伦理道德是文化内核。宗教的伦理道德虽脱胎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但实际上是被神学伦理升华的伦理道德,它将世俗伦理道德进行神化和宗教化,并纳入了宗教理论道德的范畴,既真善美的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又具有宗教的人生终极关怀的补偿属性,不仅坚定了信徒的信仰操守和自我约束,又启迪了人类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⑤如,天主教倡导的“天主的诫命”基督教倡导的“荣神益人”佛教倡导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倡导的“慈爱合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倡导的“两世吉庆”等,蕴含了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所提倡提倡的“慈善喜拾、宽容理解、明礼诚信、3
守法自律、爱心奉献”的精神,对当代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仍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宗教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宗教与文化史人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保留着丰富的人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互相包容,互相渗透。
宗教文化与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史紧密相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哲学到文化艺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都同宗教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而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宗教教义教理中的积极因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厚重了文化的积淀,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财富,促进了世界闻名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引自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②铃木范久:《宗教与日本社会·致中国读者》,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页。③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④陈浩:《宗教文化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⑤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