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英雄模范对地区社会辐射影响
浅谈英雄模范对地区社会辐射影响
班级:临床医学一班姓名:李洋学号: 2114112906
摘要:英雄教育是深层次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相互感化能促进它的发展,特别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共同体生活更利于它的维持。但是这个有利条件正在进一步消失。由于都市化和社会流动。越来越多的人不以工作区域作为居住区。即使居住居住在同一区域,每个家庭具备齐全的生活设施、自成一统。邻里之间甚至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在英雄榜样的形成和维持上,地域共同体生活的影响在缩小。
关键词:英雄,英雄教育,英雄主义
参考资料
[1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 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5-01-1 9(, 1).[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500. [3]陈立新.浅议道德典范人物问题[J].天津:道德与文明,1 998,(4).[4]葛登纳.自我更新———__閍_Ni|__个人与革新的社会[M].马毅志,译.三山出
版社,1 972:1 53.[5]美国韦恩·卡肖.人:活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煤炭 工业出版社,1 989:1 99。
[6]李述永.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1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什么是英雄?
英雄,就是具有超越性能力和崇高品性的特殊人物。超越性能力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超越自然的、非日常的能力。确定某人具有超越性能力或崇高品质,直到崇拜的行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行为。只有当信奉他的人们实际出现时,他才叫英雄。像岳飞、郑成功、林则徐这些民族英雄,毛泽东、同恩来、邓小平这些革命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些战斗英雄,雷锋、徐虎、孔繁森这些“小草式”英雄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崇拜,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学校榜样,英雄与崇拜是相辅相成的,有英雄而无崇拜就不成其为英雄,它们是一个整体。
因此,英雄榜样的树立本身具有内在的教育功能。因为,英雄形象作为某种价值体系的象征,对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对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大学中
一、大学生英雄模范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大学生英雄模范是在当代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道德品质高尚、事迹先进感人、富有时代气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供学习和效仿的大学生先进典型。大学生英雄模范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为大学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道德实践的目标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英雄模范的思想灵魂,而大学生英雄模范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的典型人格教育人,动人的事例影响人,发挥大学生英雄模范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能够使大学生在受大学生英雄模范的感染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英雄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体现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变革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大量涌现,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面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必须正确处理价值观念多样存在与
价值观一元主导之间的关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激浊扬清,把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发生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在多样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英雄模范为价值如何取向、道德如何选择树立了榜样。大学生英雄模范体现了为祖国、为人民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他们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集体主义的荣誉感,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正确地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的学习生活实践和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大学生英雄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格化,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大学生英雄模范存在于青年学生中,是有血有肉、有追求、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人或群体,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模范事迹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体现着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凡是同主体的主客观条件越相似或
越相近的对象,对主体的吸引作用越大, 越能成为主体模仿的对象。”[2]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大学生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大学生英雄模范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大学生英雄模范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原则、要求和规范。
(三)大学生英雄模范是一定社会价值评价的标尺,能够激励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要求。任何社会的英雄典范都是一定社会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因而都会受到社会的推崇和表彰。对于大学生英雄模范的学习,不能止于对其行为的模仿和类推式实践。“不是学习他们具体的行为样式,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体现在其中 的道德精神,学习和领悟到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观念自身的那种精神,从中
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3]大学生英雄模范为社会所尊崇的效应,能够使大学生的按照主导的社会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追求崇高、积极向上,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主导的社会评价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二、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应对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消极和负面影响。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道德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民族的价值观、外来的价值观多元并立已成不争的事实。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予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这种多元的选择和充分的选择自由往往导致大学生选择的困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错误价值观的选择必然导致大学生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学校、个人与他人的对立和冲突,从而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误导和危害。当个人的想法、个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有的大学生因此走上人生歧途,甚至走上价值毁灭的道路。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而大学生英雄模范是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引导他们学习先进典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消极价值观的影响,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二)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萌发和道德觉醒。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具有独立性,自我意识较强,这有利于他们独立自主,增强竞争意识,主动寻找并通过自身努力缩小与大学生英雄模范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相对滞后,容易受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的影响,而身边的大学生英雄模范恰恰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大学生英雄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具体化、人格化、个性化,发挥其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真切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及践行的社会意义,引导大学生更新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他律到自律,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发展。而且,大学生英雄模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人的事迹,且大多具有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质,其行为具有超越性和突破性,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和表率,能为大学生提供行为示范,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舞大学生提升道德情操。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从众性、进取心和崇拜倾向,绝大多数都程度不同地向往和追求着某种高尚的理想人格。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大学生英雄模范只要选择准确,倡导得宜,就可以发挥出其他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效能,以至成为大学生效仿的道德榜样。正如心理学家韦恩·卡肖所说:“榜样的行为常常充当一种正确行为的诱因。”[5]利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宣传和有效引导,不断强化与大力倡导大学生英雄所体现的高尚人格,使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大学生英雄模范,进行自我激励与强化,通过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的事迹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
三、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策略
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唤醒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运用道德模范的道德力量,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高校一贯高度重视学习和宣传各类大学生英雄模范,注意发现大学生英雄模范并善于发挥其积极作用,加强示范引导,让大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大学生英雄模范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具有可比性的榜样,他们既与大学生有同样的生活经历,又处于相同的环境,大学生英雄模范身上秉承的中华传统道德,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舍己忘我的牺牲精神、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都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大学生英雄模范所展现的道德品质,不仅可为大学生作出直接的示范,唤起他们对高尚品质的崇敬,而且还折射出激励、启发、催人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在身边的典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选择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升华道德品质。
(二)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激励大学生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6]从为国献身的李伟、见义勇为的长江学子、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志愿服务的赵福兵到孝亲敬老的黄来女,他们身上闪耀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对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感染、激励等作用。大学生英雄模范是大学生身边同龄的榜样模范,它激励着大学生寻找其中共同的契合点,通过宣传学习,既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又在精神上得到极大鼓舞,并且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外在的价值规范内化为价值信念。
在企业中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在一般的介绍企业文化建设图书或资料中,必不可少的一条就是:树立英雄模范的作用。
这样的一种提法,是有来由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 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他们在这本书中还提出,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企业环境;(2)价值观;(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就包含了“英雄”这一项。英雄模范被当成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提法影响深远。我国在后来的教科书里一般依样画葫芦地将“英雄模范”引入进来。当时,我们国家还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的躯体还大部分安躺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之中,政治上对源自战火时代和前苏联那套话语系统,还念念不忘,故而暗合了这种“英雄模范”的提法。
可是直到现在,这种提法仍然漠然而不知所云地在一些谈论企业文化建设的书籍上存在着。在今日所处的市场经济时代,在民主化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在张扬个性、主张平等人权的新时代,这种提法尽管让人感觉到别扭、突兀,这种做法尽管在现实生活中难遂人愿,可是人们仍然不知道该拿它如何是好,也不知
道如何辩证地对待它。
一、英雄观念对于今天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有限适应性
英雄模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现实运作情况基于以上认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利用英雄模范的榜样力量呢?
革命战争时代有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深深的影响着今日的中国人。人们也不太怀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和树立榜样呢?
有一个民营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受传统影响太深,结论:英雄模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
二、企业如何发挥英雄模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效应
英雄模范的代表性、英雄模范的先进性、英雄模范的真实性、英雄模范的适应性、英雄模范的辩证性
但是笔者觉得这种提法放在当代显得有点突兀。看那样的图书,我们第一个印象就是觉得传统、土冒,俨然感觉到,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某种政治教化的附生物,与现在的时代,不说格格不入,至少有了一段非常明显的距离。这种距离一部分是理性的,更多的则是情感上的。
我以为时代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气质在运行的。时代反对什么,俨如一个人,在坚决地反对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波时代的冷水,而应该顺杆子而上,正面诱导。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在某一方面表现相对好一些的?有,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点和缺点常常在一起。那个人如果这方面表现突出了,那方面必然不如我们。因此,这个人还值得不值得学习呢?向来,我们是以怀疑的眼光对待这一切的。
如果我们对待那个人尚且怀疑——也就是不相信、不佩服,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建树活动还有多大意思呢?
再说,如今是一个讲究团队精神的时代,任何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不但不值得弘扬,反而还应该在集体主义这个统一的棋盘上,有所收敛方能使整个局面处于和谐的运作之中。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还大肆捏造一个英雄模范,会好的有效果吗?
结论: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合时宜的捏造活英雄的神话,已经不明智。如果一定要树立英雄模范,一定要注意英雄模范的先进性、真实性,一定要注意限定英雄模范的领先范围,一定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而要和风细雨得让人们感受、体验。
第二篇:手机辐射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范文)
手机辐射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集现代高科技技术于一身的手机,不仅提供了最便捷的通信手段,随着手机功能不断扩展,广播、电视、拍照、音乐、娱乐、PDA、上网等等超强“多媒体”功能,使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日常工作和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利用超高频段电磁波传输信号的移动电话,其本身对周围空间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安全性引起广泛关注。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存在不利影响
关于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存在不利影响,迄今没有定论。
1、有害论:
通过统计研究,频繁、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出现头晕、恶心、睡眠变差、肌肉疼痛等症状的比率高于对照组;
通过模拟试验,例如模拟人脑组织,在手机连续工作若干时间,引起模拟人脑组织某些部位温度升高;
通过动物试验,例如对小白鼠进行微波手机连续长时间工作试验,辐射引起小白鼠腹腔温度升高和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增加。
2、无害论:
根据美国的标准,手机辐射值不能超过2.0W/kg。现在所有手机的辐射值都没有超标,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
认为“有害论”的统计研究数据不具有普遍意义;
动物试验及其试验条件不能简单推定到人类。
2、无害论:
根据美国的标准,手机辐射值不能超过2.0W/kg。现在所有手机的辐射值都没有超标,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
认为“有害论”的统计研究数据不具有普遍意义;
动物试验及其试验条件不能简单推定到人类。
如何看待手机电磁辐射问题
1、应该正视
尽管目前国际权威组织无法肯定手机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但从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机理分析,不利影响是肯定的,另一方面,目前坚持手机电磁辐射无害论的观点主要来自与手机产品有关的机构或部门,不能不产生利益关联的疑问。因此,从保护人类根本利益出发,必须手机电磁辐射问题。应该通过科学试验和分析,确认对人体安全的辐射量标准,继续开展有关防护技术和措施的研究,造
福全人类和子孙后代。
2、不必恐慌
前面已经提到,电磁辐射辐射不等于电磁污染。毕竟现在还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手机辐射危害。对于处于信息社会的人类而言,手机的作用实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这个灾害频繁的世界,手机带给人们的便利是不可抗拒的。
3、注意“度”“量”
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机理分析和试验都说明,这种对人体可能的危害不仅与辐射强度有关,而且与作用时间有关,特别与连续作用时间有关。在一定程度范围无害的东西,超过一定程度就成为危害。蛇毒和砒霜在一定量的范围内是良药,“是药三分毒”的常识都告诉我们,注意“度”和“量”的重要性。手机使用者防护须知
作为尚无定论而又不能置之不理的手机电磁辐射危害问题,目前北京联华中安信息技术专家提出的一些防范原则和措施可以作为参考:
1、基本原则:
(1)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特别是连续使用时间。能用固定电话不用手机,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2)避免近距离接触。电磁辐射强度是与距离成反比的,也就是说手机与人体的距离从1厘米拉近到0.5厘米,其影响力就提高了一倍。
(3)不用时关闭电源。手机只要接通电源,就会发出电磁辐射,只是手机在通信的时候发出的辐射量要大于待机时的辐射量。
(4)手机接通或者拨出的时候,电磁辐射强度最大,注意手机与身体的距离尽可能大;
(5)购买辐射功率低的手机;
(6)提高自身的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是根本。
2、使用手机时防辐射建议:
(1)使用免提耳机。与手机保持一定距离,可减少80%~90%的电磁辐射。
(2)手机不用时尽量不要放在胸前口袋或挂在胸口,最好放在手袋或外衣口袋。
(3)使用耳机,可以使手机电磁辐射影响减少90%以上。
(4)手机响时,一秒后再接听手机;
第三篇:浅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社会,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然而,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它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既同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如何尽量避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而使其最大化地发挥积极效应,无疑成了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生产力 科学技术 社会发展
正文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进人21世纪,面对科技进步更加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江泽民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判断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新高度,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概括。而马克思也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理论无疑表明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才能使社会的一般劳动效率得以提高。
进入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而人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才代表着科技与知识,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运用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从古至今,整个世界都在无意识中被科技改变着,科技这股巨浪将人类社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巅峰,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科技让人们赏心悦目,让人尽情享受它带来的福利。
十八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发展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同时带来科技与艺术的革命。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蒸汽机、纺纱机的发明,引起了社会全面深刻的变化。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依靠科技发明出飞机,可以像鸟儿一样翱翔在天空,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共同的愿望。之后,1868年,人们发现了核酸,基因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生物科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从19世纪开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科技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时期,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巅峰,不计其数的发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有目共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论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地位。因此,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社会生产不断给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如今,人们的生活和科技的关系日益密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是一种依赖,人类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生活方便,充分利用科技改变自然,甚至想征服自然。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难看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现在手机几乎成为每个人必不可缺的日用品,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手机依赖症肆意蔓延,于是,商家看到了这种社会需求,便投机于此,开始从事手机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不再只是是简单的沟通工具,被开发成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科技产物,同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这也导致该行业竞争激烈,按自然法则“优胜劣汰”,个别企业脱颖而出,竞争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身边事例证实了科技的重要性。
我国科学在一次又一次的快速发展后,开始被应用于各种领域。农业发面,农具的现代化、科技化,使我国这人口众多,粮食短缺等严重问题得以缓解。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航天领域,中国近年来也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神舟六号,到神舟七号,再到今天的天宫一号,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航天科技飞速发展,当东方红一号在宇宙中响起“东方红,太阳升,东方出了个毛泽东„„”时,举国欢腾,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一壮举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就经济方面的而言,众所周知,2010年中国的GDP总值位居世界第二,超过日本4044亿美元。科技的应用,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也体现在政治地位。
科学这特殊的智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充分显示了它的魔力,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使得人类社会异彩纷呈,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够探测到更广阔的和更微小的世界;从古代的以步步远到现在的上天入海(飞机、航天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潜艇等),人类已经可以驰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甚至月球上也留下了人类深深的足迹;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与交流,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地球村……科技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历史前进的步伐,领略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无穷魅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继续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都将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今天,科学技术对我们人类而言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为人类开创美好的未来。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事物均有两面性,科技也一样,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功能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另一原因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这种双重性导致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西方出现的技术价值观主要分为两个派别:“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我们不能果断的说谁对谁错,两种观点立场各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也不同。
其中悲观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首先,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其次,人们无法完全驾驭科技的发展,而对其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控制能力又极其薄弱;其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本来就混乱的世界更加混乱。从科技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来分析,悲观主义阐明了科学技术产生的消极后果,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追溯历史,回想过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在人类沉浸在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那些发生在明处或暗处的灾难一直进行着。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们。
近几年,世界各地几乎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灾难,地震、泥石流、海啸、洪水、干旱、温室效应„„别总说是天灾,所谓的天灾难道就与人无关吗?自然是公平的、公正的,它严惩每一个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不论是谁,都一视同仁。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在不断破坏自然,人类是自私的,当从开始认识自然再到逐渐了解自然,并没有心怀感激自然无条件提供给人类的一切,相反,私欲促使人类有了征服自然的念头,希望可以通过科技这个手段从自然获得更大的利益,造福人类。
有没有发现,当手机成了你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看似方便了沟通,可为何现在的人情越来越淡,人与人之间隔阂越来越严重。我们忘记了怎样写信,只是用简单的言语表达着感情,三言两语,爱理不理,虚情假意。“拇指一族”的队伍逐渐扩大,人们的生活变得浮躁,充满冷漠,我们得到了便利,也失去了原有的温情。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这难道不是人类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吗?再看看我们周边的环境,气温的上升,冬季没有了寒意,也许我们还在感叹“现在的冬天不冷了”,可谁又知道如果“暖冬”再继续下去将会带给世界海拔最低国家——荷兰的灭亡。当南极的企鹅找不到适合生存带的环境,北极熊对一身长毛感到多余,这种悲哀人类真的能承受吗?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各种呼吸道疾病威胁人类健康,而大量植被被滥砍乱伐,已经没有净化空气的机会了,然后,洪水接踵而至,冲毁一切,带走我们的文明,也带走了依靠科技取得的成就。2012即将来临,不管是谣言还是预言,都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去关注,人类总是将坏境破坏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极力弥补,可是无济于事。
如果说对自然的破坏是人类自私的表现,那么人类对自己的伤害应该是自相残杀。“同是本根生,相煎何太急”,人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科技的错误利用,让整个世界都在担惊受怕。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再到苏丹红、染色馒头,我们不得不问问,“还能吃什么”,“还敢吃什么”。我们的生活充满危险,到处都是虎视眈眈的危险分子,没准下一秒你就是目标。此时,科学技术带来了灾难、痛苦、损失„„人们在大肆鼓吹科学的积极作用地同时,对其消极作用不再熟视无睹,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反对科学,要求人们慎重地对待科学,不是不要科学。毕竟科学带来的进步是看的到,感觉得到的。
想在科技方面取得双赢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尽力去减少负面效应,尽管战争、污染、天灾仍然不断,但还是有减少危难发生的可能性。我们不希望人类最终毁灭在自己的手上,我们提出科技之弊,并不是呼吁世人去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是让世人及时看到科技的双重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步骤,趋利避害,消除或降低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科技的负效应追究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科技的主体是人,它的负效应和人类的贪婪、非理性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有关,因此可以说: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人的问题,科技在善的手中,便为善,恶的手中便为恶!因此消除科技之弊,除了依靠科技本身,人类还需要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等措施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从而达到避免负面影响的目的,构建和谐社会,让社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荣花 田君《对科技引发生态危机的理性思考》
张赛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葛富莲 朱美芬 林凯《浅析科技利弊与道德(2)》《浅析科技利弊与道德(1)》
第四篇:东北文化区特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版)
东北文化区区域文化特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在许多方面影响着该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相反地,一个地区的文化在一定情况下对该地区有反作用。东北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通过研究和学习东北的区域文化,探讨该地区文化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影响,进一步提出一些建议,让区域文化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
关键词:东北区文化经济
一、范围及核心区
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m2,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 696万(2001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
由于经济内在联系,自然地理的相近以及历史原因,内蒙古东部三盟(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和一市(赤峰)与东北区接近,一些综合经济区划将内蒙古东部划入东北区。
二、环境背景及形成原因
1、地表结构
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2、自然景观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呈马蹄形环绕在广阔富饶的东北大平原的西、北、东部,南临黄、渤海;地处温带,气候温和湿润,发育着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等水系;资源丰富。虽然地理条件复杂,但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而与周围地区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东北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
1877年是东北区的转折年。明令开禁前,整个东北大多处于原始自然经济状态,此后,东北文化进入急速的转折和选择时期,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的大量开垦及关内人口的大量涌入;二是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争夺战的同时,各种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也被带到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之后是日本全面的占领和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战争需求,大力开发东北的资源,这使东北的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46—1949年是国共两党酣战的时期,对东北经济、文化而言只有破坏,没有建设, 1950年后整个东北成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大量关内移民迁到该地。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文化模式的选择,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区域文化。
三、区域文化特征概括
关于东北区文化的独特性很多学者从多角度做过精辟的论述,如邴正教授在具体分析了位于东北中间地段的吉林省地域特色后,提出了吉林文化的四大表现形式:博采众长的包容性、英雄主义文化的品格、鲜明的现代文明素质和注意团结合作,同时他认为浓厚的计划经济意识、人际关系依赖、粗放经营、流动性差是其缺陷所在,据此他归纳了这种文化模式的六大副作用:生存压力小,生活方式悠闲,社会惰性强;计划经济传统浓厚,单位归属感强;人际关系依赖性强,最典型的就是不重规则重人情,不计效益重礼仪,不重个人能力重关系网的惰性;经营粗放,资源依赖性强;流动性低,保守性强;不敢为天下先的意识[4]。其实邴正教授的分析仍是立足于东北地域的整体特点,因为就省际地域划分而言,其文化共性大于自性,很难将某一地域从东北整体文化模式中完全区别出来。而贾泳洋副教授则从心理上分析了东北的文化自性,他认为贪大求快的速富心理及挥霍、赌博、汹酒的恶习则是其主要表现形式[5]。就
东北文化形式模式的表现而言,各位学者的论述都各有科学性、准确性,但就与关内相比,关外的特别地理环境、特殊发展历史、特有的文化形成轨迹而言,上述的分析和归纳就显得说明性力度不够。东北文化包含着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二是中原文化、汉文化,三是异国文化。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的特征。
四、区域文化特征的表现
1、“东三省,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揭示了这里有特色的山林物产和经济活动特点。
2、“关东城,三宗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两口子睡觉头朝外”这都是因为东北天气寒冷而形成的习俗。
3、东北的民间信仰除与北方汉族地区相同的以外,还有崇拜“山神老把头”的,传说故事中则有“人参娃娃”的主题,这也是与特定环境密切联系的。
五、文化传承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构成的有意义的现象世界,即各种文化特质构成的意义的复合体系[8]。从原始社会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原驻民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特别到汉代,汉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主流。东北地区族群主要由三种人组成。第一种是流民,第二种是谪戍,第三种人是移民。这三种人均以山东、山西、河北为主,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为东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其中中原文化的影响最大,东北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生、发展,吸收、融和其他文化,有次序的传承下来的。到了明清以后,中原文化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日俄侵占了东北,从建筑、语言到饮食习惯,对东北地区有一定影响。
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移民文化的影响
东北区是以移民为主要劳动力和发展主体.对东北这样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的边境地区来说,大规模移民的到来,不仅能保证东北人口达到一定数量,而且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科技文化生产技术和比较活跃的思想,这是东北经济得到开发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移民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随着移民流动而来的先进文化输入使东北区域能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内地的发展水平。其二,使东北地域不存在沉重的历史负担。移民文化的优势就在于它抛弃了原生地的历史沉淀,保存了与东北地域发展相适应的部分。其三,它使东北地域经济更具兼容性。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一般而言,移民经济区代表着新兴的、有发展前景的区域,东北地域也不例外,移民的人格平等及对新兴
(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中国有30处自然与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辽宁有6处名列其中。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上,辽宁推出总计6处世界文化遗产组成的世界遗产旅游等20多条特色游线路,作为北方城市的旅游品牌,吸引来自国内及世界各地的八方游客。此外,东北三省还联手推出了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市组成的东北三省四市旅游线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发挥出各自优势,打造出特色产品。同时,将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的“满汉全席”、“老边饺子”、“东北大秧歌”、“二人转表演”等极具东北特色的饮食文化、关东风情和民族文化加以展示,大大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第五篇:专题六学习英雄模范承担社会责任
专题六学习英雄模范承担社会责任
△ 背景材料: 1.《时事》.第三期P36-39 2.《时事》.第四期P28-29 3.《时事》第五期P28-29 △相关考点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3.承担社会责任 4.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问题设计
1.“××人物”的事迹中什么感动了你?你为什么受感动?
2.你准备怎样以实际行动向“××人物”学习? 3.在全社会中掀起学习“道德模范”(或“感动中国人物”)有什么现实意义? 4.在“××人物”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民族精神(或传统美德)? 5.设计向“××人物”学习的活动方案。△强化训练
专题七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背景材料:
1.《中考复习》P168-169 2.《时事》第一期P52-54 3.《时事》第三期P54-56 4.《时事》.第四期P54-56 △相关考点
1.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 2.两部专门法律 3.四大保护
4.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5.未成年人应该依法自律,远离违法犯罪 6.依法治国
△模拟练习
《中考复习》P169-171
△强化训练
(《中考攻略》)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