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时间:2019-05-14 22:4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第一篇: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来源:政府法制协调处

时间:2015-03-12 09:19:31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行政执法 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的通知 豫政 〔2007〕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四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追究行政执法责任,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责任,是指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受行政执法机关委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下统称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尚不够行政处分的违法和不适当行政行为,给予的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等处理。

第三条 对全省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坚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实事求是、违法必究、教育与惩戒相结合、惩戒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第二章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范围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含郑州、洛阳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该机关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超越法定权限的;

(二)内容违法或者不适当引发群众集体上访、产生负面社会影响,或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

(三)违法规定行政确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措施的;

(四)不按规定报送备案,或者有关人员以不正当理由拒绝纠正违法规范性文件的;

(五)造成其他负面影响的。

第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审批、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擅自增加审批、许可条件或者实施已经取消的审批、许可项目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审批、许可申请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的;

(三)在审批、许可的法定条件之外,附加有偿咨询、培训、指定中介服务的;

(四)无法律、行政法规依据,将资格、资质证作为企业注册登记前置条件的;

(五)超越法定权限实施审批、许可,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给予批准、许可的;

(六)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批准、许可决定的;

(七)行政许可相对人已丧失行政许可条件不及时撤销行政许可的;

(八)其他违法实施审批、许可的。

第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确认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确认,或者对同一事项给两个以上行政相对人进行确认并重复发证的;

(二)行政确认程序违法,或者根据不确凿、不充分的证据作出行政确认的;

(三)无正当理由对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不受理或者拖延受理的;

(四)其他违法实施行政确认的。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征收、征用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不按法定范围实施征收、征用的;(二)擅自增减征收、征用项目或者改变征收、征用标准的;(三)依法应当征收而不征收,或者不按规定使用专用票据的;(四)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征收、征用的。

第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检查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和范围实施检查,或者对同一行政相对人的同一事项重复进行检查的;

(三)违法扣押财物,或者不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实施检查的;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不依法制止、纠正或者不移交有关机关处理的;

(五)其他违法实施检查的。

第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处罚,或者不按法定种类、幅度和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下达、变相下达罚没指标,或者对依法应当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的;

(三)依法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

(四)违反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规定,不开具罚收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单据的;

(五)使用、丢失、损毁罚没财物的;

(六)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查封、扣押、冻结等行为的;

(二)依法应当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而不实施的;

(三)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以不确凿、不充分的证据作出行政裁决决定的;

(二)应当依法进行裁决而不进行裁决,或者违法不作为引发集体上访等案件、事件的;

(三)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裁决的;

(四)其他违法实施行政裁决的。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给付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应当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发放款物而不发放或者无故拖延发放的;

(二)发放款物所依据的实事、证据不确凿、不充分的;

(三)其他违法发放款物的。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涂改、隐匿、伪造、偷换、故意损毁有关记录或者证据的;

(二)出具或者运用虚假的检验、监测、检疫、鉴定、勘验、评估结论等证明文件的;

(三)妨碍作证,或者指使、支持、授意他人做假证,或者以欺骗、利诱等方式取证的;

(四)其他违法收集、使用证据的。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不力,或者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消极应付、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复议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或者不依法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

(二)不依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或者无正当理由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三)不履行或者无故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复议的。第三章 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方式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承担行政执法责任的形式:(一)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整改;(二)通报批评;(三)取消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承担行政执法责任的形式:

(一)戒勉谈话、批评教育或者写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或者离岗培训;

(三)收回《河南省行政执法证》;

(四)调离执法岗位或者取消执法资格。

前款规定的追究措施可以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违反政纪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法依纪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责任的划分,按照《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程序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各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本部门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和本机关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一)对举报和控告行政执法的情况进行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

(二)对已立案的案件进行调查、审理,并拟订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

(三)监督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的执行,并拟订应当由监察、人事任免机关、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移送书;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监察、人事等机关应当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责,追究执法违法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级政府所属行政执法机关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责任进行监督或者追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机关对本机关直接管理的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进行追究。

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对下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进行追究。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追究相应的行政执法责任:

(一)情节轻微、危害后果较小的,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或者通报批评;

(二)多次实施执法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较重的,收回行政执法证件、责令离岗培训,或者调离执法岗位并取消执法资格。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追究相应的行政执法责任:

(一)年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中发现执法违法问题突出的,或者年度内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终审判决中被确认为违法、被变更、被撤销的比例较高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者责令限期整改;

(二)在年度行政执法责任目标考核中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

(三)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消极应付、弄虚作假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发现其行政执法行为错误,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效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不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采取补救措施,仍未能有效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由委托机关承担后,委托机关再依照本办法予以追究。

第二十六条 通过下列方式发现的责任追究案件,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控告、检举、投诉的;

(二)法定监督机关、上级机关要求调查处理,或者本机关在清理、检查中发现的;

(三)通过其他法定途经发现的。

第二十七条 对于已经立案的案件,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人民政府或者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调查结果,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依法作出以下处理: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的,作出予以追究的决定;

(二)没有事实依据的,或者虽有事实依据,但具有本办法规定的免责情形或者情节明显轻微的,作出不予追究的决定;

(三)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作出移送处理的决定。

第二十八条 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责任追究机关申请复核。复核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复核、申诉期间,责任追究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二十九条 被追究责任的机关和人员收到责任追究书后应当执行。拒不执行决定的,建议监察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奖励机制,对行政执法绩效突出的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予以表彰。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模版]

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追究行政执法责任,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责任,是指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受行政执法机关委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下统称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尚不够行政处分的违法和不适当行政行为,给予的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等处理。

第三条 对全省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适用本办法。第四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坚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实事求是、违法必究、教育与惩戒相结合、惩戒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

第二章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范围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含郑州、洛阳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该机关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超越法定权限的;

(二)内容违法或者不适当引发群众集体上访、产生负面社会影响,或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

(三)违法规定行政确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措施的;

(四)不按规定报送备案,或者有关人员以不正当理由拒绝纠正违法规范性文件的;

(五)造成其他负面影响的。

第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审批、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擅自增加审批、许可条件或者实施已经取消的审批、许可项目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审批、许可申请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的;

(三)在审批、许可的法定条件之外,附加有偿咨询、培训、指定中介服务的;

(四)无法律、行政法规依据,将资格、资质证作为企业注册登记前置条件的;

(五)超越法定权限实施审批、许可,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给予批准、许可的;

(六)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批准、许可决定的;

(七)行政许可相对人已丧失行政许可条件不及时撤销行政许可的;

(八)其他违法实施审批、许可的。

第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确认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确认,或者对同一事项给两个以上行政相对人进行确认并重复发证的;

(二)行政确认程序违法,或者根据不确凿、不充分的证据作出行政确认的;

(三)无正当理由对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不受理或者拖延受理的;

(四)其他违法实施行政确认的。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征收、征用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不按法定范围实施征收、征用的;

(二)擅自增减征收、征用项目或者改变征收、征用标准的;

(三)依法应当征收而不征收,或者不按规定使用专用票据的;

(四)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征收、征用的。

第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检查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和范围实施检查,或者对同一行政相对人的同一事项重复进行检查的;

(三)违法扣押财物,或者不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实施检查的;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不依法制止、纠正或者不移交有关机关处理的;

(五)其他违法实施检查的。

第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处罚,或者不按法定种类、幅度和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下达、变相下达罚没指标,或者对依法应当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的;

(三)依法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

(四)违反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规定,不开具罚收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单据的;

(五)使用、丢失、损毁罚没财物的;

(六)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查封、扣押、冻结等行为的;

(二)依法应当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而不实施的;

(三)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以不确凿、不充分的证据作出行政裁决决定的;

(二)应当依法进行裁决而不进行裁决,或者违法不作为引发集体上访等案件、事件的;

(三)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裁决的;

(四)其他违法实施行政裁决的。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给付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应当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发放款物而不发放或者无故拖延发放的;

(二)发放款物所依据的实事、证据不确凿、不充分的;

(三)其他违法发放款物的。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涂改、隐匿、伪造、偷换、故意损毁有关记录或者证据的;

(二)出具或者运用虚假的检验、监测、检疫、鉴定、勘验、评估结论等证明文件的;

(三)妨碍作证,或者指使、支持、授意他人做假证,或者以欺骗、利诱等方式取证的;

(四)其他违法收集、使用证据的。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不力,或者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消极应付、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复议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或者不依法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

(二)不依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或者无正当理由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三)不履行或者无故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复议的。

第三章 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方式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承担行政执法责任的形式:

(一)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整改;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承担行政执法责任的形式:

(一)戒勉谈话、批评教育或者写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或者离岗培训;

(三)收回《河南省行政执法证》;

(四)调离执法岗位或者取消执法资格。

前款规定的追究措施可以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违反政纪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法依纪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责任的划分,按照《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程序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各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本部门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和本机关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举报和控告行政执法的情况进行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

(二)对已立案的案件进行调查、审理,并拟订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

(三)监督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的执行,并拟订应当由监察、人事任免机关、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移送书;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监察、人事等机关应当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责,追究执法违法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级政府所属行政执法机关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责任进行监督或者追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机关对本机关直接管理的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进行追究。

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对下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进行追究。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追究相应的行政执法责任:

(一)情节轻微、危害后果较小的,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或者通报批评;

(二)多次实施执法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较重的,收回行政执法证件、责令离岗培训,或者调离执法岗位并取消执法资格。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追究相应的行政执法责任:

(一)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中发现执法违法问题突出的,或者内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终审判决中被确认为违法、被变更、被撤销的比例较高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者责令限期整改;

(二)在行政执法责任目标考核中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

(三)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消极应付、弄虚作假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发现其行政执法行为错误,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效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不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采取补救措施,仍未能有效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由委托机关承担后,委托机关再依照本办法予以追究。

第二十六条 通过下列方式发现的责任追究案件,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控告、检举、投诉的;

(二)法定监督机关、上级机关要求调查处理,或者本机关在清理、检查中发现的;

(三)通过其他法定途经发现的。

第二十七条 对于已经立案的案件,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人民政府或者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调查结果,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依法作出以下处理: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的,作出予以追究的决定;

(二)没有事实依据的,或者虽有事实依据,但具有本办法规定的免责情形或者情节明显轻微的,作出不予追究的决定;

(三)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作出移送处理的决定。

第二十八条 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责任追究机关申请复核。复核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复核、申诉期间,责任追究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二十九条 被追究责任的机关和人员收到责任追究书后应当执行。拒不执行决定的,建议监察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奖励机制,对行政执法绩效突出的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予以表彰。

第五章 附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13、广州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定稿)

广州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

《广州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已经2008年1月14日市政府第13届3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张广宁

二○○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广州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依法行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责任,是指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受委托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等规定的职责而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

本办法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应当履行而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所称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权限、规定程序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 本市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惩处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全市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辖区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

市监察机关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区、县级市监察机关根据人事管理权限,负责辖区内本办法的实施。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定职责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本机关的责任追究管理。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配合同级监察机关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 区、县级市监察机关应当定期向市监察机关报告本辖区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的实施情况。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定期向同级监察机关报告本单位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的实施情况。

第二章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范围

第七条 违反规定程序、权限发布行政规范性文件,被有权机关宣布无效或者撤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八条 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违法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

(五)不按规定出具处罚文书和财政部门统一印发的处罚单据的;

(六)未尽妥善管理义务,违法使用、损毁或者遗失被扣押财物的;

(七)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八)对涉嫌犯罪案件、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而不移交的;

(九)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十)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

第九条 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三)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许可、批准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许可、批准决定的;

(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许可、批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批准决定的;

(五)在受理、审查、决定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或者未依法说明不受理申请或者不予许可、批准的理由的;

(六)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七)依法应当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批准决定,而未经招标、拍卖或者考试,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批准决定的;

(八)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

(九)非法设定、增加、变更、延续、撤销或者停止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

(十)其他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为的。

第十条 实施行政确认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职权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确认的;

(二)无法定事实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确认的;

(三)违法向他人提供、泄露在行政确认过程中获知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确认的。

第十一条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法定职权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

(四)违法查封、扣押、冻结行政管理相对人财产的;(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二条 实施行政给付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越权实施行政给付的;

(二)未按法定权限、程序实施行政给付的;

(三)对符合条件的行政给付申请,应予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四)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给付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给付决定的;

(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给付行为的。

第十三条 实施行政裁决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越权实施行政裁决的;

(二)未按法定权限、程序实施行政裁决的;

(三)对符合条件的行政裁决申请,应予受理而未予受理的;

(四)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裁决的;

(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裁决的。

第十四条 实施行政征收征用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征收征用的;

(二)不公示征收征用资格、许可证件的;

(三)未按法定范围、程序、时限、权限、标准实施征收征用的;

(四)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五)征收征用款项不按规定上缴国库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征收征用行为的。

第十五条 实施行政检查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一)未出示有效资格证件实施检查的;

(二)不按法定程序、权限、时限实施检查的;

(三)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检查职责的;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予以隐瞒、包庇、袒护、纵容,或者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检查行为的。

第十六条 实施行政复议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拒绝受理的;

(二)不按照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

(三)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复议行为的。

第十七条 实施行政赔偿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行政赔偿申请,应予受理而未予受理的;

(二)应予赔偿,逾期未予赔偿的;

(三)不按规定标准赔偿的;

(四)依法不应赔偿而给予赔偿的;

(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赔偿行为的。

第十八条 依法应当公开政府信息而不公开,或者违反规定程序、权限公开政府信息,被有权机关认定违法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十九条 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其他行为:

(一)违法摊派费用、要求行政管理相对人接受无法定依据的有偿服务、购买无法定依据的指定产品或者要求行政管理相对人履行其他非法定义务的;

(二)违反有关规定,贪污、截留、挪用依法收取的费用、罚没款、征收款,或者贪污、截留、使用、损毁被没收、征收、征用财物的;

(三)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责任:

(一)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违法问题突出,或者内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终审判决中被确认违法、被变更、被撤销比例较高的;

(二)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中较差的;

(三)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消极应付、弄虚作假的。

第三章 行政执法责任承担主体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两名或者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行使同一职权,有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规定职责的,主办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协办人员承担次要责任;不能区分主办、协办的,共同承担责任。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关在联合执法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由联合执法的行政执法机关对各自的行政执法行为承担责任;无法分清责任的,共同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办人承担责任:

(一)承办人独立行使行政执法权,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承办人故意隐瞒事实,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

(三)承办人不按批准人、审核人的意见行使行政执法权,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

第二十三条 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决定,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审核人承担责任。

第二十四条 批准人采纳承办人和审核人的错误意见,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批准人、审核人、承办人共同承担责任。

批准人采纳承办人或者审核人的错误意见,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批准人和提出错误意见的承办人或者审核人共同承担责任。

前款中因承办人的过失致使案情失实,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承办人承担主要责任,审核人、批准人承担次要责任。

第二十五条 批准人改变承办人、审核人的正确意见,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行为发生的,批准人承担责任。

批准人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直接做出决定,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批准人承担责任。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领导集体讨论作出的决定,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需要追究领导成员个人责任的,由主持作出该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主张错误意见以及未发表意见的其他成员承担次要责任。

第二十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认为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或者命令错误,要求改变或者撤销,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仍然坚持错误意见,导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由作出决定或者命令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章所称批准人,是指行政机关的行政首长或者其副职人员;审核人,是指行政机关内设机构的负责人;承办人,是指具体承办行政管理事项的工作人员,包括主办人及协办人。但依照内部分工或者经行政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具体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人员为批准人、审核人。

第四章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方式

第二十九条 追究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责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限期整改;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本评比先进的资格。

前款所列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

第三十条 追究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批评教育;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离岗培训;

(五)调离执法岗位;

(六)取消执法资格;(七)予以辞退或者责令引咎辞职;

(八)行政处分。

前款所列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

第三十一条 追究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责任的,应当同时追究行政执法机关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

第三十二条 对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应当根据其行为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或者离岗培训的处理,可以并处警告或者记过的行政处分;

(二)情节较重的,给予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或者取消执法资格的处理,可以并处记过、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三)情节严重的,给予取消执法资格、予以辞退或者责令引咎辞职的处理,可以并处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由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过错造成的;

(二)因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冲突导致的;

(三)因不可抗力、正当防卫导致的;

(四)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形。

第三十四条 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情节显著轻微、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免予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三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处理:

(一)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的;

(二)由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部分过错造成的;

(三)对共同执法或者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作出的决定,能够证明共同执法过程中或者讨论时提出部分反对意见的;

(四)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形。

第三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拒不纠正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行为的;

(二)干扰、妨碍行政执法责任调查的;

(三)对申诉人、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

(四)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教唆、帮助行政管理相对人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五)一年内被追究两次或者两次以上行政执法责任的;

(六)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形。

第五章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程序

第三十七条 监察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的管辖分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其相关规定办理。下列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案件应当由监察机关负责调查处理:

(一)需要追究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其领导成员个人行政执法责任的;

(二)造成区域内重大社会影响或者涉及多个行政执法机关的;

(三)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追究其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责任而未予追究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调查处理的。

第三十八条 追究行政执法责任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核查,认为有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事实,需要追究责任的,予以立案;

(二)制定调查方案,组织实施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三)制定书面调查报告;(四)根据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五)按照管理权限作出处理决定。

第三十九条 各级监察机关或者行政执法机关对下列案件线索应当进行初步核查: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二)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部分撤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限期履行法定职责或者变更行政处罚,且该判决已经生效的;

(三)经行政复议,被复议决定撤销、变更、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责令限期履行法定职责,且该复议决定已生效的;

(四)在上级或者同级人大、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中,被认定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上级或者同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建议、提案形式要求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的;

(六)财政、审计、信访、法制等机关或者机构发现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涉嫌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

(七)其他合法途径发现的线索。

第四十条 案件线索经过初步核查后,各级监察机关或者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出具初步核查结果后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决定。对于移送的案件,应当向移送案件线索的机关或者机构书面说明情况。移送机关或者机构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

各级监察机关或者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决定是否立案后三个工作日内将立案结果和理由通知具名举报人。

第四十一条 下列案件的立案决定,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其处理决定,应当就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事先征求同级政府法制机构的意见,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

(一)需要追究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责任的;

(二)需要追究行政执法机关领导成员个人行政执法责任的;

(三)社会影响较大或者涉及多个行政执法机关的;

(四)涉及境外的;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案件。

第四十二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调查取证的工作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调查人员有权向有关行政执法机关调阅、复印有关案卷材料,询问相关人员。

调查人员与被调查对象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被调查对象有权要求调查人员回避,并说明回避理由。

第四十三条 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调查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调查处理期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四条 对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应当制作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责任人的基本情况;

(二)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执法责任的认定;

(四)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依据;

(五)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决定;

(六)不服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的申诉途径、期限和方式;

(七)作出决定的机关和日期。

第四十五条 监察机关或者行政执法机关对于立案调查的案件,经调查认定不存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事实的,或者不需要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应当予以撤销,并书面告知被调查单位及其上级行政执法部门或者被调查人及其所在单位。

涉及本办法第四十条规定案件的撤销,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四十六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送达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责任人,并依照管理权限报送有关部门备案。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情况应当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评议考核依据。

第四十七条 受到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责任人对追究决定不服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提出申诉或者申请复核。

第四十八条 监察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故意隐瞒违法行为或者发现有应予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违法行为而不立案追究的;

(二)违法加重或者减轻责任人员责任的;

(三)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而不移交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本办法实施之前本市发布的有关行政执法追究的规章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

(2012年4月5日)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强化法官办案责任意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公正廉洁司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条例》、《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审判、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应严格公正司法,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法定程序办理案件,对所办案件质量终身负责。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错案一般是指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故意违反与审判执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或者因重大过失违反与审判执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

第四条 案件是否构成错案由各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确认。对审判委员会确认为错案的案件,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条 全省各级法院设立错案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院长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和分管审判管理工作的院领导、纪检组长和政治部主任任副组长。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错案责任追究工作的日常事务。

第六条 错案责任追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原则;

(二)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原则;

(三)依法审查,依程序确认原则;

(四)责任自负,罚当其过原则;

(五)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二章 错案范围

第七条 各类案件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相关人员错案责任:

(一)违反规定私自办理案件或内外勾结制造假案的;

(二)毁弃、篡改、隐匿、伪造证据或指使、帮助他人作伪证,导致裁判错误的;

(三)私自制作诉讼、执行文书的,或者制作诉讼文书时,违背合议庭评议结果、审判委员会决定,或者因重大工作过失导致诉讼文书主文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1 【背景】:1998年和1999年,最高院和省高院先后出台的对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等法规如今已有十三四年的历史了,因为法律法规的修订、法院自身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执法环境的改变,一些条文的表述及内容已经不准确、不规范,造成在实际操作中追究难度较大。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鉴于近年来佘祥林、赵作海等冤案频发,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法院今后办错案时的态度“不能像鸵鸟一样,明明知道有问题,却假装没有问题”。2012年4月5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错案责任终身制追究办法(试行)》即日起试行。据悉,这在全国还是首创。

(四)向合议庭、审判委员会报告案情时故意隐瞒主要证据、重要情节,或者提供虚假材料,导致裁判错误的;

(五)故意违反法律规定,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的;

(六)故意违反法律规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执行措施或其他强制措施的,以及因在采取上述措施中有重大工作过失而造成案件当事人、案外人或第三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的;

(七)其他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或因重大过失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被审判委员会确认为错案的。

第八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错案责任:

(一)因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或对法律法规、事实证据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偏差的;

(二)在二审或审判监督程序中,当事人提供新证据致使案件事实发生变化的;

(三)因国家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裁判的;

(四)其他经审判委员会依法确认不构成错案的情形。

第三章 错案认定程序

第九条 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负责错案线索的收集,法院各部门应当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及时移送在工作中发现的错案线索,并提供相关材料。

第十条 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对收集到的错案线索,甄别分析后交由相关人员就涉错事项作出说明。对不能作出合理说明的,由审判管理办公室对案件是否构成错案以及错案性质、责任划分进行初步评查认定。评查案件时,应听取相关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第十一条 审判管理办公室组织评查后认为构成错案的,将评查结果告知相关人员。相关人员对评查结果无异议的,审判管理办公室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确认。相关人员对评查结果有异议的,应在十五日内向审判管理办公室申请复议,审判管理办公室另行组成评查组进行复议。经复议仍认定构成错案的,由审判管理办公室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确认。审判委员会讨论时,应听取相关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第四章 错案责任主体认定

第十二条 错案责任由造成错案的责任人承担,二人以上或多个环节共同导致错案的,应区分责任大小,分别确定责任。

第十三条 错案责任按下列情形区分责任:

(一)独任审判造成错案的,由承办人承担全部责任;

(二)案件承办人未如实汇报案情,故意隐瞒主要证据、重要情节,或者提供虚假材料,导致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做出错误评议结论、讨论决定的;或者遗漏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导致错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案件承办人承担全部责任;

(三)经合议庭作出裁决造成错案的,案件承办人、审判长持错误意见的,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持错误意见的成员承担次要责任,合议庭成员中持正确意见的不承担责任,审判委员会改变合议庭意见的,合议庭成员中持正确意见的不承担责任;

(四)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故意违反法律规定或者严重不负责任,利用职权指示独任审判员或合议庭改变原来正确意见导致错案的,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案件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

第五章 错案责任追究

第十四条 经审判委员会确认为错案的,审判管理办公室将错案确认情况及责任划分意见提交错案责任追究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后,将相关材料分别移交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实施责任追究。

第十五条 对应追究错案责任的法院在职工作人员,根据其应负责任按下列情形办理:

(一)应给予调离工作岗位、免职、责令辞职、辞退等处理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办理;

(二)应给予党政纪处理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三)涉嫌犯罪的,将违法线索移送有关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应予追究错案责任的法院工作人员已调其他法院的,由错案认定法院将其错案调查情况向该工作人员现所在法院通报,由该法院根据相关规定予以追责。

第十七条 应予追究错案责任的法院工作人员已调其他单位的,由错案认定法院将其错案调查情况向该工作人员现所在单位通报,建议该单位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追责。

第十八条 应予追究错案责任的法院工作人员已退休的,根据其承担责任应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第十九条 应予追究错案责任的法院工作人员已调离、辞职、退休的,根据其承担责任涉嫌构成犯罪的,由错案认定法院将其违法线索移送有关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上级法院认为下级法院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错案责任而没有追究的,可经院长决定,责令下级法院启动错案责任追究程序。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法院的审判员、助理审判员、执行人员、书记员、司法警察等法院工作人员。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江苏省国家税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加强税务行政执法监督,保证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机关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

第三条 税务行政执法必须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第四条 追究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错罚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国税机关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第六条 各级国税机关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在税务行政执法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作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规章或适用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不当的行政行为,是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根据其过错性质、情节轻重及后果大小进行责任追究。

第七条 国税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作出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本办法进行责任追究:

(一)不按规定征收税款:

1、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擅自多征、少征、不征应征税款或不按规定将税款征解入库的;

2、擅自停征、缓征税款的;

3、擅自改变税基、税率的;

4、擅自改变入库税种、税率的;

5、贪污、挪用、截留、买卖或转让税款的;

6、擅自少征、不征滞纳金的;

7、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为纳税人办理减税、免税或者先征后退等税收优惠的;

8、违反规定办理出口退税的。

(二)不按规定办理开业、变更和注销税务登记以及不按规定办理停复业登记、非正常户认定的;

(三)不按规定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1、不按规定条件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

2、越权审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

3、不按规定进行一般纳税人年审导致年审结果错误或者对年审不合格者未按规定取消其一般纳税人资格的。

(四)不按规定进行发票管理的:

1、不按规定审批纳税人自印发票的;

2、不按规定核定发票发售种类和数量的;

3、超过核定数量或者存量发售发票,或者不按规定种类发售发票的;

4、违反规定的程序发售发票的;

5、不符合发售发票条件,擅自供应发票的;

6、不按规定代开发票的;

7、不按规定对发票进行稽核的。

(五)对纳税人违反税务管理的行为监督管理不力或者未按规定程序实施相应管理措施,造成税款流失的;

(六)擅自超越法定权限和管理权限进行税收管理的;

(七)不按规定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者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1、程序违法的;

2、无法律依据采取措施或者措施不当,造成纳税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

3、未依法及时解除保全措施,使纳税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

(八)不按规定进行行政处罚的:

1、违反程序或者超越权限进行处罚的;

2、应处罚而未处罚的。

(九)未按规定进行税收检查的:

1、应当立案、移送而不立案、移送的;

2、因主观故意或严重不负责任致使案件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的;

3、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

4、案件经复议或者诉讼被变更或撤销的。

(十)对欠税、延期缴纳税款情况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或对上级进行隐瞒的;

(十一)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税收规范性文件的;

(十二)违法审批有关税收业务请示或者申请文书的;

(十三)对下级有关税收执法的请示报告无故不予答复或者答复错误,造成执法错误等严重后果的;

(十四)复议案件经诉讼被变更或者撤销的;

(十五)重大执法事项按规定应当向上级汇报而未汇报的。

(十六)其他应当予以追究的执法过错行为。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本规定对各级国税机关的领导进行责任追究:

(一)明知地方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涉税规范性文件或者命令违法仍予执行并且不向上级机关报告,或者不按上级机关的要求停止执行的;

(二)指使或者强令下级实施违法的行政行为的;

(三)对下级国税机关或者税务执法人员的违法执法行为监督纠正不力,后果严重的。

第九条 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按下列标准予以确认:

(一)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直接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失当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执法人员为责任人;

(二)经审核、批准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违法或者失当的,有过错的行为人、审核人、批准人为责任人;

(三)经集体讨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抽象行政行为违法或者失当的,决策人为主要责任人,同意错误意见的人员为次要责任人;

(四)各级国税机关的领导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过错情形的,该领导为责任人;

(五)各级国税机关主要领导,对本局发生的执法过错负领导责任;

(六)以国税机关名义作出的行政行为违法或者失当的,该国税机关为责任单位,有过错的相关人员按本款前五项规定确定责任。

纳税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或者提供虚假的纳税资料,国税机关无法定审核义务或者难以辨别资料真伪的,有关经办人员不承担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于追究:

(一)主动发现执法过错并及时纠正,尚未造成后果的;

(二)执法过错情节轻微,未产生后果的;

(三)执行上级指令造成执法过错,责任人员提出异议,但未被采纳的;

(四)其他可以从轻或者免于追究的情形。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

(一)因玩忽职守、徇私枉法、受贿、索贿等原因,造成执法过错的;

(二)屡次发生执法过错的;

(三)执法过错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发生执法过错,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其他应当从重追究的情形。

第十二条 对责任单位按下列形式进行追究:

(一)限期改正;

(二)考核扣分;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荣誉称号和评先资格。

第十三条 对责任人按下列形式进行追究:

(一)批评教育,限期改正;

(二)扣发奖金;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或者公开检查;

(四)通报批评;

(五)停止执法资格;

(六)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因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损害纳税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合法权益引起行政赔偿的,国税机关在赔偿损失后,可向过错责任人追偿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第十五条 对税务执法过错进行责任追究?熏按管理权限由责任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国税机关予以实施:

(一)应当按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规定追究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作出处理决定;

(二)应当按本办法第十二条及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四)、(五)项规定追究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报领导小组决定;

(三)应当按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追究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请领导小组同意后,移交纪检监察机构处理;纪检监察机构应将处理结果及时通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六条 追究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处理决定,并通知过错责任单位和个人及需要协助执行的有关部门。

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有权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申请复查或复核。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省辖市国税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乡市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新乡市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保证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使执法职权,提高行政效能,预防和及时纠正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保护公民、法......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组工干部合法、公正、高效实施行政管理,预防和及时纠正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追究有......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为进一步落实执法岗位目标责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效能,切实保障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本制度。 一、执法岗位责任制......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保证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正确、及时、公正、高效实施行政执法,防止和纠正行政过错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建......

    15北京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精选五篇)

    15北京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发文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7-7-27 执行日期:2007-7-27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和《国务......

    《河南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河南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河南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保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范文

    安顺市人民政府令 第53号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已经2015年6月3日市三届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曾永涛 2015年6月12日......

    青岛市行政执法责任目标考核试行办法

    【发布单位】81508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7-03-10 【生效日期】1997-03-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岛市行政执法责任目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