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心导管护理常规(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22:3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射频消融+心导管护理常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射频消融+心导管护理常规》。

第一篇:射频消融+心导管护理常规

射频消融术护理常规 概述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导管治疗术,是通过导管头端的电极释放射频电能,在导管头端与局部的心肌内膜之间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46-90度)后,使特定的局部心肌脱水、变形和坏死,自律性和传导性能均发生改变,从而使心律失常得以根治。护理评估

1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常用药物及效果。2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3病人对射频消融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询问病人主诉,观察病人症状及心电检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

2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3予鼻导管吸氧。

4饮食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饱餐及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5心理护理:做好病人、家属的解释工作,介绍射频消融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方法、手术过程,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专科护理 术前护理

1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合作,病人和家属签字。2术前停服抗心律失常药一周。

3完善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食道调搏、动态心电图、超声、电解质、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4皮肤准备:双侧锁骨上下及腋窝,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

5术前训练卧床排大小便,避免术后卧位改变造成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6术前一晚按医嘱服镇静药。7术晨禁早餐.8术前予留置套管针、术前用药。术后护理

1平车送回病房,平卧6小时,下肢伸直。

2心电监护12(24)小时,观察有无再出现心律失常。

3术后每30分钟监测BP、P、R一次,共4次,血压稳定后改为每2小时测一次。

4观察伤口情况:Q1/2H观察穿刺伤口有无渗血、双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及皮温,如无异常连续观察4次。后改为按医嘱护理级别巡视观察病人。5观察有否胸痛、心慌、气促、发绀、恶心等情况出现。6术后可进食。术后8小时无排尿而膀胱胀痛者及时处理。并发症护理及应急处理

1急性心脏压塞:术中导管机械性刺激使心脏破裂所致,病人表现为烦躁、淡漠面色苍白,心率多为减慢、血压降低,透视下可见心影增大(或不增大)、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心脏超声可见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征。护士术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协助医师进行抢救,立即行心包穿刺引流术,同时做好开胸修补术准备。3.3.2肺动脉栓塞:主要发生在解除卧位开始活动时,栓塞范围小者症状轻、恢复快,大的栓塞很快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丧失抢救机会。

1护士应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仅穿刺股静脉者下肢限制活动不超过6小时,穿刺股动脉者不超过12小时。

2有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静脉曲张、栓塞史、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在血管包扎2小时后常规应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

3与血管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误穿锁骨下动脉、血/气胸、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血栓形成及栓塞,护士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遵医嘱给予溶栓等对症处理,并做好急诊手术准备。4健康指导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轰动适度,维持日常生活自立即可。2按医嘱继续服药,不得随意自行增减药物和药量。3饮食指导:给予高热量、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有水肿者,宜进食低盐或无盐饮食,忌吃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教会病人测量脉搏,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

5复诊:出院3个月内每2周门诊复查1次,如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心导管检查术

【概述】

心导管检查是通过心导管插管术进行心脏各腔室、瓣膜与血管的构造及功能的检查,包括右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右心造影、左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左心造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其目的是明确诊断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的部位与性质,病变是否引起了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程度,为采用介入性治疗或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护理评估】

病人及家属对心导管检查的理解及配合程度。病人及家属是否已签介入术同意书。病人的病情,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饮食与休息: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食物,少量多餐。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让病人得到充分的睡眠与休息。

2.吸氧:根据病人的病情必要时给予吸氧。3.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专科护理 术前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超声心电图等。

3根据需要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或上肢、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区备皮及清洁皮肤。4穿刺股动脉者应检查两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志,以便于手术中、术后对照观察。5训练病人床上排尿。

6为病人脱掉内衣并更换干净的病人衣服,脱掉病人身上的首饰,术前排空膀胱。7术前饮食以六成饱为宜,可进食米饭、面条等。8给病人留置头皮留置针,在病人的左上肢戴上手腕带。9病人和家属签介入术同意书。术后护理

1嘱病人卧床休息,穿刺口予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每半小时观察伤口,了解有否出血,渗液,瘀斑,观察术肢指端血液循环情况,了解有否肿胀,皮肤有否紫绀和病人自诉有否疼痛,麻木等症状,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股动脉穿刺者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比较两侧肢端的颜色、温度、感觉情况。每两小时提醒医生放松止血器一次,病人无特殊情况下共放松3次止血器已完全放松,12小时后可以拆除止血器。2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3监测病人的一般状态及生命体征,每半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心率,稳定情况下共六次,不稳定高或低随时测量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护理及应急处理。

1.局部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

处理措施:术后注意观察穿刺口及术侧机体有无出血与血肿,发现异常马上通知医生,给予重新包扎止血。2.心律失常。

处理措施: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处理。3心脏填塞: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甚至肺部出现湿啰音等症状,应首先考虑心包填塞可能。

处理措施:安慰病人,立即进行床边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作心包穿刺准备配合医生抢救。监测血压q 5~10min,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健康指导】

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食低脂清淡饮食,避免饱餐及刺激性食物,预防便秘,忌烟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按医嘱服药,定期到门诊复诊。

第二篇:导管护理常规

导管护理常规

一、人工气道的护理常规

1.氧气管和湿化瓶、湿化水每24小时更换,长期带机的患者呼吸回路每周更换,如果被痰液、血液等污染时随时更换。2.口腔与气道分开使用吸痰管。

3.对于带呼吸机的患者,如果吸痰时需要断开呼吸机,要用无菌治疗巾。4.吸痰盘每4小时更换一次,如果治疗巾被浸湿或被痰液、血液污染时,应该随时更换。

5.适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根据痰液的性质适时调整湿化液的温度,避免湿化过度或湿化不足。呼吸回路积水杯应处于管道的最低位,以免影响积水通气效果。

6.为避免导管随呼吸运动上下滑动和意外拔管,妥善固定导管,气管切开导管系带松紧以一指为宜;气管插管导管在使用两条胶布固定的基础上需加用带子固定或使用一次性固定器;保持导管的中立位;呼吸机管道的高度不得高于气管导管,避免导管内的冷凝水返流入气道,增加VAP发生的几率。

7.多取斜坡或半卧位,适时变换头位,以免颈项强直、体表压伤及咽喉损伤。

8.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及患者症状和体征变换情况,及时发现相关并发症;气管切开患者观察气管切开有无分泌物、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痰液的量、性状、气味;臵管的深度。

9.准确记录插管的方法、途径、插管的深度、插管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气管切开患者需要记录气管切开情况,如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出,渗出物的性状;气道内痰液的情况。

二、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臵受压、打折、扭曲。2.留臵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3.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4.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根据颅内压情况臵于床面或遵医嘱调整。

5.引流早期(1~2h)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6.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堵塞。

7.硬膜外、硬膜下引流液量及颜色突然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8.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妥善固定。9.每日更换引流瓶。

10.详细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11.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h,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三、动静脉臵管的护理常规

1.对动静脉臵管的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观察臵管刻度并准确记录,应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d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d更换一次;若穿刺部位发生渗夜、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的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

3.CVC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血液动力学的监测,不应用于高压注2 射泵注射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

4.给药前后宜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

5.合理安排输入液体的顺序:用生理盐水间隔高渗性、高PH值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推注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管腔内。

6.PICC、CVC、PORT的冲管和封管应使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臵。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盐水的浓度:PICC或CVC可用0-10U/ml。输完血液制品或营养液后须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冲管或更换输液器。

7.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暂时保留PICC、CVC、PORT,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8.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分析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 应遵医嘱及时处理并记录。

9.封管后,应避免臵管的肢体受压,预防静脉压力增加导致血液返流,防止导管堵塞。

四、胃管的护理常规

1.双固定,注明臵管时间,防止牵拉,并保证管路通畅。2.管喂注射器一人一用。

3.保持胃管通畅,管喂前后温开水冲管,持续管喂每4小时冲管一次。4.观察臵管的刻度,管喂前回抽有无胃储留,胃液的性状,管喂患者有无呛咳、反流、恶心、呕吐并记录;患者的全身情况(电解质、营养状况、出入量);臵管侧鼻腔皮肤。5.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如引流出鲜红色血液,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并记录。

6.口服给药时,先将药片碾碎溶解后注入,并用温水冲洗胃管,夹管30min。7.必要时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8.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次。9.定时更换引流装臵。

10.食管和胃部手术后,冲洗胃管有阻力时不可强行冲洗,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11.告知患者及家属防止胃管脱出的措施。

12.若胃肠减压,正确连接负压吸引装臵,负压吸力不可过强,以免堵塞管口和损伤胃黏膜。

13.拔管时,先将吸引装臵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患者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

五、胸腔闭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1.多取半卧位,便于引流。

2.维持引流系统的密闭,长玻璃管下端应侵入液面以下3~4cm。3.引流装臵各接头处及流量瓶内面均应保持无菌,每日更换引流瓶。4.引流瓶距臵管处约60~100cm。

5.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堵塞。6.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和移位。

7.观察引流物的性质量及速度水柱波动情况,臵管处皮肤情况,有无皮下气肿,并记录。

六、“T”型管引流的护理常规

1.多取半卧位,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下床活动时,引流袋位臵低于腹部切开位臵。

2.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3.妥善固定,严防牵拉脱落。

4.定时接捏引流管,避免管道扭曲、受压、滑脱。5.观察引流物的性质、量、黄疸情况,大小便颜色。6.记录引流的性质、量、黄疸及排尿、排粪情况。

七、尿管的护理常规

1.尿管双固定,防止滑脱,标识清楚。

2.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2周更换尿管,精密每周更换尿袋,一般尿袋每周更换2次,会阴部护理,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3.尿袋不可高于患者尿道及膀胱以防尿液反流。

4.防止尿管被压迫及扭曲;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尿液流出的量及流速,也可预防感染。

5.定时挤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6.观察尿液性状、量、颜色并记录,尿道口的情况,患者的反应。发现引流量突然减少或增多、颜色性状改变,患者出现腹胀、发热、生命体征改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八、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1.引流管用胶布“S”形固定,防止滑脱,标识清楚。2.引流袋位臵必须低于切口平面。3.定时挤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4.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发现引流量突然减少或增多、颜色性状改变,患者出现腹胀、发热、生命体征改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5.观察伤口敷料处有无渗出液。

6.观察有无感染、出血、慢性窦道等并发症。

7.拔管后注意观察伤口渗出情况,渗出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8.准确记录24h引流量。9.定时更换引流袋。

九、血浆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1.引流管用胶布“S”形固定,防止滑脱,标识清楚。2.引流袋位臵必须低于切口平面。

3.定时挤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4.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发现引流量突然增多、颜色性状改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5.观察伤口敷料处有无渗出液。

6.拔管后注意观察伤口渗出情况,渗出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7.准确记录24h引流量。10.定时更换引流袋。十、一次性使用吸氧管的护理常规

1.接通氧气遵医嘱调至所需流量10秒钟,检查出气口畅通。

2.一次性使用吸氧管包装内容物破损,加湿通路(或湿化器)漏液,零部件缺失、形变或链接部分分离,严禁使用。3.加湿通路使用时应保持树直,倾斜不得超过30度。4.除急救外严禁向加湿通路瓶体内添加任何物质。5.严禁挤压加湿通路瓶体,以免形变漏液。

6.加湿通路瓶体内湿化液浑浊、有异物时,严禁使用。7.包装开启,立即使用。标识清楚。

8.按一次性使用医疗耗材的处理方法进行销毁。

第三篇:心导管介入术护理常规

心导管介入术护理常规

先心病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是近十五年来在心脏病介入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通过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插入特制的导管,将特制的封堵器由外周血管送入达到所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将封堵器释放并固定在病变部位,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一、术前护理

(一)常规检查

体格检查、普通化验、心电图、心脏彩超

(二)介入治疗前的治疗及护理

(1)纠正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避免哭闹,以减少活动量。(2)进食原则少量多次,有助改善心功能。

(3)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通常我们都采取单人或病床少的房间。保证充足睡眠。

(三)术前一天

(1)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讲述成功的例子,减轻焦虑心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多交流、沟通,训练床上排尿等。(2)术前一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清洁皮肤准备:股动脉及股静脉是最佳选择穿刺点,所以股部清洁非常重要,局部有溃烂及感染时暂停手术。

(4)禁食水:1y以上患儿禁食水6h,小于1y禁食水4h,禁食期间,适量补液,预防术中低血糖、低血容量性休克。

(5)前应置好留置针:一般选择在左下肢,便于术中操作。(6)交代家长做好术后生活用品准备:牛奶、纸尿裤等。(7)患儿去导管室前家长应督促或协助排净大、小便,预防介入治

疗手术时行股动静脉穿刺误伤膀胱。

二、术后护理

(1)患儿置病床,立即予低流量吸氧1升分。(2)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3)接心电图导线,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及节律。(4)接经皮氧导线,测量数值。

(5)接血压导线遵医嘱测量血压:15min4、30min4、1h3次,直至平稳。(6)静脉穿刺侧制动4~6小时,按压1小时,放松后无出血不按;有出血继续按;动脉穿刺以左手食指、中指两指按压穿刺点止血3小时以上;压迫点在皮肤穿刺点近心侧1~2cm处,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卧床制动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7)定时扪及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弱,并与对侧进行比较。观察穿刺侧有无局部血肿,当血肿明显增大或穿刺点有新鲜出血时,必须加压,直至出血停止。

(8)注意观察穿刺侧皮肤温度、颜色,并与对侧进行比较;若穿刺侧的下肢发凉、变紫予以按摩、揉搓,处理后无明显改善,立即通知医生行溶栓、抗凝等对症处理。

(9)注意观察全身情况:面色、小便颜色等。

(10)全麻术后禁食水4~6小时,清醒后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试饮水。(11)固定患儿四肢,保持患儿安静,烦躁时可用镇静剂。(12)及时、准确记录各项数值。

三、并发症护理

(1)溶血:术后严密观察患儿鸟良机颜色,观察体温。发生溶血时遵医嘱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激素治疗,保护肾功能。

(2)血栓栓塞:对足背动脉叫对侧弱、皮温较对侧低者,使用肝素5000u加入0.9%NS中静脉注入,必要时6小时重复1次。

(3)封堵器移位、变形或脱落:一旦发生用异物钳取出或外科手术。

四、健康教育

(1)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其他检查不限制。

(2)嘱患儿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等;经常观察穿刺处,防止穿刺部位愈合不良而形成血肿。

(3)保证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增强体质。同时给予适量的粗纤维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4)先心病介入术后一年内不能受外伤,注意防治感染。

(5)介入术后一年后可以上体育课进行一些运动,但是也要避免剧运动,有异常情况需随诊检查。(5)定期随访。

省立儿童医院

第四篇: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

一、术前:

1.常规检查:胸片、十二导联心电图、心脏超声、必要时Holter、运动负荷ECG左房和肺静脉CT、CAG(手术入路、周围血管、栓塞可能情况-TEE除外左房血栓等)检查。

2.常规化验:甲功、急查血液分析、凝血三项、离子(E4A)、生化组合(血糖、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心肌肌酶谱等),抽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IV、梅毒、留取尿常规、便常规等。术前血液传染病指标(肝炎七项、抗HIV、梅毒)未回报时,须病人和其家属同意并签字“术后一切结果与介入手术无关”。

3.术前签字须病人及家属共同签手术协议书,除常见危险及并发症外(见介入诊治报告单),尚需交代:(1)手术不成功:(2)术后复发;(3)111度AVB,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费用自理:④猝死。

4.下医嘱、备皮(左、右侧腹股沟区,双侧颈、胸部)、查看押金。

5.年龄≥40岁,术前常规服用阿斯匹林80-120mg。

6.如术者无特殊要求,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胺碘硐除外)。

7.术前触摸双股、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听诊股动脉区有无血管杂音,如有异常及时记入病程记录并通知术者。

8.完成术前讨论并详细记录。

二、术后:

1.心电图:术后即刻、术后1~2天、出院前十二导联心电图,必要时随时加做。注意观察心率、心脏节律、P-R间期(注意有无房室传导阻滞)、有无预激、与术前对比有无ST-T改变等。

2.术后常规测心率、血压、摸足背动脉、及观察穿刺局部出血情况,即刻、每半小时一次共4次。如有病情变化,依具体情况密切观察。书写术后病程记录至少1次。

3.根据动脉或静脉穿刺途径决定卧床时间。如为动脉途径,则平卧8~12小时,沙袋压迫6小时,以后可在床上翻身或侧卧,16--24小时可下床活动。如为静脉途径,则平卧3--6小时后下床活动(通常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非穿刺肢体关节可屈曲、内外翻,穿刺侧下肢足部可正勾绷、侧勾绷转动。平卧时间过长或为老年病人,下床前指导病人逐渐适应不同体位(15„---30‟,45„--60„),然后坐位、直立下床,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4.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80~120mg,1/El,术后服用1~2月;儿童用量酌减。特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见术后医嘱。

5.如病人出现明显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率过速或过缓,伴有对升压药反应不佳的血压明显降低,在排除其它因素(如迷走神经反射)的情况下,应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性并行床旁心脏超声确诊,其后及时抢救、处理。

6.如不能排除心包填塞的可能,其处理程序如下:(1)导管室行心脏透视检查,和/或心脏超声检查,诊断明确后立即行心包穿刺术;(2)如已回病房行床边心脏超声检查(先心内科)及测定周围静脉压;(3)病情危重高度怀疑心包填塞者行床边心包穿刺术。(4)以上三项措 施不能凑效时,急请心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胸心包切开术及心肌修补术。

心内电生理检查

经静脉常规放置RV-

4、CS-10极标测电极导管。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穿刺成功后经静脉注入肝素5 000 U。经多功能鞘管放置长交换导丝至LSPV左上肺静脉内,撤出多功能鞘管至右心房,由导丝定位指引路径,将消融导管通过同一房间隔穿刺部位送至左心房,再沿导丝将多功能鞘管送至左心房。用多功能鞘管分别行选择性逆行肺静脉造影,测量肺静脉口直径,据其选择合适的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标测电极导管),经多功能鞘管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至肺静脉口,利用不同的X线投照角度判断环状标测电极导管与肺静脉口的相对关系,环状标测电极导管的放置原则是位于临近肺静脉开口心房侧且尽可能与肺静脉长轴垂直。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包括右心房和冠状静脉窦近、远端程序刺激。消融靶点的确定

在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起搏下对PV和VC逐一标测,顺序为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 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 IPV)、和上腔静脉(SVC)。采用双极腔内电图记录的方法,记录并分析肺静脉电位(PVP)和房性心律失常的电活动激动顺序和频率。在PV内记录到高频、高振幅、碎裂、锐利的电位为PVP。在窦性、房性心律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时,根据从心房向静脉内的电传导和肺静脉电位的激动顺序确定消融靶点。消融靶点为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近、远端起搏时,肺静脉口记录的最早肺静脉激动点和最短的心房静脉电位间期, 或心房和静脉电位融合处。

消融方法

使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 消融温度45~50℃,射频功率25~35 W,放电时给予盐水速度为20 ml/min。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引下,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P/D起搏时放电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见PVP的变化,即激动顺序改变、电位幅度变小、延迟或消失,有效部位持续放电消融60 s。每根PV通常需要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节段消融从而完成完全电隔离。重复心内电生理检查,电隔离成功的标志为消融后无持续性房性早搏(房早)或房颤;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远端起搏下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记录到的静脉电位完全消失;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肺静脉电位标测

术中准确清晰地显示PVP是确定靶静脉、成功隔离PV和判断治疗终点的关键。通常在静脉开口处可记录到低振幅、圆钝的心房电位和高频、碎裂、锐利、高振幅的静脉电位。研究表明,单极标测技术比双极标测技术可更精确地进行消融靶点定位,提高对肺静脉隔离成功与否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能量释放、缩短透视时间。另有研究显示,心房不同部位刺激有益于PVP的标测、消融靶点和终点的判断,及术后残余电位和可疑PVP性质的鉴别,心房不同部位的刺激使心房和PV按不同顺序激动, PVP和远场心房电位间距发生变化, 从而使原被掩盖的PVP得以显现。本组病例行肺静脉电隔离时,左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远端刺激,右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口刺激,以求清晰显示PVP(相应侧近距离刺激)。

肺静脉电极导管的操作

肺静脉内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的放置是肺静脉电隔离的前提。操控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进入左、右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一般没有困难。右下肺静脉由于其解剖特点,电极导管的操控较困难,其操作要点为避免房间隔穿刺部位过高;充分利用X线透视体位,多采用右前斜位30°;于右下肺静脉上方,电极导管远端在心房侧收弯后,逆钟相旋转贴靠左心房侧后壁,然后松弯回撤电极导管,电极导管自行弹入静脉口,如不成功可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肺静脉电隔离部位

研究提示 ,环绕肺静脉的肌袖样组织延续到肺静脉前庭(pulmonary vein antrum),隔离肺静脉的消融线应在肺静脉前庭与左心房之间,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PV狭窄的发生率。静脉与心房连接处的确定可根据肺静脉影像资料、局部心房和静脉的电位特征及消融电极导管在连接处的滑动现象。(定位问题:相对准确)本组病例标测和消融均在肺静脉口外心房侧,术后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率为9516%,治疗成功率为7510% ,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肺静脉狭窄。

肺静脉电隔离终点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专家工作组关于“心房颤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隔离治疗—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04)中提出了大静脉电隔离的治疗终点。但研究发现[ 15 ]AF电隔离术存在传入阻滞时,约42%的病例不伴有传出阻滞,部分病例短时间内恢复了肺静脉传导,提示进一步评价静脉至心房电传导的重要性。本组病例成功隔离大静脉110根,其中静脉电位完全消失者86根;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和传出阻滞16根,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8根。本组病例在完成电隔离治疗后,再次标测电隔离后的肺静脉,避免短时间内恢复电传导,降低复发率。

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隔离大静脉与心房间的解剖或电学连接,可使9516%的心脏大静脉达到完全电学隔离,使70%以上的PAF病例不再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PV和VC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现已成为PAF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术后常规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华法林抗凝治疗未起效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术后抗凝治疗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患者AF发生情况和有无PV狭窄。术后门诊随访,行临床症状询问和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复查。

第五篇:胸腔闭式导管常规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管是胸腔常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58例开胸手术患者放置的胸腔闭式引流管进行精心细致的护理。结果:258例患者,经精心细致的护理,均按时拔管,康复出院。结论:术后加强引流管的护理、引流液的观察,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防止感染,是保证置管引流成功、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胸腔闭式引流管是胸腔术后常规安置的引流管,它的引流是利用半卧位达到顺位引流及虹吸原理。当肺组织本身扩张及患者有效咳嗽时,利用呼吸时的压力差,使胸部引流通过水封瓶将术侧胸腔内积气、积液、积血引流排出体外,调节胸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有助于肺的早期复张及胸残腔的消灭,防止感染,推测胸腔内有无出血、肺漏气等情况[1]。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58例,男187例,女71例;年龄32~85岁;其中,肺癌根治术128例,食管癌根治术76例,脓胸清除术27例,纵隔肿瘤9例,肺结核病灶清除术5例,肺破裂修补术13例;258例患者,经精心细致的护理,均按时拔管,康复出院。

2护理

2.1开胸手术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一般开胸手术在术侧腋中线第7、8肋间放置一根闭式引流管,上叶切除需放置两根,上根置于第2肋排气,全肺切除术后放置一根胸腔闭式引流管,接无菌水封瓶,平时夹闭,根据病情决定开放,以了解胸腔内压力,防止纵隔移位。

2.2引流管要正确衔接、妥善固定

术后护送患者回病房时,要专人护送,并且需要用两把血管钳钳夹引流管。搬动时,动作要轻巧,慎防引流管脱出。引流管的长度要适宜,以患者能够翻身或在床边活动为宜,太短会影响引流,过长则易扭曲,增大死腔,影响通气。引流管及引流瓶应放置低于胸腔水平面60~100 cm。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将引流管的远端与水封瓶的长玻璃管上端连接,检查与水封瓶是否密封,然后放开血管钳。将引流管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

2.3保持引流管通畅

术后12 h内应每隔30~60 min挤压引流管一次。引流管要避免受压、扭曲、脱落、堵塞[2],水封瓶长玻璃管水柱是否随着呼吸上下波动,正常的水柱上下波动4~6 cm。如插管局部疼痛,不敢吸气,多由于插管位置不当所致。可轻轻转动插管,改变位置,即可奏效。如水封瓶长管中之水柱突然停止波动,引流量突然减少,则表示引流不畅,应立即检查引流管有无脱落、滑出、扭曲及血凝块堵塞。如有扭曲应予解除。疑有堵塞者,可用手挤压引流管,方法是一手捏紧引流管的远端,另一手反复挤压近端引流管,再缓慢松开捏紧的引流管,挤压时注意避免牵拉导致患者疼痛。经以上处理无效时,需在无菌操作下用生理盐水冲洗,或在无菌操作下调整引流管的位置。

2.4维持引流系统密闭

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在有效期内,引流瓶有无裂缝、漏气,是否密封等。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水封瓶的长管应置在液面下3~4 cm,并保持直立位,胸壁胸腔引流管切口周围要用油纱布严密包盖。如水封瓶不慎打破,应立即夹闭引流管,另换一水封瓶,然后开放钳夹,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以排出进入胸膜腔内的空气。

2.5保持舒适的卧位

全麻清醒6 h后,如患者血压平稳,给予半卧位,使胸腔内的积液聚积在胸膜腔下部,同时增大胸腔容积,利于呼吸及引流,并经常鼓励患者咳嗽与深呼吸,促使肺膨胀。术后第一日扶患者坐起,按扶患者伤口,鼓励患者咳嗽,同时注意患者面色、心率变化。本组患者均能配合有效咳嗽、咳痰,无肺不张发生,胸腔引流管通畅。

2.6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

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量、引流液颜色、性质、引流速度、有无血块。引流量多时应每15分钟或30分钟记录一次。术后第一个6 h内,每小时不应超过100 ml,第一个24 h内不应超过500 ml[3],如果术后每小时引流量持续在200 ml以上,连续3次,且颜色鲜红,性质较黏稠,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症状,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应做好标记,在瓶上贴上胶布条,标上时间,除采取输血、应用止血药物外且需保持引流管通畅,以防血块堵塞引流,并做好二次开胸的准备,必要时进行开胸止血。本组未发生胸腔内活动性出血与乳糜胸病例。

2.7气体排出观察

引流瓶中如有气体逸出,需观察引流瓶内气泡逸出的程度。咳嗽时有少量气体逸出为Ⅰ度,说话时有气泡逸出为Ⅱ度,平静呼吸时有气泡逸出为Ⅲ度。如有中小气泡逸出,提示肺脏层胸膜有破裂,破裂口不大,通常24~48 h可修复。如有大气泡逸出,提示肺脏层胸膜破裂口较大,或肺有较严重裂伤,需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排气停止,引流管无阻塞,提示肺漏气已修复。

2.8保持适当的胸腔引流瓶吸引负压

引流瓶吸引负压一般为-10~-15 cm水柱,如有引流液量过多或肺泡漏气严重,根据程度适当减小引流瓶吸引负压,以防出血或影响肺泡裂隙的愈合。

2.9严格无菌预防感染

每24小时更换引流瓶内液体一次。更换前要洗手。更换液体时,先用两把血管钳双重夹闭引流管,防止气体进入。更换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水封瓶内一般要装无菌生理盐水500 ml。更换后要进行检查,确定衔接无误,封闭良好、方可放开血管钳。

2.10拔管

开胸手术后一般48~72 h即可拔管,具体拔管时间应根据病情、引流液的多少及肺膨胀情况而定。经X线检查,证实胸腔已无积液、肺膨胀良好,24 h引流量<50 ml,无气体排出,即可拔管。拔管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迅速拔出引流管,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引流伤口,并用胶布固定,或收紧结扎已放置在引流管切口的缝线。拔管后要观察患者有否呼吸困难、气胸或皮下气肿,要检查引流口密闭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敷料渗湿应立即更换。

3小结

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开胸术后常规安置的引流管,是利用体位引流及虹吸原理,排出胸腔内的积血、积液、积气,恢复胸腔内负压,促使肺膨胀,恢复呼吸功能,观察肺漏气及引流量,预防胸腔内感染,因此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引流速度及引流液量,定期更换引流瓶内液体,严格无菌预防感染并做好拔管的护理,以保证术后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1.[2]李碧辉,陈小帆,陈丽娜.胸腔内置管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83例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3(9):855.[3]刘衡湘.创伤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体会[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5(8):10.[4]楼琴华.中心静脉留置治疗胸腔积液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35-36.[5]陈凤霞.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22,78.(收稿日期:2009-02-25)(王凤莲)

本篇文章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