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及其构建
永济市城北中学
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及其构建
一、建立明确的领导分工体系
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政教副校长分管学校安全工作。包括安全档案、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治安、消防、交通管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全。联系政教处,安全办。后勤副校长负责食堂、小卖部食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校舍、建筑物、水电气、消防器材、压力容器等安全生产工作或维护更新,联系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副校长负责学校档案、师德师风、集体上访、教学活动、电教设施设备、危化品、网络与信息等安全生产工作。联系教导处、教科室。
二、明确安全职责及建立工作小组
(一)、建立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全办。
(二)、落实安全责任制。
全校安全稳定由校长负总责;副校长具体负责;行政值周是该周安全主管;各块分管领导为该块安全稳定第一责任人;部门领导为安全具体责任人;年级组长为本年级直接责任人;各班主任是该班安全稳定第一责任人;科任教师是该堂课和课间管理(包含楼道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各部门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值周教师是该周的安全责任人。
(三)、建立安全工作组
1、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每周定期召开食品安全会,督促食堂超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食堂内外环境卫生,炊餐具消毒,室内杀虫灭鼠,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习惯。
②定点采购物品,查验合格证、填写进货记录单,确保所购物资符合卫生要求和质优价廉。
③督促从业人员定期体检,杜绝疾病人员从事餐饮工作。④禁止非食堂人员进入食堂操作间和仓库,防止有毒病菌带入。⑤坚持食物按照上级规定时间留样,杜绝中毒事件发生。
2、消防、紧急疏散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每学期开展一次消防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灭火、防火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②每期开展一次消防疏散演练。坚持集合疏散两路纵队进出,任课教师指挥。
3、教育教学活动安全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任课教师是当堂课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从预备铃响到下课铃响这段时间,对学生的安全全程负责。
②上课前清点缺课学生并做好记载,课后将缺课学生名单告知班主任
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上室外课的教师下课前还要注意清点学生是否与上课一致,以防学生私自离校。
③教育学生时,教师必须在现场,不准将学生站在教室外或者留在办公室。
④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⑤严禁擅自脱离课堂和不按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教学等。⑥学生集合、集会等活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预案。
4、校舍场地及设施设备安全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定期检查。对校舍场地及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一日一小查,一周一中查,每月一次大排查,特殊情况随时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排除。
②经常检查电器设备、消防设施、体育器械、重大教学设备,发现损坏应及时维修、更换。
③加强对实验室、电脑室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按规定操作,发现隐患及时补救。
④各任课老师在电器、教具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如有故障停止使用,并及时报修。体育器械(包括固定体育器械)在使用前体育教师或活动课辅导教师要先认真检查一遍,确信完好方可组织学生使用;使用时,教师不得离开现场,要随时关注学生活动,加强保护。⑤班主任要加强用电、用水管理。定期检查教室内电器设备,禁止乱拉电线,要按规定接插线,插线前应检查电线绝缘皮是否完好。教育
学生倒开水时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⑥体育、音乐、科学、电脑、美术、英语等专用设施要定期检查,发现有使用损坏、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修补。艺术、微机等专用教室应及时关门、关窗、关灯。严禁学生到专用教室玩耍。
5、预防传染病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发生疫情时,班主任每天晨检并做好记录,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送卫生院诊治,确保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②查验计划免疫接种证,督促学生免疫接种,记载学生传染病史。③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安排作息制度,提高学生肌体的抗病能力。
④预防传染病源进入学校,凡是处在传染病隔离期或恢复期的病人或带菌者(如,伤寒、痢疾、水痘、传染性肝炎等传染病)必须在隔离期满或治疗后经检验为阴性,经医院证明方能返校学校。
⑤切断传播途径,健全环境卫生制度。保持环境整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预防各种传染病。
6、校园安保组 具体职责:
①严格准入制,来访人员必须凭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后,方可进入校园。
②走读生早上到校不得超出规定时间10分钟到校,中午、下午离校凭出入证进出校门。
③住校生周末按照规定在寝室管理员处登记方可留寝,回家学生按照规定离校。周末学生特殊情况需要出校门,必须经班主任批准,门卫同意后方可出入。
④禁止携带管制刀具和危险物品进入校园,坚决打击一切不法分子在校园及周边伤害师生的治安案件。
⑤禁止学生携带无QS标志的任何食品进入校园,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⑥实行24小时值班制、空堂时间加强校园巡逻,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学校值周领导。
7、矛盾纠纷排查组 具体职责:
①校内班上的矛盾纠纷原则上由班主任调解,同年级班与班之间的矛盾纠纷原则上由年级组长(或年级分管领导)调解;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矛盾纠纷原则上由政教处(或学校分管领导)负责调解;校园周边的矛盾纠纷原则上由安全办负责调解。②上述程序调解不成,按司法程序处理。
8、信访稳定安全组 具体职责:
处理来信来访,及时排查不稳定因素,确保不发生上访、集访和群体性事件。
9、安全教育组 具体职责:
①、学校每期开学典礼时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安全知识教育,政教处每个月开展一次德育安全主题教育,班主任每周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次安全教育都要有记录。做到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②、坚持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教育学生不携带管制刀具和危险物品(一周一次管制刀具收缴),不打架斗殴,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和谐共处。
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车、超速超载车、摩托车,不横穿公路和在公路上追逐、游戏。
④、坚持对学生进行消防知识教育,上下楼道有序靠右慢行,不在走道上追逐打闹,不在宿舍使用蜡烛,防止发生火灾。⑤、严禁学生私自下河塘洗澡,防止溺水事故发生。
⑥、教育学生在体育锻炼、教学实验和参加各种活动中注意安全,不冒险、不违规操作。
7、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食用三无食品、不自带私菜等食品,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10、周末安全管理组 具体职责:
①、负责周末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
②、行政值周负责周末教师值周、校园保安、值周班主任、寝室管理员到位情况的督查,安办、政教处不定时抽查。
③、负责周末各种事务、事故的全面处理。
④、出现特殊情况负责向学校领导请示,并协同处理。
三、建立隐患和危险源排查整改制度
1、全体教职员工一旦发现事故隐患和危险源,应立即向学校分管领导报告。
2、定期排查事故隐患和危险源,学校每学期开学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集中检查一次,各分管领导每月组织相关科室人员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
3、掌握事故隐患和危险源分布、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整改,对难于立即整改的,应采取防范、监控措施,并逐级上报,加强现场管理。
4、对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和危险源,能积极整改并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的科室、班级或个人,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或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源隐瞒不报的或整改不力的,要给予批评或经济处理。
四、完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
1、建立安全事故救援处置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璞林同志任组长,副校长麻旭华、王瑞和党书记高玉红为副组长,学校其他行政人员为成员。
2、制定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学校负责人接到安全事故报告以后,除按《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外,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如
实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与事故种类相关安全职能部门报告。①火灾事故。应当在第一时间内,拨打火警电话“119”,向消防部门报告和求援施救;与此同时,现场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再按层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②治安(刑事)事故。应当在第一时间内,拨打匪警电话“110”,向公安部门报告和求援施救;与此同时,现场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再按层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③食品中毒事故。应当拨打急救电话“120”,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和求援施救,与此同时,现场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再按层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④其它事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等)。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由学校负责人再按层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3、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应当根据事故的类别、性质按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向相关部门报告:
(一)一般事故。学校发生无人员死亡,重伤1人或财产损失1万元以下的安全事故后,学校应当在24小时内电话或口头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结案报告。
(二)重大事故。学校发生死亡1人或重伤3人或财产损失1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后,学校应当在立即通过电话或口头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24小时内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结案报告。
(三)重特大事故。学校发生死亡3人或重伤10人或财产损失5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学校应当在知道事故发生时,立即通过电话或口头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与事故种类相关的有关安全职能部门报告,随后应当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随时补充报告事故的最新情况,8小时内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结案报告。
4、安全事故报告的必要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事故简要经过、采取的施救措施、事故发生的初步原因、报告单位、报告人及它应当报告的事项。
5、建立健全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加大人员培训和训练的力度。
6、接到事故报告后,要针对事故等级,迅速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相关责任人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现场指挥要科学调度,果断决策,组织救援和处置工作,决不允许推诿、扯皮,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降低事故损失。
五、建立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统一领导,综合监管,协调联动”的安全工作长效机制,保证全校安全监管工作的顺畅、有效开展,在应急救援、信息通报等方面保持紧密联系和协同行动。
第二篇:构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初探
构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初探
摘 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是广电单位工作的核心内容。其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传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简要介绍了构建安全播出工作的意义及现阶段播出体系的新特点,分析了安全播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构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引言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定义是在广播电视、网络数据的传输过程中,保障传输系统、传输设备的安全,保证电视播出内容的统一性、信号的连续性,在播出后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等,确保用户接受较高质量的电视广播节目。保证广播电视安全是广播电视部门工作的核心任务。近年来,由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自由化发展,各类安全播出事故层出不穷,不仅影响电视广播节目的正常播出,还对受众的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这反映出我国广播电视播出系统在设备、技术、管理方面还存在漏洞,构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对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安全播出体系的新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逐渐进行由传统型向智能型的过渡。广播电视工作呈现了新的特点。
1.1 自动化趋势加强。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自动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盘播控系统普及,频道频率增多,节目丰富多样。二是发射系统智能化,现阶段多数信号发射设备都采用双激励器,对整机进行分布控制,这些高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能够及时获取故障信号、判断故障类别,不仅提高了安全保障工作的工作效率,还保证了节目播出的流畅性与连续性。
1.2 监控体系逐渐完善。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播出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播出的监控体系也由人工手动监控变为智能监控。智能监控相对于传统监控来说,可以保证24小时的监控时长、监控范围广泛、监控质量较高。
1.3 信号破坏、干扰更为频繁。科技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广播电视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不法组织提供了干扰信号、篡改节目内容的便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也损害了电视台的社会形象。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号调配使用不合理
光纤信号、卫星信号、播控信号是当前有线电视前端所使用的信号来源的最主要的三个方面。非法信号进入机房,最难通过的途径就是光纤,最容易的途径是通过播控信号侵入,但目前有线电视前端所使用的信号源中,光纤信号使用的比例还不高,所以对于非法信号的抵抗能力也稍显不足。
2.2 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有待加强
对于非法信号的侵入和破坏,一些基础设施不太好的转播单位,也只能采取关闭设备电源的措施,这样就造成自己十分被动,人力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设备的更新换代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对于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效果。
2.3 安全播出保障资金投入比例低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基础。设备维修、更换,技术升级、以及人员培训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广播电视单位的资金分配不均,大多数资金投入在节目制作、版权引进方面。资金投入的不到位,影响了安全播出体系的建设。保障安全播出的具体措施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设备安全。二是人为管理安全。
3.1 提高应用技术,保证设备系统安全
电源安全是广播电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这就要求广电单位加强对用电安全的监督。保证全天候不间断供电。现阶段多数电视台的供电系统是单回路,外线供电出现故障则引起内线短路、断电等。为了避免电源不稳问题,电视台可以采用供电双回路或配备发电器等,保证电视台内部的供电安全。除了保证电源的稳定外,还要加强用电安全检查,如及时检查更换老化线路、加强对配电设施的维修保养、安装分路保护,在规范用电的前提下加强安全用电教育等。
在保证用电安全的基础之上,还要加强节目信号源安全的监督。对于电视台自办节目,要严格按照广电总局颁布的标准进行采编、审核,并在节目播出后做好备份工作;对于转播的节目要保证转播信号的可信度,并在转播过程中,全程备份信号源,为节目切换做好准备。对于直播类节目,要协调其与自动播出节目之间的时间差,合理安排播出时间,保证节目播出不间断。
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工作设备的安全。合理安排设备的维修保养时间,尽量避免其与节目播出时间的冲突。广播电视播出设备属于精密型仪器,各类零件、功能较为繁杂,对外界环境,如湿度、温度都有较高要求。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熟悉使用流程、合理规范使用,减少人为故障出现频率。同时还要及时进行机器的日常保养,如定期对散热风扇进行除尘除油清理,对关键部位的风扇进行备份,如在电源器、硬盘播出、切换器等重点部位安装备份风扇,尽量消除可避免的故障隐患。
3.2 优化人为管理,加强安全保障
管理安全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具有决定性影响。在人为管理方面,要做好几下几点:一是加强对机房的安保力度。机房是广播电视台工作的核心地带,机房安全对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保证机房安全首先要做到严格控制进出人员,实行无关人员禁入制,并加强防盗监控,完善消防器材的建设等。二是完善管理程序,确保工作人员按程序办事。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按时到岗,按程序规定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对于专岗值班员,需要其保证对各频道的监控,保证节目的优质性与流畅性。三是制定应急安全措施。对于某些不可避免的安全事故要制定应急安全措施,并保证工作人员熟悉应急制度流程,确保其在特殊情况下能按标准执行规定,将事故损失控制到最低水平。如制定雷雨天气应急预案,高温工作预案等。结束语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要依靠技防,保证设备安全、用电安全等还要加强人防,建立优质的管理体系。由此来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的综合性工作。就我国目前广播电视发展水平来看,构建安全播出体系在广播电视单位自身建设的基础之上,还要社会各方协调保障,如建立治安联防体制等。将安全播出体系扩展到社会各界,从而真正实现广播电视的播出安全。
参考文献
[1]齐月玲.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控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06(10).[2]张宏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标准规范体系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2013(05).[3]姜长伟.如何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12).
第三篇: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
建
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2007-02-06 12:27:0
2摘要:本文基于太原市城市供水现状,从城市供水水源、水质、水量、供水设施以及安全予警机制和供水服务创新等多方面论述了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源水质安全予警
水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以及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承载力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珍惜水资源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倡导的主题之一。城市供水系统是保障城市经济发展
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建立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前言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是以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为余平方公里,年总人口为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万人,是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之一。在“十一五”年规划期内,太原市城市发展目标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建成中西部经济强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太原市初步建成以能源重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和开放型的现代化城市。
太原市属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由于地处我国内陆太原市地表水资源匮
乏××年引黄工程建成运行以前,主要依靠地下水资源。城市供水任务主要由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承担。长期以来,城市供水体系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地下水资源多年超量开采
据历史数据统计资料,××年引黄工程建成运行以前,太原市城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万日,而实际开采量却达万日。由于多年超量开采现象严重,加之管理不善,致使地下水水位普遍、连续、急剧地下降,造成抽水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地面严重下沉,不仅使水文地质条件恶化,且危及城市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
部分自备井水质日趋恶化
地下水长期超采,区域降落漏斗不断加深与扩大,与此同时,城市部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不当,造成对地下水源的污染。据长期水质监测表明:井水的矿化度不断上升,如硫酸盐等含量增长;受城市污水的不同程度污染,少数管井水质恶化较明显,已不能作为
生活饮用水源而报废。
配水管网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尤其近年来太原市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供水管网因受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及时地、全面地加以更新改造,许多老化超期、管径偏细的管道仍在运行,致使整个配水管网不能在合理的状态下运行,造成运行电耗偏高、管网漏失率加大、制水成本增大等现象。
城市水源私开乱采严重
由于水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太原市严重缺水,造成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水环境的恶化。近年来,为改善太原市水环境,实施了对城市地下水开采的严格限制,却引发一些企业为了解决缺水问题转而向附近农村买水的现象,由此部分乡镇农村在城市水源地私自打井开采地下水,从而使地下水超采越来越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城市供水秩序的混乱,并影响到城市用水的合理平衡。
由于以上城市供水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影响太原市“十一五”年规划期内战略目标的实现。水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的观念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专家的共识。在我市,水资源无序开采、管网布局不合理、供水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更是未来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为此,我市必须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市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供水事业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民、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水体系,坚持水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与方法是:从城市供水的水源、水量、水质出发,对各类水资源统一规划,使之与城市各发展阶段需水量相适应,并实现多种水源联合调度,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增设供水设施,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扩大城市供水范围,确保供水水质符合使用要求,促进太原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质量体系的建立,为城市安全供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水源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供水水源
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及太原市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发展的高度从城市发展长远利益出发,启动了黄河水源城市供水工程(引黄济并工程)。该工程已于××年月日建成了首期供水能力万日的呼延地表水厂并顺利通水(远期可达万日),基本缓解了我市目前水资源紧张的状况。由此,太原市形成了以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供水的双水源供水系统,从
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供水水源不足的问题。
水源保护
在新一轮的城市供水规划中,明确了地下水按照《山西省泉域边界范围及重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进行划分及保护;地表水饮用水水体依据国家环保局制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进行划分及保护。并提出了水源安全保障措施:重要的输水线为单线的改建为复线以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并在设计中考虑地质灾害因素以及次生灾害因素;水资源保护结合城市污水排放综合治理与回用,以及雨洪调蓄,规划大型的景观水利工程。加大对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与管理的力度,对不具备符合国家水质检验、检测标准及供水消毒的自备水供水系统要坚决加以取缔;在重要的水源地及上游,大兴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在重要的水源地周围建设调蓄水库,以保持涵养与防护水源。
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水源保护工作,对汾河上游的楼烦、静乐等县区实施了取缔土法炼焦、禁止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兴建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对太原市地表水源进行了保护。兰村和枣沟是太原市城市供水的主要地下水源地,其周边无污染企业,多年来保障措施切实有效,地下水源水质良好。对于为配合引黄关井压采所关停的西张等地下水源地,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每年仍投入相当的资金对其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管理维护,以保证其作为备用水源的安全可靠性。
水源输水线保障体系
目前,太原市自来水公司对所属各水源地输水管线的保护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首先,通过近些年不断的努力各水源地输水管线基本实现了双线输水,应对事故能力大大提高;其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寻线及日常维护制度;再其次;通过政府立法及大力宣传,提高了老百姓自觉维护城市生命线的意识。但
是应当指出,黄河水源由万家寨供至太原呼延水厂的输水管线受资金制约,仅为一条,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太原市水源输水线保障体系的建设仍将任重道远。
关井压采
××年月日太原市建管委、市水务局制订的《太原市引黄供水关井压采实施方案》,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分区管理,划定了市区范围内为禁采区和市区周边为限采区,由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发布公告。
关闭城市禁采区内自备井及限制开采城市限采区内自备井,对水源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有重大的意义。关井压采的实施,使得城市地下水源开采由无序转为有序,城市地下水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涵养,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备水源一律停止开采后,由城市供水企业统一供水,并提供一定的政策鼓励。大型自备水源在“关井压采”工作实施后,可作为城市
战备及应急水源并纳入城市供水水源的监管体系范围内,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随时开启。
截止到××年月底,太原市引黄供水区关闭自备井眼,置换水量万,只完成计划水量的,与××年底完成全部关井压采项目万日的目标相去甚远,主要是由于引黄水价偏高及其它多种原因所致。今后“关井压采”仍将是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城市供水水质保障体系
城市供水水质现状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是生产及供应水的大型企业,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并为此作出了长久而不懈的努力,现拥有一整套完善的供水工艺,并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目前,自来水系统所提供城市生活及生产用水的水质受到水源保护、水处理工艺、质量控制、社会监督多方面的保障,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城市供水水质保障体系的进一步
建设
××年月曰,建设部出台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于月日正式实施。新标准的实施对城市水质及监测系统规划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不符合该标准的自备水供水系统要加以取缔。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建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包括:水源、水厂、管网);建立水厂级化验室,主要服务于水厂,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水质中心(监测站)增加水质监测项目及检测频次,达到国内水质监测先进水平;配置先进分析仪器,建立实验室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引黄地表水源,呼延水厂的进水水质(原水)应当严格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标准,以保证呼延水厂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当原水水质不能达到要求时,原水提供方应增加予处理工艺以满足原水水质。同时,呼延水厂进一步增加地表水深度处理工艺,以提高出厂水水质。对于城市用户的二次供水系统,进一步加强管
理,对二次供水设施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定期清洗消毒措施,以保证二次供水水质合格。
城市供水水质的进一步发展研究
城市供水水质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同时,城市供水企业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在水质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健康的饮用水。重点是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控制饮用水中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的指标。
三城市供水水量平衡规划
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中,水量平衡规划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太原市“十一五”—年供水规划的编制中,城市用水定额的选取结合了《中国城市节水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的一些指标,增加了节水系数,把城市居民综合用水指标年控制到升人·日,万元产值取水量年控制到立方米万元,对城市需水量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从而避免了城市供水规模不切实际的扩大,使得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易于构建。
太原市政府及供水企业正在逐步建立严格的节水制度,加强城市用水的定额管理,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同时加快了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对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将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新的规划期内污水回用量将由现在的提高到左右。
四城市供水设施保障体系
水厂系统建设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现有四处地下水水源、五座配水厂、八座加压站,一座地表水净水厂(黄河水源)。在新的规划期内,水源地及水厂提升设备(泵)将全部逐步更新改造为高效率、低能耗的新型设备;所有加压设施全部改造为变频调速控制,推广应用水厂新技术、新设备;水厂用电全部实现双电源;进一步提高水源地及水厂的安全保卫措施,以应对突发破坏事件的发生。通过三降低(降能耗、降药耗、降水耗)实现两提高(提高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
质)。
供水管网系统建设
××年月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关于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目前,太原市老化管道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当中,××年已改造和正在改造管网公里,剩余部分将分逐步改造。在管网改造中,选择封闭性能高、输送水质佳、水力条件好、设备控制灵、建设投资省的新管材、新阀门,大口径管道重点推广应用球墨铸铁管道,小口径管道重点推广新型复合塑料管道,这些管材使用寿命均在年以上。通过管网改造,预计管网漏损率将大大下降,同时也提高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及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
供水系统的自动化建设
供水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科技含量的重要体现。随着科技及信息产业化的不断进步,新时期对城市供水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现有自
动化控制水平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城市供水地理信息系统,以方便城市供水的管理调度。“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水源地、水厂及加压站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完善对上述给水设施的控制与管理所采用的远方监视控制与数据收集系统;建立并实施覆盖整个管网的在线仪表监测系统,监测点要布局合理,能充分反映城市供水管网水质情况,每个监测点包括浊度、余氯、压力三项指标;进一步研究建立供水系统优化的数学模型。供水系统的自动化建设,将大大缩短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响应时间。
五供水安全予警保障体系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存在“重发展、轻保障,重建设、轻管理,重救灾、轻防灾”的思想,经济建设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由此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已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城市供水中,可能遇到种种突发事件,包括城市水源或供水水质遭受污染、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供水设备损毁、供水设施设
备发生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城市主要输配水管网发生重大事故、供水调度及自控系统遭受破坏、战争及恐怖活动破坏等。针对以上突发事件,太原市政府及供水企业正着手编制城市供水系统应急予案,该予案将包括: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应急专家诊断体系、日常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物质和资源储备、应急终止等内容。
六服务创新体系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服务与社会,以人为本。为此,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中应充分体现服务创新水平。具体措施为:体制及观念创新,加快供水企业改革;树立供水服务及品牌意识;建立供水信息平台,增强网上办公及信息交流能力;增加供水服务网点建设,供水服务网点覆盖全部供水区域,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供水问题。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目前已开通了“”供水服务热线,接受并解决用户所反映的供水问题,效果非常显著。
结论
安全供水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供水不仅影响供水企业,而且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世纪的今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运行,进而辐射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四篇:构建和谐校园安全
强化安全职责 构建和谐校园
——
为了努力营造全校师生和谐平安的工作、学习环境,我校在市教体局正确领导下,在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一、建立组织 明确责任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通力合作,分工明确。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卜现河同志为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直接为责任人,学校德育处、教导处、后勤处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
学校与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师德承诺书、防邪教责任书等,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二、制度保障 措施到位
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严禁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活动,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工作,严禁教师个人利用假期(日)私自带学生外出。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学校并从人力、财力、制度上进行落实,采取“人防、物防、技防”并重的方针,确保安全工作的实施。对我校所有楼房的避雷设施进一步加强完善,并通过了安监局防雷设施检测。学校成立了校园治安室,加强了校门口的治安力量,严禁校外车辆未经同意私自进校。加强学生出入管理,实行学生到校零报告制度,对迟到学生实行登记。学生临时确需外出,首先由班主任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而后持班主任签发的“学生临时外出单”,否则学生不得外出。
为了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值日老师每天上下午放学都要组织路队,站在大路两边严把过往的车辆,保证学生安安全全、平平安安回家。现在,我校学生的放学路队统一整队,秩序井然,教师护送路队认真负责,学校领导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可以说放学路队已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了加强安全,每天晚上及节假日我校都安排了老师值班巡逻,做好防盗、防火等工作。
三、加强教育 注重实效
我校规定每学期第一个月为安全教育月,每月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周,每周一为安全教育日。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课、班会、队会、晨会、板报等多种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
我校聘请派出所民警每学期我校都要组织一次法制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详细生动地列举了周边活生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对社会的危害,以及预防犯罪的方法。通过法制报告会,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的管理,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让学生感到“法”与我们密切相关,“法”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促使同学们争作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还制定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要求,我校与消防队联系进行了突发火灾事故演练,全校学生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引导下,用毛巾捂住口、鼻,弯着腰、低着头从不同的楼道有秩序地逃离“火灾”现场,并迅速跑到空旷的操场集中。全校学生在2分20秒的时间内全部安全逃离现场。通过火灾逃生演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消防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在火灾中的逃生技巧。
四、加强检查 及时整改
俗话说,防重于治。我校经常开展常规检查,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关键是要防范于未然。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我校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每月对学校每个角落进行地毯式的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是教室的门窗、学校围墙、电路的布置、学校重点部位(电脑室,实验室,运动场,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等定期检查,对较旧的电气设备、电线、灭火设施等进行更换,杜绝隐患。
五、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
为贯彻教育部等十部委制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提高对学校安全工作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认识。我校与公安、交警、工商、城建、司法、办事处等有关单位积极行动,开展了“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行动”。取缔校园周边200米内网吧;取缔占道经营的游动摊点;解决学校与周边居民民事纠纷。通过整治,有力地提升了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为师生人身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段时间来,在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中,我校能取得一些成绩,一方面是在于校内各职能部门配合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与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和拓宽创建“平安校园”的新路子,使创安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山岳型景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山岳型景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山岳型景区因其山地特征,在旅游安全管理方面与其他类型的景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从山岳型景区的特点出发,以旅游者、景区工作人员、景区管理部门、当地居民为主体探讨如何构建山岳型景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预警管理、旅游安全标识及相应安全设施、安全救援、应急管理、安全培训是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山岳型景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山岳型景区是我国传统的观光型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逐渐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为了适应旅游需求的变化,山岳型景区必须选择产品升级和转型;因山地旅游的特点和山地旅游产品的特点有异于其他类型的景区,这为旅游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研究如何构建山岳型景区安全保障体系,以期为景区管理部门提供相关参考。
一、山岳型景区特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山岳型景区拥有良好动植物资源以及文化元素,可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能开发出多种旅游产品,如观光、文化、休闲、度假、山地运动等。
(二)旅游产品类型多样
山岳型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可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多样。景区可以依托山地独特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以山地攀登、探险、山野考察、野外拓展、参禅修行等为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旅游设施设备老化
大多数山岳型景区是我国开发最早、历史最久的传统型景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以及设施设备的自然折旧,山岳型传统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与新开发之景区所配备的设施设备相比而言,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旅游吸引力,同时也是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四)游客类型多样
尽管随经济水平和闲暇时间的变化,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发生了变化,但因其悠久的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产品,山岳型景区依然是众多旅游者的主要选择之一,其中尤以中老年游客群体为主。
(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山岳型景区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由于海拔高度和坡向的不同,山地资源呈现出了类似纬度和经度的地带性差异。这正是山岳型景区区别于其他类型景区的资源基础。不过,这种地势条件在给景区带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是山岳型景区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事件的原因所在。另外,由于山地垂直地带性特点,山岳型景区的自然化境也更复杂多变。
二、山岳型景区安全管理的难点
(一)难以全面监控景区
山岳型景区所覆盖的面积一般较大,加之景区游览通道以山路为主,有的路段人烟稀少,管理部门难以对景区内的每一个角落实现监控,这为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景区内存在未开发区域
一般说来,山岳型景区并非独立的某座山峰,而是与其他山脉相连,而景区往往只是整个山脉中开发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尚未开发,这同样为安全管理带来隐患。
(三)安全救援难度大
通常,山岳型景区内交通不太便利,车辆难以进入景区内部,特别是核心景区部分。因此,景区内交通主要以步行和缆车为主,而缆车往往建于景区内节点间,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救援人员难以及时到达事发地点。
三、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一)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
1.因地制宜
尽管山岳型景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但是每个景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构建安全保障体系。本文仅根据山岳型景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2.立体化
安全保障并非只是景区管理部门的职责,而是旅游者、居民、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在构建安全保障体系时应把以上因素都纳入安全保障的主体中,形成立体化的体系。
3.实用性
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使景区持续良好的发展。围绕这一目的,景区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应具有实用性,以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起到实际的保障作用。
(二)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和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框架是建立保障体系内容的基础,这个框架包含了旅游安全的主体、内容和实施步骤(图1)。
保障体系框架以游客为中心,由预警系统、救援系统、培训系统、居民、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构成。预警系统向游客、管理部门、居民、救援系统发布景区安全信息,游客发出救援信息,距事发地点最近的工作人员或当地居民进行相应救护;安全培训则针对居民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标识主要用于为游客的游览提供警示。
2.安全保障体系内容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内容包括:预警系统、安全标识、安全培训、应急管理、安全救援四个方面。
预警系统:预警系统负责向居民、游客、工作人员、管理部门发布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景区游客数量等信息,提醒注意安全。
安全标识:安全标识安装在景区内游客集中的景点、未开发区域、易发地质灾害、野生动物出没、极限运动项目等处以警示游客注意安全。
安全培训:安全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二是简单救援技能的培训。安全培训主要针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同时也对景区内居住的居民进行简单的常识培训。
救援系统:救援系统包括救援人员、救援工具、救援中心三个部分。应急管理:应急管理由景区管理部门成立应急管理中心,建立安全应急预案,主要负责应急事件处理、事件善后处理和公共关系处理。整个安全保障体系,以人为主,以技为辅。
四、结语
本文根据山岳型景区的特点和其安全管理的难点,构建了山岳型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体系以游客为中心,以居民、景区工作人员、景区管理部门为主体,以预警系统、救援系统、安全培训、安全标识为主要内容。希望能为山岳型景区旅游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西林.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经济地理[J],2003.7.[2]李洪波,郑向敏.目的地旅游安全事故范畴简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86~90.[3]陈文君.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及危机管理初探,旅游学刊[J],2005.6.作者简介:郑 林(1982-),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蔡登火(1965-),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