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改革的对策研究
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改革的对策研究
【摘要】:近些年,县级财政困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负债高,财政风险高,财政收入偏低等现象。县级财政作为财政体系的基层的部分,一旦陷入困境必然会引起广泛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建设怎样的县级财政成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备受关注的课题。针对目前的县级财政运行状况,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的启示,本研究分析了目前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现状,罗列了影响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县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转移支付制度等角度进行了原因的分析。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的前提下,明确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多种手段、多种政策综合运用,提出了增强县级财力的一系列措施.只有各项改革同时进行,多管齐下,才有可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县级财政。并对构建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提出了初步的设想: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扩大财源,完善制度改革,转变法制与监督策略;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健全财政管理程序等其他配套措施。本研究虽然试图初步构建起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作者的知识结构有限,本研究还留下了不少遗憾。希望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在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县乡财政困难财政基础财权事权能力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12.7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第一部分导论10-1
4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
2(一)国外相关研究10-1
1(二)国内相关研究11-12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2-1
3(一)研究思路1
2(二)研究方法12-13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13-14第二部分理论依据14-17
一、公共财政理论14-1
5(一)公共财政理论1
4(二)公共产品理论14-15
二、财政分权理论15-17
(一)财政分权理论15-16
(二)对财政体制改革的启示16-17第三部分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17-30
一、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现状17-20
(一)收入概况18-19
(二)支出概况19-20
二、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20-2
4(一)财政赤字过大,债务负担沉重20-
21(二)基本保障较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1-2
3(三)“非预算”收入增长,预算内虚收虚增23-24
三、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原因24-30
(一)地方政府层级设置较多,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24-2
5(二)地方税收的税基窄,税收体系建设滞后25
(三)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难以实现地方均等化25-29
(四)财政管理粗放,监督体系薄弱29-30第四部分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改革的目标与任务30-
41一、明确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改革目标30-3
3(一)准确定位县级政府财政职能30-3
1(二)深化县级财政收入管理改革31-3
2(三)深化县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32-33
(四)深化县级财政的监督管理改革33
二、统一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33-37
(一)坚持重要理论思想35-36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36
(三)创新财政运行机制36
(四)科学调控财政关系36-37
三、科学界定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改革的任务规定37-
41(一)近期改革任务37-38
(二)长远改革任务38-41第五部分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改革的对策41-67
一、科学扩大财源是根本,产业结构调整是出路41-
43(一)加快市场体系建设41-4
2(二)坚持“三财之道”42-43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43
二、完善体制与制度改革,转变法制与监督策略43-50
(一)完善体制改革,进行制度改革43-47
(二)深化法制建设,坚持法治之道47-48
(三)拓展监督范围,转变监督的方法48-50
三、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健全财政管理程序50-57
(一)近期目标:取消乡镇一级政府50-5
5(二)远期目标:建立三级政府结构55-57
四、实行领导任期责任制,落实县级财政发展一贯制57-6
1(一)建立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的必要性57
(二)县级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设置57-60
(三)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60-61
五、增强县级财政基础和能力建设的其他配套措施61-67
(一)建立干部政绩考核和评估制度61-63
(二)建立民主的听证与审批制度63-65
(三)建立不当举债的追究制度65-67结束语67-68参考文献68-70致谢70-7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1-7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二篇: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对策的研究
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对策的研究
—— 乡县环境保护能力现状调查及研究
一、县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1、自然环境简况
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辖区中东部,地处东经114
度37秒~115度01秒,北纬36度29秒~36度40秒之间,面积501平方公里,西与邯郸县接壤,东与广平县交界,南与成安县相连,北与永年、曲周二县毗邻。
县属第四第地质,地层厚度大于1000m,地貌特征为平
原,区域地势平缓,西南略高,东北略低,一般坡度为2%~6%,海拔高度41.4~55.4 m,地层主要为黄土,亚砂土间加有薄层砂和砂石。
该县境内无自然河流流经,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接纳县、县沥水经流的客水以及岳城水库灌区的供水。大气降水多年年均降水量为513.2毫米㎜,总水量约为2.06亿立方米,每年汛期,上游县经流客水年均水量为1035万立方米。
该县地下水主要贮存于新生界第四系各层地构松散的岩层中。该层含水沙层结构松散薄乱。全县地下水可采量约为68987万立方米,年采量约为6821万立方米。地下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直接渗入为主,其次是渠灌、井灌回归补给。由于近年灌溉供水减少,地下采水超量,水位下降。
该县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受明显的季风影响,春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北风占优势,夏秋两季南北交替出现,年平均风速3.3米/秒,年平均温度13.9℃,最冷月平均气温-2℃,最热月平均气温27℃,无霜期220天,平均日照时数2587.5小时,日照率52%,年平均相对温度67%,多年平均降雨量56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595毫米。历年最大积雪深度17.9厘米,历年最大冻土深度40厘米㎜,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该县境内天然植被很少,主要为农业区,开垦已久,没有珍奇动植物。作物以栽培群落为主,稀疏分布落叶阔叶的夏绿林。
2、社会环境概况
全县总面积5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总人口32.5万人,农业人口27万人。县政府驻地镇,辖2镇、7乡、2634自然村。
3、环境质量概况
该县境内工业企业较少,大气受污染程度轻,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境内无自然河流,工业企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入团结渠、东风渠,水质达劣V类,受到污染。地下水环境较好,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基本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二、县污染源现状调查
2005年,全县共有25家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申报,其
中废水申报单位1家,废气申报单位24家,固体废物申报单位25家,均属工业企业。这25家单位年用水总量为982.1万吨,废水排放量为0.72万吨,COD排放量为2.16吨;年燃料煤耗量为1534.57吨,原料煤耗量为46739.52吨,废气排放量为100625.7吨;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6307吨。
全县境内污染源按行业分,主要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砖瓦制造业。
2005年,全县境内未发生污染事故,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一些企业超标排污及一些重污染小企业偷开偷排现象。由于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小规模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使农业面源污染现象有所加重。
三、县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现状调查
县环境保护局成立于2002年,为该县政府环境保护
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目前,该县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十分薄弱,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
1、机构设置不完善
县环境保护局设办公室和环境管理科两个职能科室,定编制5人;下设环境监察大队,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定编10人,没有设立环境监测站,没有任何监测手段,对全县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不全面,评价不准确,不能及时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使环境管理能力与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不相适应。
2、没有办公用房
县环境保护局于2002年成立后,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一直租用别的单位的办公楼作为办公用房。
3、没有执法用车
目前该局无任何执法用车辆和必需的现场监察设备,不能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
4、办公经费不足,执法经费得不到保障
2003年7月1日起,《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开始施行。《条例》规定,排污费必须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全部用于污染治理。同时为解决基层环保执法经费长期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条例》还明确环保执法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财政部门也下文明确规定,环保部门的自身建设不得再使用排污费,而应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确保所需,使其与排污费征收的多少不再挂钩。目前,县环保局征收排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排污费不能用于自身建设,但环保执法所需经费并没有列入预算,本级财政不能予以保障。环境监察大队作为该局下设机构,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执法经费、人员工资要从收入中列支,这与《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相悖。办公经费不足,执法经费、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已经严重阻碍了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工作。
四、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的几个对策
1、完善机构设置,成立环境监测站,并列入全额事业单位,职责是:对本县内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制定监测计划和经常性的监测,编报本县环境质量报告书;对县内污染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为环境管理和执法提供监测数据等工作。
2、认真贯彻落实《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县政府应将行政、监督执法、监测、信息等环保机构纳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要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监督执法经费、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以彻底解决办公经费不足,执法经费、人员工资长期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3、上级部门和县政府应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尽快解决县环保局办公用房、执法用车等问题,以扭转环境管理和执法的被动局面。
4、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整体环境执法水平和能力。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职能、统一执法装备的要求,加强环境执法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加强队伍管理,公开执法信息,实行阳光执法,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环境执法队伍。积极加强硬件建设,对重点污染源安装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设施,实行环境远程自动监控管理,以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和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5、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把进人关,并采取定期不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与考核相结合,引入目标考核办法,对目标完成情况实行末位淘汰制。
6、强化执法手段,完善环境法制,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强制手段,如查封、扣押、没收等,以落实对违法企业的停产整顿。
7、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加快应急能力建设,建立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全县重点工业企业要建立完善环境应急事故预案和应急事故处理设施。
作者:
第三篇:垄断行业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通过多年努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加强。但是 ,经济体制改革还需
要打一些攻坚战 ,而垄断行业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垄断行业改革回顾()一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改革
我国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和 90年代中后期 ,对垄断
行业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80年代中期的改革 ,源自对建设 资金的需求。电信业率先为自筹资金放松价格监管、增加收 费项目 ,允许市话企业收取电话安装初装费及在长话、电报 等业务上收取附加费 ,并允许地方政府参与电信投资 ,国家 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分层管理 ,对解决投资不足和调动企 业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电力工业为解决长期的电力
短缺 ,缓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矛盾 ,结束了沿用 30 多年之久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独家办电 ”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 上开放了发电市场,引入了新的投资和经营主体,从而推动了 行业的快速发展。民航业也实行放松准入监管,调动地方积 极性,使一大批地方航空公司应运而生。同时,铁路等行业也 有一些改革举措,如支持和鼓励地方筹资参与铁路建设、允许 铁路部门发行建设债券和以提价方式筹资加快建设等。这次改革较好的消除了上述行业的资金供给瓶颈 ,但同
时也暴露和加剧了长期存在的体制矛盾 ,这些行业的垄断并 未被打破 ,相反 ,垄断利益却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合法化和进 ①
一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 80年代的改革并不是本文所 要论述的“改革 ”,把其作为 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次垄断行 业改革的背景更为合适。()二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至今的改革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 ,我国逐渐探索以打破垄断为目 的行业改革 ,并且各行业都取得了一定进展。1994年 7月由 当时的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三家发起组建的“中国联合通
信有限公司 ”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十亿元 ,标志着我国政府放 松了对邮电行业准入的控制;1995年 4月 ,原电信总局变更 为企业法人;1998年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作为电信业的管理机 构 ,中国电信成为独立的运营主体 ,并且将邮政业务和电信 业务分离;2000年 ,又对中国电信进行分解 ,并为网通、吉通 和铁通 3家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 ,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 联通、中国吉通、中国移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多家电信企 业竞争的格局;2002年 ,中国电信再次进行南北拆分 ,重组后 形成了中国网络通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铁通 五家电信企业,固定电话被中国电信一家多年垄断的历史至 此结束。2008年 6月 2日,电信重组尘埃落定,正是实施“五 合三”方案:联通 C网卖给电信, G网与网通合并,移动与铁通
合并,形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 电力行业方面 ,1995年初 ,为了方便对外融资 ,国家成立 了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 ,并在香港设立中国电力国际有限 公司;1997年为了更好地使中国电力建设和管理顺应市场经 济规律 ,国家决定在成立了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 ,撤 销电力部 ,有关职能由国家经贸委行使 ,中国电力公司在全 国范围内对电力调运进行安排 ,并监管跨地区电力运输;2002年 ,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成 11家公司 ,包括 2家电网、5 家电厂和 4家电力辅助公司 ,并组建电力监管委员会 ,实行 电力竞价上网。
民航业也在 2002年进行了改革 ,通过行业重组 ,合并成
立了 5大集团 ,包括 3家航空公司 , 1家航空保障公司 , 1家 航空信息服务公司。同时 ,外资投资航空公司和机场股份比 例放宽至 49%以上 ,民间资本可投资民航业。
油气方面 ,1998年 7月 ,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 ,分拆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石油 ②()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石化 ”。
2005年 9月下发的《国务院邮政改革方案 》明确提出了 “一分开、二改革、四项措施 ”的方案:“一分开 ”及重组国家 邮政局;“二改革 ”一为改革邮政主业 ,二为改革邮政储蓄 ,由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控股 ,将来不排除有上市的打算 ,其改革 内容包括如何分拆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中国邮政集 团公司与社会上的快递公司之间业务如何划分、邮政储蓄银 行的转型将遵循怎样的步骤 ,具有一定货币价值的邮票如何 处理等等 ,邮政改革逐渐铺开。
从上述各垄断行业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到 ,这一阶段的 改革成绩是非常突出的。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 ,我国垄断行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垄断 行业改革任重而道远。
中国垄断行业改革存在的问题()一 行政垄断仍是顽疾 ,并与自然垄断相互纠结
垄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经济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
垄断。行政性垄断是一种政企合一的体制 ,政府既是管制的 政策制定者 ,也是所有者 ,又是监督者 ,政府运用各种行政手 段构筑进入壁垒 ,维护本系统企业的垄断地位 ,甚至用某些 法规将其合法化。自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 ,用行政命令配置市场资源 ,虽然已逐渐向市场经济 转变 ,但旧体制的影响仍然且必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 ,行 政垄断的毒瘤难以根除。
在行政权力的庇佑下 ,垄断行业或企业不用依靠技术创
新和资本投入 ,便可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
润 ,导致后继发展乏力 ,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更有甚者 ,打 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等旗号保护行 业和部门利益 ,严重影响了自由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此 外 ,行政垄断还阻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的形成 ,使地方保护等现象时有发生 ,市场壁垒重重 ,商品及 要素流通受阻。腐败也容易因此滋生 ,据统计 ,从 1998年到 2001年 ,我国部分垄断行业违法收取的各种费用高达 530亿 ③
元人民币。
更为棘手的是 ,我国的电信、电力、油气、自来水、铁路运 输等自然垄断行业 ,都无一例外地与行政垄断相互纠结:它 们大多是国有独资或国家绝对控股企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 在人事、分配、经营等诸方面受制于政府;垄断市场力量来源 的行政合法化和法律合法化;———这些特点正是行政垄断的 ④
主要特点。根据相关理论 ,政府对于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 的措施应是不同的。行政垄断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缺乏竞争 的体制应该坚决抵制 ,而自然垄断因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 征 ,对其应该采取适当的政府管制。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拿 捏正确的管制力度 ,无疑需要在以后的改革中继续探索。()二 方法较单一 ,多用分拆的方法
如前所述 ,目前我国垄断行业已实行或将要实行的改革
模式 ,基本上都是采取“开放竞争性业务市场 ,由政府管制或 国有企业独家垄断基础网络 ”的分割式改革。从已有的改革
实践来看 ,在促进竞争、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产业绩效等方面 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由于这类改革模式本身存在的不足与我 国长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缺陷 ,使得现行改革模式难 以满足彻底打破垄断的需要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产业 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 ,分拆很多时候只是使完全垄断 变成了寡头垄断 ,虽然引入了一定程度的竞争 ,但相对外部 来说 ,进入壁垒仍然高立 ,无法形成真正的潜在竞争者 ,从而 对行业内企业缺乏激励机制 ,这方面比较明显的例子是石油 行业 ,至今中石化和中石油仍维持着对石油行业“二分天下 ” 的局面。第二 ,分拆后的行业内部也可能继续存在垄断势 力 ,无法公平竞争。比如电力行业 ,电网企业在行业中显然 处于垄断地位 ,各电厂不排除使用寻租等方法“竞争上网 ”。第三 ,对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的简单分拆 ,有可能带来互联 互通的问题 ,使运行效率降低。网络型行业具有全程全网 , 联合作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 要求在分拆成几个网络之后 ,各网络业务的运营商必须通力 配合 ,互联互通 ,才能实现最大的网络价值。然而实践中 ,当 分拆为不同网络运营商后 ,出于各自利益考虑 ,这一点很难 做到 ,使得分拆后的效率降低。()
三 政府定位不准 ,职能不明
在我国垄断行业 ,政府扮演着一般社会管理者、市场管 制者和企业所有者三重角色。垄断企业集政府公共管理职 能和企业功能于一身 ,政府不像政府 ,企业不像企业。有的 行业性集团公司虽然进行了改革 ,但它们多是由政府部门或 行政性行业公司演变而来的 ,角色没有转换 ,还没有成为真 正的企业 ,习惯于用行政办法对业内的企业进行管理。在转 轨时期 ,这些角色之间的冲突就显露出来。事实上 ,政府在 这种情况不能担任好任何一种角色 ,于是管理中的“越位 ”、“缺位 ”、“错位 ”现象图生 ,“该管的不管 ,不该管的乱管 ”。此外 ,在我国 ,政府还通常担当着市场监管者的职能。监管 机构由于与原政府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监管作用大打折 扣。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 了改革的进程。()四 监管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虽然在电力行业设立了电力监管委员会 ,其他垄断行业
如电信、石油、自来水、铁路等都未成立独立、专业的监管机 构。多数时候 ,实施监管和促进竞争是同一主体进行的 ,即 由握有实际权力的行政机构进行实际控制和具体操作。同 时 ,政府对相关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许多领域 的监管职能没有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明确授权 ,监管无规可 循 ,人为因素大 ,决策过程透明度低。此外 ,社会监督机制也 没有形成。广大的消费者缺乏“代言人 ”。现行的听证制度 由于缺乏广泛性、代表性和反馈性亦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五 注重打破垄断 ,对发展缺乏关注
发达国家反垄断多是针对经济垄断 ,目的在于通过禁止
个体垄断、对贸易的不合理限制以及不公正的商业行为 ,组 织经济权力过度集中 ,以及通过消除对生产、销售、价格、技 术的不合理限制 ,还有类似的其他的不正当的、通过联合、协 议和其他方式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鼓励自由和公平竞争 ,建 立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要求 ,其
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发展问题。目前 ,铁路、电信、民 航等行业都存在继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对这些行业除了要进 一步打破垄断 ,还应考虑到后继发展 ,不能为打破垄断而打 破垄断。随着我国依照 WTO协定开放的市场越来越多 ,竞 争越来越激烈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高上述行业国 际竞争力才是根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根据党的十七大要求 ,当前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而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的前提和关键是经济体制转变 ,因此 ,作为经济体制 改革的一方面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 入、引入竞争 ,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对全
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外经验及我国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 对垄断加以区分 ,实行分类改革 区分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指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 ,排除、限制或妨碍企业之间的合法竞争 王保树)1990。我国的行政垄断又往往和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安 全和国防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总的来说 ,这些垄断都是应 当加以反对和打破的 ,但打破这种垄断则有一个时机选择问 题 ,这大概也是反垄断法制定过程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笔者认为 ,这类垄断应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国家经 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逐步加以打破。具体来说 ,打破行 政垄断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实行政企分开 ,隔断政府与企业的 连带关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然后有两条路 径选择:一种是拆分。将一个行业性的总公司分解成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公司 ,然后对其内部业务进行重组。兵器工业
核工业、船舶工业、航天工业、电力工业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进行改革的。另一种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性公司的 业务进行重组。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国石油化工行业 中国电信行业、中国航空行业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改革 ⑤ 的。
自然垄断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在
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 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 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其特 点决定了不能简单用分拆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只能对其加
以管制。然而根据世界各国的做法来看 ,对传统的自然垄断 行业放松管制是一个趋势。这是因为自然垄断行业是有可 能变化的 ,过去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行业 ,由于技术 等因素的变化 ,现在变成了竞争性行业。一个比较常见的例 子是电信业 ,原来被看作是自然垄断行业 ,但随着光缆技术 的发展和通信卫星的出现 ,有线电视网络、无线通讯网络迅 速发展起来 ,形成了新的通信系统和方式 ,改变了有线通信 公司对电信业的独家垄断。放松或解除管制的关键是让新 企业进入该行业 ,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在我国 ,这些行业 要逐步对民间资本开放 ,也要有限度地对外资开放。2.区分垄断行业的非垄断性业务
这在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中有较明显的体现。大部分
自然垄断行业是通过物理网络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 的 ,连接网络投人了高昂的固定成本 ,巨额的固定成本是规
模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 ,也是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但是 部分产业链却有可能具有竞争性的特征。比如电网公司是 垄断性的 ,而电厂企业却是充满竞争。此时 ,应该对垄断性 业务和非垄断性业务进行区分 ,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采取在 政府控制下垄断经营的方式 ,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实现 “规模经济 ”;在非垄断性业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促使企业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 理顺产权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必须与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
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这些行业要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把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组 成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公司 ,有条件的企业要尽快整体上市。要严格按照《公司法 》的相关规定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 事会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处理好相互的关系 ,建立起规 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 ,建立有 效的高层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大型企业集团 ,必须理顺 内部的产权关系、人事关系和财务关系 ,形成规范的母子公 司体制和管理方法。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等 ,加快 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三 明确政府在垄断行业改革中的职能
目前 ,我国政府在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中要发挥了主导作
用。无论进行拆分、改组 ,还是放松和解除管制 ,引进竞争机 制 ,起关键作用的都是政府。这样改革的好处在于:缩短了 改革的时间和过程 ,节约改革的直接成本。由于这种改革是 出自政府的决策 ,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 ,企业不需要花很 大财力、人力和时间去协调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 ,从而 缩短了改革的时间和过程 ,节约了改革成本。但是我们也应 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局限 ,要打破垄断 ,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 环境 ,过于依赖政府的行政权力绝不是长久之计 ,相反 ,很可 能延缓打破行政性垄断的改革步伐。因此 ,从长远看 ,政府 应该作为“公共服务者 ”,制定规则并维护规则的公平性 ,只 要没有行业或企业违反规则 ,政府就不应该过多加以干涉。由此 ,应切实转变政府的管制职能和方式 ,放松经济性
管制 ,加强社会性管制 ,凡是市场机制已经有效发挥作用的 领域 ,就应当放松甚至取消经济性管制。重点对垄断环节的 价格和公平接入进行有效的监管 ,对竞争环节的市场秩序进 行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监管。()四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分配体制改革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建立公平分配制度 ,逐步缓解地区
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是当前分配体制改革的 主要任务之一。垄断行业尚未建立有效的工资形成机制和 工资增长机制 ,普遍存在职工收入水平偏高、工资收入水平增长过快、工资外收入水平居高不下、垄断福利问题严重等
⑥
现象。近年来 ,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诟病 ,成为威胁和谐社会稳定的不 利因素。2006年劳动保障部的报告披露 ,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 的 2倍至 3倍;加上福利待遇 ,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 5倍至 10倍之间。因此 ,必须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特 别是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职工收入的调控。政府 应制定工资指导线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保持社会平均工资 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的行政性垄断行 业 ,通过征收资源税、环境补偿税、特许经营费等手段将行政 性垄断所得收归国有 ,调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对留归企 业的垄断收益 ,政府要严格监督管理;对某些自然垄断性行 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 ,将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 有。此外 ,垄断性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应通过举行价格 听证会定价。()五 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垄断行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是要逐步实现垄断行业 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这将对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产生重要作用。十六 大提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的重要作用 ,放 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 ,实现公平竞争。我国政府 也将遵守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承诺 ,有步骤地允许国外资本 进入相关领域。各种所有制经济将在垄断行业的市场竞争 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竞争、共同发展。
遵循 WTO有关协议 ,我国目前比较注重垄断行业对外 资的开放 ,但对民营经济的进入实际上仍有较高的壁垒。应 该认真、彻底地贯彻“非公经济 36条 ”,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垄断行业改革不是简单地 实现私有化 ,而是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 ,加强对这些行业 经营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以保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六 加快相关法律立法进程 ,建立独立监管体系
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和约束垄断
行业中政府参与的依据、具体的参与形式、监督机制、退出机 制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将垄断行业改革纳入法制化轨 道。建立独立的专门的监管机构 ,其职能、管制方式、决策过 程要有法律授权 ,提高管制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 , 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等。关于管制垄断行业政府参与的专 门立法应该实现以下目标:第一 ,各个管制垄断行业的政府 参与要有法可依 ,其目的和方式都应该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 的 ,且要通过必要的审定程序;第二 ,各个管制垄断行业的政 府参与行为要明确规定有效的监督机制 ,赋予特定组织和群
体抗议、申诉的权利 ,并规定有效的程序保证这种权利的主 张;第三 ,要对各个管制垄断行业的政府参与规定相应的义 务和责任 ,对于政府的不当行为要制定合理的处置条款。首先要加快相关立法。依法禁止和防止垄断 ,是市场经 济下形成公平有效的竞争制度和秩序的根本性措施。鉴于 在垄断性行业的改革过程存在着原行政性垄断的体制有可 能被新的市场垄断所替代的危险 ,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反 垄断法 》。依法规范和约束企业间的竞争和交易关系、竞争 方式、管制机构的行业和决策过程等。同时 ,对相关部门的 法律法规及时进行修订。值得庆幸的是: 2007年 8月 30日 ,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反垄断
法 》,该法已自今年 8月 1日起施行。其次 ,要改变过去部门 立法的做法 ,避免部门利益被法制化 ,全国人大以及政府立 法部门要在立法的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 ,并充分发挥专家的 作用。最后 ,是加快《电信法 》的立法进程 ,特别是对互联互 通以及接入定价方法等问题做出详细的法律规定;修改现行 的《电力法 》等相关法律 ,使之与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对管制、(竞争模式、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有些行业存在的调度指挥 如)电力调度、铁路调度等 等方面也要建立法律规范。注 释
①肖兴志.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整体评价 [M ].2005.②③朱泽.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 [M ].2006.④臧传琴,刘相,打破行政垄断———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 [M].2006 ⑤王新富.垄断行业改革的意义及思路 [M].2006.⑥张本波.垄断行业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 [M ].2006.参考文献
[1]刘世锦,冯飞.垄断行业改革攻坚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2006.[2]高尚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J].市场经济研究,2004.[3]肖兴志.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整体评价 [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4]朱泽.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 [J].宏观经济管理,2006.[5]王新富.垄断行业改革的意义及思路 [J].商业经济,2006.[6]李久海.国际垄断行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中国 行政管理,2006.[7]臧传琴,刘相.打破行政垄断———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 [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责任编辑:郭洪 〕
第四篇: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日期:2009-07-20 作者:武 建 红 来源:容城分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基层公务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公务员队伍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职能运行中,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决定政府机关的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执政水平,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直接反映党和政府的形象,只有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的实践者。因此,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已成为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本文拟从目前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现状出发,对当前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障碍和相关的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一、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包括政治鉴别力和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专业化行政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而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是指通过对人的知识、能力、技能、技术等人本信息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科学配置,实现人力资源增效,提高组织的整体创新力量,积累人力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年龄、知识结构趋向合理,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但是,对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素质依然偏低,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从学历看,夜大、函大等“五大生”多,高学历和正规大学毕业生少。从知识结构看,基础性学科专业的公务员人数较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学科专业人数则较少,特别是有独特见解与个性、敢拼敢闯的创新型公务员以及复合型干部、多功能型干部,管理专家、国际贸易专家、法律专家等WTO专业型的干部更是极少。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公务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全国541万名公务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2%。即使是那些已经拥有高学历的公务员,他们也大多只受过单一的专业教育,现代管理知识普遍薄弱,其中从与政府事务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几乎为零。
(二)年龄结构整体偏大,队伍活力有待增强。虽然经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和普遍推行竞争上岗,我国基层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相当一部分思想活、知识广、能力强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机关内部仍存在“熬”资历的现象。从近年来公务
员身份确认和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地区考录制度执行不到位,考进不来而调进来的现象仍很严重,调任的条件中没有最高任职年龄限制。
(三)观念落后,队伍作风建设亟待加强。近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仍有少数公务员的思想观念停滞不前,沿袭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依法行政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个别地方和部门存在不按制度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有些机关公务员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仍存在着形式主义、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不图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影响投资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症结。
(四)考核激励机制和勤政廉政约束机制发挥作用不足。一是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了定性考核。这种考核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弊端。比如,对德、能、勤、绩四方面仅有定性评价,没有量化标准,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对个人工作业绩的评价没有与单位的业绩结合起来;对个人工作态度的评价没有与工作服务对象的评议结合起来,致使评价标准不明确,考核差距不明显,有的单位还出现优秀轮流坐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等级”等现象。二是轮岗、交流工作力度不足。多年来,职务“能上不能下”的思想意识在公务员中普遍存在,造成机关缺乏活力,不利于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为了不断提高公务员素质,多岗位锻炼公务员,为了增强政府机关活力,促进勤政、廉政建设,公务员必须实行职位轮换制度。目前公务员在本部门内部轮岗已经基本实现,但公务员队伍还没有形成一个促进人才流动的良好的运行机制,跨部门、跨地区交流还有待于探索和尝试。
(五)对基层公务员培训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单位对基层公务员的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培训不培训一个样。只注重基层公务员的工作,不注重能力的培养。有的基层公务员危机感、压力感不强,认为不学习照样工作,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部分基层公务员工作学习矛盾突出。没有时间安排时间学习进修,也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除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国家公务员上岗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等外,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缺乏严格培训考核制度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也影响了基层公务员的培训学习。
二、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理念方面的主要的原因理念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来自于传统的行政文化和现实的指导政策的一种价值观障碍。最主要的两个主要是“关系本位”和“学历本位”。关系本位具体表现为大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途径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没能完全摆脱依靠组织和单位生存,依靠人情和关系生活的格局。也就是以“官本位”或“权本位”为核心理念而繁衍出来的依赖性的价值取向、生存模式和发展方式,依然在支配人们的思想,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学历本位则表现为学而优则仕,从而使得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引进走上一条重视文凭直至有失偏颇的路。一些部门或单位甚至把是否具有
高学历成为引进人才的一个必要条件,更有甚者,居然将是否具有高学历列为人才提升的必备参考条件,使得基层公务员队伍的人才引进和提升并没有按照能力的高低的来运行,从而缺乏长远性和战略性。
(二)制度方面的原因
1、由于立法层次不高,基层公务员的约束力不够强,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但目前随着《国家公务员法》的出台,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2、由于跨部门跨系统竞争上岗难开展,内部竞争的比例比较低,机关分配机制灵活与完善性不足,因此岗位的轻重、责任的大小和人才的价值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在奖励方面,有的单位片面强调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中下级公务员的物质需求有所忽视,特别是对在艰苦环境中做出了成绩的公务员未能有效地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激励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在工资报酬方面,我国现行的“低工资高就业”政策,还不足以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而且工资内部结构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上述表明竞争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基层公务员考核工作缺乏科学指标体系和较真精神,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考核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不能作为奖惩的准确依据,考核的内容未分类列等,考核结果“等次”较粗,不能充分反映公务员的真实情况。
三、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突出制度建设和创新增强基层公务员队伍活力。制度不仅带有规范性、稳定性、根本性,而且制度要产生机制,机制要激发活力,因此,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管理,必须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来抓。
一是坚持贯彻执行并完善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行基层公务员凡进必考,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改革考试内容,创新考试方法,做到考录工作规范化,研究制定和完善笔试、面试、体检、监督、考务管理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规范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实行面试考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严肃考录工作纪律,严防营私舞弊违规行为的进入。
二是完善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制度。要加强对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与基层公务员晋升转任调任等制度相衔接,进一步完善相关办法和程序,特别是要规范基层公务员调任程序,严格调任的范围条件标准,防止调任工作的随意性,继续严格执行竞争上岗制度,全面推行各单位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积极推进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转任。对在同一职位任职时间较长大学以上学历且有培养前途应进行任职回避的科级及以上干部加强交流转任,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公务员的锻炼成长。同时,避免一些因为长期在一个部门一个职位任职而带来的惰性和腐败现象。
三是探索建立基层公务员任用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科学机制,积极推行基层公务员任期制、试用期制和部分职务聘用制试点工作。大力推行任前公示制度考察预告制度、诫勉谈话制度、离岗培训制度,探索降职、免职的具体实施办法,创新任用制度,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基层公务员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是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尽快制定适应各自特点的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各层次公务员有所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具体的考核量化标准,逐步实行分类量化考核,变软指标为硬指标,变弹性目标为刚性目标,实现考核标准的度量化,加强对考核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合理调整使用基层公务员创造条件。
五是建立分类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研究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公务员队伍分类管理的办法。针对社会事务、经济管理、科教文化、执法执纪等不同类别各自特点,研究建立各具特色的科学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并实行以政务类和业务类分类管理为重点的基层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认真实施职位分类管理,这是公务员管理体制区别于传统干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基层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录用、考核、培训、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对基层公务员职位进行统一管理,修改完善公务员职位说明书,明确每一个公务员职位的职责。
六是探索建立新录用基层公务员宣誓制度,凡新录用公务员必须参加公务员宣誓仪式,教育新录用的公务员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坚持执政为民,勤政廉政,坚持依法行政,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新时期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二)突出能力建设,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研究制定公务员能力素质标准,认真研究基层公务员群体发展,成长的规律,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特点,重点围绕五个素质,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知识素质、法律法规素质,制定提高公务员政治鉴别力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专业化行政管理能力、统揽全局和宏观调控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前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处理关系能力、个人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十多个方面的能力标准,提出相应的能力建设框架,为公务员录用、竞争上岗、培训等提供依据,切实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坚持学用一致、分级分类的原则,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等党和政府工作的主题,不断调整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当前重点要开展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以及公共管理知识培训,抓好公务员的外语、计算机技能培训,选派中青年公务员出国,境外培训引导和鼓励广大公务员参加在职公共管理硕士即学位教育,进一步优化公务员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创新培训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
机制逐步形成计划调训自主择训、竞争参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流动机制,一方面要探索政府机关面向社会吸引高层次专业管理人才的新机制,定期对公务员进行轮岗。另一方面要畅通队伍出口,这是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难点是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关键,也是淘汰低素质公务员的重要措施。
(三)突出作风建设规范基层公务员行政行为。要广泛开展基层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加强政风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改进服务提高效率,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继续开展行政机关作风评议活动等,以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服务的质量,强化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思想素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政府机关和基层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针对现在广大群众最不满意对党群关系影响最严重的权力运行方面的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加强对基层公务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观念,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把让人民满意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基层公务员要把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把兴市富民作为工作的第一责任,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研究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放在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上,因此,我们要结合机构改革,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制度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要强化基层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基层公务员为社会提供公开公平服务的意识,以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对企业、基层群众提出办理的事项,能马上办理的,按照规定马上予以办理。不能马上办理的,明确办理完成时限,按照规定不能办的,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建立完善各项服务制度,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首问责任制、项目申报无偿代办制等。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把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要增强基层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对执法不公、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行为严查严办。继续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标准,树立基层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总之,我们要把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去思考和部署,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和现代行政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基层公务员队伍,这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效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篇:农村税费改革对基层团组织建设影响和对策研究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重大改革。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武汉市蔡甸区位于武汉西南部,地处江汉平原东端,南依长江,北托汉水,现辖个11街(场)、乡镇,地域面积1105.72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其中第一产业人口占76.07%的农业大区。税费改革在蔡甸涉及面广,影响大。随着这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时期实现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组织应该认真思考和着手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蔡甸区税费改革实践为例,分析此项改革带来的影响,并相应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一、蔡甸区农村基层团的工作中的新问题党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充分地体现了党对农村、农民的关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减轻、规范、稳定”,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两项改革”。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做到减人减支”也就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基层团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减庙”给“团的活动开展”带来挑战。撤消职能退化的机构,合并职能交叉的机构,缩小设置偏大的机构,等等,这些措施直接导致原来团组织的撤销或者合并。团组织被撤销或合并后,其原来所网络联系的团员青年要么游离于组织之外,要么处于团的工作边缘,致使团的活动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减弱,活动开展难。另外一些街乡镇行政管理区域扩大之后,由于编制的限制,镇级团委职数基本保持不变,加上历史延革和群众生活习惯的影响,目前在一个乡镇存在多个中心区域,这就使得团的工作调度难度增大,具体说就是“找人难,开会难,集中活动组织难、信息交流慢”。虽然日益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三难一慢”但是仍然给团的各项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
2、“减人”给“团干部配备”带来挑战。《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的减人目标为“压缩财政供养人员30%”。结合税费改革,蔡甸区将18个街、乡镇合并为12个,对农技站、农机站、水利站、林业站、水产站等11个区直部门直属收费事业性单位,采取在区上改革分流后,再下放到街乡镇管理。同时,在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大力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全区共减少各类行政事业性机构261个,减少财政供养人员757人,减少财政支出929万元。通过减事、减人、减支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农村基层组织经济上的压力。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精简机构和人员并未实现“减人增效”的效果,相反降低了工作效率。一些身兼多职的乡、村干部变成了看起来身负多责其实难以负责,养成了工作拖拉、疲于应付的不良作风。如此一来,设立专职团支部书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大多都由村“两委”中的年轻成员兼任,有的村根本找不出合适的团支部书记人选。另外,由于机构改革之前区级人事调动冻结,进入渠道关闭,也给现阶段的团干部配备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3、“减支”给“团的经费筹措”带来挑战。税费改革将原有的20多种税费减少到了现有的4种税费,即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和“一事一议”费。后者主要用于地方公益事业,且需多数村民同意后才能收取。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加上沉重的化债任务,乡村两级财力现已十分困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拨付的基层团组织,经费筹措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总的来看,税费改革之所以会对农村基层团的工作带来以上这些挑战,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农村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团干部配备和待遇不能到位;二是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相对以前有所降低;三是农村部分基层团干思想保守,工作方式过于行政化,对团的工作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四是农村团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贴近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服务不够。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当农村税费改革开始实施时,基层团的工作整体上缺乏灵活性、缺少主动性,一下子不能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无法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便暂时陷入了困境。
二、蔡甸基层团的工作中的新机遇针对上述税费改革对基层团的工作带来的影响,面对新形势下团的工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税费改革对基层团的工作的新机遇。一是中心城镇的迅猛发展为实施区域建团创造了有利条件。进入新世纪,蔡甸依据武汉经济发展圈层布局构想,抓住武汉市区向长江、汉江及京珠、沪蓉国道沿线方向拓展的机遇,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从1998年开始,组织指导完成了全区11个街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蔡甸新城、奓山、常福、军山4个重点城镇总体规划已上报市人民政府待批。小城镇规划及中心村庄规划稳步推进。全区14个小城镇、334个村庄建设规划已基本完成。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项专业规划不断深化,构筑新型城镇体系。使蔡甸新城、奓山等中心城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流动人口数量、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和第三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中程度较改革前有了明显提高。这一转变,为在中心城镇开展以社区建团、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分散流动青年建团和外来务工青年建团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建团奠定了人员基础,并为区域型团组织开展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便利。二是经济园区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为团的工作资源增加了新的增长点。狠抓园区建设,打造优良载体,着力培植“六大功能区”{蔡甸沌口小区、常福发展区、洪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军山商贸园和姚家山民营经济发展区},是我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一贯坚持的工作重点。目前我们先后建立了蔡甸沌口小区团工委和洪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团工委,其它功能区的建团工作也有一定的进展。由于在工作中注重将团的活动与园区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人员优势和智力优势为企业服务,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团的工作在园区建设中的地位,也为园区团组织创造了丰富的工作资源,初步形成了滚动发展的良性
循环。三是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基层团干部高度专职化成为可能。乡镇团干部将从过去的以包村、包片为主,税改后转为以围绕中心抓好团的工作为主,真正实现“专职专用”。这种转变,一方面使乡镇团干部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主业”中去,另一方面“党建带团建”也使团的工作在乡镇目标考核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便于党委和上级团委加强管理。
三、进一步加强蔡甸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的新对策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农村各项改革中的一项重点。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青年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农村团的工作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级团组织有责任站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高度,拿出创新的勇气来考虑农村团的工作,寻找新的对策。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们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新形势下,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团组织要从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深化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使全区基层党组织普遍将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大批班子建设好、队伍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五四红旗团委”,使整个基层团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以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基层团组织是全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计划经济时代留存下来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团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基层团建方式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产建制的调整变化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团的组织;必须主动适应青年流向多无、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团的组置,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主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建团模式。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青年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龙头企业或青年星火带头人创办的致富基地。如此既可填补团建空白点,又可加强对团员青年的管理,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并能有效促进所在经济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效益的增长。
3、以吸纳青年能人进班子为重点,创新团干选拔体制。农村基层团组织要不拘一格用人才。除严格按“四个必须”的条件配备团委书记外,还应把农村青年中的各类能人选进团委班子。可以采取海选的方式,以村级团组织为首批试点,从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兴业致富领头人、青年企业家中选拔适合人选担任团支部书记,提高村团支部书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如此一方面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导,可以充实乡镇后备干部队伍,一方面又是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农村团员青年。
4、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标,创新基层团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基层团组的工作方式要让青年接受,活动方式要受青年欢迎,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行政命令式工作方式为新型的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作用的工作方式,加强与各类农村青年协会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青年信赖。要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走业余、务实、多样的活动发展道路,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组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调查表明,农村青年的第一愿望是致富,为此要重点做好青年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扩大培训面,并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资金、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增效增收,为稳定农村青年,稳定农村社会作出实际贡献。
5、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加强村级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青年大量外流,村级团组织的地位、作用逐渐弱化,村内“组织找不到人”,村外“人找不到组织”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共青团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应当果断摒弃基层团组织职能“小而全”的传统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村级团组织的职能定位在对团员青年的日常管理,特别是团籍管理上,并以此为中心搞好村级团组织的规范化建设。重点是要抓好“四个规范化”:一是组织设置规范化。根据《团章》要求,凡是在册团员人数达到规定数额的村庄,必须建立团组织,努力消除农村团组织的“空白点”。对于部分基层组织瘫痪、工作难度较大的村庄,团建工作可结合各镇(街道)党委开展的整顿后进村工作一并进行。二是干部配备规范化。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强化村级团干部配备,把一些德才兼备,文化层次较高的优秀青年党团员,选拔到团的领导岗位上来,并且尽可能地使团支部书记进入村“两委”。三是制度建设规范化。着重建立健全团的各项规章制度,突出抓好团的组织生活正常化和团籍管理“封闭运行”两项工作。特别是对初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团员,要严格组织关系接转手续,搞好集中移交、集中办理,杜绝“档案随身带”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团员流失。四是工作考核规范化。要尝试建立农村团的建设“双重四关”考核机制。“双重”就是按照党建带团建的思路,实行上级团组织和同级党组织双重考核。“四关”即把好目标关,制定好党团考核和团内考核的目标,形成考核意见;把好签状关,对工作目标进一步量化细化,制定出工作目标责任状和合同书,层层签订;把好考核关,按照考核意见和责任状,对团的工作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干部的主要依据;把好兑现关,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将考核结果与政策兑现相衔接,搞好奖优罚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