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如何让学生从高兴趣向高分数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如何让学生从高兴趣向高分数转变
有时我们又提倡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学生为了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去接受优质教育,又还是又会回到分数上来。本文所要讲述的就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的时候,兴趣很高,但如何保证他们的分数能得到高分。内容提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根”;这句话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停的念,但关键字:历史课 兴趣 分数
什么是历史课?历史课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盛世与治世、条款与协定、历史上的国家兴衰等等培养学生 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学都要学 的一门重要课程。正如英语当中的单词HISTORY,表示过去的故事。历史 课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点:
区域分类
历史课根据区域内容分为多种如世界历史,指全世界的人类历史。地 方区域有亚洲历史、欧洲历史、拉丁美洲历史。想再小一点的区域历史有 三晋地区史,长江流域史等,更小一点的级别是地方志和个人志。
年代分类
这是最常见的分类,如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等。也有以历史上 某个特殊年代为特征,如欧洲文艺复兴史,还有远古史,据说在猿人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记录了。
国别分类
如中国历史,日本历史,美国历史和埃及历史等。首先我们看看如何培养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兴 趣心理是一种带有下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量。兴趣是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它不 仅能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 还能借助这一能动的开发、传导智力的作用,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尊重 历史的客观规律,正确树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实现教 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提高学习效果。1.培养师生感情,建立教学的最佳情境
教育从情感入手,即注重学生从内在的需要出发而主动有效的学习,尽量排 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心理上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造 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做到寓理于情、以建立教学的最佳情境,这是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2.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于中学生来说,注意的持久性还是很有限的,如果教师单调的使用一种教 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抑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许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注 意力不够集中,往往并不是学生主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客观 原因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乏味造成的。我认为,即使是先进的教学方法,如 果单调重复使用,时间一长学生也会感到乏味。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并使其贯穿于课堂
学习的始终,我们坚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多种 成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特别是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史实的落后,2 我们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强化文字与图像、声音的结合,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构建图文并貌的画面,无论是 对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 比平面的文字、单调的讲解要有效的多。
3.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
历史学科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政治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历史与这 些学科的联系来拓宽学生知识面,使教学充满生动性,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 趣的重要手段。历史和地理的结合部在历史地理。人类总是在一定的地域活动,一切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得空间。倘若用文字表达或记忆往往不够清晰准确,这 就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用地图或地域方位示意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 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时事政治部分。今天的事实政治热点,常常蕴涵着 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过去历史的延续,或是过去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可不失时 机的借助时事热点,追本溯源、执果导因,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学习历史并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今天,更好地认识现实。例如,1997年的香港回归这一问题,英国是怎样侵占香港的,为什么到今天才回归,这一线索梳理,唤起学生对历史内容本身的亲近感,激发 探究历史的兴趣。
那对于本来没有兴趣的同学,这个兴趣这么培养呢?首先你要试着摆正你的
心态,不要老是抵触。如果这样,神也救不了你。然后,想想你以前看过的历史 剧,让历史好一点的同学,甚至可以找历史老师,让他们从历史角度来谈谈这个 历史剧,你就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观点,最重要的是你能发现 历史并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东西。最后,你再认认真真地去听几节历史课,你就发现了我们学校的历史老师上课都还不赖。虽然我不能保证你能爱上历史,但我起码相信你对历史课已经产生兴趣了。
以上是对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心理论述,我认为,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也就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历史课
中,重视学生兴趣心理因素的发展,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关键。当然,有
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学认为学历史要诀就是背,3 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基于课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个方 便你理解的历史结构。其实这也很简单。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 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 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战役或两 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 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 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 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 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 有味的。
但我们又得回到分数上来,因为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 好历史的过程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 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 功夫。
1、基础还是基础。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
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 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 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 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 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2、学历史,要“死”去“活”来。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 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靠多次反复强 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 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 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 来。
3、“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
试争争”是一种积骰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 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 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光想赢的没能 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 赢”是需要努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 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 果。
4、“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
来,在承受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 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往。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作用所在。相反相成是一切书物的辩证法。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 放弃,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比较“皮实”——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 服面临的困难。
5、“中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 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那么在复习中,又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地毯式扫荡。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 不要有遗漏。
2、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
3、知识的运用。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 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 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 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 三遍才能完成。
最后我们谈谈考试方面:成绩如何,关键在于考生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深度
和广度,从认知过程而言,对付考试是没有什么技巧,也不鼓励投机取巧,但是,在应试过程中,注意一些具体方法,对提中考试成绩是会有所帮助的。
首先,考生拿到试卷后不要忙于先看题目,要先写好姓名、准考证号、座位 号。要按监考老师的提醒,清点一下试卷是否齐全,检查一下卷面印刷是否清楚。如果发现有漏页、错页或印刷字迹模糊的情况,应及时向监考老师提出,以便及 时得到调换。
其次,要仔细审题。在考试的过程中,解答每一道题都要先审题。审题要弄 清题意,不要“定题”。不仔细审题,容易答错、答偏。审题时不能粗枝大叶,不 能想当然,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那些形式上类似以前曾经做过的题目,要特别 注意。有的考生将考题匆匆看一眼,认为题目似乎与自己复习中遇到的相同,就 按原来的思路下笔解答,结果文不对题,成绩大打折扣。审题不可求快,文字较 长的题目要稳下心仔细阅读。
第三,要认真答题。答题的程序有两种;一是根据答题的时间分配,采用先 易后难的程序;二是按照试卷编排的程序一道一道地往下答,如果遇到难题或一 时答不出来的题目,先跳过去往下答。究竟采用哪一种答题程序,可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选择,不管采用哪一种答题程序,在做完全部试题以后,都要认真检查,逐一复核,查漏补缺,检查时最好重新审题,防止误答和漏答。答题要完整准确,条理清楚,要点突出,书写规范。考生答题要完整,该说的话要说够,不能丢三 拉四,切忌不分段,不分点写下来,那样眉目不清,难以取得高分,但也不必过 于啰嗦,有关无关的话扯一大通,让评卷老师找要点,这样多花时间还得不到好 成绩。对于计算题,要把计算过程精楚地反映在答题过程中,一步一步解答,有 利于成绩的评定。答题时字迹清楚,不要过于潦草,让人难以辨认。
同时,考试时应避免提前离开考场,应避免留下空白题。考试结束前,考生 应对所有答题反复核查。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答题,应着重以宏观角度去阐述。做到自圆其说,并尽量做完所有题目,不留空白题。
最后简要介绍一下答题的技巧:
1.解答历史科选择题。首先是审题的问题,选择题的题干一般都不是很长,题干中每一个对做出正确选择有帮助的条件都要抓住,尤其是时间、地点、人物 各个方面的条件限制,一些关键词,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等。
另外,发生四个选项看着很近似的现象时,实际上是考查大家对基本知识和基本 概念、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掌握程度。
2.解答材料解析题。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 的,但是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有或者至少有一个你学过的知识点在那儿支 撑。材料题应该把握住这样几个环节,一个是对于材料进行阅读理解,阅读应该 分成两个层次:泛读,就是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泛读要具备语文课里的概括 中心思想的能力;另外就是精读,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信息,比如每 一段材料的出处,这个材料是从哪本书里摘出来的,这个信息要注意,往往给我 们起一个提示的作用。第二是信息的迁移,把材料和教材,跟平时的学习当中掌 握的历史的知识结合起来,材料的背景究竟跟哪个事件有关系。第三根据题目的 设问来做答,回答时要一问一答;以材料中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联系 教材,正确切入,文字要简练完整,回答相关问题时要看相关材料,看分数回答 要点。
3.在中考阅卷时,主观题部分的给分仍是主要按照传统的“踩点给分”,并 不是说你答得越多越好,只有确实答到了的分点上,这道题才能得分。但是,当 你遇到了你不能准确把握但还知道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时,可以采取把自己知道 的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都列上去的办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另外,由于近年 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 越严格。同样的意思,这个考生回答的含混不清,而另一个考生则回答的条理清 楚、语言得体,那么后一个考生的得分就会相对高一些。还有一点考生也必须注 意,那就是书写,卷面好比是人的脸,一张干净整洁的面孔首先给人舒服的感觉,那么阅卷老师就会有一个愉悦的心态,这样就会避免因阅卷老师的坏心情而造成 的不必要的失分。
以上就是我对学生学历史如何从农兴趣到高分数的思考方法,希望各位考生都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升入更好的学校读书。
历
题目:作者:段伟
史
论
文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如何让学生
从高兴趣向高分数转变》
《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菏泽市牡丹区北城中学陈茜
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但中学美术课对学生考学的分数影响微乎其微,要求学生运用强大的意志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有极大的兴趣。因此,美术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留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浓厚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近几年新课改的实施情况,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积极和愉快的体验,他就会希望重复这种体验,期盼下一次美术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如果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的是痛苦和消极的体验,他就会回避这种体验,并因此而厌恶这门课的学习。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美术课虽然不被领导和家长重视,但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作为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里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如:在《案头小摆设》一
课中,要求学生利用家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小工艺品。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没有材料可找,我就收集了一些废旧材料,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小工艺品,并涂上鲜艳的颜色,展示给学生。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那独具匠心的创意更是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发出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从家中找来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一次手工制作热潮便在校园中掀起。
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由于个体差异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在训练时要因人而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作品的好坏。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我喜欢的卡通形象》一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书中的一幅卡通形象,可有的同学不愿意临摹书本上的,想临摹自己喜欢的明星卡通,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很强硬地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即使他们毫无选择地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他们心里也肯定会不舒服,不愿去画,这样也不会画好,还有可能因此丧失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自然也体会不到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下课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不统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绘画中体会到了绘画的乐趣。我感觉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成就感的渴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来达到激励的作用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赞扬和肯定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美术教学尽量不采用惩罚的手段,因为在美术学习中,惩罚似乎是不起作用的,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引起对美术课的不满,从而导致对美术学习丧失兴趣。记的有一次,我在卡通设计课辅导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位同学趴在桌子上睡觉,我走过去轻轻推醒他,“你怎么不画”我小声问他。他看都不看我一眼就回答到“不会,我与美术无缘!”我见这学生有抵触情绪,没有直接硬逼他去设计,而是耐心地说:“你会画圆吗?”“当然会”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接着在纸上画了一个圆。“画的蛮好嘛!”我鼓励他,然后在他画的圆内添画了一只眼睛,“你能画出另外一只吗?”“能”他肯定地说,接着他又添画上了嘴巴。“你很有艺术细胞嘛!怎么能说与美术没缘呢?接着设计,我相信你一定能设计出生动形象的卡通。”他不好意思的红了脸,认真地设计起来。从此以后,美术课上他再也没睡过。
四、户外写生,增加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现代教育,不再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说教的时代。特别是美术教育,有些课题仅凭老师说教,学生根本想象不出,更别说准确表现
出来。如:选景构图,要想准确的表现出合适的构图取景,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需要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考察、写生,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这样才能表现的更准确、更生动。因此,要多带学生走出教室,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美,表现美。
五、开展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不能只学不用,只有在用的时候,才知道学习的重要。要尽可能地多举行一些美术活动,如:书画展、手工制作展、设计学校运动会标志、班级的装饰、元旦文艺演出布置场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美术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作用无处不在,这样可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重视,从而增加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需要我们一线的美术教师继续努力。我们相信我们的教学环境会越来越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美术知识,受到更多美的熏陶。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朗读初探
朗读是集眼、耳、口、心于一体的复杂的心智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训练,良好的朗读行为作为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不仅仅是一种阅读形式,还是一种能使学生在阅读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上有所突破和发展的行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能独立的、自主的进行阅读,形成具有自身优越性的朗读行为,就成为教师课前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做法。
一、尊重学生朗读行为和体会出的感受,让学生拥有朗读信心和发展空间。
过去,许多教师总是拿自己所认为“好”的朗读方式去框套学生的朗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我表现,从而影响朗读效果,甚至使学生失去朗读的信心。《课程标准》中阐述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由于学生心理特征、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加之生活经历的不同,致使他们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便会有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对学生的这一差异给予高度重视。教师不仅在正确指导学生的朗读的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朗读习惯和自身所作出的表现,鼓励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朗读,充分肯定其朗读后的感受,使他们拥有朗读的信心,从而使其在朗读行为上拥有拓展的空间。
如:《父亲和鸟》中有这样的句子“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有位老师是这样引领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很爱鸟,他说话的声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生:父亲发现鸟很高兴。
生:父亲很喜欢鸟,因为当时没有风,树叶轻轻动一下,他就知道里面有鸟,说明他很注意观察鸟。
生:父亲能闻到鸟味,我们都闻不到,我也觉得父亲很爱鸟。
师:是啊,就在这样一片幽静、朦胧的树林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父亲却能发现鸟的存在。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父亲是多么地爱鸟、了解鸟啊!谁能把这些感受读出来呢?
学生站起来读得很轻,特别是读“嗯”时,还点了点头。
二、注重学生的有情感朗读,在朗读中实现情感体验。
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上,加以情感,这就使得学生在朗读上有了很大难度。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读后自身的感悟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实把握每一个环节不同情感的体现,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课文进行情感体验之后进行朗读就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听着鸟儿快乐的叫声,你们快乐吗?那就快快乐乐地把这几句再读读,看谁能听懂画眉鸟在叫什么?
生1:画眉鸟在说:“欢迎光临,鸟的天堂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
生2:人类朋友,看到了吗?我们生活得多快乐呀!这里是我们的天堂。
生3:小朋友们,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衷心地希望得到大家的保护,让这树更绿,让我的伙伴儿更多,好让更多的人能来做客,谢谢!
师:呵,能听懂鸟语,可真不简单!面对眼前这番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看,这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领学生填补作者给读者留下的空白,与作者思想沟通,产生情感共鸣,那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赞叹。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挖掘文本潜在的意义,调动自己的思维、生活与知识积累、情感等,创造性地去填充这“空白”。这样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增强朗读兴趣和信心。
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在朗读时产生兴趣,还能使朗读效果从整体到个别的体现出来,更加全面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更有效地得到情感体验。
1、范读。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因而范读便于模仿,更容易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感境界。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等的范读,直接从他读中掌握字、词、句的含义,抓住朗读时所体现出来的语气,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因而,范读在学生的习得能力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齐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朗读机会,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学生读准字音,还能注意停顿,便于集体纠正。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纠正,同时加深印象,避免错误。
3、指读。让不同朗读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互相促进,提高水平。而学生也会在这一形式中将朗读中存在的不足暴露出来,这就有利于教师对其进行指导。
4、分角色读。让学生自主合作,分配角色,读前充分揣摩所扮角色的内心,读出与之相应的语气。这样的形式既使朗读充满情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帮读。由于学生朗读水平不同,许多学生有害怕教师的心理,那就可以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这既能促进个体之间的发展,又能使整体得以提高,更激励了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6、小组合作读。以四到五人为一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朗读,既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动合作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通过实践,原来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变得自尊自爱了,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各小组之间可以开展赛读的形式,这不仅使组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还使朗读水平较低的学生,不断转变自我,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
四、注重朗读评价方式,避免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失去信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最忌讳使用对学生发展有不利因素的语言,例如“你朗读得不好。” “不行,读得太没有感情了。” 等等。这样的语言不仅有害课堂氛围,还使学生失去朗读的信心,抑制了朗读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激励性、情趣化的语言,如“你这里读得真不错。”“你真像电视里的播音员。”“你真了不起,这多难读呀,你读得可真好。”教师只有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才能使学生拥有爱朗读,会朗读,朗读好的能力。
这几点,看似简单,好像很容易做到,但对于小学生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做好这几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总而言之,文本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只有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多向人家学习,取长补短,就一定能掌握许多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方法,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 李全增(高中物理河北廊坊物理六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130发表日期: 2009-07-30
21:21:45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新课程实施后,学生们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上学习物理的热情会普遍提高,思考问题的思路也一定开阔,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比以前满堂式的过程轻松多了。但对教师而言却不会感到轻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学习小组的合理安排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单一模式的教学定式在教师的脑海中还一时无法改变,这就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构建新的课堂秩序。为此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教师必须完成以下两个转变:
(1)重“教”向重“学”转变
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的“学”是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放在支配者的地位。这种“教”的恶果之一是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渐渐的丧失,最终必然是“启而不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谓重学,是指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的获得、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思想
和精神领悟等重点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来实现的。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2)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也是目前物理教学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物理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掌握物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物理知识和规律,又发展了科学能力。
教学中忽略学生知识的发展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况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以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很被动的接受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整天让学生处于被动,记住一些结论或进行一些重复的机械的训练,其结果造成感知与概况及应用之间的断层,通过这种机械的记忆的知识很容易忘,即使记住的规律也不会应用。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很不利。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任何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的,他们将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而失去了独特的自我。再有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上,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物理问题分成了各种类型,讲解某一种类型问题时,提出一套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当然把问题分门别类,归纳出解决方法的共同特点,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
应该指出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套用解决问题的类型其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在理解情况下的迁移,后者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的模仿,前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分析”,注重思维过程,后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识记”,注重结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前者,避免后者。
教师要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成为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一条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对话者,要完成这些角色,教师就要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传统的“教书匠”已不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未来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新课程应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而新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以接受性学习方式掌握了大量系统的知识、信息,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进行成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则有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加有效地去掌握新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研究和探究,努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使其自主性得到提高,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进行探究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每节课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适当的教学形式去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实际上不论采用那一种教学方式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而要完成新课程要求下的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必须参与课程管理、课程决策、课程开发,因此教师要主动的参与对新课程的研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采用“研究”或“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会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假如说我们为了赶进度缩短研究或探究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草率的得出结论,是达不到所要的效果的。但又不能无限的延长时间,因此课前教师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探究过程是否熟练。由于学生对探究过程或步骤的生疏,造成探究时间的浪费及秩序的混乱,所以在探究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比较简单并且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或帮助,同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
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当他们对探究过程熟练并达到自动化后,必将极大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学生对探究目的是否明确。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探究目的不明确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的进度,所以在探究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明确探究目标,来保证探究过程顺利的完成。
(3)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学习的动机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注意分组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分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探究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4)教师的精心指导。我们提倡学生自主的探究,但好的探究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的指导,这是由学生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时的点拨,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专注自己的探究,这里所说的对学生的精心指导并不是替代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在学生比较困难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体验成功的愉悦。
再有,由于学生只有在动手、动脑与合作中才能更好的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动手实验就需要大量的仪器,但不同学校的实验设施及资金投入不同,造成有的学校缺少仪器,而缺少仪器和相应资料的探究是不完备的探究。这时除了得到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外,就需要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利用身边伸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和
探究活动,这不但可以解决仪器缺乏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切实感受科学的真实性。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进行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开拓性,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从而按照教育科学意识指导教育,使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把握两大关键要素:
(一)教师如何“教”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也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兴趣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调查中也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是“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的,其次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型的历史教师,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推进历史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成功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节课的导语教师在课前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故事导入、诗词导入、节日导入、成语导入、衔接导入、审题导入、音乐导入、录像导入等,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依据学校教学资源而定,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就不失为成功的导语。
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若想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法,历史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资源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走入历史,感受历史,产生兴趣。
1、巧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象、计算机软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化静为动,让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可以把形、声、色、态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有血有肉,形象直观生动,使学生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强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3.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其它活动课,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开展活动课,活动课的实施总是以现实的、学生自己的活动情境去获取感性经验、相关理性知识及情感经验,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教师在活动情境中导,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角色,走入历史,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大赛和历史短剧汇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体验中培养学生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异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兴趣。教师要面向全体,注意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现实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我充分抓住各种机会,把历史与现实生活充分融合,使学生把所见所闻与学到的历史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要改变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困境,从根源入手,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良好习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如何“学”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多依赖课堂、依赖老师,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同学讨论、交流非常少,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对知识的巩固、投入不足,大多数同学都表现出了对历史成绩普遍的不满意。在新课改下,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转变观念 做好准备
由于初中历史课时安排少,有些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加之历史作为中考学科,采用的是开卷的形式。历史课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未能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高中后,他们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知之甚少,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把严谨思维的历史学科看成是故事的累加,认为从小熟读过上下五千年,对历史已有很深的功底;对教师课堂上讲解的思维方式,索然无味;对新课程的探究和延伸部分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一些思考题,希望教师能给他们以现成的答案……而新教材以模块的形式编排,如历史的必修课本分为政治模块、经济模块、文化模块三个部分,内容纵贯古今中外,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适应新形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主动学习明确目的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独立的意识。第一、树立我要学习的观念。用“我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激活自我学习的动力。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学生如果认识了为什么要学习和为谁学习,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体验各种学习方法,取人所长,为己所用,构建适合自己的“学法”。第二、明确学习任务。真正的学习是自觉的行为,这种“自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学习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学什么”的问题,学习就不会是盲目的和被动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可以克服。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学习成为有计划的行为。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成为习惯时,才能随时随地应用,才能最好地发挥其作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课前的预习可以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四、注意方法 提高效率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的真正意义在于理性地选择适合于学生个体的具体方法,并自觉地运用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了解问题、掌握问题,应用问题。学生在掌握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适合自己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是阅读。有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很难学好历史。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具体来讲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课程“说明”,明确学史目的;(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3)阅读单元与课的导言,把握背景线索;(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次是掌握历史知识内容的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构成的历史画卷,所有的事件都是错综复杂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把历史知识学习分为三步: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对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素都要了解清楚,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二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
“理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要求学习时应注意阅读、讨论、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调整。
“见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三步。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学以致用。使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五、总结得失 培养能力 凡学习都是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成功与失败。学生必须及时反思自己学习的得失,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预习是否到位、听课效果如何、作业完成怎么样、考试结果是否理想等。通过反思和评价,反馈信息,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使学习更具有自觉性和针对性。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会一天天提高。会从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基本保障。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 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在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实现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赢”。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把握两大关键要素:
(一)教师如何“教”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也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兴趣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调查中也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是“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的,其次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型的历史教师,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推进历史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成功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节课的导语教师在课前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故事导入、诗词导入、节日导入、成语导入、衔接导入、审题导入、音乐导入、录像导入等,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依据学校教学资源而定,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就不失为成功的导语。
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若想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法,历史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资源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走入历史,感受历史,产生兴趣。
1、巧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象、计算机软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化静为动,让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可以把形、声、色、态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有血有肉,形象直观生动,使学生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强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3.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其它活动课,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开展活动课,活动课的实施总是以现实的、学生自己的活动情境去获取感性经验、相关理性知识及情感经验,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教师在活动情境中导,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角色,走入历史,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大赛和历史短剧汇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体验中培养学生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异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兴趣。教师要面向全体,注意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现实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我充分抓住各种机会,把历史与现实生活充分融合,使学生把所见所闻与学到的历史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要改变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困境,从根源入手,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良好习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如何“学”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多依赖课堂、依赖老师,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同学讨论、交流非常少,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对知识的巩固、投入不足,大多数同学都表现出了对历史成绩普遍的不满意。在新课改下,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转变观念 做好准备
由于初中历史课时安排少,有些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加之历史作为中考学科,采用的是开卷的形式。历史课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未能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高中后,他们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知之甚少,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把严谨思维的历史学科看成是故事的累加,认为从小熟读过上下五千年,对历史已有很深的功底;对教师课堂上讲解的思维方式,索然无味;对新课程的探究和延伸部分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一些思考题,希望教师能给他们以现成的答案……而新教材以模块的形式编排,如历史的必修课本分为政治模块、经济模块、文化模块三个部分,内容纵贯古今中外,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适应新形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主动学习明确目的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独立的意识。第一、树立我要学习的观念。用“我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激活自我学习的动力。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学生如果认识了为什么要学习和为谁学习,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体验各种学习方法,取人所长,为己所用,构建适合自己的“学法”。第二、明确学习任务。真正的学习是自觉的行为,这种“自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学习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学什么”的问题,学习就不会是盲目的和被动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可以克服。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学习成为有计划的行为。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成为习惯时,才能随时随地应用,才能最好地发挥其作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课前的预习可以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四、注意方法 提高效率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的真正意义在于理性地选择适合于学生个体的具体方法,并自觉地运用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了解问题、掌握问题,应用问题。学生在掌握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适合自己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是阅读。有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很难学好历史。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具体来讲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课程“说明”,明确学史目的;(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3)阅读单元与课的导言,把握背景线索;(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次是掌握历史知识内容的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构成的历史画卷,所有的事件都是错综复杂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把历史知识学习分为三步: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对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素都要了解清楚,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二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
“理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要求学习时应注意阅读、讨论、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调整。
“见解”是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三步。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学以致用。使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五、总结得失 培养能力 凡学习都是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成功与失败。学生必须及时反思自己学习的得失,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预习是否到位、听课效果如何、作业完成怎么样、考试结果是否理想等。通过反思和评价,反馈信息,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使学习更具有自觉性和针对性。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会一天天提高。会从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基本保障。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 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在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实现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