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射科X诊断的质量保证方1
放射科X诊断的质量保证方案
放射诊断是以影像为基础,通过影像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同时结合临床病史、主诉、体征及其各项检查结果而作出准确可靠的医学诊断来综合的判断是否有某种异常与疾病。如果所显示的图象质量不高或者存在某些缺陷,这不仅影响正确结果的诊断,反而可能造成误诊。为了获得良好优质的X光片,加强放射科X诊断的质量管理,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影像质量监督管理小组,分别由本院分管领导及放射科负责人任影像质量监督管理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影像质量监督管理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组 员:
影像质量监督管理小组的职责是定期检查放射工作的X光片,考核放射工作人员的影像诊断操作技能以及各项影像质量保证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制定影像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如下:
1、本院负责人、放射科负责人及放射工作人员分级明确各自职责做好影像质量管理。
2、定期对放射科X线机器进行检测和维修、维护。
3、制定放射科符合影像诊断的标准。
4、对设备的性能、照片的质量进行定期的评价。
5、建立完整详细的记录(KV、MA、S、电源电压V、洗片机专用水曹的质量、显影液定影液的PH值)。
6、制定符合当前放射科质量保证及控制的手册,以便及时查阅与修正。
7、对各级人员的培训要到位准确并建立档案。
8、定期组织放射科人员学习新知识。
9、定期组织集体阅片,并且解决从中发现的问题。
三、本方案适用于本单位影像质量保证,自本方案公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单位(盖章)2007年 月 日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卫生手: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
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长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常居菌:能从大部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使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治病。
暂居菌: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手消毒剂:用于手部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乙定、碘伏等。
速干手消毒剂:含有醇类和护肤成分的手消毒剂。包括水剂凝胶和泡沫型。
免冲洗手消毒剂:主要用于外科手消毒,消毒后不需用水冲洗的手消毒剂。包括水剂、凝胶
和泡沫剂。手卫生设施: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剂等。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制定并落实收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收卫生设施。医疗机构定期开展收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收手卫生知识好、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1、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小于等于10cfu/cm2
2、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数应小于等于5cfu/cm2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看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医务人员洗手方法
1、在流动水下是双手充分淋湿。
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手心对手被沿指缝相互揉搓教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再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间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医院感染监测:(定义)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更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现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全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
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抗菌药物: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
类等化学药物。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规定日剂量频率: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
监测的管理与要求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爆发的意识与能力。发生爆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爆发,医疗机构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爆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报告见附表A》。
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下列情形时,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爆发。
b)由于医院感染爆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于医院感染爆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进行报告:
a)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爆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爆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目标性监测医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如年计划、季度计划。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医院应按一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a)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
b)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持续 时间应连续6 各月以上。
c)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人员与设施:人员要求:医院应按每200张—250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专职人员应接受监测与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设施要求:医院应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医院感染监测设施转运正常。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全院综合性监测:具体检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的检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C进行。
录D 进行。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E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具体检测方法按照附录F进行。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医院感染调查方法:
患病率调查,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患病率。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G进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帮助了解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H进行。
检测信息的收集:
宜主动收集资料。
患者感染信息的收集包括查房、病例讨论、查阅医疗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报告和其他部门的信息。
病原学信息的收集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收集和登记患者基本资料、医院感染信息、相关危险因素、病原体病原菌的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可追溯: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灭菌过程验证装置:对灭菌过程有预定抗力的模拟装置,用于评价灭菌过程的有效性。其内部装置化学指示物时称化学PCD,放置生物指示物事称生物PCD.A。值A。value:评价湿热效果的知识,只当以Z值表示的微生物杀灭效果为10K时,温度相当于80℃的时间(秒)。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体积小于60升的压力蒸汽灭菌器。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专门用于处理立即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过程。官腔器械:含有官腔内直径≥2mm,且其腔体中的任何一点距其外界相通的开口处的距离 ≤1500倍的器械。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用于测试清洗消毒机清洗效果的指示物。监测要求及方法:应专人负责质量检测工作。
定期对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消毒供应中心的要求。
应定期进行检测材料的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自制测试标准包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
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设备的检测与验证
a)清洗消毒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
b)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监测和校验;
c)干热灭菌器应每年用多点温度检测仪对灭菌器各层内、中、外个点的温度进行物理检测;
d)低温灭菌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
清洗质量的监测: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检测结果。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的监测:
日常监测:应每批次检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定期检测: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检测。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检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洁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消毒质量的监测:
湿热消毒: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值。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2的要求。
应每年监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检查结果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的要求。
化学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的各种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 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符合GB15982的要求。每次检测3件~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灭菌质量的监测:
通用要求: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检查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纸质检测结果符合要求。保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检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找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从新处理;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按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使得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3°C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化学监测法:
1、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至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 6 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的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2、采用块所有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
1、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2、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方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报告使用部门。
3、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4、小型蒸汽压力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测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5、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至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6、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按相关规定执行。
B﹣D实验:预真空(包括动脉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检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
第二篇: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按照卫生部《医用X射线放射卫生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小组成员,修定质量保证方案。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检查图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提供正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佳优比。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节,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工作。人员组成,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
三、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由常规X线组成,分诊断和投照技术。
四、坚持会诊制度,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
五、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
六、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X线改变的都必须摄片。
七、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①读片时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一一致。②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写,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
八、摄片要做到三查十对:①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②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③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
九、严格执行暗室工作制度,严防胶片暴光。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不准随便开暗室白光灯,确有需要开灯,必须确定胶片是否处于绝对安全。必须熟悉掌握冲片的操作方法。暗盒要保持清洁,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酒精棉球清洁。
十、X线机房内都备有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患者的防护工作。
第三篇: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按照卫生部《医用X射线放射卫生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小组成员,修定质量保证方案。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检查图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提供正确依据,达到代价一危害一利益三方面的最佳优比。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节,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工作。人员组成: 组长:许余 副组长:李泽明
成员:陈小强、蒋斌、皮凯
三、在操作过程中,如遇疑难问题,请临床医师会诊。
四、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
1、读片时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一致。
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重点描写,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
第四篇: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1.提高影像专业技术水平; 2.全面进行质量管理;
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
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顺利开展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工作。
二.放射科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三.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
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开展普放及CT诊断业务。六.CT扫描方案和是否增强由医师进行确定,原则上由原扫描医师书写诊断报告。在扫描中凡遇到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应及时请其它医师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在增强全过程,必须密切注意病人情况,如发现过敏或毒性反应,应立即处理,同时联系急诊科派人参加处理。
七.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凡是要求会诊的医师必须首先介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照片上的各种影像征象,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参加会诊的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阅读片,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诊断意见。首诊医师综合分析会诊意见后写出诊断报告,并由参加会诊的上级医师审核签发。
八.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科主任或上级医师签发,在工作中遇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会诊。
九.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X线改变的患者都必须摄片(复查病例或有旧片的例外),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经透视未发现游离气体,应嘱患者变换几次体位后摄包括双膈肌的立位腹平片,凡是怀疑肠梗阻的患者要拍摄全腹立位和卧位各一张。立位片要包双膈肌,卧位片包盆腔。原则上怀疑胸部病变的均要照胸部正侧位片,特别是肿块性病变、肺门区病变、纵隔处病变及心后方等处的病变,一定要照胸部侧位片,以确定病变部位和形态。外伤的要照全胸正斜位片,做胸部CT检查前一定要摄全胸正侧位片。
十.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
1.诊断室内保持肃静,室内光线适宜。读片时首先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
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述。病变描述要真实地反映观察的过程。对异常征象应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亦应描述,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3.承诺出报告时间:
⑴X线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小时; ⑵CT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4小时(隔日上午9点30分前)。
十一.放射诊断的思维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首先对每个病灶进行分析,确定其病理性质。
2.将全部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意见。一般的诊断原则是将所有的影象所见用一个疾病去解释,解释不通时,才用两个或多个疾病去解释。
3.影像诊断意见与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比较,不符合者应重复读片及分析。在读片时要认真阅读申请单,参考各种临床资料和检查,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询问并补充病史。如果放射诊断与临床表现和诊断不一致或差别很大,要重新审查X线所见或诊断意见是否正确,必要时重复X线检查,如果X线检查正确无误,应主动与临床联系,与临床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要求检查阳性率≥70%,诊断符合率≥90%。4.X线的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诊断意见。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X线检查方法、重要X线所见、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
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时段X线征象可有明显变化,诊断医师应在透视或照片检查“阴性”的病人诊断书上写明检查时间。
十二.每月随机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报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对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对诊断质量进行评定,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评定结果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废片、错、漏、误诊与当月绩效挂钩。
十三.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X线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坚持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1.评片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实事求是地评判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废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为了能准确掌握标准,应定期组织学习《X线影片质量标准》,甲级片率要达到≥55%,废片率≤2%。达不到标准者按考核标准扣分。2.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对:
(1)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
(2)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3)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及各种摄影条件。
3.CT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
4.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时应在X线片上标明照片顺序。5.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谓纠纷,摄片人员必须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
6.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与诊断,并将打印好的照片与诊断书交给临床医师。
十四.做好所操作机器的清洁、维护工作。工作中发现机器故障应报告科主任,并记录故障情况及时填写维修申请单。在使用前,必须熟悉该机性能、操作方法和规程,以及适合该机的摄影参数。不熟悉操作规程者,不能单独操作机器。十五.影像投照技术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1.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各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熟悉主要部件的装卸、保养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2.严格执行激光相机的操作规程。
3.ID板要保持清洁。禁止打开ID板长时间暴露,应保持无污染(如纸屑、毛发、纤维、指纹等),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酒精棉球清洁。
十六.做特殊造影或增强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思想上必须树立任何一个使用造影剂的病人都有发生副反应可能的意念。
1.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和核实病人是否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过敏体质或过敏史,对危重病人(如恶病质、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害等),应与临床有关科室一起协商,决定能否进行增强检查。
2.检查前常规作碘过敏试验。
3.检查前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在造影剂中加进10mg地塞米松,以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可能。
4.护理部负责管理放射科室内药品,及时更换补充,负责造影检查和增强扫描的药物注射。负责院感管理工作。5.造影或增强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全程观察病人,不准离开病人,发现有异常情况即刻通知医师和护士处理。检查前应做好术前谈话及签字,了解是否高危人群,做好常规术前预防工作,造影或增强病人的过敏试验结果应认真核对并保存过敏试验结果。
6.每年一次请内科医师对科室人员进行抢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和考核。
7.造影检查及增强扫描完成后,尽可能保留带连接管的注射针在静脉内,并在准备室观察15分钟后方可嘱病人离开,防止出现造影剂延迟反应。
十七.CT扫描室和X线机房内应备有充足的医技人员和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医患的防护工作。十八.严格执行登记工作制度和会诊调片制度,认真核实CT号和X线号,以便以后查找旧片。预约造影或增强时,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清楚注意事项。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
一.质量控制指标:
1.照片质量:优良率≥94%、优级率≥55%、良级率≥40%、废片率≤2%; 2.设备完好率≥95%; 二.检测计划:
1.照片质量监测: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2.设备因素监测:
(1).电源条件:开机检查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定期检测接地电阻,阻值控制在≤2欧姆。(2).X线机:每半年进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监测,保持误差小于0.5cm。定期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3).机房条件: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根据各台机器的使用要求调整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3.激光相机监测: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均要求厂家工程师进行检测。及时调整X线机曝光条件表,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2).相机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
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二.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四.废片: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一般项目: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二.叙述部分:
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青鱼骨刺征,假肿瘤征等。
2.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3.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三.诊断意见:
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四.医师签署:
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书写者在“书写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住院医师或以上;另一医师在“核对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主治医师以上。如有技师(士)和护理人员参与检查,则亦应签署或注明。医师签名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放射科综合读片制度
1.每天由科主任、当班医生主持早间集体综合读片,及时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各级医生的才智,以求诊断的准确。
2.及时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修正,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3.对手术病例进行手术前分析,确定追踪随访计划,以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4.定期对疑难病例、典型病例和特殊病例进行复习讨论。5.统计诊断报告质量和诊断结果并汇总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放射科技术读片、评片制度
1.每天进行技术读片。
2.对申请单的要求与实际照片进行核对检查。3.按X线照片等级标准对照片进行质量等级评判。4.对产生的废片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进行整改。
5.登记照片评判结果并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以便汇总上报。
疑难病例集体读片、讨论制度
1.每周由科主任组织进行一次疑难病例、少见病例或典型病例集体读片讨论。
2.疑难病例读片由接诊医师准备病例资料、介绍病情、检查经过;参加人员不分资历,各抒己见,主持人作总结分析,提出诊断意见。
3.疑难病例讨论必要时应邀请临床科室或其他医技科室人员参加,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相互参考,以求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4.遇有紧急情况,随时组织读片讨论,以缩短抢救治疗时间。5.疑难病例读片、讨论应指定专人记录。
影像诊断随访制度
1.凡经X线影像诊断的手术病例,均列为诊断随访对象。2.每月到临床科室进行追踪随访。
3.随访内容包括病人的影像检查诊断、临床诊断、术中所见、病理组织学诊断等,并逐项记录,特殊情况应在备注中说明,以备复核。
4.随访的目的主要作为医疗质量和效率的考核依据;其次作为积累经验,以利提高诊断水平。
5.每月定期将追踪病例集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断质量。6.年终将追踪的病例汇总,由专人保管,作为医学资料存档。7.随访时应认真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报科室以便整改。
进修、实习人员管理制度
1.到本科进修、实习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X线诊断和投照技术的基础知识,由医务科统一安排进行进修、实习。2.科室指定具有带教资质的医、技人员进行带教指导。3.进修、实习人员必须遵守医院及本科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科室的安排和要求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
4.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日常投照及诊断的学习,取得带教医师同意后,方可独立进行投照和书写诊断报告。5.投照应认真填写投照条件;书写诊断报告,应交带教医师签字,上级医师审核后方可发出。
6.认真学习,参加读片会讨论,积极发言。
7.进修、实习结束前应作自我鉴定,并接受科室的考核。
放射科防止差错事故措施
1.加强医技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强化责任心及事业心,努力培养医务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特别是针对年青医师增强责任心教育。
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医疗核心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层层负责。
3.制定科室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类人员职责以及医疗质量管理标准,诊疗常规,落实各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以督促执行并制定奖惩制度。
4.针对不同种类的病人检查前制定周密的检查计划,对疑难危重病例及时组织会诊。
5.严格药品管理使用,严格操作程序,做好抢救药品物品和设备的准备,用后及时补充。
6.做好院感管理工作,严格无菌操作。
7.定期检查科室的各种设备,保持完好,确保正常运行。
放射科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1.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减少差错的产生。
3.检查时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4.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
5.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上报医院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抢救。
6.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封存有关资料以备鉴定。7.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全科室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总结教训,改进工作。
8.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及时记录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补救措施及后果。
9.差错事故发生后不得隐瞒真相,不得涂改或销毁有关资料。
放射科检查室管理制度
1.每日上班开机前应先检查机房的温、湿度,环境允许方可开机。
2.检查病人前先作机器预热工作,禁止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发现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3.检查前应仔细核检查机器各部件的运转情况和安全性能;注意观察机器有无故障提示。
4.患者的物品应有固定的存放位置,不可随意放置,以免丢失或影响设备运行。
5.检查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指导移动病人和摆体位,以免因检查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限制室内人数并作好防护。
6.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7.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并在机器复位切断电源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6.病人检查结束离开检查室前,应仔细检查是否有物品遗落;及时清理污物。
影像资料存档保管制度
1.影像照片、检查申请单、诊断报告单、存档数据等资料是重要的临床资料,应按病历管理规定建档保存。2.影像资料及时上传至信息中心服务器存档。3.影像资料的保存应便于及时查找,去向明确。
4.从信息中心服务器调阅影像资料应有经治医生的申请,任何人不得删除图像资料或诊断报告,如遇遗失及时作好记录。
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
1.机房设计合理,面积应满足防辐射要求,墙壁、门窗施工安装后经检测(主、副防护应达4.0和2.0铅当量),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机房外安装醒目的防辐射警示标志及工作灯,提醒周围人员。
3.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各种防辐射屏蔽隔离设备应齐全、充足,并保持完好、清洁,随时可以使用。
4.操作人员在机房内曝光时应穿戴防护衣、帽、手套、面罩,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射线损伤。
5.对患者注意防护,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曝光量和曝光次数,对敏感部位应做屏蔽防护。
6.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前注意关好门窗,防止漏射线对他人的损伤。
7.使用移动式X线机摄片时技术人员应作好个人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并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保护。
8.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内,确有必要者应作好周密的防护并尽可能远离辐射源。
9.操作技术人员发现机器有异常辐射应立即关机、切断电源,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
10.科室人员应带个人剂量仪监测辐射剂量;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辐射损伤情况。
放射科受检者的防护原则
1.医师应对X线检查的适应症与合理性进行评价,确定适当的检查方法,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采用放射性检查诊断技术,合理使用X射线检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2.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检查操作技术,并根据被检者具体情况制定照射条件,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提高射线质量,减少被检者接受剂量。
3.放射科必须建立和健全X射线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调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及病人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4.严格控制各种健康体检中的常规胸部X线检查;控制X射线检查的间隔时间,接尘工人的X射线胸部检查间隔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5.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特别是婴幼儿、少年儿童;不得使用有防护缺陷的X射线机进行X线检查。
6.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确有必要者应做好周密的防护措施并行知情告知。
7.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8.候诊者和陪护人员(病人必需被搀扶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机房内停留。9.科室应规划安全区域,确保候诊者不受射线辐射。
放射科安全保卫管理制度
放射科医技人员应通晓放射防护、放射设备、药品、器材等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一.病人安全管理
1.口服造影剂应密封,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注射造影剂应设专人专柜存放。
2.应备有充足的抢救药品和必要的急救器械;防护用品应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3.碘剂造影前必须作碘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不良反应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配合抢救。4.严防操作不慎或设备故障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5.科室应在安全地带设置候诊区,确保候诊病人不受射线辐射。
二.设备安全管理
1.保持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
2.每天开机前应仔细检查,保证设备处于安全工作状态。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严禁机器“带病”工作。
4.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责任人负有保管、维护、使用指导、监督的责任。
5.机修人员负责本科室设备的管理,定期保养,定期检查设备的接地可靠性,防止高压电击事故。
6.新安装或经大修的设备需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三.耗材安全管理
1耗材实行专库存放,专人管理。
2.胶片应按其要求存放,拆封后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措施。
3.CR的ID板应按要求的条件存放并经常检查,严防碰、折、撕、粘。四.科室安全管理
1.主动做好科室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保卫工作。2.科室各机房应安装防盗、防火设施。
3.定期检查科室设备、配电柜的安全接地,保证其可靠。4.经常检查科室的消防设施,确保能正常使用。
5.勤于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阻止安全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放射科设备管理、保养制度
1.机房的各种标志醒目,各台机器应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运行记录。
2.保持机房内干燥整洁,禁止在机房内存放无关物品。3.保持机器清洁,及时清理污物血渍,每天必须进行一次机器的清洁工作。
4.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常规小保养,减少机器故障的发生并及时掌握机器的运行情况。主要为机器清洁、安全装置、运转部件检查保养。
6.定期进行机器的全面检查和调整。内容包括:机房机器的清洁;机械电器部件牢固、运行准确性;平衡悬吊装置的安全;电缆电线的完好;保护地线接触良好;显示数据准确性等。保持机器处于良好的状态,确保机器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7.发生故障应及时停机检查,记录故障现象以便维修。
放射科设备使用制度
1.使用前应详细了解机器的性能特点,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保证正确安全使用机器设备。
2.开机前必须检查电源质量及设备外观是否正常,严禁机器带病使用。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实保障机器安全运行及被检者的人身安全;严禁过载使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曝光。4.使用过程中要求谨慎细心,准确操作,不可粗枝大叶,草率从事。发现问题立即停止。
5.对新上岗人员及进修、实习人员应先进行设备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
6.非本科室人员使用机器设备需经科主任同意,并有本科室技术人员在场,方可使用。
7.机器设备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得擅离岗位。
8.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应立即关机、关闭电源,及时科主任汇报,以便及时组织检修。9.病人检查结束后及时清理机器及机房的污物,保持机器整洁。
10.每日记录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放射科设备维修制度
1.机器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记录故障现象。
2.科主任接到设备故障报告后组织初步检查。常见和简单故障及有能力维修的故障原则上鼓励自行维修,以节约成本。3.对本科室无法维修的故障及时通知厂家技术支持部门安排维修。
4.设备维修应及时做维修记录,内容包括:故障经过、现象、检查情况、维修经过和维修后情况。
5.设备故障修复后应进行严格的验收检测,经试运行正常后方可正式使用。
6.未经科主任许可,严禁私自拆解、改造、维修机器设备。
CT机的维护及保养制度
1.CT机的维护保养应由机修人员或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进行
2.操作人员应熟练地掌握CT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电路分析,对机器设备的软件、硬件、安装、调试等有所了解.3.掌握运用软件程序检查、检测机器各部分运转情况和各部分硬件的检查。
4.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及机器结构特点制定CT机的维护、保养、检修计划。每周校正CT值的准确性。
5.根据机器部件的使用磨损情况,按照CT机的保养、维护及检修制度做好时间安排和详细记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1个月进行1次检测、保养。
6.CT机以外的其他设备,如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流(UPS)、空调机、相机等也应定时维护与检修。
7.有计划地对CT机进行全面保养、维护及检修,使机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保证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噪音小、各项数据准确,以获得高质量的检查效果。
放射科技术人员防护培训计划
1.从事放射影像工作的医技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有环保厅组织实施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取得放射工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放射影像工作。2.按时按计划参环保厅组织的“放射防护培训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基本的辐射安全防护知识和自救技能。3.对新参加工作的医、护、技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对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操作、防护有所了解,掌握各种影像技术。
4.积极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关于《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及新技术》讲座。
5.技术人员应自觉学习,了解和掌握设备的一些常见故障现象,并掌握其排除方法,以便在特殊情况下能自行排除故障,消除隐患。
6.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应请设备厂商工程师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应包括设备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技术、注意事项、保养要求和故障表现及简单故障的排除。7.做好防盗、防火和辐射安全管理的培训。
第五篇:放射科诊断报告
盘锦双兴骨科医院
住院号:放射号:373988
姓名:侯印发性别:男年龄:078Y
检查项目: HAND
检查记录:胸部正侧位片
检查所见:
胸廓对称,肺脏及肋骨未见异常。
印象:
胸廓对称,肺脏及肋骨未见异常。
建议:
请结合临床。
检查时间:2011-9-19
报告医生:耿炎审核医师:
报告时间:2011-9-19
本报告仅供临床科室申请医师诊治参考不作为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