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有哪些不良习惯?怎样矫正?

时间:2019-05-14 22:3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有哪些不良习惯?怎样矫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有哪些不良习惯?怎样矫正?》。

第一篇:幼儿有哪些不良习惯?怎样矫正?

一、吮手指

表现:

经常将手放在嘴里,吮得津津有味。被家长或老师发现予以制止后,会停下来,但过后又会把手指放回嘴里吮。

危害:

孩子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手,手在接触物品时会沾染上细菌或病毒,将手放在嘴里,容易引起手指皮肤红肿破损出血,严重的还会造成手指变形,留下疤痕。另外,也会影响牙齿的发育。

原因分析:

两三岁之前的孩子吮手指,是对周围世界探索的一种方式,也是断乳后对母乳的依恋。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到四五岁时会自动矫正这种做法,因此,不必多虑。如果孩子四五岁了还吮手指,就可能存在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可能是身体缺少铁、锌等微量元素;也可能是无事可做,感到寂寞;还可能是内心紧张、焦虑。

矫正方法:

1、养成法:

给孩子断奶要逐步进行,即:逐渐添加辅助食物,减少母乳量,切忌突然断奶。

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了解“病从口入”的常识、吮手指的危害。同时,要不断丰富孩子的活动内容,让他多接触新鲜事物,多用小手去探索自然、操作玩具、动手劳动。孩子有事可做,注意力就会从吮手指转移到要做的事情上。

2、暗示法:

当看到孩子吮手指时,切忌呵斥。那样做,孩子会更紧张,吮得更加厉害,从而会强化吮手指的动作。正确的做法是,事先提出要求,当孩子要将手放入口中时,可以轻轻叫他的名字,向他摇头示意,并用眼神暗示他不要这样做。当孩子把手放下时,要摸摸他的头,以示表扬。在矫治的过程中,家长的态度要和蔼,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会好得多。

3、游戏移情法:

给孩子做一个小动物指套,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好朋友,要爱护它,不能咬它。”小动物指套一方面能起到提示作用,让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移情爱护好朋友的动作,减少吮手指的动作习惯。

二、爱吃零食

表现:

有些孩子正餐时不好好吃饭,饭后又吵着说肚子饿,要零食吃;有些孩子零食不离口,见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就缠着家长买。

危害:

一旦养成爱吃零食的习惯,必然会在正常进餐时食欲不振,甚至不愿意吃饭。原因分析:

吃零食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身体的发育成长使孩子的代谢速度远高于成年人,所以,消化比较快。零食可以消除饥饿感。目前,市场上的小食品大多香甜可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小食品便成了一些儿童的伴侣,许多孩子对它们爱不释手,一些家长也往往用它们对孩子实施奖赏。因此,可以说,孩子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是由不恰当的教养方法促成的。

矫正方法:

1、养成法:

要充分重视三餐两点、普通饭食对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每天定时定量为他准备能提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的餐点,不用或少用方便食品,尤其是零食替代新鲜饭菜。

2、调控法:

一是控制品种,二是控制数量。零食也是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食品,让孩子适当吃一些也是必要的,但是,对品种要有所选择。孩子胃口小,吃一点就容易饱,应该少选择易产生饱腹感的食品,如,薯片、饼干、花生、开心果等。三至五岁的孩子的牙齿还是乳牙,五至六岁的孩子正在陆续换牙,为保证牙齿的清洁健康,不宜吃过多的甜食。切忌“家长只管买、孩子只管吃”。建议家长在三餐两点的“两点”中按排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零食,以补充身体所需。另外,家里不要同时储存三种以上孩子爱吃的零食,并要由家长负责保管,以减少零食对孩子感官的刺激。当家长要为孩子带零食去幼儿园时,应事先与孩子班级的老师沟通好,让老师了解带零食的目的,协助孩子管理好零食。这样做,既能起到家长期望的作用,又不至于影响孩子正常的食欲,不会分散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注意力。

3、示范法:

家长要以身作则,在购买零食和吃零食时,都要有所节制。带领孩子购买时,家长要过问购买零食的数量和种类,指导他做出合理、适度的选择。

三、挑食偏食

表现:

吃饭时,总是在菜里翻来翻去,专门挑选自己喜欢的吃;不喜欢的,则一口也不吃,甚至非常反感,有时在家长的催促、甚至强迫下,才勉强吃一点。

危害: 科学研究证明,凡有挑食习惯的孩子,胃口都不大好。这是因为,在挑食的过程中,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如果过分偏食,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孩子的发育和健康。另外,挑食还可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挑剔的不良习惯,对其身心的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餐桌上翻找食物,也是对人不礼貌的表现。

原因分析:

孩子挑食,表示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有了自己选择食物的愿望。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孩子的心智还很幼稚,他的选择依据完全是自己的喜好,容易过分偏食,造成营养不均衡。防止或纠正这种习惯,要从矫正孩子的好恶做起。

孩子不喜欢某种食物,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不喜欢一些食物的味道,如,猪肝、虾、香菇、胡萝卜、牛奶、豆浆等;有的是对一些食物的口感不适应,如,海参、鸡皮、菜叶等。

此外,孩子挑食也可能有身体健康状况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孩子肠胃失调,就不愿意吃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及较硬的食物;有的孩子龋齿较多,咀嚼无力,就不喜欢吃大块食物和不容易嚼烂的食物;有的孩子由于患某种疾病导致吞咽困难,就不喜欢吃蔬菜叶子,因为菜叶容易粘在嗓子上。

家庭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孩子挑食的诱因之一。有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食物种类比较单调,甚至只按照孩子喜欢的几种口味选择和制作菜肴,致使他没有机会接触其他食物和新口味。有的家长自身有挑食的习惯,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平时就做得少或干脆不做,这样,孩子就吃得少,甚至吃不到。有的家长还把自己不喜欢吃什么挂在嘴上,在就餐或购买食品时当着孩子的面说出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拒绝吃这种食物。

矫正方法:

1、对症治疗法:

如果是由于身体健康状况方面的原因,使孩子厌恶某种食物,应对症治疗,免得日久成习。

2、调剂法:

让孩子吃他不习惯或他不喜欢的食物时,可以将这种食物与其他食物调和在一起制作,用孩子喜欢的习惯味道遮盖这种食物的味道,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如:将胡萝卜与猪肉拌在一起做馅,包包子或氽(炸)丸子。也可以将这种食物作为配菜加到主菜之中,降低孩子的适应难度,再配合以进餐时的语言鼓励,引导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尝试吃这种食物。

3、疏导法: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在家里或在幼儿园进餐,是一种集体行为,不能只顾自己,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包圆儿”,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留给别人。自己喜欢吃的别人也可能喜欢吃,应该让大家分享,并且要让别人多吃一点。吃饭时,每种菜都应该吃一点,并且要按顺序由外至内吃,夹了就吃。如果说在盘子里东挑西拣,翻来覆去地找“可口”的菜,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其次,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他讲道理,让他了解挑食的害处,引导他逐步适应新口味。开始时,应允许孩子少吃一点,以减轻心理压力。当孩子接受劝导,品尝新的食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4、示范法:

家长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安排家庭饮食,不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不喜欢吃什么食物,树立不挑食的好榜样;有新品种的食物时,要带头品尝,并鼓励孩子像自己这样做。

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购买、清理他不太愿意吃的食物,让他对这种食物有个直观的认识。吃饭时,可以对他说:“这是宝宝买来(或洗干净)的,我们大家都要多吃点哟!”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5、游戏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吃某种食物,平时可以创编或收集一些讲这种食物有什么营养、吃这种食物有什么好处的歌谣和故事,教给孩子唱,讲给孩子听。吃饭时,当孩子不想吃这种食物时,可以引导他回忆这些歌谣和故事的内容,激发他对这种食物的兴趣。

四、经常剩饭

表现:

有些孩子吃完饭,碗里从来没干净过,总会剩下一些饭菜。成人要求他回来吃掉,他总是说:“我饱了。” 危害:

剩饭是种不良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好作风和节约的好习惯。原因分析:

剩饭是孩子进餐时常有的现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有些家长,尤其是祖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多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认为孩子吃饱就行了,剩饭总比吃撑了要好,因此,不认为孩子剩饭是一种存在隐患的行为问题。所以,当孩子剩饭时,他们不仅不会阻止,还会主动替孩子吃掉。孩子见到每次剩饭都有人打扫,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

还有一种情况是,成人对影响孩子进餐的偶然因素不够了解,仍然按常量分配饭菜,也会造成剩饭。比如,增加新口味、新口感的食物时,如果烹调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孩子的进食量明显减少;孩子肠胃不适、口腔溃疡、龋齿发病、换牙时,也会吃得少一些;两餐之间缺少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或者上一餐吃得过饱,都会影响食欲,吃不下饭;就餐之前或进餐之中,受到批评或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情绪不好,进食量也会有所下降。

此外饭菜可口,添饭添菜次数过多,吃不下,也是孩子剩饭的原因之一。有些则是来自孩子进餐习惯问题,比如,吃饭的节奏前松后紧,大家都已经吃完了,他却没有吃完;没有做好餐前准备,不得不在进餐过程中解决大小便问题,耽误时间;进餐过程中不专心,东张西望、发呆、把饭菜或餐具当玩具玩、说话聊天等,都会影响进餐速度,饭菜吃不完,只好剩下。

矫正方法:

1、养成法:

遵循少盛多添的原则,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饭量盛饭和添饭,每餐宁可少吃一点,也不能因盛得太多而剩饭剩菜;如果有剩饭,家长不要帮助打扫,应该让孩子自己吃掉。这样,可以让孩子注意了解自己的饭量,知道每次盛多少饭菜合适。如果孩子剩的饭太多,不得不倒掉时,应及时进行教育,使他懂得什么是浪费、为什么不应该浪费,养成初步的责任感。

孩子进餐时,家长要注意观察,避免发生边吃边玩边说或前松后紧的现象,指导孩子专心进餐,并注意掌握好节奏,用比较均匀的速度平稳进餐。

2、疏导法:

制作新口味和新口感的饭菜时,要掌握好烹调方法,尽量适合孩子的口味,以使他尽快适应新食物;餐前指导孩子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发现孩子情绪不佳时,应及时做好疏导;餐前和就餐过程中不要批评孩子;依据孩子的身体情况、运动量及上一餐的进食量,指导他适量盛饭添饭。

3、示范法:

家长及家庭其他成员不剩饭,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五、上课小动作

表现:

在幼儿园参加集体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神游弋,东瞅瞅、西看看,就是不看老师的讲解、示范;手脚不闲,不是摸摸这个小朋友的手,就是拽拽那个小朋友的衣服。

原因分析:

首先,应该明确,坐立不安,不断地跑动、玩耍,说个不停等,这是许多学龄前儿童共有的特征,不能轻易地给这些习惯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多动与好动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孩子自己无法控制的。要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要去专门机构请专家做临床鉴定。

如果排除病理上的原因,上课做小动作的孩子,可能是精力充沛,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控能力差,还表现为不遵守秩序和规则,做事随便、无章法,缺乏自信,不能与人很好地合作。如果孩子精力旺盛,又没有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上课时便会做小动作,或去招惹别的孩子。

另外,如果孩子的现有水平跟不上活动的节奏,他听不懂、学不会,自然就会将注意力转到其它地方去。

也可能是孩子希望大家注意到自己,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以引起别人的关注。矫正方法:

1、养成法:

鼓励、引导孩子参加一些适合其发展水平、直观生动的活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有意注意的习惯。

在家里,可以在一个比较固定的地方放置一些图书、纸笔和玩具,引导孩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安心看书、画画、玩玩具。在这段时间内,大人不要去干扰他,但可以走到他的身旁看一看,对他的表现和成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大人的鼓励、赞赏,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稳定。当他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使注意力分散时,要因势利导,让他把注意力转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上来。

2、疏导法:

根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引导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于精力过于旺盛的孩子,每天要保证至少三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场地宽敞,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以充分释放孩子的能量。为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不使体力透支,在活动时间和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科学。活动可以安排在上午十点左右、下午在午睡起床后。运动量大的游戏和运动量小的游戏要交替进行,比如,奔跑或球类游戏运动量大,当孩子玩一段时间后,要安排他休息一下或做一些轻松的游戏。夏天天气较热,户外大运动量的活动应安排在晨间和下午太阳快下山时进行,以便既能保证活动量,又能防止中暑。

对于爱跑个不停的孩子,可以对他进行一些专门训练,比如,要求他:“请走着把这本书送到××房间去。”如果孩子又跑起来了,应该要求他重新走一遍,并要坚持这样做。当孩子按要求做到以后,要给予表扬。有意识地重复类似的活动,孩子便会逐渐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长要注意及时与幼儿园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选择适合孩子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活动中,多请孩子参与互动的环节(如:扮演角色、回答问题等)。当孩子经常被老师叫到名字时,通常会加强注意力。当孩子能回答上老师的问题后,会希望回答更多的问题。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发展孩子的理解能力。当孩子能自如地参与活动时,自然会集中精力去做。

有些孩子在上课或玩游戏时精力不集中,也可能是身体不适,或有什么心理负担,应该弄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整或疏导工作。

3、告知法:

要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则。规则会让我们的生活方便有序。比如,如果没有交通规则,就会出现交通拥塞现象;如果在影剧院大声喧哗,就会影响其他人;如果人多时买东西不排队,就会引起矛盾,拖延时间。

4、讨论法:

可以组织孩子讨论一下,上课时,如果小朋友都不听老师讲课,自己玩,会怎么样。引导孩子认识到,班里组织集体活动时,如果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小朋友学知识。同时,这种行为也很不礼貌。

六、不会分享

表现:

自己的玩具不肯给其他小朋友玩,即使自己不玩也不让别人碰;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经别人同意便拿来玩,经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如果别人拿了他的东西,即使父母也会不依不饶,一定要还给他。

危害:

不会分享的孩子容易过分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严重的,会形成自私、霸道的心理。

原因分析:

分享的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一般情况下,小孩子都会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应该属于自己的,别人不能动。比如:一岁孩子手中的物品被人拿走,他会急得大哭。如果成人不注意孩子分享的养成,慢慢地就会发展成以自我为中心了。

矫正方法:

1、感受法:

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时,可给孩子提供一个大皮球让他们一起玩,并指导他们用多种方法玩,使他们感受到两个人玩比一个人玩更有趣,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2、情景教育法:

在生活中抓住每个小事进行养成教育。比如:到游乐场玩时,如果人多玩具少,要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引导孩子相互交换玩具;在家中,也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好吃的东西大家都有份,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习惯;设计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如:“两人三足”、捉迷藏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3、疏导法:

讲一些《孔融让梨》之类的小故事、小寓言,教育提醒孩子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切忌在孩子不愿意、想不通时,生硬地强迫孩子交出玩具,要使孩子体会到玩别人的玩具的快乐,进而理解别人玩他的玩具同样也会很快乐,让孩子从情感上接受分享,愿意分享。

4、示范法:

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榜样。比如:家里有好吃的,要先孝敬老人,也可以让孩子送给邻居分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示范。

七、爱插嘴抢话

表现:

在集体活动时,常常打断主持人(或老师)的讲话,问东问西,或者说“我知道”、“我能做”;在家长与别人谈话中间,插嘴发表意见或陈述情况;同伴讨论或谈论某件事时,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发表意见。

危害:

显得没有涵养、不懂礼貌,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影响人际关系。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喜欢插嘴抢话的孩子,思维都比较活跃,反应敏捷,能跟上别人说话的节奏,并能理解大部分谈话内容,且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因此,要用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现象。尽管打断别人说话显得不大礼貌,但也不能过分地进行压制,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恰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做,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据我们在工作中观察了解,有些孩子特别喜欢表现自己,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就情不自禁地急于把自己知道的有关情况或想说的话讲出来;还有些孩子抢话,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在家长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孩子希望家长多关注自己,因此,会以各种方式打断谈话。这样的孩子,可能是感到平时家长对自己关注得太少。

矫正方法:

1、疏导法:

要鼓励孩子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提醒他在与别人交谈时,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当别人的话告一段落或者询问自己的意见时,自己再说话。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以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学到更多的知识;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是对别人不尊重,是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在与别人谈话时,如果孩子在场,可以与他约定,有话要说时,先给家长一个暗示的信号,请家长安排说话的时机。

2、训练法:

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以定期组织专题谈话活动。每次谈话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并在事前与孩子约定规则:按顺序发言;认真听别人说,中间如果自己确实有什么想法急于表达时,一定要先举手示意,并说“请原谅”,经主持人同意、并在发言的人中止发言时,自己才能说;如果随意插话,大家可以不予理睬,主持人可以制止,事后还要接受批评。如果孩子按规则办了,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在活动过程中,成人要带头执行约定的规则,并适时问孩子一些问题,引导他以正确的方法积极参与到谈话活动中来。经验证明,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他学会语言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养成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3、示范法: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说话时,态度要和气,语言要得体;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不能轻易插嘴,更不能互相争吵;如果发生争执,也要学会克制自己,等孩子不在场时,再想办法解决。

要尊重孩子,与他平等相处,给予他充分发言的权力,保护他身上的积极性和锐气。在孩子还没有学会在恰当的时间表白自己的意见之前,不能用“小孩子少插嘴”之类的话去责怪他,更不能在外人面前责怪他,否则,会损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篇:幼儿不良习惯引发的安全问题

幼儿不良习惯引发的安全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发现部分幼儿有咬手指、抠鼻子等不良习惯,我们作为老师,看到幼儿的这种不良习惯肯定会及时纠正和教育,而我们在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问题。

这段时间有部分家长反映有些幼儿有咬手指、抠鼻子等不良习惯,刚好我们是开展“我自己”的主题活动,于是我们便结合主题开展“如何保护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讨论了很多关于自我保护的问题,如不能咬手指,手指有很多细菌的,咬了会肚子痛。不要塞东西进耳朵,要不然会听不见东西的等等。很多幼儿说得头头是道。而这样下来,幼儿的各种不良习惯都有减少的情况。

这天,全部幼儿坐在凳子上整理衣物准备离园,我看到晴晴在抠鼻子,好象出于惯性似的我马上叫她不要抠并没有太在意,我走了一圈回来,又发现晴晴在抠鼻子,我还是叫她不要抠鼻子,我边说边拉开她的手,这时候晴晴想挣扎开我的手,看着我说:“我的鼻子里面有东西。”我马上意识到什么,问:“有什么?”晴晴说:“有玩具!”这时吓了我一大跳,原来晴晴抠鼻子是因为她书包上的小铃铛吊饰掉下来了,她因为好奇于是就把小铃铛塞到鼻孔去了!幸好铃铛的位置不是很深,我马上带她去医生那里用夹子把铃铛夹了出来。

我在想,如果我当时疏忽了晴晴的情况,认为她只是习惯地抠鼻子而不去理会,那么后果不敢想象。而在之后开展的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游戏等方式,如在角色区开展类似的情境游戏,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也巩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第三篇:怎样矫正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论文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稳定性就会越强。3~6 岁是儿童习惯形成的初级阶段,幼儿园为 3~6岁儿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生活、活动空间,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在这种开放状态下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幼儿的随意性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是否有利于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幼儿认识哪些习惯是不利于健康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健康会造成哪些危害,从而使幼儿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有目的地矫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不良生活习惯刚刚发生尚未完全形成的最佳矫正时期,我们如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一、榜样示范,实现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面对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时,我们可以寻找习惯的典范,让表现优秀的幼儿成为被矫正幼儿的学习榜样。

飞飞小朋友最不爱洗手。一天早上,他奶奶在教室门口说 :“老师,我们飞飞就不爱洗手,回家还说‘老师说不用洗手’……”听了飞飞奶奶的话,我不禁一惊。难道,这只是一个孩子不爱洗手的问题吗?为了给自己不洗手找个借口,他竟然拿老师做挡箭牌,还向奶奶撒了谎,我不得不作出一连串的思考……

早餐开始前,小朋友要洗手。我在洗手池旁开始留心观察,发现琪琪小朋友洗手最认真,于是我偷偷拍下了琪琪洗手的全过程。早餐后,我打开大屏幕,为全班小朋友播放了琪琪洗手的视频。看到大屏幕上的琪琪,孩子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我看着飞飞说 :“琪琪是咱们班洗手最好的小朋友,她不仅在幼儿园会洗手,在家里也爱洗手,我们都向她学习好吗?”就这样,在老师的提醒和暗示下,每次洗手时间,琪琪都会主动找飞飞一起洗手。渐渐的飞飞能主动去洗手,把洗手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儿去做。

二、让幼儿扮演小老师,纠正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

幼儿的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家长生活习惯的熏染。在剖析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成因时,我们发现一部分孩子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是在家长身上模仿而来的。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把这类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从幼儿园引入家庭,从“教师纠正幼儿”引向“幼儿纠正家长”,使幼儿在纠正家长不良生活习惯的同时,掌握了正确习惯的要求和要领,加深对正确习惯的体验。孩子在担当小老师帮助家长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还能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牛牛小朋友每天来园都晚一些,经常是一副睡眼惺忪、没精打采的样子。看到这一情况,我们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了牛牛经常迟到的原因。原来牛牛的爸爸每天很晚睡觉,作息极不规律,牛牛经常陪爸爸熬到深夜、不肯睡觉。针对这一情况,我决定将牛牛不良睡眠习惯的矫正转向牛牛对爸爸生活习惯的矫正。先赋予牛牛一个小老师的光荣角色,然后,在妈妈的帮助下,牛牛为爸爸制作了入睡、起床的作息时间表,接下来,牛牛开始履行小老师的职责。

牛牛每天主动监督爸爸准时入睡,如果爸爸配合,他自己也会自觉爬上小床并作出熟睡的样子。为了检查爸爸是否按时起床,牛牛也会主动早起。孩子很乐意承担这份监督的责任,每天会向幼儿园的老师汇报爸爸的表现。在孩子担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即使家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遵守约定,我们也告诉孩子不要急,我们可以做给爸爸看,我们可以做爸爸的好榜样。

三、在游戏中矫正幼儿不良生活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也是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对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鑫和小轶是一对双胞胎,小鑫一直在奶奶家生活,从小就有吮手指的习惯。入园第一天,小鑫的妈妈就把这一毛病告诉了老师,希望能在幼儿园老师的帮助下得以矫正。也许,是家长给了孩子暗示,整个上午,小鑫表现一切正常。可到了午睡时,我们竟看到小鑫不知不觉把大拇指放进嘴里,从娴熟而又贪婪的吮吸动作,足以看出小鑫对手指的依赖。此时,如果强行把孩子的手拿开,只会给刚入园的小鑫带来不安的情绪。在不影响小朋友们入睡的情况下,我即兴创编了一首儿歌“星星睡了,月亮睡了,天上白云不动了,鼻子睡了,嘴巴睡了,小小手儿也睡了……”,小朋友一边轻读儿歌,一边模仿老师的样子。在儿歌的暗示下,小鑫带着参与儿歌游戏的热情跟着大家把手自然地放进被子。

四、充分发挥规则的约束作用,向不良习惯说再见

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有时不良生活习惯的反复出现迫使我们寻求另一个突破口。幼儿园是孩子们共同游戏、生活的地方,一日生活中要遵循许多规则,而规则的约束力又是极强的。孩子们会在规则的强化作用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也会在规则的强化作用下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好宝宝”评选活动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我们尝试把“向不良习惯说再见”纳入“好宝宝”的评选标准,我们可以给某位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足够的时间,在规则的约束下等待他们向不良生活习惯说再见。与此同时,要让幼儿知道发现不良习惯就要及时矫正,如果一个学期内不良习惯不再发生,才有资格评为“好宝宝”。

规则不但发挥了特有的约束力,而且成了孩子追求进步的原动力,同时也是矫正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五、随机教育,适时鼓励,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在一日生活中,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会随时随地表现出来,教师要及时、敏锐地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小事,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实施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倾向或表现,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单独教育,也可以面向全体幼儿进行集体教育。有时,一句话或是一个简单的眼神都能成为一次恰到好处的提示。

发现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有所改善,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许。鼓励会大大强化不良生活习惯矫正的效果。小宇吃饭爱剩碗底,一段时间的矫正后,小宇已经能够把饭吃得干干净净。尽管这是一个很基本的生活习惯,但看到小宇的改变,我会发自内心对他提出表扬,“小宇太棒了,吃饭吃得真干净!”甜甜的笑会在孩子脸上停留许久,鼓励带来的强大动力会延续到幼儿的下一次生活行为表现。这种鼓励既激发了幼儿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的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对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正面引导。

六、持之以恒地跟踪观察和指导,将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进行到底

在对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过程中,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孩子们都会有所改善。但在矫正初见成效后,教师往往忽略了后续的观察与加强。幼儿不良生活习惯一旦再次发生,便是一次反弹,时间长了便会成为难以改变的坏习惯。所以,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是一个连续、持久的过程,教师要观察幼儿能否不在教师或家长的监督下主动改掉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教师一定要持之以恒,不厌其烦地做好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矫正后的跟踪观察和指导。

培根说过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在矫正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教育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钻研和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最终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健康地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如何矫正幼儿的心理障碍

如何矫正幼儿的心理障碍?

教师对有心理问题幼儿的语言和教育方式.1,教师要对每个幼儿充满信心,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积极愿望,善于挖掘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肯定,鼓励.要帮助幼儿克服弱点和困难,培养其耐挫力和自信心.2,在班级管理,各种教育活动和**常生活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自主选择,表达意见,承担角色,自己解决问题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发展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教师要经常蹲下或弯腰面向幼儿,耐心倾听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给予热情帮助或指导.4,教师在活动中要多与幼儿交谈,通过知识信息与经验交流,扩展和充实幼儿的生活体验.5,对有不良行为问题的幼儿,要建立个案分析和追踪观察制度.通过科学分析问题幼儿情况,及时采取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方法,使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应该做到:

1、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过分地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什么事都要依着他来做。其实他就是现代社会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这样做就会使他们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要为了让孩子听话或做什么事就给他们一定好处。或为了他们不哭闹就满足他们的一些无理要求。应该让他们明白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可以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让他们知道凭自己的劳动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从小建立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3、不要占有孩子的空间?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不要老怕他受伤而整天把他牢牢栓在身边或关在家里,使他失去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很容易导致性格孤僻。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和乐意做的事。让他们在自我做事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中增强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对于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这也让孩子学那也让孩子练。孩子父母每天忙到晚。孩子累父母也累。幼儿没有了自己年龄应有的游戏娱乐时间,取而代之的是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单调而枯燥的学习。如果孩子学不好还要挨骂、受罚。这样会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由于种种不情愿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应该为幼儿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不要给予太多压力。幼儿期的特点就是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培养独立、自信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对给予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如果不能实现或暂时不能实现,应该跟孩子真诚的说明原因,并让他们理解要他们原谅。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个守诺的人。也是给孩子的好榜样。而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不要因为孩子犯了错,不论什么场合或什么人面前就开始训斥他。这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或其他导致他挨讯的事物的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要适度地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夸奖,让他有做事的自信与成就感。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有些家长把生活工作中的得失带入与孩子的生活中,高兴时把孩子逗乐的很开心,又买东西给他吃又带他玩耍。但一旦失意却对孩子不理不睬,不能满足孩子正常的要求。这样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样致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习得的方法去处理遇到的困难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不但每一位做父母的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每一位老师也应该配合父母作好以下几点:

1、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使幼儿生活活泼愉快,以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幼儿的心理压力包括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内在的压力。心理压力是导致幼儿心理压抑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幼儿心理压抑问题应先从减轻幼儿心理压力入手。

教师对幼儿应充满热情和爱心,言语、态度要和蔼、亲切,尊重幼儿人格,保护幼儿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误,并给予幼儿改正的机会。同时教师要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位幼儿的成长,做到不歧视不偏见。同时,教师还应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情绪感染力作用,防止和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为幼儿提供情绪释放的机会。

情绪释放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当发现幼儿心理压抑时,应抓住最佳时机和幼儿交谈。父母应让幼儿懂得,凡事不能憋在心里,应该说出来,心理才会舒服。在幼儿诉说过程中,父母可用应答、点头等方式表示赞同,并结合自身的感受与幼儿达成共鸣。幼儿在成人的引导下,把内心真实的感受诉说出来,内心的压力也就减轻了许多。

3、预防、控制和矫正各种心理疾病以及不适应行为,保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另一方面又能给人一教益。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幼儿经受重大挫折,防止严重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幼儿的挫折承受力。成人可有意识的把幼儿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感受,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应付挫折的能力。成人应有意识的设置各种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与表现的情景,使幼儿不断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幼儿心理强度的提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在案例4中老师就可以注意观察她的平常举动,在游戏中让她体会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幸福和快乐。可以精心设计几次“娃娃家“的游戏。孩子们各自找伙伴组成小家庭,教师也在家里担任了角色。让她在游戏中接受老师和小伙伴们。不过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通过多次合作这样她就开始信任老师了,她会渐渐的觉得老师?那里是安全的。在几次角色游戏后,南南能主动承担角色,并在活动中与小朋友进行交流,在游戏的这段时间中让她信任、喜欢上并且接纳老师。在游戏中,许多小朋友纷纷加入南南的游戏,这样南南通过游戏也找到了伙伴,体会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幸福和快乐。让她了解到幼儿园就是她的家,老师和小朋友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这样使她逐渐与老师和小朋友建立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在老师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五篇:由中考作文谈初中生写作不良习惯的矫正

由中考作文谈初中生写作不良习惯的矫正

一、现象扫描

据笔者抽样分析得知,近三年,我市中考作文在“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前提下,学生跑题或偏题作文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上升的趋势,分别达33.6%、37.75%、39.239%。为了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2006年9月上旬,我们进行了“中考考场写作经验再现”问卷调查。我们在四星、三星、二星级高中及省重点职中等四所学校中随机选取800名高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最后回收问卷783份,回收率达97.9%。调查分别从读题、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成文、修改等方面设置了十五个问题,要求同学们将考场写作的情景或体验真实地予以再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着一系列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具体表现为:

1.读题审题——浮光掠影

调查显示,有89.6%的同学在写作前只是将题目粗略地浏览一遍,没有读题审题的意识,更不用说掌握读题的方法和审题的关键了。如果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情形更是糟糕,往往仅凭借以往的经验即“下笔千言”。殊不知,作为中考的文题,一般来说总是有它独特的个性化要求的。譬如2006年我市中考设计了一道同学们都十分熟悉的以“和谐”为主题的材料题,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假思索地大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而忽略了材料所表现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写作重点及“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写作要求,导致了跑题、偏题文的高频出现。

2.选材立意——生搬硬套

有90.1%的同学文章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从考前读过的优秀作文或自己曾写过的与考题相类似的作文中套用来的,而缺乏从生活中找“米”的意识,更不用说选材立意的求新、求高了。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无论什么样的写作要求,他们总能“以不变应万变”,按既有的套路来写作:写老师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或到医院,或到家中为生病的同学补课;写父母总是顶风冒雨,为自己的孩子送雨具;写同学总是由于某件小事而闹矛盾,最后在老师或同学的调解中重归于好……在去年的中考中,就有相当多的同学自拟了《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力量大》等

题目,选取的都是同学间的矛盾及其化解的题材。这样的文章不用说“新意”了,就是与题意的切合也牵强得很。

3.提纲起草——绝无仅有

有95.1%的同学在考场写作中没有编列提纲或写草稿。不用说中考写作是如此,就是作文课上的写作也是这样,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写作文从来就没有列过提纲,写过草稿。即使在我省第五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预选赛中,两个小时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时间是很宽裕的,再说是竞赛,按理说应该认真地列提纲,拟草稿,力求精益求精。可是,据现场观察统计,能这样做的同学也不足10%。可以想见,这种“跟着感觉走”出来的文章是很难保证不跑题、偏题的。

4.斟酌修改——敷衍了事

有93.4%的同学(在考试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文章写好后只是对添字、漏字作了些改动,没有从文章的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推敲修改。更有甚者,其中有20.11%的同学文章写好后连读一遍都没能做到。连写作的“最后一道防线”都自动放弃了,自然也就很难保证所写的文章不跑题、偏题了。

二、原因探析

1.目标意识薄弱,教学行为无序

据了解,目前有相当部分的老师对初中学生应达成的写作目标不甚了了,因而在教学中随意性很大。不用说没有切合实际的训练序列,就是学期的写作教学计划,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检查的几条“筋”,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于是,写作训练往往成了应景、应时、应事的“花瓶”。新学期开学,就写《新学期的我》;春学期写《校园春色》、秋学期写《秋天的校园》;学校举行集会或开展某项活动,就写《记一次______会议(活动)》。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习作不能写,而关键是这样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写作心理和需要,违背了写作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潜在规律,造成了学生对写作课“可有可无”的误解,使他们对写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进而对写作失去兴趣,且把它当作是额外的负担。

2.重视技术指导,轻视态度培养

从近年来笔者所调研的数十节写作课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在教学中明显地存在着重视写作技术和技巧指导,轻视正确的写作态度和健康的写作心理培养的现象。无论是七年级、八年级,还是九年级,老师们在写作课上都热衷于向学生

传授“如何开好头”“如何结好尾”“怎样写人物的外貌”“怎样刻画人物的性格”“使文章语言亮起来的几种有效方法”“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技巧”等所谓的写作的“秘诀前提条件: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端正的文风。目前学生作文缺乏新意,很难打动人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写作技术不成熟,而在于不能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不能从生活中找”米“,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而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显然,这与老师们教学行为的失当是不无关系的。

3.追求多读多写,忽略示范引路

要提高写作水平,多读多写,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这里也有一个怎么读,如何写的问题,正如俗话所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据调查,目前初中生课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不是文学名著,除”玄机魔幻“类作品外,就是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了。有相当多的同学阅读这些优秀作文,不是品味优美的语言,欣赏精彩的片断,揣摩巧妙的章法,丰富自己的积累,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而是为了解写作的”燃眉之急“。他们往往根据老师出示的作文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到作文选中搜索与作文题相类似的优秀作文,以便”借来“为自己所用。这样的多读多写,恐怕连”事倍功半“的效果也达不到,甚至还会产生负作用(如前所列现象二即源于此)。对此,老师们没有引起应有的警觉,有的听之任之,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必要的指导或示范;有的还积极提倡,在备考中,给学生印发若干范文,并要求他们背诵,以便应考时模仿套用。

4.批改评价不实,讲评反馈空洞

据笔者调研所知,现如今语文老师改作文普遍地比较马虎,可以说很难见到”精批细改“的作文了。这其中不排除有班级学额或老师的周课时数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恐怕还是老师对作文批改的认识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认为作文批改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因而对学生的作文往往采取”只批不改“的处理办法,即文前打个分,文后签日期,文中句出几个错别字。当然,有时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体现”精批细改“的要求,也会写上眉批和总批。而这些批语也大多是笼统的、程式化的,如有的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的病句下面划上横线,然后作旁批”语序不当。“至于这个句子究竟哪几个词语语序不当,怎样调整才恰当等,既没有对原句进行修改,也没有在旁批中用文字加以说明。

再如”文章选材新颖,构思精巧,主题深刻,语言流畅“等笼统的、缺乏个性的总批也是屡见不鲜。如此批改,自然无法真正知晓学生在习作中的得失,讲评时也就只能是”清谈“一番了。这样的批改和讲评使同学们无法从习作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因无法真切地知晓自己习作中的毛病并及时地加以改正而形成了不良的习惯。

三、矫正策略

1.增强目标意识,构建训练序列

《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学段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彰,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九项要求涵盖了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到表达修改、定稿成文的具体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自觉地把它作为教学的准则和训练的要求,更要在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针对学生的需求,编制各年级的写作训练序列,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解到落实到具体学段的每一次写作训练之中。只有扎实的进行写作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突出文风建设,端正写作态度

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形成学生写作不良习惯的主要矛盾就是文风和态度问题。为此,我们要运用专题讲座、课堂渗透、赏读示范等多种形式,突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文”,“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字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文风,培育端正的态度,养成从生活中找“米”,坚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其他诸如“读题审题”“列纲起草”“斟酌修改”等问题,就可以通过设计“题意点击”、“思路展示”“实力作证”“评价反馈”的训练规程得到有效的矫正。

3、发挥批改效能,矫积习于萌芽

我们要坚信“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要从思想上重视作文批改,即使工作量再大,也要确保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要有2—3篇作文得到精批细改,对特殊的个别学生还要进行面批。在批改中,要力求批的准确,改的规范,尤其要发挥批改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对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以及避免毛病再发生的方法。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讲评时集体纠正。当然,还要注意批语的激励功能,对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在指出毛病之前,都要尽量发挥其“闪光点”,给与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同时,还要将修改文章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习惯。一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苏教版)中“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二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每次作文写好后,可要求学生自由配对,分别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进行互批后,在教老师批阅。三要将学生互批地情况纳入写作评讲的范畴,即使的给与积极鼓励和有效的指导,使之得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而终生受用。

下载幼儿有哪些不良习惯?怎样矫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有哪些不良习惯?怎样矫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改正不良习惯

    如何改正不良习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是由不良习惯造成的,不良习惯也叫坏习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坏习惯,而且某些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 到底坏习惯是怎样......

    幼儿怎样学数学

    幼儿怎样学习数学? 儿童是怎样学习数学的?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理由是,他们几乎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数数。尽管开始时是胡乱地数,但逐渐地,他们就记住了正确的顺序,并且还......

    怎样矫正抄袭作业现象

    学生抄作业是个令所有老师、家长头痛的问题。抄作业好像吸毒一样,一旦沾染形成恶性循环,便不能自拔,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会由个别学生蔓延到全班。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先......

    办公室四大不良习惯

    看看以下有失水准的行为是否令你红脸:穿着暴露:在着装方面即使稍微不注意(比如过短的裙子和透明的上衣)都会影响你作为一个职业女性的形象。出门上班之前,应该养成习惯在穿衣镜......

    改变8大不良习惯

    改变8大不良习惯 一是饿了才吃。 食物在胃内的停留只有4-5小时,等我们感到饥饿时,胃口早就排空了。这时,胃黏膜就会被胃液“自我消化”,引起胃炎或者消化性溃疡,还能削弱人体的抗......

    消除不良习惯心得体会

    消除不良习惯心得体会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赏识,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有些时候,我们却事与愿违。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阻碍了我们迈向成......

    怎样教幼儿学拼音

    怎样教幼儿学拼音 幼儿的找音学习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不少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为入学后的拼音学习带来了困难。一般地说,教幼儿学拼音可分5个阶段进行。1、 背韵声母 本阶段......

    怎样上好幼儿音乐课

    怎样上好幼儿音乐课音乐是以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性的艺术。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音乐有集中注意、激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