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
关于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要:预决算偏离是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预决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地方财政管理水平,事关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合理控制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度至关重要。本文就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地方财政;预决算;偏离;对策
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以GDP计划增长率为参考指标,预算本地区内的实际GDP增长率,做好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对优化地方财政管理工作有着重大指导性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监管工作存在较大的漏洞,由于监管不到位,使得预决算偏离过大,造成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债务。因此,要想提高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就必须做好预决算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工作,从而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防范地方债务积累问题发生。
一、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发生的原因
(一)收入预测与实际不相符
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有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目前来看,地方财政收入的预测主要是根据生产总值增长率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财政收入预算的不准确,进而容易助长各级政府片面追求生产总值增长的冲动。另外,在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中,财政部门无法有效控制预算编制政策的变化,一直在沿袭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进而造成预算编制不合理,出现收入预算和收入决算偏离的情况。
(二)预算监管不到位
目前来看,我国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主要由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内部监督是由财政监督局、审计局负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没有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政府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常常流于形式,监管部门形同虚设,相应的职能没有发挥出来,从而造成预决算的不合理,容易出现预决算偏离。
(三)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不高
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专业性强,对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就目前来看,地方财政预决算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工作人员在预决算中,不能立足实际,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从而造成预决算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增加了预决算偏离发生的几率。
二、缩小地方财政预决算偏离度的对策
在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中,预决算的偏离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保证预算偏离度的合理,可以防止地方财政债务积累,提高地方财务管理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而要想控制预决算偏离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做好预决算工作。
(一)加强财政预决算过程的管理
首先,完善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在财政预决算工作开展前,做好预算编制准备工作,预留编制时间,确保时间充分;其次,相关部门要立足实际,制定财政支出标准;再者,要明确财政收入预决算管理范畴,完善财政预决算工作流程,对预算编制内容进行细分,从而按照相关要求和规范来进行预决算,保证预决算的合理性。
(二)加强事后监督
所谓事后监督就是在财政预算中的收支事项发生后,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执行结果,从而及时找出预决算收入与支出中的不相符的地方,进而纠正偏差。事后监督是缩小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要重视事后监督,强化预决算监督力度,从而全面了解政府财政支出情况[1]。
(三)完善财政收入预决算配套体系
要想防止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过大,完善财政收入预决算配套体系至关重要。在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中,会涉及到各方面的问题,完善的配套体系,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首先,明确地方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将其作为基础分配财政权利;其次,加大信息化投入,配置先进的设备和设施,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再者,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以地方收入情况为参照,探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符合财政预决算的编制模式。
(四)提高预决算的透明度
目前来看,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部门“一门独大”的现象。而要想降低预决算偏离度,提高预决算的透明度十分关键。一方面,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让民众参与到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中来,聆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保障预决算结果的合理、公正;其次,要按照新预算法规,及时、详细的向社会公开预决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入预决算结果[2]。
(五)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人作为地方财政预决算工作的主体,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才能有效地保障预决算结果的合理、精准。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强预决算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强化专业能力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使其满足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的需要;其次,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为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另外,要落实责任,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人的身上,从而更好地规范行为[3]。
三、结语
综上,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至?P重要,做好地方财政预决算工作,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而预决算偏离问题是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要想控制预决算偏离问题的发生,政府部门就必须强化预决算的监管,完善预算编制,明确工作流程,增强预决算的透明度,进而提高地方才财政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卫伟.地方财政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3.[2]梁飞.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06):140-141.[3]冯辉,沈肇章.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晋升激励与税收任务[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30(05):58-68.(作者单位:威海市财政局)
第二篇: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分析研究
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分析研究
目 录
摘 要
关键词
Summary
Keywords
前言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目的1.2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分析吉林省的几种的财政收入的构成3.1吉林省税收收入构成3.2 吉林省非税收收入构成3.3吉林财政收入质量
4.吉林省各种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发展与影响
4.1 税收收入对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的发展
4.2 税收收入对吉林省财政收入的影响
5.吉林省财政收入与三产产值结构分析
5.1 吉林省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5.2 三产产值结构分析
参考文献
摘 要
地方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研读大量文献,说明了研究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的现状,重点实证分析了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及影响因素,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税源,增创第三产业税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意见,对引导吉林省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升财政自给能力,实现地方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 实证 分析
Summary
Local fiscal revenue includes tax revenue and non-tax revenue, and tax revenue is the main source of local fiscal revenue.Through the study of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local fiscal revenue structure of Jilin Provi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ing the local fiscal revenue structure at home and abroad, focusing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local fiscal revenue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Jilin Province, and proposes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ultivate tax sources.Opinions on creating additional taxes for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increasing local fiscal revenu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Jilin Provinc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scal expenditures, increase local fiscal revenues, improve fiscal self-sufficiency, and achieve lo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balance.Keywords: Jilin Province, local fiscal revenue structure, empirical analysis
前言
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在东北地区进行了消费型增值税试点改革,允许对装备制造业、鉴证咨询业、建筑业等八个行业购买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行抵扣,通过退税的形式返还给企业。当时,东北地区推行的增值税改革试点范围是仅局限于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用推行类似消费型增值税为目标的制度变革。经过16年的发展,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改革转型己取得较明显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增值税改革转型政策牵涉到国家、省、市、县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在调整中不断完善。分析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对经济的影响结果,尤其是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税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以便为增值税改革转型在全国推广提供借鉴。
当前对增值税转型改革研究的一个主要热点是增值税转型是否会显著影响政府的税收收人。针对增值税转型对国民经济及财政收入的影响,我国一些财政税收学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中行伟波从税收负担、税收收入等方面入手,通过综合分析国外研究文献,提出了增值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情况,其研究发现,引人增值税以及增值税税率的设置都会对政府税收收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程瑶、陆新葵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投资与消费比例结构等不同角度,对增值税改革转型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程度。做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增值税转型可能会使本已失调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增值税转型推进方案的选择应该慎重考虑。
以上研究取得了很多富有意义的结论,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不足。第一,大多数文献从整体上研究了增值税转型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效应,很少有细致单独分析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影响的研究成果。第二,较少有文献研究增值税转型对单一省市财政收入的影响,本文认为研究增值税转型对试点省份的财政收入影响针对性更强,反映的问题和取得的结论将更加富有借鉴意义。第三,大多数文献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较少有具体的实证量化研究,而少数的量化研究方法较为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性描述。为了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吉林省单一省份为研究对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专项细致地考察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以得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结论,以期为增值税转型的全国推广提供新政策建议。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目的自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丰富资源不断投入以及有利的计划经济政策等影响下,东北地区开始成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其不仅在我国建设完整的工业化体系的进程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承担了巨大成本并贡献出卓越力量。建国初期,东北地区因其历史地位而被作为重工业基地,各种工业生产资源被引入东北地区,以及苏联工业改革经验借鉴及技术援助,多重因素促进下,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计划经济时期,根据政府的计划安排,东北工业基地为全国生产工业产品,提升了中国生产力水平。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基础性作用,为中国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困境中走出奠定了关键基础。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大批优质工业企业的创建和运营,在此过程之中,积累并建立起多个经营企业的实用经验和优质的企业管理模式,诸如“鞍钢宪法”、“大庆经验”等都对全国各地的工业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重要的参考意义。另外,东北工业基地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众多工业技术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1.2研究意义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然不能很好的同中国实际情况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开始逐渐转变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作为曾经中国重点重工业基地的东三省而言,更是在实现国有企业改制脱困及国有经济结构布局调整的道路上不断贯彻落实并探索前进。然而,东三省的经济发展情况由于一直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影响而长期处在不容乐观的落后水平。于此同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使得东北工业基地深深陷入发展困境。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种“增长速度换挡、对前期政策刺激消化和结构调整阵痛相叠加”的特殊时期,东三省经济发展处在新常之中态势必受到巨大阻碍和挑战,同时未能被及时发现并解决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等众多隐藏问题也陆续的显露出来。首先,东三省拥有巨大的耕地资源并一直以“中国大粮仓”著称,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仍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的东北农业具有形式粗放、低机械化和低产业化等劣势,面对粮价和产量逐年降低的现状以及受到粮食价格倒挂、各种自然灾害侵袭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降低等难题愈加严重的困扰,致使东北农业发展形势极为严峻。其次,作为物产极其丰富的东北地区而言,其工业增加值仍然是以众多城市开发出售石油和煤炭等资源为主要来源渠道,而近年来市场上对石油和煤炭的需求及价格都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多个地区已经出现资源严重匮乏甚至枯竭的现象,许多企业因此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的情况,进一步抑制了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要晚于国外,同时,理论分析相对实证研究也十分匮乏。一些国内学者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呈现正向关系。贾康和白景明(2000)认为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拉动作用具有时变性,而非按稳定比例增长。宋文新和姚绍学(2003)持类似观点,其以OECD国家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家而言经济增长以非线性方式促进财政收入增加。特非线性观点的类似研究还有王剑锋(2007)。张国华(2004)以上海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二者呈正向关系。李国锋和王乃静(2004)利用回归模型及相关系数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进行实证分析,二者之间呈现出紧密的正向关系。郭庆旺和吕冰洋(2004)以中国整体为对象,通过计算得出税收对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为1.54。刘思东和童小娇(2005)对财政收入长短期决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在长期和短期均对财政收入产生重要影响,而季节性波动只有短期影响。韦邦荣和杨玉生(2006)也对财政收入决定因素进行研究,并得到了与之相似的结果。王华和柳光强(2010)从中央和地方财权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到了“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结论。除正向关系外,部分研究得出相反结论。马拴友(2001)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马拴友(2003)认为基于不变的平均税率,边际税率的降低将引起经济增长,其还量化了边际税率的经济增长负效应。
除上述单方向关系的分析外,还有一部分国内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经济增长同财政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丰富结论。原崇信(2001)财政收入一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依赖性,同时财政收入又能够调节经济增长。戴子钧(2003),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殷德生(2004)研究结论与之类似。早期研究多数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协整等,而近年来随着计量方法的普及,相关研究在实证方法上日益复杂。梁蕾(2009)采用相互预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二者存在相互促进关系。王乔和汪柱旺(2009)研究非税收入和经济增长关系,得出二者相互促进的结果。得出相似结论的研究还有赵鸿鑫等(2014)。郭鹰(2011)对浙江省11个市的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金林和刘洪(2013)采用非参数方法,得出“当经济增长率处于正常范围时,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呈线性关系;当超出时则表现出非线性”的结论。吴仕宗(2015)基于偏最小二乘和固定效应模型等研究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2.2国外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早期学者普遍认为税收收入阻碍自由经济发展且大多持轻赋税的观点,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强调限制政府规模。威廉配第在其《赋税论》中对财政收入、经济实力和国民财富三者关系进行论述。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亦探讨了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类似的研究还有庸俗经济学代表人物萨伊。这些早期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是经济增长重要决定因素并主张限制政府规模,政府财政收入不能对价格机制乃至经济增长进行干预。中不同于威廉配第等学者的观点,19世纪开始部分学者认为应扩张政府规模,主张政府干预市场。阿道夫.瓦格纳认为作为财政收入主来源的税收反过来能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其后出现的凯恩斯学派,同样反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社会经济,提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税收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能够通过乘数作用影响总需求。随着70年代滞胀的出现,总需求管理政策失灵,供给学派“供给创造需求,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变动”的观点逐步成为主流。其代表学者阿瑟.拉弗专门研究了税收问题,认为政府征税税率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税率过高时税收收入不升反降,而在限定范围内税率提高会引起税收增长。拉弗的最优税率观点中蕴含了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关系的讨论:当税率低于一定水平时,经济呈增长态势,税收随之增长;当税率过高时,企业成本过高,经济不增长,甚至收缩,税收规模下降。
在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当中,国外学者除了在理论方面贡献力量,更收集整理大量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其中,一部分学者通过计量分析得到了财政收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RosaCapolupo(2000)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发现,税收增长并不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而税率降低对增长具有抑制性。peden(1991)在探究美国税收收入同生产率关系时得到这样的结论:当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小于17%的时候,税收对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4]Kocherlakota&Yi(1994)以英国和美国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边际税率提高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结论。还有一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却得到相反结果,即财政收入抑制经济增长。Marsden(1983)经过对多个国家上世纪70年代经济情况对比分析得出。
重税负国家的经济增速慢于轻税负国家。6lReynolds(1985)通过分类对比发现二者间呈负相关关系。Karras(2003)对11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发现长期中税负和经济增长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当税收提高1%时,GDP相应降低0.6%。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作用存在两面性。Scully(1996)研究发现税负超过23%时二者呈反向关系,低于19%时则呈正向关系。l9lMiller&Russek(1997)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39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税收用于政府支出和政府发行债券分别对经济增长影响呈正和负两种反向效应,即财政收入的不同来源用于政府支出时会产生异质性增长效应。Karagianni(2012)通过计量分析得到“调整生产、进口税及企业所得税可实现税收对经济增长的调整,实施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政策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的结论。
3.分析吉林省的几种的财政收入的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部分组成,其中税收收入是最主要的构成,占比70%左右,其余为非税收收入。地方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非税收入主要包括专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
3.1吉林省税收收入构成吉林省2010-2020年税收收入总体上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态势。“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的税收收入从2010年的43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884亿元,2015年稍有回落,为867亿元。“十三五”期间,吉林省的税收收入态势较为波动,在2017年下降后又在2018年上升并达到十年以来的最大值,在2019和2020年又逐年下降,2020年的税收收入仅为772亿元。十年间吉林省的税收收入平均增速为8.0%,波动较大,在2011年达到42.1%,为十年以来增速最快的年份,随后增速逐年回落,仅在2016、2018和2020年三年稍有回升,在2015、2017、2019和2020年四年还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这既是受到了新旧动能转换和减税降费政策的影响,也反映出吉林省税收收入的稳定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13](见图1)
图1:吉林2010-2020年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及增长率
注:图来源于《吉林十年:经济财政发展回顾与展望》
从财政收入来源结构来看,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在70%以上,行为税、财产税等所占比例呈上涨趋势,流转税所占比例却呈下降趋势。流转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类,其增长与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其增长的缓慢,反映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制约了吉林省本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在共享税中,中央政府获得了超过一半的分成,且随着共享税基数的增大,中央政府与吉林省在共享税分成上的差值也逐渐增大。因此,中央转移支付的绝对数也在逐年增加,且保持了大于本级财政收入的趋势。
3.2 吉林省非税收收入构成吉林省2010-2020年非税收入总体上也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态势,从2010年的163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391亿元,其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的313亿元。十年间吉林省非税收入平均增速为9.6%,历年间的波动幅度较大,呈现出较大的不规律性,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38.7%,在2017、2018、2019和2020年四年却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8.7%、-2.2%、-8.6和-1.9%(见图5)。对比来看,吉林省税收收入增速和非税收入增速的关联度较高,相关系数较高。(见图1)
3.3吉林财政收入质量
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是财政收入质量的重要体现。通常情况下,税收收入占比越高,意味着财政收入质量越好,因为与非税收入比较,税收的法定性、规范性更强;同时,经济增长会在税收上得到更多的体现,也是地区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体现。十年间,吉林省财政收入质量平均为72%,而同期全国财政收入质量平均为85%,吉林省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吉林省的财政收入质量在“十二五”期间有所提升,2013年达到了74.0%,为十年来最高;但在“十三五”期间却有所回落,2016年跌破70%,降至十年以来的最低点。在2017、2018年两年有所回升后,2019年又开始下降,到2020年,吉林省的财政收入质量仅为71.2%。[13]见图2)。
图2:吉林和全国2010-2020年财政收入质量
注:图来源于《吉林十年:经济财政发展回顾与展望》
4.吉林省各种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发展与影响
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主要收入。经以上分析,近10年来,吉林省的税收收入都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0%左右。其中2013年占比最高,达74%,2016年占比最低,仅69.1%。其它年份都在70%以上。税收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4.1 税收收入对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的发展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税收收入是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吉林省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就必须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收入。纵观吉林省历年税收收入情况,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税收贡献最大。但制造业税收已经达到顶峰,很难再增加。吉林省的第三产业税收贡献较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第三产业税收贡献超过其总税收的50%相比,吉林省第三产业税收体量还很小,增长空间较大。吉林省一直以制造业为主体、忽视了第三产业,导致吉林省产业结果不合理,税收结构畸形,近年来,随着其它地方先进制造业的崛起,吉林省的制造业正面临挑战,其制造业税收贡献短期内存在波动,会限制其税收的增长速度。因此,吉林省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就必须增加税收收入,而增加税收收入应提高第三产业税收比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而提高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实现地方财政收入总量提升。
4.2 税收收入对吉林省财政收入的影响
财政支出的投入会影响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的形成,而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的构成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吉林省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的支出较大,而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大。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教育等非生产性资本支出,具有长期性,更有利于为生产性资本的积累提供外在动力,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利条件。而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更侧重于短期的、民生建设的性质,不具有成长的功能。财政支出结构差异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反映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又受到这种差异的约束。只有通过改善财政支出的结构,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财政条件,才能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大,从而提升财政自给能力。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自给能力大幅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却趋向薄弱,尤其是吉林省,过度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原因在于分税制存在较多缺陷:一是共享税划分比例不合理。共享税在总税收收入中占据了大约50%,而中央政府的分成比例比地方政府大,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足、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局面。二是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方式不合理。中央政府通过税收返还、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种转移支付方式来调节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资金。但是,这三种方式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影响却不相同,分税制设计中适当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留成比例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具有正向激励作用,而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努力程度具有负向激励作用。因此,必须改进现行的分税制和中央转移支付制度,为吉林省等地方政府提升财政自给能力提供制度安排。
5.吉林省财政收入与三产产值结构分析
5.1 吉林省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表1吉林省10年地方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的关系
地财收入(亿)
财政支出(亿)
税收收入(亿)
非税收收入(亿)
地财支出
(亿)
占比(%)
缺口(亿)
2010
602.4
1942.77
439
163.4
1787.25
72.9
1340.37
2011
850.1
2385.60
624.2
225.9
2201.74
73.4
1535.5
2012
1041.3
2804.72
760.57
280.73
2471.2
73.0
1763.42
2013
1157.0
3042.41
856.41
300.59
2744.81
1885.41
2014
1203.4
3217.20
884
319.4
2906.9
73.5
2013.8
2015
1229.3
4032.99
867.1
362.2
3217.1
70.5
2803.69
2016
1263.8
4359.87
872.95
390.85
3586.09
69.1
3096.07
2017
1210.9
4693.89
853.95
356.95
3725.72
70.5
3482.99
2018
1240.9
4500.67
891.71
349.19
3789.59
71.9
3259.77
2019
1116.9
4514.32
797.9
319
3933.4
71.4
3397.42
2020
1085
5055.10
772
313
4127.2
71.2
3970.1
备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吉林省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地财收入”指地方财政收入;“地财支出”指地方财政支出;“占比”特指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缺口特指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收入差值。
从上表1可以看出,吉林省财政支出缺口逐年扩大,从2010年缺口资金1340.37亿,到2020年缺口资金3970.1亿,10年增加缺口资金3成。就地方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收入来分析,缺口虽然较小,但要实现本级财政收支平衡,还是要提高本级财政收入能力来实现,不能一直靠中央转移支付弥补。中央转移支付只是暂时权宜之策,不是长久之计。可以通过中央转移支付这个外在动力来为增强财政自给这个内在动力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进而促进内在动力形成,不能长期靠中央转移支付弥补。
因此,要实现吉林省本级财政收支平衡,首先要解决吉林省自身内在动力问题。其主要途径在于增加税收收入,合理调整财政支出,将财政支出向科技、教育等有利于未来增大经济总量的方面调整。因为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是相互相成的。财政支出的最终结果会影响经济总量,而经济总量大小将决定财政收入的大小。而要增加经济总量,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财政收支结构来实现。根据上面的分析,吉林省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制造业税收,已达到顶峰,要再提升的难度大;而第三产业税收占比小,提升空间大。所以,要增加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应重点挖掘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才能实现本级财政收支与当地的经济良性循环。其次,才是解决解决吉林省自身外在动力问题,就是要改进现行分税制和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不合理部分。这个外在动力问题比较难解决,将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而不断完善。
5.2 三产产值结构分析
据调查,吉林省的三类产业产值结构图形呈现枣核形,即第一产业占19.4%,第二产业占45.2%,第三产业占35.4%;而美国三类的产业产值结构呈现倒三角形,即第产业占2%,第二产业占23%,第三产业占75%;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的第三产业产值也占70%以上。通过三类产业的产值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到美国的产业结构为一元化结构,产业产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三、二、一。吉林省的产业结构为二元化结构,第二产业明显占大部分,优势凸显,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呈扁平状,三类产业分布呈橄榄型。特别是占就业劳动人口最多的第一产业,其产值反而最少,第三产业明显滞后,跟不上第二产业发展。
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落后的手工农业、基础雄厚的机械工业和缓慢发展的第三产业。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必须积极推进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充分利用吉林省第二产业优势,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形成吉林省独特的产业结合优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吉林省还可以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发展旅游服务业和国际贸易,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最终形成第三产业占比大于一、二产业的倒三角形三产结构。
培育税源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吉林省可以灵活运用国家的税收政策,制订有利于扶持壮大本地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暂时减轻本地企业负担,扶持本地企业壮大转型,最终达到培育税源,增加税收的长远目标。
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是壮大经济总量的重要手段。吉林省要学习外国和我国经济发达省市的财政支出比例,调整既有利于壮大地方经济总量,又能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实现地方财政收支平衡,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曲靖市财政局.曲靖市202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N].曲靖日报,2021-02-24(003).[2]市财政局.关于通化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N].通化日报,2021-02-19(003).[3]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西藏自治区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N].西藏日报(汉),2021-02-14(003).[4]王泽彩.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着力点[N].中国财经报,2021-02-09(007).[5]云南省财政厅.关于云南省202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N].云南日报,2021-02-05(005).[6]陈凯,肖鹏.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技术创新——基于277个地级市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21(02):69-79.[7]孙梦雯.减税降费政策的地方财政收入影响效应——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02):160-161.[8]辽源市财政局.关于辽源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N].辽源日报,2021-02-02(003).[9]任焱.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从五方面完善财政治理框架[N].中国财经报,2021-02-02(007).[10]玉溪市财政局.关于玉溪市202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N].玉溪日报,2021-01-28(006).[11]刘尚希,徐玉德,赵治纲,洪金明,侯海波,陈旭,刘天琦.财政经济走出低谷,谨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集聚——基于湖南、安徽、辽宁和山东四省的调研[J].财政科学,2021(01):106-115.[12]殷敏,刘豫.地方电台如何打好融媒体“组合拳”[N].云南经济日报,2021-01-25(A02).[13].总结财税改革经验,推进现代财税体制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21(01):43.[14]王怡婷,《吉林十年:经济财政发展回顾与展望》,兰财税海妍语
第三篇:地方财政收入量质双提升对策研究
地方财政收入量质双提升对策研究
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经济社会发展仍受到财力困难的困扰。因此,地方财政收入量质双提升问题也就成了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吴江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吴江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1.税负水平较高,但地方财政收入较低
如2012年,吴江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26.92%,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3%,吴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却只有9.03%,相比周边浙江等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吴江处于落后状态。
2.税收比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吴江财政收入税收比重从2007年的90.75%下降至2012年的80.56%,下降了10.19个百分点,2011年税比更是达到最低点77.77%,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的88.70%。
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财力占比下降
吴江税收财力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87.80%下降至2012年的84.88%,五年间下降将近3个百分点,若按2012年税收收入来看,减少财力接近3个亿。另一方面,五年间的税收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7.10%,而税收财力的相应速度只有16.31%,无形中减少了财力。
4.财政收入过多依赖房地产业和土地财政
从吴江主要行业看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贡献最大的是房地产业(占24.51%),占比达四分之一,若加上建筑业,则在地方税收中比重达到34.49%,其税收贡献程度相当之大。再加上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也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比接近90%),在地方可使用财力资金中依赖性可见一斑。
5.非内源型企业税收贡献度偏低
据统计,在吴江工业总产值中,外源型经济占比58%,占据着全区工业的主导地位。外源型企业以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经营为主,一旦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提高,这些企业就会向外转移,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不确定因素。而另一方面,外源型企业与内源型企业税收不协调,非内源型企业税收所占比重偏小,税收贡献偏低。如2012年地方企业所得税中,非内源型企业所得税只占39.87%,与其经济地位占比不匹配。
6.税收及非税征收存在制度性缺陷
目前,吴江税收及非税收入征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现象,从近年来财政收入信息质量检查结果来看,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行政或人为调节财政收入的行为,造成了财政收入数据信息质量失真,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增长质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增值税调库指标的不确定,增加了地方税收的不稳定性。二是税收待报解户或非税收入专户,与实际入库有一定时间差。三是国有资产收益等非税收入入库的不确定性。
二、财政收入量质双提升的对策建议
1.要突出一个中心,从加快产业升级进程,支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上做文章
一是做强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做大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夯实财政增收的基础。
(1)创新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增加财政投入/产出效益。一是多种方式支持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特别是对于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放大效应,如PPP模式。二是综合运用贴息、以奖代补、财政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这一领域主要是依靠市场力量,但财政资金的投入可以体现出政府的政策引导,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支持重点区域的发展。在针对区域发展的财政扶持上,应该更多选择有偿使用的方式,通过资金使用的有偿约束,有利于强化使用主体的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投入合理性和有效性。四是改革政府性资金投向经营性领域的投入方式。对经营领域的财政资金无偿拨款,改为尝试实行部分财政资金的有偿投资使用方式,实行“拔改投”。在支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中建立“拨改投(贷)专项资金”,以股权投资和委托贷款的方式,重点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和重点科技平台。五是建立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及考核评价机制,在梳理当前各项支持企业资金的基础上,每年设定一个财政支持企业资金的限额,将所有支持企业资金设立财政专项资金,设定产出与效果类指标,进行社会、经济等绩效评价,对资金使用效果差的企业或项目取消资金扶持。集中财力投向对地方财政贡献大、产业配套关联性强、产业成长性好的行业和企业,支持和鼓励传统行业企业加快技改升级。六是通过财政与金融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政、银、企对接平台,形成良好的项目对接机制,着力解决建设项目、生产企业贷款难问题。鼓励扩大直接融资,对拟上市企业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扶持政策。加快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同时,鼓励多元投入,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以政府搭台,市场主导,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健全、挖掘、延伸。
(2)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完善财政税收体制、产业政策、新能源、村庄环境整治、新兴产业等扶持政策,并积极争取,支持地方发展。一是建议省财政对经济发达地区实行激励性财政政策。要力争省财政减小集中力度,“放水养鱼,培植后劲”,留取部分财力用于解决当地亟待解决但无财力或财力不够解决的问题,如减少省级集中增值税、金融业营业税等的力度,以鼓励地方发展金融业等。二是积极为区镇争取省财政转移支付。省财政通过财政体制集中财力,有助于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但省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市,而事实上一些发达地市也存在财政困难区镇,如吴江困难乡镇就有两个,却享受不到省级转移支付。三是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做好前期工作,完成相关项目可行性研究,争取立项批复,并立足长远抓好项目储备工作。对地方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进行调查摸底,筛选一批符合要求的项目建立项目库。要加强对重点企业、财政贡献大的项目的申报工作。
2.抓好两个关键,加大税收和非税征管力度,不断做大做优财政蛋糕
(1)加强税收收入的征管,增加税收总量,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根据“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组织收入原则,加强及创新税收征管方式,提高财政收入的税收比重,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税源监控,完善税收分析及税种管理,堵塞征管漏洞。二是抓好风险评估,加大稽查力度。三是完善税收征管保障平台,挖掘增收潜力。四是加强协税护税管理,建立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
(2)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保持合理规模,加大财政对非税统筹使用力度。一是抓好非税收入项目的清理工作,取消不合理和不合法的收费项目。二是抓好对重点非税收入如国资收益等项目的监管。三是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约束、激励机制。四是抓好非税收入使用工作。
3.健全收入增长奖励办法,切实发挥各地对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积极性
财政考核要在量增基础上,突出质优导向。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收入目标任务与政绩考核机制。坚决贯彻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原则,从各地财源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同时,将财政收入质量作为财政工作目标管理和公共财源建设考核的必要内容,废止单纯以收入任务完成作依据的办法。二是建立科学的财政收入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加强收入征管和提高收入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收入考核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财政收入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重点是突出对财政收入预算管理质量的考核。三是健全监督机制。稳步提高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工作水平,提高地区虚增和虚减财政收入的成本,保障财政收入增长有质有量。
作者简介:
汝军委,男,汉族,籍贯:江苏吴江,职务:吴江财政局预算科副科长,学历:会计学本科(上海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财政局,研究方向:财政管理。
第四篇: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
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改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地方预决算,是指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以下简称政府预决算),以及经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以下简称部门预决算)。
第三条 地方预决算公开的原则是: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依法依规公开预决算。除涉及国家秘密外,不得少公开、不公开应当公开的事项,保证公开内容全面、真实、完整。通过公开进一步促进财政改革,促进财税政策落实,促进财政管理规范,促进政府效能提高。
第四条 地方预决算公开的基本要求是:公开及时,内容准确,形式规范。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公开实效,聚焦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方便社会监督,公开内容公众找得着、看得懂、能监督。
二、预决算公开职责
第五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领导下,组织开展本地区政府预决算公开工作,制定本地区预决算公开的规定,负责向社会公开政府预决算;指导和督促本级各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预决算公开工作,向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地区预决算公开情况。
第六条 地方各部门在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领导下,组织开展本部门预决算公开工作,制定本部门预决算公开规定,负责向社会公开本部门预决算,向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部门预决算公开情况。
第七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部门应当树立依法公开观念,增强主动公开意识,切实履行主动公开责任;加强沟通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本地区预决算公开工作。
三、预决算公开时间
第八条 政府预决算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公开,鼓励公开时间适当提前。
第九条 部门预决算应当在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地方各部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公开,鼓励公开时间适当提前,原则上在同一天集中公开。
四、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
第十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公开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第十一条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原则上至少公开6张报表,包括: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表。②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③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表。④一般公共预算本级基本支出表。⑤一般公共预算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表。⑥政府一般债务限额和余额情况表。
地方本级汇总的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包括预算总额,以及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区分公务用车购置费、公务用车运行费两项)、公务接待费分项数额,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公开,并对增减变化情况进行说明。
第十二条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原则上至少公开4张报表,包括:①政府性基金收入表。②政府性基金支出表。③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表。④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和余额情况表。
第十三条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原则上至少公开2张报表,包括: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表。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表。对下安排转移支付的应当公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转移支付表。
第十四条 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原则上至少公开2张报表,包括:①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表。②社会保险基金支出表。没有数据的表格应当列出空表并说明。
第十五条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报表中涉及本级支出的,应当公开到功能分类项级科目。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应当公开到经济性质分类款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公开。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公开政府预决算时,应当对财政转移支付安排、举借政府债务、预算绩效工作开展情况等重要事项进行解释、说明。
五、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
第十七条 地方部门预决算公开的内容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决算及报表,包括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其中:财政拨款收支情况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拨款收支情况。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第十八条 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原则上至少公开3张报表,包括: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表。②部门收入总体情况表。③部门支出总体情况表。
财政拨款收支情况原则上至少公开5张报表,包括:①财政拨款收支总体情况表。②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表。③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情况表。④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表。⑤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表。没有数据的表格应当列出空表并说明。
第十九条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表公开到功能分类项级科目。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表公开到经济性质分类款级科目。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表按“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公开,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应当细化到“公务用车购置费”、“公务用车运行费”两个项目。
第二十条 地方各部门公开预决算的同时,应当一并公开本部门的职责、机构设置情况、预决算收支增减变化、机关运行经费安排以及政府采购等情况的说明,并对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
各地区应结合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各部门逐步公开国有资产占用、重点项目预算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等情况。本条第一款所称机关运行经费,是指各部门的公用经费,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六、预决算公开方式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部门建有门户网站的,应当在门户网站公开预决算,并永久保留,其中当年预决算应当公开在网站醒目位置;没有门户网站的,应当采取措施在公开媒体公开预决算,并积极推动门户网站建设。
第二十二条 自2017年起,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政府或财政部门门户网站上设立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或专栏),将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在平台(或专栏)上集中公开。对在统一平台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应当编制目录,对公开内容进行分类、分级,方便公众查阅和监督。
七、涉密事项管理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预决算公开保密审查机制,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查。
第二十四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部门在依法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时,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不予公开。部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下列原则处理:
(一)同一功能分类款级科目下,大部分项级科目涉密的,仅公开到该款级科目;
(二)同一功能分类类级科目下,大部分款级科目涉密的,仅公开到该类级科目;
(三)个别功能分类款级科目或项级科目涉密的,除不公开该涉密科目外,同一级次的“其他支出”科目也不公开。
八、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地区预决算公开工作的指导,及时制定预决算公开规范,明确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公开时间、内容、程序,选择部分工作基础好的下级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制作公开模版,提供下级财政部门、本级各部门参照,提高本地区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公开的规范化水平。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预决算公开情况纳入地方财政工作考核范围,选择预决算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细化程度,以及公开形式是否规范、组织是否切实有效等指标,结合社会公众评价,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预决算公开情况进行考核。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将预决算公开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增强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领导下,开展预决算公开检查。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应当按照国务院要求,将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对地方预决算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专员办应当对预决算公开检查结果进行量化评价、排名,排名情况在系统内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坚决曝光,监督整改。整改不力的可采取通报、约谈和现场督导等方式,督促整改到位。
第二十八条 地方预决算公开检查中发现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应当移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建议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九、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程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篇: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区别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基金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我发现好多同学没搞清楚他们的关系,两个县比财政的时候,一定要同口径..你不能用一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去比另一个县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出来的结果是,怎么那个县GDP那么高,财政收入才那么点..其实不是人家不高,你比错了,很多县的统计公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收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而基金收入的解释是:亦称为专款收入或预算外收入,指具有专门用途或对应的支出科目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通过这样说来的话,那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等等,就属于基金收入..首先要明白基金收入不是税收收入
在基金决算表上一般来说基金收入分为九大类
一、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二、文教部门基金收入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四、农业部门基金收入
五、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六、政府住房基金收入
七、其他部门基金收入
八、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
九、其他
上面9大类中目前很多地方第一收入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其次是以养路费为大头的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另外虽然基金决算表上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但是这个收入还是单独的,在基金决算表上可以忽略不记
还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下面27项,这个全国口径一样
下面的税中有些税全部归地方,有些税和国家按比例分.税收性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越高越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以理解为地方可以支配的税收收入.四川地税局要征收农业5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
重庆则由地方财政局直接征收
不管哪个部门征收都最后汇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
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现在可以忽略不记但是,耕地占用税,契税有几十亿的收入 重庆地税部门要代收5大社保费用,而四川地税部门不收这些
一、增值税
二、营业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企业所得税退税
五、个人所得税
六、资源税
七、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八、城市维护建设税
九、房产税
十、印花税
十一、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二、土地增值税
十三、车船使用和牌照税
十四、屠宰税
十五、筵席税
十六、农业税
十七、农业特产税
十八、牧业税
十九、耕地占用税
二十、契税
二十一、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二十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二十三、行政性收费收入
二十四、罚没收入
二十五、海域场地矿区使用费收入
二十六、专项收入
二十七、其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