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供需矛盾

时间:2019-05-14 22:2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水利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供需矛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水利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供需矛盾》。

第一篇:农业水利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供需矛盾

农业水利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供需矛盾

摘 要:科学开发和集约化发展合理利用水能资源,对于农田水利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农田水利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当前我国集约化发展形势下的农田水利建设趋势和发展;特别对于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和矛盾做了一些梳理。关键词:集约化发展 农田水利 供需矛盾

一、集约化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水利作为可再生能源,对促进我国农业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科学的水利综合开发模式,高度重视水利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流域综合开发与协调发展。科学开发和集约化发展合理利用水能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有利于解决能源瓶颈制约,推进跨越式发展。二是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区域生态建设。集约化进行水能资源的开发具有运行成本低、清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点,是根本解决群众基础农田水利的有效途径和实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多年以来我国水利只重于本身的需求建设,由于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忽视了对于环境以及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导致了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因此,今天我们倡导低碳经济、倡导自然环境的时代,如何保证水能资源开发和建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在水能资源开发建设中,应采取多措并举,确保水利建设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良好。首要是,进行水电项目的审批上;坚持执行环保各项要求达标。所有水利水电项目要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凡未按环保要求履行审批程序、未通过环保部门审查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二是切实加强环保监测。目前,我国在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部分地区已开始实行环保监理制,以确保农田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都有监督;并在工程概算中单列出环境保护措施费,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在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所在区域资源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二、西北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分析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很多地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局部地区水资源利用过度,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天然湖泊、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沙尘暴增多,气候劣变。加之客观的自然条件,戈壁滩、沙漠的存在、使得土壤不断沙化;农业水利设施基础差,水资源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等一系列自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西北地区人民生存发展以及经济和生产建设的最主要问题。

水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地区农田水利与人民生存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必须重新调整水资源的再保护和再分配,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的供需矛盾,才能让西北地区在可预期的未来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

1、先天缺水和后天用水的天然供需矛盾

西北是我国以干旱著称的地区之一, 本身就是个资源性缺水的地区,水资源总量较少,降水量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由于地区戈壁滩和沙漠化严重,水资源总量低,使得居民用水和生产建设用水承载量不够,被过分利用,导致水资源使用过度,无法达到良好的生态用水平衡,形成西北地区先天缺水和后天用水的天然矛盾。

这种矛盾是大自然经久积累和人类长时间活动和破坏形成的自然和气侯演变,要彻底改变水资源先天不足和后天使用的矛盾在短期内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通过掌握自然和气候的规律,再加之对人类自身生产活动的规范和约束,建立起科学的用水和良性的生态优化策略才能慢慢形成对自然气侯的良性促进,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这种矛盾所带来的破坏作用和负面结果。

2、水资源浪费和节水改造之间的矛盾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洪水泛滥不可利用,渠系输水不能防渗,田间灌溉不能节水,工业用水不讲对策,生活用水不讲科学。农业用水是最主要的用水渠道,但农业用水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大量用水下渗地下,造成用的少,渗的多,毛灌溉定额可达1500 m³/亩,这种漫灌的方式对于缺水严重的西北地区而言只是火上浇油,无端的增加了水资源浪费。所以加快落实节水改造措施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浪费的主要途径。对于农业用水占绝对比的南疆而言,落实节水改造的最主要措施就是优化区域用水结构,通过大规模农田节水措施,把农业耗水总量和所占比例切实降下来。通过掌握高新节水技术,实施大规模节水改造

工程,将农业灌溉从原先的大水漫灌改造为滴灌方式,率先实施田间灌溉方式的改革,创造条件引进、推广比较先进的覆膜灌、波涌灌、水平畦灌技术用于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的喷灌和微灌技术用于林果业,乃至渗流灌等先进的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切实提高田间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只有这样,首先将农业用水从粗放型改造升级为精细化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所以加强和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从结构上和宏观上调节用水矛盾的最关键措施,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节和分配水资源,建立起水资源的战略性使用体系是为后续精细化管理和使用水资源的基础工作和必要措施。

三、创新流域的水利水电资源开发机制

流域综合开发必须坚持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水电建设的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严格控制未纳入开发规划的不合理的水能资源开发活动。要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和管理力度,完善环境保护措施。重视水电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流域开发形成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使水电能源系统规划有利于环境保护。

1、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体系,加强已建项目管理

流域综合开发一方面要依托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社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已建水电项目管理;通过深入调查,摸清已建水电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类型和危害,提出整改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2、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的环评法已经引入规划评价制度,应尽快落实到流域规划工作中,对流域开发实施综合规划。流域综合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其实施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水电能源系统规划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方法,为水电能源系统规划方案选择、运行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流域综合开发应始终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和治理工作,安排资金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逐步改善农村

环境卫生,加强村庄安全建设,防止自然灾害。村庄治理除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外,还应该同水电开发协调一致,做到既服务于水电开发,又受益于水电开发,实现村庄建设同流域综合开发的完美融合。

4、建立水坝的环境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除了建立科学的评估制约机制,将项目评估与项目建设分离;避免大型水坝的重复建设外,还应该建立大型水坝项目的环境生态影响后评估制度,加强项目的跟踪监测,逐步建立水坝的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生态保护职能。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和工程审批机关,应履行环境监管职责,对重要规划的实施和重要大坝运行的环境绩效,及时组织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当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同时,应加强水电工程的监督管理,提高管理决策和政策水平,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小水电站在建设期和运行期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总结

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还需要我们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制度工程,制定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节分配的整体观和战略观,将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纳入统一管理,调节和分配,具体实施上重点加强主要河流的科学开发和优化配置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破坏者受罚、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奖励”的原则,实施水资源科学管理制度。

此外,我们必须以此为鉴,真正认识到水资源对于我们的意义,切实通过科学发展观,弘扬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和思想,大力推进农业水利和生态平衡发展措施才能真正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阮本清,许凤冉,张春玲;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实践;《水利学报》;2008, 39(10).[2]董哲仁,孙东亚,王俊娜,赵进勇;河流生态学相关交叉学科进展;《水利水电技术》;2009(8).[3]石瑾斌,迟永山,韩守江;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分析及其对策;《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 37(2).

第二篇:怒江水利资源的开发与自然遗产的保护

题目:怒江水利资源的开发与自然遗产的保护

姓名:赵斌懿 学号:20061060136 二 零 一 二 年 五 月

摘 要

位于滇西北的怒江地区是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部分居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怒江巨大水能的利用与开发是当下能带动怒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为现实和有效的途径。然而,这却无可避免的会对该地区的生态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就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水利 生态 生存

目 录

摘要........................................................2 一 三江并流自然遗产简介:.....................................4

(一)自然遗产价值........................................5

(二)极度自然现象或是自然美以及审美价值....................5

(三)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6 二 怒江基本概况..............................................6 三 发展出路探索..............................................8

(一)农业?木业?旅游业?.................................8

(二)水能丰富地区的缺电难题...............................8

(三)“他山之石”.......................................9

(四)小结...............................................10

一 三江并流自然遗产简介: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由于“三江并流”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

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桫楞、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

每年春暖花开时,这里绿毯般的草甸上、幽静的林中、湛蓝的湖边,到处是花的海洋,可以观赏到20多种杜鹃、近百种龙胆、报春及绿绒马先蒿、杓兰、百合等野生花卉。因此,植物学界将“三江并流”地区称为“天然高山花园”。

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长期以来,“三江并流”区域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他们对此区域显著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自然遗产价值

土地历史和地质特征:

这一区域在展现最后5千万年和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碰撞相关联的地质历史、展现古地中海的闭合以及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价值。对于亚洲大陆地表的演变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而言,这些是主要的地质事件。这一区域内岩石类型的多样性记录了这一历史,而且,高山带的喀斯特地形、花岗岩巨型独石以及丹霞砂岩地貌覆盖了若干世界上最好的山脉类型。生态过程:

三江并流区域中激动人心的生态过程是地质、气候和地形影响的共同结果。首先,该区域的位置处于地壳运动的活跃区之内,结果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基层,从火成岩到各种沉积岩(包括石灰石、砂岩和砾岩)等不一而同。卓越的地貌范围:从峡谷到喀斯特地貌再到冰峰,这种大范围的地貌和该区域正好处于地壳构造板块的碰撞点有关。另外一个事实就是该区域是更新世时期的残遗种保护区并位于生物地理的会聚区(即:具有温和的气候和热带要素),为高度生物多样性的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基础。除了地形多样性之外(具有6000米几乎垂直的陡坡降),季风气候影响着该区域绝大部份,从而提供了另一个有利的生态促进因素,允许各类古北区的温带生物群落良好发展。

(二)极度自然现象或是自然美以及审美价值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深而平行的峡谷体现了该区域突出的自然特点;而三 5

条江的大截面正好处于该区域的边界之外,川峡是该区域的主要风景。区域中随处可见高山,其中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和哈巴雪山构成了壮观的空中风景轮廓。

闽咏卡冰川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海拔高度从卡瓦吉布山(6740米)下降到2700米,号称是北半球中在这种低纬度(28°北)下海拔下降最低的冰川。

其它出色的风景地貌有:冰川岩溶(特别是怒江峡谷上方月亮山风景区内的月亮石)和阿尔卑斯式丹霞风化层“龟甲”。

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三江并流地区名列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七个“关键地区”的第一位。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级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

(三)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

三江并流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这里集中了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温带、寒带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

这里有高等植物210余种,1200余属,6000种以上,仅占有中国0.4%的面积而容纳了中国20%的高等植物。这里生存着哺乳动物173种,鸟类417种,爬行类59种,两栖类36种,淡水鱼76种,凤蝶类昆虫31种,而这些动物总数均达到中国总数的25%以上。这在中国乃至北半球和全世界都是唯一的。

二 怒江基本概况

位于滇西北的怒江地区是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有着不可替

代的地位。然而当地居民的生存问题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矛盾的核心就在于水利的修建。

2003年8月14日,由云南省怒江州完成的《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通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持评审,该报告规划以松塔和马吉为龙头,丙中洛、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村和光坡等梯级组成的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全梯级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比三峡大坝的装机容量还多300多万千瓦。这意味着从源头到流出中国尚无一处工程的“处女江”——怒江,也将被列入开发规划中。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拉山麓,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是联合国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仅有的两条没有修建大型水坝的河流之一(据悉,另一条是雅鲁藏布江)。怒江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总人口49万,下辖贡山、福贡、兰坪、泸水四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块扶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5元,去年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12.7万,该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少数民族比重达92.2%,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4个特有民族,其中傈僳族占一半以上。7

三 发展出路探索

(一)农业?木业?旅游业?

时至今日,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等原始生产方式和纹面部落等原始社会痕迹仍然普遍存在。怒江属于极为特殊的深切割峡谷农业区,全州有76.3%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且当地农民每年只种一次玉米,其余时段则置闲,这使得靠农业为主的当地村民不可能实现脱贫致富。过去木材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在该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得怒江58.3%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能开发。而时至今日,怒江还没有建立起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财政自给率仅为14.7%。这就更加加剧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新资源的探索与开发。几乎每一届新上任的政府官员都会把矛头瞄向怒江潜力巨大的旅游业,的确,这里拥有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巨大的旅游资源。世界生物基因库、天然高山花园、奇绝的喀斯特地貌、奇特险峻的高山群落,的确有太多的旅游价值啦!但是每位上任的新干部无不对此领域望而却步。“怒江特殊的地理位置根本不可能承受太多的旅客进入,这是旅游业兴起的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政府部门人员如是说道。所以,旅游业最终也不可能对怒江的发展起到太大的作用。

(二)水能丰富地区的缺电难题

怒江是我国西南的一条国际河流,河谷与山巅的海拔相差3000米,其干流中下游河段色邑至中缅边界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748米,是我国重要的水

电资源之一。然而怒江水能的开发却仍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支流上的49座中小型水电站的发电量只有63多千瓦,只占可开发水能总量的0.03%,就这一微小的开发,也让水电站公司成为当地最大的劳动就业部门和纳税大户。在拥有如此巨大的水能资源却仅仅利用了不到1%,当地的居民大多用电都只能保持在基本照明上,连稍微大一点的电器都无法支持。更加无法保障该地区大一点的工业用电,这位怒江的发展添了又一个瓶颈。所以,主流水电站的开发是当下最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政府看来,规划如果通过,怒江可以引进1000多亿元的水电开发资金,加上建成后每年10个亿的税收,这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最快和最根本的途径。现在,怒江州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个亿,这比15年前只增加了3千多万。

综合考虑下来,怒江的水能开发是目前解决怒江发展,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最为根本和实际的途径。

(三)“他山之石”

怒江是我国刚刚获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三江并流”中的大河之一,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云南,通过缅泰边境入安达曼海,是一条国际河流。怒江峡谷的险峻与雄奇胜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峡谷,只是尚未被世人了解。它是地球陆地表面最险峻的地区,而且全流域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基本完好,尚无一处工程,并且,许多深山密林还没有人类的足迹。

有专家指出,100多年来,怒江河谷始终是世界各国科学家最为关注的生态热点地区之一。一旦对这个尚有很多未解之谜的世界瑰宝动“手术”———拦起13道大坝,我们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大坝对于众多濒危鱼类的危害,远远大

于滥捕和偷猎。怒江中70%都是土著鱼类,其中的裂腹鱼等更是世界级的珍稀鱼类。老百姓捕一条都要判刑,可灭绝了这个种群,要不要追究法律责任?

怒江下游30公顷野生稻面临的危机。这些野生稻是中国极其重要而珍贵的基因库,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野生稻种群。中国杂交水稻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将以此为基础。大把建设会导致10多万移民,人往山上走,将会进一步导致脆弱生态的破坏。

(四)小结

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不管人道和人的生存权利,那这种保护对于人类又有什么意义?

怒江对国家、对世界甚至是全人类都有着巨大的价值,但是由谁来真正关注过曾一度在这个被称为蛮荒之地自生自灭的多系民族呢?他们刀耕火种,人背马驮,为了最为起码的温饱问题,不断地开垦,加上以前盲目地提及以粮为纲,过分地耕植使怒江一部分地方的森林迅速消失,水土流失逐渐严重,恶性循环使得很多地方失去了再生的能力。以致于现如今怒江地区内各种灾害频频,泥石流的横行是当地居民心中一块难以去除的顽疾。

不难发现,怒江的生态环境遭人为破坏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那人为的动机又是什么呢?生存!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谁还会顾及着去保护生态呢?拒不完全统计,在有人生活的山区,山头上几乎看不到一棵大树。所以,今天的怒江,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灾害特别严重,生态系统特别脆弱的地方,怒江人民为生存而作的每一种努力,都会从生态那里得到强烈的反应。

所以不管是从怒江的发展,还是从生态的保护方面来看,最为关键的问题还 10

是在于解决当地居民的生存问题,脱贫致富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奢谈保护生态。所以,大坝的修建是折中下来的最优方案。至于怒江水域鱼种和怒江标志性旅游景点(怒江第一湾)的保护,规划中把计划的坝高从400米降到300米,并保留了鱼道。至于野生稻完全可以进行移植保存。

第三篇:水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水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准确的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我们必须首先准确的理解生态文明。这样才能结合我国的国情,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就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现代生态学基本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因为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关于生态学,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曾指出:“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强化了这种对抗。生活于文化中的人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我们重新改变了地球,使之变成城市。但这个过程包含着某种辩证的真理:正题是自然,反题是文化,合题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这两者构成了一个家园,一个住所(“生态学”的希腊语词根oikos的含义就是住所)。”

由生态学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所谓生态环境的好坏的判别标准一定是要相对于某种特定的生物而言的。例如腐烂的食物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污染,但是对于苍蝇却是其繁衍生息最好的生态环境;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是人类社会的难题,但是对于老鼠则可能是最好的栖息地。因此,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准,一定是要相对于某种主体。因而,失去了判别生态的相对主体,生态环境的好坏也必然就失去了判别的标准。

文明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所以,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文明一定是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站在有利于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人为本的考虑社会和自然的生态。因此,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必然是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一脉形成的。

从史学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为时上百万年,在这一时期正是使用工具和火的初等文明,使得人与一般动物产生了差异,这是最基本的人类文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人类文明的进化使得人们不仅能够从自然界中直接猎取动物和植物来养活自己,而且还学会了耕种和饲养,这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不是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学会了使用动力机器,化学农药,直到现代的信息电脑、生物基因技术,具备了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能力。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的文明时代。

短短300年的工业文明使得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人类具有了在一定程度上驾驭自然的能力。同时,现代化技术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也在某种程度上冲昏了人们的头脑,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然而,现实却没有人们所预想的那么乐观。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撑不加节制的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味的强化工业文明中人对自然的控制、驾驭能力,并不一定是好事,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已经使得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明。

从哲学上看,我们也可以说生态文明就是把人类文明的范畴扩大到整个生态圈。即用生态伦理的观念看待自然界。不过这里我们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生态文明简单的等同为生态伦理学。要知道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生态伦理学本身也是有各种派别和争论的。例如,深绿派和浅绿派的分歧还是相当大的。理解人与自然的生态文明关系,我们一定不能脱离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一些对生态文明的误解,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最近国家公务员的考试答案中论述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这种说法就是有问题的。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人类的出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过程。人类消亡以后,自然界还将永存。从任何一点上看人与自然也不可能是平等的。我觉得这种说法的出发点可以归结为否定物质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另外,也还有不少深绿派和极端环保主义者,错误的理解生态文明,不承认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类的更好的更持久地发展。极力鼓吹人与自然界的其它任意一种物质完全应该是平等的。从哲学上划分,这种否定以人为本的态度,应该是属于不承认人对自然的能动的反作用的机械唯物论。

我们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是有生命、有思想的特殊生命体。尽管我承认自然界的中心地位和重要性,但是,我们不会像一块是石头一样任凭自然界摆布。其实任何生物都会有这种反抗自然的本能,否则,这种生物的生命体就不能延续,这个生物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人更是特殊的高等生物,不仅要像普通动物一样为了生存抗争、竞争,而且还具备了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能力。否则就不能叫人。

有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就应该“以尊敬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并且将环境保护置于消费和经济增长之上。”,我们不能同意这种极端环保的虚伪表述。比如,在你求神拜佛祈求河水不要泛滥的时候,你说要用尊敬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我们不会反对。相信迷信怎么去看待自然是你的自由。但是,如果当洪水已经到来的时候,你会不会还用尊敬和谦卑的态度任凭被自然的洪水淹死呢?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还非要以“尊敬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标榜自己,我就要说你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古代确实有一个“河婆娶妻”故事,不过,那淹死的是别人,轮到自己她就不干了。

同样的理由,极端环保主义还鼓吹“应该赋予所有物种以平等的权利,包括动物、昆虫、植物”,一些更极端的甚至认为无生命的泥土、沙石、山脉也应该与人有平等的权利。这种说法的本质也是虚伪的欺骗。如果不是,你凭什么要靠吃掉与你平等的动物植物,维持你的生命?因此,只要你吃饭,你就不可能和被你吃掉动物和植物有实际的平等。所以,任何鼓吹极端环保的人,如果不是极端的糊涂,其本质必然是虚伪的、骗人的炒作。真正的极端环保人士根本就不可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生态文明与鼓吹极端环保人士的本质分歧,决不在于伦理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仅仅在于是不是诚实。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引入生态文明的同时我们必须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决不是对以往人类文明的否定,而是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升华。没有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就没有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就谈不上任何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文明的反义词也不是惟一的。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违背规律的乱开发造成的“生态野蛮”和原始

落后的“生态愚昧”都是与生态文明相矛盾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不文明的威胁往往主要来自于“生态愚昧”,而恰恰还不是“生态野蛮”。

这种全面理解生态文明的理念也是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例如,代表人类环境意识觉醒和强调生态文明的最重要文件,1972年发布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不仅指出:“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为的损害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在人为的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里存在着有害于人类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严重缺陷。”同时,《宣言》还进一步的强调:“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像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的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同时也要牢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牢记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换言之,对于发展中国家要建设好生态文明,不仅要避免“生态野蛮”,更要战胜“生态愚昧”。我们要把发展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由于各种原因世界进入工业化以后我们长期落后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只是从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开始大踏步的追赶世界工业化的步伐。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地区也同时遭遇到了世界发展的共同难题――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为了迅速的摆脱贫困,我们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况且,我国的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我国的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果不能尽快的改变这种局面,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所以,尽管我们的国家整体上还并不算富裕,尽管我国的很多地方还不够发达,有的甚至还相当落后,但是,我们也必须要顺应世界的潮流,果断地提出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国情。

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就决定了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区别。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些行业需要大力克服不适当的发展造成的生态野蛮的同时,也还有很多地区和行业需要解决贫困和落后所造成的生态愚昧问题。例如我国的怒江地区,山高水急的自然环境极不适应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陡坡耕种使得当地人民无法使用任何现代化工具,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经常是几亩地也养活不了一口人。为了生存不断的砍伐森林,导致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解放50年来一些当地居民还处在极度贫困之中。急需开发适合当地资源优势的水电经济,用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来取代原始文明、农业文明。

从行业上看,我国的水资源开发也远远的落后于国际社会。水利工程设施的落后和欠缺,是影响我国生态文明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方面,一些同志还存在着很大的认识误区。有人把水利设施的建设看成是干扰自然河流的生态,我们考虑河流的生态文明也同样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前提,否则,我们就无从鉴别河流生态的好坏。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自然生态,但是,对于现代人类活动密集的社会来说,这就完全就是一种灾难,一种极大的生态破坏。堤防、水坝就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抵御洪水,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具体文明措施。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必要的水坝建设就是保护生态,而盲目地提倡让河流自由流淌、让洪水自由泛滥,决不是什么生态文明,而是十足的生态保守、生态愚昧。特别是在我们人类的生活区域内,所谓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应该是努力维护、创造一个适应人类存在的社会化的环境。

美国目前建有大小水坝82000多座,水库总库容约为13万亿立方米。中国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大坝、水电建设严重滞后,虽然名义上水坝的数量比美国还要多,但是其规模、功能和作用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比,真正能够全面发挥调控水资源功能的大型龙头水库并不是很多。目前中国水库总库容仅为5800多亿立方米,水库总蓄水量比美国小20多倍,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差距在100倍以上。由于缺乏龙头水库的调节能力,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龙头水库,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

最近我国水利部陈雷部长在2007年水利学会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强调“总体上看,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水利基础设施不是过多,而是严重不足;水利建设不是超前了,而是相对滞后。”。

在水电开发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我国的河流水能开发比发达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目前我国的水能资源利用率仅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3到1/4,而同时我国每年至少还有相当于6亿吨原煤的水能等待开发。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水能资源已经开发殆尽,所以,它们宣传和倡导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一般只能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而事实上现阶段世界上最大量、最实用、最经济、最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仍然还是水电。因此,相对于其它可再生能源在成本、技术和能量密度上的诸多问题,大量水电资源亟待开发就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最显著的中国特色。

必须认识到,对于中国和广大水电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开发水电就是最高效的应用可再生能源方式,也是最有效的节能减排。例如,由于国家支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2006年我国的风力发电成倍增长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根据统计资料

到2006年底,我国风力全年发电的总量也不过才52.6亿度。太阳能光伏发电总量仅为1亿度。风能、太阳能全部的发电量还不足54亿度电量。而前面提到的亟待开发摆脱贫困的怒江水电资源,每整体推迟开发一年,我们就相当于损失5000多万吨原煤。大约相当于2006年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综合的200倍。这样计算下来,仅仅由于伪环保宣传的欺骗和干扰,我们搁置怒江水电开发4年来的能源损失,已经相当于我国2006年风能和太阳能总发电量的数百倍。可见水电开发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重要。

目前,社会上仍有很多人固执的认为大型水电一定会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曾经刮起过一股污蔑否定我国三峡工程的歪风。仔细分析来看,这些不过都是极端环保组织的欺骗结果。例如某极端环保组织利用提供资助的机会在中央媒体公开宣传的长江论坛的报告摘要中,偷偷加进去了报告中所没有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和水电建设工程”,“强烈的干扰了自然演变规律”。的污蔑之词,让人误以为我国政府已经改变了对三峡的支持态度;他们不顾国家正式颁布的统计数据,把局部的水质问题,宣传成是三峡大坝恶化了水质。把我国七大流域中水质最好的长江,硬说成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河流。他们不顾三峡地区以往的地质灾害,工程修建以后已经加强了治理,灾害发生明显减少的现实,把所有的地质问题,都说成是建设三峡的罪过。

据统计每开采一万吨煤炭将塌陷一亩土地。因此,三峡的建设每年至少可减少其他地区这样的土地塌陷5000亩。因此,就是从地质灾害的角度看,三峡工程也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工程。

我们有必要指出,这种否定大型水电的生态文明作用的看法是极不全面的,是非常错误的,非常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承认,没有任何一种人类文明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大型水电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客观的全面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开矿山、种粮食、修公路、建城市、发展工业等等各种人类文明活动来说,建造水库所产生的湿地作用,绝不会比其它任何一种文明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差。当然,水电开发和任何人类文明活动一样,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开发,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遭到自然界的强烈报复。例如,我国的三门峡水库初期建成后根本就不能运行,必须进行改造后才能得以应用。总之,在我国的水电开发问题上,无论是盲目的反对怒江开发,维护“生态愚昧”的极端环保态度,还是那些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的无序开发的小水电,都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发水电,就是我们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从全球生态来看,当前温室气体排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当前正在竭尽全力挖掘潜力,节能减排。水电是目前效率最高、作用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水电开发尤其是效率高的大型水电,特别应该受到鼓励和优先发展。

联合国刚刚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规定,2009年以前将要确定世界各国新的减排目标。作为世界上第一煤炭大国,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必将遭受极大的挑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能不承认,走在节能减排最前列的欧洲,就是因为从早期就充分的开发和应用水电,才形成今天这种较为合理的能源结构的。例如,目前水电比重达到99%的挪威,由于水电开发较早几乎就从来就没有开采过自己地下的煤炭;法国也由于水电和核电比较发达,早就在几年以前就停止了煤炭的开采;德国目前正在积极的扩大可再生能源比重,力争2007年之内关闭所有的煤矿。相对于欧洲国家水能资源早已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我们在每年至少还有6亿吨原煤的水能资源白白流失。同时,为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耗几乎保持着每年上亿吨的增速。如何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加速开发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实现节能减排,才是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最最重要课题。

第四篇:水资源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

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农一师塔里木灌区水资源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学生姓名:顾科年

专业:农业水利工程

班级:2012--7

指导老师:王立洪教授

塔里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目录

总论-----------------11、灌区水资源概况----12、灌区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

2.1农业水资源短缺,供水指标不足--------------------1

2.2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1

2.3生态环境问题------1

2.4工程设施不完善,水资源浪费严重-------------------2

2.5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23、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

3.1灌区农业要发展,水资源是关键----------------------2

3.1.1节约用水,减少浪费------------------------------2

3.1.2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合理调度------------------------2

3.1.3加强地表水、地下水、回归水(咸水再利用)的联合优化利用---------2

3.2加快灌区工程改造达到节水的目的---------------------2

3.3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实现高产高效-------------------2

3.4加强灌溉管理,实现管理节水-------------------------3

3.5加强水资源的行政管理,增强全民节水意识-------------34、结语-----------------3 参考文献:--------------

3农一师塔里木灌区水资源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单位:塔农大成教院2012-7邮编:843300)

摘 要:通过对塔里木灌区的水资源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塔里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近年来,塔里木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原始植被退缩、耕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灌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是在灌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关键词:水资源节水灌溉

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具有巨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社会发展到当代,水资源的社会功能“隐型化”表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口剧增,人均水资源逐渐减少,上游土地开发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供水价格低廉,水浪费、水污染严重,使有限的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特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水越来越成为塔里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灌区水资源概况

农一师塔里木灌区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在塔里木河上游,塔里木河的水量主要是从昆马力克河、托什干河、叶尔羌河和和田河汇流而成,年径流量78.6亿m3左右。年径流量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水量集中在夏春,如阿克苏新大河依玛帕夏平均年径流量38.8亿立方,70%的水量集中在6—9月四个月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为春水占9.3%、夏水占58.8%、秋水占19.9%、冬水占12.3%,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春季作物播种和适时灌溉。灌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较大,年最高气温39.8℃,最低气温-28.4℃,无霜期长达219天,全年日照时数2935小时,灌区降水量47.3毫米,蒸发量达2046毫米。灌区总规划面积16.5万公顷,现有灌溉面积

9.6万公顷,针对这个情况,怎样搞好灌区农业节水,又能保证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研究的课题,而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灌区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1农业水资源短缺,供水指标不足

塔里木灌区的水资源是从阿克苏河引入,年引水量为18.3亿m3,随着国家对塔里木河实施综合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对塔里木灌区的引水量实行限额引水。在限额引水的条件下,塔里木灌区在2005年只能引入水17.5亿m3。到“十五”期末,塔里木灌区的年引水量将控制在14.55亿m3以内。如何把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

2.2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灌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城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量增加,使得灌区水资源的供需出现了缺口。在2011年我灌区从塔河引水指标为16亿m3,今年灌区引水指标为15.2亿m3,而在5年前灌区引水为18—20亿m3。灌

区生态治理的保护,生态灌区的建设,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2.3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性缺水的塔里木灌区,水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发展经济,大量开发土地,必然要占有大量水资源,必须重新调整水资源在生态用水上的再分配。几十年来,由于对生态坏境保护重视不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局部地区

水资源利用过度,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天然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沙尘暴增多,气候劣变。因此,在干旱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经济,必须保护和提供生态用水,维持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水资源的承载力,并确定经济模式和发展规模。

2.4工程设施不完善,水资源浪费严重

塔里木灌区大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建于六七十年代,主要水利工程是河道引水枢纽、渠系和平原水库,而这些工程中河道引水枢纽十分简陋、老化失修,渠系多为土渠渗漏严重,平原水库占地面积大,淤积造成库容减少,水库寿命降低。农业灌溉则以大水漫灌为主,全年灌水高达每亩700--800 m3,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土壤贫瘠,养分流失。

2.5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和补给地下水造成的。在土壤母质含盐量较高和蒸发强烈的条件下,过渡的引水灌溉和排水不畅,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从而影响农业种植,产生大面积中低产田。

3、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灌区农业要发展,水资源是关键。

农一师塔里木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水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3.1.1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高效利用,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

3.1.2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合理调度。

塔里木灌区灌溉面积大、渠系多,水量的调度运行要从引、输、蓄、配4个环节去调节、调整不同时期的用水量。灌区3座平原水库库容4.08亿m3,淹没面积235km3,渗漏蒸发严重,根据塔里木河水情特征,水库春季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以保证春灌用水,夏季水量充沛,为减少渗漏蒸发,要低库容运行,集中灌溉,缩短灌溉时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1.3加强地表水、地下水、回归水(咸水再利用)的联合优化利用。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的同时,合理开发地下水,详细调查灌区可以再利用的回归水,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灌区塔南总干排水质经检测,符合灌溉水质要求,目前已新建0.2 m3/s泵站一座,年可提供300万m3回归再利用水。

3.2加快灌区工程改造达到节水的目的。

工程自身状况是节水灌溉目标实现的基础。一是对灌区的病险闸、库、渠进行更新改造和防渗,提高水的利用率;二是疏通灌区所有排水渠,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三是大搞农田平整土地,减少灌溉水量;四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五是科学种田,测墒灌溉,侧土施肥,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现有的规模上,做到有发展,有效益,加大对荒漠滩的治理,防止沙尘暴、浮尘对农作物的袭击,使仅有的水资源发挥真正的作用。

3.3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实现高产高效。

加大田间节水工程配套力度,发展节水灌溉。近年来,灌区大力实施高效节水工程,推广渠道衬砌、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水效率。以塔里木灌区滴灌棉花大田试验为例,滴灌技术可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进行合理布局以及棉花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水量来确定棉花整个生育期灌水定额、灌水次数,每个轮灌区的滴水时间和每次灌水的间隔周期。通过对不同类型滴灌棉田调查表明:

沙性土壤保墒较差,容易出现棉田土壤根层缺墒,造成短期棉株生理性缺水,应适当缩短滴水间隔周期,尤其是进入6月25日以后对棉田滴灌及间隔期,无论什么样土壤类型在棉花花铃期应适当增大灌水定额或缩短滴灌周期。滴灌全生育

333期亩耗水量250 m—305 m,常规灌溉全生育期亩耗水量330 m—380 m3,亩节

水80 m3。

3.4加强灌溉管理,实现管理节水。

一是行政管理系统与流域管理相结合,既依靠行政命令强制节水,又按照流域的水情、水量分配统一计划,统一调配和统一使用,成立水资源处、计划处、生态处、节水办、污水处理处等水管部门;二是在管理上形成一级核算,四级管理,即水费由水管部门直接向用户收取(全年委派制),四级管理即流域管理、师局管理、水管处管理、团场水管所管理;三是严格执行计划供水、定额配水、超用加价制度。充分发挥水费杠杆作用,促进灌溉节水;四是严禁放“保险水”、“放心水”,计量到地头,收费到用户,不放“大锅水”、“平摊水”,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五是市场经营,有偿使用,以供定需,效益优先,要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灌水队伍,变配水员为灌水员、服务员、售水员,签订用水协议,预付定金,形成供水网络;六是实行“以水定播”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水的效益。自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对塔里木灌区的引水量实行限额引水以来,减少灌区水稻种植

3面积15万亩,节水3亿m;七是充分利用“三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回

归水联合调度运用,实现节水增效。

3.5加强水资源的行政管理,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灌区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完善和建立科学的水法体系、水资源管理体系和运行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系,坚决把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的思想贯穿在水行政当中去。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农牧民了解水资源缺少的严重性、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群众基础。

在灌区现代化管理方面逐步实现信息自动化采集、自动传输和自动处理,建立“数字化”灌区,提高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为节水灌溉提供技术支撑。

4、结语

农一师塔里木灌区地处塔里木河上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商品棉基地所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塔里木下游的生态环境。面对灌区水资源现状,应积极寻求近期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灌区内更有效的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现有水资源来改善塔里木灌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而保障灌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安小敏 2009新疆渭干河灌区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成因分析及

对策。中国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3)

[2] 孙建光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对灌区水量需求效应分析水利经

济,2009(4)

[3] 张奎夫辽宁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中国水利2010(11)

第五篇:浅论新疆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甘肃农业 2007 年第 1 期(总 246 期)

摘 要: 通过对新疆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和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推广先进灌溉技术与生物技术、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方面提出了实现新疆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也直接影响着大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年降水量约400mm,而蒸发量达 3000mm,干旱少雨,每年 6 月~7 月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根据国家遥感普查统计,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达 103 万㎞

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 28.1%。同时,新疆地表水资源量 794 亿 m3,由于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春季河流径流占全年 10%~20%,夏季占年径流的 55%至 70%,所有地表水灌区都存在着春旱缺水问题。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 352 亿 m3,实际可开采量 152 亿 m3,现已开采 94 亿 m3。而且随着区内经济发展,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量加大,以及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现象日趋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一、新疆水资源形成及分布的特点

㈠大气降水是新疆水资源形成的总来源 新疆地形封闭,外部河流入量少,大气降水是水资源形成的总来源,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大气降水的转化。新疆年降水总量 2429 亿 t,每年由降水形成的水资源总量为 878 亿 m3,其中 793 亿 m3为地表水资源,85 亿 m3为独立的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如果加上由国外流入的水量 91 亿 m3,则新疆的地表水总径流量为 884m3。地表水资源的组成为:冰川融雪补给占22.5%,山地下水转化占 34.4%,山区降水直接补给占43.1%。新疆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252 亿 m3/ a[1]。

㈡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首先,新疆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新疆各地降水从时间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 4月~9 月份,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 4 月~9 月的降水占年总降水量的 75﹪~90%,盆地南部地区占 80﹪~90%,阿尔泰地区占50﹪~55%,伊犁地区占 55﹪~60%。阿勒泰和伊犁地区 10月~3 月降水比重较大,且以降雪为主,阿勒泰地区降雪占年降水量的 30%以上,伊犁地区约占 20%,积雪对地面具有保温保墒作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从空间分布看,降水主要集中于山区,平原区很少。新疆年降水总量为 2429 亿 m3,山区降水占84.3%,平原区占 15.7%。新疆降水总的分布情况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其次,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从时间分布看,大部分水量集中于夏季,6 月~9 月水量占年径流量的 70﹪~80%。

这使作物生长期供水较充分,但由于春季径流量少,约占年径流量的 17%,影响作物早期需水供应,造成春旱减产明显。从水资源分布看,南疆约占 /2 3,北疆约占 /1 3,但从单位面积所拥有的水量或者用平均年径流量来比较,则北疆比南疆大 1 倍。从河流发源地的分布看,北疆有大小河流 337 条,东疆 89 条,南疆 144 条。所以新疆河流分布特点是:北部多于南部,西北部多于东南部。若以策勒-焉耆-奇台划一线,分新疆为西北和东南面积大致相等的两半,则西北部占全疆产水量的 93%,为 737 亿 m3,而东南部仅占 7%,为 56

亿 m3。这造成一些地区水多地少(,如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伊犁河流域),而有相当部分地区则水少地多,水土平衡矛盾较为突出,对充分发挥水土资源潜力是不利因素,需修建跨区调水工程才能发挥其潜力。

㈢地下水从属于地表水, 二者相互转化, 具有多次重复利用的可能性 总的来讲,新疆地下水不是独立的水资源,它是从属于地表水的。新疆独立的地下水资源量不大,只有 85 亿 m3,绝大多数地下水是地表水的入渗,并转化为地表水补给河流。除此之外,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具有稳定性,这对灌溉农业十分有利。

二、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浪费严重,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管理 由于缺少全面的整体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充分,同时存在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综合效益差。在一些用水集中的城市和工业密集区以及农业用水高峰,由于缺少水资源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用水无计划,无定额,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新疆农业作为用水大户浪费严重,由于灌溉技术落后,部分灌区采用大水灌溉,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形成渍水,加剧了土壤盐碱化。

㈡水质污染加重新疆河流、湖泊自净能力差,在人类活动区易受污染。一般而言,山口以上河流水质良好;河流进入农区后,农药、化肥残留物、城市垃圾、厂矿废水、废渣等使河流水质受到污染。据估算,新疆每年大约有 46 亿 m3农田排水。这些高浓度盐碱水本不应排入下游河道或蓄水体造成灌区盐分的恶化转移。但由于重灌轻排,或排水工程投资高、管理难等原因,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可以说农业对水资源的污染是环境劣变的敏感因素。另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三废”排放量增加造成了水污染,如乌鲁木齐每天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近郊河流, 使该地区浅层水体大部分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剧了城市用水困难。主要污染行业有石化、冶金、电力、造纸、机械、纺织等,这些行业废水排放量约占 53%,严重污染了水资源。㈢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新疆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40%,森林和草地被破坏,加剧了山地侵蚀,大量泥沙下泄带来水库被淤、库容减少、调洪能力降低,洪患日趋严重。近四十年来,新疆各地共发生大小洪灾 166 次之多,冲蚀草场耕地约 450 万 hm2,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水土流失更加恶化了新疆的生态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造成大面积的干旱,导致生态脆弱,沙害严重。干

旱的气候,疏松的土壤表层与强大的风力相结合,形成了严重的风沙危害;灌溉农业形成的绿洲区面积 2.9 万 m2,仅占流域面积的 2.8%,盆地内沙漠面积达 36 万 m2,沙漠每年向南移动 10m~30m,和田地区被流沙吞没的农田达 2 万 m2,沙化形势严峻。㈣现有水利工程维护及配套差, 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新疆地区有不少水利工程修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或更早,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往往仅考虑单一目标,综合利用率差,致使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许多大型灌区缺乏调蓄引控能力,工程设施老化,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全疆水库总库容 58 亿 m3,已淤积 11 亿 m3。全疆农用机井 3 万多眼,完成配套的只有 2.5 万眼,一大批劣质井需要更新。由于水利工程不配套,管理措施不力,长期未能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水资源利用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都低。水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也给新疆农业带来了不小的问题。从新疆各地州产水模数来看:最多是伊犁地区;最少是哈密地区。巴音格楞蒙古自治州与和田两地州水资源总量虽分别列全疆第二、四位,但因行政区广大,其产水模数均较小,分别为

2.334 万 m3/km2、3.699万m3/km2,这两个地州因水资源不足而引起的生态境问题较突出。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和哈密是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需考虑跨流域调水。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坚持可持续发展

㈠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一是以河系划分,实行按流域统一管理的体制;二是按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分级管理相结合,对水资源统一管理;三是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应体现在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在分级和分部门开发利用时,必须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㈡加强水资源保护治水要治本,要有明确的方向。应加强从上到下水环境的意识,把治水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制订治水计划和远景目标。加强水文水质及污染源调查监测工作,根据该区的特点,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要,除调整和完善现有水文水质监测站外,还应展开各种水文水质及污染源综合调查工作,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调查,密切监视一些市(县)水环境及污染源变化情况,全面掌握该区河流水质状况和排污情况,为提出主要污染物总体控制目标,有步骤地削减污染物入河排污量和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奠定基础。

㈢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对涵养水源、降低土壤中的盐分、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新疆现有植树造林 166.7 万 hm2,其在境内流水系中可降低由流水带来的盐分。据《 新疆土地资源》一书介绍:林木可净化空气,每公顷林木可吸收灰尘 3.6 万 kg, 吸收 CO21000kg、SO2720kg,放出氧气 730kg 事实证明,林木具有抑制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功能[3]。总之,生物系统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所以要倡导人人种树,年年造林,利用生物系统工程改善环境条件、保护水源,提高水环境质量。

㈣ 推广应用先进灌溉技术和生物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灌溉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滴灌、喷灌、低压管道输水、覆膜灌溉等灌溉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功效。改大水灌溉为水畦灌和沟灌可节水 20%~50%,喷灌可节水 50%~64%,滴灌可节水 34%~74%。此外,应推广运用先进生物技术,培育耐干旱、盐碱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及野生植被,以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应实施灌区实施水利枢纽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渠系防渗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加大灌区改造工程的力度,实施水利枢纽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排水工程的建设,降低灌区地下水位,控制土壤盐渍化的发展,逐步减少盐渍化面积。㈤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 由于新疆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北疆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应以地表水开发利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天山北坡经济带、吐-哈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应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建立节水型农业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机制;南疆重点是合理调整灌区灌溉系统,加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实行渠灌、井灌相结合,防止土壤盐渍化,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另外,针对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保证下游有充足用水的基础上,应该制定出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不同地区适用的用水、取水量定额,经过论证之后使之法规、条例化,以此来约定各地区水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水平,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全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的无序化和严重浪费,缓解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张趋势。

参考文献

[1] 新疆水土资源开发研究编写组.新疆水土资源开发研究.乌鲁木齐: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1.[2] 冯国华, 尤平达, 刘涛.新疆年降水量多年变化分析.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4, ⑵.[3] 张捷斌.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干旱区地理,2001, ⑶.

下载农业水利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供需矛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水利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供需矛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东江水资源环境管理问题及矛盾

    水资源环境管理问题 ——以东江流域为例 东江水资源环境管理问题,实质上是共同资源的利益分配问题,凸现了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在经济转轨时期面临的环境管理方面的挑战。其矛盾具......

    【教案】水资源的利用开发与保护

    3.2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明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举例说明水资源枯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明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农业水资源利用论文

    浅谈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指导老师:杨新民姓名:孙晓凤学号:20108315班级:国经10级02班 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全球人口的增长,农业水资源利用不仅要实现节水目标,更重要的......

    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浅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域,由于受热带、太平洋低纬度上空温度而潮湿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南的印度洋和东......

    农业开发工作总结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结1 ***县地处中原腹地,总面积8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62万人。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逐年调整,***县强化农业主导地位,突出农业综合开发主旋......

    农业开发标语

    1.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水平 2.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 3.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资金 倾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综合开发

    **镇召开2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 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 **月**日上午,20**年**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于**镇府召开。**市水利工程监理设计院、**县农业局等......

    农业综合开发(定义与分类)

    目录 1农业综合开发 .......................................... 1 1.1定义 .................................................................................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