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为引导合理投资,强化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制定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2014年本)。
一、建设条件和生产布局
(一)建设平板玻璃生产项目,应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等要求。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标准。
(二)严禁在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市建成区和非工业规划区等区域建设平板玻璃项目。
(三)新建平板玻璃项目原则上要进入纳入规划的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现有平板玻璃企业通过异地搬迁“退城入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延伸产业链。
(四)鼓励和支持现有普通浮法玻璃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转产工业玻璃、在线镀膜玻璃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玻璃精深加工。
二、生产工艺和装备
(一)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采用高效节能燃烧、能源梯级利用(含低温余热发电)等先进技术,采用工艺先进可靠、能效等级高、本质安全的生产装备。
(二)采用抑制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产生的生产工艺和清洁燃料,配套建设高效、可靠的脱硫、脱硝、除尘装置,严格限制掺烧高硫石油焦。
(三)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集约利用土地,厂区划分功能区域,按《平板玻璃工厂设计规范》(GB 50435)建设。
(四)建设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制造执行系统(含在线质量监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水平。
(五)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减少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产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质量保证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三、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
(一)按照《清洁生产标准平板玻璃工业》(HJ/T 361)规定,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二)建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在线实时监控系统。
易产生粉尘的原料储存、称量、输送、混合、投料等工段要密闭操作,采取有利于抑制粉尘飞扬的密闭和除尘装置,防止含尘气体无组织排放。配备智能化设施,减少含尘现场操作人员。
使用溶剂或易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工段,要建设配套设施,对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气体进行收集处理。
大气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3)和所在地相关环境标准要求。排放不达标的,应停产整改达标后方能恢复生产。
(三)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生产用水循环使用,废水经收集处理达标后,尽可能循环利用。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废水的,应当取得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排放不达标的,应停产整改达标后方能恢复生产。
(四)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储存和实现全部再利用,本企业无法做到的,应委托有资质的企业予以综合利用,不得排放。
(五)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六)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四、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
(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节能评估与审查。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做好能源计量,完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
(二)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按照《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0)执行。企业要达到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
(三)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措施,使用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或能效标准达到1级标准的机电设备。
(四)年耗标准煤5000吨及以上的企业,应定期向节能管理部门报送企业上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提供准确可靠的能耗数据。
五、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
(一)建立对平板玻璃生产全过程实施管控的产品质量保证制度、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二)企业生产的平板玻璃产品,必须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其中一等品达到80%以上。
(三)开展玻璃深加工的,应按规定取得相应产品的强制性认证。
六、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按《玻璃工厂工业卫生与安全技术规程》(GB 15081),配套建设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落实责任制。
(二)建立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健全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不偷漏税款,不拖欠工资,依法按期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金。
(四)建立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七、监督管理
(一)建设平板玻璃项目要符合本规范条件。现有平板玻璃生产企业未达到本规范条件的,鼓励和支持其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等措施尽早达到本规范条件。
(二)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对平板玻璃企业执行本规范条件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达不到规范条件的,督促其限期整改。
有关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要开展本规范条件的宣传并协助做好执行监督工作。
(三)根据企业自愿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平板玻璃企业和生产线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并实行 5
动态管理。
第二篇:平板玻璃问题
4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质量、技术装备水平低
从总体看,行业发展模式仍是粗放型的。一是存在着不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市场需求盲目求大求快,存有结构性产能过剩;二是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深加工不足;三是部分环节关键工艺和装备水平偏低,制约着新品种、新材料开发和质量提升;四是节能减排技术亟待提高,CO2,SO2,NOx 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虽然我国浮法玻璃质量从整体上有很大进步,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微缺陷较多,我国平板玻璃微缺陷平均数量为30m2 左右,而国外先进生产线一般控制在3m2 以下;二是光学变型入射角偏低,平均水平比国外先进生产线低5°以上;三是普遍存有影响玻璃深加工的缺陷,如气泡、夹杂物、硌伤、表面裂纹、雾班和渗锡等,其中,夹杂物和气泡占全部缺陷的80%以上,造成我国浮法玻璃可用于深加工的比例较低;四是稳定性差,产品质量不能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从产品结构看,目前普通浮法玻璃过剩,但同时存在结构性缺口,一些电子玻璃、汽车玻璃、高档建筑玻璃等还需进口;优质浮法比率偏低,仅为三成;玻璃深加工率仅为4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达65%~85%。加工后的增值率我国仅为原片的2.5 倍,发达国家为5 倍。因此在加工数量和加工深度上均有较大差距。
我国玻璃行业虽然总量居世界第一,但生产过度分散。浮法玻璃企业就有60 多家,平均规模只有600 余万重量箱,前10 家的集中度仅为60%。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行业仍然呈分散竞争状态,抗御风险能力弱。我国玻璃行业除部分产品出口及对外设计、总包以外,还没有像大跨国公司那样真正走向国际,到国外投资的大型跨国企业,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偏低。
4.2产业集中度低(导致企业无序竞争、国际竞争市场失势等。国企改革不到位、私有制主导、市场机制不完善。)
科技对玻璃工业经济效益贡献率较低,新产品率低;浮法玻璃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系统;一些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企业分散,开发的技术成果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够,更缺乏二次创新。当前极需抓住有利时机,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缩小我国浮法玻璃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目前国际上,大型跨国玻璃公司的科研经费投入均占有较高比例。如皮尔金顿公司的研发经费占总销售额的1.2%;旭硝子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2.1%;美国PPG 公司长期以来销售收入的4%左右用于科研开发,英国皮尔金顿公司有一支力量强大的科研开发队伍,圣戈班集团喊出了“科研、创新”的口号,德国玻璃界产、学、研相结合一直位于世界前列。
转型方向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整合行业科技资源建设国家级、行业级的技术研发平台。加强玻璃行业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和高校的联合,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若干个行业级的技术研发及技术服务平台;在行业内征集一批新技术,鉴定一批新成果,建立玻璃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库,加大宣传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进平板玻璃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推动平板玻璃行业结构调整。
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支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支持企业或机构间的技术联盟,加强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创新和优化集成创新,推进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建立产权保护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产业文化建设。
(2)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突破
世界平板玻璃技术发展将围绕能源、材料、环保、信息和生物五个领域进行,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和完善,并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将是今后技术发展的趋势。
重点技术领域的技术有所突破。玻璃原片生产的超薄化、超厚化、超大化、超白化以及满足此要求的技术、装备的发展;在线金属化合物热解镀膜技术、化学气相沉积镀膜技术、电浮法镀膜技术、低辐射镀膜技术的发展;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玻璃熔窑的各种氧气燃烧技术、降低氧化硫(SOx)氧化氮(NOx)排放量技术、除尘技术;通过再加工和玻璃表面或内部改性,使玻璃具有更优异的强度、安全、隔音、隔热、防火、光电控制、自洁净性能的技术工艺等,满足21世纪的需求。
加快技术改造。完善提升“洛阳浮法”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以品种质量、节能减排、装备完善、安全生产和两化融合为重点,大力推进现有生产线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余热发电、全氧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标准引领。依据科技创新成果,立足工程应用评价,协同推进高端产品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体系建设;及时制定新能源、新产品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相关工程设计规范的制修。
(3)推进和加强管理创新
以科学的管理保障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产业组织;要不断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吸收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在文化、制度、管理、组织、营销等方面向信息化、高效化发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营销模式。经济的全球化使国内国际市场的边界概念正逐步模糊,企业面对的是国内外统一市场。一方面要对国内市场和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协调规范,避免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要探索信息化时代新的营销模式。开展玻璃期货、物联网等营销手段,扩大营销渠道和途径,并探索推进新的经营模式,以助推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玻璃协会在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将大有可为。要全面提升与创新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引领、协调、服务”的能力。继续协助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国内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行业、企业发展拓展国际空间;协助政府组织行业、企业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和国际贸易磨擦。加强与建筑业的联系配合,满足建筑市场对建筑节能产品的需求;加强信息引导,密切关注平板玻璃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时向行业发布产、供、销以及新项目等信息,引导企业理性经营与投资。
4.3高能耗、高污染且效率低
我国浮法玻璃能耗为7500KJ/kg~5600KJ/ kg,如按照同等质量和相同规模熔窑相比较,差距更为明显,约偏高20%左右。如按照创造单位价值能耗计算差距更大。平板玻璃行业是我国重点工业污染控制行业之一。中低水平的浮法玻璃生产线以煤焦油、石油焦粉为燃料,大气污染排放问题较为严重。当前只有部分浮法线采取了治理措施,多数没有治理。在未经治理情况下SO2、NOx 排放浓度均在2000mg/NM3 以上,高出标准3 至4 倍。
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排放标准仍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标准。我国于2011 年10 月1 日开始执行的《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3-2011)加大了SOx 和NOx 排放的限制,是迄今为止玻璃行业最为严格的环保标准。然而,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需要按照进一步降低粉尘、SOx 和NOx 排放,增加NH3、CO、重金属的排放要求。玻璃工业属国民经济中资源、能源依赖型的原材料工业。其产业基本特征是原料离不开矿物,生产离不开热工窑炉,有兼具“矿业”加“窑业”的特征。为此我们必须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排放作为产业发展的中心课题。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 排放要比2005 年下降40%~50%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碳总量控制时代,一系列相关市场和监管体系将随之建立。走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提高行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低碳强度。
根据技术功能划分,应抓好以下五个环节:即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实施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污染末端控制技术和节能减排产品技术。一是调整结构促进节能减排。调整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提高工业增加值比重和提高能效水平的重要途径;二是实施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包括熔窑结构优化及高效保温技术、全氧燃烧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熔窑大型化技术等;三是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包括利用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利用熔窑烟气预热配合料、中水利用技术等;四是实施污染末端控制技术。包括烟气脱硫除尘技术、烟气脱硝技术,以及实施余热发电、脱硫、除尘、脱硝一体化技术;五是发展节能减排产品技术。应大力推进Low-E 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和太阳能利用产品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以标准规范推进行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执行相关产品准入标准、淘汰落后相关政策,建立能效评价和排放监管体系,采取必要政策措施规范企业行为。
4.4产品过剩
在享受规模红利的同时,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也一直是玻璃行业发展的主基调。“风险最大”的过剩行业
玻璃,跟别的行业有个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它是有窑期的。只要你的炉窑设计好,一点火,那就得生产一个窑期。窑期一般是 5年,在这期间不能间断,不能停产限产,一间断损失更大。那等于把这个炉窑毁掉,再重新建设一条生产线— 因为很多耐火材料和设备都是一次性的。
这个特点,使得平板玻璃行业受到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更大。然而,平板玻璃,也恰恰是我省存在产能过剩的几大行业之一,近几年来市场波动频繁,遇到市场不好,别的行业还能限产保价,玻璃产业不行。?只能降价,打价格战。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是玻璃价格最低、市场行情最差的时候,当时的情况很惨烈,大家都在生产玻璃,都在降价促销。说白了就是在拼流血,谁先流干,谁挺不住了,谁就倒下。完全是恶性竞争、无序竞争。
产能盲目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以及金融危机时期的房地产业低迷,是导致2008年玻璃产业“大血拼”的两大主要原因。然而,玻璃带来的并非只有效益。由于小玻璃厂采取传统的燃煤工艺,也为带来了空气的污染。同时,小玻璃厂遍地开花也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
为了避免2008年“惨剧”重演,使玻璃产业有更好的发展,政府着力控制玻璃行业过剩产能。
进入“十二五”,政府产业调整政策在继续,而且环保压力加大。面临这种新形势,该市继续新一轮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玻璃的过剩产能化解动力,也在从淘汰落后转向环保倒逼,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逼着企业去做更新的”
然而,要想完全从产能过剩的阴影中走出,不能光靠政府。“被纳入落后产能然后淘汰掉的毕竟是少部分,如果大家的产品是一样的,那么还是得打价格战,避免不了
从前玻璃产业走的是提高工艺的路子— 从最简单的小平拉玻璃转向格法玻璃,再从格法玻璃转向工艺相对复杂的浮法玻璃。而现在,“浮法玻璃也成了大家全在做的东西了,已经占全国产量的1/5了,这意味着浮法也做到头儿了,怎么办?这就逼着企业去做更新的,更复杂的产品,这才是超越产能过剩的新出路。”
产品的转型升级是市场“逼着企业”逼出来的,新产品、新成就也是在这种“逼迫”下诞生的产物。而当面临这种逼迫时,能够在逼迫下进行自发调整,同时有条件去自我调整,才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才是真正的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点上,要求企业的眼光和魄力,也要求政府的服务跟得上去,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4.5深加工比率低
自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大量引进玻璃深加工生产线,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上世纪90 年代,国产连续钢化炉诞生。“十一五”期间,钢化玻璃加工企业达1000 余家,钢化线有2000 多条,钢化玻璃产量超过2 亿平方米;夹层玻璃用于安全性能要求更高的地方,有PVB 夹层、SGP 夹层等多个品种,PVB 夹层为市场主导产品,目前夹层玻璃产量达4000余万平方米;中空玻璃加工企业达3000~4000 家,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规模化企业,也有以国产设备为主的小企业,总产量超过3 亿平方米;镀膜玻璃有各种颜色,具有吸热、遮阳、热反射、自洁、防辐射、导电、电磁屏蔽等多种功能,生产有真空磁控溅射、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等多种工艺。目前有各类镀膜线100 余条,产量超过8000 万平方米。
然而,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玻璃深加工率仅为40%,仍然低于世界玻璃深加工平均水平的55%,而发达国家的玻璃深加工率都在65%~85%。此外,我国玻璃加工增值率为2.5 倍,而发达国家为5 倍。我国目前节能玻璃在节能建筑上的使用率也偏低,中空玻璃、Low-E 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在建筑中的使用率还不足10%。而欧美国家基本上普及了中空玻璃,Low-E 中空玻璃占全部中空玻璃的比例也超过了50%。1.国家节能政策的出台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
近年来,中央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关于节能的政策与措施。国务院颁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国性节能与减排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节能产品包括玻璃产品中的中空玻璃、中空Low-E 玻璃、太阳能用玻璃等产品将面临新的商机。2.民用住宅节能玻璃需求拉动节能类玻璃快速发展。
从近期的市场看,民用住宅的节能玻璃市场在快速升温。知名楼盘都开始大批量使用节能玻璃。民用住宅对节能玻璃的使用将会进一步推动节能玻璃产业的发展。今后5 年我国将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30 亿平方米,涉及节能玻璃面积约6 亿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增节能玻璃约1.2 亿平方米。
3.玻璃制品的应用领域将被拓宽。
应用领域拓宽将会进一步促进玻璃及其制品市场的细化和优化。若干年前,家庭中使用玻璃的地方仅限于窗户,而如今一个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玻璃及其制品的消费量是10 年前的数十倍。安全玻璃、抗菌玻璃、汽车玻璃、装饰玻璃、家具玻璃的用量都在成倍增长。与此同时,国内自行研制开发的预处理、钢化、中空、夹层、镀膜系列的配套设备,价格低廉,性价比好,大幅降低了我国玻璃深加工的生产制造成本,为国内玻璃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较好地代替了进口。目前,我国玻璃深加工设备80%以上是国产,玻璃深加工设备行业已成为一个生机盎然的产业。4.家电行业用加工玻璃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家电用加工玻璃发展较快,产品主要有冰箱用玻璃、微波炉用玻璃、电磁炉玻璃等。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主,许多工程玻璃、家具玻璃的加工企业也都兼顾生产家电玻璃。目前,全国能够生产家电玻璃的企业近千家,全国家电玻璃约占玻璃深加工消耗玻璃总量的8%。
第三篇:GB_T 32043-2015_平板玻璃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GB/T 32043-2015平板玻璃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Implementation guidance for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in flat glass industry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5/9/11 【实施日期】2016/4/1 【修订日期】2015/9/11 【中国标准分类号】F01 【国际标准分类号】27.01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 11614,GB 17167,GB 21340,GB/T 23331-2012,GB/T 24851,GB/T 29456-2012,GB 50527
适用范围&文摘
ケ颈曜脊娑似桨宀A笠担ㄒ韵录虺破笠担┙⑹凳⒈3趾透慕淠茉垂芾硖逑档闹改霞爸傅夹苑椒ê褪凳┙ㄒ椤*ケ颈曜际视糜谝谰GB/T 23331-2012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各类平板玻璃企业。压延玻璃企业可参照使用。
第四篇:法兰管件验收规范
法兰、管件验收规范
法兰管件验收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法兰、铸钢、炭钢、合金钢和奥氏体不锈钢制对焊、承插和螺纹管件(包括弯头、异径接头、三通、四通。管帽等)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的判定。
2,引用标准
MSS SP-55;JB/T7927-1999;ASME B 16.5;ASME B16.47;ASME B16.9; ASME B16.11; ASME B16.28;
3,检验
3.1,材料检验
产品应有材料生产厂材质证明书,使用国产材料替代合同中要求的国外材料时,其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指标应满足国外相应材料标准的规定。
3.2,热处理及无损检测
工厂需提供检测记录。
3.3,尺寸检测
尺寸检验按有关标准规定进行,合同中有特殊要求的按合同要求进行。
3.4,表面质量
3.4.1,管件表面不得有裂纹、过烧以及其他有损强度的外观缺陷(如疤痕等)。内外表面应光滑不得有锈蚀的麻点、氧化皮及机械损伤。
3.4.2,炭钢以及合金钢管件表面的防锈漆,应光滑平整,没有脱落现象。
3.5,标记检验
成品管件必须在显著位置有喷漆或打印耐标志,标志内容及方法应符合和合同或者MSS SP-25规定。
3.6,包装检验
空格箱包装的,空格箱内的产品应牢固固定,空格间尺寸必须小于最小件的外形尺寸,以确保长途运输时不会因产品相互碰撞而受到损伤;对于木箱包装的,木箱内产品应牢固固定,以确保长途运输时不会因管件相互碰撞而受到损伤。
第五篇:首件检验流程规范
奥桑机械首件确认作业指导书(草案)
一. 目的
为了本公司门类产品质量的到有效控制,防止批量质量事故的发生和报废品的产生,提高产品合格率,规范各工序规范作业,特制定本规定。
二、首件检验确认定义:
1.常规生产产品各工序批量生产(大于5件)首件产品; 2.各工序停产后恢复生产的首件产品;
3.发生质量事故,停线整顿后恢复生产的首件产品;
4.人员、机器、原材料、工艺、操作方法、操作环境发生改变后生产的首件产品。5.新产品第一次试产、量产时的首件产品。6.每天开始生产的首件产品
三、首件检验确认程序 一)件检验确认准备
7.生产开始前操作员必须仔细检查订单的图纸,确认工艺要求,检查操作员工、机器、原材料、作业指导书、生产环境是否符合生产要求;
8.生产启动前,班长须确定订单要求的产品型号、规格、颜色、公差、外观要求。
9.要求不明确或者要求不能满足的,及时上报至车间主任,未解决的不能自行生产,由自行生产造成的质量事故,由工班长和作业员工负责 二)首件检验
10.班长在产完成首件产品后,对于符合执行首件检验的产品,及时通知QC 11.当仠QC接到首件通知后,必须及时到达工序,QC请假由车间质量主管派人进行首件检验。12.员根据计划科下达的订单需求,根据产品图纸、样品、工艺文件、客户要求文件等进行首件确认。
13.QC在合格的首件检验报告单上签字,并由班长各操作员会签。签字不完整,不能进行生产。三)检验异常处理
14.首检不合格班长须通知车间主任和工艺技术人员,重新组织首件产品的生产。
15.生产后,连续两件产品不合格,由QC员下达《停线通知单》,由生产组织技术部、工艺技术人员、车间工序责任人、质量主管等部门和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和纠正预防。16.预防措施执行后,由QC及 确认措施有效,开始重新首件生产。
17.纠正预防措施有效,首件检验加严检验,首件检验数量为前五件产品合格方可批量生产。18.预防措施有效,但前五件产品依然有一件以上不合格,由巡检员再次下达《停线通知单》,并将情况及时反馈到质量经理,由质量经理生产技术中心,进行现场评审。四)完成
18.检成,必须有QC和班长及工作操作员会签。19.检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常检验。
20.检验完成,首件检验记录单由质量部生产中心共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