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实施新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实施新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国质检法[2009]1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
国务院于2009年1月24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决定》(第549号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根据该决定作相应的修订,重新公布。为确保该条例修订后的贯彻实施,现就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请各级质监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一、关于条例的调整范围
(一)关于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制造、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及其监督检查,应当按照该条例的规定执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目录由总局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二)关于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使用的监督管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外使用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监督管理,适用该条例。
(三)关于“海上设施”,主要指海上作业的设施,如海上平台,但不包括港口、码头、陆岸终端使用的特种设备。
(四)关于“矿山井下使用的特种设备”,是指各类矿山井下使用的特种设备,不包括矿山井上使用的特种设备。
(五)关于“民用机场专用设备”,是指列入国务院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民用机场专用设备目录的设备,且可能接触到民用航空器的摆渡车、牵引车等,但不包括锅炉、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
二、关于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
(一)从生产环节强化对特种设备能效的管理。该条例规定,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对其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能效指标负责,不得生产不符合能效指标的特种设备。
(二)从使用环节严格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和作业人员的管理。该条例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教育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知识。锅炉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水(介)质处理,并接受具备锅炉检验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的水(介)质处理定期检验。从事锅炉清洗的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清洗,并接受具备锅炉检验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的锅炉清洗过程监督检验。
(三)关于能效测试。试制的特种设备新产品、新部件应当进行能效测试。对测试结果达到相应产品能效指标要求的新产品、新部件可以进行正式生产;对转入正式生产的特种设备产品、部件,只要未改变设计,或者虽改变设计但不影响产品、部件的能效,即原新产品、新部件的能效测试结果适用于本产品或者部件,且在安全技术规范或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期限内可以免于产品、部件能效测试。承担特种设备能效测试工作的能效测试机构应当是能够独立从事检测活动的第三方机构。
(四)关于能耗严重超标的情形。具体包括:生产、使用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耗能高的特种设备产品或部件;特种设备运行能效严重低于相应安全技术规范或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特种设备长期在严重偏离特种设备设计能效工况范围运行、且单位耗能超过同类特种设备等。
三、关于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
(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主体。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特别重大事故以下事故即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其中的“有关部门”包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监察、公安等部门和工会,并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各级质监部门应当制定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建立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保障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二)事故调查报告批复的主体。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由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所在地的本级人民政府批复,并报上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工作,事故调查报告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复;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工作,事故调查报告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复。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事故调查工作,事故调查报告批复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有关机关应当按照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上述“有关机关”,包括作出批复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四、其他有关问题
(一)关于特种设备责任保险问题。国家鼓励实行特种设备责任保险制度,提高事故赔付能力。建立特种设备责任保险制度,发挥保险在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是保护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不受侵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进政府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创新的有益尝试。总局积极推行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二)关于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活动,是指将贮存在固定式压力容器或者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充装到各类铁路罐车、汽车罐车、长管拖车、罐式集装箱等移动式压力容器中的行为。
(三)关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总局将尽快修订《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70号),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范围及其证书复审期限进行调整。
(四)关于无损检测机构的核准。该条例将专门为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提供无损检测服务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纳入检验检测机构核准的范围。对为本单位特种设备生产提供无损检测服务的机构不需单独申请无损检测机构核准,但向社会提供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环节的无损检测服务的,则需经核准。
(五)关于对特种设备生产过程未经监督检验的判定。该条例规定,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的制造过程,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对未经监督检验而进行制造的违法行为的判定,以“是否已经出厂”为前提。
该条例规定,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以及锅炉清洗过程,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对未经监督检验而进行安装、改造、重大维修以及锅炉清洗的违法行为的判定,不以“已经出厂”为前提。
(六)关于非承压设备承压使用的查处问题。该条例对非承压锅炉、非压力容器作为承压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的违法行为做出了处罚规定。其中的“承压锅炉、压力容器”是指条例第九十九条规定范围的锅炉、压力容器。
(七)关于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授权。该条例规定,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条例规定的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工作。对此,总局将专门做出规定,对授权的项目、实施主体、程序、期限予以进一步明确。被授权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实施行政许可,并对许可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八)关于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检验检测收费。对省级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负责实施的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含总局授权下放项目)、检验检测工作,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尽快会同省级财政、物价等部门制定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收费标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收费逐步将以设备或工程总造价为收费基数的计价方法转变为国际通行的以检验工时为收费基数的计价方法,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九)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执法证件。从事特种设备安全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应当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资格;进行特种设备安全行政执法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出示有效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证件,安全监察人员应当出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证。
(十)关于调整或者新增安全监察工作的实施。该条例调整或者新增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需要修订或者配套制定相应安全技术规范的,应当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开展工作。
2003年7月11日总局印发的《关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质检法〔2003〕206号)仍然有效,其中部分内容与该条例及本意见不一致的,以该条例及本意见为准。
二〇〇九年五月七日
第二篇:国家质检总局印发《关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国家质检总局印发《关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了指点迷津的金钥匙。7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印发了《关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就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解答。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是关于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和监督管理活动的根本性法律规范,是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检验检测机构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6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半个多月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已收到各种相关咨询数千次。为便于指导社会各界正确学习、贯彻落实《条例》,解答人们提出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条例》实施意见予以解答。
实施意见共分18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实施主体和机构,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条例的衔接,明确特种设备的范围,厂(场)内机动车辆安全监察的实施,压力管道安全监察的实施,起重机械安全监察的特别规定,电梯安全监察的开展,锅炉水质监测单位及监测人员、无损检测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公布制度,事故处理规定,进出口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行政许可工作的委托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以及严重事故隐患、情节严重、重大维修等概念的界定等。
第三篇:关于特种设备实施行政处罚工作的意见-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40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文件
国质检法[2004] 40号
关于实施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依法查处特种设备行政违法行为,对于贯彻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到位,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认真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加强和规范特种设备
行政处罚工作,现就实施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是实施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的主管机关和执法主体。按照统一执法的原则,其内设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法制工作机构和所属的专职执法机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在具体履行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中应当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权责一致。
二、安全监察机构在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中具体负责:拟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活动,按规定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对需暂扣、撤销特种设备行政许可证书的案件按规定进行处理;对需要立案处罚的案件移交专职执法机构立案查处;对举报投诉、上级交办和有关部门移送的存在事故隐患的特种设备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知检验检测机构对逾期未检或者存在事故隐患的特种设备依法进行强制检验;监督检查事故隐患的整改落实情况;将安全监察机构办理的安全监督检查记录、暂扣或者吊销行政许可证书以及专职执法机构报送的相关内容等情况,录入特种设备动态监督管理信息化系统。
三、专职执法机构在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中具体负责:对安全监察机构移交的需要立案处罚的案件进行调查处理;按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的计划和安排,进行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并对检查发现的特种设备行政违法行为实施现场处罚或者立案处罚;发现需要发出安全监察指令、需要进行强制检验和依法应当整改的事故隐患等情况,及时通知安全监察机构作出相应的具体行政行为;及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和行政处罚执行结果录入特种设备动态监督管理信息化系统或者报送安全监察机构统一录入。
四、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安全监察机构和专职执法机构做好特种设备行政处罚相关工作,具体负责:依法对特种设备进行强制检验,并将检验检测工作中发现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或者严重事故隐患,立即向违法行为发生地及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地的安全监察机构报告;按照安全监察机构和专职执法机构在行政处罚工作中提出的要求开展检验;为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持。
五、法制工作机构在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中具体负责:承办特种设备重大案件审理的日常工作;办理特种设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组织特种设备案件听证工作;监督检查特种设备案件办理质量和依法行政情况。
六、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和专职执法机构中从事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专业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行政执法资格。在现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时,安全监察人员应当出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证,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出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证。
七、实施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应当严格遵守有关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确保行政案件管辖、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审理、告知权利、听证、执行、结案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符合规定的程序。
八、实施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应当使用统一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文书。安全监察机构和专职执法机构在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记录现场监督检查情况,以及安全监察机构发出安全监察指令,应当使用总局统一制定的《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记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见附件)。
九、在特种设备事故调查过程中,发现行政相对人存在特种设备行政违法行为,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十、在现场监督检查过程中或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发现被检查单位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
十一、开展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必须以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为目标,正确行使特种设备行政处罚权,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得以罚代管或者以管代罚,严禁下达罚款指标或者以罚款数额作为考核标准,切实维护质检部门良好的行业形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探索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的具体执法方式。遇到重要情况和问题,及时向总局报告。
附件:
1.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记录(略)
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略)
第四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落实主体责任,深化特监工作 质监市南分局
赵兵建
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个五年规划突出了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一段纲领性论述中,“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表述被放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前,这正说明中央对民生的关注毫无疑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党执政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未来五年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民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也是服务民生的要求和具体行动。要实现“服务型质监”,打造“使用单位自我约束、行业诚信自律、政府部门有效监管、社会广泛参与、各方不令而行”的安全监管工作新格局,必须顺应形势发展,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保证辖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一、狠抓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四方安全责任
加快构建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安全责任,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分级分类层级监管模式要求,夯实监管基础,落实监管责任,确保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00%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一是落实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主体责任。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是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主体,其法定代表人是特种设备安全第一责任人。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对其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负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使用和运营全面负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依法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予全面落实;严格履行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申报定期检验、维护保养、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及持证上岗等安全义务;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法律宣讲、反面典型案例分析等途径,促使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全面履行各项安全义务,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二是落实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要以减少和防止事故为目标,认真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赋予的职责,依法对特种设备相关单位和个人实施行政许可;严把现场安全监察关,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活动开展执法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严把事故调查处理关,严肃查处各类责任事故,严格追究相关责任。在实际工作中,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还应加大教育引导力度,让生产、使用单位明白其主体责任;让检验检测机构明白其技术把关责任;让地方政府明白其协调解决问题的责任。对于一些在特种设备管理中存在误区和不明白的使用单位还要加大帮扶力度,提供技术和资料上的帮助。
三是落实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的责任。检验检测工作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基础。落实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强调使用单位主动报检的同时,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分工,检验检测机构应当认真完成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任务,按照区域覆盖的原则,保证设备的定期检验率;其次要确保检验工作质量,严把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过程中安全质量关,严把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能关,及时发现和报告事故隐患,杜绝因检验把关不严而导致的责任事故。
四是落实地方政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的责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明确,各级政府要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体规划;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也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督促、支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察职责,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应高度重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当地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解决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大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对隐患整治的监督检查力度。各级质监局也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情况,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了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和特种设备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市局和当地人民政府,以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二、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体系,确保职责履行到位 实现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全覆盖监察,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要前提,也是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动态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切实提高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做到监管工作不留死角、没有盲区。在组织网络建设方面应当努力实现安全监察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和协管员整体联动的“大网络、全覆盖、无缝隙”安全监察工作格局,要在明确工作要求、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工作机制、产生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全面做好特种设备信息录入、更新、交换和传递工作,真正实现动态监管。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根据调查,许多使用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雇佣无证人员上岗操作,非法安装、改造、使用特种设备的问题,与使用单位法律意识淡薄、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所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平时工作中,要高度重视法制宣传工作,增强特种设备安全文化意识,营造特种设备安全法制氛围。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对法规和典型事故案例开展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安全月”、“质量月”等专项宣传活动,将特种设备法规和安全知识进工厂、进校园、进社区。利用电视、门户网站等媒体,开辟对话、交流的渠道,进行特种设备法规宣传和咨询服务。要建立定期向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告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信息的制度,争取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广泛的关注、支持。
要加大特种设备行政执法工作,努力构建和维护良好的特种设备安全法制秩序。要以落实责任制为抓手,强化现场安全监察工作,切实做到抓实基层、夯实基础。一是要严格执法。特种设备安全执法必须以确保安全为准则,以消除隐患为目的,决不能重罚轻管,更不能以罚代管、只罚不管。二是要规范执法。做到执法有据、执法有序、执法有效。三是要和谐执法。坚持“寓监管与服务之中”的工作理念,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过罚相当,量罚适度,努力营造政府欢迎、社会认同、使用单位接受的执法氛围。四是要综合执法。要充分发挥质检系统整体作用,完善以安全监察机构为主导、以检验机构为支撑、以专职执法机构为补充、以法制机构为监督的“四位一体”综合执法机制。
四、重视加强队伍建设
总局局长支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是一项特殊的工作,要求责任心特别强、业务特别精、作风特别硬、廉洁自律特别好。因此,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是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在保持足够,稳定的特种设备安全专业技术力量的基础上,制订有针对性的监察和检验人员培训计划,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业人员业务和执法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二是要严格要求,加强行风建设。有权就有责,用权受监督。无论是监察部门,还是检验技术机构,都要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和政风建设。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质检系统“八严禁”规定。要严格以完成工作目标为考核依据,坚决杜绝下达罚没收入指标,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乱收费,切实维护质检部门“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三是要热情关怀,主动排忧解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特别重要,也特别辛苦,责任很大。所以对安全监察和检验人员在政治上要多关心,在工作上要多支持,在生活上要多帮助,确保这支队伍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战斗姿态。
五、加大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投入力度 一是要积极督促使用单位加大对特种设备安全的投入,加快特种设备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及时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强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技术培训,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二是要加大对检验技术机构的经费投入,增强检验机构的综合实力,努力促进检验技术机构在规模和水平上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要加大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经费投入。加强现场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各类特种设备违法行为,是搞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关键环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如果不能经常深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很难发现问题、查处违章、消灭隐患。为此,各县级局要在千方百计降低行政成本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市局也要针对地域广阔,特种设备分布范围大,监察行政成本较大这一实际,积极争取省局和市政府下拨专项经费,解决“腿短”深入难的问题。
第五篇: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承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意见
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承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质
检办特函〔2017〕13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针对近期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承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安全监察工作,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意见通知如下,请根据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一、锅炉
(一)关于境内单位制造境外牌号锅炉用材料。
境内企业制造境外牌号的锅炉用材料,应当按照《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G0001-2012,以下简称《锅规》)2.6.2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制造,不需要按《锅规》1.6的规定通过技术评审和核准。
(二)关于蒸汽锅炉低水位联锁保护装置。
《锅规》第1号修改单明确规定各类蒸汽锅炉应当装设低水位联锁保护装置。使用额定蒸发量小于2t/h的在用蒸汽锅炉(设计正常水位水容积≤50L的蒸汽锅炉除外)的使用单位应当按照《锅规》第1号修改单的要求加装低水位联锁保护装置,加装工作应当在本文发布之日起的两个外部检验周期之内完成,具体加装完成时间范围由锅炉定期检验机构根据检验时间确定。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加装上述联锁保护装置的蒸汽锅炉,检验机构在定期检验时不得出具符合要求的结论。对直流式无固定汽水分界线的锅炉,水容积按汽水系统进出口内几何总容积计算。
(三)关于余热锅炉的生产、使用、检验。余热锅炉的设计由设计者根据具体产品部件结构,按照相应的锅炉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其中锅筒(汽水分离器)既可以按压力容器标准也可以按锅炉标准进行设计,水冷壁、蛇形管等受热面部件可参考锅炉标准进行设计,发电用余热锅炉的设计还应当符合电站锅炉的有关技术要求。整体余热锅炉产品由设计者根据主要设计依据在图纸上归类为锅炉或者压力容器,并且应当由持有相应级别锅炉或者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制造,由持有相应级别锅炉或压力容器安装许可证的单位或其制造单位进行安装,按照整体产品设计归类办理使用登记和进行定期检验。
(四)关于锅炉改造。
锅炉燃料发生改变时,如燃烧方式没发生改变,且受热面和承压件没发生改动,不列为改造;燃烧方式发生变化(如层燃变室燃等)应列为锅炉改造。改变锅炉燃料的使用单位应当办理使用登记变更,变更内容包括产品数据表中的燃料种类和使用登记表中的产品型号。对只保留锅炉支撑框架结构更换主体受热面和其他承压部件的变动不列为改造,属于新制造。
锅炉改造中对于不提高额定工作压力,通过调整或更换受热面、更换蒸汽管道的方式提高额定工作温度的改造,不需进行技术评审。改造工作的其他要求应满足《锅规》的规定。锅炉使用单位和改造单位应当针对锅炉炉型合理确定改造方案,保证改造后的锅炉安全运行。
(五)关于电加热蒸汽发生器。
对外输出蒸汽且蒸汽压力与容积参数符合《特种设备目录》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可以按锅炉或者压力容器的相应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制造。按压力容器设计的产品,其安全附件的要求还应当满足《锅规》的规定。制造单位应当持有相应级别的锅炉制造许可证或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电加热蒸汽发生器应当按锅炉办理使用登记。
(六)关于分汽(水、油)缸。
属于锅炉范围内的分汽(水、油)缸(包括容积小于30L或内直径小于150mm的分汽(水、油)缸),其设计制造和检验要求应当满足锅炉集箱或压力容器的相关规定。分汽(水、油)缸应当由具备相应锅炉或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资格的企业制造并经制造监督检验,一般应随锅炉本体办理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符合《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21-2016,以下简称《固容规》)适用范围的,也可单独按照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办理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
二、压力容器
(一)关于压力容器标准的符合性申明。
采用《固容规》1.10规定的协调标准之外的标准进行压力容器设计时,设计单位应当向制造单位提供设计文件符合《固容规》基本安全要求的符合性申明和比照表,并由制造单位将其汇总至产品出厂资料,具体格式由设计单位参考《质检总局关于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许可有关事项的公告》(质检总局公告2012年第151号)提供的比照表格式制订。比照内容应当包括《固容规》中材料、设计、制造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对于蓄能器、制冷用压力容器、简单压力容器等批量制造的产品,采用《固容规》1.10协调标准以外的产品标准(包括境外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设计、制造时,可根据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范围,按产品种类填写通用性的符合性申明及比照表,符合性申明中的“总图号”项填写“通用”。
(二)关于材料的可追溯信息化标识。
《固容规》2.1.1(4)中材料可追溯信息化标识的信息具体内容可由材料制造单位或压力容器制造单位根据本单位材料的实际情况或客户的需要确定,但一般应当包括材料制造单位名称、材料牌号、规格、炉批号、交货状态(热处理状态)、生产日期(发货日期或质证书签发日期)等内容。
(三)关于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审批人员资格。
从事压力容器设计审核和批准、压力管道设计审核和审定的人员(以下简称设计审批人员),及从事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设计人员(以下简称分析设计人员)不再需要按照《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TSGR1001-2008)第六条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和压力管道设计单位(以下统称设计单位)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设计审批人员和分析设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保证其具备相应能力。
鉴定评审机构在鉴定评审时应当对设计单位的设计审批人员和分析设计人员对标准规范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不少于3个小时的现场闭卷考试(试卷由题库生成)和每人不少于1小时的图纸分析答辩,还应当考核分析设计人员操作设计软件的能力。鉴定评审机构在提交的鉴定评审资料中应当包括设计审批人员或分析设计人员现场考试结果和具备相应能力的说明材料(考试试卷和答辩记录由评审机构存档)。设计单位在鉴定评审时提交上述人员已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培训考核结果的,鉴定评审机构应对考核内容和结果进行确认,对能满足能力要求的可以采信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培训考核结果并将其列入鉴定评审报告的说明材料中。
(四)关于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的型式试验。
制造单位首次制造真空绝热深冷容器(含应变强化容器)时,应当按照 《固容规》4.1.2规定,约请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型式试验机构进行型式试验。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的型式试验暂由经核准的具有移动式压力容器(真空绝热罐体)项目的型式试验机构负责实施。
(五)关于制冷空调用压力容器表面无损检测。根据制冷空调用压力容器设备制造使用的实际情况,按照《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NB/T 47012)进行生产的制冷用压力容器,可以免除《固容规》3.2.10.2.2.4(2)的要求。
(六)关于地下储气井的制造许可条件。
地下储气井制造企业应当按储气井压力级别和产品类别申请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素应包括钻井、钢管组装、固井、检测与试验等过程。钢管组装、固井、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不得分包。质保体系人员中应包括设计、工艺、材料、钻井、固井、钢管组装、压力试验和气密试验以及最终检验责任人员,其中工艺和固井责任人员应当具备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数量应满足相应级别许可要求,其中无损检测人员至少包括持有UT和RT中级或以上的无损检测人员各一人。专业作业人员应包括钢管组装及固井专业作业人员且不少于8人,制造现场应配备钢管组装和固井专业人员。生产设备应包括满足制造要求的钢管组装设备包括液压大钳(套管动力钳,最大扭矩不少于28KN.m)、动力系统、夹具等和固井所需的泥浆泵。检测、计量和试验设备应包括必要的厚度、长度、压力和扭矩计量设备和最高工作压力能满足耐压试验要求的压力试验泵。
(七)关于介质名称的说明。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以下简称《移动容规》)表3-4中的“混合液化石油气”与GB 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中编号1075的“液化石油气”为同一种介质,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使用上述两种介质名称均可。移动式压力容器出厂资料(产品质量证明书、铭牌等)中介质标注为“液化石油气(丙烷)”的形式不符合《移动容规》“质量证明资料中限标注一种介质”的规定,“液化石油气”与“丙烷”应当区别标注。
(八)关于盛装三氟化氮的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监管。
对于已经进口或使用的盛装三氟化氮的在用管束式集装箱,如已经过进口(口岸)安全质量监督检验或定期检验,且检验结论为合格的,各地可以办理使用登记,允许充装使用。相关充装单位应当按照充装许可规则规定申请办理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许可。
地方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应督促使用单位加强对在用三氟化氮管束式集装箱的使用安全管理,做好建档、日常维护和按期检查检验等工作,切实履行使用安全主体责任。检验机构在受理盛装液化气体的进口移动式压力容器监督检验申请时,制造单位或者用户应提交《移动容规》1.7规定的技术评审和批准资料,检验机构方可开展进口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质量监督检验。
(九)关于氧舱压力调节系统压力介质质量。
氧舱压力调节系统的压力介质质量应当由使用单位进行日常检查,氧舱定期检验时检验机构应对使用单位的检查情况进行查验。使用单位如无能力对压力介质质量进行检查时,可委托氧舱检验机构或其他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查。
三、气瓶
(一)关于站用气瓶或瓶组的安全监察。
按照气瓶设计制造、在加气站站内固定使用的气瓶或瓶组,应按照气瓶办理使用登记和进行定期检验(定期检验机构应当具有PD1资质或RD8资质)。对于大容积无缝气瓶及其瓶组,定期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大容积钢质无缝气瓶》(GB33145-2016)的规定,在定期检验项目中增加大容积无缝气瓶检验的相关要求。站用气瓶或瓶组固定使用时,其设置要求还应当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消防的相关规定。
(二)关于水压试验装置的自动记录功能。
为实现气瓶产品安全质量的可追溯,《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4.9(3)规定了“水压试验装置应当能实时自动记录瓶号、时间及试验结果”。各液化石油气瓶制造单位的水压试验装置应当能够同时实现以下功能:
1.自动识读记录瓶号,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
2.实时自动记录实际试验压力;
3.保证气瓶保压时间不少于30秒;
4.自动记录试验结果,并保存试验装置各工位试验气瓶的水压试验压力-试验时间曲线图。
制造单位的水压试验装置无法做到逐只自动识读记录气瓶钢印号码的,应当在每只气瓶上安装永久性的电子识读标识(二维码或者电子标签),实现自动识读并记录。
(三)关于《气瓶充装许可规则》有关条款的说明。
1.不需要气瓶充装许可的情况。
消防员和矿山抢险人员使用的呼吸器用气瓶的充装行为不纳入气瓶充装许可范围,所充装的气瓶限内部使用,不得用于对外销售。
2.《气瓶充装许可规则》第五条
(二)“取得政府规划、消防等有关部门的批准”的适用条件为:
(1)新取证和搬迁的充装站应当具有当地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规划许可证》,换证的充装站应当具有当地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规划许可证》或者能证明其为合法经营的行政许可文件(《危化品经营许可证》和《燃气经营许可证》等);(2)按照消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充装站申请消防验收合格后获得的消防鉴审合格意见书等。
3.《气瓶充装许可规则》第九条“申请单位可以进行气瓶充装线调试”中的“充装线调试”是指充装站特种设备、气瓶充装线的整体调试和气瓶试充装;在取得充装许可前,充装站不得对外营业。
4.《气瓶充装许可规则》A5.3“充装安全设施应当符合以下标准有关安全设施的要求”中,所列四项标准(GB 17264-1998、GB 17265-1998、GB 17266-1998、GB 17267-1998)已经被《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GB/T 27550-2011)替代,在标准GB/T 27550实施后,气瓶充装许可的新申请单位、换证单位都应当满足该标准关于安全设施的要求。
(四)关于专用颜色液化石油气瓶。
气瓶产权单位申请采用专用颜色的液化石油气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办理气瓶使用登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同意。
2.在气瓶上安装永久性的电子识读标识(二维码或者电子标签)并建立气瓶追溯系统。
3.在气瓶上封头凸压产权单位标识(在用瓶除外)。
(五)关于出口气瓶。
按照国家标准制造的出口气瓶应当在气瓶监检钢印的部位处压印“CK”钢印,在合格证上标注“出口”汉字或者汉语拼音。出口气瓶不需要制造监检,也不得在境内使用。
(六)关于临时进口气瓶。临时进口气瓶只限国外充装国内使用或者国内充装国外使用交替进行的气瓶,无法做到交替进行的不得按照临时进口气瓶管理和使用。
四、压力管道
(一)关于长输管道站内压力管道。
长输管道站内按照工业管道设计的压力管道,其元件制造、安装、检验检测和使用登记执行工业管道相关规定。
(二)关于油气管道定期检验。
1.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长输(油气)管道》(TSG D7003)开展油气管道定期检验工作,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油气管道定期检验包括使用检测器进行内检测(不具备内检测条件的管道除外)和对外防腐(保温)层、阴极保护系统状况进行外检测;
(2)对不具备内检测条件的油气管道,允许根据管道的主要损伤模式,选用适用的外检测方法进行管道检验;
(3)内、外检测均不可实施的管道或者检验人员对管道安全状况有怀疑时,应当进行耐压(压力)试验。
2.从事油气管道定期检验的机构应当取得DD1级检验资格(具有内检测能力的应当在证书上注明含内检测),从事漏磁内检测的机构还应当取得漏磁检测(MFL)资质。
(三)关于撬装式承压设备系统或机械设备系统(以下统称“设备系统”)的定期检验。
“设备系统”中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应当分别由具有相应级别压力容器或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资质的机构进行定期检验。
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7年11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