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舒国增: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舒国增: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2014年06月09 学习时报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深刻指出:“在学习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这一重要论述,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政策研究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政策问题的这五对重大关系,才能切实提高政策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正确认识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找准政策的“关节点”
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实质上是政策范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我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们在政策研究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整体,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应,又要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重视和发挥具体政策的积极作用,切实找准政策“关节点”,做到局部服从整体、整体关照局部,避免整体政策与具体政策相脱节。
坚持系统研究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是找准政策“关节点”的基本方法。系统性是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系统研究就是从事物的全局出发,在系统、子系统、单元、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追求整体目标的优化。结构分析就是把系统分解为一组相关联的子系统,并在整体的指导下协调各个子系统的目标,通过求局部最优化得到的解而达到整体的最优解。比如,当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率十一届省委作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就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科学把握省情特点基础上作出的整体政策安排,涵盖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是浙江推进科学发展的总部署,也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谋划,由此形成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总抓手。
坚持宏观指导与微观操作相统一,是找准政策“关节点”的基本原则。一项好的政策,应当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既能从全局高度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略问题,又能从微观角度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就是这样一个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安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排。从宏观指导上看,化解产能过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适度大于需求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但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将会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2012年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化解产能过剩的实质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微观操作上看,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抓得住、能见效、好推动,便于考核、督促和检查。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经营困难、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而且有利于从长远推进企业发展,增加企业职工收入。
二、正确认识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确定政策的“突破口”
系统政策链条是相关政策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所形成的链条式政策形态。构成系统政策链条的各个政策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政策研究过程中,应加强政策相关性分析,充分注意同在一个范畴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政策的“突破口”。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实现政策突破,须科学设计政策链各政策环节之间的链接方式,找准系统政策链条的“激活码”。政策链条是政策环节相互黏合的有机统一体。政策环节链接紧密,就能形成“1+1>2”的政策累加效应,起到综合治理的效果;政策环节链接松散或脱节,则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难治本。提高政策环节链接紧密度,关键是找准“激活码”,把各个相互独立的政策环环相扣,紧密黏合在一起并有效激活起来。
实现政策突破,须把握政策环节内部节点之间的交叉对接点,力求具体政策“无缝焊接”。每一个政策环节都是相关具体政策的集合,而每一项具体政策又是用来规范某些主体行为的准则。这些主体行为之间的利益有时是相悖的,这就需要强化政策内部节点的有效对接,确保政策目标一致、政策措施协调。
三、正确认识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紧抓政策的“结合部”
政策是由自上而下多个层次组成的宏大体系。政策总体设计既包括政策顶层设计,也包括政策分层对接。其中,政策顶层设计是战略性设计,解决的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政策分层对接是战术性设计,解决的是把顶层设计付诸实践的具体问题。搞政策研究,应善于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政策问题中所包含的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将各因子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通过对各层次因子的比较分析,将不同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政策方案按重要性或适用性排列,作出不同层次政策最优方案的选择。
根据区域特点抓好政策对接。我国采取的是渐进性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是政策设计的重要方法,许多政策出台往往遵循地方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开的步骤。各地应当顺应中央的政策意图,积极争取把实践探索上升到国家层面,努力取得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为政策顶层设计提供实践经验,推动政策顶层设计落到实处。比如,近年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福建海西经济区、广东南沙前海横琴新区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相继得到国务院批复,2013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国家战略举措”不仅引领着各省(区、市)新一轮改革发展,而且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根据职能权限抓好政策对接。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政策权限。政策对接应当按照规定界限进行,该中央统一安排的各地不能抢跑,该试点的不能仓促面上推开,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能超前推进。同时,该尽早推进的也不能拖延,该结合实际的也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并明确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实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等要求。中央的总体部署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明确后,省一级就要抓紧出台施工方案,按照施工方案推进各项举措落地。
四、正确认识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寻求政策的“公约数”
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是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因此,政策必须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政策统一性的表现。同时也要看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还不平衡,必须防止简单的“一刀切”。
坚持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寻求政策“公约数”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政策的环境分析,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等分析,确定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并作出因时、因地、因人的判断,以便在政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做到异中求同。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例。比如,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统一性要求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各地在贯彻落实这项政策过程中,综合考虑各自的地理结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化模式。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五、正确认识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把握政策的“渐进性”
研究政策要有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今天的政策是昨天政策的延续,明天的政策又是今天政策的发展。任何一项政策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发展没有止境,政策创新永远在路上。搞政策研究,不仅要科学把握当前的情况,而且要预测前瞻发展的趋势,还应该深入分析历史的轨迹,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理清该项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总体脉络,提出现阶段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做到既不脱离历史,又不落后时代。
把握政策的“渐进性”,就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古人云,政贵为恒,治须有常。一项好的政策制定后,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同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原有政策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切实做到稳定性、连续性和创新性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确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三步走”战略已胜利实现前两步目标的实际,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三步走”战略基础上,郑重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政策设计,充分体现了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接力奋斗的决心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把握政策的“渐进性”,还要蹄疾步稳、急而不躁。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既不能止步,也不能速成。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制定政策时,必须善于把握形势,充分考虑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既不能犯急躁病,也不能当尾巴,切实做到蹄疾步稳。蹄疾,就是要有一种紧迫感,不待扬鞭自奋蹄,努力提高政策研究的超前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战略上勇于进取。步稳,就是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把握事物特点,遵循客观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掌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一个一个地克服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在战术上稳扎稳打。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第二篇: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的问题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深刻指出:“在学习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这一重要论述,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政策研究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政策问题的这五对重大关系,才能切实提高政策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正确认识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找准政策的“关节点”
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实质上是政策范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研究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整体,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应,又要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重视和发挥具体政策的积极作用,切实找准政策“关节点”,做到局部服从整体、整体关照局部,避免整体政策与具体政策相脱节。
坚持系统研究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是找准政策“关节点”的基本方法。系统性是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系统研究就是从事物的全局出发,在系统、子系统、单元、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追求整体目标的优化。结构分析就是把系统分解为一组相关联的子系统,并在整体的指导下协调各个子系统的目标,通过求局部最优化得到的解而达到整体的最优解。比如,当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率十一届省委作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就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科学把握省情特点基础上作出的整体政策安排,涵盖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是浙江推进科学发展的总部署,也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谋划,由此形成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总抓手。
坚持宏观指导与微观操作相统一,是找准政策“关节点”的基本原则。一项好的政策,应当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既能从全局高度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略问题,又能从微观角度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就是这样一个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安排。从宏观指导上看,化解产能过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适度大于需求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但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将会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2012年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化解产能过剩的实质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微观操作上看,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抓得住、能见效、好推动,便于考核、督促和检查。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经营困难、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而且有利于从长远推进企业发展,增加企业职工收入。
正确认识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确定政策的“突破口”
系统政策链条是相关政策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所形成的链条式政策形态。构成系统政策链条的各个政策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政策研究过程中,应加强政策相关性分析,充分注意同在一个范畴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政策的“突破口”。
实现政策突破,须科学设计政策链各政策环节之间的链接方式,找准系统政策链条的“激活码”。政策链条是政策环节相互黏合的有机统一体。政策环节链接紧密,就能形成“1+1>2”的政策累加效应,起到综合治理的效果;政策环节链接松散或脱节,则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难治本。提高政策环节链接紧密度,关键是找准“激活码”,把各个相互独立的政策环环相扣,紧密黏合在一起并有效激活起来。
实现政策突破,须把握政策环节内部节点之间的交叉对接点,力求具体政策“无缝焊接”。每一个政策环节都是相关具体政策的集合,而每一项具体政策又是用来规范某些主体行为的准则。这些主体行为之间的利益有时是相悖的,这就需要强化政策内部节点的有效对接,确保政策目标一致、政策措施协调。
正确认识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紧抓政策的“结合部”
政策是由自上而下多个层次组成的宏大体系。政策总体设计既包括政策顶层设计,也包括政策分层对接。其中,政策顶层设计是战略性设计,解决的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政策分层对接是战术性设计,解决的是把顶层设计付诸实践的具体问题。搞政策研究,应善于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政策问题中所包含的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将各因子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通过对各层次因子的比较分析,将不同政策方案按重要性或适用性排列,作出不同层次政策最优方案的选择。
根据区域特点抓好政策对接。我国采取的是渐进性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是政策设计的重要方法,许多政策出台往往遵循地方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开的步骤。各地应当顺应中央的政策意图,积极争取把实践探索上升到国家层面,努力取得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为政策顶层设计提供实践经验,推动政策顶层设计落到实处。比如,近年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福建海西经济区、广东南沙前海横琴新区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相继得到国务院批复,2013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国家战略举措”不仅引领着各省(区、市)新一轮改革发展,而且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根据职能权限抓好政策对接。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政策权限。政策对接应当按照规定界限进行,该中央统一安排的各地不能抢跑,该试点的不能仓促面上推开,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能超前推进。同时,该尽早推进的也不能拖延,该结合实际的也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并明确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实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等要求。中央的总体部署明确后,省一级就要抓紧出台施工方案,按照施工方案推进各项举措落地。正确认识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寻求政策的“公约数”
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是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因此,政策必须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政策统一性的表现。同时也要看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还不平衡,必须防止简单的“一刀切”。
坚持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寻求政策“公约数”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政策的环境分析,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等分析,确定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并作出因时、因地、因人的判断,以便在政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做到异中求同。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例。比如,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统一性要求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各地在贯彻落实这项政策过程中,综合考虑各自的地理结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化模式。
正确认识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把握政策的“渐进性”
研究政策要有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今天的政策是昨天政策的延续,明天的政策又是今天政策的发展。任何一项政策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发展没有止境,政策创新永远在路上。搞政策研究,不仅要科学把握当前的情况,而且要预测前瞻发展的趋势,还应该深入分析历史的轨迹,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理清该项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总体脉络,提出现阶段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做到既不脱离历史,又不落后时代。
把握政策的“渐进性”,就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古人云,政贵为恒,治须有常。一项好的政策制定后,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同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原有政策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切实做到稳定性、连续性和创新性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确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三步走”战略已胜利实现前两步目标的实际,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三步走”战略基础上,郑重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政策设计,充分体现了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接力奋斗的决心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把握政策的“渐进性”,还要蹄疾步稳、急而不躁。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既不能止步,也不能速成。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制定政策时,必须善于把握形势,充分考虑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既不能犯急躁病,也不能当尾巴,切实做到蹄疾步稳。蹄疾,就是要有一种紧迫感,不待扬鞭自奋蹄,努力提高政策研究的超前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战略上勇于进取。步稳,就是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把握事物特点,遵循客观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掌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一个一个地克服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在战术上稳扎稳打。
第三篇: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中的十个关系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
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中的十个关系
本报讯 记者尹姮报道 11月17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发展中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十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加快推进中原崛起的进程。“十一五”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双重任务。河南省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全局出发,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使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基本途径,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把大量农村人口变为城镇居民,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物质装备条件,为农村经济集约式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正确认识和把握突出重点与协调推进的关系,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通过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突出发展中原城市群,加速提升郑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重点建设省辖市,同时加快县级市和县城建设,支持发展中心城镇,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省辖市为骨干、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第四,正确认识和把握加快中原城市发展与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开发的关系,逐步形成中原城市群和沿边各市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局面。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是全省发展的一个大局,沿边各市要服从这个大局,主动承接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加快沿边城市开放开发也是一个大局,中原城市群也要服务这个大局,支持和带动沿边城市的发展。
第五,正确认识和把握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与壮大县域经济的关系,积极探索中心城市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路子。要继续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简政放权,多予少取,促强扶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各县市要主动承接中心城市外溢的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劳务经济,在发展“链条”上找准自己的定位。
第六,正确认识和把握扩大城市规模与加强产业发展的关系,使城镇化发展建立在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上。对需要转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河南来说,推进城镇化尤其需要强化产业支撑,把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使扩大城市规模与加强产业支撑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七,正确认识和把握政府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为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积极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逐步建立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从体制和政策上为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第八,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关系,把城镇化建立在以人为本的要求上。一是规划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规划建设要突出特色、注重品位。各地都要根据各自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城镇风貌,确立独特的建设风格,逐步形成高品位的城市特色。三是管理服务要高质量、精细化。要坚持科学管理、强化服务,精益求精、细之又细,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
第九,正确认识和把握推进城镇化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走集约式、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要牢固树立走集约式、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的观念,始终把有效利用资源
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尽快形成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促进城镇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十,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搞好硬件建设,又要重视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历史文化,又要致力于文化创新,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城市现状特点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特色结合起来,将城市文化融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形成一批文化氛围浓厚、现代气息浓郁的城市。
第四篇:关于契税征收中有关政策把握的有关问题
关于契税征收中有关政策把握的有关问题
一、农村宅基地买卖(或交换)是否征收契税?
对有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村民间的宅基地买卖(或交换),应按规定征收契税。
二、小产权房交易是否征收契税?
小产权房属于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造的房屋,对有该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村民购买该房产,应按规定征收契税。对无该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购买该房产,不受当前法律保护,也不应征收契税。
三、在自有土地上建房是否征收契税?
在自有土地上建房不涉及权属转移,不征收契税。
四、各地政府制定的契税减免或政策解释是否有效?
契税的征收管理,依照契税条例、细则、实施办法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文件规定执行,上述政策的解释权限为发文单位,各地政府没有制定减免政策和解释政策的权限。
五、查验前手契税完税凭证难度较大如何掌握?
查验前手契税完税凭证,在《河北省契税实施办法》第十四条中有明确规定。因此,各地要严格依法查验,并做好政策解释工作。
二、执行政策问题
1.问:二手房交易要求必须提供一手房的契税完税证明,有的纳税人不能提供,原因是原来财政征收时只对开发商开了一张总的契税完税证明,这个情况如何解决。另外,早期的单位分配的平房也不能提供一手房契税完税证明,如何管理。
答:这种情况需原征收单位出具证明,对不能提供相关证明的按规定补征。
2.问:部分单位无法取得同地段平均价格和容积率指标,在认定普通住宅时有一定难度。答:目前无法取得上述指标的,默认为符合规定,仅以140平方米做为必要条件来控制。3.问: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无销售不动产发票是否能征收契税? 答:目前,提供销售不动产发票属于控制转让方税款的一项措施。为实现税款的应征尽征,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控管流程。
4.问:对法定减免税的单位,原财政部门填开零税率税票给国土和房管部门进行控管,可目前软件中没有零税率可以选择,如走减免手续比较繁琐,是否统一制免税手续。
答:法定减免填写减免事项,按减免程序执行。
5.问:两税审核岗审核时间怎样规定? 答:即时审核。
6.问: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后又办理继承的,是否补缴前手税款?如何补缴? 答:在规定面积内的走减免程序,对超面积的按规定征收。
7.问:在征管中如何把握附属设施“单独计价”和“与房屋统一计价”的政策界限? 答: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对在同一份合同中既包括房屋也包括附属设施价格的合同,可按“与房屋统一计价”情况对待,适用与房屋相同的税率,但在计算房屋面积时应将附属设施面积合并计算,合并后大于140平方米的不适用优惠税率。如计算后面积大于140平方米,也可以按附属设施“单独计价”情况分别计算征收契税。对签订两份合同分别购买房屋和附属设施的,按“单独计价”情况分别计算征收契税。
8.问:对无法提供前手交易契税的如何处理?
答:对已缴纳前手交易契税但无法提供纳税票证的,应由原征收单位开具完税证明,对不能提供前手交易契税票据或合法证明的,应依法补征契税。补征时按前手交易期的政策规定执行,走正常程序录入征收税款。
9.问:夫妻双方中一方将房产过户给另一方,适用何种税率,是否有税收优惠?
答:对夫妻双方婚后的共有房产(有合法证明),夫妻办理房产更名的,不征收契税。对不属于婚后共有房产的权属变更,按规定征收契税。
10.问:对房屋赠予行为适用何种税率?
答:对房屋赠予行为,无论何种面积,均不适用优惠税率。11.问:财政部门负责两税征收时对应办理退税的没有及时退还,两税接收后对财政部门已征收但应办理退税的应由财政还是地税负责办理退库手续?
答:由原征收部门负责。
第五篇:营改增政策四大问题权威解答
“营改增”政策四大问题权威解答 发布时间:2014-1-8信息来源: 羊城晚报(广州)
前言
从上海市率先启动“营改增”,到北京、天津、广东、厦门等11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随后跟进,再到“营改增”试点从12个省市的“1+6”行业扩大到全国“1+7”行业,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步入“营改增”行列。
然而,对于原来缴纳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税人来说,“营改增”之后转为缴纳增值税,这个转换过程是一个全新接触过程,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阶段。
广东省国税局的有关调查显示,纳税人普遍认为:及时掌握“营改增”法规的最新规定(占62.78%)、及时了解涉税事项的实际操作(占55.61%)、适应税制变化调整经营模式(占46.40%),是纳税人应对快速发展的“营改增”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为满足广大纳税人的需要,广东省国税局特遴选纳税人关注的若干“营改增”政策疑问并予以解答,供广大纳税人参考。
文/严丽梅 蒋余良 陈学著 黄炜锋 杨健美
问:“营改增”试点主要政策文件有哪些?
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以下简称37号文),其包含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是“营改增”最重要的政策文件,主要明确了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征收增值税的基本规定。
问: “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应如何抵扣进项税额?
答:应税服务改征增值税后,对于试点纳税人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值税相对于营业税来说是价外税,必须取得符合37号文规定的增值税扣税凭证,才准予抵扣进项税额。同时,现行税法对增值税扣税凭证规定了认证抵扣期限。
因此,纳税人不仅要注意票据凭证发生了变化,而且要注意会计核算也发生了变化,纳税人应按时合法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认证抵扣。
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税额为进项税额,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必须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才涉及进项税额的抵扣问题;
二、产生进项税额的行为必须是购进货物、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
三、支付或者负担的进项税额是指支付给销货方或者由购买方自己负担的增值税额。
对纳税人会计核算而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也发生了变化,在原营业税会计核算下,纳税人取得的票据凭证,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在增值税会计核算下,纳税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扣税凭证,根据发票注明的价款计入成本费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问:哪些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答: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包括:
(一)从销售方或者提供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含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下同)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抵扣的期限是自开票之日起180日内进行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期内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二)从海关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抵扣的期限是自开具之日起180日后的第一个纳税申报期结束以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三)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计算公式为: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其中,买价是指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在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价款和按照规定缴纳的烟叶税。
(四)接受铁路运输服务,按照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进项税额=运输费用金额×扣除率,其中,运输费用金额是指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包括铁路临管线及铁路专线运输费用)、建设基金,不包括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
接受除铁路运输以外的交通运输服务随同发生的装卸费,属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内的现代服务业项下的“物流辅助服务”,可凭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进行抵扣(适用6%的税率)。
(五)接受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从税务机关或者境内代理人取得的解缴税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缴款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问:缴税地从地税转为国税后,应注意哪些跨期业务特殊规定?
答:应注意六个方面的特殊规定:
一是有形动产租赁业务。试点纳税人在试点实施之日前签订的尚未执行完毕的租赁合同,在合同到期日之前继续按照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缴纳营业税。
二是发生退款。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在本地区试点实施之日前已缴纳营业税,本地区试点实施之日(含)后因发生退款减除营业额的,应当向主管地税机关申请退还已缴纳的营业税。三是补缴税款。试点纳税人在本地区试点实施之日前提供的应税服务,因税收检查等原因需要补缴税款的,应按照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补缴营业税。
四是优惠政策的延续。本地区试点实施之日前,如果试点纳税人已经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了营业税税收优惠,在剩余税收优惠政策期限内,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享受有关增值税优惠。
五是开具发票。试点纳税人在本地区试点实施之日前提供改征增值税的营业税应税服务并开具发票后,如发生服务中止、折让、开票有误等,且不符合发票作废条件的,应开具红字普通发票,不得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对于需重新开具发票的,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开具专用发票。六是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兼有应税服务的,截止到试点实施之日前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
严丽梅、蒋余良、陈学著、黄炜锋、杨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