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政策概论,任务2 公务车改革的探索
考核任务形式:调查报告
任务2 考核内容:
主题: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100分)考核要求:
1、认真学习《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第九章内容,选择一个比较熟悉又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2、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
3、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也可以发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等,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提示:答题框内不能输入超过2000个字符。如果超过2000字符,请使用附件上传功能。答
公务车改革的探索 对大庆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与浪费很久以来一直遭人们诟病与当前节约型财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对比更显得极不相符但是公车改革的难度极大是公共部门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曾试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然而其后未能在中央层级取得实际进展近些年来地方上却已有一些自发进行的公务用车的改革尝试鉴于这一改革的难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经验得失都值得重视和借鉴本文在对大庆市公务车改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现行公务车存在的问题
(一)公私难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巨额财政负担在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容易发生竞相购车相互攀比购超标车每年形成数额巨大的人头费燃油费养路费维修费等支出费用省市县主要领导基本一人一车使用率只是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有专家测算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二)公车不公损害党政干部形象滋生腐败公车不“公”日益严重,“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即公务用车大约仅三分之一用于真的公务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甚至有一部分干脆全由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公车不公成为难以遏制的“顽症”.公车维修中也有深不见底的“黑洞”,加之超标配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不正之风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讽喻.(三)不利于城市交通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车的过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大庆车改:措施成效及问题大庆是我国着名的石油城市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城市评比中排名第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列全国第一在这样一个富裕并且拥有优良传统的城市里领导层下决心率先推行的车改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于1998年2月16日启动.(一)公务车改革的措施.大庆车改以公务用车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货币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新体系和新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要点包括:1.“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仍执行原制定的经费包干办法但1998年1月1日以后提拔的处级副处级领导干部再配备工作用,改发交通费.同时提倡和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2.测算确定交通费发放标准标准定低了影响工作,大家不认可,改革无法启动.标准定高了,会有人认为乘改革之机搞福利,引起不满.(二)综合测算确立了一套标准.在2002年又经过一些调整.具体如下:费用标准(调整前):费用标准(调整后):职务等级元/月元/月正处级15001500副处级12001200科级120240副科级120180一般干部1001003.司机的安臵.车改直接触动的是汽车使用者(乘车人和司机)的利益,对司机的安臵是车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又一关.考核任务形式:案例分析
任务3 考核内容: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由分部(省级电大)责任教师提供4个案例,学员任选其一,字数在1000字以上)。考核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10章—第14章的内容。
2、要充分运用利益分析、政治学分析、经济学分析、伦理分析、量化分析这五个方法,分析过程中不得少于两个方法。
3、分析过程要逻辑一致,前后呼应。
4、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5、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提示:答题框内不能输入超过2000个字符。如果超过2000字符,请使用附件上传功能。
谈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惠及百姓政策 以《北京发展公交优先政策的调查(政策思路)》为例,假如是给了一些材料,谈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惠及百姓政策,我们可以这样搭起一个思路:(1)可设计一个大标题:《大城市优先发展公交政策好》(2)主要分析内容: 如果用政策主体理论分析: ①在大城市形成一体化交通大格局,是会受到市民热烈欢迎并予充分肯定的。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政府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与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市容环卫、城市绿化等行业一样,是城市公用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充分体现出政策主体尤核心政策主体政府的新思路和执政为民的政策理念。②城市公共交通的好与坏取决于公交的管理者。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公交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忽视了社会效益,有的场站只考虑经济利益,刮风不发车,下雨不发车,中午不发车。站台秩序缺乏人性化,人为的造成了车辆的发车时间不及时。做为政策主体政府的主体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③城市公共交通的资本投入有问题。公共交通行业是公益服务性行业,是微利的事业,在国有资本投入不足,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所需是存在问题的。④在为城市公共交通定位上也是有问题的。城市公共交通是公用事业,应统一规划,组建一个公私合营国有效投入的管理体制。⑤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公交事故多、投诉多、服务差,等问题,要有健全的行业管理办法。⑥在大城市形成一体化交通大格局,优先发展公交政策时,制定政策应以民为本。公私小轿车、限制发展私车和出租车,对小车上路时间及车内人数作点规定,防止出租车乱收费,明确出租车管理,以及明确规定公共汽车的载客人数标准;对城郊“黑车”治理要重罚,更要疏导。如果应用史密斯模型来分析:& C8 k8 B8 u-? 政策过程中的执行模型有四个因素相互制约: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对象)、理想化政策和政策环境因素。①政策执行机构在城市优先发展公交事业上是指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做为政策执行机构的政府应确定科学的部门管理.并制定出具有相当权威的管理办法。真正把公交办成为百姓服务,为政府分忧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共事业。大城市要走大交通管理之路是必然的.因此制定管理办法应从长远考虑。应多想到基层的情况,否则出台公交条例就会失去意义。
第二篇:公共政策概论04任务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第一题.案例:某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失误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全省倒数 1~3 名的位置。1998 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为了建立政绩,完成好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甩掉计划生育的落后帽子,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育实行高额罚款。具体的罚款标准是:超生第二胎罚款 2000 元,超生第三胎罚款5000元,超生第四胎或更多罚款 10000 元。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县里的生育数量。考虑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效凋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该政策还做出了罚款提成的相关规定,即罚款所得,村、镇两级各提成 30%。这项政策实施两年多后,县政府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超生问题仍很严重。许多人宁愿交纳高额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有些没钱的家庭甚至举债生育也在所不惜。似乎有很多人都觉得,交了罚款就等于购买到了计划外生育的指标,就具有了合理合法的权利,不少人甚至在未生育之前就预先把罚金交了上去。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思想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把超计划生育罚款作为了一种创收的途径,为了多来钱,对超生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还对超生予以暗中鼓励。请根据以上现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等方面,分析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导致该项政策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1)政策目标。目标与执行措施冲突,执行越有效,结果离目标越远。(2)政策内容。内容设计不合理,允许乡镇从罚款中提成,无疑会对基层干部起到上定的诱导作用,计划外生育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他们怎么会积极制止这种行为呢!(3)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者欠缺职业素养,受经济利益驱动,其所作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4)政策目标群体。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对政策目标缺少认识和理解。(5)执行环境。缺少有效的制度安排,如监督和控制机制等。第二题。.案例:据5 月23 日《人民日报》报道,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率先在全省施行免费婚前检查,婚检的实际费用由政府承担。据了解,普陀区免费婚检的项目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小便常规、乙肝表面抗原、X 光胸透、梅毒、艾滋病血清学检查(HIV)等,每对夫妇检查费用为213 元,全部由政府承担。除了免费婚检,普陀区还对准妈妈们的孕前检查实行免费服务,费用也由政府承担,并承诺为新人保密。在一定意义上说,普陀区政府部门的做法为由新《婚姻登记条例》所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争论画上了句号。背景分析:自2003 年10 月1 日《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我国取消了强制婚检,婚前医学检查制度遵循自愿原则。结婚不必出示婚检证明,公民欣喜的是隐私权得到保护;而随之产生的忧虑是一些人将婚检变为“不检”,减少了一道筛查疾病的关口,给下一代的健康留下隐忧。一年间,全国各地的婚检率下降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卫生部初步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婚检工作量不足往年的十分之一,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零婚检”。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普陀区婚检人数大幅度下降。据普陀区妇幼保健所统计,今年1~3 月前来婚检的只有 5 对,占实际结婚数的 5%以下。同样,杭州的婚检率为 2.3%,浙江全省的婚检率仅为1.94%。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舟山市普陀区推出了“婚检费用政府埋单”的新举措。社会效应:政策出台后,社会反响强烈,得到大多数民众支持。虽然每对夫妇婚检所需费用不过 213 元,但由政府承担后,立即产生收效。从简单的数据对比看:“免费婚检”前3 个月只有5 对夫妇进行婚检;“免费婚检”后,11 天时间就有6 对夫妇接受婚检(5 月24 日《新京报》),增幅可谓惊人。当婚检作为结婚的前置条件时,新婚夫妇感到的是义务;当婚检变为自愿,而且免费,新婚夫妇感到的是权利,而且是由政府贴钱的权利。在这样的义务与权利之间,人们的选择取向是不言而喻的。作再多的宣传,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如掏213 元钱来得干脆。一两百元的费用影响了许多人(主要是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的国民)参与婚检的积极性。不仅是农村青年,一些新闻报道中还提到,许多城市青年表示,要等到新《婚姻法登记管理条例》颁布后才去登记结婚,以节省下婚检费用。由此可见,今后婚检费用将是婚检推广的一大阻碍,所以免费婚检成为国民福利,由公民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婚检是推广婚检的有效手段之一。法律依据:一个即将领结婚证的新人,可能面临这样的尴尬境遇:依照新《婚姻登记条例》,当事人是否婚检完全自愿,婚检将不再成为领取结婚证的必要条件;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又明确规定“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应当持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医学鉴定证明”。10 月1 日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婚姻登记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申请结婚当事人提交婚姻登记条例规定以外的任何证件和证明材料。从两部法律的通过和实施时间来看,《母婴保健法》在前,新《婚姻法》在后,按照我国的后法优于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法律关系原则,如果发生冲突,应适用新《婚姻法》条款。不管是《母婴保健法》还是新《婚姻法》,针对的都是每一个普通公民,它们实施的效果,取决于公民个人的法律意识和观念。新《婚姻法》的诸多规定,实际上都是让公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求一个公民成为守法公民,普遍具有某种意识观念,不是强制他去做什么,而是为他完成这些责任提供保障。从一点上讲,提供免费婚检服务比强制婚检更有意义。就以上材料的内容,分析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政府?分析: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怎么样的政府? 1.责任政府。从近来的“问责制”到普陀区政府部门为婚检费用“埋单”,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正在向责任政府迈进。从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的角度来说,“问责制”只是一种消极的、事后的责任理念和制度。而普陀区政府部门为婚检费用“埋单”,主动承担政府应尽的社会责任和应该履行的政府职能。可以说,这从更高的层次很好地诠释了责任政府理念,即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不但要为自己的不良行政行为负责,更应该富于公共管理者的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勇于担责、善于担责”,努力为广大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本地区、本国的全面发展。2.政府责任。婚检制度由强制改为自主选择以来,政府执政责任经历了两次递进。第一次,随着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强制性婚检在鼓掌声中悄然下课。但是随后不久,由于婚检率急剧下降,婚前医学检查作为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丧失,导致了医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担忧。现在,随着国内有更多的地区实行免费婚检制度,舆论呼唤政府能够进行第三次递进,把免费婚检作为政府给百姓的超额“福利政策”,转变为政府的一项基本执政责任。3.创新能力。普陀区政府部门在公共政策创新方面为所有行政机关提供了优秀的范例。不管是责任政府理念,还是处理公共管理问题的高超能力,体现到政府行为上,都必须表现为该政府有效地制定和执行、适时地创新公共政策的能力。普陀区政府部门面对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出现的婚检人数锐减的尴尬局面,为了合法合理地实现当地社会发展的目标,毅然抛弃过去行政命令的固有模式,转而采用经济优惠方式引导社会公众的集体行动。这在事实上为地方政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运用行政权力的灵活性进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创新做出了良好的示范。4.以人为本。取消强制性婚检的意义在于强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公权力不能强行进入私权利调整的范围内。但在私权利的领域内却强调的是自我责任,要不要婚检是当事人双方的自由,但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也要由当事人双方来承担。普陀区政府部门为婚检“埋单”,引导公民理性行使自己的权利,反映当地政府在处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平衡,既保护婚姻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权利,又保障人口的质量、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普陀区政府部门并没有回到以往的“直接管制”老路上去,而是采取“政府埋单”的方法,运用间接的行政引导方式实现调控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体现出普陀区政府处理多元社会中利益冲突、价值冲突的复杂公共管理问题的高超水平,也表明其行政行为方式已经实现了从“划桨行政”到“掌舵行政”的转变。第三题关于“外企腐败” 昆明沃尔玛寻租案例之分析案例摘要:跨国公司通常会选择‘为获得更多利益而付出较少成本’的策略,而其最通常的表现就是——贿赂,参与腐败。行贿的多发地带是进口贸易、市场准入和招商引资。贿赂的对象,通常是掌握信息、政策、行业发展的资源的官员。长期以来,各地在利用外资方面都存在重视外资规模管理而忽视对外资的质量管理,重视以优惠政策而不是改善整体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的弱点,跨国公司制定商业标准掌控市场规则。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腐败行为可能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导致其他企业采取走私等边缘化的极端行为。经济要在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国际市场中生存,必须依赖一种长期的、平等竞争的力量,才能使整体国民经济取得更高的福利。跨国公司的腐败主要来自机构性因素的推动。在政府采购中,政府拥有对稀缺市场资源的决策和分配权力当采购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政府机构中的权力人员就成为采购行为的单独决策人,成为腐败者的猎食对象。事件: 2003 年底云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党组书记彭木裕因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彭被控 2 在担任省外经贸厅党组书记、厅长期间,在审批昆明沃尔玛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项目时,允许其妻收取该公司董事邹丽佳约10 万元人民币的礼物。在审理此案中,邹证实送礼是因为彭木裕在昆明沃尔玛管理服务公司成立审批过程中给予了“帮助和支持”。沃尔玛1999 年进入昆明时并不符合当时国家的产业政策。假如不东窗事发,引入沃尔玛还算是彭木裕的政绩。在中国昆明,一向以管理严格著称、“供应商送支笔,请杯茶就被视为行贿”的世界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也与“行贿”扯上了关系。虽然沃尔玛表示:“在彭木裕担任云南省外经贸厅党组书记、厅长期间,其妻收受了昆明沃尔玛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邹丽佳价值约10 万元人民币的‘礼物’一事与沃尔玛完全无关,纯属中资股东邹丽佳个人的行为。”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因竞争或者某种利益的需要而引发的一些行贿现象有增无减。外商要进入中国市场,赚取利润首先要适应中国市场即本土化。本土化不仅是商业策略,还包括与人沟通、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等很多方面。目前,中国市场环境没有完全法治化,跨国公司通常会选择‘为获得更多利益而付出较少成本’的策略,而其最通常的表现就是—— —贿赂,参与腐败。“一些外商的行贿,早已不是“娱乐费用”的“小儿科”,而已经形成了“市场费用”的“惯例”.在中国市场渐进开放的环境中,不少跨国公司通过贿赂,便利地绕过政策壁垒而迅速获得准入权,而他们贿赂的对象,通常是掌握信息、政策、行业发展的资源的官员,由于权力缺少明确界定,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一些官员与寻求商机的跨国公司达成“默契”,这种默契最终导致涉外经济领域腐败的丛生。据民间经济分析机构安邦集团调查,跨国企业在华行贿的事件近10 年来一直上升,中国在10 年内至少调查了50 万件腐败案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行贿的多发地带是1.进口贸易。世界银行估计每年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金额的5%——500 亿至800 亿美元都流向了当地的腐败官员。考虑到中国的进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民用飞机、电信设备、石油和天然气、精密仪器、大型机械设备等,而这些领域是公认容易滋生贿赂的产业,估价每年有数十亿美元流向了个人腰包。除了进出口贸易外,另两个跨国公司行贿的多发地带是:2.市场准入和招商引资。而这两个领域的贿赂非常难以判断,因为在目前各地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的情况下,当事的官员往往不被怀疑,反而被认为有能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长期以来,各地在利用外资方面都存在重视外资规模管理而忽视对外资的质量管理,重视以优惠政策而不是改善整体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的弱点,吸引外资数目和到位外资数目成了各级政府评价外资工作的主要参考指标。跨国公司利用各地竞争的心态拼命压价,每亩成本10 万元的土地可以以 2 万元拿到,税收优惠可以从中央规定的两免三减谈到五免五减,甚至是十免十减。而在谈判的过程中,行贿就有可能成为争取到更多优惠的手段。正是由于给予外商的优惠政策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严格去执行,贪官才有大把的空间去损公肥私。在“沃尔玛股东行贿”一案中,一位了解彭木裕的云南省政府官员说:“在云南引进外资工作中,尤其是在沃尔玛这个项目上,彭木裕是做了很多工作。”而邹丽佳恰恰是为了感谢彭木裕在沃尔玛进入昆明时给予的帮助才送的礼。在昆明,可能还有许多人认为彭木裕帮助引进沃尔玛是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但一个确切的事实是,沃尔玛1999 年进入昆明时,中国零售业并不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市场,国家对外资商业是有条件地限制进入,沃尔玛进入昆明并不符合当时国家的政策。假如不东窗事发,引入沃尔玛还算是彭木裕的“政绩”。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现在各地都在争相打破中国加入WTO 承诺的时间表,提前开放某些行业,这不单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其实也为掌管市场准入的官员的受贿提供了更隐蔽的外衣。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分析外企腐败造成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外企腐败所造成的问题; 1 跨国公司制定商业标准掌控市场规则。强者是规则的制定者,在中国很多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中的腐败,也正在使行业规则发生改变。2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腐败行为可能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导致其他企业采取走私等边缘化的极端行为。分析:造成外企腐败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来自政府自身,来自于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干涉行为所造成的腐败机会,跨国公司的腐败主要来自机构性因素的推动。当市场处于渐进开放状态,政府既有分配稀缺资源的任务,又肩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担,跨国公司们为了规避市场风险,降低市场进入成本,常常积极寻求与行政力量的相互支持。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 1 在国内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政府权力决策机关仍然拥有用行政手段安排资源配置在市场中的配置,手中仍然捏着发放许可证的签字笔时,一些喜欢“直接非生产性获利”的跨国公司还会潜行在一些灰色地带之间。2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行业中存在着潜规则。最后总结一下政府制定政策时所要注意的 1 给外商优惠政策要有统一标准,权力大范围退出经济领域。2 政府应逐步减少对市场资源的占用,将权利还给市场,从而减少官员腐败的机会。一些必须要政府决策的领域,要尽量避免一人单独决策的情况,并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3 法制必须更加健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第四题、上海市政府回收利用废弃光盘的公共政策分析案例:上海对废弃气光盘的处理现状不久前,据一位记者在网上进行的一次随机调查“个人如何处理废弃的光盘”中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5 人中,有30 人表示家中确有不少无用光盘。而在废弃光盘的处理上,8 人选择低价转让或者送人,6 人选择闲置在家,3 人颇有创意地用它们装点居室,剩下的13 人则直接将它们扔进垃圾箱。虽然调查的样本很少,但是也体现出关于个人如何处理废弃光盘所存在的问题。同时,随着打击盗版活动的深入开展,政府必定会收缴大量的非法光盘,如何处理大批量的光盘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光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制造约200 亿张光盘,2000 年中国光盘的年消费量约为16 万吨,仅上海每年产生的废弃光盘总量就在 3000 万张以上,且目前正以每年24%的速度递增,特别是上海之一信息化的大城市,可以想象其光盘消耗量之惊人了。这些废弃的光盘不能再使用,除去极少部分用作装饰物外,人们很容易将其丢进垃圾桶里,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环境。市环保局办公室表示,目前,上海尚未对废弃光盘进行统一回收和分类处理。一般而言,工人会随手拣出一部分混在生活垃圾中的光盘,然后当作废塑料卖给回收者,未拣出的部分则随着生活垃圾一道被填埋或焚烧。
二、废弃光盘的双重性废弃光盘,属于“电子废物”,具有双重性,即危害性和资源性。由于缺乏一条光盘回收再利用的正规渠道,一批地下工厂随之兴起。它们将废旧光盘简单处理后加工成纯净水水桶、医用塑料等产品,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隐患。同时,光盘由一种名为聚碳酸脂的光学塑料,外加一层铝或合金薄膜制成。其中,聚碳酸酯与塑料袋、泡沫饭盒类似,同属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光盘内还含有机染料、油墨、铝、铜合金等成分,如果按照传统的火烧或者压路机压碎后填埋的销毁方法,光盘上含有的金属有毒物质仍然存在,容易造成污染。因此销毁光盘不管是使用火烧还是压碎,都会造成二次污染。据介绍,光盘的回收可以得到很多的聚碳酸酯塑料,而且可以轻而易举地去掉塑料片上的涂色。由于经过回收加工后的聚碳酸酯仍是高品质的塑料原料,与环氧树脂一样,也是双酚A 的衍生物,可以生产医疗器具、汽车和电脑工业中的产品。因此光盘的回收利用不仅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样有助于节省石油和其他不可再生的资源。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如何制定资源回收的公共政策。分析:
一、提出问题电子垃圾危害人类 1.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性。2.对生态有严重的破坏性
二、确定政策的评估标准解决电子垃圾问题,防止危害人民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
三、确定提出备选方案 1.制定专门的有关法律。2.大量的宣传教育。3.堵住电子垃圾的来源。4.政策扶持处理电子垃圾的相关产业。5.制造商产品回收处理。6.向消费者征收垃圾处理费。7.做好回收利用工作。
四、分析备选方案 1.立法。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立法。明确禁止将电子垃圾直接填埋或焚烧。其次要尽快明确谁来负责、谁来承担义务。通过立法,可以处罚违规行为,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成本低,见效快。2.大量的宣传教育。连续不断的在电视、报纸、各大媒体上宣传其危害性。成本一般,见效快。3.堵住电子垃圾的来源。4.政策扶持处理电子垃圾的相关产业。5.制造商产品回收处理6.向消费者征收一定的垃圾处理费。7.作好回收利用工作。
五、方案选优及实施。经比较,第一到第四项可以入选实施。
第三篇:公共政策概论03任务
对别让带薪年休假成了少数人的盛宴的分析报告
1995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12年过去了,劳动法规定的具体办法一直没有出台,因此导致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没有得到实施。据资料统计,除在部分国家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部分试行外,全国大部分的企业均未执行。因此,要想使大多数的劳动者享受这一待遇,(草案)的颁布势在必行。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务员法第76条也明确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加之缺乏刚性约束,使得带薪年休假被公众批评为“一项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权利”。可见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事实上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7日刊登杨涛的文章说,国务院法制办11月5日公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这一草案明确规定了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单位范畴,但比“规定”更重要的是执行,如果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它所赋予的权利就很容易沦为一种纸面上的权利。为此,人们不禁担心,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盛宴。
与机关事业单位不同,一些企业主希望休假越少越好,以便多创造利润。有关调查显示,80%的企业存在加班现象;而许多农民工更是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文章提出,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应当让更多的人受益,应当成为全体劳动者的盛宴。可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党政机关实行强制休假制度之外,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很少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首先,我国的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城镇,双职工家庭占家庭比例的70%以上。带薪年休假制度要求双职工家庭同时安排休假,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家庭乐趣。但是,从操作层面来看,双职工同时带薪年休假不具有可行性。特别是夫妻同在一个单位的双职工家庭,如果实行带薪年休假,必须与用人单位进行协调。事实证明,在单位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双职工带薪年休假几乎不可能。
其次,中国的就业环境发生了深层次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如果享受带薪年休假福利,那么必然会降低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放弃带薪年休假福利的原因。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虽然不存在直接的就业竞争压力,但由于存在着潜在的升职、晋级、岗位调整等压力,所以职工也不愿意享受这项福利。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除非单位领导安排带薪年休假,否则谁会主动提出休假呢?“带薪年休假制度”前有“强制”二字,说明国家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决心很大。它的核心是带薪,必须得到严格的落实。要落实带薪休假,首先要让广大劳动者和企事业单位都认识到带薪休假制度的意义,让所有具有劳动关系的单位都能依法办事,自觉实施。劳动者本身也应增强法律意识,把带薪休假当作维护自身权益。“其次要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督促实施,行政介入。”对于拒不执行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者有权申诉,政府主管部门有责任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的法律 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计价 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规定。对于劳动者的申诉,应当由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并强制实施。“最后一步就需要司法部门的介入,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了。对拒不执行带薪休假的单位进行重罚,从经济上进行严厉的惩罚。此外,舆论监督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为更好地保障这一制度的落实。
虽然,任何制度的颁布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带薪年休假制度也是如此。职工的收入结构透明稳定,就业结构相对科学,特别是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禁止用人单位通过剥夺职工休假福利来提高劳动效率。所以,如果没有实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没有解决我国的就业结构问题,特别是没有规范用人单位的各项制度,那么,带薪年休假制度仍将是墙上画饼。从此项事例可以看出,此项政策不符合公共政策所应遵循的可行性原则,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目标并非囿于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实际上它要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有限理性政策,从多种可用的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基于这一原则,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一事实上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
第四篇: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1.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构成基本政策的主要因素。(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
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6、社会非法权主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政府议程包括界定问题议程、规划议程、议价议程和循环议程。
10、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11、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
12、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13、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既定政策的两种属性:即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传统。
1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15、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多余的、不必要或无效的政策的过程。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具有双重的地位。
16、政策议程:称之为政策日程,通常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17、政策问题:是指由于客观情势发生了变化,特定的主体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并由于自觉价值标准、经济利益、自我意识等受到伤害而发生困惑、不满、愤怒等,于是向政府提起有关政府公共政策的既定诉求。
18、政策诉求:是指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上述某一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19、政策分析:是指政府面对复杂的政策诉求和复杂的价值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起以政策问题专家为主体的政策分析者的组织,而政策分析者会根据一定的理念、应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预测研究、可行性研究,并以此作为政策选择和决定的选择基础。
20、政策选择:是指在政策分析者所提出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基础上,政策决定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人生态度、谋略思想判断客观情势、权衡利弊、确定价值,择优选择自认为最佳的政策方案。
21、政策决定:是指政策决定者最终作出的、用以“确立公共政策行动的法律地位、指导公共政策的活动方向、确定公共政策的活动内容的决定”。
22、政策宣示:是指在政策决定最终作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
23、政策规划:指的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
2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第五篇:公共政策概论试卷
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3、完全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行动是或者应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社会组织层级化)。
6、公共政策策的强制性经常与(奖励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能力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合法性),即鲜明的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8、在拟定公共政策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
9在某些人是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11、新型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12、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13、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14、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时的失效。
15、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16、公共政策是(政府)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8、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智囊、信息、监控、决断)等子系统。
19、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体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2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多变化、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
21、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2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3、公共决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4、决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多样性、动态性、交叉性、突发性)。
25、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政策信息评价)。
26、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顿悟、判断、灵感、直觉)。
27、决策执行系统是由(基恩、斯科特)提出来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1、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2、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管理 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地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2、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有那几种态度?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
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4分)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3分)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3分)
3、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
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许多社会可以自身完成而且可能比公共组织完成得更好的事务,公共决策就不应当积极介入;许多需要待以时日才可见分晓,需要长期观察才可以作定论的事情就不应当匆忙地下结论、作决策——在这些情况之下,公共决策者必须注重无为思维的运用。
但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4、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2分)(2)超前性;(2分)(3)层次性;(2分)(4)多样性;(2分)(5)合法性。(2分)
5、政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3分)
(2)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设计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3分)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2分)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方案的力度标准用以评估方案的力度是否适宜。(26、简述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4分)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4分)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2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公共政策的功能有哪些?
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3分)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政策的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上。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4分)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3分)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3分)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3分)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离开了“究
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4分)
2、追踪决策与一般决策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追踪决策与一般决策相比,具有一下特征:
(1)回溯分析。一般决策是在分析当时条件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优。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之上(5分)。
(2)非零起点。一般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而追踪决策所面临的对象和条件已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非零起点。非零决策的含义是,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即把原决策作为零,从而考虑实施结果与原决策标准之间的距离。(5分)
(3)双重优化。一般决策的优选是从几个并列的方案中一次选优即可。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化的特点。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诸多新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以获得最佳效益。(5分)
(4)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追踪决策的影响更为强烈。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已经实施而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变化。所以,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各种利害关系。(5分)
3、试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1)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创新,从而使人们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4分)
(2)公共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本目标。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是效率优位,知识经济时代,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公共政策作为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价值目标页应当是公平优位。(4分)
(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主体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3分)
(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仅仅指政策方式的民主化,而且指政策目标的民主化。(3分)
(5)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断提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3分)
(6)创新超前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要高度前瞻性地预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还必须树立创新观念。(3分)
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八个方面:
(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3分)
(2)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分)
(3)效率。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3分)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2分)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2分)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2分)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3分)
(8)社会发展总指标。(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