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性研究(精选)

时间:2019-05-14 22:3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56.)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性研究(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56.)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性研究(精选)》。

第一篇:156.)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性研究(精选)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性研究

张镇源1, 张琴1,王亚非1,何平1,欧阳爱军2,胡茂平1,郑瑞兰1

(1.江西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330000)(2.江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333001)

摘要: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对提高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的效果分析。方法 设干预组、非干预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药物的选择、首次给药时机、预防用药的疗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指标的合格率明显上升,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使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本课题所实施的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起到积极的作用,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干预研究

Intervention study from Ⅰ class incision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drug Zhang Zhen-Yuan, Zhang Qin, Wang Ya-Fei, Ouyang Ai-Jun, Hu Mao-Ping, Zheng Rui-Lan(1.Pharmacy department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Jingdezhen,Jiangxi ,333000; 2.Pharmacy department in the first affliateed people's hospital,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330000)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lytic effection that pharmaceutical interference improve the rational prevention use level of antimicrobial drugs through Ⅰclass incision surgery.Methods

All experiments divide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non-intervention group.Results After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Ⅰ class incis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drug use obviously enable quanlification rate to rise in the way of antimicrobial choice, the first time for medicine, preventing drug treatment, antimicrobial usage rate et al.At last, to save the medical resources reasonably and obtain a significant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becaus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 restrain bacterial growth.Conclusion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after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can promote safe, effective and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provides a new way in the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intervention study.Keyword: Ⅰ class incision;perioperatie;prophylactic;intervention study

近来卫生部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的应用。为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我院针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问题,制定和完善了管理措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行政与技术干预,使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逐步趋于规范。1

2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7-12月610例出院的手术病人为非药学干预组和2009年8月-2010.1月589例出院的手术病人为药学干预组(均不包括治疗用药)。将所抽查病历按手术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诊断、药物品种、剂量、给药方法、起止时间、手术名称、切口类别、应用指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经治医生、用药合理性分析与评价等)逐项填写,并统计分析。

1.2评价标准

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2005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评价。

1.3干预措施

采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行政命令与监督检查(特制定了本院的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检查方案)相结合的方式。

1.4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见表1。

表 1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评价标准 指标 用药指征 药物选择

素类

用药时机

≤切皮前2h 手术时间≥3h即

术中给药

追加或失血> 1500ml即追加

预防用药时间 溶媒 用药途径 2结果

2.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总例数1199例,非干预组610例,干预组589例,男性506(干预组266例,非干预组240例),女性692例(干预组338例,非干预组354例)。平均年龄46.44岁(干预组43.66,非干预组49.21)。两组相比较患者年龄、性别、手术例数构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2 各类手术例数构成比,见表2。

表2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手术构成比

白内障手组别

出术

手术

斜疝手

内固定术与取

乳腺手术手

甲状腺

≤48h ≤250ml 静脉给药

>切皮前2h或术后用 手术时间≥3h未 追加或失血> 1500ml未追加 >48h >250ml 口服或肌注

合理 有 一、二代头孢和青霉

三代头孢及其余品种 不合理 无

非干预组

干预组 138 415

53

47

16 2.3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非干预组610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439例,71.97%使用抗菌药物。(除1例为口服抗菌药物,其余均为注射给药)。共使用30种抗菌药物(通用名相同视为相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总频次为550次,平均每人使用1.26种。见表3。

干预组589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251例,42.62%使用抗菌药物。共使用19种抗菌药物(通用名相同视为相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总频次为283次,平均每人使用0.48种,见表3, 4,5,6,7。

表3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组别 干预组 非干预组 抗菌药物使用例数(%)251(42.62%)439(71.97%)

未使用抗菌药物例数(%)338(57.38%)171(28.03%)

表4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构成

β-内酰胺酶一代头孢

组别

(%)

干预组 非干预组 75(26.50%)46(%)9(3.18%)3

(%)14(4.95%)251

(%)

剂(%)(3.89%)28(4.59%)128

6(1.09%)

(8.36%)(0.54%)(45.64%)(5.09%)(23.27%)

表5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联用

组别 干预组 非干预组

表6: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病组别

历总数 术前

术前

术后

≤48h

3-7d

>7d

初次用药时间

术后用药持续时间

一联(%)249(99.20%)330(75.34%)

两联(%)2(0.80%)104(23.74%)

三联(%)0(0%)4(0.91%)

(9.82%)

153(54.06%)(1.41%)54 二代头孢 三代头孢

青霉素类

抑制剂复合(%)

(%)

林可类

喹诺酮类

2-48h 0.5-2h >48h 非干预组 干预组 438 251

23

157

8

245

171

272

15

表7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的费用比

例组别

非干预组 干预组

3.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应用率比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1],Ⅰ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一般I类即清洁切口在注意严格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下,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2]。只有几种情况下才考虑预防用药。表3可见,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439(71.97%),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251(42.62%),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下降29.35%,有显著性差异。

3.2Ⅰ抗菌药物的选择性比较

Ⅰ类切口手术如需使用抗茵药物,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阳性菌选用药物,预防用药应以一代头孢为主。表4可见,非干预组一代头孢的使用率为8.36%,三代头孢的使用率为45.64%,而干预组一代头孢的使用率为26.50,三代头孢为4.95%,有显著性差异。

3.3 多重耐药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的比较

抗菌药物在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抗菌药物的灆用极易导致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的增多,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三代头孢容易诱导筛选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2],目前ESBLs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我院微生物实验室数据显示干预前2009年1月-6月共检出多重耐药菌44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占23株(52.27)。而干预后2010年1月-6月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5株,无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调查表明随着头孢三代用量的减少能有效地减少院内多重耐药菌的产生,特别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控制效果更为明显。

3.4 首次给药时间及用药疗程的比较

预防用药的时机和疗程:近年来,对全身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野或切受到污染前或污染后的短时问内使用[3],要求在细菌入侵组织时,即在手术期问最可能发生感染的时间,使抗菌药物的浓度在预防感染组织的浓610 8.95 589 7.32

3435.55 3940.08

716.78 659.61

305.91 161.24平均住院日

住院费

药品费用(元)抗菌药物费用(元)

度达到较高水平。表6可见,干预前初次用药时间在切皮前0.5-2小时有39例(8.90%),干预前初次用药时间在切皮前0.5-2小时有157例(62.5%),干预前术后用药时间≤48h有65例(14.84%),干预前术后用药时间≤48h有171例(68.13%),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在初次用药时机与术后用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干预措施非常有效。

3.5 抗菌药物的费用比较

表7可见,干预前后平均药品费用和抗菌药物均降低,住院天数也缩短了。虽然药费下降,但总费用并未减少。如果将可能用于治疗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所引发的医院感染费用计入,可以肯定合理用药有助于医院收入“含金量”的增高。于国于民皆有利,应该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理想结果[4]。

4.结论

以上表明,本课题所实施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对促进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及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作用,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北京,2004:3 [2]王睿,陈良安,郭代红.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96 [3] Harvey k,Beavis M Christiansen K,等,李大魁,盛瑞媛,主译.澳大利亚抗生素治疗指南[M].10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50—8 [4王力红,石海欧,等.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24-326

第二篇:本院586例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本院586例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分

【摘 要】目的:调查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选择是否符合“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问题通知”。方法:通过调阅相关手术,对2012年11月―12月和2013年同期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使用天数、使用率及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执行“通知”以后,我院围手术期术前0.5―2h给药数百分率从93.4%上升到98.1%,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百分率从61.2%下降到17.3%,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严格控制在24h 以内。结论:治理前后,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日趋合理。但个别科室仍然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

【关键词】

近年来,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菌、超级细菌的不断涌现,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呼声越来越高[1-2],在此背景下,卫生部于2009年发布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卫生部在全国展开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其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使用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自活动开展来,我院统一认识,严格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回顾性总结执行情况与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我院计算机信息系统,搜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586例,其中2012年11月―12月282例,2013年5月―7月304例。

1.2调查方法

制作调查表,登记手术信息(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抗菌药物使用信息(药物品种、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统计,从抗菌药物使用率、术前给药时机、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等方面评估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

1.3 评估标准

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38号文件的要求对手术病例进行评估。结果

2.1 Ⅰ类切口手术术前预防性使用时机、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百分率、围手术期用药时间

Ⅰ类切口手术术前预防性使用时机、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百分率、围手术期用药时间,按科室分类对比治理前后的用药情况,见表一。

由上表可看出,我院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机渐趋合理,术前0.5―2h给药数百分率从93.4%上升到98.1%;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用药百分率下降明显,从整改前的61.2%下降到现在的17.3%;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除骨科与脑外科以外,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均严格控制在24h 以内。

2.2 临床效果

采用spss 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我院在Ⅰ类切口手术术后感染治理前后无明显差异。讨论

3.1 给药时机

接受清洁手术者,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我院进行抗菌药物管理之后,术前用药时机总体上控制在术前0.5―2h内,但个别急诊手术,因情况紧急,个别医生忘记在0.5―2h给药,下一步应加强教育,堵住此漏洞。

3.2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

“指导原则”规定,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不超过24h,特殊情况不超过48h。治理后,我院预防用药时间明显缩短,但个别科室仍然习惯性依赖抗菌药物,其主要原因为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即使出现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患方也不愿意接受,所以医师将较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将其当成一种保驾药,对此,临床医师需有正确认识,严格指征用药。

3.3 围手术期用药百分率/%

根据《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经治理我院围手术期用药百分率从61.2%下降到17.3%。

3.4 临床效果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等开放性腔道,在规范操作下,术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对比治理前后情况,在抗菌药物使用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患者的感染率并未增加。

综上所述,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治理后日趋规范,但仍有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存在急诊手术中,术前用药时间不规范,个别科室因观念转变不到位,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较长,针对此种情况,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临床观念,使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合格率 100%。

参考文献

[1]曾玲.本院258例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调查[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161,222-224

[2]徐利,张心武,李娜.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38,S4-S8

第三篇: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四条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疗管理部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五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七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 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八条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第三章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九条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

第十一条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十二条 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可选用万古霉素(0.5~1克静脉给药)或去甲万古霉素(0.4~0.8克静脉给药)预防感染。第十三条 器官移植病人,需使用覆盖面更广的抗菌药物,如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4代,甚至碳青霉烯类(如厄他培南)。

第十四条 小儿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或按公式(小儿剂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70千克)计算。

第十五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第四章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第十六条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第十七条 预防用药应选用静脉滴注方式,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第十九条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第五章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条 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类别 病人

危险因素

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抽烟、肥胖、远处感染灶、有微生物移生、免疫反应改变 刷手时间长短、皮肤消毒、手术前剃毛、抗菌剂洗涤、手术时间长短、预防性抗生素手术 的使用、手术室空调、器械灭菌不完全、手术部位有异物植入、放置引流管、手术技术(止血效果不佳、死腔形成、组织创伤)第二十一条 手术前预防感染的要点

(1)实施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手术室进行。(2)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

(3)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毛发稀疏部位无需剪毛;确需去处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5)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适合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防止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6)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7)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8)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第二十二条 手术中预防感染的要点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4(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

(8)尽量不放引流装置,如需放置应使用闭合式引流装置,并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装置不是持续预防用药的指证。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9)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需出院后拆线的手术患者尽可能到病房由手术医生负责拆线。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10)需连台的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安排在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后。在污染或污秽切口手术后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符合要求方可实施连台手术。

第二十三条 手术后预防感染的要点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第六章 用药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第二十五条 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如肝、肾功能减退患者,老年患者,小儿患者等),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 期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根据本机构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种类,并及时通报。

附件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推荐表

手术名称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手术 乳腺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术

腹外疝手术 脾切除术

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口术(高危者)

静脉给药

药物选择/单次使用剂量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危者)

静脉给药

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术(高危者)其它部位(皮肤、腋下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等)手术

静脉给药

第四篇:7.)1-二等(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

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

杨旭 王少华 孙福生

摘 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干预性研究,为临床抗菌药的应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3月298份出院病历(干预前)及2009年9月284份出院病历(干预后),进行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对照研究。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超权限应用抗菌药物、溶媒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给药时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禁忌证方面均明显提高(P<0.05);住院药品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46.38%降至34.89%,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11.97%降至8.79%;人均预防用时间和人均住院天数分别下降了2.15 d和3.87 d。结论:在医院内制定规范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使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为临床药师走向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

临床药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和医院药学的发展及工作模式的改变,临床药学学科应运而生,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工作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实施方式。以药物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合理用药,对医、药、患任何一方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也是医药学发展和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较突出

[1,2]

*

#

(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 266011),由此带来了细菌耐药、真菌感染和患者经济负担增加等问题。作为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成员单位之一,我院也一直积极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监测。特别是加强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遏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对增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提高预防感染水平,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临床药师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令”)要求,针对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了干预。现将干预前、后的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院2009年3月(干预前)298例及2009年9月(干预后)284例外科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病例,涉及普外科、骨外科、妇科、产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8个科室。1.2 病例入选条件

入选的手术病例要求为非恶性肿瘤、无合并感染者。1.3 合理性评价标准

调查前设计好调查表及评价表,其中调查表包括住院号、科室、住院时间、年龄、性别、[3]

药物过敏史、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类型、所用抗菌药物通用名称、用法用量、用药时间、住院总费用、药品总费用和抗菌药物总费用。外科手术切口按国际外科手术与种类标准进行分类,参考《指导原则》和“38号令”制定评价标准(具体见表1),对比干预前后的合理性变化。

表1 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标准

标准 适应证 药物选择 合理 有 正确 正确

不用或术前2 h内 手术时间≥3 h即追加 Ⅰ类切口:24 h内 Ⅱ类切口:48 h内 有指征,联合有协调作用 正确 正确 正确处理 无

不合理 无 不正确 不正确

>2 h或术前未用术后用 手术时间≥3 h未追加 Ⅰ类切口:>24 h Ⅱ类切口:>48 h 无指征或联合应用不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处理不当,病情加重 有 用法用量 术前给药时间 术中用药 术后用药* 联合用药 用药途径 溶媒体积 发生ADR 禁忌症 1.4 干预措施

1.4.1 组织医院医务部、门诊部、药学部、普外科、呼吸科、小儿科等科室专家成立“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随机抽取出院患者病历进行点评和讨论,对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问题的科室及个人提出反馈意见,要求临床科室负责人签字存档,并在下一个月对其进行追踪,如仍存在问题通报医务部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

1.4.2 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根据卫生部相关法规及国内、外有关标准,制定Ⅰ、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实施细则,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1.4.3 临床药师在全院举行多次讲座,定期对外科医师进行《指导原则》和“38号令”等指南的培训,并把相关的实施细则发放到临床科室。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内部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讲座,以达到提高合理用药的目的。

1.4.4 将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纳入每月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的标准,对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科室给予扣除相应的质控分数,并把本科室抗菌药物应用合理与否纳入科主任年终考核目标之一。

1.4.5 通过查房、会诊、参与病例讨论,对外科围术期预防性用药进行干预,并定期把我院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销售情况及耐药情况上报给医院感染科和医务部,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1.4.6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协助医师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用药方案、用法用量和用药疗程等;严格控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特殊级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严把审批关,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4]

1.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前、后临床数据计数资料采用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信息统计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干预前组 干预后组

均无明显差异。2.2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2.1 用药适应证选择 干预前无适应证用药35例/次,无适应证用药者占总例数的11.75%;干预后无适应证用药15例/次,无适应证用药者占总例数的5.28%。比较干预前、2后2组数据=8.02,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病例数/n 298 284

Ⅰ、Ⅱ类切口比例

1:2.0 1:1.9

男女比例 1:2.2 1:2.0

平均年龄/岁 42.90 45.70 由表2可见,干预前、后2组的病例数、手术切口类型比例、男女性别比例及平均年龄2.2.2 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序 干预前、后入选患者不同类别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数、每个品种使用频次及比例统计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频次统计

抗菌药物分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第1代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 第2代头孢菌素 第3代头孢菌素 第4代头孢菌素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加酶抑制剂+青霉素 加酶抑制剂+第3代头孢菌素 喹诺酮类 林可酰胺类 磷霉素 青霉素类 糖肽类 头霉素类 硝基咪唑类

干预前(n=440)

干预后(n=348)

品种数/种 使用频次 比例/%

0 1 3 2 3 0 1 1 0 4 1 1 2 1 1 3

0 66 78 43 24 0 10 3 0 6 1 16 39 1 7 54

0 18.97 22.41 12.36 6.90 0 2.87 0.86 0 1.72 0.29 4.60 11.21 0.29 2.01 15.52

品种数/种 使用频次 比例/% 1 2 2 5 0 1 3 1 1 1 1 2 2 3 3 2 40 28 76 0 1 21 3 2 43 2 39 4 25 151

0.67 0.67 12.42 8.39 0

25.84 2.35 7.05 1.01 0.67 14.43 0.67 13.09 1.34 8.39 50.67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明显下降的品种有硝基咪唑类(下降35.15%)、第3代头孢菌素类(下降18.94%)、林可酰胺类(下降14.14%),而抗菌药物使用频数明显上升的品种有大环内酯类(上升18.30%)、第1代头孢菌素类(上升9.99%)。氨基糖苷类、第3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类、青霉素类和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数未发生明显改变。

2.2.3 各种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序 在干预前、后2组患者中,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频次排序前5位的品种统计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2组患者使用频次排序列前5位的药品统计

干预前(n=440)

排序 1 2 3 4 5 药品名称 奥硝唑 头孢噻肟 替硝唑 克林霉素 头孢硫脒

使用频次 102 68 46 42 38

比例/% 23.18 15.45 10.45 9.55 8.64

干预后(n=348)

药品名称 头孢硫脒 阿奇霉素 奥硝唑 阿洛西林 头孢替安

使用频次 72 66 33 32 25

比例/% 20.69 18.97 9.48 9.20 7.18 由表4可见,干预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和第1、2代头孢菌素菌素类,且奥硝唑的使用频次明显下降(下降13.70%),但阿奇霉素的使用频次明显提高,居第2位。

2.2.4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干预前、后患者联合用药情况统计见表5。

表5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联用情况统计

一药单用 二联用药

显著。

2.2.5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非限制、限制及特殊级抗菌药物情况统计见表6。

表6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非限制、限制及特殊级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统计

干预前 干预后 非限制级

品种数/种 6

使用频次 30 48

限制级

品种数/种 16

使用频次 384 298

特殊级

品种数/种 2

使用频次 2

干预前(n=298)使用频次 123 153

比例/% 41.28 51.34

干预后(n=284)使用频次 205 68

比例/% 72.18 23.94 干预后入选病例联合用药的比例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下降27.40%,P<0.05),干预效果 由表6可见,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面,干预后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应用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应用率明显下降。

2.2.6抗菌药物应用时间 干预前、后人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统计见表7。

表7 干预前、后人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统计

干预前 干预后

3.87天。2.3 住院费用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住院总药品费用及人均住院总费用统计见8。

表8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住院总药品费用

及人均住院总费用统计 干预前

人均费用类别 抗菌药物总费用 总药品费用 住院总费用 费用/元 1090.49 4223.76 9107.34

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 11.97 46.38 100.00

干预后

费用/元 767.76 3048.02 8736.23

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

8.79 34.89 100.00

人均预防用药时间/d

4.81 2.66

人均住院时间/d

13.57 9.70 对干预前、后2组数据的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人均住院时间分别下降了2.15天和由表8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比例下降了3.18%,总药品费用占总住院费用比例下降了11.49%。2.4 术后情况

干预前、后2组病例均为甲级愈合,均无继发医院感染,均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2.5 具体干预点干预情况

根据表1评价标准,对干预前、后2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不合理用药的具体情况、例数及所占比例统计见表9。

表9 干预前、后合理用药例数及比例统计

标准 适应证 药物选择 用法用量

超权限应用抗菌药 溶媒选择 给药途径 联合用药

术前

给药时机 术中

术后

干预前(n=298)合理例数/n

263 100 252 262 262 263 216 92 262 151

比例/% 88.26 33.56 84.56 87.92 87.92 88.26 72.48 30.87 87.92 50.67

干预后(n=284)

比例/% 96.13 64.34 95.07 95.77 94.01 95.77 88.73 78.17 95.77 80.28

*******************

合理例数/n

273 183 270 272 267 272 252 222 272 228

χ 8.02 52.73 12.70 7.71 3.83 7.06 20.54 125.75 7.71 52.05

2发生ADR 禁忌证

263 261

88.26 87.58

273 273

96.13 95.77

**

**

8.02 9.41 与干预前比,*P<0.05,** P<0.01。

由表9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术前用药、术后用药方面(P<0.01)。3 讨论

3.1 预防用药指征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部位腔隙感染及术后可能的全身性感染。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前、后均存在无指征用药现象,例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35例(11.74%)和15例(5.28%),说明干预措施效果显著,与国内研究结果相近,但仍高于卫生部的要求。其主要原因为甲状腺全切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均具有创伤性大、切口暴露时间较长、手术范围较大等特点,考虑到有感染的危险,一般于术前30 min预防用药1次;个别科室如神经外科,仍存在如头皮肿物切除术等Ⅰ类切口病例无适应证用药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应组织临床药师对其进行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指导,提高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这也是下一步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重点。3.2 药物选择

根据《指导原则》和“38号令”的要求,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应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应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统计表明,干预前、后2组药物选择的合理病例比例分别为33.56%和64.3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2.1 经比较发现,干预后较干预前第1、2代头孢菌素类药应用比例明显升高,而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比例明显下降,而应用3代头孢的病历主要集中在肝胆系统和妇科的手术病历,且大部分选药合理。

3.2.2 干预后较干预前大环内酯类药(阿奇霉素)的应用比例由0.67%上升至18.97%,主要是由于2009年5月有多起克林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我院为慎重起见,故停用了克林霉素。因此,我院产科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和夜间急症手术无法做皮试的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多数选用阿奇霉素,导致干预后较干预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率显著上升。

3.3 给药时机及用药疗程

根据《指导原则》规定,在本次调查中,我院临床药师通过广泛宣传,并同医务科和院感科联合加强围手术期预防给药时机的管理,由表10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术前、术中和术后给药时机及用药疗程的合理性显著提高(P<0.01)。但干预后个别科室仍存在术前1天给药和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的现象,要求临床药师针对仍存在问题的科室加强干预力度,提高全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3.4 预防用药的用法用量

干预前用法用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给药剂量不合理。干预前有超出日规定最大给药剂量现象,如克林霉素单次给药剂量1.2 g,每日2次,;(2)给药频次不合理。主要表

[5]

现为头孢菌素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给药1次,不符合药代动力学要求,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菌作用,易引起细菌耐药。经临床药师干预,上述现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有5例给药频次不合理,表现为磷霉素每日给药1次。经过临床药师针对上述现象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用法用量合理性由干预前的84.56%提高到干预后的95.07%,P<0.01,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5 联合用药

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的预防感染,一般单一用药即可。干预前个别科室出现联合用药抗菌谱叠加的现象,如剖宫产手术,患者有头孢类药物过敏史,选用克林霉素联合硝基咪唑类药如替硝唑或奥硝唑。临床药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给予药学干预,提高了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3.6 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的多中心调查表明,医院内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药品费用>30.00%。经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实施干预后,住院药品总费用和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分别降低了11.49%和3.18%;总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下降了3.87d和2.15d,这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表明规范化的给药方案,不仅有效地预防了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同时还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这对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卫生资源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本研究显示,我院制订的干预措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得到显著提高,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同时,也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与临床医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推动合理用药步伐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科室清洁手术无适应证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时机不合理、术后用药过长等现象,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也是临床药师日后干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等.1 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84.[2] 周旭美,刘晓梅.我院142例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6):2 01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4591.[5] 智勇刚,张永军,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干预研究[J].中国药房,2010,21(22):2 034.[6] 第红兵.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71-74.[6]

*#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电话0532-82789192。E-mail: xuer3321276@163.com 通讯作者: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电话:0532-82789192。E-mail: 5666666@126.com

第五篇: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2014年4月点评我院10个临床科室(普外科、骨一科、肝胆神经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科、骨二科、创伤烧伤科、产科)共48例外科手术,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9例,Ⅱ类切口手术19例,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如下:

一、预防用药整体情况

在点评的48例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40例,使用率为83.3%。

表1.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及预防率情况

切口类型 I Ⅱ 例数 29 19

合理例数 0

合理率(%)

27.59 0

预防用药例数 19

预防使用率(%)

72.41 100.00

72.41%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有8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过高,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30%)有很大距离。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超过2小时)、范围大、有异物(心脏起搏器、关节置换)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等)。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一联使用抗菌药物33例,占82.5%;二联使用抗菌药物7例,占17.5%。没有抽查到三联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

表2.围手术期预防联用抗菌药物情况

切口类型 I

Ⅱ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19

一联使用例数 17

一联使用率(%)55.17 89.47

二联使用例数 2

二联使用率(%)17.24 10.53

手术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合理有14例,占30%;用药疗程合理有5例,占12.5%;用药疗程在48h-5天有20例,占50%;用药时间5-10天有15例,占37.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也有相应的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长时间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但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菌株,引起微生态絮乱,而且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在抽查的48例病历中,预防用药最短1次,最长10天,平均用药时间为5.4天。我院2014年4月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见表3。

表3.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

切口类型

无指征预防用药

品种选择不合理

用药时机不合理

使用疗程不合理

药品用法用量不适宜

Ⅰ 例数 比例(%)44.83 / / 41.38 16 84.21 44.83 13 68.42 58.62 18 94.74 34.48 3 15.79 Ⅱ 例数 比例(%)

二、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各临床科室均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较长。

2014年4月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见表4统计结果。

表4.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手术科室

例数 用药

防用药

不合理

不合理

不合理

例数

比例(%)预防

无指征预

品种选择

用药时机

使用疗程

不合理

不合理普外科 骨一科 肝胆神经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耳鼻喉科 眼科 妇科 骨二科 创烧烧伤科 产科 5 5 5 5 5 5 5 5 3 5 2 5 5 5 4 1 5 5 3 5

0 4 0 0 2 0 2 4 1 0 4 2 5 4 0 5 0 1 5 2 5 3 4 1 5 2 1 2 4 4 5 4 0 5 5 1 5 5 5 5 4 1 5 5 3 5

40.00 100.00 100.00 100.00 80.00 2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三、各临床科室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

(一)普外科

1.无指征二联预防用药:

59105(双侧腹股沟斜疝)使用注射用头孢硫脒和奥硝唑注射液。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59105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60195(混合痔)、59105(双侧腹股沟斜疝)预防用药时间均为7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二)骨一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0884(右腘窝囊肿切除)、58060(内固定取出术)、60600(内固定取出术)、60680(内固定取出术)均为清洁切口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58322(左髋人工骨头置换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0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3.预防用药剂量不合理:

58322(左髋人工骨头置换术)选用注射用头孢硫脒预防感染,用量为4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一次2g,一日2-4次(说明书)。

(三)肝胆神经心胸外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60581、62281均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均用硫酸依替米星预防感染。《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有反复感染史者科选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0581、62281、62061、59885、6143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预防用药疗程不合理: 60581、62281、62061、5988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药时间依次为4天、5天、3天、4天。

(四)泌尿外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①59755(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使用左氧氟沙星片预防感染; ②59044(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59809(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使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

③61643(尿道口新生物切除术)、59538(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双侧睾丸附睾切除术)选用用头孢西丁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感染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59755、61643、59538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3.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最短5天,最长10天,平均8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预防用药用量不合理:

①61643(尿道口新生物切除术)、59538(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双侧睾丸附睾切除术)头孢西丁的用量为3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常用量为1~2g/次(说明书)。

(五)耳鼻喉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1729(右腮腺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59567(右颌下腺切除)均属于清洁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①60910(支持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选用了头孢西丁预防感染。②61656(右鼻前庭囊肿摘除术)选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3.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1729、59567、60910、61656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4.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均在5天以上。5.预防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

61729(右腮腺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59567(右颌下腺切除)头孢西丁用量为4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1~2g,每6~8小时一次(说明书)。

(六)眼科

在抽查的5份病历中,有1例预防用药不合理:62459(双眼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术)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七)妇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抽查的5分病历均使用氟氯西林+奥硝唑二联用药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妇科手术使用第一、二代头孢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预防感染,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抽取的5份病例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3.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最短5天,最长8天,平均6.4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骨二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0690(左肱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61569(右胸锁关节内固定取出术)、60848(右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取出术)、62593(右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取出术)均属于清洁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60586预防使用时间7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3.预防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

60586(右股骨头坏死人工全髋置换术)头孢替安的用量为2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一日0.5~2g,分2~4次(说明书)。

(九)创伤烧伤整形科 1.无指征预防用抗菌药物:

61431(右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为清洁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用药。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1651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59841预防使用药时间3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十)产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61073、59999、59214、59588、59698均为剖宫产手术,均使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剖宫产手术应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1073、59999未在断脐后给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剖宫产手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抽查的5份病历预防用药时间均为5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药剂科

2014-5-12

下载156.)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性研究(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156.)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性研究(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概述近年来,抗菌药物在预防细菌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

    对骨内固定取出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干预研究

    对骨内固定取出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的有效措施。方法 抽取干预前骨内固定取出术病历90份,以及采用监测-培训-计划(m......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 医学论文 【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外科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为外科手术合理预防 应用 干预模式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随机抽......

    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制度

    XX人民医院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一、 为了加强l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遂医字〔2017〕 号 关于印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遂川县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XX医院Ⅰ类切口手术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达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