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市场导向富民优先
坚持市场导向富民优先 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效农业结构
——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年1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6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研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2017年重点工作。昨天,李强书记、石泰峰省长、黄莉新常务副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上午,四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刚才,6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涌现出许多新亮点,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突出表现为“两稳八快速”。
两稳:农业生产稳、农民收入稳。粮食生产灾害之年保持稳定,总产693亿斤。“菜篮子”产品规模扩大,供给充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万元,预计增8.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八快速:一是高效特色产业效益快速增加,园艺业、畜禽养殖效益增加1O%以上。园艺业总产值增加近300亿元,成为结构调整最活跃的产业,设施蔬菜、食用菌、应时鲜果等特色产业规模扩大。规模畜牧业量减效增,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6%,养猪获利106亿元,增幅16.5%,成为农民增收突出亮点。二是优质稻米品牌开发快速提升,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我省占两个。举办首届江苏优质稻米品牌杂粮博览交易会,优质食味大米品种推广580万亩,接近翻一番。20l6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射阳大米、兴化大米被评为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共品牌。三是结构调整多种高效模式快速推广,稻田综合种养规模翻了一番。在10个县开展稻田综合种养试点,推广规模扩大到25万亩,效益普遍在2000元以上。大力推广50种高效种养模式,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多种多元复合经营模式加快发展。在l 5个县(市、区)率先开展省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四是创意休闲农业快速发展,lO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有序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年综合收入达到350亿元,增幅达到15%以上。累计创建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中
国美丽休闲乡村、151个示范点(企业)。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成长,境内外促销展销蓬勃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额280亿元,增幅25%以上。“一村一品一店”快推广,苏宁易购〃江苏馆等电商平台运行良好。围绕市县特色农产品营销,在江苏农业国际展览中心举办1 6场专场推介,比上年翻了一番。组织境外促销和国际展会14场。六是农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农产品出口额预计达到35亿美元,增5%;去年1~11月份,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和协议投资额同比增幅分别为68.8%和364%。七是农业新型主体快速培育,家庭农场联盟探索了规模经营新路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提高3.5个百分点;新认定家庭农场5500家,新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1 5家;新认定省级示范社443家,新增国家示范社45家,累计492家,全国第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额同比增9.7%,带动农户数增5.9%。160家农业行业协会加快改革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八是农村重点改革快速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正式登记注册。
这一年,全省各级农经农业部门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主动权。
一年来,我们围绕“十三五”开局,启动了一系列重大行动,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导向。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地
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省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认真谋划,细化方案,扎实推进。制定实施一批重点规划,组织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降成本补短板、农业金融服务、农村集体资产立法等重点课题调研,编制完成《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及14个产业或行业分规划。创建一批示范典型,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25个、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近10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200个、畜牧标准化示范场200家、全国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示范站6家,19家企业作为农业部农资电商试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增加到13个,建立国家级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28个。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承办一批全国性有影响的重要会议,多个全国性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在江苏举办,这些会议或活动,大多是对“十三五”工作的部署,导向明显,充分展现了我省现代农业新成效、新亮点、新形象。国务院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泰州召开、农业部全国首次“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在苏州召开,这两个会议汪洋副总理均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对江苏现代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等方面成绩都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江苏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工作样本。
一年来,我们围绕稳生产保安全,落实了一系列关键管理措施,打赢了农业生产三场硬仗。2016年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一年,也是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任务繁重的一年,各级农业农经部门加大组织发动,精心服务指导,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打赢了自然灾害防御攻坚战,针对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连阴雨、沿江苏南地区洪涝、盐城历史罕见的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广大干部职工主动行动,积极应对,深入一线,抗灾救灾,精心指导服务,组织调度机械、物资,最大限度地挽回了农业生产损失。打赢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总体战,围绕小麦赤霉病、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控总体战,强化监测预警,加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力度,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扎实开展三大集中防疫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全省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打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战,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治理整顿、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活动,关闭不合格生猪屠宰企业677家,占应关闭数量的79.7%。较好地接受省人大农产品质量专项询问,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省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年来,我们围绕贯彻环保督察要求,推动了一系列重点环节整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得到完善。2016年中央首次对地方开展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第三督察组到我省督查,农业面源
污染整治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作为督察重点内容。全省上下,以贯彻落实督察要求为契机,强化责任落实,实化工作举措,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水平。进一步完善了责任落实工作机制。对照“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等法律法规,明确全省农业系统和省农委内部职能处室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对照环保督察反馈的相关问题,逐条落实整改措施,建立整改跟踪落实机制,确保整改到位。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畜牧业布局优化调整、小散养殖户污染治理等出台专门意见,指导督促各地开展禁养区关闭搬迁,加大非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治理,突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新模式推广。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均达91%。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畜牧主产区基本实现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围绕确权赋能搞活,狠抓了一系列重点改革试点,农村重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2016年全面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农村土地、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金融服务三项重点改革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全省100%的应确权行政村开展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80%以上完成颁证。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省已流转耕地32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推行“实物计租、货币兑现”的土地流转定价机制,促进规模经营稳定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居)7047个,占总村数的40%,实现全省设区市全覆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整合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合作银行增加到6家,基金规模5.9亿元。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两权抵押”试点。推动农业保险服务创新,小麦赤霉病、水稻穗发芽保险理赔有效开展,不少地方开展了产量保险、价格(收益)保险等探索试点。完成在宜兴实施的农业部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农业公益服务供给创新试点有效推进,全省承担全国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和全程社会化服务两项试点任务的县(市、区)超过1O个。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推开。
一年来,我们围绕推进简政放权,采取了一系列事中事后监管新举措,农业行风政风建设呈现新气象。2016年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一年。各级农经农业部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强化事中事后过程监管。顺利接受省审计厅对我委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结合优化服务工作审计。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三次取消或委托下放21项涉农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随机抽查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全年累计受理行政许可事项申请3929件,按时办结率100%。全面落实信用信息“双公示”,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目录55条、行政许可
信息765条。深化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出台了《省农委“先照后证”改革后置行政许可事项后续监管办法》、《省农委行政许可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若干规定》、《省农委行政许可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清单》等管理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全省农业执法人员100%录入执法人员库,全省监管对象库录入率达90%以上。深化农经农业系统延伸绩效管理,优化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平时考核。根据农业项目管理的新变化,组织审计、财务、纪检等人员,对财政支农项目开展专项巡查。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不断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得益于全省农经农业部门的齐心协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在此,我谨代表省农委,向长期奋战在农经农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最近,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等相继召开,对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系统部署。各级农经农业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三农”工作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主动适
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谋划新思路新举措,把“创新”“富民”基因深深植入“三农”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第一,切实转变观念,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经过连续多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农产品供给与消费升级矛盾突出,总量富余,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大路货多,优质品牌农产品少,不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需要,要从更加注重“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国际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价格倒挂矛盾突出,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大量质优价廉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对部分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国产农产品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挤压效应更加明显,农产品价低卖难矛盾突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出现减产减收。农业生产超负荷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长期追求产量增加,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难以为继。中央和省里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些形势的变化,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既不能认为以前的工作搞错了,也不能死抱过去的做法不放,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各项工作始终。
第二,强化改革创新,牢牢把握破解发展瓶颈的根本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有产业结构层面的,又有体制机制层面的,既有生产力层面的,又有生产关系层面的。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瓶颈制约,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进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现代农业、生物农业等快速发展。要加快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创意嫁接到农业农村发展上来,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统筹发展,推进理念创新。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促进金融、土地、农民工等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用城乡一体化的办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跳出江苏看世界,统筹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要素,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增进动力,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坚持富民为先,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核心目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民增收是难点。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今年农民收入
增幅明显回落,而且每个季度增幅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今后一段时期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带来很大影响,部分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领域和产业,开工不足、用工减少,农民工返乡增多,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农民收入中的其他收入来源也都面临新情况,不确定性增加,农民增收的难度不可忽视,压力前所未有。必须牢固树立富民为先思想,把农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检验尺度。既要主动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又要大力推进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省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握新形势,谋划新举措,打开新局面。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更加协调、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目标是“一促三保”,放开手脚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
计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优质水稻,确保口粮安全;加强源头监控,确保质量安全;强化绿色发展,确保生态环境。
主攻方向上大力推进“五个化”。
——产业高效化。打破传统农业高产不高效的局面,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种什么”,大力发展高效名特优稀新农产品,优化粮经饲结构和区域结构,推进粮改经、粮改菜、粮改特、粮改饲。打造一批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产品质优、产业融合的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生产模式创新,总结推广粮经饲草结合、林牧结合、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稻渔结合等多元复合经营模式,增加单位土地综合产出效益。
——产品品牌化。打破农业品牌多乱杂、优质不优价的格局,培育江苏农业大品牌。用好我省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紧盯国际国内农产品中高端消费市场,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与保护,突出新品种创制、地理标志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知名品牌,强化质量品牌创建,实现优质优价,改变目前品牌多乱杂、小而散,缺乏大品牌、大名牌的现象,提高品牌农产品、高端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生产绿色化。打破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建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绿色生产经营体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突出种源农业、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等现代农业前沿科技,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发力度。突出“一控两减三基本”,加强畜禽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农业降成本、农产品提质量和农田减污染。创建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增加生态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功能多元化。打破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功能单一的模式,针对城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大力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性。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和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培育农业历史经典产业以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一批创意农业产品,打造推介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推动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集群集聚发展。
一市场国际化。打破农业“双向挤压”的困境,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全方位分析我省农业相关产业比较优势,打造一批高外向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标准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高层次的农业对外投资项目、园区及基地,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发展要素,做强一批高效率的营销载体,实施一批高融合度区域合作平台。大力推进技术合作、产业合作、人才合作,构建以综合效益为导向的“有进有出”双向开放发展格局。
三、全面落实2017年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成效
2017年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好“三个培育壮大,五个新”。
(一)培育壮大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开展了专题调研,下发了指导意见,召开了专题会议。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拿出具体措施,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前一阶段,我委对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了梳理,初步排出了16个产业,会上已经印发给大家,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要围绕重点产业,推进集群集聚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县域特色产业,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万亩、园艺作物标准园100个,重点打造1O个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区。建设100万亩以上优质品牌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优质粮食产业一园。推进部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新增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200家。二是突出推广高效模式。围绕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业,立足省工节本、优质高效,着力发展一批高效种养、复合经营的模式,着力推广一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竞争力。建设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20个,示范基地50个以上,推广面积扩大到40万亩。三是突出开展三项示范创建。今年,将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农业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一店”三项示范创建活动,各地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积极参与创建,形成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合力。
(二)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加快打造农业结构调整主力军。让农民更多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要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整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创新培育方式,提高培训效果,打牢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人才基础。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要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提高新型主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是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把家庭农场作为最基本的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发展100~300亩左右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鼓励发展家庭农牧场,实行农牧循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家庭农场联盟(集群),今年省里将重点打造1O个家庭农场联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推进服务集群集聚,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提供服务保障,提高服务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服务的办法和机制。二是规范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社。更加注重发展质量,鼓励家庭农场联合成立合作社,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县行动,健全国家、省、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制度。更加注重联合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社联合社与联合会,实施“苏合”品牌培育
工程和理事长(辅导员)三年培训计划。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巩固扩大合作社综合社试点,加强合作社综合服务体建设。三是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更好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分行业、分领域培育领军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5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集群集聚发展。四是培育影响力高的行业协会。年前,我们专门开了一次农业行业协会工作座谈会,就加强行业协会管理,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促进健康发展作了部署。要高度重视,一手抓脱钩,一手抓发展,强化服务指导和政策扶持,真正让行业协会发挥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成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娘家”。五是大力推进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认真落实国办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文件精神,把他们培育成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新生力量。支持他们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储运、创意休闲农业、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培育壮大知名品牌,加快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强化品牌意识,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提高品牌农产品的销售比例。一是以“苏”字号品牌创建提升江苏农产品形象。我委将专门启动品牌创建行动,力争
形成一批市场知名度高、叫得响的“苏”字号农产品大品牌、区域公共品牌。要加强资源整合,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发挥政府公共服务推进作用,鼓励各地政府为区域公共品牌背书,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公信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以质量安全筑牢品牌的信誉。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风险管控,加强投入品使用指导和管理,打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三定一考核”模式,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完善检打联动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力争完成9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任务。要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动物疫病监测和应急处置,推进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和种畜禽场重点疫病净化计划,深入开展畜禽屠宰行业清理整顿,今年基本完成不合格生猪屠宰企业关闭任务。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运行机制,严厉打击收购、加工病死动物行为。三是以营销促销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要积极参与国家、省级品牌创建推介活动,充分利用农洽会、江苏国际农展中心等各类境内境外、线上线下展示展销平台,开展最受消费者喜爱品牌、最具影响力品牌等系列评选推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让农民卖得更开心。
(四)树立新理念,加快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让绿色发展成为农业的鲜明特色。一是全力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这是省委省政府“263”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由省农委牵头的任务,要求全面清理整顿非法和不符合规范标准的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年底前,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60%以上。这是一项完成不好就要追责问责的硬任务,不仅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也事关现代畜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关闭搬迁。强化畜禽养殖场规范管理,合理确定禁养区外养殖区域、总量、畜种和规模,年底前完成各市县(市、区)养殖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要统筹养殖污染治理与生猪等畜禽生产的关系,按照规模高效的发展要求,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不能简单一关了之、一禁了之。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菜果茶有机肥替代行动,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探索多种形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打造一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在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平台建设中,大力培育农牧结合型家庭农场,示范引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强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20万亩以上。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建成粪污收集、处理
和利用设施。到2020年,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95%,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化肥使用量较201 5年削减5%,农药使用量确保实现零增长。
(五)提升新功能,加快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市民消费升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各地要把创意农业作为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和农村融合发展的综合体,把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功能拓展结合起来,加快科技、文化、艺术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整合,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一是抓一批创意农业产品开发。着力推进创意农业与历史经典产业发展、重要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小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突出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等创意农业“五种模式”。要在特色品种与技术上创意、在生产过程与生产模式上创意、在智能农业生产中创意;要深入挖掘农业文化内涵,挖掘历史经典产业、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民间技艺、乡风民俗;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一批创意农产品、创意农田景观、创意文化、创意节庆、创意饮食、创意农居。二是抓一批创意农业集群集聚示范,全省每年建设40个左右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多功能交集的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打
造一批主题创意农业园,积极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星级示范企业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品牌,构建完善点线面结合的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建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库,发掘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三是抓一批创意农业营销推介平台,省里计划每年开展一次全省性创意农业设计策划竞赛,举办一次创意休闲农业精品展,激发大众设计、开发、培育创意产品的热情,筛选推介一批创意景点、创意产品、创意金点子,促进创意设计金点子的转化。鼓励举办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发布创意农业精品和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提高知名度。推进发展“互联网+创意农业”发展,构建创意农业营销推介平台,全面打通城乡居民消费通道。
(六)培植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转变;从注重种养为主,向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一是重点推进种源农业和“互联网+”两个领域的创新。种业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发挥我省育种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商业化育种步伐,增强品种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大宗作物上要推进县域品种布局精准化,建立一批优质品种产业化开发基地。高效蔬菜园艺要突出自主选育品种的推广,把更多的品种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畜禽要强化资源保护基础,加大开发利用和品种创新力度。“互联网+”是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最活跃、最有潜力的要素。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精神,办好“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双新双创”)博览会,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建设农产品电商和智能农业,推动我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以更快速度、更高水平发展。201 7年,全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达360亿元,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到15%以上,新创建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220个,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0%。二是重点推进南京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省南繁(海南)科研育种基地两大新平台建设。这是省里从去年开始规划启动的两大科技平台,要通过这两个平台建设,打造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火车头,引领农业科技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是我委策应“一中心、一基地”建设,主动谋划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予以充分肯定,是农业部在全国布局的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并予以授牌,省里已将其列入2017年省重大项目予以推进。要争取及早启动建设,力争打造成“立足江苏,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国内一流的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园区。省南繁(海南)科研育种中心要在现有省南繁基地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提档升级,为科研育种、南繁南鉴提供服务,打造种业发展平台。三是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云平台服务体系构建。集聚农业科技资源,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更好地推进成果推广应用。以重大农业科技需求和重大农业推广计划为导向,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真正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到农户、落在田块。大力推广应用“农技耘”APP,扩大农业科技云平台服务对象,提高技术推广效率。
(七)拓展新空间,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把开放型农业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主动迎接国际市场挑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一是放大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围绕园艺、畜禽、水海产品和特色粮油“四大出口主导产业”,新建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区)15家左右,重点培育30家出口农产品示范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出口集聚区,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促进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二是培强企业主体,加快建设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鼓励企业发挥人才、技术、加工等优势,围绕棉花、蚕桑、油脂油料、畜产品等产业,抱团出海,到海外建立基地和园区。重点建设坦桑尼亚中坦现代农业产业园、印尼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园、印尼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园区、乌兹别克斯坦茧丝绸产业园等,在“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及葡语国家等区域精心培育一批农业走出去重点企业。力争全省农业对外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三
是广泛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提升农业引进外资质量,创新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的招商招展和办会方式。针对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技术,重点引进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尖端人才。借助国家层面的多边合作协议及江苏与世界各地省州缔结的友好合作关系,拓宽合作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
(八)激发新活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近两年,中央和省里围绕农村改革,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等许多方面出台了政策意见。各地要认真领会,扎实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实,推动各项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和省里实施意见。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进场交易、规范操作”,开展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试点。大力发展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性资产确权、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全省推广以产权清晰、收
入稳定、分配合理、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配合做好《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条例》立法工作。集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财务大检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行动”试点、“村务卡”试点和第三方代理村级财务试点。三是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推进农地金融,逐渐扩大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强化政策性金融,加强农业信贷担保项目的设计、指导与推介,加快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运营,建立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使用效能;鼓励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等;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优化“联办共保”模式,探索保险与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四、切实加强农经农业系统自身建设,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和效能
做好2017年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形势紧迫,任务繁重,各级农经农业部门要巩固“两学一做”成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自身建设,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实化工作举措,齐心协力争创新业绩,迈出新步伐。重点要“下好三个功夫”。
(一)在推动工作落地见效上下功夫。“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以实实在在的措施,把目标变为现实,把思路变为成效。各地在推动工作落实上有不少好的做法,要在抓好正常工作推进的基
础上,围绕1 6个重点产业,突出三个方面。一要抓一批具体工作清单。省里初步排出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清单、技术推广清单、典型培育清单。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排出一批具体工作清单,制定详细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措施落实,我委明确由农技推广总站、畜牧总站负责,建立农业结构调整统计制度,就推广面积、典型区域、技术模式应用等调查汇总各地工作进展,及时掌握情况。二要抓一批示范典型培育。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形势比以往更加复杂,要求比以往更高,必须要通过树立一批典型,更好地引导调整。我委分行业、分条线正在排出已经涌现的典型和计划培育的典型。各地要注意培育典型、总结典型、宣传推广典型,发挥好典型引路作用。三要抓一批标杆平台打造。这几年我们通过争创国家级的重点项目、金字招牌,有效展现我省现代农业形象,推动了工作开展。今年,农业部提出要重点抓好“五区一园四平台“建设,“五区”就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一园”就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平台”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省里也将打造一批平台。各地要紧紧围绕国家、省里开展的创建活动,争创一流水平,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标杆。
(二)在推动政风行风建设上下功夫。政风行风建设成效衡量的是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形象。要结合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认真探索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政风行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要强化责任落实。对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点任务,农业农村发展明确的重点举措,要进一步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岗位、具体人员,研究建立奖励和问责机制,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问责,坚决防止不作为、杜绝乱作为、激励好作为。二要强化绩效评价。这几年,在农业部开展的专项工作延伸绩效管理中,我省评价结果都很好。要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在重点工作推进、农业项目实施、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绩效管理“指挥棒”的作用,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开拓创新打造“自选动作”,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突出农业依法行政的痕迹管理,突出农业政策项目落实的审计管理,将管理关口前移,提高管理效能。三要强化优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取消或委托下放涉农行政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监管效果。继续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优化服务”做文章,强化农业信用体系建设结果应用,深入开展“红旗窗口”、“文明窗口”示范创建,打造高效便民政务服务网。深化农业行政执法提质改革,建立职责清晰、简约高效、运转协调、执法有力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加大对侵害农民群众利益、危害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四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开展涉农领域反对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农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农经农业部门和派驻机构要积极探索,形成合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解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部署要求,突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农业项目实施、扶贫资金使用、农村“三资”管理等,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查纠违纪违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管好用好强农惠农资金,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以过硬作风和一流业绩树立农业系统良好形象。
(三)在推动服务能力提升上下功夫。要根据新的形势,加强职能调整、人才培养、知识更新,更好地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到农业生产一线,到农民群众中去,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对收集到的情况,要加强研究分析,找准问题的根源所在。要善于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二要完善机构设置。去年,我们对委属事业单位作了调整,特别是新组建了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汪洋副总理给予充分肯定。在去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也部署了种子管理、畜禽屠宰管理、开放型农业发展等机构建设问题,通过一年努力,有了很好进展。这里
我想继续强调一下。各地要适应新工作、新职责的要求,加快转变职能,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源融合力度,该强化的职能要加强,不适应新形势的要重组,服务缺位的要加强,职能相近的要整合,配强班子、配齐队伍,切实提升履职能力。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依托“333工程”、“人才高峰”以及各类农业人才培训等工程和项目,切实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和指导。农业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思想品德好、三农情结浓、实用技能强的现代农业人才。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到现代农业主战场创新创业,在服务“三农”中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农经农业系统的专家挂钩联系到村组、到基地、到园区,亮出自己的“牌子”,提高部门显示度。
同志们,新的一年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狠抓关键、奋力拼搏,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打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两聚一高”新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坚持三项优先,提高幸福指数
坚持三项优先,提高幸福指数
——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三项优先”工作汇报
(2015年1月14日)
2014年,区党委、管委对“三项优先”工作十分重视,制定了三项优先考核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多次召开党委、管委会议专题研究,加强了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各项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就业优先
(一)健全就业优先机制
1.高度重视。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下达后,区党委、管委高度重视,4月9日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与考核办法,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镇、办事处、林场及区直相关单位;各相关单位行政一把手分别与区管委主任签订了目标责任状,规定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年终不能评先评优。
2.制定方案。根据全市推进就业优先工作的要求,管理区于11月份出台了《关于推进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意见》《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工作方案》,明确由区人社部门为推进就业优先战略的牵头部门,建立了以企业参保增长率、市场主体增长率、缺工率、失业率为重点的考核机制。
3.狠抓投入。建立了财政投入机制,将就业专项资金配套纳入了财政预算,全年配套55万元,占上就业资金支出总额282万元的19.5%。
4.紧扣目标。紧扣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落实各项指标任务。2014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06人,完成全年任务500人的101.2%;失业人员再就业10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实现困难人员再就业5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8%。就业失业登记46名,主要对象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下岗失业人员;对被登记的4名纯农户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采取就业见习等方式进行就业援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营造企业用工环境
在服务企业方面,我们积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落实领导和部门服务企业制度,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同时,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2014年,完成公租房480套;交通方面实行定点定时对开,方便了职工;新增超市3家;电信、移动、联通等网络全覆盖;回龙山庄大酒店于5月初正式营业;医院、学校与工业区域相距无几,方便就医与子女入学。
根据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工呈季节性特点的实际要求,管理区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确保农产品加工等小微企业的用工需求,每年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的城乡居劳动力200人以上,创劳务收入100余万元。用工人员的养老保险由他们自主选择,绝大部分员工仍选择农垦企业养老保险。员工稳定就业率及专业技术人员稳定就业率均在90%以上。
(三)加强就业服务、培训
1.加强就业服务。一是建立了企业用工服务平台。全年累 2
计发布岗位信息12次,发布岗位数200个;举办公共就业服务活动3次,提供岗位数226个,签订合同人数126人次。二是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5至8月全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集中100天时间和各级基层服务平台人员力量,采集人力资源信息5360余人次,建立健全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三是加强了镇、办事处、林场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创建回龙圩镇、回峰社区、八字桥社区三个基层平台示范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到12月底,全区所有镇、办事处、居委会、回峰林场等基层服务平台全面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四是努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劳动监察部门分别于5月、11月下旬深入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宣传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指导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用工备案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指导6家企事业单位劳动用工备案登记进行系统规范化管理,已建工会组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100%。全年劳动保障监察立案数4起,结案数4起,结案率100%。五是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建了由管委会主任任顾问的人事、法庭等部门组成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台了相关文件,健全了仲裁机构。
2.加强就业培训。整合管理区内培训资源,广泛开展柑桔管理等培训活动,共培训1708人次,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1700人的100%,其中失业人员培训502人,企业职工培训500人,农民工培训506人,创业培训200人;培训合格180人,创业成功102人,成功率51%。参加职业技能鉴定402人,成功取得职业技能鉴定人数300人,均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00%。3
通过培训,提升了人员素质。
(四)努力扶持创业就业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2014年,全区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工商、税收、财政补贴、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各项业政策性补贴共359.7万元。二是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对全区3家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的援助目标,“零就业家庭”援助率达100%。三是按规定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四是大力扶持创业。围绕创建组织领导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金融支持体系、工作考核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各项工作。据统计,全区市场主体增长43个,占区内市场主体239个的19%。
二、坚持教育优先
区党委、管委把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公共资源优先满足。
(一)政策措施上优先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优先发展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管委组织实施、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教育工作新格局。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见》《回龙圩管理区教学质量奖励办法》,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建立了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激励措施。
2.专题研究教育。全年召开3次党委议教会。提出了实施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名师名校打造工程、课堂教学创新工程、素质教育推进工程、学前教育强基工程、寄宿学校攻工程、校园安 4
全保障工程等7大教育工程建设任务。
3.建立调研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委班子成员调研教育工作制度,主要领导每两月调研一次,分管领导每月调研两次。区主要领导、分管教育领导多次深入到中小学校现场办公、调研,为学校解决了合格学校建设、安保、绩效工资、校车、教师管理等重大问题。
4.落实重点项目。管理区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被纳入全区2014年17个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为推进项目实施,我区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目前项目正在有序实施。
5.落实教师待遇。严格按照国家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了教师的相关待遇,没有发生因教师待遇问题的信访案件。
(二)教育投入上优先
1.加大财政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认真落实教育投入“两个比例、三个增长”,加大了各项教育经费专项经费投入力度。
⑴201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960万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89%,比上年增长2.8%;
⑵教育财政拨款比上年增长2.8%,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98.5万元,比上年增长1.8%;
⑶全年征收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20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按规定用于教育的部分30万元。
⑷2014年我区中央、省级教育专项资金共280万元,包括 5
义务教育经费、困难寄宿生补助、校车补助、校舍维修改造等。管理区强化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各类专项资金全部专款专用,落实到位。
⑸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按规定用于教育的部分24.5万元;
⑹2014年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20万元,今年将100兆光纤网线接通到中小学校,并购买了100台电脑。
⑺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了教师培训费10万元、学前教育专项经费5万元、教育督导专项经费4万元、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5万元,督学责任区专项经费3万元。
2.建立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以政府资助为主,社会慈善捐助为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全年共资助45名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额4.6万元。
(三)公共资源上优先
1.优先硬件建设。实施了合格学校建设及中心幼儿园项目建设,项目审批一站式到位,水电连接到校,政府统一采购,校内校外道路畅通。同时,对中小学校配齐了监控系统、消防系统、安保器材等。
2.满足用地需要。城区中小学校占地面积51590平方米,达到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要求。
3.及时补充师资。全区现有中小学专业教师68人,2014年新招聘专业教师9人,新进编人员占教师总额的13.2%。
(四)发展环境上优先
1.明确工作职责。年初,与各级各部门、中小学校签定了 6
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安全管理职责。
2.确保学校安全。全面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各项工作,重点整治了学校周边环境,联合检查整治4次。组织开展了校车安全检查、“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月”行动、安全应急演练、“校车专项大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行动,各项安全检查工作达到15次。定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工作,主要开展了校舍、食堂、卫生、校车等安全检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安全问题,落实责任人,限期进行了整改。管理区300米内无网吧,无大型工厂。
3.规范涉校检查。为保证我区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管理区出台政策规定,相关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要有计划,常规检查向领导报批,相关部门到学校检查不得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得增加学校及其师生负担。一年来,中小学校没有出现一起违规收费行为。
(五)教育发展上优先
1、发展学前教育。2014年,建设1所城区中心幼儿园,准备申报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回龙圩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成。全区共有2所民办幼儿园,其中扶持爱心幼儿园成为普惠性幼儿园。规范幼儿园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保障在园幼儿快乐健康成长,防止了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全区共有学前幼儿558人,在园幼儿542人,入园率97%。
2、狠抓义务教育。一是合理配套教育资源。制定了《回龙圩管理区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按照规划要求,我区于2012年至2014年建设完成了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基本 7
达到《湖南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2014年我区无为民办实事项目合格学校建设任务。但近年来,管理区主动对中小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将小学整体搬迁到中学形成集中学、小学、幼儿园为一体的新校区。教学楼、食堂、宿舍、公厕、排洪渠、道路、校门、围墙、幼儿园教学楼、塑胶田径运动场、塑胶篮球场、人工草皮足球场、塑胶排球场、塑胶羽毛球场,以及节能灶、净水器、课桌椅、办公桌、餐桌、床铺、电脑等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校园文化、绿化、亮化,以及部分扫尾工程建设,总投资1600万元。二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合并后,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城区所有学生都能在同一教学环境接受知识,健康成长。城区中小学校共2所,在校学生1306人,25个班,平均班额52人,无大额班现象。三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培养志向高远、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身心健康、特长明显的学生,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全区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9﹪;6-14岁残疾人口入学率达到90﹪。
三、坚持生态优先
今年以来,我区大力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强区、城镇靓区、旅游旺区”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努力建设“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全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提升生态优势
1.科学划定功能区。按照2010年制定的《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林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回龙圩的人畜饮水靠大罗圩,生产用水靠道山湾和小溪,气候调定靠回峰大岭,旅游开发靠高尚湖和盐下水库,人居环境靠通村公路及村前屋后。我们将这五 8
个区域分别称为人畜饮水林区、生产用水林区、气候调节林区、生态旅游林区和人居环境林区。
2.严格落实各项指标。根据“二类”调查数据,我区现有林地面积8466.9公顷,保持上水平;森林面积2575.6公顷,森林蓄积量13.63万立米,在上年基础上增长4.02%;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52635亩,分布于一个镇、六个办事处、一个国有林场。目前,聘请了5名专职护林员,7名兼职护林员,管护率达到100%;我区的公益林全部为国有,下拨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38.16万元,资金拨付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77.06%。全区湿地总面积193.5公顷,其中原有保护面积156.8公顷,新增保护面积36.7公顷,新增湿地保护率23.4%,湿地保护率达到95%,且保护形式全部为水源地保护地。
3.强化水质保护与治理。一是依法划定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出台了《关于明确回龙圩管理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域的通知》《关于印发<回龙圩管理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在全区范围内划定了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明确了生活饮用水源保护管理的具体任务和措施。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永州分中心对水源地水质的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水质指标达到一级饮用水标准,全部满足饮用水水质要求。二是开展水环境污染治理。一方面,整治水库投肥养鱼,对全区水库承包、租赁合同进行了全面清理,彻底遏制水库投肥养鱼,使水库保持天然状态,确保水库水质达标达优。另一方面,对全区各乡镇水库饮用水源的一、二级保护区进行了污染源排查,未发现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源及污染排污口。此外,在水库水源地设置了水库保护宣传牌,加大了水库水源保护工作。三是加强水库管理。8月初 9
对全区主要水库、骨干山塘进行了养殖摸底调查,建立了水库污染管理台账。通过调查,全区主要水库和骨干山塘水体水质基本达到《永州市水功能区划》目标;主要水质基本达到Ⅱ类或优于Ⅱ类水质,完成了水库治理保护工作。
4.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2014年,我区农村安全饮水项目1个,即:岩口塘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该项目于2014年9月20日通过市水利局批复,主要解决永济亭办事处湘桂村、岩口塘村、兴隆办事处、兴隆村(八工湾组、十工湾组、甘头源组、农科所组)等8280人的饮用水问题,工程规模为790m³/d,计划总投资为475.23万元。工程分两期进行,2014年进行第一期工程建设,2015年项目续建建设任务于2014年11月30日下达。12月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招投标工作,目前项目已经完成2014年第一期工程建设任务。
(二)改善生态环境
1.环境保护方面。一是环境污染排查到位。组织环保、安监、国土、公安等部门对全区19家小微企业、10家养殖场进行了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督促业主单位进行了整改。如,对个别猪场私设暗管进行偷排现象,责令其进行了整改;山峰机械厂、回峰花生厂及回峰水泥砖厂仍在停产整改中。二是环境指标落实到位。大力开展“纠正环境保护中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关闭了境内的高污染企业。经监测,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功能水质达标率100%。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故。三是环评制度执行到位。全年共审批2个项目,即:幼儿园项目和汽车维修项目,没有未批先建项目和违规越权审批 10
项目。四是湘江流域污染防治到位。制定了《回龙圩管理区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责任落实方案》,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各相关责任部门。目前,按要求对兴业金属制品厂实行了全面关闭,拆除了供电设备、生产设备及厂房;聚钱山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已于2014年12月底如期完工。五是大气污染防治到位。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没有审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没有新审批有废气排放的其他工业及采矿项目。将整个城区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淘汰了燃煤锅炉和燃煤炉灶,并用清洁能源予以替代。强化了对施工工地现场扬尘的环境监管和渣土车的运输管理,购置了1台洗扫车及1台洒水车,加强对城区道路扬尘污染防治。通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区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5%。
2.水利治理方面。加强河道治理和管理工作。为有效解决马河流域的防洪问题,启动实施了马河段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2059.36万元。该工程保护耕地1.92万亩,保护人口1.29万人。目前,工程实际到位中央专项资金1512万元,完成建安投资1400万余元,工程总体形象进度为93%,春节前将完成河道清障疏浚建设任务。2014年,我区在2014没有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任务。
3.矿山管理方面。按照“重保护轻开发”原则,划定了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整个管理区以生态保护为主。城区及回龙湖风景旅游区划定为禁止开采区,面积为1.66 Km;回峰大岭自然保护区划定为限制开采区,面积为6.50Km。实际上,没有划定的区域我们也是限制开采的。允许开采矿种限于建筑用石灰11
岩、砖瓦用粘土。经探明,回龙圩境内贮有少量赤铁矿。但考虑到开采价值不大且造成环境污染后治理困难,决定禁止开采。管理区目前生产的矿山只有一个石场和一个红砖厂,规模不大,开采比较规范。在国土等部门的日常监管下,矿山环境没有遭到什么破坏和污染。我区没有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现已关闭的六个采石场均已人工或自然复绿。
4.畜禽养殖方面。一是 “三区” 的划定。出台了《回龙圩管理区畜禽养殖区划定方案》,明确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确保畜禽养殖不对环境构成影响。二是养殖场治理。全区共53家畜禽养殖场,“禁养区”已关停1家生猪养殖场,45家畜禽养殖场进行了污染防治设施改造,超额完成畜禽养殖场治理任务。主要做法:雨水分离、干湿分离、干粪进入塑料大棚发酵产生有机肥、粪污水沼气厌氧发酵处理,沼气用于照明、猪舍保温和生产燃料,沼液和沼渣用作有机肥还果。以5万亩柑桔为依托,进行“猪-沼-果”生态利用,实现粪污的“零排放”。三是湘江干流养殖场搬迁。我区不在湘江两岸范围之内,没有搬迁任务。
5.农村环境整治方面。2014,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改厕500户,投入资金375万元,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组织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投资260万元增添了环卫设施和车辆,建立了保洁人员队伍和综合执法队伍,健全了环卫督查考核制度。建立农村垃圾规范化处理村庄65个、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庄65个,发放可回收户用垃圾桶9621个。采取“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集中处理”的运作模式,所有垃圾全部运到马鞍山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
(三)夯实生态基础
1.污染物减排工作。今年,市政府未给我区下达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任务。
2.开展节能监察。成立了节能监察(监测)中心,积极开展各类节能监察工作,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监察自查评估。开展了对能耗重点企业的调查摸底,对回龙湖生态旅游休闲园、回龙山庄大酒店、卫生监督所等企业和单位进行了节能评估批复和备案。2014年,市里未对我区分配节能工作目标。
3.排查落后产能。通过排查摸底,我区没有冶炼、水泥等落后产能。市里没有分配我区2014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4.审核清洁生产。通过排查摸底,我区没有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企业。市里没有分配我区2014年清洁生产审核任务。
5.推进节能工程。积极推进节能工程,督促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宇仙果业为加强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韩国绿萌公司引进两套先进的果品加工生产技术,实现全自动、全封闭生产,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不仅大幅提升了果品品质,而且大幅降低生产用电和用水。用电与上年比降4万度以上,降幅达24.2%。狠抓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农村能源建设。2014年新建沼气池25口(用户180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台,培训技术人员40人次。节能工程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四)打造示范亮点
狠抓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努力打造示范亮点。在回龙圩镇开展了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全镇建成65个生活垃圾收集站,配套购置了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填 13
埋点36个,正在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设施4套,占地面积10亩,无害化焚烧处理规模为20吨/天,总投资400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区周边2000户农户排污管道接入城区排污管网,建设三栏式化粪池851套,改厕500户,农村生活废水处理率为85 %以上。建10m³沼气池760套,50m³以上沼气池56个,养殖户污染防治设施覆盖率90%以上;建5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设施3处,村民均能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开展田园清洁活动,3000亩示范果园安装了太阳能灭蚊灯,建设农村废弃物收集处理池1600个,1万亩果园进行了无公害化种植示范,果农人均收入8200元以上。目前,着重对7个行政村进行生态村创建工作,分别为:回龙村、兴隆村、新风村、岩口塘村、马鹿头村、李家塘村、神仙洞村,其中回龙村、兴隆村、新风村已成功申报为省级生态村。总的来说,2014年,管理区在“三项优先”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的下达的目标任务。2015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职,把“三项优先”工作做得更好,做出新成效。
第三篇:“坚持节水优先,建设海绵城市”
“坚持节水优先,建设海绵城市”活动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建设对于促进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积极引导全校师生节水、爱水、惜水的节水良好氛围,为新区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根据新区社会事业局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学校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坚持节水优先,建设海绵城市”
二、活动重点
全校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以基本国情、能源资源形势、节水节电等为重点内容的教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节水创意创作,牢固树立和培养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节能低碳理念和行为习惯,营造节约型绿色校园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时间:5月15日——5月24日
四、具体安排:
1.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1)创新宣传方式,以网站、板报、宣传画等为载体,广泛宣传节水知识,强化广大青少年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2)学校显示屏滚动播放节水宣传口号。
2.利用周一升旗仪式的时间举行节水宣传周启动仪式; 3.各班级开展以“坚持节水优先,建设海绵城市”为主题的板手抄报设计比赛。
(1)手抄报比赛主题:以“坚持节水优先,建设海绵城市”为主题,题目自拟。
(2)参赛对象:高一年级的全体班级。(3)活动要求:
①手抄报内容围绕主题进行构思,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作品采用水彩、蜡笔、漫画、文字等多种形式。
②参赛作品统一使用4K纸,单面设计,不可使用电脑制作。③作品背面右下角注明主要创作人姓名、指导老师、班级。每班上交作品不少于5份。
4.各班开展以“坚持节水优先,建设海绵城市”主题班会评比活动。
(1)班会主题: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为主题,题目自拟。(2)参赛对象:高一年级的全体班级。(3)活动要求:
①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从本班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立易于班级学生接受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熏陶,唤起共鸣,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②主题班会活动形式上要新颖,可采用讲、说、演、唱、奏、跳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衔接流畅,各环节设计自然合理,师生能自然互动。(4)评分细则:
①布置:根据主题班会内容,精心布置教室。环境营造得体,很好的烘托班会主题。
②主持:主持人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能灵活控制班会气氛。③主题:班会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④内容:班会内容能结合主题,针对本班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不空洞,贴近学生生活。内容设计合理,层次清晰;注意分层,面向全体。
⑤总结:班主任总结紧扣主题,发挥班主任在班会中主导作用。⑥效果:班会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响应强烈,效果好。
五、做好活动总结上报工作。
按照文件精神,做好宣传活动相关图片采集、资料汇总工作,并将节水宣传周活动总结于5月25日前报住局计财与基建管理处。
六、有关要求
1.充分认识开展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以建设生态文化为主线,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宣传节水理念,增强广大青少年节能意识,使节能宣传周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四篇: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加快建设生态长阳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 加快建设生态长阳
马尚云 吕学锋
2010年第2期 ——生态建设
近年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阳县)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跻身全省山区县(市)和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努力把长阳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山水画廊、最具浓郁巴土风情的文化名县、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梦境家园。
坚持生态优先
构建发展体系
结合国家贫困县的实际,长阳县将加快构建生态发展的三大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体系。生态就是竞争力,生态就是生产力。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立足现在的发展,更要着眼将来的发展。树立保护好长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江秀美的山水风光的理念,就是最大的政绩之一。在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体系中,认真贯彻落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争取省里早日出台《清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努力把长阳建成中国最美丽的山水画廊。
二是构建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以打造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和都镇湾天然色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抓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高山蔬菜、清江鱼、清江水果、茶叶、中药材、核桃、油茶、魔芋、马铃薯、生猪、山羊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比较效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着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殷实的新长阳。
三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我们将充分利用长阳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巴土文化品牌,积极促进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抓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认真挖掘、保护、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长阳建成最具浓郁巴土风情的文化名县。
建设生态产业
破解发展难题
针对长阳现实发展水平和山区立体生态实际,我们将统筹高山、中山和低山特色经济发展,按照“拓展特色基地、培植优势龙头、创建绿色品牌”的思路,重点发展“六大生态产业”。
一是发展核桃、油茶产业,打造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大县。木本油料适宜山地生长,可在荒山荒地栽培,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多年收益,被誉为“铁杆庄稼”。长阳适宜木本油料生长且栽培历史悠久,是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的理想区域。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促进食用油产业发展的机遇,作出了建设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大县的重大决定,把木本油料建设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战略工程加快推进,力争到2020年,全县发展木本油料基地100万亩,林农人均木本油料林基地达到3亩以上,产业年综合产值过30亿元,林农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
二是发展林下种植产业,打造“中国魔芋之乡”。花魔芋原产地在长阳,市场前景广阔,加工生产潜力巨大。全县正在按照“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合作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长阳建成板块基地10万亩、年创产值5亿元以上的全国魔芋产业大县。
三是发展名优茶产业,打造“中国优质绿茶之乡”。长阳是宜昌的重要产茶地之一。近年来,我县在调整结构、改良品种、争创名优上下功夫,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年产茶1100余吨,茶叶生产年综合效益达5000万元以上,茶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长阳茶叶,全县将在扶持茶园基地建设、加快新品种培育、扶优壮强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品牌上下功夫,力争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茶3000吨、年创产值过亿元,把长阳打造成“中国优质绿茶之乡”。
四是发展清江优质柑桔产业,打造“清江椪柑——柑桔之王品牌”。长阳县清江椪柑产业已经实现了从小面积种植到连片规模经营、从常规生产到标准化生产、从粗放上市到产品加工销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跨越发展。我们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加强疫病防控”的思路,大力发展椪柑产业,形成清江连片优质椪柑基地12万亩、年创产值2亿元以上的规模,打造一流精品名牌。
五是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天然色素产业园。长阳道地药材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其中“资丘木瓜”、“金福红栀”还载入了中华药典,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药材产业发展,以资丘木瓜、金福红栀、资丘独活为重点,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构建了以榔坪、都镇湾等地为重点的8万亩优质药材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木瓜、栀果GAP示范基地。
六是发展畜禽养殖产业,构建省级林业养殖基地。长阳具有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独特优势,传统生猪养殖和特色山羊养殖由来已久,其中长阳山羊板皮更是驰名中外。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着力构建畜禽健康安全生产体系,一举成为全省畜牧大县创建先进单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全省生猪、山羊养殖大县地位,加快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畜产品加工开发,力争年出栏生猪70万头以上、山羊35万只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使长阳成为省级特色养殖基地。
弘扬生态文化
增强发展动力
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长阳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将突出抓好生态文化建设,打造一批独具长阳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推进生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是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国家5A景区品牌。长阳拥有清江国家森林公园和清江画廊两个旅游知名品牌,先后建成了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二墩岩市级自然保护区和榔坪将军坳中国小鲵县级自然保护区。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巴楚林海—人类母亲”、“清江水—土家源”等主题,扩大长阳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影响力,争创清江画廊国家5A级风景区,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靓丽品牌。
二是积极举办各类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打造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我们要努力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森林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协调发展,让生态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作用。重点培育“清江椪柑文化节”、“榔坪木瓜花都文化节”等一批颇具长阳地方特色的群众性节庆活动文化品牌,大力推介“长阳巴山舞”、“撒叶尔嗬”、清江水上运动等文化名品,使之成为继承、发扬和繁荣民族地域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大力发展盆景奇石产业,打造盆景根艺奇石文化品牌。长阳根雕艺术,源自战国,桃木驱邪、鱼寓有余、仙鹤永寿,因袭传广,蔚然成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阳盆景、奇石文化蓬勃兴起,我们先后打造了湖北根艺盆景第一镇——高家堰镇和清江奇石两个新兴品牌,一批批新奇精美的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作者分别为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县长)
第五篇: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富民强区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富民强区
努力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胡春华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登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报11月10日讯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中,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圆满完成了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72亿元,年均增长17.6%;地方财政总收入由478.7亿元增加到1738亿元,年均增长29.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3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经济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农牧业基础地位日益巩固,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15.1∶45.4∶39.5演进为9.4∶54.5∶36.1。城镇化进程加快,五年新增城镇人口238.6万人,城镇化率提高8.3个百分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发展保障能力增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加强,整体恶化趋势趋缓、局部地区明显改善。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富民优先,五年累计投入1800多亿元,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全区各族人民普遍受益。努力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14.2万人,每年平均转移农牧民就业224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137元增加到17698元,年均实际增长1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989元增加到5530元,年均实际增长9.7%,去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居全国第10位和16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城乡生活困难群众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农村牧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和投资、财税、金融、行政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协作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对内开放,累计引进国内资金1万多亿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俄蒙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口岸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稳步增长,累计引进国外资金125亿美元。
内蒙古的跨越式发展,是从进入新世纪开始的。经过十年的努力,全区经济总量由千亿元跃上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百亿元跨过千亿元,一产比重由22.8%下降到9.4%,二产比重由37.9%提高到54.5%,城镇化率由42.7%提高到55.5%,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这一时期,是内蒙古发展进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本报11月10日讯
五年来,全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大和政协工作,各级人大、政协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加快,公民法制意识和社会法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不断加强。广泛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以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目标,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维稳第一责任。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为重点,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社会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有效预防、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始终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发展。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一批重要思想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改进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实施“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启动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富民强区战略
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报11月10日讯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在继续做大总量的同时,切实解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要通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加快改变欠发达面貌,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多极支撑的城镇体系和健全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团结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是新一届党委的第一要务。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十二五”末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缓解,生态恶化趋势有效遏制,节能节水减排实现预期目标,发展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牢牢抓住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这个中心任务,着眼全局,把握和坚持好以下原则:
——坚持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把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努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各族人民。
——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着力提高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水平,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必须把维护稳定作为基本前提,统筹抓好发展与稳定两件大事,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繁荣发展促进团结稳定,以团结稳定保障繁荣发展。
——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必须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持续积累的物质基础和不断改善的发展环境,全区上下干事创业、奋力赶超的发展氛围,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大动力。把握好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水平地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建设,我们完全可以在新时期实现内蒙古发展的新跨越。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脚踏实地的奋斗开创内蒙古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保障能力
本报11月10日讯
今后五年,要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保障能力,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全区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牧业,合理规划、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稳定发展粮食、肉类、乳类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发展林沙草产业。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打造更多农畜产品优质品牌,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依法推进土地和草牧场经
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制定完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组织实施力度,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优化提升第二产业。以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我区工业经济实力。加快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精深加工,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工业经济集群化发展,大力实施“双百亿工程”和“千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和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
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煤炭、化工、农畜产品等资源产品优势和口岸优势,建设一批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旅游业,提升草原、森林、沙漠、地质奇观等重点旅游景区水平,推出一批国内外驰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促进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制定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税收、用地、价格等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领域,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能源外送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快速铁路客运通道、铁路煤运通道、高等级公路、民航机场和跨境铁路、重点口岸公路等出区通道建设,提高区内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用两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高等级公路出区通道不畅问题。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连接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科技难题,集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努力在更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加大科技事业发展投入,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内蒙古的区位优势,全面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国发展大局,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要以融入周边发展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对内开放。推进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建设出海通道和临港产业基地,建设能源产业集聚区和重点经济区,形成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两个同步”“两个
达到”
确保各项民生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本报11月10日讯
民生建设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各族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实现“两个同步”、“两个达到”,是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对全区各族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确保各项民生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始终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来抓。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协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和支持创业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新生劳动力和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要大规模推进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调整优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努力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要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改善民生落到真金白银上。充分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引导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惠牧政策,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逐步缩小我区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区内地区间工资和津补贴差距。完善资源开发、征地拆迁补偿办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和产业化扶贫工程,努力消除绝对贫困。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按照先保后征原则,将被征地农牧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努力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活,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合理确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力度,进一步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和动漫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加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文化对外交流,传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大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力度,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保持民族教育国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扩大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覆盖面。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快发展蒙医药、中医药事业。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
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
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本报11月10日讯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协调推进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我区工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尤其要重视解决好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加强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和依法保护,有效控制资源开采的节奏、进度、规模,坚决摒弃无节制、粗放型开发方式,切实解决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开发布点过多等问题。积极构建循环工业体系,下大力抓好节能节水减排,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使能源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积极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建设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园区,实现集约发展。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强化技术创新,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加强相关设施建设,提高“三废”集中处理水平。加强水资源保护,严禁抽取地下水发展高耗水产业。
切实减轻传统农牧业对生态的影响。广种薄收、超载过牧是内蒙古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要加快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切实减轻我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推行农牧业规模集约经营,调整农牧业种养结构,在保障供给、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更多不宜种养的土地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稳步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积极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种植业向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集中。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加大草原森林保护执法检查力度,严禁滥垦滥伐、乱采乱挖。
积极构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多极支撑城镇体系。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发展盟市所在地中心城区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规模适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构建多极支撑的生态型城镇体系。要结合地区特色,强化城镇的生态特点,适度拉大框架,增加林草绿地,完善配套设施,加快生态城镇建设。要按照城市标准抓好县城建设,增强县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吸纳更多农牧民就地转移,充分发挥县城统筹城乡、保护生态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执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扎实推进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强森林保护建设,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认真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政策,建设好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加强重要江河及中小河流域治理,搞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矿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重金属防治和事故应急体系。加强生态管理,健全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我国重要的碳汇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动员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积极行动,保护我们的草原,保护我们的森林,保护我们的环境,让青山绿水常在、美丽与发展共赢。
扎实推进和谐内蒙古建设
更好地肩负起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
本报11月10日讯
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提高管党治党能力,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普及工作,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加强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大规模进行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开展学习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评价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促进学习的长效机制。
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下大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提高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推进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优化各级领导班子配备,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使用力度,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和导向,深入推进选人用人公信度提升工程,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推行差额选拔任用干部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坚持重在使用、以用为本,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加快培养本土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来。
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及时整顿软弱涣散嘎查村党组织,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党员队伍老化、嘎查村民委员会成员党员比例偏低等问题,夯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基础。适应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党员分布的新变化,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全面加强机关、学校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发展党员工作。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鼓励党政机关干部到基层工作,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社区任职工作机制。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政权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合理提高基层干部报酬待遇。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切实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切实提高管党治党
能力 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本报11月10日讯
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提高管党治党能力,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普及工作,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加强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大规模进行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开展学习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评价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促进学习的长效机制。
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下大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提高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推进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优化各级领导班子配备,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使用力度,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和导向,深入推进选人用人公信度提升工程,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推行差额选拔任用干部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坚持重在使用、以用为本,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加快培养本土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来。
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及时整顿软弱涣散嘎查村党组织,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党员队伍老化、嘎查村民委员会成员党员比例偏低等问题,夯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基础。适应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党员分布的新变化,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全面加强机关、学校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发展党员工作。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鼓励党政机关干部到基层工作,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社区任职工作机制。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政权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合理提高基层干部报酬待遇。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切实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