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
2013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第23讲 百家
争鸣和汉代儒学
1.“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能力,从材料中“无为而治”思想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2.(2011·高考福建文综卷)《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选D。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3.韩非子的主张之所以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A.其法治的主张是以广大臣民为对象的 B.在他的主张下国君不受法律的管束
C.他的主张客观上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 D.秦王嬴政正需要使其霸主地位合法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联系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4.(2012·温州八校联考)以下观点属于墨子的是()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民为贵”、“君为轻”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解析:选D。“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与墨子的“尚贤”观点一致,故选D项。5.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历史理解能力,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只是对待儒家的态度不一样,因此B为正确答案。6.(2010·高考重庆卷)(节选)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2: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3: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1,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
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2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3,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编订典籍等方面的贡献和孔子当时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目的可结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回答)。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同时结合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儒学、倡导民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史实进行回答。第(3)问也是考查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概括时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价值观”、“道德教育”、“进行现代转化”等。
答案:(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
一、选择题
1.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人物思想特点的能力,④明显不符合儒家思想特点。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项。2.(2012·丰台期末)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解析:选B。从材料得知为道家思想,因此选B。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解析:选C。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展,提倡“仁政”。墨子“兼爱”、反对战争的思想体现了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的渴望,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4.(2012·绍兴质检)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要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自然万物是变化的,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是老子的道家思想,②错误;韩非子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保守和守旧,强调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与时俱进,④错误。
5.右图是2009年国庆节庆典群众游行中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江苏彩车。彩车前部的灵芝形如意上方铺了一张绿色的“荷叶”,“荷
叶”有多层意思,“荷”“和”“河”“合”四字同音,自古以来就是表达吉祥如意的艺术符号。下列思想与之不符的是().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人性本恶 D.实行仁政
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和”的思想。A、B、D三项均与之相符,“人性本恶”与“和”的思想主题不相符,故选C。
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选C。A项“为政以德”,B项“以德兼人者王”都突出一个“德”字,是儒家德政思想的体现;D为明清之际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与题干要求正好相反;C为西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本题选C。
7.对右面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 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漫画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董仲舒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由此可知A、B、D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的是C。
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为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看,董仲舒认为百姓性本善良,但“善质”还没有体现出来,于是设立皇帝引导百姓到达善的境界,这是天意。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体现了其“君权神授”的思想。9.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产生影响的的因素有()①少年英锐,敢于进行思想创新
②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密切,对弊政危害有直接的感受 ③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①②是对其产生影响的内因,③是对其产生影响的外因。
10.仔细观察古人绘制的《科举考试图》(右图),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能促成广泛而持久的读书风尚
C.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D.有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选D。科举只考《四书》、《五经》,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1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西汉“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并不代表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故选D项。
12.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以民为本,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 解析:选A。“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的含义是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思想主张中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即三者的共性。三人都强调“仁”,即以民为本。
二、非选择题 13.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象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3: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中的三幅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据材料2、3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解析:这是一道有关孔子与儒家思想问题的综合性题目。材料1中提供的三幅图片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第(1)问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命题背景,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今天利用传统文化为依托,发展地方特色的旅游经济,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2)问材料2反映的是孔子的以德治民思想,材料3反映的是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而逐步确立起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地位。
答案:(1)信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倍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4.(2012·丽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他们主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法律加以详细的规定,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制定的„„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
材料2: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 材料3:„„到西汉中期,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急功近利,一反其先辈“清静无为”的方针,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外事四事,内兴功利”。在这样形势下,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的董仲舒新儒学便应运而生,而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
(1)依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家的这些原则”是哪些原则?为什么秦统治者采纳“法家的这些原则”?
(2)依据材料2,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建立新儒学的?(4)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统治思想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问,前一问从材料1中的前半部分内容即可概括,后一问要从战国后期政治发展趋势来回答;第(2)问,由材料2所述西汉建立初期的形势看出,法家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取代它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这在材料3的第一句中已有说明;第(3)问,注意“如何”这一答题要求,主要包括建立方式、思想内容等,即要体现出“新”;第(4)问,要在前几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答案:(1)原则:主张以法治国,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为法家的这些原则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
(3)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五行学说来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加强了君权;还提出了“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因素:历史发展的需要;巩固、维护统治的需要。
第二篇:201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选修第33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2: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如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扬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3: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1,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2、3来分析其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的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2: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
(2)材料2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从“土地分配方式”扩展到孝文帝改革的所有内容及影响。解答本题时,一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应用;二要注意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联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首先提炼材料信息,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第(2)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渊源”和“影响”。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渊源: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影响: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3.阅读材料:
材料1: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2: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4:(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1中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2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2,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3、4,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解析:(1)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就是“冗官”了;(2)第一问调动、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3)本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4)本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答案:(1)冗官。(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2:(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3: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
(2)结合材料2、3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
(4)对于是否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天的深化改革有极强的启迪意义。因此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对变法的评价认识是高考的重点所在。第(1)题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题从材料信息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即可。第(3)题从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来分析。第(4)题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阶级属性分析。
答案:(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
(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3)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4)没有区别。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第三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28课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
解析 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老子指出世界的本源是“道”,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奠定了后世的哲学基础。故选B项。
答案 B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孝悌”、“仁之本”,由此判断是儒家思想,四个人物中,只有孔子属于儒家,故选C项。
答案 C 3.“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解析 从“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判定是儒家思想,先秦时期的孔子是希望保持原有的统治秩序。墨家代表平民阶层,主张“非攻”,法家主张变革等,道家则主张无为。
答案 A 4.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汉武帝建立内朝
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
答案 A 11.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材料所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私学出现,墨家学派也可以兴办私学。
答案 D 12.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作用与下列哪些思想家观点相似()A.韩非子 董仲舒
B.韩非子 孟子
C.老子 董仲舒
D.荀子 庄子
解析 墨子的主张有共同的“义”社会才会安定,它的作用是统一人们的思想。董仲舒实行大一统,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材料二 “国学热”下《百家讲坛》“制造”的“学术明星”于丹,讲完《论语》后说《庄子》,引发了各界热烈的争论。
(1)根据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国学热”背景下这些思想遗产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价值,并举例说明。
解析 第(1)问,解答本题应在理解“民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应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有关思想。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
第四篇: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
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
[考 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 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①政治上:提出了“仁”和“ ”的学说;注 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②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1)孔子的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③整编文献:《诗》、《书》、《礼》、《乐》、《易》、 《春秋》。②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
(2)孟子的思想
”的学说。③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学说,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①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另一方面,又提出了“
”(3)荀子的思想 的思想。②关于“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 是把握“礼”。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思维升华 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同时也要注意荀子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2.老庄之学
①认为“ ”是世界的根本。指出事物具 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1)老子的思想②老子的理想社会是“
”的社 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限和差别。(2)庄子的思想②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 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 要影响。3.法家思想
(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①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
(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使秦国实力强大起来。
(4)韩非:吸收______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及时变法。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 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5)影响②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
体系中, 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4.墨家思想
(1)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______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方法点拨 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学习时要注意归纳:(1)治国上,儒家主张(2)在人性上,“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二、汉代儒学 1.“焚书坑儒”批判
(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
(2)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
①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1)背景②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养士求贤,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2)确立: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3)影响 地位。②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3.太学的出现 校。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
(1)汉武帝创办了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其中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2)意义: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还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易混易错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演变。
(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史论要旨 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和西汉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种文化政策实际上都是文化的专制,用文化的专制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 统治的目的。
“百家争鸣”
主题1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地位
(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
(3)法家: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备受统治者推崇。
(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
主题2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强调德治、仁政有利于争取民心,巩固统治,与当今“以德治国”、“重视民生”、“以人为本”理念有相通性。
史料二 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法家强调实事求是、及时改革的治国主张及发展史观成为历代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题1 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名师点津 董仲舒新儒学的“新”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主题2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
史料一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天子受命于天,“受命之君,” 主”即皇帝。他说: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意之所予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史料二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话的主题,思想文化的一统有利于政治的一统,也
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主题3 评价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1)积极: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2)消极: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②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例1(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 C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实施“仁政”与“分田制禄”间的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山东高考)“视人之国,例2(2010·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一是理解引言的意思,二是清楚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本题容易误选为儒家“仁爱”思想。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的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例3(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并进行问题转换。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是体现民本、仁爱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的影响。能力立意上注重文言文阅读和信息获取、不同流派思想的比较能力。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思想道德规范建设
1.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古代民本思想
2.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
()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 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 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题点 核心概念——“天人感应”说
3.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追求真善美,遵纪守法
4.“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一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
()
C.道家
D.墨家 题点 有关儒家思想的新材料
5.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 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2.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 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B.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
()()
()3.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
A.“因民之利而利之” B.“兼相爱、交相利”
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B.孟子 D.韩非子
()C.董仲舒
()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 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6.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人物最反对这一主张的是
A.老子
C.韩非
B.墨子 D.黄宗羲
()()7.下列关于先秦儒家学说的表述,正确的是
A.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B.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与佛、道思想融为一体
D.是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的学说
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
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9.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
C.老子“无为”思想
B.孟子“性善论”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10.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
文化中吸取哪些有益的思想 A.民本思想
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天人感应”
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
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
——《大学》
材料三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材料四 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8分)(2)根据材料二,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儒家社会道德观。(6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6分)
——《朱子语类》 ——苏格拉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故一则治,” 篇宣称:国危无日矣。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
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 《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8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1)①礼(2)②仁政
(3)①制天命而用之 2.(1)①道 ②小国寡民 3.(4)道家(5)②儒学 4.(2)汉代 命题探究
1.A 2.B 3.B 4.A 5.D
课时规范训练
1.B 2.C 3.C 4.C 5.C 6.B 7.D 8.C 9.D 10.B 11.C 12.D
13.(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或主张德治,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2)修身、齐家、平天下(围绕该主旨的说法都可以)。
(3)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14.(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第五篇: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47练百家争鸣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47练 百家
争鸣
[训练目标] 1.“百家争鸣”的原因、意义。2.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3.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小题精练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 C.士的兴起
B.商人地位提高 D.“学在民间”
2.(2017·凉山适应性检测)《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②③④ C.③④
B.①②③ D.①④
3.(2016·淮南一模)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 C.认为“人性本善”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4.(2017·茂名适应性考试)“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A.道家 C.程朱理学
B.佛教 D.陆王心学
5.(2016·重庆一模)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A.“兼相爱,交相利”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6.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7.(2016·湖南五市十校模拟)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8.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但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但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大题优练
9.(2016·永州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精析
1.A [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是指诸子“百家争鸣”,属于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2.A [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 3.D [“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的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4.A [道家思想讲求自然无为,重视辩证思维,材料中“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计白当黑”“有无相生”“虚实相象”,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而佛教思想重视修性,材料没有体现个人修性的情况,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将儒家道德上升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没有体现对儒家道德的强调,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材料没有强调个人的思想是世界本原,故D项错误。] 5.D [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6.C [结合儒学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用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其被官方采用的原因,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用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 7.B [材料中仅列举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 4 子主张“兼爱”思想,而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主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开历史倒车,故A项错误;社会进步有时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道德沦丧,因而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等主张,说明社会的进步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二者在短时间内是矛盾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对三代时期的向往,并未体现出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潮流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对三代向往的思想家的主张,并没有体现先秦诸子的各派主张,没有反映出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故D项错误。] 8.B 9.(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第(1)问根据儒家对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小问回忆所学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