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实证研究(共5篇)

时间:2019-05-14 22:2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实证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实证研究》。

第一篇: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实证研究

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实证

研究

【摘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员组织建设,抓好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和党性意识教育;注重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改变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上缺少创新。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创新路径 大学生党员

一、大学生党员

(1)部分大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入党动机不纯。部分学生把入党当成未来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部分学生党员党性知识淡薄,表现为: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不劝阻,不教育,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理论素养不够。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对其思想素养方面要求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学生党员以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的理由放松甚至忽略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基层党组织的党课不重视。

(2)大学生党员理想现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研究丰富,教育形式与方式得到拓展的研究较多,引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专门研究较少,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阐述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对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思路还不够系统,只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基层党组织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摆在高校党建面前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使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则是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于对“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势在必行。创造性地把选修课和党课合二为一。开设“中国共产党基础知识”课程,并纳入公共选修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加强学生党建和思想理论教育,拉近党课与学生间的距离,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构筑大学生党员和基层支部的交流平台。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必须使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构筑大学生党员和基层支部的交流平台,这对于其形成崇高理想信念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大学生党员的考核机制。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多数没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考核,促使高校基层党支部从下到上涌现出“正能量”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使大学生理想信念强有力发展的有力保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现当代大学生都存在着注重理论,轻实践,这也就成为了致使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虚的假象,只有改变这一理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会提高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性,使大学生党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三、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重点

建设大学生党员交流平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不同,不可一并抽象化处理,并且进行针对性地总结。此外,建立大学生交流平台,不仅会解决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也会使双方相互促进,从而增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贯穿整个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而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和政治理论,都来源于此,所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体化的师资队伍。老师永远是学生理想和信念成形的引导着与授予者,一体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从而改善过去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团队化的学习组织。对于大学生而言,团队化的学习,正是一个可以完善自身学习缺陷不足的一种方式,团队之中团结合作,取长补短,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团队意识,才会从中获取创新与实践经验,才会真正的把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与丰富,从而对自身理想信念的要求,更加坚定与执着,使大学生在崇高的理想,指引下成为党组织优秀分子。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理论再教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党员再教育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判别大学生党员是否能够树立崇高理想的关键。理论再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敏感性,进一步巩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为“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核心”基础。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难点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特性不突出,缺乏针对性。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注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不突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无实践章程,这使得大学生对许多社会问题认识缺乏科学的判断。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方式陈旧,缺乏时代创新。发展党员,从写入党申请书开始,直到支部通过其为中共预备党员,这些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固有的程序使不少学生入党申请书就像例行公事,套用旧版本。如果能改变这种框架式的教育模式,将对学生们的教育方式革新化,那么,不仅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帮助,对理想信念的创新也会有所帮助。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不协调。仅把发展学生党员的人数作为衡量支部工作开展的成效,因而对学生思想深层次的了解有所欠缺,导致了这种数量和质量不协调的情况,如果能正视这一问题,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教育也会有所帮助。

五、本课题研究形成的重要观点和成果

(1)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的重要观点。改变大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创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党员考核机制,以理论再教育理论为基础,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提供强有力的“核心”基础。

(2)对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的新观点和成果。着重把握对大学生党员生活上的关心和教育,通过大学生党员与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奠定基础。并且新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大学生“选修课与党课合二为一”的模式已在高校中广泛的开始运用,在其过程中得到的成果与检验,将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开启一扇新的大门。

第二篇: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理想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其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与方法论,贯穿整个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认知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这一方法论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具备考察的唯物性和考察的辩证性。所谓考察的唯物性,是要求教育者在认知理想信念教育的各类问题时,不带预判、不怀偏见、不作保留地接触实际情况,要多采用那些可以获得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的认知方法,例如亲身体验、实地调研、访问面谈,而应少采取那种通过粗阅材料、道听报告、偶闻消息的方式方法。所谓考察的辩证性,是指考察时既要深入实际,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当辩证地认识矛盾,即要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论证等方法把握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矛盾,一是要把握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比如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运行状况;二是要把握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比如当前教育进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隐患和事例;三是把握所谓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比如教育对象在时代变迁下的整体性心理变化。分析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掌握了教育进程中的基本现实及代表性矛盾后,需要对具体问题中的矛盾进行分析,即要分析问题中矛盾的相对构成,分析具体问题中矛盾的主次性、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论原则具体对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与创新工作而言,包含两个基本要求,一是需要以具体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二是需要以具体的分析方法为途径。矛盾分析过程要以具体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是要求教育者在分析具体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中的矛盾组成时,时刻不能忘记矛盾交织所导致的问题是什么,矛盾的分析应当有其具体的任务,正如列宁所说:在具体的环境中必须提出具体的政治任务,(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变化的。所谓矛盾分析过程必须以具体的分析方法为途径,要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抽象、综合等方法,甚至将之完全代替具体分析方法的误区。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不同,矛盾组成和表现自然也就不同,不可一并抽象化处理。研究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论--“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主张是“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具体而言, 一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即着眼于历史必然性的批判,寻找理想信念教育中问题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具体条件。教育问题不会凭空生成,要解决问题,就要正视历史,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从问题产生的根源性条件入手,把握其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内在逻辑的关系;二是内在否定的原则,事物都是自我实现同时也是自我否定的,而且两种倾向的推动力是相同的,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困境产生的一些社会因素、内部原因,如果妥善处理,同样可以成为改良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例如教育对象自我个性的凸显也能够带来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信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能够带来教育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三是制高点批判原则。不同层次、不同区域高校在强化和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时,绝不能抛离自身的传统及经验,为求新颖或是政绩而凭空架设一些“新模式”、“新体系”、“新方案”,而要踏实以历史材料为出发点,从自身历史中萃取逻辑,以逻辑预见历史,使各种教育模式、教学方案集中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疏导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和创新教育过程的理论方案最终都是为了将这种具体化的模式付诸教育实践。在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一方面要认识到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依存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理论方法与实践方法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作用。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高

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优势,积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外的学科力量、学生自身力量乃至社会力量参与到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范畴中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更多的研究方法、实践思路。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的对立性在于其作用的对象不同、运用的环境不同;两者的统一性在于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有效改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健康积极的争鸣、研讨和交流,加强理论学者和实践教员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各种方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适宜的运用,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化与创新随时随境都能有方可用、有法可循,使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及时转换理论视角,准确把握实践方向,正确应对时代呼唤,及时解答现实问题,从而永葆生机和活力。(来源:光明日报)

第三篇: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摘 要: 大学生成长档案是以成长手册的形式,分层分类记录大学生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全面发展的过程。立足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存在的机制不完善、形式不丰富、载体较单一等问题,成长档案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记录学生党员的成长全程,而且有利于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动态管理与科学评价。基层学生党组织应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广泛征集意见,分层分类实施,健全档案制度,促进过程管理,强化动态指导,真正实现大学生党员的常态化、全程化教育。

关键词: 学生党员 常态化教育 创新路径 成长档案

常态化教育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其实施成效直接关系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有力影响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党建水平的大局。“成长档案作为一种课程评价方法,最早使用于画家、摄影师等艺术工作者”[1]。他们通过收集艺术生涯的代表性作品,记录艺术生涯的发展过程。后来成长档案被中小学广泛应用,作为过程性评价载体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历程。大学生成长档案即是以成长手册的形式,分层分类记录大学生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全面发展的过程,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力求实现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考核全程化、动态化跟踪,从而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高校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上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常态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体制机制上还不够系统规范,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

1.常态化教育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常态化教育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但囿于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因素,部分高校缺乏对常态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教育培养规划还不够系统健全,常态化教育的制度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在部分高校的党建制度体系中,常态化教育还未真正在基层学生党组织盖边沉底,尤其是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模式作为参照,这就使得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方面的缺位,大学生党建工作易于出现“重前期选拔,轻后期培养”、“重发展结果,轻教育过程”的问题,从而影响基层学生党组织先进性的发挥。

2.常态化教育的形式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直接导致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缺乏常态性与科学性。如今,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主要是以党校的分级培训、递交思想汇报、组织生活会、集中性的主题教育为主,缺少有特色、有品牌影响力的常态化平台,大学生党员的自我学习、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缺乏载体支撑。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常态化教育,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必须面临的问题。单一的教育形式不仅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党员自我发展的内驱性,而且无法保障党员教育培养的实效性,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较低。

3.常态化教育的评价载体有待进一步补充。优化评价机制是推进党员常态化教育的重要动力,在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中,党员教育培养的评价载体比较单一,主要是以程序性的档案记录为主,如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考察登记表,预备党员教育考察登记表,团组织推优表,群众座谈会会议记录等,更偏重于对党员教育培养的结果评价与定性评价,在定量与过程评价方面有所欠缺。对正式党员而言,甚至缺乏程序性的档案记录,正式党员的再教育严重缺乏评价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正式党员的常态化教育质量,不利于保持学生党员的纯洁性与先进性。

二、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对常态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是一种“科学的、规范的、动态地记录高校大学生在党员发展、教育与管理等综合内容的资料的综合”[2]。它不仅全面反映了大学生党员的成长过程,而且为党员的常态化教育提供了集记录、管理与评价于一体的载体。

1.有利于全面记录党员常态化教育的过程。成长档案以学校党委、党支部对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要求为指导,力求从基本信息、思想学习、学风帮扶、素质能力培养、服务实践等多方面、全程化记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与自我提高的收获。其中不仅注重教育过程的记录,而且突出收获体会的总结,比如在基本信息部分,既包括学分绩点、素质能力培养学分等数字的记录,又包括思想汇报、党团学习等内容的总结,大大丰富了传统的党员教育档案模式,能够使常态化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记录有查,更加立体化、过程化。党员记录成长档案的过程,也是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的过程,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增强永葆先进性的自觉意识。

2.有利于实现对党员教育的跟踪动态管理。成长档案伴随党员教育的始终,能够全面反映党员受教育的全过程。比如在思想学习模块,成长档案即会从党团教育、思想学习、思想汇报等三个层次记录党员的思想成长过程。入党介绍人或入党联系人通过定期对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档案的考察,党支委及党建辅导员通过对正式党员成长档案的评价,能够及时掌握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政治、专业学习、服务师生等方面的情况,并及时针对他们在思想与行动的不足,提出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可行化建议,为他们发展自我提供有力指导。尤其是对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档案的定期考察,有利于增强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3.有利于为党员教育培养提供常态化评价载体。常态化评价载体有利于及时对大学生党员教育进行实效性评估,有利于大学生党员时时、处处总结学习成果,记录成长过程,有利于入党介绍人或入党联系人全面了解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的受教育情况,从而增强党员教育培养的针对性、个性化。成长档案作为党员教育培养的常态化评价载体,有效补充了以程序性档案为主的档案体系、翔实的过程记录、生动的体会总结,使党员教育更全程化、科学化、生动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党员质量,督促学生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意识,发挥服务师生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步骤

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应紧密围绕高校的人才目标,因校制宜,结合各高校、院系的人才培养实际,科学制定成长档案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成长档案对党员常态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1.广泛征集意见,分层分类实施。党员成长档案应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广泛征集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照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不同教育培养要求,分层分类设计档案内容,在统一的设计框架下应更加凸显成长档案的个性化,发挥成长档案对党员个体发展的指导意义。在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档案方面,应包括积极分子在思想学习、党团教育、党校培训、公益实践、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长记录;相较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档案而言,党员成长档案应在其基础上,增添党员示范服务岗、党员岗位实习、党员联系宿舍记录情况表等内容,体现出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不同要求。

2.健全档案制度,促进过程管理。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制度化管理,起草出台《大学生成长档案管理办法》,明确各类成长档案的填写要求与管理规范,建构制度完善、分层分类的成长档案体系。档案填写人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记录个人在思想学习、学风帮扶、专题实践、志愿公益等方面的活动记录与收获体验,科学总结自己在党员教育培养过程中的思想认识历程。入党介绍人与入党联系人应以党小组会为组织载体,定期收集、评估教育培养对象成长档案的填写质量,对填写态度不认真、填写内容不真实的个体提出改正的意见,督促其限期整改,确保成长档案制度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3.强化动态指导,实现常态教育。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成长档案在党员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在成长档案考察意见模块中,入党介绍人或入党联系人应通过定期谈话与非正式沟通的方式,系统了解教育培养对象的成长档案内容与实际行动表现,客观、公正、全面地对教育培养对象进行发展评价,在充分肯定教育培养对象积极进步的基础上,及时指出其在思想学习、学风帮扶、服务师生、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改进方向,引导他们更加坚定理想信仰,增强服务师生的本领。成长档案的记录情况应作为发展对象确立、预备党员转正、正式党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党员成长档案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常态化教育的重要抓手与载体,对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无疑具有创新性意义。作为学生党员程序性档案的有益补充,它以“记录思想成长,促进常态教育”为主旨,既是一部学生党员不断追求思想进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发展记录册,又是一份激励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彰显模范作用的考核表。基层学生党组织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制度,努力为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永葆学生党员先进性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鹏飞.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党员“成长档案”构建[J].山东档案,2015(5):38.[2]邓寿群.高校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构建初探[J].兰台世界,2012(35):103.课题项目:2015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校企协同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常态化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JYDJ-YB005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大学生党员全过程、常态化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DJSJ2015B0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全员育人视角下思政教育方法与路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DJYJ2015B01。

第四篇: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

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

摘要: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升自我,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成才。基层团组织是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有效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及引领功能,更好地探索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路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 创新 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54-02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为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我们要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开辟第二课堂活动路径为抓手,以夯实基层团支部服务能力为保障,开辟基于学科特色的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机制,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基层团组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服务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团组织可以紧密联系广大大学生,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由于基层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及积极引领作用,我们要有效地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层团组织工作有机结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基层团组织要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打造学生锻炼自我的实践平台,有力抓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探索基层团支部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机制,调动基层团支部以及广大团员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让学生们收获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锻炼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们自觉用自我的青春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做科研创新的践行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

二、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

学院团委以“化学科技节”为基础,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设计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切实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将原来覆盖于学院科技协会的活动辐射于学院各个基层团支部,且从“学化学、赛化学、用化学”的创新主题扩大为“科技创业争先锋,化学创新助我行”集知识性、实验性、创新性、挑战性、文化性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旨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引领全院学生增强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践行“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通过实践探索,学院团委着力打造以科技实践为基础,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以科技立项为平台,增强创新创业知识;以专业竞赛为抓手,提高创新创新素质;以创业实践为依托,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服务路径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机制,提高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质量,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一)以科技实践为基础,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在基层团支部中开展“创新创业伴我行”团日活动,旨在通过普及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在全院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其中主题可以以创新创业知识调研、科技in生活――科技知识进社区、青春行科普行――趣味科普知识进小学等实践活动,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大家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强化同学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向更多人普及科技科普知识,提升社会各个阶层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发挥专业优势,打造精品科技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开拓创新创业思路,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学院团委组织各个团支部将趣味化学实验和科普活动带进天津河西区中心小学、南开新星小学、南开区实验小学、万科实验模范小学、南开区阳光100小学等五所小学及龙江里、天华里、邓店新苑三个社区,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带出课堂,走进小学、走进社区,用心意创造新意,努力营造“科技强国、创新圆梦”的良好氛围。通过社区食品安全科普活动,以宣讲、互动及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让消费者掌握食品优劣的辨别方法,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共同营造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同时用自身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使全社会体会到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让更多的人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热爱化学。

(二)以科技立项为平台,增强创新创业知识

通过科技立项、科技讲堂、科技英语沙龙、学生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夯实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结合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帮助学生开阔学生的实验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了解科技创新项目,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实验思路。通过开设创业讲座、宣讲、培训、沙龙等特色活动,以广大团员青年关注且喜欢的方式,增强创新创业知识,燃起学生们的创业热情。例如学院团委通过开展“未来千人计划”项目科技立项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开展创新项目,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参与科研创新的内生动力。以“未来千人计划”本科生科研立项活动为平台,探索基层团委服务师生携手科研、培育创新人才的新模式。通过科研立项,引领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圆梦人,鼓励学生要有勇于创新、敢于引领的境界和格局。学院团委以此科研立项为探索,努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努力在学院内营造人人参与科研创新的良好局面,让学院真正成为“未来千人”诞生的摇篮,在全院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以专业竞赛为抓手,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在学院内举办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竞赛,为选拔与参与市级、国家级比赛做准备,在比赛中学生可以夯实基础知识,得到专业教师的专业指导,还可以了解到评委的相关建议,能够更好地以比赛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素质。通过评选科技创新标兵、树立榜样的力量以及在科技创新竞争中增强创新意识,激励各个基层团支部更多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身边的科技创新榜样标兵,使其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自觉培养勇于探索、钻研学术的创新精神,引领学生做学生中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锐意进取的科研先锋,推动学院良好学风建设。

(四)以创业实践为依托,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创业,学院团委举办“科创杯”创业大赛,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让同学们感受化学精髓,领悟科技精神的同时,将这种化学创新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职业中,并设计自己的创业生涯规划,善于发现专业知识领域的创业元素,通过切身参与创业,积累经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做到“敢创业!创好业!”。

通过发挥基层团组织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组织作用及引领作用,有效探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营造“创新创业正当时”的良好氛围,让同学们勇于创新,敢于??业,用创新引领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广大学生完成自我的创新梦、创业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一波.“四融合”在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21-22.[2] 李红亮,张琼.关于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探析[J].科技视界,2016(8):135.责任编辑:孙 瑶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产业纷纷出现,很多都是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的产业,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下的主要趋势了。自媒体的出现更是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自媒体的应用逐渐走进高校教育中,高校教育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是重要的部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自己和高校教育都有重要意义,自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路径

自媒体是一种交流技术平台,信息传播者可以通过自媒体途径来传递和发布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发布的信息可以和大众分享。有些使用者的内心你真实想法是不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在自媒体平台上可以充分地发泄出来,数据显示,使用自媒体最多的就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业余生活的丰富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实现。但是,网络的使用必然是利弊相伴的,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高效必须要构建自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自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个性十足,人格彰显。

在心理学上,把人格类型进行分类,认为人类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层面,其中,本我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我,在行为实践中遵循快乐原则,追求个体生物性需要;

自我个性是在社会行为处事中遵循现实的原则,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注重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

超我的个性是一种理想状态,在自我个性和社会行为中表现出偏向理想性的趋势,与他人的交往和对于自己从事的活动追求尽善尽美,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的性格也是不同的。当代大学生的很多群体都是拥有多种的人格,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其特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特征,使得大学生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在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平时同学眼中的那个他,在自媒体平台上所展现出来的可能是有很大差别的,在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把很多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有时候更是肆意妄为的表达,这不是好的发展趋势,反而会起到助推个性发展的负面作用。同时,也削弱了部分大学生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高度依赖网络,缺少现实人际交往。

在我国的现在的社会中,尤其是高校校园中,走在路上,几乎都是满屏的低头族,一人一部手机,就是最现实的大学生生活现状,在自媒体平台上,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可以完全不受自

身家庭和能力、周围环境的干扰,即使是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优越,他们仍然可以自由、自信的发表言论,与人交流,大大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求。所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了,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了。缺少现实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性格培养的明显短板了,自媒体的使用的却可以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还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快速获取信息资源。虽然网络人际交往的优势很有多,也符合大学生所需,但是,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会降低大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和欲望,很多的学生完全沉迷网络世界,最后就是失去社交能力,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大学生该有的人格。

(三)受网络影响大,缺乏独立思考意识。

自媒体的优势是自由,任何的人都可以对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不受束缚,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各种新闻资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家都可以平等、开放的获取,很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其生活的重心不再是对学业的学习,而是用更多的业余生活来丰富自己的状态。其中,自媒体信息传播可以大大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参与舆论的心理需要,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可以说是体现在每个方面,在网络世界,学生们逐渐地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事件几乎没有自己的看法,完全受到网络评语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一)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传统的媒体中,例如,报纸、电视、电台等,人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新闻信息,但是并不能自由的平等的发表言论,参与到媒体事件中,自媒体的出现完全弥补了这些不足,自媒体传播行为具有显著的个体化、自主性、圈群化等特征。在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于不和他人进行现实交流的想法都可以发表出来,在自媒体平台,他们可以是一个新的、自主的个体,分享个人生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媒体的特点,明确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学生可以将烦恼、困惑、难言之隐等自如地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大大的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学时期,是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由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所以,高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是非常关键的,好的人格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在进行专业提升的同时用更加健康的心理来为自己的生活增加色彩。如果学生拥有不健康的人格,那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表

现出一些过激的、不同寻常的行为,其结果不仅仅是伤害学生自己,可能还会影响他人,所以,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行为是进行其他学习行为的重要基础。在当今的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进行资源共享,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对于自己人际交往的需要,在自媒体平台上都可以实现,逐渐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认知,面对网络的不良诱惑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这样的现状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开展起来有难度,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内容面临着巨大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才能提高教学的有趣性与有效性。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自媒体平台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了,其专业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培养都是被网络方式影响的。但是,大学生自己通过自媒体所获得的信息和养成的行为习惯、认知能力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网络的诱惑,大学上的心理健康发展可能会存在偏差,所以,健康心里的形成仍然依赖于高校教师的教育。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针对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例如,高校中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测评,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学生消

除心理困扰,提高心理维护能力。

(二)利用自媒体,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每个学上的心理动态都可以被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自媒体平台中的微信、qq空间、微博等平台是使用量做多的,在这些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现自己的个人兴趣、思想、情感等。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就是学生心理的表现,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更好地了解学生、走近学生,针对学生心理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班级心理委员要定期通过同学的社交平台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对于潜在的不健康心理或者有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疏导,严重者报告给老师,避免酿成大祸。

(三)充分运用自媒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自媒体的优势源于网络的使用,网络的便捷可以为高校创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的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工作。例如,可以建立校园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每天定期发送推文;

学校可以以专业为单位组织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心理话题讨论,充分利用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媒体平台的应用都是当今社会的焦点,两者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结合起来,相互推动工作的进行。为了让自媒体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行为,高校要优化网络资源,打造高校自媒体平台,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

下载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实证研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实证研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电力学院关于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上海电力学院关于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群众评议的通知 各党总支: 根据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通知(沪创组[2011]23号)以及市教卫党委《关于对基层党......

    论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面临的挑战 1.多元化的思潮带来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思潮,如经济全球化的思潮,自由主义......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新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科学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为期一个月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即将结束,在培训期间,重读《共产党宣言》,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一年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小编整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人文学院04政教苏明丽 [内容摘要]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

    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

    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 基层党组织,是党与职工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党组织最基层的组织。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一份子,基层党组织是否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关键在......

    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证研究

    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证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高,电脑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儿,互联网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网络,作为一种能够迅速......

    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推动党和群众的联系、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

    基层党组织如何搞好党员思想教育创新的思考专题

    基层党组织如何搞好党员思想教育创新的思考 基层党组织如何搞好党员思想教育创新的思考 ●张菊生 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素质,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建设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