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时间:2019-05-14 22:3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篇: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判断题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三、简述题

1.简述态度的内涵。

(1)态度是一种主体指向于客体的心理倾向。(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2.简述品德的内涵。

(1)品德形成的后天生。(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3)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4)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3.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 三个方面构成。

(2)二者也有区别。表现在: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3)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学校及学校教育。

(4)同伴群体。个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5.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

(1)说服。(2)榜样示范。(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奖励与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等。

四、论述题

1.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

(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4)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2.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 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3.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8)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4.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价值辨析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

(2)赞赏阶段。包括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

(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5.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

(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又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学)

1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支约,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须从的愿望。

2、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已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为到规则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已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中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与言行一致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3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的行为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1鲁姆等将态度的水平分为接受、____反应、评价、及组织和__________。

2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3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4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5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__遵守法规取向_。

6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7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______。

8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9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11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第三篇:2011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辅导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讲义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4.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4)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5.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个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2)习俗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总之,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①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在10岁前大都处于第一种水平;13岁前后半数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人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②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③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总体看来,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关键年龄在三年级(9岁左右)。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依从阶段的特征表现为;行为、观点是受外界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也是影响因素。

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10.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进行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一般认为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2)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11.利用群体约定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基本操作程序: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程序操作如下: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如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12.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过错行为与道德不良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区别:(1)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2)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第四篇: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收获

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收获

福泉市仙桥乡陶军小学 王晋琼

在《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的学习中,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为他律与自律阶段。0-9岁的孩子由于处于品德形成和意识培养阶段,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和能力,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监督。这就是所谓的他律。而大一些的孩子由于积累了一定的品德判断标准,开始有了自我判断的意识,并自觉的与自身进行对比,使自己符合品德标准,这就是自律。” 也就是说,三年级以下的孩子需要我们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教给他们什么是对的,符合品德标准的,并且对他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加强监督管理。而三年级以后的孩子他们已经形成一定的品德意识,会对自己进行品德自评和向品德标准靠拢,这时候老师会相对轻松。那么,我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学生从低年级就注重品德形成的培养,那么,高年级以后品德管理将不再那么困难。也就是说一切要“赢”在起跑线上,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千万不能放松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多花点时间和力气观察孩子、陪伴孩子、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也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喽。

因此,以后面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一定要耐心、细心、关心,做好他们的品德引导者和监督者。

第五篇:态度和品德的养成

态度和品德的养成

一、概述

1、态度的定义:

2、对态度的理解:(3条)

3、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 基中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核心

4、品德的含义:

5、对品德的理解:

品德形成的后天性:个体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社会规范的体现

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偶尔为之的表现不能称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行成。

品德表现的行为性;品德是人凭选择所习得的习性,是道德行为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

品德抉择的自觉性:表现在品德的形成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观念为基础,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能凭借一定的判断自觉自愿地、创造性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6、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定义)

(2)道德的社会共同性。适应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同一社会各阶段所共有

(3)道德的阶级性。表现为各个阶级者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品德为转移。

7、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区别

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B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存在和品德高低为转移,不同社会有不同道德标准;品德的形成不仅受社会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C道德是社会学或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8、品德与性格(个性)等的不同。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性格则是指个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且一贯的表现。性格中既有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也有不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因此品德与性格有重合的部分,但又不完全相同。

9、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当一定的道德认识和相应的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相结合并产生共鸣时,便会构成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道德动机。即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实际上是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能动作用。

(4)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0、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相同点:

区别:

(1)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内化程度不同。态度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为:接受即注意,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等。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己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二、品德发展的相关理论

1、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确立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思维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阶段(2—8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为服从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这一阶段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这一阶段又叫单纯的个人规则道德发展阶段。

(2)权威阶段(5---8)这一时期儿童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关于惩罚: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越厉害越公平。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

11、12岁)思维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关于惩罚: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此时才是真正达到了自律阶段。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2、对皮理论的评价:

(1)在认知发民菜和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认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赖于道德认识,价值判断有赖于事实判断。

(2)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道德发展过程中量和质的问题,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由于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关于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在儿童获得社会经验方面,教育不仅可以控制不利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而且还可以创造一些有利于道德发展的条件使儿童接触和了解社会。(4)不足:他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道德判断的基础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的协作,不是成人的教育榜样。从而否定了榜样的作用。

(5)他虽揭示了道德认识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情感和意志的作用,但忽视了行的因素

(6)皮所讲的成人的强制是一些切来自儿童外部的东西,没有区分成人向儿童灌输一定的道德规则同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儿童采取一定言行之间的差别。因而绝对否定成人约束对儿童道德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

3、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推测,而是由外在要求而定

A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 B朴素的利己主义: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

(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C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好孩子取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D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E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F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过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

包括从众与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自愿也可能是被迫。被迫的服从叫顺从。从众是自愿的。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是态度和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3)、内化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性。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等和一致性的需要,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四、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如何做到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树立良好的榜样应注意什么问题?

3、利用群体约定

群体约定的操作程序是什么?

4、价值辨析

价值辨析的阶段和过程是什么?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6、其他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

下载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推荐五篇)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学习态度的实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

    2019河源教师招聘考试如何区分态度与品德

    2019河源教师招聘考试如何区分态度与品德 一、心情与道德的差异 首要,从概念上看,他们就存在差异,心情是经过学习而构成的、影响个人行为挑选的内部预备状况或反响的倾向性。道......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许永峰 (韶关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 摘要: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又令广大父母和教师头疼的问题,本文从家......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摘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指引着人们具有良好的行动,它会使人生活乐观,学习或工作努力,积极要求进步,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把握住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事业的成功......

    教育心理学辅导:态度与品德的形成_陕西西安人事编制考试网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考试

    29、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它们各自用 什么样的结构? 答: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

    中小学品德行为差生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关系

    中小学品德行为差生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关系 岔河中学 任玉金 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中小学校环境对品德行为差生形成的关系问题,并从校长的态度对品德行为差生的影响;领导阶层、......

    学习与态度

    高一七“学习与态度” 从让同学们认识到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与方法,增强同学们的使命感,提高学习积极性生活,就是写不完 的作业。 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实现 最大的快乐是实现自我......

    浅谈能力与态度

    浅谈能力与态度 08级助理 牟佳 这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有能力上,无能力下,已成为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默认的准则。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的机遇是很多的,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