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22:5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

第一篇: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

中共成都市委文件 成委发〔2010〕5号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农村工作 “四大基础工程”,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每一个农民的切身 利益,事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基础,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稳定的根本举措,是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构建新型城 乡形态、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尊重群 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在 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现就深 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扎实做好确权颁证为基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确保确权颁证质量。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 要按照进度服从质量和“五个一致”(土地、台账、证书、合 同、耕保基金相一致)的要求,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做 好实测、公示、颁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严格执行确权颁证 有关政策和程序规定,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确保确权颁证不走过场,经得起历史检验,让农民群众普遍 满意。

2.认真开展“回头看”。近期要围绕宣传动员、群众知 晓、干部认识、民主管理、程序规范、纠纷调处、政策执行、合 同签订、公示颁证、耕保基金发放和群众满意等内容,认真 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并 进行整改。

3.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在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清理和 违法违规用地处理基础上,深化确权到户工作。完成农村 自留地的确权颁证工作。开展未到户土地使用权确权颁证 工作,对农村未利用土地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 公益设施占地,其使用权确给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企业占 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其使用权确给集体企业。开展权属量 化,未到户土地使用权权属清晰后,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 织成员。

4.进一步明确房屋等其他集体资产权属。清理、清偿 村级债权债务。对村集体实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产生的 债务,由各级财政承担统筹还款的责任。对村集体经营活 动形成的债权债务,能够清偿的全部清偿;不能清偿的,有 保留的村级企业或经营实体的,依法转移给村级企业或经 营实体;没有保留村级企业或经营实体的,依法分解转移给 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或合作联社),使用集体经济组织集 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等收入和各级财政化债补助逐步清 偿。

开展集体房屋确权颁证工作。在对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的基础上,对集体企业占用的集体房屋,其房屋所有权确给 集体企业;对集体所有的建筑物、水利、电力及房产等基础 设施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设施,其使用权 确给集体经济组织。

开展权属量化工作。将集体房屋等设施的使用权属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含未清偿的债权债务)全部股份量化到 户,不留集体股,使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彻底明晰。

5.完善产权保护和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权益 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确保 权益不受侵害、有法可依;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群众的 产权意识,积极培育农民群众行使合法权利的能力;完善农 村产权侵权申诉受理办法,确保产权所有者维权有章可循。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产 权流转有关政策制度、程序规定,确保农村产权转移原则上 依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加快农村产权要素流转市场体系 建设,完善市、区(市)县、乡镇(涉农街道)三级农村产权交 易平台功能,建立完善的交易规则、交易流程和完善的农村 产权交易信息网络。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纠纷调处机制。细化农村产权各类 权属纠纷调处的规定和办法,提高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农 村产权纠纷调处机构职责,保障产权在流转过程中出现纠 纷和侵权时能够得到及时、便捷的调处和维护。6.推进配套改革。以产权为基础和纽带,完善集体经 济组织及其成员管理办法。建立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按照 农村产权权属和市场价值进行补偿的政策和办法。深化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剥离依附在户籍上的经济利 益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按照实际居住地对居民进行户籍 登记。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制定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各类金 融组织向农村延伸机构和网点;鼓励支持依法发展村镇银 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 村产权融资方式,落实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的有关政 策。

7.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主体。改造原村组所有的集体 企业或者经营实体,对村级集体资产清理后,经营状况较 好、确有必要保留的企业或经营实体,经村民大会决定保 留,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改造为股份制公司或合作社,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支持股份制改造后的集体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建 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集体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引导城市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进入农业领域,培 育和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采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 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以产权为纽带、以农户自愿联合为 基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农业公司、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企业,或引进社会资本联合组建农 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使广大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 体。

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支持和鼓励农民集中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结合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 产品的粗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产 权明晰的二三产业实体。

8.强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验 收。通过开展以组为单位公示发放耕保基金、利用第三方 调查评估、随机调研走访、受理群众投诉等方式,及时掌握 改革推进情况,加强日常监督。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检 查验收机制,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各区(市)县要在2010年 6月30日前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对验收中不符合要求的,特别是不符合“五个一致”、民主机制落实不到位、群众有 意见的一律不得通过验收,并及时组织整改,确保农村产权 制度改革质量。

二、以民主管理常态化为核心,深化农村新型基层治理 机制建设和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9.规范民主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科学适用的民主议事 制度和规则。规范和完善村(居)民易掌握、易操作的民主 议事规则,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干部、议事会成员等 进行议事规则培训,使其完整掌握民主议事的目标、方法、程序;规范和完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委会工作规则,建立健全村(居)民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宣传动 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表决公示、实施监督和评议整改的 程序,进一步规范、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 的使用、管理。

10.规范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议事会成员等的 民主选举工作,完善基层治理结构。结合今年村(社区)换 届,规范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会成员等的民主选举工作,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真正实 现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民主选举、为民服务、让民作主。进一步理顺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 关系,探索并推广村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的途径和方法。

11.分类推进,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按 分类供给的要求,对应由政府实施和通过市场供给的村级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进一步细化落实改革配套措施、强化供给保障,建立健全群众选择、监管、评议的体制机制。对不同类别的村(社区)分类细化推进改革,城市社区 进一步转变职能,剥离经济管理功能,实现居民自治、民主 管理;城郊结合部的涉农社区要在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理改革的同时逐步向城市社区过渡;农村社区要结合 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建 立适应村民需要的社区管理模式。

12.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办法。村民自治组织与集 体经济组织分离后,村民自治组织将不再承担经济管理职 能,村民自治组织逐步实现按居住地划分,主要职能是做好 农村社区的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同 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按照城镇 社区进行管理,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

13.建立村级民主机制建设达标验收和日常检查监督 机制。按照基层民主常规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 求,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 村级民主机制建设的基本标准,组织开展村级民主机制建 设达标验收活动,并纳入市和区(市)县目标管理,实行专 项考核。以随机抽查、重点检查和第三方评估调查为主要 形式,近期主要结合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使 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建立村级民主机制建设的 日常检查监督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建立完善 长效机制。

三、以强化统筹和促进社会资金投入为重点,深入推进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14.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农村土地 综合整治项目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统筹城乡综合示 范项目,统筹推进、整体打造,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坚持统 筹规划、集成建设,整合项目区各类涉农政府性投资项目,在综合整治“田、水、林、路、村”的同时,同步推进农村公共 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硬软件建设。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 性、共享性“四性”原则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尊重 群众意愿,结合实际、务求实效的前提下,对基础设施、农田 水利、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等,适当提高综合整 治、统筹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把整治项目区真正建成统筹城 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片。

15.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 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 体,是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初始供给 方。各级政府(土地储备中心)或其他项目业主作为指标 的需求方,应遵循市场原则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购买指 标。农村出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获得的收益,应由集体经 济组织按参与集中居住的农户各自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面 积进行分配;对放弃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房到城镇居住的 农户,应按照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让价格和其实际还耕的 宅基地面积进行分配。逐步建立农户以自身节约的集体建 设用地指标直接与购买方交易的机制。引导农民对农民集 中居住区用地的使用权采取转让、互换等方式进行权属调 整。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后,原则上其土地使用权归属原 农户。

16.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改革完善现行农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国土资源部门和 乡镇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集体经济 组织和农户的主体作用,民主决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实施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禁止以任何方式强迫农户参与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农民群众“自主、自愿、自治”贯穿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过程,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充分发挥农民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 性,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治安和物业管理,加强道路、水 利设施的管理,建立管护的长效机制。

17.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市场化。综合考虑城镇建 设用地需求、土地市场平衡、保护农民权益等因素,建立集 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社 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规划、立项、实施等各个 环节,制定相应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多 户联合,结合本地资源实际,自主实施或招标引入投资者实 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支持集 体经济组织自主或联合开发、就地使用节约的集体建设用 地。

18.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抓好农业主导产业的培育。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要结合农业资源优势,确定主 导产业,引导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提高组织化 程度,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在农户民主 决策的前提下,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留 存部分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就地或在本乡镇(涉农街道)范 围内异地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长效增收。帮助和支持 集中居住的农民发展作坊式企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四、加强领导,统筹推进,提高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 程”实效

19.强化统筹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是相互 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要准确把握其有机联系和内在规 律,通盘考虑,系统规划,整合资源、资金、项目、政策,集中 力量,集成推进,努力实现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综 合效益。各区(市)县要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党政 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深入调查研究,掌握进展情况,及 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配备得力的分管负责 同志,落实具体的工作部门,扎实抓好相关工作。市级各有 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工作指导,强 化上下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20.加强培训宣传。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促进其观 念转变,增强其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宣 传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本领,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深入推 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和 能力。以直接面向农户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强 对农民群众的改革宣传和组织动员工作,着力强化与农民 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发 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农民群众的权益意识,进一步落 实好农民群众“自主、自愿、自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1.坚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各区(市)县要结合本 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探索推进改 革、开发资源、推动发展的新路子。着力形成一批综合性的示范典型,及时总结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影响和带动 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共同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形成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局面。

22.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改革创新目标管理、业绩考核 和干部任用制度,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 观,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真正落实到科学发展、城乡统 筹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上来,着力抓实抓好农村工作 “四大基础工程”。加大对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 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采取随机抽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切实加强对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督查,确保工作责任 落实到位、工作成效群众满意。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0年2月21日

第二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

中共成都市委文件 成委发〔2010〕5号 中共成都市委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等农村工作 “四大基础工程”,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每一个农民的切身 利益,事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 基础,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稳定的根本举措,是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构建新型城 乡形态、让城乡 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尊重群 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 法权益”的原则,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在 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现就深 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扎实做好确权颁证为基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确保确权颁证质量。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 要按照进度服从质量和“五个一致”(土 地、台账、证书、合 同、耕保基金相一致)的要求,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做 好实测、公示、颁证 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严格执行确权颁证 有关政策和程序规定,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确保 确权颁证不走过场,经得起历史检验,让农民群众普遍 满意。2.认真开展“回头看”。近期要围绕宣传动员、群众知 晓、干部认识、民主管理、程序规范、纠纷调处、政策执行、合 同签订、公示颁证、耕保基金发放和群众满意等内容,认真 开展农村产权制度 改革“回头看”,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并 进行整改。3. 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在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清理和 违法违规用地处理基础上,深化确权到户工作。完成农村 自留地的确权颁证工作。开展未到户土地使用权确权颁证 工作,对农村未利用土地和教育、科 技、文化、卫生、体育等 公益设施占地,其使用权确给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企业占 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其使用权确给集体企业。开展权属量 化,未到户土地使用权权属清晰后,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 织成员。4.进一步明确房屋等其他集体资产权属。清理、清偿 村级债权债务。对村集体实施公共服务和社会 管理产生的 债务,由各级财政承担统筹还款的责任。对村集体经营活 动形成的债权债务,能够清偿的全 部清偿;不能清偿的,有 保留的村级企业或经营实体的,依法转移给村级企业或经 营实体;没有保留村 级企业或经营实体的,依法分解转移给 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或合作联社),使用集体经济组织集 体建 设用地流转收益等收入和各级财政化债补助逐步清 偿。开展集体房屋确权颁证工作。在对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的基础上,对集体企业占用的集体房屋,其房屋 所有权确给 集体企业;对集体所有的建筑物、水利、电力及房产等基础 设施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设施,其使用权 确给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权属量化工作。将集体房屋等设施的使用权属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含未清偿的债权债务)全部股份 量化到 户,不留集体股,使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彻底明晰。5.完善产权保护和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权益 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产权所有者的权利 和义务,确保 权益不受侵害、有法可依;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群众的 产权意识,积极培育农民群众 行使合法权利的能力;完善农 村产权侵权申诉受理办法,确保产权所有者维权有章可循。健全完善农村 产权流转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产 权流转有关政策制度、程序规定,确保农村产权转移原则上 依法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加快农村产权要素流转市场体系 建设,完善市、区(市)县、乡镇(涉农街道)三级 农村产权交 易平台功能,建立完善的交易规则、交易流程和完善的农村 产权交易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纠纷调处机制。细化农村产权各类 权属纠纷调处的规定和办法,提高可操作性;进 一步强化农 村产权纠纷调处机构职责,保障产权在流转过程中出现纠 纷和侵权时能够得到及时、便捷的 调处和维护。成都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 6.推进配套改革。以产权为基础和纽带,完善集体经 济组织及其成员管理办法。建立对农村集体土 地征用按照 农村产权权属和市场价值进行补偿的政策和办法。深化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剥离依 附在户籍上的经济利 益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按照实际居住地对居民进行户籍 登记。深化农村金融改 革,制定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各类金 融组织向农村延伸机构和网点;鼓励支持依法发展村镇银 行、小额贷 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 村产权融资方式,落实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的有关政 策。7.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主体。改造原村组所有的集体 企业或者经营实体,对村级集体资产清理后,经营状况较 好、确有必要保留的企业或经营实体,经村民大会决定保 留,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改造 为股份制公司或合作社,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支持股份制改造后的集体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 加强经营管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建 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集体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引导城市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进入农业领域,培 育和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市场 主体。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采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 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以产权为纽带、以 农户自愿联合为 基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农 业公司、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企业,或引进社会资本联合组建农 业企业,发 展现代农业,使广大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 体。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支持和鼓励农民集中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结合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 产品的粗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产 权明晰的二三产业实体。8.强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验 收。通过开展以组为单位公示发放耕保基金、利 用第三方 调查评估、随机调研走访、受理群众投诉等方式,及时掌握 改革推进情况,加强日常监督。建 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检 查验收机制,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各区(市)县要在2010年 6月30日前完 成确权颁证工作;对验收中不符合要求的,特别是不符合“五个一致”、民主机制落实不到位、群众有 意见的一律不得通过验收,并及时组织整改,确保农村产权 制度改革质量。

二、以民主管理常态化为核心,深化农村新型基层治理 机制建设和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9.规范民主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科学适用的民主议事 制度和规则。规范和完善村(居)民易掌握、易操作的民主 议事规则,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干部、议事会成员等 进行议事规则培训,使其 完整掌握民主议事的目标、方法、程序;规范和完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委会工作规则,建立 健全村(居)民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宣传动 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表决公示、实施监督和 评议整改的 程序,进一步规范、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 的使用、管理。10.规范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议事会成员等的 民主选举工作,完善基层治理结构。结合今 年村(社区)换 届,规范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会成员等的民主选举工作,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真正实 现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民主选举、为民服务、让民作主。进一步理顺 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 关系,探索并推广村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发挥领导核心 作 用的途径和方法。11.分类推进,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按 分类供给的要求,对应由政府实施和通过市 场供给的村级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进一步细化落实改革配套措施、强化供给保障,建立健全群众 选择、监管、评议的体制机制。对不同类别的村(社区)分类细化推进改革,城市社区 进一步转变职能,剥离经济管理功能,实现居民自治、民主 管理;城郊结合部的涉农社区要在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 理改革的同时逐步向城市社区过渡;农村社区要结合 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 革,建 立适应村民需要的社区管理模式。12.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办法。村民自治组织与集 体经济组织分离后,村民自治组织将不再承担 经济管理职 能,村民自治组织逐步实现按居住地划分,主要职能是做好 农村社区的建设,加强农村公共 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同 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按照城镇 社区进行管理,逐 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13.建立村级民主机制建设达标验收和日常检查监督 机制。按照基层民主常规化、科学化、规 范化、制度化的要 求,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 村级民主机制建设的基本 标准,组织开展村级民主机制建 设达标验收活动,并纳入市和区(市)县目标管理,实行专 项考核。以 随机抽查、重点检查和第三方评估调查为主要 形式,近期主要结合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使 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建立村级民主机制建设的 日常检查监督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建立完善 长效机制。

三、以强化统筹和促进社会资金投入为重点,深入推进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14.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农村土地 综合整治项目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统筹 城乡综合示 范项目,统筹推进、整体打造,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坚持统 筹规划、集成建设,整合项目区 各类涉农政府性投资项目,在综合整治“田、水、林、路、村”的同时,同步推进农村公共 服务和基础 设施的硬软件建设。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 性、共享性“四性”原则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尊 重 群众意愿,结合实际、务求实效的前提下,对基础设施、农田 水利、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等,适当提高综合整 治、统筹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把整治项目区真正建成统筹城 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 示范片。15.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 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是农村土地综合 整治的主 体,是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初始供给 方。各级政府(土地储备中心)或其 他项目业主作为指标 的需求方,应遵循市场原则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购买指 标。农村出让集体建设用 地指标获得的收益,应由集体经 济组织按参与集中居住的农户各自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面 积进行分配; 对放弃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房到城镇居住的 农户,应按照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让价格和其实际还耕的 宅 基地面积进行分配。逐步建立农户以自身节约的集体建 设用地指标直接与购买方交易的机制。引导农民对 农民集 中居住区用地的使用权采取转让、互换等方式进行权属调 整。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后,原则上其 土地使用权归属原 农户。16.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改革完善现行农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国土 资源部门和 乡镇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集体经济 组织和农户的主体作用,民主决 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实施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禁止以任何方式强迫农户参与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农民群众“自主、自愿、自治”贯穿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过程,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 主监督、民主评议。充分发挥农民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 性,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治安和物业管理,加强 道路、水 利设施的管理,建立管护的长效机制。17.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市场化。综合考虑城镇建 设用地需求、土地市场平衡、保护农民权益等 因素,建立集 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社 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规划、立项、实施等各个 环节,制定相应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多 户联合,结合本 地资源实际,自主实施或招标引入投资者实 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支持集 体 经济组织自主或联合开发、就地使用节约的集体建设用 地。18.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抓好农业主导产业的培育。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要结合农业资源 优势,确定主 导产业,引导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提高组织化 程度,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在农户民主 决策的前提下,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留 存部分集体建设 用地指标,就地或在本乡镇(涉农街道)范 围内异地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长效增收。帮助和支持 集 中居住的农民发展作坊式企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四、加强领导,统筹推进,提高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 程”实效 19.强化统筹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是相互 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要准确把握其有机 联系和内在规 律,通盘考虑,系统规划,整合资源、资金、项目、政策,集中 力量,集成推进,努力实 现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综 合效益。各区(市)县要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党政 主要负责 同志要亲自抓,深入调查研究,掌握进展情况,及 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配备得力的分管负 责 同志,落实具体的工作部门,扎实抓好相关工作。市级各有 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工作指导,强 化上下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20.加强培训宣传。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促进其观 念转变,增强其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特别 是在新形势下宣 传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本领,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深入推 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和 能力。以直接面向农户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强 对农民群众的改 革宣传和组织动员工作,着力强化与农民 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发 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农民群众的权益意识,进一步落 实好农民群众“自主、自愿、自治”,充分发 挥其主体作用。21.坚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各区(市)县要结合本 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探索推进改 革、开发资源、推动发展的新路子。着力形成一批综合性的示范典型,及时总结典型经验,通 过典型引路,影响和带动 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共同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形成城乡居民共创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局面。22.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改革创新目标管理、业绩考核 和干部任用制度,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 政绩观、发展 观,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真正落实到科学发展、城乡统 筹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 上来,着力抓实抓好农村工作 “四大基础工程”。加大对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 情况的督促检 查力度,采取随机抽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切实加强对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督查,确保工作责任 落实到位、工作成效群众满意。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0年2月21日

第三篇: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宣传标语

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宣传标语

1、产改要做到帐、证、地、合同、耕保金“五个一致”

2、产改颁三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房屋所有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

3、耕保金发放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360元/亩、一般农田每年270元/亩

4、加强耕地保护,破坏耕地的取消耕保金

5、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必须完善配套硬件设施“五站一室两店”

6、每年每个社区有不低于25万元的资金用于修沟渠、修道路、环境卫生等工作7、25万元怎么用,群众说了算

8、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由群众说了算

9、居民议事小组由5-7人组成,由居民小组(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10、社区议事会由20-40人组成,由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11、议事会代表由群众海选产生

12、公共服务项目实施过程由社区监事会负责监督

13、宅基地、房屋、承包地实测结果需农户签字认可

14、实测面积、确权面积要公示到户,签收认可

第四篇: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填报时间: 2008-03-04责任单位: 市规划局

文号: 签发单位:

签发时间: 生效时间: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城市基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强化城市管理,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也还存在着社区建设合力不强、坚持城市基层管理属地化原则不够、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设置规模偏小、社区基础设施薄弱、居委会干部队伍素质不适应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川委办[2001]3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完善和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今后五年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

功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二、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社区组织

(一)逐步调整街道办事处设置规模。街道办事处原则上按照管辖3至6万人左右的规模设置。结合城市发展,按照规划,逐步对街道办事处规模进行调整,特别是对规模偏小、与城市发展建设不适应的街道办事处要及时调整。通过调整,增强街道办事处在区域行政管理、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统筹协调能力,同时解决部分街道办事处之间管理交叉的问题。

(二)合理划分社区。社区划分要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开发社区资源、社区居民自治和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主要依据居民居住的地缘关系,相对独立的区域和适度的管辖人口及大多数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等要素进行,可以以街巷、道路为界划分,可以以小区划分,也可以以单位划分。社区户数一般以1000—3000户为宜,原则上少于1000户;居民比较分散的区域,管辖户数可以适当减少,不与中心城区类比。社区命名要遵循地名命名的原则,尊重社区成员的意愿,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三)建立新型社区组织和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每个社区都要建立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成员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产生。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要在街道党组织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党员和居民群众完成本社区的各项任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管理社区内的党员,包括离退休党员、下岗超过6个月的党员、个体业主党员、尚未就业的退伍复员军人党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等,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群众性民主决策机构,由社区居民代表、社区单位代表组成,凡涉及社区全体居民的公共事务均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表决。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一般设置5—7人,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罢免和补选。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务的管理,根据属地化原则对辖区内单位、单位成员以及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和流动人口等实行社会化管理;组织社区内自然人和法人按照共驻共建的原则开展社区建设,对辖区内的社区建设工作负总责;行使驻社区单位位申报精神文明建设、爱国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项评比表彰的初评权和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指导和监督权。原有的家委会要逐步与原单位剥离,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一般设置7—11人,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由社区内的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和驻区单位的代表组成。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闭幕之后,行使协商议事监督的职能,实行义务制。今年下半年,划分社区,建立新型社区组织和社区管理体制工作要在各地全面推开,原则上在居民委员会任期届满前完成,实现平稳过渡。

三、制定规划,加快城市社区建设步伐

抓紧制定社区建设的规划。市和各区(市)县政府、市级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结合实际,制定社区建设的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要指导和帮助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发展规划,保证社区建设工作条块结合,有序开展。近期,要抓好社区建设的宣传发动、规划制定、培训和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社区建设工作重点在城区,五城区和成都高新区要在社区建设规划、建立新型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建设设施方面下功夫,加快社区建设步伐。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社区成员迫切需要解决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治安、社区设施、社区环境等问题入手,积极推进社区建设。

(一)大力拓展社区服务。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的行业管理。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规范社区服务场所,着力抓好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实现社区服务规范化、阵地化,防止沿街摆摊设点。要坚持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使社区服务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发挥更加

积极的作用。

(二)着力发展社区卫生。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搞好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

(三)努力繁荣社区文化。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利用各种形式,对社区成员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四)美化社区环境。大力整治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社区。努力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干净、整洁的文明社区。

(五)加强社区治安。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按照“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建立社会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六)创建文明社区。制定文明社区创建规划,把创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驻区单位、院落和每个家庭,努力创建高标准的观代文明社区。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采取干部下派、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整体素质,尤其要从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过法定程序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去。要切实改善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条件。保证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基本的办公经费。要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机关干部下派,经民主选举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任职的,在原单位的待遇不变。社区居委会干部由生活补贴制改为工资制,五城区和成都高新区的社区居委会干部正职月工资不低于500元,副职和委员依次递减50元;社区党组织专职干部的工资比照执行,兼职干部的补贴由各区自定。其余区(市)县根据本地??资新增部分,市和区按2:8比例承担。市财政承担的20%,由市财政局、民政局根据各区的财力分别核定。各区(市)县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

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解决他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问题。

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注重发挥志愿者在城市管理、扶贫济困、便民服务、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

五、从财政和税收政策上支持社区建设工作的发展

(一)市和区(市)县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民政部门要增加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要引导、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设施。

(二)要按照川委办[2001]30号文件的规定,在税收上扶持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水、电、气、通讯、房管等公用事业单位,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兴办的社区公益性、福利性设施的收费,执行居民生活使用收费标准。对非盈利福利性、公益性及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服务项目和经营单位(含个体),经民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界定,由民政部门核发《社区服务证书》,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三)搞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市)县要建立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各街道办事处要有一个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务中心。社区居委会要有4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站和4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房(今后新建、开发住宅小区,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的使用面积不得少于50平方米);建立居民文化、娱乐活动室,设置体育锻炼设施;逐步配备微机,建立社区服务和求助信息网络。市规划部门对城区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社区服务站基础设施要作出规划。当地政府要统筹协调,采取新建、公房调剂安排、社区单位设施廉价租用等办法,力争在两年内解决。家委会与企业、单位剥离后的原办公用房、社区服务设施、文化娱乐场地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由原企业、单位长期提供社区居委会使用。市级有关部门要制定政策,在旧城改造和新建小区时,把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社区服务站、社区文化和娱乐活动室、社区卫生场所、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场地、社区绿化面积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工程建设的内容进行统一验收,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要参与上述设施交付的验收工作,未达到验收标准的,不得交付使用;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小区内居委会办公用房等公用设施不完备的,建管部门要督促承建单位采取补救措施限期完成。

六、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成立成都市社区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王少雄同志任主任,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负责社区建设日常工作。

要建立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各地特别是城区要把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机构,着力抓好社区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社区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级民政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起好牵头作用,抓好社区建设的规划、协调、培训和试点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制定规划、整合资源、财力投入、工作安排上服从服务于社区建设的全局,加强协调配合,做到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形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街道办事处要把社区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广泛动员驻区单位参加社区建设,加强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指导,发挥承上启下和统筹协调作用。社区居委会要全力以赴抓好社区建设,广泛动员辖区单位和个人参加共驻共建,具体负责社区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加强检查考核。

第五篇: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

作为“十二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到2015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科技引领转型能力显著提升。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1500家,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万件,科技竞争力中西部第一,建成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等主要目标。

《意见》还明确,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企业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主体,人才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科技发展机制和服务体系创新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等认识,并从加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快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构建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等6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

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刘筱柳解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

随着高规格的成都市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作为十二五成都科技工作“总纲”的《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下称《意见》)也正式出炉。《意见》提出,到2015年,成都科技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中西部领先,建成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

《意见》对成都科技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市科技局如何落实这份《意见》,如何实现《意见》提出的宏伟目标?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刘筱柳表示,成都将努力聚集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打造创业成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打造产业成都;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创业环境,打造创新成都。她将此总结为“三创汇集赢在成都”。

人才聚集

设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

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意见》表示,成都将实施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支持和鼓励企业、科技园区重点引进带技术、带项目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力争到2015年集聚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100名以上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四川省“百人计划”。

“为了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我们还会新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刘筱柳说,此前成都也出台了不少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举措,今后还会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措施。

此外,根据《意见》,成都还将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深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人才“产销衔接”工程,完

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还将实施人才储备计划,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后备企业和创新创业后备人才。

企业创新

遴选骨干企业重点扶持

到2015年培育超50家领军企业

《意见》提出,成都要遴选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到2015年培育5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13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同时,还要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研发分工和国际标准制定,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刘筱柳透露,成都还要加快2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创业环境

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力度

吸引金融创投机构来蓉

刘筱柳说,要吸引人才、吸引企业、吸引资金到成都来创业发展,离不开创业环境的打造,要与国际接轨。

《意见》明确提出了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措施。例如,加快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构建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促进科技金融主体和要素聚集、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完善科技创业投资链、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促进机制等。《意见》还表示,要修订完善《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此外,成都还要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力度,吸引金融、创投机构来蓉发展,构建从天使投资到各类风险投资的科技创业投资链,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打造国际化的金融和风险投资环境。

刘筱柳说,成都还要努力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比如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勇于创新、宽容失败。

下载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