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顺德市委_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

时间:2019-05-12 19: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顺德市委_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顺德市委_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一篇:中共顺德市委_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共顺德市委 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

作者:时间:2004-3-25来源:阅读量:6034次

为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我市农村面临的矛盾和挑战,确保顺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系统工程的顺利推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为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尤其是1993年进行的改革农村区域建制、推行股份合作制、完善土地承包制,以及1998年理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建立村民委员会的改革,对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的行政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步伐,搞好农村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农村大局的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地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农村形势总的是好的。但是,当前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为顺德传统农业优势逐步弱化,竞争力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差距拉大;不少农村股份经济和集体经济薄弱,历史包袱较重;农村分散建设、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未能有效改善;新旧体制磨合产生的矛盾逐渐暴露,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等等。因此,随着依法治市力度的加大,顺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系统工程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要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农村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要有全新的思路和对策,要用全局的、长远的眼光,全面推进建设、发展、改革三大战略转移,以市场化、城市化为目标,对全市农村经济结构、行政架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革,建立起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农村基层新体制,开创顺德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加大农村区域重组力度,加快城市化改造步伐

1、按照“合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重点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坚决推进村的合并和“城中村”的改造工作。

2、对地域相连、规模过小、历史上曾经分合的村,原则上要进行合并重组,特别是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村,必须进行合并。对有计划合并但存在较多历史遗留问题的村,要本着“先合并,后解决”的原则,在村合并后,统筹协调解决各种遗留问题。

3、对市中心城区和各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中村”以及位于城乡结合部、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市人均水平1/3的村,必须进行城市化改造,将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将原村民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将原属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

土地。

4、“城中村”经改造后,按城镇的管理方式和运行的机制管理。原村民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后,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同等的义务。从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时起6年内,按农业人口生育政策可以安排二胎生育指标的夫妇可保留农业户口,但期间不得享受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5、村的合并和村委会改居委会工作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在省《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未出台前,居委会成员由镇人民政府(包括区办事处,下同)任命。

6、市有关部门和各镇(包括区,下同)要尽快研究确定村委会合并和“城中村”改造的工作计划,并在2001年11月底全市村委会换届选举前完成有关的合并和改造工作。

三、固化农村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

1、股份合作社的股份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原则上集体股占20%,个人股占80%

2、到2001年9月30日24时止(计划生育年度统计截止日)在册的农业人口(包括外嫁女及其子女),除原在城镇工作已享受退休待遇的农业人口、或在入户时已签订不享有股权合约的迁入农业人口之外,均可获一次性配置的股份,固化股权。股东的股份配置,可参照原有股份合作社的股份配置或由股东代表大会确定。

3、股权固化后,股东的股份不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新生婴儿和迁入的农业人口不再配置股份;今后如要扩股的,须按市场行为用现金购买,并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股东迁出或死亡后,其股份可以转让、继承和赠与。

4、股份合作社的资产,按股权设置集体占20%、个人占80%。个人部分按固化股权后的股份量化到个人,其中:现金部分一次性量化兑现;向外投资性资金视回收情况分5年量化兑现,或继续招标出租按股分红。

5、今后股份合作社的集体股及其收益,不得量化到个人,留作集体积累,用于公共事务、福利事业开支。

6、今后的征地补偿收入,留20%作为集体股收益,另80%按固化股权后各股东所拥有的股份份额一次性量化到个人。

7、在开展股权固化和资产量化工作之前,必须委托具有执业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以净资产作为股份的账面价值,土地不作价入股;但转为居委会,人均耕地少于0.1亩的土地可作价入股。

8、现仍实行一村多社的,应尽快进行股份合作社的并账工作,实行—村—社;但对新合并村,各村原有的股份合作社可不合并。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后,股份合作社维持

原有的运作模式。

9、农村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的方案,必须提交股份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后方可实施,并报镇农村主管部门备案。

10、在本《决定》出台前已进行股权固化和资产量化工作的,可按原实施方案继续执行。

四、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作

1、村(含居民区,下同)级集体资产不得量化到个人,由各村成立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运营。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组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接受村委会(含居委会,下同)的领导。各村现有的经济联合社归属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任命;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成员(以下简称“两委”成员)不兼任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成立有“两委”成员参加的资产管理公司监事会,负责监督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运作。

2、村级集体资产的收益,扣除资产管理公司必要的费用开支(工资、办公费、业务费、财务费用)外,主要用于当地社区公共福利事业等费用开支,不得用于市核定配置人数内的“两委”成员的分配开支。

3、村级集体经济的债权债务关系归属村经济联合社;股份合作社的债权债务关系归属股份合作社。对历史债权债务问题,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股份合作社必须以负责的心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加强村集体和股份合作社各种外借资金、租金、承包金、管理费等的清理登记和追收工作,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

五、转变村委会的管理职能,调整基层管理人员的供给关系

1、全市村委会要尽快推行“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定经费、定分配”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今后村委会主要职责是履行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和协助镇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指导股份合作社的工作等。今后村委会不能直接参与任何经济经营活动。村委会要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

2、各镇要按照依法行政、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要求,切实调整和精简村级组织架构,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合理确定村委会的日常工作量。

3、“两委”成员配置按辖区内常住人口数确定,具体划分如下:4000人以下的配置4人,4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配置5人,1万人以上配置7人。村委会不单独配置会计、出纳,由村资产管理公司财会人员兼任。村委会其它管理架构和工作人员的配置,由市有关部门和各镇另行核定,人员经费由村自行解决。

4、从2002年1月1日起,全市居民区和农村的“两委”的办公经费和“两委”成员的报酬由市、镇财政给予补贴。“两委”办公经费的补贴按常住人口核定:4000人以下的每年补贴15万元;4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每年补贴20万元;1万人以上的每年补贴25万元。“两委”成员的报酬按级别分配,居民区“两委”成员平均每人每年4.2万元,村“两委”成员平均每人每年3.6万元,由市财政按核定的各村配置人数下拨到各镇;各镇可根据各地的实际适当提高报酬标准,但最高上浮不能超过30%,具体分配方案由各镇拟定。超出市核定配置人数的“两委”成员,经镇委、镇政府批准,其报酬按上标准由镇、村自行解决;“两委”办公经费补贴和“两委”成员报酬的标准,实行一定三年。

5、调整“两委”成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今后统一参加全市社会保险。

6、上述“两委”办公经费补贴、“两委”成员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老党员固定生活补贴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按现行市、镇税收分成比例提取,集中由市统筹按月通过银行发放。各镇提高“两委”成员报酬标准,超过市确定人均报酬部分的开支,由镇财政自行解决。

7、对合并村原配置数额内的富余“两委”成员,按其在“两委”任职工龄每年1000元的标准发给离岗补贴。对离岗时男满50周岁、女满45周岁及以上的,为其投保养老保险至规定的退休年龄。上述费用由市、镇财政各负担50%。

8、“两委”办公经费收支、“两委”成员和其它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情况,必须纳入村务财务公开的范畴,定期向村民公布。

六、加大村一级集约建设力度

1、调整农村留用地政策。取消农村工业留用地指标;固化农村村民住宅留用地指标。今后市政府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农村新征用集体土地,分别按征地量的10%给村、5%给区(镇)作发展留用地。村一级的留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作为补充村民住宅留用地;或对原经批准非集约工业区用地指标镇平补齐;以及在年度开发计划指标的调控下,通过招标、拍卖推向市场,发展商贸业和房地产业。对城郊镇的征地,可参照这一政策实施。留用地在农地转用和转为国有土地时需要缴交的税费,由留用地单位负责。对征用已转为居委会的土地,其征地补偿可按当时征地补偿标准上浮15%或按补偿标准的上限执行。

2、大力推行集约工业区建设。今后全市工业区的开发必须由镇一级按照规划,连片开发,集约建设;村一级不再允许新办工业区。各镇每个集约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开发面积不少于2000亩;经市政府认定的集约工业区给予扶持优惠政策。对现有村级工业区要重新进行布局和功能调整,对符合集约工业区标准的纳入镇级集约工业区管理;对原经批准的非集约工业区的尚余用地,可继续用作工业用地,但必须在2003年底前完成开发建设,也可采用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的办法,逐步迁移到集约工业区内。禁止未经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擅自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建设的行为,违者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优化公共事业资源配置,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市中心城区和镇城区集约建设的力度。鼓励各村连片集约建设公共设施和农民公寓住宅。对村级公共福利事业建设,必须量力而行,不能超过本村的承受能力,防止背上新的经济包袱。

七、加强社区管理,稳定社会大局

1、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工作。村级集体资产和股份合作社集体股收益的支出,应重点保障村民生活、医疗、教育、文化、军烈属等福利事业。要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经理救济制度,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扩宽教育助学金的补贴范围,对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但经济负担较重的家庭要适当发放助学津贴,保证其子女入学。股份合作社的集体股收益必须提留一部分,补贴农民投保医疗保险;市有关部门要研究农村住院医疗保险的实施办法,确保农民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2、认真落实优先本地人就业政策,在村一级设立劳动服务站,形成市、镇、村三级劳动服务网络,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3、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群众反映的乱收费问题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予以纠正,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4、结合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精神文明呼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农村政务财务公开工作,坚持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公开性。正确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经常性的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对各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要组织专门力量尽快妥善解决。全面落实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黑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八、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确保农村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和引导全市干部群众牢固确立城市化、市场化的区域观念、管理观念、发展观念、就业观念、生活观念等,从思想上跟上体制改革和时代发展的步伐。

2、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是我市建设、发展、改革三大战略转移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改革摆上主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实行全市上下一盘棋,充分调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3、进一步调整现行有关政策。市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我市现行政策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精神不符合的,要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4、市成立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推进这次农村改革。市对各镇、村的改革实行动态跟踪指导,并于2001年底前进行检查验收。(顺发[2001]13号,2001年7月30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内容摘要

2001年7月30日,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顺府[2001]13号),以市场化、城市化为目标,对农村的区域组合、经济结构、行政架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农村区域重组,重点是村庄合并及“城中村”改造;固化农村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规范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转变村委会职能;加大村级集约建设力度等。

2001年农村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股份社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股权固化政策,解决了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明晰,产权制度安排的社区封闭性等问题。

具体内容为:第一、股份合作社的股份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原则上集体股占20%,个人股占80%。第二,全市统一实行固化股权到2001年9月30日24时止(计划生育统计截止日)在册的农业人口(包括外嫁女及其子女),均可获一次性配置股份。第三,股权固化后,股东的股份不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新生婴儿和迁入的农业人口不再配置股份。今后如要扩股的,须按市场行为用现金购买,并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股东迁出或死亡后,其股份可以转让、继承和赠予。

第四,股份合作社的资产(主要是历年的征地补偿费及其投资),按集体占20%、个人占80%的比例进行量化。个人部分按固化股权后的股份量化兑现,或继续招标出租按股分红。第五,今后股份合作社的集体股及其收益,不得量化到个人,留作集体积累,用于公共事务和福利事业开支。第六,今后的征地补偿收入,留20%作为集体股收益,另80%按固化股权后股东所拥有的股份份额一次性量化到个人。第七,在开展股权固化和资产量化工作之前,必须委托具有执业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农村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的方案,必须提交股份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后方可实施,并报镇农村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篇:中共玉溪市委 玉溪市人民政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2

中共玉溪市委 玉溪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1、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切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中央“三农”工作部署、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全面落实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战略和“三优一特”的经济发展思路,继续探索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结构有效调整,解放和发展生态先进生产力的模式,努力建设生态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继承中有了新

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满足农民需求、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三贴近”的要求贯穿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锲而不舍,常抓不懈;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村举措,敢于创新;必须党政群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各类经济组织、工矿企业齐抓共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各方面大力支持的合力。

1、抓根本,努力培养新农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把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努力培养

泛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政策规定和具体内容要求,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在资金、师资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认真落实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补助政策,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要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蓝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能力。

2、抓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树立新风尚。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

(1)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坚持不懈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

宣传教育。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不断提高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水平。发展基层民主,认真实行“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积极推行规范化、民主化管理,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借鉴城市社区的做法,突出抓好阵地、队伍、活动、制度四个关键环节,切实解决有地方活动、有人干事、有工作载体、有机制保障的问题。特别要采取切实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农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流出儿童”、“流散儿童”健康成长。

3、抓村容村貌整治,科学建设新环境。加强村容村貌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1)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三清五改治五乱”工作。要积极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的“三清五改”工作,认真治理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五乱”问题,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逐步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村容整洁。各县区要把“乡村清洁工程”纳入各级文明村镇创建规划,作为评选文明卫生户的重要内容,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要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原则,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织一批农民书画社、电影放映队,扶持一批民营表演艺术团体、农村业余剧团,加强对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培训,支持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使农民自办文化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力量。

(3)深入开展“三下乡”常下乡活动。要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探索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灵活、多样、经常的文化服务。

三、注重实效,抓好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要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深入开展环湖文明走廊工程建设。要以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和阳宗海(玉溪部分)环湖村庄和景区景点为重点,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沿湖群众为主体,坚持治理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从改变生活陋习、改善生活环境入手,宣传教育群众树立“以卫生促发展,以卫生促开放”的观念,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打一场保护抚

动作用,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内动员城市支援农村,帮助和带动农村发展。广泛开展工农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城镇各单位要把援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工作计划,共建双方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充分发挥双方在科技、文化、信息、资金、人力、物资、地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选好切入点,找准合作项目,坚持每年办一件或几件实事,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5)开展群众自治组织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的作用,通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婆媳恳谈会、禁毒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引导和帮助农民做到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四、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

第四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厅字〔2008〕14号 【发布日期】2008-06-02 【生效日期】2008-06-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

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

(哈厅字〔2008〕14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个别地区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擅自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以及不切实际地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增配领导职数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通知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行政机构编制管理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的机构设立和调整,要在中央和省、市规定的机构限额内,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其机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必须由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提出方案,经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其中,市直副局级以上机构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报省审批;区、县(市)副科级以上机构报市审批;乡(镇)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后,履行区、县(市)审批程序;街道办事处机构调整由区机构编制部门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合署办公机构设置和机构加挂牌子的审批程序,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和审批程序设置机构,不得随意调整和擅自越权设立行政机构;不得擅自提高机构规格、变更机构性质或名称,不得擅自将事业单位变更为行政机构。今后,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外,编制部门不再受理、审批设置合署办公机构和加挂牌子机构。各地区要自行清理和消化未按管理权限批准、在机构限额外增加的各种机构。

严格控制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设立。认真贯彻落实《哈尔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管理工作暂行规则〉的通知》(哈编字〔2008〕44号)精神,能由现有部门承担职能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以及能通过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解决问题的,不再设议事协调机构或临时机构。确因工作需要设置的,必须由依托部门或机构按相关规定提出书面请示,并按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报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需由本级党委领导同志担任主要负责人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由本级党委组织部门审批。对于为完成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要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承担。

严格控制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内设机构的设置数额。其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增挂牌子、合署办公或变更规格、名称,必须由其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请示,按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报批。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置内设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因职能增加、转变或工作任务变化确需设立新的内设机构,要积极通过部门或内部整合,按照“撤一增一”的原则办理。

严格行政编制管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在国家和省核定下达的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总额内,对市和区、县(市)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的调整与分配。行政编制只能用于在限额内按管理权限批准设置的党委工作部门、人大机关、政府工作部门、政协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有关群众团体机关。除国家和省机构编制部门明确规定外,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有关部门或机构解决。政法专项编制只能用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安全、司法系统。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不得擅自改变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的使用范围;不得擅自对不同层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进行调整;不得在省核定的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外越权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党政群机关、政法机关的编制;不得把事业编制用于党政机关,不得把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混合使用;不得超编制进人和超职数、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今后一律不再核定工勤编制。继续贯彻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市直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哈编〔2005〕113号)精神,对现有工勤编制和人员按照“空一减

一、走一收一”的办法逐步消化,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转变职能,及时消化和解决富余人员,做到乡镇政府不设专门的执法机构和队伍,不在编制控制总额外招收公务员,不再增加工勤岗位和人员,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包括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按照《黑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完善我省乡镇编制使用办法的通知》(黑编办〔2007〕28号)要求,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补充人员必须在本乡镇和所在区县(市)乡镇总体行政、事业编制均有空余的前提下,由各区、县(市)机构编制部门将所属乡镇编制使用计划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二、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

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的增设。市副局级、县(市)副处级以上,涉及财政拨款和补助的事业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区科级以上涉及财政拨款和补助的事业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县(市)副科级以上涉及财政拨款和补助的事业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乡镇事业单位确需调整的,应在省规定的限额内,由区、县(市)机构编制部门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后,履行区、县(市)审批程序,并报省、市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上述以外的其他事业机构由本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报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除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外,不得将行政职能转由事业单位承担;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事业发展需要新设事业机构的,应在现有总量中进行调整;确需增设的,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加强和规范事业编制管理。市和区、县(市)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省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事业编制的总量和结构,负责本级事业编制的核定,并可根据工作需要,在核定的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范围内进行调整。市需要调整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的,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意见,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区、县(市)需要调整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的,由本级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意见,经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在省各级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核定的管理办法出台前,冻结全市各级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事业编制只能用于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设置的事业单位。

三、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和程序,凡涉及职能、机构、编制调整和领导职数增减的事项,要按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申报,提出专题请示,分别主送市和区、县(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由机构编制部门受理。凡是向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会议提交审定(议)事项中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的,要事先与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沟通,由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意见,再提报审定(议)。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职能、机构、人员编制和处、科级领导职数事项。除机构编制专项法律、法规外,各地区、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以及各部门拟订法规、规章草案,不得就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除专门的机构编制工作文件和会议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制定规范性文件和起草领导同志讲话时,原则上不应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确需涉及的必须事先征求本级机构编制部门意见。确需增加和调整机构编制的,必须按规定权限和审批程序由机构编制部门专项受理。

各业务部门不得以检查、评比、达标等任何形式和手段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不得要求下级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不得要求为其业务对口的机构配备或增加编制。未经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同意,各业务部门对下级部门机构编制事宜提出的任何要求及制定的行业标准,一律不得作为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下级部门和单位也不得以上级业务部门给予资金、项目支持及应对各种检查为由,要求增加机构编制。

四、加快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哈尔滨市行政职责争议协调暂行办法》(哈政办发〔2007〕22号),加大行政职责分工协调力度;完善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在明确各部门职能的同时必须逐项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并增强其规范性、可操作性和严肃性。

不断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全面实行入编审核和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健全机构编制管理台账,强化对各地区、各部门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动态监管,不断完善管理手段,推动管理创新。全市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必须先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编制,经确认后,由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事业单位均必须实行定编定员,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符合规定的人员结构比例,并实行与人员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人数相对应的实名制。加强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全市机构编制信息库,并逐步实现联网。完善机构编制统计和报告制度,确保统计数据和《机构编制管理证》信息准确、及时、全面。

建立机构编制预审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在请示机构编制事项前,要先将请示的理由及相关材料报本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前置审核。对国家和省有明确要求的,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确属新增工作任务或有利于解决职责交叉等问题的,符合审批权限范围和程序的,符合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和总量控制要求的机构编制事项进行初审和登记,允许其向机构编制部门正式提出请示。对于未经初审的各种请示事项,机构编制部门一律不予受理。

建立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目标体系。坚持实行机构编制目标管理,在不突破省下达的行政、事业编制总额及不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相关规定的原则下,各地区、各部门分别建立编制、人员数据库,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编制的余额比例,鼓励实行日常精简人员编制(含自然减员)的预留机制,增加人员编制存量。除国家、省政策安置等特殊情况外,一律按照“加一减

一、加减平衡”的原则使用编制。今后凡需新增编制的,一律在本地区、本部门编制限额内调剂解决。

五、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

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综合约束机制。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机构编制实施联动管理的办法和途径,继续按照《关于市直事业单位实施联动管理暂行办法》(哈编办联字〔2004〕185号)有关规定,由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对市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管理、经费预算和社会保障等实施联动管理。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推进机构编制的联动管理,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事部门方可安排新增人员计划;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须凭组织、人事部门核发的增人计划办理有关手续;财政部门要把机构编制和人事部门核定的人员数量,作为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对超编制进人和擅自增加的人员,组织、人事、教育、劳动保障和民政等部门不予办理录(聘)用、调配、毕业生就业、工资核定、社会保障、退役士兵安置等手续,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核拨经费。

六、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委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促进监督检查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社会监督,认真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机构编制、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协调机制,切实做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加大机构编制专项督查力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贯彻落实《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规定的情况,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查处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纠正并通报批评。对于需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上级业务部门以下发文件、批资金、上项目、搞评比、打招呼等方式干预下级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要严肃查处。

七、切实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认真抓好机构编制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要加强机构编制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支持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为机构编制工作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原则,严格管理,搞好协调,强化监督,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6月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决定

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决

哈发〔2008〕1号

(2008年2月2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加快“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着力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和全国住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我市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主攻方向,实施“好民居”计划,解决好城市棚户区居民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努力实现棚户区改造在质量和数量上的新跨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以加快推进“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和改善人民居住条件为总体目标,以实施“好民居”计划为载体,切实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举全市之力,打一场棚户区改造攻坚战,利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主城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三)总体要求。开展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市区结合、以区为主,市场运作、保障优先的原则,各区政府对本辖区内的棚户区自行摸底认定、确定计划目标,组织拆迁安置、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区内棚改资金自求平衡,市政府给予拆迁启动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发展的原则,在改造过程中实现八个促进,即:促进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城市重点工程的推进,促进“城中村”改造,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保护和旧住宅区的综合整治,促进单位自有生活区棚户区的改造,促进国有企业改制,促进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和申办冬奥会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环境效益和居住功能的提升;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将惠民利民政策贯穿于棚户区改造的拆迁、建设和安置全过程。

二、多渠道筹集棚户区改造资金

(四)加大市场融资力度。成立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筹融资领导小组,统筹做好筹融资领导和组织工作。各投融资工作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大筹融资工作力度。各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多渠道做好筹融资工作,保障本地区棚改资金需求。哈投资集团、市城投公司要充分发挥筹融资平台和工作主体作用,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棚户区改造所需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五)加大市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市财政要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支持力度,对棚改项目成交价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负责对通过一口收费上缴市财政的棚改项目成交价款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补助被征土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棚改专项偿贷风险准备金及土地出让业务费后,根据市棚改办提出的资金使用意见,将余额专项用于棚户区改造建设。棚改项目中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棚改项目中的商品房建设,按规定征收各项基础设施配套费,并将专项配套费外的其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作为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用于棚改项目涉及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或统筹平衡全市棚户区改造所需资金。棚改项目中商品房建设如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免收墙改基金。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比例不低于10%。

(六)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扶持。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任务量大、收益低,要在全力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市财政局、发改委、房产住宅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要尽快制定项目计划书并加大向国家、省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力争取得更大支持。

三、对棚户区改造工作实施特事特办的优惠政策

(七)加强土地和规划支持。国土部门要安排土地供应,确保棚改项目用地指标及时到位。对棚改项目中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土地采用划拨方式供应。要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率,尽最大可能提高土地收益,促进棚改项目资金平衡。对涉及集体土地的改造项目,在向上办理土地报批手续时要优先安排、确保落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城市规划部门要充分考虑棚户区改造投入大、收益低和旨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际,在规划指标上对棚改项目给予全力支持,确保棚改项目资金平衡,满足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际需要。

(八)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支持力度。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全市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将城建项目与棚改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给予倾斜和支持,保证棚户区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需要。对棚户区改造涉及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要提前将其列入城建计划,优先组织实施。

(九)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税务部门要针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公益性特点,充分利用国家改善民生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棚户区改造工作顺利开展。

(十)全力推进棚改项目审批提速。为保证棚改项目的时效性,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实行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繁事简办,全力提高审批效率。对棚改项目实行联合会审、现场办公、集约化审批,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确保棚改项目顺利推进。

四、在棚户区改造中实施惠民利民的拆迁、建设和安置政策

(十一)妥善解决被拆迁居民住房和生活问题。坚持依法、平安、和谐拆迁,充分考虑并妥善解决棚户区低收入、住房困难的被拆迁家庭住房问题,在拆迁政策上给予倾斜和合理照顾。按有关规定,严格落实房屋拆迁补偿最低标准和最低保障户型等政策。对住房面积未达标职工所在单位已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的,优先给予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对被拆迁困难家庭搬家、临迁租房、学生转学等问题提供有组织的帮助,实施“温暖拆迁”。

(十二)坚持高标准建设住宅新区。棚改项目须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优选规划设计方案,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区域建设要做到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整体协调。保障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做到套型设计科学合理,在较小的套型内实现基本使用功能,竣工验收要达到初装标准。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下。棚改项目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市、区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有关项目招标挂牌文件中确定的具体建设标准,负责全程跟踪、监督落实。对大宗建筑材料实行全市统一团购,确保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棚改项目工程建设。

(十三)落实保障住房建设政策。在棚户区改造建设中,要集中建设一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对符合廉租住房政策条件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条件的被拆迁家庭进行调查摸底和资格审核,按照实际需求,确定棚户区改造具体项目中需要面向被拆迁居民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配租的廉租住房以及安置的政策性回迁住房建设面积。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规模不得低于项目总建设规模的20%,市城市规划局负责在棚改项目控详规划指标中予以明确。棚改项目中的商品房建设,要增加限价商品房供应,努力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

五、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十四)加大对棚改工作的领导力度。为保障棚改工作顺利推进,成立市棚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棚改工作指挥协调组和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指挥调度和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在市棚改办成立临时党委,全面加强党对棚改工作的领导。各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把棚改工作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适时采取常委包区、领导包片等办法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十五)在棚改工作中锻炼和选拔干部。本着优选优配原则,从市、区相关部门抽调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棚改工作中。被抽调到市棚改办工作的干部由其统一管理,原则上3年内不再安排其他工作,以保持棚改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原单位工作岗位应予以保留。要切实加强对参加棚改工作干部的管理、考核和任用工作,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干部。对于表现突出的干部,应优先提拔任用。

(十六)建立棚改工作目标考核和监督机制。市棚改办要根据工作职责任务,建立健全棚改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实施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市棚改办临时党委要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研究制定棚改干部管理激励政策。

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全程参与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工作,严防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各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十七)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棚户区改造工作,让惠民之举深入人心,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要及时宣传、报道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正反典型,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浓厚氛围,为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主题词:城乡建设 棚户区改造△ 决定

下载中共顺德市委_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顺德市委_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