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桐乡市委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3 12:2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桐乡市委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桐乡市委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中共桐乡市委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

中共桐乡市委文件

桐委„2004‟11号

━━━━━━━━━━━━━★━━━━━━━━━━━━━

中共桐乡市委桐乡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

(2004年5月19日)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公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现就在全市开展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专项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殡葬法律法规,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骨灰处置的引导力度、建筑性坟墓的整治力度、公益性墓地的管理力度,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工作中坚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原则;全面规划,总量控制原则;疏导、引导与整治相结合原则;依法办事,建设和管理并重原则。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争取用2—3年的时间,建成一批生态型乡村公益性墓地和骨灰安息堂,整治和清理一批影响城镇建设、工业区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坟墓,全社会殡葬改革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殡葬秩序明显改善,在全市基本形成镇乡、街道公益性生态墓地和村骨灰安息堂相互配套的骨灰安置新格局。

工作任务是:

1、建设生态墓地。根据镇乡、街道规模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状况,按照生态化的要求规划建设公益性墓地(即生态墓地)。生态墓地以镇乡、街道为单位建设,一般每个镇乡、街道规划建设1—3个,建设主体为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2004年6月底前各镇乡、街道完成生态墓地规划和选址定点工作,9月底前各镇乡、街道完成生态墓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期)。从10月1日起,全市搬迁性坟墓一律进生态墓地或骨灰安息堂;2005年1月1日起,全市新死亡居民骨灰一律进生态墓地或骨灰安息堂。

2、加快骨灰安息堂建设步伐。骨灰安息堂除城市规划区内的村不宜建立以外,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单位,与生态墓地统筹规划-2-

安排,尚未建立骨灰安息堂的镇乡、街道、行政村,应于年内完成选址定点并尽快建立;已建立骨灰安息堂的镇乡、街道、行政村,要继续加强管理,提高骨灰安息堂的利用率。

3、整治清理坟墓。要结合工业区开发、城镇建设、土地整理等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沿公路主干线、通航河道两侧视野范围和工业区、住宅区、风景区、保护区内的坟墓进行整治清理。

4、改造现有墓地。按照生态墓地建设的要求,对全市现有公益性墓地进行改造,二年内基本达到生态化标准。对未办理申办手续的公益性墓地补办手续,规范运作。

三、工作措施和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殡葬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市委、市政府成立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一领导这项工作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镇乡、街道和各行政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或工作班子,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明确职责,密切配合。民政部门作为殡葬行业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殡葬管理所的职能作用,制订发展规划和业务规范,加强监督指导,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将此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展计划、规划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生态墓地的规划定点和相关手续办理工作;财政、公安、工商、物价、环保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对非法经营、违规操作及无证从事殡葬用品服务-3-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依法处理。

3、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为切实推进生态墓地和骨灰安息堂建设,市政府对生态墓地和骨灰安息堂建设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具体补助标准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4、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各镇乡、街道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桐乡市生态墓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建设和管理。市委、市政府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考核。

附件:桐乡市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桐乡市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专项

组长:池晓明

副组长:王

成员:费坤江(市委办)

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蕾 闻金根(执行组长)蔡立新(市政府办)周汉江(民政局)赵裕华(宣传部)颜正芳(政法委)纪明庆(监察局)朱建庆(发展计划局)茅永良(财政局)孙荣汉(公安局)陈梓林(农经局)陈建华(规划建设局)徐鸣阳(国土资源局)张建方(广电局)卫瑞良(环保局)-5-

路平(工商局)

刘红勤(物价局)

叶炳富(民政局)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叶炳富兼任办公室主任。

(此件发至市直级)

主题词:民政工作殡葬改革意见

主送:各镇乡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直属各部

门、各单位

中共桐乡市委办公室2004年5月21日封发审稿:蔡立新校对:王柱明(民政局)

(共印60份)

第二篇:恩施州人民政府对于深化殡葬改革实施意见

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

发布部门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 2018.12.31

实施日期

: 2018.12.31

时效性

: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 殡葬管理

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行生态文明安葬,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殡葬需求,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殡葬管理条例》《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湖北省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有关精神,结合我州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为导向,以殡葬服务公益化为方向,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坚定不移深化殡葬改革,完善殡葬服务体系,理顺殡葬管理体制,树立殡葬改革新风,促进全州殡葬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 2022 年,完成县市城区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殡仪馆、公墓、火化炉)建设,基

本满足城市公共殡葬服务需求,在城市规划区内全面实行火葬,启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试点,建立惠民殡葬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市按照满足城市规划区内总人口 20 年以上的殡葬需求标准进行殡葬服务设施规划,并纳入城乡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殡葬事业公共投入机制,将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县市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一体化建设。到 2022 年,各县市城区完成城市公益性公墓、殡仪馆、火葬场等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及时启动农村公益性公墓试点,实行集中安葬。(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民政局、州发改委、州规划局、州财政局、州国土资源局)

(二)统筹推行土葬火葬改革。各县市把推行火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点,严禁火葬区遗体违规土葬、骨灰装棺再葬、散埋乱葬,确保火化区内火化率稳定增长。制定和完善殡葬改革发展规划,细化火葬区与土葬改革区的划分标准、划分程序和调整周期。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土葬改革区,按照规划引导群众实行集中安葬。(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州发改委、州民政局、州国土资源局)

(三)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殡葬。加快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大力推行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散撒和遗体深埋等生态安葬方式。积极推广现代文明殡葬礼仪和殡葬用品,大力倡导鲜花祭扫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弘扬厚养薄葬等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民政局、州文体新广局)

(四)完善惠民殡葬政策。各县市制定基本惠民殡葬政策,将惠民殡葬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增加惠民殡葬项目,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县市逐步免除普通车辆遗体运送费、3 日内普通冷藏(冻)柜遗体存放费、遗体火化消毒费、100 元以下骨灰盒等基本丧葬费用,到 2022 年,基本实现城区居民基本丧葬费用免除全覆盖。各县市对进入公益性公墓实行树葬、花葬、草坪葬及骨灰散撒等节地生态安葬的,给予奖补;对火葬区外自愿实行火化的,免除基本丧葬费,并给予奖补。恩施市辖

区内的奖补经费由州市财政各承担 50%,其他县市由县市财政全额承担。(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民政局、州财政局)

(五)加强殡葬规范管理。严格控制墓位占地面积,安葬骨灰盒的独立墓位占地面积不得超过 0.5平方米,合葬墓位占地面积不得超过 0.8平方米;安葬遗体的土葬墓位(含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 4平方米,墓碑高度不得超过 0.8 米。禁止修建活人墓、豪华墓和大碑大墓,禁止演出类节目进公益性殡仪馆,禁止在公共场所停放遗体、灵柩、搭设灵棚(堂)、游丧等妨碍公共秩序、污染环境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殡葬行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环保不达标殡葬祭祀用品。对在国省道主干道和高速路出口周边 300 米和县道 200 米范围内生产和销售棺木、墓碑、墓体石材等丧葬品的经营活动予以规范管理。加强经营性殡仪馆和公墓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等方面的日常监督检查。(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民政局、州环保局、州工商局、州国土资源局、州物价局、州文体新广局)

(六)理顺殡葬管理体制。各县市依法依规设立公益性殡葬管理服务机构,配齐工作人员。将公益性殡葬机构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公益性殡葬服务机构税费减免等配套优惠政策,其收入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编办)

(七)强化综合管理。依法查处在丧事活动中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阻碍殡葬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非正常死亡证明和医疗机构死亡证明管理,加大对医院太平间遗体存放和殡仪服务机构尸体接运卫生防疫工作的监管力度。禁止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存放骨灰。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及时掌握党员干部治丧情况。加强参加社会保险人员死亡后丧葬补助金、抚恤金等发放管理。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民政局、州环保局、州公安局、州卫生计生委、州人社局、州工商局、州国土资源局、州物价局、州民宗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将深化殡葬改革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建立由分管领导负责,民政部门牵头,发改、财政、公安、国土、林业、规划、环保、工商等部门参与的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殡葬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指导督促做好殡葬改革各项工作。

(二)加强引领示范。进一步落实《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通知》(恩施州办文〔2014〕19 号)精神。全州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带头实行文明节俭办丧事,树立时代风尚;带头实行火葬和生态安葬,保护生态环境;带头文明低碳祭扫,传承先进文化;带头支持殡葬改革,弘扬新风正气。党员干部要加强对直系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办理丧葬事宜的教育和约束,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革除丧葬陋俗。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宣传引导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广泛深入宣传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殡葬法规政策,普及殡葬科学知识,传递生态文明安葬理念,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

(四)加强绩效评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殡葬改革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把火化率、节地生态安葬率、公益性安葬设施覆盖率等衡量改革绩效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对殡葬改革推进不力、散埋乱葬问题突出,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

各县市按照此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推进殡葬改革顺利实施。

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8 年 12 月 31 日

第三篇:涂市乡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意见

涂市乡人民政府

关于2012年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意见 各村民委员会、乡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重庆市殡葬管理办法》和《酉阳县殡葬管理办法》,加快我乡殡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确保我乡殡葬改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圆满完成2012殡改工作任务,经乡党委、政府会议研究,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殡葬推行改革的基本方针

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倡导节俭、文明办丧事。

二、推行殡葬改革的工作目标任务

(一)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法规政策,达到家喻户晓,让群众树立新的殡葬观念。每村书写殡改标语不少于3幅。

(二)清理棺木和土葬用品市场,对制造销售棺木和土葬用品的,依法予以取缔,在全乡范围内不留死角,从源头上遏制偷埋土葬和入棺再葬。

(三)坚持做好平坟还田工作。确保平坟还田率达到100%(有政策规定的除外)。

(四)死亡一律火化,确保火化率100%。全乡5个村推进1至2个村,必须全部火化,严厉打击偷埋土葬。

三、加强监察、严格奖惩,实施责任追究

(一)建立殡改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乡与各村、乡属各单位签订责任书,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乡属单位干部、职工本人或亲属死亡后偷埋土葬的、或平坟还田不带头的,除对干部、职工本人追究责任外,有一例偷埋现象的,罚单位负责人500元,并给予党政纪处分;有两例以上偷埋土葬的,建议给予免职。各村、各单位因工作不力或失职等造成死亡遗体偷埋1例,除起尸火化外,还给予该村书记、主任、自然村包组责任人,分别罚款500元;偷埋2例以上者(包括2例),将给予村书记、主任以及自然村包组责任人免职或依法罢免,除起尸火化外,并分别罚款1000元。自查自纠的从轻处理,检举到县的从重处理。

(二)落实月通报,季兑现制度。下个月的前5日,为上报上个月殡改工作材料的上报日。各村要把一月来的殡改工作材料上报到乡民政办归档。对1个月内无进度且处于后三名的村,乡将责成村干部写出保证,由民政办备案代查;对连续2个月兑现落后的村,村书记要大会表态,找原因;对连续2个月无进度的村,包自然村干部写出保证交民政办备案;连续3次兑现处于后三名的村,村书记诫免谈话,通报全乡批评,限期抓好,视其情节包村包片干部还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年终进行综合考评,前三名的村,全乡通报表扬,并分别奖2000元、1500元、1000元。后三名的村全

乡通报批评,村书记大会检查,并分别处罚1500元、1000元、500元。最后一名的村,书记就地免职,主任依法罢免。

(三)设立举报箱。乡政府设立举报箱。对举报者举报偷埋土葬的,一经查实,每一例给予举人1000元的奖励,并对举报人保密。同时,给予村书记、主任党政纪处分,分别罚款1000元。

(四)杜绝“以罚代葬”现象。凡出现1例“以罚代葬”的,除起尸火化并没收罚其罚金外,还将给予相关责任人党政纪处分,并处以所收罚金3倍以下的罚款;出现2例以上(包括2例)“以罚代葬”的,除起尸火化并没收罚金外,对相关责任人撤职、罢免,并给予村书记撤职、村主任依法罢免。

(五)五保户火化费用由乡政府承担。偷埋土葬的,一经发现,坚决起尸火化,费用不免,并由具办人和村级支付。同时,五保户指标从该村收回,由乡民政办统一调配到其他村。

四、工作要求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殡葬改革工作是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进步,保护土地资源的一件大事。乡成立了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全乡丧葬用品的清理、平坟还田等任务。各村、各单位负责人为具体负责人,每个自然村、每个单位要指定一名殡葬改革信息联络员,名单报

乡民政办,做到组织落实,人员到位。设立举报箱,公布殡葬改革检举电话,形成殡葬管理网络,确保我乡殡葬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抓住今年4月份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之机,乡派出殡改宣传车1辆,巡回于全乡各村广泛宣传。各村也要充分利用广播等有效形式广泛宣传殡葬改革法规政策等,在全乡范围内营造“家家户户知晓殡葬改革,移风易俗落实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三)从严清理整顿丧葬用品市场

片区工商所、片区国土资源所、民政办、片区派出所等各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清理整顿丧葬用品市场,齐心协力抓好我乡殡葬改革工作。对制售棺木特别是长期制售棺木窝点的,坚决取缔,并依据《重庆市殡葬管理办法》规定予以没收,并处制造、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那些屡禁不止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杜绝“以罚代葬、偷埋土葬”等各类违法行为发生。

(四)抓示范带动

乡、村全体党员、干部、教师职工等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的殡改政策,带头落实殡葬改革;带头做到平坟还田。清明节将至,各村需进一步加大平坟还田的宣传力度,防止清明节期间坟头有回垄现象。今年乡将对各村平坟还田

工作进行检查验收。一座坟未平扣2分,作为考评内容之一。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各村要进行自查自纠,限期平坟。对经宣传教育仍不平坟的户(有政策规定的除外),由乡平坟工作队集中平坟,当事人支付工作队每座平坟费用100元。党员、干部、教师职工等不积极支持乡殡改工作,不带头平坟,乡党委、政府将按照酉纪发[2009]4号文件规定给予其党政纪处分。各村、各单位要对本村、本单位的干部职工从严要求,督促他们自觉尽快地把自家的坟平掉。凡家住在涂市乡域内的干部职工,一律返村平坟,持村证明再返到单位。各村要强化措施,下定决心,层层包干,责任到人,一鼓作气,干净彻底,不留死角,不留坟茔。杜绝入棺再葬。乡纪检、组织部门要对涉及党员、干部职工殡改案件及各部门不作为情况及时介入,处理到位,决不姑息迁就。

二〇一二年二月三日

第四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的意见

云政办发〔2012〕142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及《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

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的殡葬改革,符合云南省“山区多、坝区少,山地多、耕地少”的基本省情,符合“两强一堡”建设战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工作开展。经过努力,全省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惠民殡葬政策顺利实施,殡葬改革宣传效果明显,殡葬管理机构不断加强,殡葬管理效能逐步提高,殡葬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火化率由2006年的10.7%提高到2011年的25.8%,殡葬工作逐渐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良性发展轨道。但是,我省殡葬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殡葬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我省殡葬事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全省火化率远低于全国49%的平均水平;各地殡葬改革发展极不平衡,全省129个县(市、区)还有41个没有建设殡仪馆,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滞后,殡葬服务设施亟待完善;殡葬改革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全省各地、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殡葬改

—1—

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政府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现实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正把殡葬改革作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扎实推进,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二、深化殡葬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着力建设“公益殡葬、阳光殡葬、绿色殡葬、惠民殡葬、人文殡葬”,建立健全殡葬管理服务体系和殡葬救助保障制度,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丧葬服务需求,促进全省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主要目标。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合理划定火化区和土葬改革区,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加大执法和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公墓安葬率以及火化区的火化率。实行适度普惠型殡葬服务政策,完善殡葬政策法规,规范和简化殡葬流程和服务,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殡仪馆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农村公益性公墓覆盖所有乡(镇);到2020年末,基本实现农村公益性公墓覆盖所有村委会的目标。

三、主要措施

(一)开展公益殡葬。理顺殡葬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理清基本殡葬服务和选择性殡葬服务的关系。建立政府对殡葬事业的投入机制,通过填平补齐的方式完善殡葬服务设施,稳步推进以殡仪馆、农村公益性公墓(包括农村骨灰寄存堂、塔、楼)为重点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经营性公墓,适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经营性公墓。严格执行基本殡葬服务价格规定,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对选择性殡葬服务,实行市场定价、自愿选择、政府监督。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向经营性公墓购买公益性墓位,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安葬服务。省级视财

—2—

力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工作推进力度大地区的殡仪馆、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殡仪馆更新改造、设施配备给予适当补助。

(二)实现阳光殡葬。各殡葬服务单位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丧属至上”的理念,始终把维护群众殡葬权益、满足群众丧葬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多层次、个性化殡葬服务。认真落实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六公开”制度,提升殡葬服务诚信度。财政供养人员死亡后的丧葬、抚恤、遗属补助等费用须凭火化证、墓穴证(或骨灰寄存证)领取。加强标准化建设,开展行风建设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强化殡葬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力争到2015年末,全省殡仪馆和公墓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逐步实现殡葬服务的优质化、标准化、规范化。

(三)推行绿色殡葬。提倡文明治丧、低碳祭扫,提高群众参与建设生态绿色殡葬的积极性。各地要研究制定有关奖励政策,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海葬、塔葬、骨灰寄存或土葬区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节地葬法,降低占地安葬比例。加强公墓监管,严格殡葬执法,坚决取缔非法公墓,纠正违规建设公墓,治理乱埋乱葬,打击破坏林地资源行为;坚决查处公墓超面积墓穴和公益性公墓非法经营行为。在土葬改革区推行遗体规范、科学、合理安葬,对符合政府引导方向或方式安葬的给予奖励,有效减少乱埋乱葬和不文明殡葬行为。

(四)实施惠民殡葬。加快殡仪馆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殡葬服务设施网络。各级政府要在现有殡葬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基本殡葬服务由政府供给的惠民殡葬政策,将惠民殡葬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力争到2015年覆盖全部特殊困难群体;逐步增加惠民殡葬项目,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直至将惠民殡葬政策扩

—3—

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群众。完善殡葬改革政策法规,加强殡葬执法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殡葬事业管理服务能力。

(五)弘扬人文殡葬。各地要深刻理解殡葬文化的发展历史及人文内涵,弘扬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殡葬文化,大力提倡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积极倡导文明祭祀,形成科学健康、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尚。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殡葬文化和殡葬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在殡葬服务中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慰藉,将群众满意作为殡葬服务的最终目标。加强殡葬政策理论研究,以科学规划和理念指导殡葬事业发展。加大殡葬行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队伍,为殡葬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保障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殡葬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管理,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殡葬改革工作新格局。省成立由民政部门牵头的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地也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成立殡葬改革领导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联动共同抓,推动殡葬改革工作积极有序开展。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地要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殡葬改革工作。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监督殡葬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止乱埋乱葬,落实好有关监管措施。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支持各级殡葬管理机构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大力支持殡葬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对违反殡葬管理规定的国家公职人员,监察部门要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工商部门要加强对殡葬服务市场的监管,坚决取缔无照生产、销售丧葬用品的经营活动。国土、住房城乡建设、林业部门要加强殡葬用地规划和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应优先满足殡葬用地需

—4—

求,对办理丧事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财政、审计、物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殡葬服务收费、抚恤金、社保工资、遗属补助等费用发放的监督和管理。公安部门对办理丧事扰乱社会治安的,应及时制止;情节严重的,要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立案侦查。卫生部门要加强医院太平间的管理,配合殡葬管理部门做好尸体管理和接运,杜绝尸源从太平间流入社会乱埋乱葬。民族、宗教部门要认真落实好民族、宗教人士死亡后遗体处理的有关规定。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努力形成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合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殡葬事业公共投入和稳定增长机制,将殡葬事业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将农村公益性公墓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给予必要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殡葬救助保障、殡葬改革宣传和殡葬执法等专项经费投入,改善殡葬管理机构和服务单位工作条件。同时,要建立健全殡葬改革保障资金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

(四)突出宣传示范。各地、有关部门要把文明治丧纳入创建文明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强化宣传效果,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移风易俗、自觉参与殡葬改革。推进和鼓励少占土地、不占土地的绿色殡葬,倡导厚养薄葬、环保祭祀,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尚。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组织和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关心支持殡葬改革事业不断发展。要认真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大力开展殡葬改革示范活动,以点带面,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殡葬改革和发展模式。

(五)严格督促检查。各地、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督促检查机制,及时组织开展对殡葬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对殡葬改革工作成效突出、火化率明显上升、殡葬管理目标任务完成较好

—5— 的,予以表扬奖励;对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不力、问题突出、火化率徘徊不前、没有完成殡葬管理目标任务的,要予以通报批评或作出相应惩处。

省民政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抓紧制定我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有力推动殡葬改革工作开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八月六日

—6—

第五篇: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

珠字„2010‟12号

中共珠海市委 珠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

(2010年8月2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党的十七大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为我市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市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发展机遇,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相比,珠海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适应,与经济特区所承载的使命和责任不适应,与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今后10年,是珠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城市以格局定高下、以功能看强弱、以生态显魅力、以文化论输赢。建设文化强市、全面提升珠海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珠海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珠海文化品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珠海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珠海在新一轮竞争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紧密结合珠海实际,充分发挥珠海移民城市的活力、生态城市的魅力、开放城市的-2-

集聚力、特区城市的创造力,按照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和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目标要求,坚持经济、自然、人文协调发展,立足珠中江、珠深穗、珠港澳区域发展谋划珠海文化发展,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力争在文化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实现突破。高度重视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形成珠海的人文特色;大力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培养文化内在的清新气质;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树立良好和富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形象;着力促进文化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以节庆为亮点,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形成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建设开放型文化形态,打造粤港澳乃至全国性的文化交流平台;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构筑区域文化人才高地。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形成合力,培养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与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使珠海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走在全省文化发展前列。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人心;一批现代化、标志性的重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珠江三角洲地区领先水平,珠海成为南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体制改革窗口

和试验区。

到2020年,城市文明程度、公民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各项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城市文化特色和文化个性进一步凸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成为珠海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9%。形成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强、文化产品创造力强、文化交流合作辐射力强、文化高端人才聚集力强的崭新文化发展格局,建成具有深厚历史内涵、浓郁地方特色、强烈时代气息、多元文化兼容、极具竞争力的文化强市,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和“创意之都”。

二、树立具有珠海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

(一)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加强对古遗址、古建筑、名人故居、古镇、古村落等重点文物的有效保护,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水上婚嫁、装泥鱼、鹤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建立市、区、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机构,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支持斗门区等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创建工作,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保专项经费。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普查,重点挖掘珠海沙丘遗址、摩崖石刻、海上丝绸之路、近代工商业、现代工业遗址等领域的历史文化遗存。加强历史文化领域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珠海海洋文化、留学文化、重商文化、特区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大力宣传容-4-

闳等一批代表珠海文化形象的历史人物,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中国留学博物馆。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历史文化普及宣传,将珠海历史人文资源中蕴含的爱国重教、务实创新等文化财富作为联系城市各个阶层的精神纽带,在全社会构建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市民精神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做好苏兆征、容闳等一批具有历史性、代表性名人故居、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对外开放工作,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旅游景观,增强珠海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培育特区人文精神。

弘扬特区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弘扬“开放兼容、务实创新”的特区精神,推动特区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全社会广泛宣传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等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实施品德培育、精品供给、环境净化、心理护卫四大工程,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广“红色夏令营”、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树立城市理想。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志存高远、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脚踏实地为实现城市理想而打拼的社会风气,提振社会各界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为特区新一轮大发展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三)打造学习型城市。

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制度,推广

党员领导干部读书会制度,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标兵”主题读书活动,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继续办好珠海文化大讲堂,扩大珠海电视讲坛、社科普及周、企业论坛、校园论坛、社区论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办好“珠海读书月”,加快“农家书屋”、“流动书屋”建设,在全社会培育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风尚。

繁荣社科理论研究。加强珠海历史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留学文化、粤港澳合作、生态文明建设、特区发展和建设等特色领域的研究,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社会科学研究和奖励经费由原来的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打造“珠澳文化论坛”、留学文化国际研讨会等一批高水平的社科论坛品牌,促进社科理论成果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办好“社会科学普及周”,扩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引进吸纳一批高水平社科领军人物和青年人才,发挥思想库与智囊团作用。以驻珠高校为依托,扶持成立一批理论与应用对策的研究中心。加强对学术社团、民间研究机构的扶持和管理。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四)建设文明和谐城市。

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围绕创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着力把珠海建设成为清洁、安全、优美和幸福的城市。

倡导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文化品位,-6-

实施“清、和、美”工程,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和绿道网建设,开展“生态文明”、“低碳生活”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擦亮文化活动品牌。

以节庆活动为抓手,擦亮城市活动特色品牌。努力提升民间艺术大巡游、珠海文化大讲堂、珠海合唱节、金秋艺术节、珠海读书月、滨海之声音乐会、青少儿艺术花会等公共文化活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以举办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国际赛车节、珠海国际龙舟邀请赛、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珠海沙滩音乐派对等活动为契机,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培育城市的国际化气质。

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先进区、文化先进镇(街道)、文化先进村(社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文化普及工作,支持香洲等区申报全国文化先进区。大力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围绕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抓好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到基层活动。面向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建设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美术馆、流动演出服务网,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

三、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加大财政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出资400万元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延续至2013年。到2015年,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健全,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

施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行政村(社区)全部按“五个有”标准建成文化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到每个行政村;广播电视全面实现户户通,农村电影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区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城市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成为珠江口西岸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二)加快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珠海歌剧院、市博物馆、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市文化馆、十字门中央商务区音乐厅建设,规划建设香洲文化中心、西部城区文化艺术中心、珠海购书中心、珠海广播电视台二期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到2015年,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在布局、数量和规模上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相适应,全面树立珠海城市文化形象。

(三)实施文艺精品工程。

实施精品战略,推进内容创新,努力形成具有珠海风格、珠海气派、珠海特色的文艺精品生产高地。建立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保留政府“渔女奖”,增设“苏曼殊诗歌奖”、“古元美术奖”,将文艺创作扶持和奖励资金由每年400万元增至600万元,重点支持文学、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创作生产,优先扶持代表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以及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艺项目,每年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8-

响的精品力作;组织优秀作品参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群星奖、金钟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评选,组织优秀队伍参加全国重大艺术活动和比赛等。恢复珠海画院,引进知名文艺家在珠海设立创作室和流动工作站。

(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进行文化鉴赏、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创作等基本文化需求。加大对基层和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努力实现全市城乡居民文化服务基本均等化。加快数字图书馆及自助图书馆规划建设,将市图书馆图书采购专项经费由每年300万元增至500万元。到2015年,实现全市人均拥有1.2册以上公共藏书、每月观看1场以上电影、每季度观赏1场以上文艺演出、每半年参与1次以上群众文化活动和参观1个以上文化展览的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充裕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

四、打造区域性的文化产业高地

(一)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布局。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错位发展,形成各区文化产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横琴新区规划建设“横琴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香洲区注重引入和培育发展原创、研发等高端文化产业,打造“香洲文化服务”品牌;金湾区积极探索发展国际航空文化创意产业,打造“航空文化”品牌和建设文化产品制造基地;斗门区加快推进珠海影视文化产业基地项目规划建设,结合斗门北部生态园规划建

设,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高新区发挥高新科技优势,重点发展动漫网游、数字娱乐等行业,积极推进金山、巨人网游研发中心、南方(珠海)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建设,走出一条“文化+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打造“创意唐家”品牌;高栏港经济区以海泉湾温泉度假区和游艇产业为依托,发展文化娱乐休闲产业;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发挥“百岛之市”优势,打造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各区以“三旧”改造为契机,引导和利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以策划、创意、设计和原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中心,规划建设若干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二)实施重点产业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珠海影视文化产业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南方数字娱乐公共服务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影视策划、创作、拍摄、制作、发行、展示和交流产业链,打造区域影视产业发展中心。

加快南方(珠海)数字内容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以金山和巨人网游研发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内容创新为核心的数字娱乐、数字动漫、数字网游、数字出版和数字影视为重点的数字内容产业,鼓励和扶持发展数字媒体、电视购物、手机动漫、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业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和新的制高点。

加快横琴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的规划建设,集聚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大力推动三地在创意设计、国际传媒、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出口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探索“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文化-10

文化交流与合作新模式。

以“香山文化”和“中西文化走廊”为桥梁和精神纽带,加强珠江口西岸城市的文化认同,推进珠海与中山、江门、西江各港口城市、西南地区各省、市的文化合作与交流,确立珠海“珠江口西岸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加强与广佛肇、深莞惠的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区域城市文化合作圈。推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逐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共享,提高区域合作水平,提升珠海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深化国际文化合作,推进人员往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文化活动交往便利化改革,使珠海成为广东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头堡。加强侨务外宣,实施“外宣精品”工程,保障对外文化交流专项经费的逐年增长。加强对外媒体建设,支持我市主流媒体以独资、合资或合作方式在境外办报、办刊、办网,鼓励广电和报刊传媒集团创办英文报刊、广播和电视频道。

六、构建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增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管体系,出台《珠海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政策,设立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组建若干个文化集团公司,支持和鼓励传统媒体跨行业、跨部门、-13-

跨区域及跨媒体组建现代传媒集团,争取推进一家国有文化企业股改上市,发展壮大我市国有文化产业。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促进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建立健全政府文化产品采购制度。

制定《珠海市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办法》,实行政府以购代拨、以奖代拨的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供给形式。每年安排525万元文化产品采购资金,用于合唱节、群众性文化广场演出、重大城市节庆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向社会艺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定向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委托生产、定向资助等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逐步建立政府行政承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及咨询制度,确保政府文化产品采购体现公众需求。

(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非公有资本以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赞助或冠名承办活动、兴办民间艺术院团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由文化部门牵头会同发改、国土、规划、财政、税务等部门研究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捐助或自建面向公众开放、非赢利性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14

下载中共桐乡市委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桐乡市委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墓地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