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光大乌龙指事件
浅析光大乌龙指事件
一、事件介绍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是由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投资控股的全中国性综合类股份制证券公司,是中国证监会批准的首批三家创新试点公司之一。经营范围主要有证券(含境内上市外资股)的代理买卖;代理证券的还本付息、分红派息;证券代保管、鉴证;代理登记开户;证券的自营买卖;证券(含境内上市外资股)的承销与保荐(含主承销);证券投资咨询(含财务顾问);客户资产管理;直接投资业务;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2009年8月18日,光大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1788,成为2003年后首个通过IPO上市的证券公司。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上证指数出现大幅拉升大盘一分钟内涨超5%。最高涨幅5.62%,指数最高报2198.85点,盘中逼近2200点。11点44分上交所称系统运行正常。2013年8月16日14点23分左右,光大证券发布公告,承认套利系统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有传闻称光大证券方面,下单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当日下午为了对冲股票持仓风险,将损失减到最少,光大证券采取申购ETF卖出和卖空股指期货合约的措施。对此,上海证监局对其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公司整改,暂停相关业务,依法追究内部责任。同时,中国证监会也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有媒体将此次事件称为“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二、事件影响 1.市场影响
2013年8月16日上午的乌龙事件中共下单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按照8月16日的收盘价,上述交易的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94亿元。此次乌龙事件后,将对光大证券8月业绩产生巨大影响。公开资料显示,光大证券7月实现营业收入2.15亿元,净利润0.45亿元。8月16日,中金所盘后持仓数据显示,光大期货席位大幅增空7023手,减多50手,涉及金额达48亿左右。
2013年8月16日上午11点06分左右,上证指数瞬间飙升逾100点,最高冲至2198.85点。沪深300成分股中,总共71只股票瞬间触及涨停,且全部集中在上海交易所市场。其中沪深300权重比例位居前二的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均瞬间触及涨停。从立时冲击涨停的71只股票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交运设备、公用事业等低估值、高股息率板块,其中22只金融股触及涨停。需注意的是,沪市银行板块中,除建设银行未触及涨停外,其余均碰及涨停。事件发生后,南方基金、泰达宏利基金、申万菱信基金纷纷表示对自己旗下基金持有的光大证券股票估值进行下调,下调幅度超过10%。光大证券18日发布公告,详细披露“8·16”事件过程及原因,称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94亿元人民币,并可能因此事件面临监管部门的警示或处罚,公司将全面检讨交易系统管理。
2、人事影响
2014年3月24日,光大证券发布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决议公告,由此拉开“816事件”最动荡人事变动的一角。
光大证券聘任胡世明担任董秘,前董秘梅键(“8.16”事件后不再担任董秘职务)被调去担任总裁助理分管后勤办公室;徐丽峰担任投行总监;香港分公司陈宏兼任经纪业务总经理;成立个股期权业务部、战略发展部两个部门;此外,信息技术部、金融市场总部、多地营业部、投行构架均出现大调整,涉及数十个核心业务部门及分支结构负责人。
自“光大乌龙指”事件爆发后,原总裁徐浩明引咎辞职。光大证券党委书记薛峰任总裁,其在2009年担任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后在2010年挂职荆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值得一提的是,长江证券董事长杨泽柱曾在2000年任荆门市副市长。
三、事件原因
1、触发原因
触发原因是系统缺陷。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核查中发现,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
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05分0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重复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问题出自系统的订单重下功能,具体错误是:11点2分时,第三次180ETF套利下单,交易员发现有24个个股申报不成功,就想使用“重下”的新功能,于是程序员在旁边指导着操作了一番,没想到这个功能没实盘验证过,程序把买入24个成分股,写成了买入24组180ETF成分股,结果生成巨量订单。
2、深层次原因 该策略投资部门系统完全独立于公司其他系统,甚至未置于公司风控系统监控下,因此深层次原因是多级风控体系都未发生作用。
交易员级:在券商自营业务中,交易员应对与交易品种、开盘限额、止损限额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从此次事件得出,光大证券在后两个方面都没进行控制。
部门级:部门实盘限额2亿元,当日操作限额8000万元,都没发挥作用。
公司级:公司监控系统没有发现234亿元巨额订单,同时,或者动用了公司其他部门的资金来补充所需头寸来完成订单生成和执行,或者根本没有头寸控制机制。
交易所:上交所缺乏熔断机制和限额控制,对券商资金越过权限的使用没有风控,对个股的瞬间波动没有熔断机制。(上交所声称只能对卖出证券进行前端控制)
传统证券交易中的风控系统交易响应最快以秒计,但也远远不能适应高频套利交易的要求,例如本事件中每个下单指令生成为4.6毫秒,传统IT技术开发的风控系统将带来巨大延迟,严重影响下单速度,这可能也是各环节风控全部“被失效”的真实原因。
四、事件反思
光大证券816事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隐藏已久的问题,也是一堂现实的风险课,对我国证券期货行业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针对光大证券816事件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加强资金监管,注意资金使用额度的控制,并在系统中加强资金监管的监控功能和限制条件。
此次“光大乌龙指”事件中,光大面临了资金监管有漏洞,系统额度控制失效的问题。系统下单金额合计高达234亿元,已经远远超过了公司的自营资本金要求。光大证券规定的2013年度自营权益类证券和证券衍生品投资规模上限为净资本的80%,总额不超过115亿元。由此可见,光大交易系统并未成功限制套利交易系统中的超额交易。公司缺乏对一定规模以上资金异动的实时监控措施,这一点对于证券交易过程中十分重要,能有有助于有效地控制“乌龙指”所造成的损失,达到有效的风险控制。
2、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管理,避免内部控制的可控缺陷,加强前中后台流程中的配合和整合。
光大证券此次事件发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订单执行前缺乏风控这一关的把控。前台操作和中台的风控未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一旦出现系统或者操作错误,中台无法实施有效的阻止措施。光大证券16日的交易指令许多是由投资策略部直接发出后,跨过风险管理部,直接进入场内交易。因此问题的发现和交易的停止得到了延迟。因此,光大因为自营席位报盘设置上存在风控问题,程序化交易直接对接交易所系统,没有验资就委托放入大单交易而导致了“乌龙指”事件的扩大。
由此我们可得到提示,公司需要注意前中后台的配合和整合,为了有效得控制风险,操作流程中一些必要步骤不可缺少。而且,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有效地风控流程显得极为重要。
3、公司在新系统的开发和测试中需要加强不同风险点的测试,包括极端风险情况的测试,以保证在系统发生错误或者人为操作错误的情况下,也能有效的停止运行超出上下限条件的指令。并在系统正式运行的初期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光大此次乌龙指发生于其新研发的套利交易系统。新系统测试的6个月和正式运行的4个月期间并未发生问题,但是光大证券在测试期间缺乏对于极端风险的测试,和缺少不定期检查;以保证即使在极端风险发生时,系统也能即使停止或者自动测试相关指令。此类测试和风险排查举动有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避免系统自身出现操作错误。
4、完善证券市场以及交易所的相关机制。
证券市场上的乌龙事件并非我国资本市场所独有的现象,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市场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出现的根源,完善有关机制,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针对以上问题分析中提到的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证监会和交易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对高频交易的技术性管理和交易系统的前端控制,避免系统性错误和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二是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的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以便及时提示风险、向投资者提供异常交易的信息和动态;三是明确证券期货交易中异常交易的标准和定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四是完善针对异常交易的应急措施,以将意外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5、加强后端法律保护机制建设。
光大证券为了对冲风险而进行的ETF交易和卖出股指期货合约行为,明显违背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侵犯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从处罚结果看,证监会已将该行为定性为内幕交易,并给予了光大证券5.23亿元高额罚单,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对于整个证券市场具有“标杆性”的震慑意义,但却未就投资者损失赔偿问题给出任何解决方案。光大证券的一己过失,却要整个市场为其买账,显失公平。虽然对于损失的认定等确实存在难度,但证券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其每笔交易行为都存在准确的记录,这为投资者的索赔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证监会、交易所以及立法机关应该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出台具体的法律规定 或相关司法解释,明确相关问题的界定,完善后端法律保护机制,并保证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只有这样,类似的民事赔偿案件才能有法可依,对于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制度也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浅谈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浅谈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摘要: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造成大盘剧烈波动的“乌龙指”事件,与美国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事件,虽然同样是由于高频交易引起的市场波动事件,但却反映了国内缺失监管体制,风控体系形同虚设,交易规则亟待完善,投资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关键词:816事件 风控体系 光大证券 乌龙指 T+0
沪指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突然出现大幅拉升,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市值靠前的权重股集体出现涨停,大盘一分钟 内瞬间涨超5%。最高涨幅5.62%,指数最高报2198.85点,大盘盘中一度逼近2200点。这在A股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对此,上交所在官方微博回应称,截至目前为止,上交所系统运行正常。据报道,上海交易所已联系上光大,暴涨是光大系统问题。光大证券午后临时停牌。
据2013年8月18日下午,光大证券公布8月16日其自营账户异常操作的自查报告称,本次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核查中发现,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05分0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此次乌龙事件让光大证券再次成为券商中的“明星”,虽然乌龙是由于系统原因造成,但其动用了72.7亿元的资金,导致了市场的剧烈波动,并且给诸多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很难摆脱操纵市场的嫌疑。光大证券在造成乌龙之后,由于消息仅限于光大证券内部知悉,随后光大证券将蓝筹股换成ETF基金卖出以避免风险,又通过做空期指IF1309、IF1312合约的方式对冲风险,构成赤裸裸地内幕交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易。
同时,“816”事件中监管机构的不作为,加深了乌龙事件对广大投资者的影响。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也暴露出跨市场监管上的漏洞。“乌龙指事件揭秘了一个在证券行业存在已久的赢利模式。”有金融研究人士指出,有了股指期货和融券业务后,股市赢利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期现套利基本上赚的是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的钱。比如,先同时买入指标股股票,此时指数会瞬间上冲,股指期货合约也会瞬间上冲,有机构在高位时偷偷卖期指。一方面利用期指锁定买入股票的赢利,另一方面还可以期指单边投机赢利,都有办法规避监管。交易所在发现异常后,并没有阻止交易,使得错误继续发生。缺乏熔断机制的前提下,暂缓交易不能在危机关头启用(熔断机制:对某一合约在达到涨跌停板之前,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合约买卖报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
在事件发生之后,上海证监局已决定先行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暂停相关业务,责成公司整改,进行内部责任追究。同时,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8月30日下午通报了对光大乌龙指事件的处罚决定:此事件被定性为内幕交易,对相关四位相关决策责任人徐浩明、杨赤忠、沈诗光、杨剑波处以终身证券市场禁入,并没收光大证券非法所得8721万元,并处以5倍罚款,共计5亿2千3百28万。随着徐浩明先生辞去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职务,证监会的大额罚款,此次高频交易导致的乌龙事件可谓告一段落。
高频交易在境外市场引起的事件也不时有所发生,在美国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也不例外。最经典的莫过于美股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事件。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5月6日下午2点40分至2点45分的5分钟内,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普500(S&P 500)指数等股票指数跌幅均超过5%,主要指数悉数暴跌至当日最低点。其中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盘中跌998点(跌幅达9.2%),当时创有史以来最大单日绝对跌幅。随后股指迅速反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当日收报10520.32点,跌幅3.20%,S&P 500当日报收1128.15点,跌幅3.24%。迷你标普500指数期货(E-Mini S&P 500)主力合约(6月到期的合约)暴跌58.52点至1056点的盘中最低位。大部分交易所交易基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ETF)最低价较5日收盘价跌8%以上,约有160只ETF的最低价几乎为零。在2点40分至3点短短20分钟内,涉及300多种证券在20000多次交易以偏离其2点40分时价值60%以上的幅度被执行。在当天的恐慌性交易中,一些股票成交价格严重偏离常态,成交价甚至低至1美分或更少,或者高达10万美元。
道指2010年5月6日“闪电崩盘”的“元凶”其实就是美国资本市场流行的程式交易,正是其致使极端市场环境下机械式止损滥用促发了电脑交易的自动型、雪崩式杀跌,进而出现了这种以瞬间崩盘为表象的“技术性错误”。在美国这样的金融业发达市场,程式交易占据了市场总成交量的相当比重。所谓程式交易,就是指交易员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帮助,将套利模型和交易策略程式化,当适合交易程式的条件出现时,将自动按照程式进行交易。加之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往往具有交易信息比普通投资者“快数秒”等现实优势,“套利型”程式交易大行其道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发达市场机构投资者中最为普遍的程式交易模式。频繁交易、交易的高杠杆率、自动程式化是此类交易的主要特点。
高频交易导致波动事件在国内外均已发生,与国外成熟的风险控制及应急措施相对比,通过光大“乌龙指”反映出国内证券交易市场的缺陷。首先是多级风控体系都未发生作用,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形同虚设的风控体系,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第一、在券商自营业务中,交易员应对于交易品种、开盘限额、止损限额这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从事件得出,光大证券自营的交易没有对开盘限额与止损限额进行控制。第二、从公司级的监控系统来看,监控系统没有发现234亿元巨额订单,同时,或者动用了公司其他部门的资金来补充所需头寸来完成订单生成和执行,或者根本没有头寸控制机制,缺乏有效的公司级别的风险控制系统。光大证券是国内A类A级券商,为何风控系统均突然失效呢?这是由于传统证券交易中的风控系统交易响应最快以秒计,但也远远不能适应高频套利交易的要求,此次事件中每个下单指令生成为4.6毫秒,传统IT技术开发的风控系统将带来巨大延迟,严重影响下单速度,这才是各环节风控全部失效的真实原因。第三、上交所缺乏熔断机制和限额控制,上交所对股市异常波动没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自动反应机制,对券商资金越过权限的使用没有风控,对个股的瞬间波动没有熔断机制,上交所声称只能对卖出证券进行前端控制。虽然交易所市场监察系统具有相关交易预警指标,能及时发现异常交易,但毕竟是在交易达成后,只能进入事后处置环节,无法进行有效预防。
风险控制系统的全面缺失是关键的因素,而交易规则的缺陷则是加深乌龙指事件的幕后推手。我国现货和期货市场交易机制不统一,现货市场实行“T+1”制度,而期货市场实行“T+0”制度。我国股票市场上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当日买入的股票不能同日卖出;而期货市场主要是大户和机构投资者,当日买入的期货合约当日可以卖出。这就意味着,当股票市场出现异动、股指大幅下滑时,广大个人投资者无法在当天将买入的股票卖出规避风险;而大户和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所承担的风险完全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实现风险对冲。光大正是利用这点将自己损失降到最低,而股民却得不到这样的机会。
证监会对光大做出了“史上最大罚单”的处罚,与定性为“内幕交易”有关。乌龙指事件发生后,光大为对冲损失,没有向交易所和公众主动公开股市波动的真相,而是向其子公司光大期货发出了做空股指期货的指令,导致市场进一步混乱。但是,此事件中,因市场波动而产生损失的一般无辜投资者,却不能得到有效补偿,个人投资者的损失没有一个合理解决方案。理论上存在的集体诉讼制度,在我国资本市场鲜有现实案例。光大乌龙指一案,如能破题集体诉讼,是为通过法律实践确切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益尝试。一定意义上,集体诉讼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也是检验立法者执法者以及社会大环境对诚信的真实态度。只有理论存在而不能践行于实际的制度,等于乌有。
光大乌龙指事件发生后,不论对广大投资者还是监管机构,都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国内貌似严密却形同虚设的风控体系、看似严谨却漏洞百出的交易规则、貌似完善却难以执行的法律保护体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交易所及监管机构应积极研究完善相关风险的前端防控制度和措施,进一步研究论证股“T+0”交易制度和“熔断机制”,建立确实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乌龙事件知多少 历史上的“乌龙指”
21世纪网综合 股票中的“乌龙指”是指股票交易员、操盘手、股民等在交易的时候,不小心敲错了价格、数量、买卖方向等事件的统称。历史上曾出现了多起“乌龙指”交易,这些“乌龙指”使得有人赚了大钱,也使得有人血本全无。
日本瑞穗证券“乌龙指”操盘手敲乱日本股市
2005年12月8日,日本瑞穗证券公司的一名经纪人在交易时出现重大操作失误,引发投资者恐慌并导致证券类股票遭遇重挫,东京证券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个错误发生在当天上午开盘后不久。瑞穗证券公司一名经纪人接到一位客户的委托,要求以61万日元(约合4.19万人民币)的价格卖出1股J-Com公司的股票。然而,这名交易员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把指令输成了以每股1 日元的价格卖出61万股。
这条错误指令在9时30分发出后,J-Com公司的股票价格便快速下跌。等到瑞穗证券公司意识到这一错误,55万股股票的交易手续已经完成。为了挽回错误,瑞穗发出了大规模买入的指令,这又带动J-Com股票出现快速上升,到8日收盘时已经涨到了77。2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3万元)。回购股票的行动使瑞穗蒙受了至少270亿日元(约合18。5亿人民币)的损失。
此次事件中最冤枉的瑞穗证券公司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遭受损失的还有众多的散户,因为当天有不少散户只听到了有证券公司出现操作失误将遭遇大规模亏损的传言,却不知道具体是哪家公司,因此只好把证券公司的股票一股脑地抛售,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上市公司的股票被抛售一空。股票持有者生怕自己买的公司就是那个倒霉蛋,也清仓出售。
美国交易员“乌龙指”按出美股9.11
2010年,彭博通讯社、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等财经媒体曾报道,根据多个消息来源,在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5月6日下午2时47分左右,一名交易员在卖出股票时敲错了一个字母,将百万误打成十亿,导致道琼斯指数突然出现千点的暴跌。
2010年美国东部时间5月6日,当天从下午2点42分到2点47分之间,道琼斯指数从10458点瞬间跌至9869.62点,与前一交易日收盘相比,下跌了998.5点。到2点58分,道指又回到10479.74点。这是道琼斯指数历史上第二大单日波幅。
海尔认沽现“乌龙指” 股民820元变成56万
2007年3月8日,南京一股民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收盘价近0.70元的海尔认沽权证,资金瞬间从820元变56万,一天炒出了700倍的收益!“说实话我也没想到真的会成交。”这位股民称,收盘之后他查了一下自己的账户,一下子多出了50多万。“我想是不是搞错了?以前也有一次,因为系统出错,我的账户上多出了100多万。”但是这次张浩仔细看了盘面之后,确信这次50多万是真的到了自己的账户上。“因为今天的盘面上我看到了1厘钱的成交价格。我一共买到82万份海尔认沽权证。”
1厘钱能买到权证的概率有多大?证券公司专业人士称,这样的概率简直就和中六合彩一样。“这种情况发生,只有在一种情况下,那就是在9:25分-9:30之间,首先要有人挂出按市价委托的卖单,卖单先进交易所,同时没有什么买单。然后,这位股民挂出了1厘钱的买单,买单后进交易所。”以前从来没有人挂过按市价委托的单子。就这一次机会,就让他给碰上了。
2008年 11月19日,飞乐音响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上海仪电10月20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买入本公司股票298000股,当日卖出11463股。其中卖出飞乐音响股票的交易行为系工作人员实际操作失误引起,上海仪电无意出售该部分股票。
其他“乌龙指”事件
2007年12月3日,南玻A发布关于股东买卖公司股票的公告,公司股东在减持公司股票过程中现“乌龙指”,但是该交易未产生收益。
2007年10月23日和2008年3月13日,渝开发控股股东两次曝出“乌龙指”事件,违反了不得在卖出后6个月内又买入公司股票的规定。
2008年9月25日,广电运通公司股东梅州敬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错把“卖出”操作成“买入”,损失人民币 23770.8元。
2007年在大股东减持风流行的时候,重庆港
九、鑫新股份、霞客环保、山东海龙、创兴科技、华神集团、泰豪科技、佛塑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出现过股东在大量抛售解禁股过程中又小额买入股票,后公告称是误操作。
第四篇:光大“黑天鹅”事件再敲风控警钟
光大“黑天鹅”事件再敲风控警钟
时间:2013年9月3日
8月30日,证监会通报了对光大证券的调查结果,定性为“内幕交易”。而此前,对于“乌龙指事件”,光大证券发布的公告表示,错误来自于ETF套利的高频交易程序的订单生成和执行系统的错误。
那么,对于这种系统性错误,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唐虞告诉记者:“一个证券公司的高频交易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一般需要有两年历史数据作回顾测试,以判断投资策略的准确与否,可信赖的交易系统通常需要四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数据来对其潜在缺陷进行全面检查。但从光大事件来看,光大的系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国金融市场ETF交易推出不久,对交易系统提供商和券商来说要对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测试尚存在一定的挑战。”
唐虞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在金融机构,除了银行基于国际的监管趋势以及国内的严格监管,其全面风险管理做得相对全面成熟之外,很多金融机构,如券商、期货、保险等机构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仍然不足。光大事件警醒金融机构,需要自查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存留漏洞,是否有一些系统没有纳入到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合规部总经理黄玉(化名)也告诉记者:“事件本身对于推动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对高频交易等量化投资行为的监管有重要意义。”
对于什么是高频交易,市场有很多模糊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借助计算机的系统能力和算法,来发现市场的偏差和波动,通过高频次的交易来获利的行为。其核心是程序化交易,在实践中是由电脑来代替人发出买卖讯号,再根据系统使用者发出的委托方式,由电脑自动执行下单程序。
“程序化交易的买卖决策完全决定于自己的交易理念系统化、制度化的逻辑判断规则,如果这套规则里缺少了风险的意识及判断,就容易引发类似的风险事件,”黄玉告诉记者,“尽管国内从事高频交易的技术环境并不是很成熟,除了ETF套利之外,其他的高频投资还没有得到证监会的允许,个股权证没有放开,品种不够,甚至T+1制度严重影响着高频操作的市场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量化投资正成为趋势,并成为最近几年的热点。很多券商都在招募人才,对量化投资进行研究。”
而量化投资之所以成为趋势,则在于用计算机的能力取代人的能力有诸多好处,人的主观性太强,容易受利益、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计算机操作过程短,省事、客观、灵敏,很容易发现市场的偏差并套利。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更是省去了考核投资经理的诸多麻烦。但如何让计算机系统变得可靠,如何对其进行风险的控制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黄玉表示:“监管层其实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引导市场的行为,比如通过制定新规则来规定,各个机构或券商需要满足什么样的资质和条件才可以从事量化投资,技术系统需要完备到什么程度,需要哪些必备的研究人员,在合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需要一个怎样的评价系统。”
截至目前,来自证监会的消息显示,证监会正在进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研究修订工作。同时要求证券公司建立和执行合规管理和动态风控等内控制度,改进加强信息技术管理。光大证券(601788.SH)在“乌龙指”14天后就收到了来自证监会的“最严罚单”。据悉,证监会正在研究修订券商风控指引制度。
与此同时,来自一些券商高层的消息也显示,公司内部在明令禁止接受媒体对于光大事件采访的同时,要求对“高频交易”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内部风险进行自查。
针对当前券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问题,达信商业风险咨询部高级咨询顾问唐虞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早在2006年,证监会就已经发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而这些风险控制指标对当前交易的风险管控完全适用,关键是券商把原有的风险管理系统与进行高频交易的交易系统进行对接,即如何在交易管理系统中嵌入风险管理的指标。”
“业界之所以将光大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是因为它极其罕见,撇开其造成的损失不谈,事件本身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探讨问题之源,可以进一步强化国内券商及其他金融机构在量化投资趋势下的风险控制及合规管理。”唐虞说。
除了券商本身的自查,监管层面对新规则的探讨,光大事件还在引发人们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如果企业无可避免地出现了类似事件,是否存在一定风险转移的策略。
对于这一问题,达信中国财务及专业责任保险部负责人黄 告诉记者:“存在一些风险转移的方法,如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投保金融职业责任保险或者金融机构一揽子保险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但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意识明显不足,本土金融机构也鲜有提供类似险种。”
“‘乌龙指事件’受损失的当事人有可能会是如下几类:一是光大操作失误完成后股份大幅波动的跟风者,后来股价下来,这是一波受损者,目前这些人希望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补偿,且不谈诉讼方面是否获得支持,索赔能否成功,从保险的角度来看,法律上是否有赔偿责任是保险解决方案的前提,但显然的是,在该案中,如果想证明跟风者的损失与光大的失误操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黄 分析说。
“第二类受损害的人群是光大的股东,因为事件发生后光大市值蒸发掉很大部分,他们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董事高管责任险来获得赔偿,因为董高险的启动条件之一是由于企业管理团队监督或管理公司的疏忽导致股东利益遭受损害而引发的赔偿请求。”(即使是董高险,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百分百购买,香港上市公司有50%购买,国内购买者不足5%)
“第三类受损失的是券商的客户,目前光大公开信息显示本次操作不属于经纪业务,这意味着客户可能不会受到什么损害。但受此事件启发,如果想获得客户的信任,或者规避有可能产生的风险责任,券商可以选择投保金融机构专业责任保险。”
“第四类受损的是企业的自营业务,这方面可能通过金融机构一揽子保险来解决,比如一些员工的欺诈行为,由此引发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在符合相关保单的约定下可以由这一保险进行风险涵盖。”
不过,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金融机构一旦出现风险,损失往往巨大,而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有限,即使从国际上来看,一般也只有1000万到3000万美元,最多也难超过5000万美元,这也是国内金融机构往往不屑购买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国内金融机构往往体量较大,一般风险自身就能消化,而大额度的风险保险公司又无法承保,是这一对矛盾。
来源:中国经营报
第五篇:对天津“乌龙限号”事件引发的思考(推荐)
对天津“乌龙限号”事件引发的思考
一、回顾“乌龙限号”事件
12月22日晚,天津市环保局发布级(黄色)重污染天气预警,并通知从第二天零时起实行机动车限行。随后,有关政务微博纷纷转发,但引来不少网民吐槽,质疑连夜通知限行给市民带来不便。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后,天津市交管局却紧急宣布,限号政策暂不执行。今年以来,雾霾不时围城,许多城市出台有关雾霾的应急预案,但预案能否达到效果,发布平台是否合乎规范,需要打一个问号。天津“乌龙限号”事件的情况是,天津市环保局官方微博@天津环保发布 22日19点22分发出消息称,经市政府批准,明确提出从23日零时起按照日期末尾数确定限行尾号。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天津发布 20点13分转发了@天津环保发布的上述微博并附评论:请大家关注!该信息距离实施时间只有4个多小时,发布渠道单一,有的机动车已经在路上,严格限行几乎很难执行。
二、对事件的思考
天津“乌龙限号”事件,反映出对雾霾应急处置的不衔接、不协调。这对天津防治雾霾是一次检验,对其他城市也是一次提醒。
此次“乌龙限号”事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务微博发布的问题。政务微博发布固然速度快、发布易,但没有严肃的审批环节,各职能部门之间不能统一作战。
面对共同的雾霾,不该有不同的步调。雾霾应急处置,不是文件一发了之那么简单。各行政职能部门之间,需要通过细节规范统一协调,权威操作。
更为关键的是,信息发布应给广大群众预留下充足准备时间,机动车限行,要让交通部门提前安排好执行方案。雾霾天气,人们的心情本来就不好,不能因应急预案的细节处理问题,再让市民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