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模式(一)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单纯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及其体制背景进行的讨论,从微观、宏观、结构与制度等四个角度研究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模式的抉择问题。文章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在微观上,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多元目标选择,如何最优地配比盈利、市场份额、可持续经营和金融产品优势是一个根本问题;第二,在宏观上,当前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型发展实质是一种顺周期式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另一方面把自身置于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三重风险中,因而有必要引入反周期的审慎发展理念;第三,在市场结构上,由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业垄断与竞争格局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片面追求规模将必然导致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和盈利空间收缩的问题,因而造成即使在短期也会存在规模与效益反向变动的情形,只有不断提高机构资产质量和金融产品与,服务质量才能获得有效益的规模扩张;第四,在制度上,外部信用制度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构成了对机构目标与行为的双重激励;建立健康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塑造出一家健康的银行,也才能构筑起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降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引言:金融体制转轨与银行发展模式抉择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业经营机制转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素质已经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仍然有不少银行在走不计成本和风险、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这种单纯规模扩张式的发展不仅会损害银行长远利益,而且还会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引发恶性竞争,加剧金融风险,乃至危及金融稳定。当一种扭曲的行为成为从单个银行到整个银行业的普遍现象时,我们就必须对这种发展模式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反思,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某个银行的个别行为描述。本文结合金融体制转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银行业的内外两种环境的研究,从以下四个层面分析当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问题。
一是微观层次。在经济与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内外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既不再是计划体制下的财政出纳,也没有完全转变为市场体制下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因而导致银行内部激励机制发生扭曲,单个银行往往面临多元目标选择:市场份额、短期效益、长期盈利性还是资产质量。银行业的两个基本特性决定了单个银行往往以市场份额扩张为首要目标,一是信贷交易的跨时性,即当期信贷质量必须在整个偿还期内才能得到最终检验;二是流动性,即只要存在负债(存款)扩张以保证备付金充足,则对存款人的支付是可以保证的。上述两个特性掩盖了风险,而银行的基本收入又体现为贷款存量与存贷利差的乘积,故银行自然有积极性不断扩张资产与负责。但是,当风险管理被忽视导致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时,银行的脆弱性就充分暴露出来。海发行、部分地区农信社和大量的信托投资公司的惨痛教训就是明证。因此,对一家真正理性和审慎的商业银行而言,如何最优地在盈利、市场份额、可持续经营和金融产品优势等具体经营目标之间权衡取舍是一个根本问题。
二是宏观层次。根据我国乃至西方各国经济周期的基本经验,经济危机往往以某个产业的高涨为先导,继而是银行业基于良好的收益预期而对该行业大量融资,最后是产业萧条而导致银行危机,最后是经济全面衰退。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业遭受重创直接起因于对拉美国家境外贷款的盲目开拓以及对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热潮;90年代日本全面萧条又与银行业过度进入房地产业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过热与治理整顿导致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也不能不使人们关注银行业支持重复建设的“作用”。因此,银行当前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型发展实质是一种“顺周期”式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另一方面把自身置于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三重风险中,因而有必要引入“反周期”的审慎发展理念。[!--empirenews.page--] 三是市场结构层次。在市场份额上,由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业垄断与竞争格局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加之我国实行严格的存贷款利率管制,致使片面追求规模将必然导致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和盈利空间收缩的问题,因而造成即使在短期也会存在规模与效益反向变动的情形,只有不断提高机构资产质量和金融产品与服务质量才能获得有效益的规模扩张。四是制度层次。外部信用制度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构成了对商业银行目标与行为的双重激励。由于外部信用制度缺失,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因而往往导致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市场“跟风”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上市公司融资、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房地产业,一哄而上的情形似乎更多一些,很多个案最终落实为借款人逃废债务而银行短期迅速膨胀的资产成为不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康的法人治理结构,商业银行到底为谁经营的问题难以真正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脱节导致银行行为呈现高度的内部人控制,于是银行经营者的利益高于商业银行法人利益,而个人利益的短期性必然导致整个机构以短期扩张为基本特征:前人铺摊子,后人收拾烂摊子的情形极为普遍,在单个银行如此,在整个银行业亦复如此。
因此,我们思考重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模式问题绝非仅仅是单个银行的经营策略问题,而是事关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保证整个金融体系长治久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微观分析:从规模不经济到长期效益
(一)规模不经济:规模与利润的逆向变动
微观经济学对单个企业扩张有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理论分析,其基本观点是当企业产出规模扩张带来的净收益上升则称规模经济,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不幸的是,商业银行的总体情况呈现典型的规模不经济,即使是一贯在理论上具有所谓“体制优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着规模与利润反向变动的趋势。一是资产扩张速度快于利润增长幅度,在存贷利差没有显著收缩的情况下必然意味着商业银行为规模扩张所付出的成本涨幅高于收入涨幅。2002年,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长30.67%,税前利润只增长11.54%。二是边际盈利水平的迅速收缩(见下表,为便于分析,下表所涉及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A、B、C和D代称)。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选取了一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A,两家总资产年度增幅超过40%的银行B和C,以及一家相对规模较小的银行D.我们发现,在2000—2002年间,规模较大的A银行呈现总资产与净利润的单纯反向变动:资产不断扩张而盈利持续下降,总资产利润率迅速收缩;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规模较小的D银行也呈现总资产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而近三年来资产规模扩张非常迅速的B银行和C银行也面临着总资产利润率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这都说明了边际盈利收缩的明显趋势。
另外,规模与利润逆向变动也可以通过某些典型个案加以说明。据对某城市两家股份制银行分行近年经营情况的比较分析,2001年,一家银行通过大量吸收利率较高的保险公司协议存款等方式,存款规模一举超出另外一家银行,达到这家银行的1.2倍,但由于其资金成本过高,当年利润仅为这家银行的73%;2002年,其存款规模继续上升至这家银行的1.3倍,而利润却进一步下降至这家银行的72%。这个个案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一些商业银行的盲目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利润增长。问题还不仅仅在此,可悲的是,为一些业内人士所津津乐道的是那家追求短期规模膨胀的银行,而对于较好地控制融资成本、致力于信贷资产质量改善并能保持稳定盈利的银行却在体制、机制和理念上缺乏关注与总结。这反映了国内商业银行在某些基本经营理念上存在偏差。[!--empirenews.page--]
(二)追求规模:商业银行的一致性行为
如果是单个银行出现这一现象,我们尚可以从偶然性或该机构战略决策失误的角度进行研判的话,当商业银行整体出现该态势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从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上寻求原因了。根据从现象到本质的基本分析逻辑,我们首先观察盛行于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表象。一是以规模论英雄。一些银行管理人员认为,银行经营就是要做大规模,只有大的才是好的。存款越多越好,不计成本;贷款越多越好,不问质量。在机构布局上,拼命设网点、铺摊子,招兵买马,盲目追求分支机构扩张;在业绩考核上,唯以规模论英雄,只要存贷款规模上去了,就可以一白遮百丑;在激励机制上,揽存多的员工奖励就多,规模大的支行,行长升迁就快。有的银行甚至把能够带来多少存款作为任命干部的标准。二是不择手段拉存款。为了拉存款,国内银行的做法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银行在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身上打注意,如非正常的礼尚往来、出国访问、高待遇聘请其亲属到银行工作,等等;有些银行通过支付高额利息吸收大量协议存款,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制造表面繁荣;有些银行为了派生存款,想方设法绕开风险控制,降低审查条件发放贷款,结果造成不良资产大量累积;还有些银行采用循环办理承兑和贴现、放大银行信用的手法虚增存款。三是利率恶性竞争。在贷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对于优质客户和战略客户,低风险对应低收益,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是,有些银行滥用利率手段非理性争夺市场,银行之间甚至一家银行内部分支行之间,相互降低贷款利率去抢客户,尤其是在利率已经实行了市场化的外币贷款业务领域更是如此,一些外币贷款定价已经接近大额外币存款成本,根本无法对信用风险和运营成本进行补偿。四是绩效考核上的当期帐面利润导向。目前,绝大部分国内银行绩效考核是以当期帐面利润为主,这样,各级银行经营管理者对经过风险调整后的真实利润和长期盈利能力就不太关心。所以,绝对的增加贷款似乎是经营的唯一原则与出路,因为目前贷款仍是名义收益率最高的资产项目,至于是否过度承担信用风险,影响未来的利润,是否应在当期利润中做扣除,则或者是根本没有认识;或者是认识到了,但由于财务体系和考核体系等各种原因不需要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三)长期效益:目标模式的校正
对于上述片面追求规模的行为,一个直观的判断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出现了偏差。我们反对简单地把优先规模扩张的行为归结为计划经济的遗产,这是因为,正如科尔内著名的《短缺经济学》所描述的,在真正的计划经济下,投资冲动不在于收入激励,而在于错误的计划导致的盲目性。因此,我们必须把目光集中到当前金融转轨时期的特殊性上来。
第一,金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共同点是理论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实践上的放权让利;而在一个缺乏对风险严格认识与控制的银行体系中,放权意味着缺乏有效监督,让利意味着银行经营目标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就导致了一种扭曲的激励:每个具体银行经营者都有积极性扩张负债与资产规模,获取与之挂钩的收入,而这种扩张是缺乏风险监控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银行业普遍存在的账外经营和高息揽储就是激励扭曲的结果。存款是放贷的基础,信贷意味着本机构的收入,而本机构收入越高则经办者个人收入水涨船高。因此,落脚点是个人收入(当然还有其他的“荣誉和利益”),出发点是存款扩张。此时,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机构的可持续经营等基本目标都烟消云散。[!--empirenews.page--] 第二,银行业的两个基本特性决定了单个银行往往以市场份额扩张为首要目标,一是信贷交易的跨时性,即当期信贷质量必须在整个偿还期内才能得到最终检验,而经营者关心的只是即期收入,因而忽视审慎管理,追求规模扩张;二是流动性,即只要存在负债(存款)扩张以保证备付金充足,则对存款人的支付是可以保证的。因此,经营者就有动力进一步不惜成本拉存款,只要存款有保证则经营就得以维持。在上述两个特性主导下,银行经营者扩张贷款以获取个人利益,扩张存款以维持机构短期经营的行为倾向暴露无疑。在贷款质量得不到保障时,银行必然两面受敌:一是坏账累积导致的收入收缩,二是必须支付巨额存款成本。
因此,对一家真正理性和审慎的商业银行而言,正确的经营目标才是第一性的,换句话说,如何最优地在盈利、市场份额、可持续经营和金融产品优势等具体经营目标之间权衡取舍是一个根本问题。这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短期回报与长期盈利的权衡问题。尽管长期盈利是短期收益的总和,但是这不是一个算术和,而是一个风险加权的和。这就需要银行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更新。首先,我们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评估风险;其次,我们有没有有效的机制防范风险;第三,我们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控制风险。当风险得到控制,则短期回报与长期盈利才能得到统一,也才能避免前人制造风险,后人处置风险的恶性循环。
二是有效扩张与无效扩张的矛盾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无效扩张却绝对没有道理。根据以上分析,当务之急是校正扭曲的激励机制。既然以存款论英雄和以规模考核收入导致了恶性竞争和高风险,那么以效益论英雄和以风险加权后的规模考核收入就必然可以控制风险,并激励商业银行真正着眼于依靠高效率金融服务扩张市场份额。
三是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间的界定问题。对中央银行而言,高增长、低通胀是最终目标,货币供应量是中间目标,公开市场操作是操作目标。对商业银行而言,似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表述为:长期稳定盈利(或者说不断增长的市值)是最终目标,拨备后的利润是中间目标,提供有竞争力、高质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特别是优质信贷资产)是操作目标。正如中央银行实际关注的是中间目标一样,商业银行关注的应该是在持续经营期间扣除风险加权后各期利润的贴现值。当然,利润必须通过金融产品供给而获取,因此,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出发点,长期保持信贷资产高质量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第一主题。这样,我们确立丁商业银行的新目标模式:通过风险控制下的金融服务赢得短期和长期利润,通过持续的利润现金流获得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扩张,商业银行经营必然得以从规模不经济走向规模经济。
第二篇: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研究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研究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摘 要
地方性商业银行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小微金融机构。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是为了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更好的建设地方性金融生态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研究在研究总体上仍停留在问题表面,重视现象描述,缺乏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国际比较经验借鉴不足。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地方性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研究其地方性商业银行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业务优化及管理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现阶段促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希望能给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性商业银行;地方金融;风险评估;经营模式
I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Abstract
Local commercial banks are small micr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commercial banks i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our current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area like the low coverage, insufficient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hortage by the lack of financial services such as “financial repression” and to do bett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However, as the village bank in China started late,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Local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study overall still stays on the surface,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analysis of the underlying reasons of the lack of experience, lack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ercial banks in and out of China, analysis of the Local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market positioning, business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starting from the village bank problems,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mote Local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ment.This paper wants to puts forward some beneficial suggestions in how to use the policy well.Keywords: local commercial; banks local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business model
II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 绪论..............................................................................................1
1.1 背景意义......................................................................................................1 1.2 研究方式与思路..........................................................................................1
第二章 现状..............................................................................................1
2.1 国外地方性银行现状..................................................................................1
2.1.1 尤努斯地方性商业银行.................................................................1 2.1.2 尤努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启示.....................................................2 2.2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现状..................................................................3
2.2.1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现状.....................................................3 2.2.2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存在问题.....................................................3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现状......................................................4
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措施......................................................................4
3.1.1 设立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指标.....................................................4 3.1.2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4 3.1.3 建立商业银行监督制度.................................................................4 3.1.4 完善法规体系.................................................................................5 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不足..................................................................5
3.2.1 缺少明确的风险承担主体.............................................................5 3.2.2 风险监控的水平仍然很低.............................................................5 3.2.3 风险监控优秀人才缺乏.................................................................5 3.2.4 商业银行内部体系存在严重问题.................................................6 3.2.5 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6
第四章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6
4.1 地方性商业银行SWOT分析.....................................................................6
4.1.1 优势(Strength)...........................................................................6 4.1.2 劣势(Weakness).........................................................................7 4.1.3 机遇(Opportunity).....................................................................7 4.1.4 威胁(Threat)..............................................................................8 4.1.5 小结.................................................................................................8 4.2 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业务优化......................................................................9
4.2.1 丰富金融产品种类.........................................................................10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4.2.2 合理确定产品价格及期限.............................................................10 4.2.3 创新产品担保方式.........................................................................10 4.2.4 优化业务申报流程.........................................................................10 4.3 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优化................................................................11
4.3.1优化股权结构..................................................................................11 4.3.2完善准入机制、监管机制..............................................................11 4.3.3加快基础设置建设..........................................................................12
第五章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第一章 绪论
1.1背景意义
地方性商业银行是指业务范围受地域限制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虽然今年来我国地方商业银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在资产规模、机构数量和人员总数等方面还远不能同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近些年,随着金融业的开放,我国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地方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既面临着一般公司所遭受的风险,也有自身的特殊风险,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这些风险种类众多,而且贯穿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运作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有效把控并化解风险,才能使地方性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同时,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直接关系到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关系到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险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从实践中看,我国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监管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有不足之处,如风险监管预警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需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
1.2 研究方式与思路
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特点入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监管的不足,并借鉴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监管的优秀方式和措施,提出完善风险监控方法的相关措施。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信息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现状,对当前监管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办法。文献资料和数据的搜集来源主要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官方网站数据查阅、网络文献资料、相关报刊书籍资料等。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分析研究,综合各种信息,进一步加工整理,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
第二章 现状
2.1 国外地方性银行现状
2.1.1 尤努斯地方性商业银行
世界范围内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典范当属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
2006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06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以表彰他们“自下层为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创建于1974年,80年代在政府支持下转化为一个独立的银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村组织,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款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至2012年,乡村银行已有超过850万的贷款人,每年借贷款项高达15亿美元,而坏账率不足1%,年利率达20%。
2.1.2 尤努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启示
尤努斯的乡村银行对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以下启示:
1、金融服务社会更应为弱势、贫困群体“雪中送炭”。这是农村金融价值取向的问题。商业银行以盈利为导向,由于利润等原因纷纷将业务从农村区域撤出,将进一步恶化农村金融环境。尤努斯的实践证明,通过体制的创新与机制的合理设计,金融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加强对弱势行业、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经济各主题与要素的活力,使社会成员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进而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地方性商业银行成功的关键源于利率定价机制灵活且利率水平较高。尤努斯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品均利率20%,贷款利率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灵活浮动,穷人虽然因此付出相对高的利息成本但也获得了相对高的贷款机会。目前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对小额贷款的利率限制,由小额贷款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实践证明,小额信贷虽然利率高,但客户往往能从借贷后的生产活动中收益,而高利率能够将富人阶层排斥在外,从而保证发放的目标为低收入阶层。
3、信用与财富并不成正比。尤努斯把钱贷给穷人,但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还款率高达99%以上。弱势地区、弱势行业、弱势群体会更珍惜自己获得贷款的机会,更珍惜自己的荣誉。
4、高利率小额信贷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农村高利贷的滋生和蔓延
农村高利贷抬头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可贷的资金不足以及渠道不畅,因此贫困弱势群体只能选择更为苛刻的高利贷,从而是的贫困弱势群体的生活雪上加霜。高利率小额信贷特别适用于此类群体需求,可以让他们不再求助与追逐超高利润的高利贷,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高利贷的滋生和蔓延。
5、内生性激励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抵押担保制度
尤努斯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采取了契约性的结构和机构形式,有利于降低对借款人行为的监督成本,从而放低对抵押担保的要求。通过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在无需任何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保障资金安全。特别是小组模式,将5至10个贷款客户分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对贷款进行内部评估,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从连带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责任对借款人还款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小组成员通过彼此存在的社会资本,对小组中出现债务拖欠的成员施加“同伴压力”这种内生性的激励机制很好的替代了抵押担保制度。这是乡村银行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借鉴。
2.2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2.2.1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地方性商业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已开业地方性商业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至2011年5月末,资产总额1492.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870.5亿元。负债总额1217.9亿元,其中存款余额1006.7亿元。所有者权益274.7亿元,其中实收资本260.2亿元。截至2011年3月末,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30.5%;截至2011年5月末,不良贷款率0.12%、拨备覆盖率810%。已开业地方性商业银行有效改善了当地“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5月末,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1%。自2007年成立以来,地方性商业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5万笔,金额568.6亿元。
2.2.2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存在问题
从我国地理幅员辽阔、农村众多的现实情况看,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仍然偏慢,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社会认知度低。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认可程度不高。
2、筹资能力弱。地方性商业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县城,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制约了地方性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加之地方性商业银行网点少,缺乏现代化手段,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吸引力较弱。
3、技术手段落后。许多地方性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功能不全,不能进行通存通兑,也不具备办理本票、支票等基本功能,只能满足信贷业务台帐的查询和统计分析需要,不具备信贷业务流程控制功能。
4、结算渠道不畅。绝大部分地方性商业银行未能加入人行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资金划汇受到阻滞。大部分地方性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发起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间接代理接入,结算成本较高且效率较低。
5、潜在风险大。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由于目前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特别是无抵押的保证贷款潜在风险更大。一些借款户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漠,欠账不还,签字不认,逃、废、赖债之风在不同程度存在,信贷资金安全面临很大挑战。而相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内控和安防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6、信用体系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因而也使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以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他们认为在地方性商业银行获得了贷款就等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可不用考虑归还;加之地方性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地方性商业银行目前尚无法直接与征信中心联网,不利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防范。
7、偏离宗旨。
服务“三农”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根本宗旨。但是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在此情况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在地方性商业银行重现。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现状
随着金融自由化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受到外资的冲击,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发展,风险监控的措施也逐渐增多,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当然仍存在一些不足。
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措施
3.1.1 设立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指标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规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有三个指标: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风险水平的指标比较多并且区别不同的风险类型,针对流动性风险的指标有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和流动性缺口率。信用风险水平的指标则是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市场风险水平以累计外汇敞口头寸和利率风险敏感度为指标,操作风险损失率是评价操作风险的指标。风险迁徙则评价指标是政策类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评价指标为盈利能力和准备金充足程度。
3.1.2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
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管理资产负债,制定资产负债管理与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设立了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这些机构负责监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根据资产负债的指标考核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意见建议,并根据商业银行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手段和措施。
3.1.3 建立商业银行监督制度
商业银行在自己的组织架构内设立稽部门,专门用来监督商业银行内部行为,包括对员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工的违法违规、恶意串通行为的监督、对错误操作和管理不当行为的监督、对银行发放贷款和信用卡规模和标准的监督等等方面,概括来说,就是商业银行对自己运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自我监督,以期能够通过这一措施来避免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的风险出现。
3.1.4 完善法规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资产负债管理的规则,各个商业根据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规则的实施细则,将总的规则进行细化和贯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规条例体系。
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不足
3.2.1 缺少明确的风险承担主体
风险监控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需要明确风险的承担者。有明确的风险承担主体,对于风险的监控才更有针对性,也能够在风险出现时,明晰权责,而不是在风险出现时,互相推脱责任,反而不利于风险的排除和化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完全分离,这是导致风险承担不主体不明的关键原因。
而我国很多地方的政府非常热衷于参与银行业务,这种参与极其不透明,干预着银行的很多工作,如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贷款等业务,银行在政府的施压下为不满足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优惠贷款,到期之后款项无法收回,这个时候,银行只能自行承担责任,政府干预导致的恶果,责任却被转移了。
3.2.2 风险监控的水平仍然很低
我国目前针对风险监控水平采取的是量化的指标计算方式。风险监控的每一项指标都有各自的计算公式或者计算方法,各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控水平如何,即通过各个指标计算的结果汇总得出。但是这些指标不是万能的,对于商业银行中的某一些风险,可能无法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或者定量分析的结论可能并不十分准确,不能够完整真实反映风险监控水平。而外国采取的很多有效的措施,如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目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并未运用到实践中。
信用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用以衡量贷款的发放与否和贷款数额大小等,信用高低也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放款能够顺利收回和损失风险的大小。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体现在信用的评价分类不够细致,信用评级方法与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信用评级分析分工不明,量化指标针对性不强,这些都会导致信用评级结果的不真实性。
3.2.3 风险监控优秀人才缺乏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监控对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因为多种多样的风险和障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就要求管理风险监控的人员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不仅仅需要有金融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还需要有物理学,化学甚至是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知识储备。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风险监控的人才素质尚未到达要求,这也是风险监控不足的一个原因。
3.2.4 商业银行内部体系存在严重问题
商业银行内部体系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内部组织架构的不合理。银行内部设立的风险监控专门机构,常常是徒有其名,因为权威性和独立性都不强,即使发现了风险监控的不足,也没有办法强行采取弥补或者修正的措施。这是由于我国的主体商业银行仍是国有的,其经营管理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
商业银行内部体系的问题另一方面体现是内部管理不足,自我约束不力。商业银行内部的员工违法违规与外部人员串通的例子很多,领导层以权谋私的案例也有,操作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前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能扩大账面的资本拥有量并且在外资资本进入之前抢占信用卡市场,疯狂发放信用卡,向在校的尚未有独立收入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还款能力和其他因素,导致了社会上信用卡泛滥。这一做法的后果是,银行出现了非常多的坏账,整体来看,发放的信用卡盈利非常低。这个例子说明银行内部对于业务的制定和实施,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只关注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发展。
3.2.5 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缺乏有效和完善的风险预警,这就对风险监控的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很大的原因是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不完善导致的。
第四章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活着才是硬道理,只有地方性商业银行能够走出符合自身定位、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起到扶持三农的作用。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定位寻找道路,小微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简单的理解为小型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机构在自身组织架构、人员队伍、管理方式、营销策略、金融政策方面都应当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4.1 地方性商业银行SWOT分析
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三农”,但从企业经营角度看,需要进一步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才能进一步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
4.1.1 优势(Strength)
首先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具有的优势进行分析。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1.本土化优势。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员工一般都是本地人员,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与贷款客户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此外,地方性商业银行通常将本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本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对其他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
2.效率高。地方性商业银行决策链条短,操作机制灵活,不需像农信社一般层层上报审批。
3.产品设计灵活。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使用分散,可根据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个性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
4.船小好调头。地方性商业银行规模较小,设立所需资本不高,即使经营不善,其他资本也可以以不高的成本接管,还可根据市场中的竞争及时调整策略。
4.1.2 劣势(Weakness)
地方性商业银行具有以下劣势:
1.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针对中小收入者和小规模金融需求者,主要解决农村地区较低层次的金融需求问题。而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包含了多个层次,例如农业企业、农工商户、较大规模种养殖户等等,地方性商业银行难以完全满足。
2.缺乏规模效应。由于规模小,加之未能在统一体系下,地方性商业银行基本都是小规模“单兵作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吸储难度高。农村区域相对封闭保守,农村的储蓄观念相对传统,缺乏理财观念,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地方性商业银行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吸储难度较高,从而进一步影响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放贷等经营业务和资金流动性。
4.结算网络不畅。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没有行号,无法开展结算业务,不能看里银行卡、不能汇兑,不能办理房贷,不能开展基金业务。
4.1.3 机遇(Opportunity)
上文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接下来将对其外部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
1.市场空间广阔。据银监会统计,目前中国有85%金融资源集中在城市,仅有15%金融资源在农村(县以及县以下地区),城乡之间金融资源配置非常不合理。因此,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异常尖锐。对广大农民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存款容易但贷款门槛高的大银行,而是贷款门槛低的小银行。国家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目的也是在于打破农村金融垄断地位,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型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因此,对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2.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央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意见。
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资本设立主要为当 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首批选择在四川、内蒙古、甘肃、青海、吉林和湖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在2006年底至 2007年10月的试点阶段,共有12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占当时已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50%。
2007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将试点省份从6个省(区)扩大到30个省(市/区)。与第一阶段相同的是,各地还是优先选择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
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提出了到2011年底在全国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计划,其中地方性商业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
2010年6月,财政部发布《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对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按当年平均贷款余额的2%给予补贴。
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全国共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52家,其中开业448家,筹建104家。在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地方性商业银行有400家,占89%;贷款公司9家,占2%;农村资金互助社39家,占9%。
4.1.4 威胁(Threat)
地方性商业银行面临以下威胁:
1.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贷款业务基本缺乏有效的担保方和可变现的抵押物,风险较大。此外,农村区域需要融资的项目基本缺少信用风险评级,没有第三方专业机构的风险评估,增加了放贷风险。而由于存在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生产性投资在农户投资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户的生产性投资意愿弱化,投资需求强度降低,这也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2.多元化竞争格局。从农村总的发展态势看,地方性商业银行将面临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一是农业发展银行逐步实施农业开发性金融战略,重点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市场,打造县城特色零售银行;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将争夺农村市场份额;四是国家开发银行信贷业务瞄准县城中小企业。农村金融市场将进行重新洗牌。
4.1.5 小结
通过以上SWOT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1.从SO(优势与机遇)角度分析,欠发达地区小微金融业市场空间广阔,地方性商业银行依靠其本土优势、灵活优势,大有可为。由于大型银行、机构在自身的流程、规模以及考核体系上的弊端,运作效率低,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2.从ST(优势与威胁)角度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当立足本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高效率优势、灵活优势,关注风险规避以及多元化竞争。目前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为2至10万元的小额贷款,其中2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且贷款期限灵活、利率可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略作上浮自行商议决定,较农信社低。
3、从WO(劣势与机遇)角度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应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在地方的落实,积极了解、学习相关政策并主动跟进地方政府落实。
4、从WT(劣势与威胁)角度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当做好自身市场定位,通过准确锁定细分市场,将资源、精力集中投入以换取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地方性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出于政府要求设立的,且大部分是由大型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而在经营上由于逐利的趋势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宗旨。结合上文分析,建议地方性商业银行应真正采取现代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以独立运营的小微金融机构的角色出现,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服务“三农”的政策引导(例如对服务“三农”业务贴息、补助、免税等等),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应摆正定位,扎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当地农户、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小额信贷业务为主要业务,为目标客户灵活制定满足其需求的小额信贷业务。此外,风险的规避应当得到重视,这关系到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永续经营。
4.2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业务优化
在经营范围方面,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功能相当齐全。根据规定,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地方性商业银行还可代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但是,结合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虽然其业务范围相对齐全,但是若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应结合其自身的市场定位以及战略规划,将其业务范围进行优化。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4.2.1 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业务由于其劣势很容易简单的变成存贷款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只有真正立足农村,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着力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自身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从信贷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可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整理、分析目标客户,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可效仿尤努斯的小组互相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性商业银行业务联络员担保制度,可有偿聘请在当地有威信、有一定担保能力的村民或村干部作为业务联络员,为其介绍的贷款客户提供担保,从而有效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存款损失。还可以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对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信贷支持,例如若农产品收购企业能够提供担保,则可以尝试为同一产业链上的生产性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提供信贷支持,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地方性商业银行还可以从金融产品进行创新,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探索并开发合适的金融产品,例如“专业大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等等。
4.2.2 合理确定产品价格及期限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资金运作成本、风险收益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一般而言,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应低于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在贷款期限上,地方性商业银行一般发放1年以内的短期贷款或融资产品,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的短期内流动性问题,只要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存在项目发生建设、运营、技术等风险,短期融资产品的风险就相对较小。
4.2.3 创新产品担保方式
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难以全额抵押的情况,农户符合银行标准、可用作抵押的资产有限,而且此类资产与农民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违约后执行困难,违约执行成本较高。因此,地方性商业银行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可尝试引入保险公司或上下游公司联合担保的模式,或者以经营权、使用权抵押等方式进行担保,降低农村客户进入门槛。
4.2.4 优化业务申报流程
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农村、小微企业、家庭作坊,此类客户生产周期端,额度小,对时效要求高且缺乏有效抵押,因此,应当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流程优化。在申报流程上,从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客户准入、信用管理、例外核准、价格申报、管理权限、担保方式、电子申报、贷审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营销效率、申报效率、审批效率。在确保综合收益和风险管理相平衡的基础上,去除低效、重复、内耗的部分,提高经营效率。
4.3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优化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勤练内功,提高自身建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管理。
4.3.1优化股权结构
股权决定着公司治理乃至经营方向。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主发起行必然以利润最大化为最大的追求目标。目前我国现有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中,作为主发起行的有国有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均超过15%持股比例的政策底线,使主发起行成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实际控制者。
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实际控制人,主发起行在地方性商业银行建立初期,过分强调盈利目标,极易使地方性商业银行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宗旨。实践表明发起行大多出于实现“跨区经营、占据市场、享受政策优惠、提高自身社会形象、获得更多当地信息以及化解竞争”等多重目的,而这些严重偏离了《意见》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定位。
而作为实际控制人的主发起行执行“风险控制优先”的原则,使得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还只是囿于商业银行的原有模式,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非常不适合农村金融。如果不能灵活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变革,只是一味照搬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那么农户的贷款需求必然得不到满足,服务“三农”将是一句空话。
促使地方性商业银行实实在在地为“三农”服务的根本举措是优化股权结构。具体而言,就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投资主体来说,要尽可能地实现多元化,根据各地情况差异,政府、企业、银行、个人等,均可作为投资者入股地方性商业银行。
4.3.2完善准入机制、监管机制
一方面,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建立健全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另一方面,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例如资本充足率标准高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更高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等。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4.3.3加快基础设置建设
应加快地方性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应增加分支机构建设、扩大服务半径,让地方性商业银行职工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地方性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应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例如河南西平财富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上线“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运作效率。五是加强宣传引导能力,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地方性商业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地方性商业银行。
第五章 结论
地方性商业银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小微金融机构,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业务优化及管理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在市场定位上,地方性商业银行必须做到不偏离其服务地区这一宗旨,若离开了这一宗旨,将很容易与逐利导向的商业银行同质化。而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以及地区市场的特殊性,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以小区域内中低收入农户及小微农业企业为主,提供小额度、周期短、免担保、低门槛的信用贷款。
在业务优化上,地方性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自身扎根农村市场的优势,在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运作效率、战略导向问题而撤离农村偏僻区域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贴近目标客户群体,为他们量身打造更灵活更便捷的金融方案。
在自身管理上,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当在股权改革上有更大的突破,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严格规范准入制度、信用制度,采用现代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控制风险。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参考文献
[1]王丹丹,王洪静.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评价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127-129.[2]王淑芸.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12.[3]陈益莲.湛江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2.[4]石陈.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西华大学,2012.[5]聂晓宁.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6]吕宗勋.甘肃榆中农村合作银行经营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7]顾苏煜.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8]罗洁.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9]袁铨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10]苏雪燕 刘诗平.国外技术引进村镇银行 确保贷款发给“会赚钱的好人”[J]新华网.2011-10-08 [11]刘虹.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对中国弱势金融的启示[J]太原大学学报.2009-09 [12]上海国际金融学院.村镇银行全球化成必然趋势(金融说)[J]国际金融报.2013-01-23 [13]李树生,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52-60 [14]秦汉锋.村镇银行制度创新、环境约束及其严谨[J].武汉金融,2008(5):38-41 [15]唐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金融,2008(1):59-62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历经几个月的时间,论文终于要完成了,虽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她给我很大的信心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分析案例和修改论文。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我没有头绪,烦躁不安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最后我还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各位的研究文献,对我的论文意义重大。
最后,再一次感谢对我无限支持的老师和同学,谢谢。
第三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刘庆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一个功能完备、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难以获得贷款、民间借贷活跃、农户小额信贷不能完全适应农户的需求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和改革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瓶颈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传统客户的流失。在许多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受到其他金融企业的挑战,生存空间在骤然缩减。有许多由农村商业银行扶持成长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后,受规模限制,农商行仅凭借自己的实力已经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因此尽管这些企业仍然与农村商业银行保持着一定的业务联系,但是更多地求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很多地方的农商行因此失去了跟随发展的机会。
(二)政策负担与权利缺损。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国家支农、扶农的义务,但国家至今并没有按照有关农业的优惠政策和支农份额的多少制订出相关扶持政策,农村商业银行更是失去了农村信用社加快消化历史包袱的政策优惠。在监管政策上,农村商业银行又因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率、资本充足、各项准备等计提必须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准执行,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两者监管指标之间,始终依照从紧、从高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在跨区机构设置上,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在县域以下,而对于县级以上的城市,则基本将原先的农村金融机构排除在外。这种政策安排,使得像原本有很强生机活力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空间严重受阻,使得其作为合作金融机构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应该享受的权利两头落空。
(三)法人治理结构虚化。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按要求建立了一整套的现代银行治理体系,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例如,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原则,银行的管理者应当由股东任命,然而目前农商行高管的任命权有相当部分掌握在省联社手中。董事长候选人产生方式按《公司法》规定由董事会提名,但省联社拥有提名权;董事长和行长可以由省联社提名,而且即使按章程由董事会选举或任命,也需报省联社核准同意。这种安排与真正的现代银行法人治理体系还有一定距离,它这不仅导致了农商行经营自主权的缺损,也不利于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和银行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监管安排。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方面,目前更多地是依据一般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对于农商行的特殊性考虑不足。例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主要以传统信贷业务为盈利途径,盈余公积的增长始终没有信贷规模的增长来得快,而目前监管当局为推进巴塞尔协议Ⅱ监管指标,明确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10%以上,这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受到的资本监管约束越来越严重。
二、期待“给力”:农村商业银行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 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造成这种困局的因素有很多,如历史原因导致的法人治理不完善、人力资本不足、经营经验缺乏等等,而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政策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
中国设立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原因在于普通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然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推进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必然会带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在我国的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当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农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已经非常之小且不断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应该选择哪种模式能够实现快速发展,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乃至农村本身不断缩小蜕变的时代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往何处去?
在城市与农村不断融合的趋势下,很多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大大弱化,它们所更需要的是对其第二、三产业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股份制银行向农村地区的渗透不仅在挤压着原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而且事实上也是对后者职能的一种替代。所有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以往那种试图将城市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明确划分开来并让其各司其职的经济基础正在逐步弱化,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它能够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在这一体系之中,传统的农业金融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原有农村地区的企业和居民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金融需求,需要特定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不应该是计划指定的,应该是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选择的结果,这样才能够保证金融市场具有足够的弹性与活力。在考虑农村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时,必须要从上述视角出发,着眼于如何促使它们顺利地融入这一多层次金融体系,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一是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允许股权适当集中,形成相对控股股东,以提高股东的利益相关性,为其提供治理激励。其二是正确处理省级信用联社与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明确股东大会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对银行董事会的高层人事任免权,保障农村商业银行享有完整的经营自主权。
(二)在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质的前提下,通过政策的支持和优惠,鼓励和引导其服务三农。政府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某些具有政策性的金融业务时,应当以独立项目的方式采用规范的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明晰其成本收益,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或经济补偿。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同时也可以促进政策性金融业务效率的提高。
(三)调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放宽准入条件。目前的监管安排一方面过于注重农商行的农村身份,与其目前面临的市场和经营状况存在错位,严重限制了其未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又忽视了农商行作为中小银行的特殊性,使其在与大银行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根据农商行的自身特点与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监管规则。长远来看,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应当以规模、产权制度、业务性质等角度而不是“城乡户籍”身份作为出发点,以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体系发展趋势。
(四)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建设公平竞争环境。跨区域经营不仅是农村商业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有利于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和地域性系统风险的降低。因此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应当从支持、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并且帮助其解决由此产生的经营资源不足和风险防范问题。与此同时,全国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面对中小银行的资金清算与汇兑系统,是跨区域经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保障公平市场竞争的一个有力措施,需要加以高度重视。
(五)为农村商业银行上市创造条件。资本金不足是当前困扰农村商业银行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资本金不足,不仅限制了农商行业务规模的扩张,推高了贷款集中度,增加金融风险,也阻断了农商行与长期企业客户共同发展的进程。农商行上市不仅可以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规范其经营活动,提高其管理效能。长期来看,上市也是农村商业银行转变身份,加入全国性金融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从建设与完善多层次综合金融体系的高度来看待农商行的上市问题,积极地加以扶持和鼓励。
(作者单位: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管理学部副教授)
第四篇: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探析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探析
2012年12月26日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探析
董峥
2012年岁末,中国民生银行携手郑州银行,建立了双方的信用卡战略合作。此次合作范围涵盖信用卡基本业务、还款渠道建设、增值服务及特惠业务平台搭建等内容,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合作,深度探讨与推广信用卡业务的新型合作模式,实现科技系统、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的集中经营管理。此次合作,更重要的是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探索一条出路。
区域性商业银行是以原各个城市商业银行为基础,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到9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了5000多家。90年代中期,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合并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12年11月,又经过了一系列的合并重组后,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38家。虽然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特殊的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规范城市信用社经营、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多重问题。
根据《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的报告,2010年底国内信用卡发卡银行共有86家,其中区域性商业银行就达到了60家,占到了发卡银行数量的80%;然而其发卡总量在2011年底却仅占了信用卡市场总量的1.18%。较为突出的也只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几家银行。发卡银行和发卡总量两个数字一经对比,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而言显出天壤之别了。
然而,从信用卡市场实际发展的过程看,区域性商业银行涉足信用卡业务的时间却是非常早的,在被誉为“信用卡元年”的2003年,上海银行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代表,就已经跻身信用卡发卡银行的行列,而此时很多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做好发卡的准备,之后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包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了信用卡业务。
一、信用卡发卡银行类型
信用卡发卡银行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二是新兴的股份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探析
2012年12月26日
制商业银行;第三是区域性商业银行。
第一类银行基础雄厚,资产规模大,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凭借经营网点、品牌、规模等市场优势,通过高成本、大投入的方式,短期即可获得一定规模的信用卡市场占有率,2011年底,仅五大国有银行就占了信用卡发卡总量的60%以上。但也因此需要在后期的账户管理和风险控制上仍需投入较高的维持成本,单位账户的平均盈利性较低。
第二类银行市场意识强烈,由于作为银行主要业务的对公业务较第一类银行尚有差距,更重视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来弥补盈利问题,因此信用卡战略非常明确,在初期采用高投入的方式迅速获得市场份额,同时更愿意尝试创新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灵活。此类银行中以招商银行为典型代表。
第三类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相对于前两类银行就显出非常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区域性商业银行受到规模、地域性限制。处于经济发达城市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势必受到前两类银行的夹击;而处于经济相对薄弱城市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又要面对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市场状况。而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类银行成立之初基础弱底子薄,相应的专业人才匮乏,也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难度要大得多。
二、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困难与问题
区域性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的城市中。除了诸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大连银行、盛京银行等少数城市商业银行经过数年的经营发展,已经获得了全国性银行经营许可权外,绝大多数的区域性银行还只能在所在地经营。然而这种限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
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由于分布的城市多、城市经济规模分布层次搭配得当,信用卡发卡人群范围广,信用卡风险可以通过分散式经营得到平衡,有效控制和管理经营风险。但是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则只能在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当地经营,而该城市的经济条件无法选择,如果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由于中小城市的经济结构、企业规模都受到极大限制,很容易带来风险隐患,而信用卡业务则面临着信用卡目标客户群过于狭窄的问题。持卡用户如果外出工作,针对这类用户发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探析
2012年12月26日
卡,会提高风险控制管理成本,难以分散经营的风险。
2、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随着金融业的管制程度日益放松,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享受的待遇差距逐渐缩小。在此情况下,用“内外夹击”来形容城市商业银行的处境应当不为过。一方面,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经济发达的二三级城市分支机构的倾斜力度;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在通过抢夺高端客户等方式慢慢蚕食这类地区的市场。这就让处于较为单一城市从事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夹击,同时由于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创新能力略逊,处于非常不利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从一些数据显示,发展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大致在8%~10%左右。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地市场份额达到8%~10%之后,就很难再有大的突破,这可能是各地金融市场份额的饱和点。而新的金融机构的进入,由于规模、品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又会令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却又无法向外地开拓市场。显然,这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3、不利于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
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需要商业银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而这恰恰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软肋。
尽管银行的ATM机均可实现银行卡跨行通用,从而使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在地域上可以拓展到更多地区,但出于成本和方便的考虑,消费者还是愿意选择全国性商业银行,信用卡用户对这个问题更为挑剔。这对异地无网点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卡,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区域性商业银行由于受到网点限制,开发银行卡业务的成本难以分摊,只能自己承担,而对于同样的开发成本,国有银行却能以众多网点回收投资。这也导致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不足,对于个人金融业务中的主力产品——信用卡业务,更是不敢放开手脚一搏。
正是上述这些不利因素,直接限制了区域性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空间。在已发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中,也已经拉开很大差距,以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为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探析
2012年12月26日
代表的第一梯队发卡量已经突破了百万张,将其它同类银行远远甩在后边,这就是所处区域的优势条件所带来的结果。
三、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势条件
不可否认,区域性商业银行面临种种不利的市场因素,制约着信用卡业务的开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区域性商业银行也同样具备一些优势条件。
1、地方经济交融的地缘性优势
由于区域性商业银行崛起于所在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和时效优势,对当地客户的资信状况、经营效果掌握得更详尽准确。经过多年的经营,在当地市场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和客户基础。除了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外,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品牌、网点、规模、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等方面,在地方市场并不占优势。这也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提供了发展空间。
2、经营灵活反应快速的优势
区域性商业银行都是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级法人体制,经营地域集中,信息传递快捷、决策链短,相比其它银行二三级分行体制来说具有经营灵活、对市场变化反应快、决策迅速的特点,在当地对资金需求迫切的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立足本地差异化经营的优势
区域性商业银行区别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就是立足本地,实现差异化经营,在经营战略上注重“支持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建立市民银行”等作为发展方向,在大型银行的缝隙中寻求生机。据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城商行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55万亿元,占其企业贷款的比重达47.8%。不难看出,在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多重竞争压力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错位竞争效果明显。
找准自身的市场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是摆在区域性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方针,也是寻求自身发展的基础,只有这样,信用卡发展的方向才能清晰可行。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探析
2012年12月26日
四、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模式
由于受到规模、地域、技术、人才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区域性商业银行不可能制订与其它两类银行标准相同的信用卡发展战略,而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制订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战略目标,同样能够创出高效率、高收益的信用卡模式。主要原则是要立足本地,设计出符合当地市场特点的产品功能,吸引和保留用户减少流失。同时不以追求卡量及市场规模,而以提高单卡收益率最大化为基础,追求边际效益为核心。
1、市场定位准确是战略成功的基础
区域性商业银行都是崛起于本地,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市场品牌效应,很容易在当地建立良好的市场关系和口碑。以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客户群体应以当地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当地常驻居民为主,这类人群的主要特点是工作生活稳定,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有助于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
2、产品服务设计是战略成功的条件
由于大多数区域性商业银行所处城市经济发达程度与发达城市有一定差距,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和消费能力也有一定距离。根据这个特点,在信用卡产品设计中,减少积分兑换礼品的内容,更多地加入刷卡积分换领一些日常生活消费品的方式,同时在信用卡后期服务中,开发能够提供消费折扣的特惠商户,让持卡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对现有金融产品、服务进行捆绑,比如车贷、房贷、企业贷款客户,将信用卡业务和存款、贷款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3、非核心业务外包是战略成功的途径
事实证明,区域性商业银行不能走“大而全”、建立完备的信用卡中心系统的道路,除了抓住战略规划、信用审批、风险管理等核心业务外,对于产品中所涉及的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制卡及账户管理、金融数据处理、后期的账单处理、风险催收等业务环节,甚至包括积分兑换、分期商城等非核心业务,均可以采用外包方式,交由专业运营商负责管理维护。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营初期的投资成本,节省宝贵的人力资源。
4、挖掘存量客户是战略成功的保证
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首先应该从现有存量客户中进行挖掘,可以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探析
2012年12月26日
实现快速有效地切入信用卡市场的目的,同时这些存量的储蓄业务客户或贷款业务客户,一来有可供参考的完整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客户的综合情况,提高了初期发卡的质量,降低信用风险,节约后期账户风险管理成本;第二,通过信用卡所带来的创新性服务,增加客户的忠诚度;第三,可以积累经验,锻炼了信用卡业务的队伍。
5、跨业联合发展是战略成功的手段
有效地利用社会及市场资源,借助包括银联网络和各种信息共享平台优势,实现联合发展、多方共赢的局面,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做强信用卡业务的手段。中国银联的平台,可以让区域性商业银行实现地域性限制的突破,克服了网点和区域上的劣势。银联的商户资源也同样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可以借势的资源之一,用银行信用卡服务平台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开放,让社会资源通过信用卡服务平台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五、信用卡业务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
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业务转型中,信用卡业务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传统上,国内银行多以公司业务为主,零售业务是其弱项,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定位更为尴尬。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成为现实,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减弱,区域性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传统的公司业务未必守得住,而零售业务又随时会被已经深入区域性商业银行所在城市的竞争对手超越。因此,业务转型势在必行,转型的方向只能是扩大个人金融业务的比重、改善不合理的收入结构。而信用卡业务因其具有可拓展性、小额消费贷款和支付工具的特点、较强的客户黏度和较高的信息化程度等特性,在零售业务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信用卡业务从其诞生伊始至今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所有金融产品中载入服务内容最丰富的产品,它的延展性、可塑性非常强,是银行业务中最具有变化的金融产品。区域性银行通过大力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产品创新意识,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战略,在竞争激烈的信用卡市场也是可以展现自己的精彩。
2013年1月24日
第五篇: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与成长建议
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与成长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是重要的一环,其最重要事务改革标志是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对于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及其成长性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农商行提出发展建议,促进农商行合理制定战略目标,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建议
一、引言
近年伴随国家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其经历过一段起点低、速度快、成效大的发展历程。当下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等部分组成,农商行是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区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扶助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区域商业商贸等方面要加大力度,而农商行就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虽然已经看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状况不平衡、经营中也面临诸多风险和其他外部不确定因素,所以研究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及成长性影响因素,对保持农商行的积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商行发展模式
1.维持本土经营模式。本土经营模式可以描述为,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地借助本地资源坚持开展经营活动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在注册地所在县(市)域开展经营活动,依托本地资源,结合辖内经济发展特点及客户需求,开发适合本地城乡经济不同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全力打造“接地气”的银行。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在尚未饱和、还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本地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熟悉的地缘、人脉、口碑等等优势,同时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深挖客户需求,优化整合资源,得以在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地方的经济发展与自身的体量扩张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状态。
2.设立异地分支机构。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逐渐放宽对农村商业银行跨地域经营的监管限制,在制度上打开了农商行设立异地支行的大门。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降低了农商行的经营风险,使农商行实现了服务区域多样化和地域客户所属行业的多元化,并能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推出特色产品吸引更多优质客户。
3.直接参股模式。直接参股模式可以描述为,农商行直接向异地农村金融银行机构投入资金,通过参股的方式输出管理,与被投资农村金融银行机构以股权合作为基础逐步平稳开展有序经营工作,实现了跨地区经营。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借助被参股、控股机构在当地成熟的各项资源迅速融入当地金融市场,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并能较短时间内打开品牌知名度。然而这种模式更适合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资本补充能力即大而强的农商行,从而实现长期持续的股权合作模式。
4.兼并重组模式。新设合并模式是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兼并重组模式的主要实践手段,该过程中注销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人资格,申请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时被注销机构的股东(社员)所持股份按照清产核资确定的各方净资产,比照合并后新设农村商业银行股金每股净资产的一定折算率转换为新设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新银行的股东。好处是通过兼并重组,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尤其是资质相对较差达不到银监会组建农商行的机构,可以迅速实现在整合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
5.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模式。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拓展异地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并且借助银监会和政府的地方性支持力度较大,较之设立村镇银行跟容易实现。相对于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比较容易,因为有银监会和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农商行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为将来发展为控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控股集团积累经验。然而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一个新的考验,农商行需要考虑设计有利于日常管理的股权结构。
三、农商行成长性影响因素
1.政府宏观政策。由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政府及政策导向息息相关,最初的定位就是服务“三农”。所以在农商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农商行的改制,农商行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自然有任务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政府的过度干预和过度的优惠政策对农商行造成的依赖性会让其失去独立性,进而失去其自有的成长动力,制约其发展。
2.资本因素。农村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组织这一实质决定了对农商行资本约束的必要。资本约束的核心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同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决定了银行的资本规模和质量,风险贯穿银行的资本及其经营和成长。所以为了确保农商行持续健康稳定的成长,要有必要的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
3.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在自身领域内通过重组创新变革经营涉及的各种要素,做出包括调整、变革、发展、创造和引进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为使自身利润最大化即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能够帮助提高农商行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范围,其次,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帮助农商行有效的规避和分散风险,从而增加其?营的安全性。因此,金融创新对于推动农商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企业成长保持长青的基石。管理能力与其他推动农商行成长的资源相互关联,只有整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帮助农商行提高市场效率和发挥优势。而人才是每个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让人力资本得到更好的配置,让组成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得到自我发展从而带动银行发展,为农商行提高竞争力。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内部资源,这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为农商行的成长发展提供不断地推动力。
四、对策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农商行的核心优势在于“三农”,应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从而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农商行在明确市场定位时要重新定义“三农”:从支持传统农业到支持农业创业及现代农业;从支持农民到支持中小企业、大农户甚至大型农业企业;从支持传统农村到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同时农商行要积极争取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监管优惠政策、获得政策奖励等在内的政府支持,从而提高自身资金配置效率,促进成长,更好发挥功能。
2.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做到:建立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成立风险管理组织或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价、监督及决策机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农商行可以先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从而制定风险管理的方案,并建立风险考核制度;建立风险评价体系,提高风险衡量、管理技术,农商行可以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同时加强与银监部门的沟通,并且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银行风险文化,农商行要将风险防范意识凝聚成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个业务细节中;加强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3.加强金融创新。从农商行的现实情况来看需要加强金融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农商行要通过对市场的详细调研分析,研发推广更适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金融新产品,比如多功能的银行卡等;金融服务创新,服务以客户为中心,探索更新的服务方法,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如设施的升级等;经营理念创新,农商行要立足商业本质,解放传统思想,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集权化等方向;建立长效创新机制,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创新模式,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体制,从而推动农商行的不断成长。
4.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员工队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符合现代商业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经营效率,需要依照农商行自身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建立全面的管理机制并不断完善;在管理过程中,要职责分明,规范操作,同时保证管理的透明度;制定管理评价系统,对管理结果反馈并总结修正。同时农商行应坚持以人为本,引智引才,提高员工素质,强调后备干部储备,加强员工内部轮岗制,推行全员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并对员工实行分级培训的制度,从而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推进银行发展。
五、结论
结合这些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成长性因素对农商行提出对策建议有明确市场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加强金融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员工队伍,对不断保持和培育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性起到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意,黄晓波.大股东侵害及其控制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Э?,2015(6).101-104.[2]刘少波.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7(2).[3]马德芳.大股东认购、投资者情绪与定向增发折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7.作者简介:谢郑干(1996-),男,安徽宿州人,安徽财经大学2014级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