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腹壁切口疝的治疗及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原因及 治疗 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采用聚丙烯网片对6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促进切口愈合的经验和教训。结果发生腹壁切口疝的高危因素依次为:腹壁纵行切口、切口感染、切口过大、缝合技术欠佳、高龄、糖尿病、肥胖、低蛋白血症、腹内压增高。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置后,缩短了伤口愈合和住院时间,避免了二次处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均无复发及其他不适。结论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包扎,可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并可减轻病人痛苦,对术后恢复及手术效果的保证有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负压引流个体化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并不少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2%~11%。其发病率列各种腹外疝第三位,约占腹外疝总数的1.5%。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旦发生随时间延长而增大,无自愈的可能,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但是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发生切口积液、积血、感染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了腹壁切口疝60例,均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由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理,从而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现象的发生,效果明显,同时分析临床资料总结腹壁切口疝发生的高危因素,以争取在临床操作中减少切口疝的发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8~71岁,平均56.8岁。其中28~50岁21例,51~71岁39例。体重48~92kg,平均65.6kg。伴慢性支气管炎22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2例、前列腺增生症6例、肥胖症9例、慢性便秘2例。参照中华医学会外 科学 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分类标准,中切口疝17例、大切口疝38例、巨大切口疝5例。1.2既往手术方式 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15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胃癌根治术19例,胆囊切除和(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术9例,阑尾切除术9例,宫颈癌根治术2例。1.3切口情况 行腹部正中切口28例,经右侧腹直肌切口15例,麦氏切口9例,左侧旁正中切口2例,右侧肋缘下切口6例。切口长度&10cm41例。1.4材料 采用美国“美外”,意大利“善释”及国产“华立普”提供的聚丙烯单丝编织的不可吸收材料。1.5治疗方法 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手术修补。术中适度分离缺损区域,妥善放置并固定补片,低功率电刀严密止血,皮下常规放置负压闭式引流管1~2根,并保证闭式负压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术后于切口上方加与分离区域形状、大小相当的加压枕,并以多头腹带加压包扎固定。严密观察引流情况,直至引流液少于5ml/d时,方可拔除引流管,没有具体时间表,完全依病人情况,个体化决定。术后同时予以2代头孢以上或喹诺酮类抗生素3-7天,并注意体温变化及经常查看伤口,保证引流管路的密闭与通畅。各病例均无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等现象发生。2结果 60例患者行补片修补腹部切口缺损,术后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随访0.5~3年,无再复发病例。3讨论 腹壁切口疝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形成缺损,使该部位腹壁变得薄弱,腹腔脏器在腹内压力作用下由薄弱处凸出,从而形成切口疝。切口疝一旦发生无治愈可能。且由于疝内容物常与疝囊壁粘连,易发生梗阻。当 发展 成巨大切口疝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也给手术修复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并找出预防措施。3.1切口疝形成的原因(1)解剖因素:切口疝多发生于前腹壁纵形切口,前腹壁多层肌肉、筋膜、鞘膜组织的纤维方向多为横向,纵向切口必然要切断,在缝合这些组织时,缝线处在筋膜纤维的缝隙之间易滑脱。当腹壁收缩时,已缝合的组织又经常受到肌肉的横向张力牵拉可导致缝线将纤维组织分离,甚至导致伤口哆裂。另外,纵形切口因肋间神经和腹壁神经可被切断,腹直肌强度降低。此外,切口疝位于腹部正中切口处居多,可能与正中切口层次少且缺乏肌肉保护有关。(2)缝合技术及切口感染:①如术中麻醉效果欠佳,缝合时强行拉拢切口缘,易致组织撕裂。②术中缝合层次有错、对合不当,或缝合过于稀疏,致嵌入其它组织或缝合腹膜时留有缺口。③手术操作时修剪疝环边缘不充分,未造成新鲜创面,致形成的瘢痕愈合能力远不如健康组织。④手术时操作欠细致和腹壁神经,因止血不彻底而使创口内发生血肿。⑤腹壁切口缝合边距太小,易致组织撕裂。⑥切口过长,切断肋间神经过多。⑦用肠线缝合切口。⑧手术后切口引流物时间过长,或拔除引流管时间延迟,局部形成窦道,减弱创口愈合作用。⑨切口感染。(3)疾病本身因素:多次手术患者腹壁组织特别是腹直肌破坏、萎缩,致使腹壁薄弱,而外伤患者如合并有腹壁挫伤、缺损、肌肉及筋膜断裂、腹壁血肿等破坏了腹壁的完整性,增加了切口疝的发生;年老体弱及恶性肿瘤患者常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缝线的摄入转换功能低下,组织愈合能力差;糖尿病患者体内处理葡萄糖能力差,蛋白质及脂肪消耗较多,白细胞游走功能低下,易于感染,致切口愈合能力低下,也易诱发切口疝;肥胖患者腹壁脂肪厚,缝合筋膜层难度较大,同时切口感染或积液的风险高,又因腹壁肌肉相对较薄弱,故肥胖者更易发生切口疝。另外,营养不良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均可影响切口愈合过程,易致切口疝的发生。
第二篇:腹壁切口疝修复术图解[推荐]
腹壁切口疝修复术图解
1-1 分离假性疝囊周围纤维结缔组织
1-2 切开腹直肌前鞘
1-3 显露腹直肌后鞘和腹膜
1-4 切除疝囊
1-5 缝合腹膜和腹直肠后鞘
1-6 缝合腹直肌
1-7 重叠缝合腹直肌前鞘
图1 经腹直肌切口疝修复术
腹壁切口疝修复术
腹壁切口疝的发生,常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切口有无感染,切口有无张力,切口位置,缝线类型,缝合技巧等。这些因素大部分可设法避免和纠正,以预防切口疝的发生。
发生切口疝后,如无特殊禁忌情况,原则上宜及早手术修复。因时间愈长,疝囊增大,腹壁周围肌肉愈弱,手术成功机会也就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切口疝多为切口感染的后遗症,切口愈合后短期内瘢痕尚有充血水肿,甚至尚有隐匿的感染存在,过早进行修复手术也不易成功。所以,一般以切口愈合后半年再行修复为妥。如病人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等疾病不宜手术时,则可使用疝带治疗。
[术前准备、麻醉] 除与其他疝修复术相似处,还应注意术前加强腹股锻炼,消除增加腹内压力的因素等。
[手术步骤] 手术切口需根据切口疝的位置、大小而定。因需将原切口瘢痕一并切除,故常采用梭形切口。现以上腹部经腹直肌切口疝为例:
对有皮肤覆盖的切口疝,可在切开皮肤瘢痕后锐性分离。对仅有瘢痕覆盖的切口疝,则可在皮肤和瘢痕结缔组织交界处切开,显露出切口疝外层覆盖的纤维结缔组织,即所谓假性疝囊,将假性疝囊四周的结缔组织充分分离,使之与邻近的腹壁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开。一般两侧需超出2~3cm,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图1-1]。用止血钳提起两侧腹直肌前鞘的筋膜组织,向外拉开,沿假性疝囊基部边缘切开腹直肌前鞘[图1-2]。再次腹直肌向前侧拉开,继续向深部锐性分离假性疝囊、直至显露疝囊颈和两侧的腹直肌后鞘和腹膜[图1-3]。
先在疝内容物与疝囊无粘连处切开疝囊,再沿假性疝囊颈部与正常腹膜组织交界处环形剪开[图1-4]。切开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内容,大网膜粘连可以结扎、切断。完全切除假性疝囊,将疝内容物送回腹腔。检查下面的腹内脏器无粘连和损伤后,用7-0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腹直肌后鞘和腹膜[图1-5]。用4-0或7-0号丝线间断缝合腹直肌(间距1~1.5cm即可)[图1-6]。再用7-0号丝线重叠缝合(间断褥式缝合和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图1-7]。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 1.术中应尽量减少损伤组织,彻底止血,减少切口张力,保证切口愈合,以免术后复发。
2.疝囊外组织很薄,切开皮肤时要注意避免损伤疝内容物。
3.如果遇到巨大的切口疝,腹膜和腹直肌后鞘由于瘢痕收缩,缺损较大,往往修复缝合有张力。这时,应在开始分离过程中保留切口两缘腹直肌前、后鞘间瘢痕组织的连续性,待修复缝合时,把两侧前鞘做翻转鞘膜瓣以修复后鞘缺损。
[术后处理] 切口疝修复术后,特别要注意防治各种增高腹内压力的因素,必要时胃肠减压2~3日。切口拆线时间应适当延长至8~10日,拆线后再下床活动。
第三篇: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03年8月)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一11%,其发病常与切口
感染、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它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典型的切口疝诊断较容易,B超和CT有助于确定诊断和了解缺损大小。
1,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
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应包括两部分:疝环缺损的大小和疝环缺损的部位
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2)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一5cm,(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5—10e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lOcm
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
(1)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L
(2)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
各种文件记载时要包括部位、具体位置、大中小分型和缺损大小的数字。具体列举如下:
脐上正中小切口疝(2.5cm)或
脐上、下正中大切口疝(8cm)或
侧腹壁肋缘下中切口疝(4cm);或
侧腹壁肋髂间巨大切口疝(13cm);
2,腹部手术切口疝的治疗
腹部手术切口疝不能自愈,均需手术治疗。对于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不全或有其它内科合并症的病人,要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后再选择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选择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切口愈合后3-6个月行修补手术;
对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1年行修补手术;
已接受过采用修补材料行修补手术感染的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1年以后再修补,并建议再次手术前取原感染切口处的皮下组织作细菌培养,如为阴性可用新材料修补如为阳性则用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阴性后再手术。
伴有污染创面的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直接缝合修补。如果缺损大,可用自体组织移植或用可吸收人工材料修补。创面污染不重,可在充分术前准备下采用聚丙稀网片修补,不宜使用聚四氟乙烯及其复合材料修补。
急诊手术时,原则上不同时使用不可吸收材料修补腹部手术切口疝。
手术方法选择
小切口疝:建议使用1-0的Prolene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缺损,所用缝线的长度和切口长度比最好为4:l
中切口疝:可用直接缝合方法,但在拉拢对合组织有张力时,需使用修补材料修补
大切口疝:巨大切口疝:最好采用修补材料修补
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材料的选择和修补方法(附件,)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处理
积极处理腹部手术切口疝病人伴有的全身性疾病。
严密检测呼吸功能,包括常规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对有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肺部有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1周行手术。通过深呼吸进行胸廓及膈肌煅炼。吸烟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
对于巨大切口疝,为防止疝内物还纳腹腔后发生呼吸衰竭及腹腔室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术前应进行腹腔扩容及腹肌顺应性训练。可在术前2-3周始将疝内容还纳腹腔,用腹带束扎腹部。在束扎初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功能,防止突然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第一周应隔日行血气分析和3天行1次肺功测定。后2周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上述检测时间。
准备2-3周后,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达到标准便可手术。
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腹部手术切口疝感染率,特别是对于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巨大或多次复发切口疝、使用大块生物材料修补和切口可能遭受消化道细菌
污染的病人,应常规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后处理
(1)术后应使用抗生素2-3天,或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2)要保证闭式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根据引流量(引流量少于10mL/d)在术后3-5天内拔除引流物。手术创面大,引流物多时,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拨除引流物后仍要注意
局部有无积液、积血。发现积液、积血时要随时抽吸。
(3)术后注意体温变化及经常查看伤口。如果术后体温仍持续升高和伤口红肿,要警惕伤口感染的发生,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重视局部处理。
(4)术后早期病人可在床上活动,2—3天后可下地行走。术后要用腹带加压束扎2周,并继续使用腹带3—6个月。术后3—6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第四篇: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摘要:目的 分析小切口微创治疗方法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治疗采用经由下腹横纹小切口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小切口微创治疗的疗效。结果 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在15~35min,平均时间2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2~7d,平均住院时间4.5d,经过3~6个月的随访,术后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临床中应用小切口微创方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无瘢痕,时间短、恢复快、费用低,复发率低等优点,且手术疗效安全可靠,手术治疗后很少出现并发症,在临床上很值得进行推广运用。
关键词:小切口;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婴幼儿因腹股沟管很短,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可以不切开腹股沟管,只在皮下环稍加牵引,即可剥离疝囊致颈部,达到疝囊高位结扎目的。基于婴幼儿病程短,疝囊粘连轻,容易剥离,且疝囊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根据本组经验,我们认为婴幼儿斜疝在6个月~3岁时为择期手术最佳年龄。但有下列情况者不宜采用本手术方式:①疝囊位置较高,底部没有达到皮下环者;②嵌顿疝;③滑疝;④疝囊巨大有腹壁缺损者,本组复发1例即此原因;⑤斜疝合并隐睾者。由于本手术方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术后可不用抗菌素和止血剂,局部刀口处冷敷8h即可。且切口缝1针,遗留切口瘢痕小,患儿恢复快,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男性患儿,其中1~2岁24例,2~3岁46例,3~8岁38例,均无疝嵌顿病史,合并睾丸鞘膜积液5例。
1.2方法 氯胺酮麻醉成功后,患儿取仰卧位,术区碘伏消毒铺单,垂直于外环口的方向沿着皮纹横形作切一个长约1.0~1.5cm的横向切口,沿着皮肤、皮下组织的顺序进行依次切开后,使用止血钳来交替的撑开患者的皮下组织达腹外斜肌部位,再用蚊式血管钳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露出外环口,但不打开外环口,找到精索的位置,在精索的内侧找到疝束,如果疝囊较大且通向阴囊则需将横断疝囊,游离疝囊至颈部,如疝囊较小则不用横断直接将疝囊游离至颈部,将疝囊展开以4号线高位结扎疝囊,再用小圆针、4号线在疝囊颈部作贯穿缝扎,剪去多余的疝囊。如内环口过大者,可修补1~2针。外环口较大者,也应缝合1~2针,使之能容纳食指尖即可。彻底止血,查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此时应检查睾丸是否在阴囊内,如果不在应将睾丸放回到阴囊。将腹外斜肌筋膜缝合1针,在皮下层缝1~2针,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结果
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在15~35min,平均时间2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2~7d,经过3个月~1年的随访,术后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根据年龄的不同可分为儿童疝(0~18岁)和成年疝(18岁以上)。儿童疝又可分为小儿疝(0~6岁)和少年疝(7~18岁)。儿童腹股沟疝大多为先天性。胚胎发育早期,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突起,形成腹膜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包裹大部分睾丸,并在睾丸的牵引下随之下降,最终到达阴囊底。小儿出生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若此过程发生障碍,鞘状突管将保持开放状态,一旦有腹腔脏器进入,则形成了腹股沟斜疝。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尤以婴幼儿期多发。男孩右侧睾丸下降较晚,故右侧多于左侧,少数为双侧。女孩鞘状突未闭也可以发生腹股沟疝,但明显少于男孩,发病率性别之比约为15∶1。疝内容物最常见为小肠及回盲部,大龄儿不少为大网膜,女孩则以生殖系统附件疝入最多。儿童腹股沟疝发生是先天性因素(遗传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手术切口及损伤小,痛苦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甚至有采用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但腹腔镜操作一般需在腹部打3个孔,且术者尚需具备熟练技术,并有较完善的器械作保证。因此,在多数医院里,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仍是首选方案,尤其是直接经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下腹横纹小切口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切口小,直视下操作对腹股沟管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术中不需切开外环口,对精索的游离刺激轻,副损伤小,切口选在下腹部与皮肤纹理一致的横切口,皮肤切开处无需缝合,愈合后几乎不显手术瘢痕,不仅符合美学观点及微创原则,而且对患儿的心理无不利影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目的,腹股沟管壁修补术很少用于婴幼儿,因为小儿腹股沟斜疝与成人斜疝发生原因不同,小儿斜疝发生除发育过程中遗留的疝囊外,腹股沟区多无肌肉薄弱因素,即使有暂时的腹壁薄弱区,通过以后的发育多能自行得到加强,故手术治疗时仅需作高位结扎即可,无须修补。因此,绝大多数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时,不必像成人那样充分暴露腹股沟韧带、弓状缘和联合腱等腹股沟管的周围组织结构,由于婴幼儿腹股沟管短小(约1~2cm),不切开外环口就能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是可行的。由于手术步骤较经典的经腹股沟管途径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一般可控制在25min以内,配合熟练者仅需15min。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这种术式成功的关键。该手术方式仅适合腹股沟斜疝患儿,尤其是2岁以下患儿,大龄儿童由于腹股沟管变长,已不适应这种手术方式,仍应采用暴露腹股沟管的方式,根据患儿机体发育的情况,我们将年龄界限控制在7岁左右;疝囊太小(位置较高)者,需打开腹股沟管才有可能找到疝囊;复发性疝局部解剖可能已经改变,腹壁局部也可能存在缺陷,有时尚需行局部加强或修补手术,经腹股沟管途径手术仍有其优越性;内环口缺损较大的斜疝,也应该解剖腹股沟管,有利于术中缩小内环口以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许积豪.小儿腭部贴附异物[J].新医学,1980(01).[2]王??.婴幼儿尿闭[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0(01).[3]何威逊,郑足珍,罗运九,等.婴幼儿肾病31例报告[J].上海医学,1980(12).编辑/蔡睿琳
第五篇:横切口治疗老年人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体会
单一横切口治疗老年人双侧腹股沟疝86例的手术体会
晏铸学
张世祥 李天山 王自成 银瑞邦 高兴斌
(古浪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摘要】目的:探讨下腹部单一横切口在老年人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对年龄超过50岁的86例双侧腹股沟疝病人在术中用单一横切口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手术时间为45-90分钟,术后无切口感染,裂开及阴囊血肿的发生,短期内(1年)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对老年人双侧腹股沟疝用下腹部单一横切口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可靠、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单一横切口,老年人,双侧,腹股沟疝。
腹壁疾病是老年外科领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老年人双侧腹股沟疝特别是伴有腹横筋膜巨大缺损,下腹壁结构薄弱者,术后复发率高【1】。因此,探索老年人腹壁疾病的规律和特点,寻求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外科医师的重要课题。我们设计利用下腹部横切口行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复发率低。自2012年7月至2015年4月,我科对86例双侧腹股沟疝的老年患者用单一横切口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平均随访1年无复发,近期疗效显著,患者满意度高。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86例老年双侧腹股沟疝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6.3岁,60岁以上患者56例,占65.1%。其中,双侧均为腹股沟斜疝79例,双侧腹股沟直疝6例,左侧为斜疝,右侧为直疝的患者1例。复发次数:首次病例72例,复发1次8例,复发2次6例。最后1次手术距本次手术的时间为3个月-20年,平均15.69年。复发患者原手术方式为:Bassini或 Mcvay式手术82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4例。合并高血压病12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肺心病或冠心病11例。住院治疗时间为7-21天,平均9.67〒4.53天;随访时间9-17个月,平均12个月。
2.方法:手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切口选择在耻骨联合上正中1.5-2cm处横切口,长约6-10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做钝性分离显露一侧外环口,用指尖分离腹外斜肌前方组织及腹壁血管并用小拉钩拉向外上方,于外环口处斜向外上方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并做钝性分离,充分显露联合肌腱及腹股沟韧带。钝性分离提睾肌显露疝囊,提起并切开疝囊,横断疝囊并做钝性剥离至内环口处,用“4”号丝线内荷包缝合关闭内环口,远端疝囊旷臵,游离精索,将网塞充填于内环口后,选择大小适宜的补片臵于精索后展平,覆盖腹股沟管后壁,用丝线将补片与耻骨梳韧带、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肌腱缝合固定,精索复位后丝线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检查外环口能容纳一指尖,同法完成对侧疝修补术,结束手术。术后沙袋压迫切口12小时止血。
3.结果:术后疼痛轻微,少数病人直肠内塞入双氯酚酸钠1-2粒即可。一般24小时下床活动。全组无死亡、无二次出血、阴囊血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住院治疗时间为7-21天,平均9.67〒4.53天;随访时间9-17个月,平均12个月。无1例复发,无阴囊血清肿,无髂腹股沟或生殖股神经疼痛等并发症。讨论
老年患者常因腹壁薄弱,切口愈合能力下降,大多伴有糖尿病、肥胖或肿瘤术后营养不良,长期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使腹股沟疝的发生率增高【2】。常见原因有三:1.解剖因素。伴随人体衰老的过程,老年人腹壁肌肉、肌腱退变,强度明显减低,合并肥胖,长期患病卧床等因素,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腹壁肌肉萎缩,导致腹壁缺损的形成。2.腹内压增高的结果。随着机体老化,老年人躯体处于易患病状态,多种慢性病存在,尤其易患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肺气肿、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性便秘等慢性疾病,此时导致腹内压升高,且持续时间长,腹壁遭受这一持续高压反复的冲击,破坏,使原本就已逐渐衰退的腹壁强度和弹性进一步减弱【3】。当出现由突发猛烈咳嗽等动作产生压力峰值高的腹压时,易引起腹壁疝。3.胶原代谢因素。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丰富了老年人腹壁疝形成和发展机制的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体内胶原降解酶的活性增加,羟脯氨酸含量减少,提示老年人腹壁退行性改变是胶原代谢障碍的结果【4】。
经过本组病例的治疗,我们的体会是: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筛查老年患者有无慢性基础疾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对于患有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手术前应积极予以纠正。年老体弱,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手术前进行灌肠;有吸烟嗜好的患者,手术前至少1周内完全停止吸烟,以减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对存在慢支、哮喘、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对症治疗,改善心肺功能。术前手术区域洁净处理也十分重要,我们一般备皮后用消毒液浸泡的纱布对手术区域进行24小时贴敷的方法,基本去除了皮肤不洁所致的感染因素。
术中采用横切口更符合腹壁生理需求,张力小,且远离内环口,减少了切口疝的发生。术中仔细解剖、辨认腹股沟管内的各主要结构并尽量避免损伤之,最大限度地保留腹股沟管组织的完整性,减少局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术中较易辨认的是精索,先将其找到,然后再寻找疝囊,处理疝囊后,根据输精管的走行整束解剖出精索。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大多与周围有粘连,该种粘连一般不做处理,了解其走行后不必刻意追求保护性游离,以避免游离时对其造成损伤。术中采用电凝止血,应做到彻底,避免术后形成血肿。对于这4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疝,我们在这次手术时重新放臵补片,并常规在腹股沟管内臵橡皮片引流,由双侧腹股沟区引出,一般放臵3天,未发生阴囊血肿。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胀,禁食2天,并适当地静脉补液后缓解。常规术后1周拆线出院,同时嘱患者避免术后一切增加腹压的不良因素。
综上所述,单一横切口对老年人双侧腹股沟疝行无张力修补术,经过合理的术中及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患者体质恢复快,疝复发率低,疗效满意。本术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野显露清楚、不损伤腹壁下动静脉,术后腹壁张力小、患者早期活动切口疼痛轻,横切口愈合后瘢痕小且切口隐藏于毛际内,具有美观、心理压力小等特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参考文献]
[1]马颂章,李燕青.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J].临床外科杂志,1998,6(4):234.[2]吴肇汉.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手术的新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5.[3]官卓娅.软组织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体会[J].中华当代医学,2007,5(4):27.[4]余同辉,李博.无张力疝修补治疗复发腹股沟疝26例[J].淮海医药,2008,2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