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观察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小儿疝气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义。结论: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小儿疝气;效果显著
【Abstract】
Objecti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mall incision to treat children colic.Methods: from 2009 March to 2014 March in our hospital 40 cases of pediatric hernia patients,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small incision for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therapy,observ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time,incision length,blood los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in two group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meaning.Conclusion: the small incision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children colic,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Small incision children colic effect
【中图分类号】
R25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079-02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有些婴儿出生后,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关闭不完全,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形成疝气,疝气发病率男生比女生高大概10倍,早产儿患病机率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年龄小的儿童发病率高于年龄大的[1]。小儿腹股沟疝气会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导致患者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出现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治疗不及时还会危及孩子生命。笔者就近5年来我院就诊的小儿疝气患者,采取小切口的方式进行治疗在临床上治疗效果显著,下面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5年之间在我院就诊的小儿疝气患者4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5例,年龄均在9个月至10岁之间,平均年龄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疝气临床诊断标准,不存在心脏、肺部等全省系统疾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不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手术治疗,首先对患儿进行全麻,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消毒,手术过程中要保持切口处在患儿的仰卧位置,选择皮横纹下横行切口,切口一般2.5至3cm,将患者皮下组织剥离,提取腹外肌腱膜,使精索显露,对白色疝囊准确锁定,纵向切开疝囊,分离疝囊至颈部,用1号线对疝囊进行结扎,止血工作完成后,将患者睾丸和精索复位,缝合患者皮下组织及皮肤,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术后给患者2至3天抗菌药物辅助治疗,防止切口感染。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治疗,对患儿全身麻醉,对患者腹股沟进行消毒,取仰卧位,在手术过程中能使患者一直保持手术部位仰卧,在患者腹股沟韧带的上侧进行切口手术,切口长度控制在1cm左右,切口深度大概切开皮肤,用纹式钳和小拉勾钝性将皮下组织分离,同时分离提取患儿肌腱膜,将精索显露,精确锁定白色疝囊,将疝囊与周围组织分离至疝囊颈部,用1号线对疝囊进行结扎,止血工作完成后,将患者睾丸和精索复位,缝合患者皮下组织及皮肤,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术后给患者2至3天抗菌药物辅助治疗,防止切口感染。
1.3 两组患者比较指标:
两组患者在进行不同手术后治疗情况进行比较,主要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病发症出现几率几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入选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当
P<0.05时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结果
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治疗效果也各不相同,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表
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平均时间9.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ML,术后并发症5%,明显比对照组手术持续时间14.6min,术中出血量5.7ML,术后并发症25%治疗效果好,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气,是小儿泌尿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疝气通常在小孩哭闹、运动、解便后,在腹股沟处会有一鼓起块状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有可能在卧床休息或睡觉后自行消失。严重者会腹痛、恶心、呕吐、厌食或哭闹不安[2]。腹股沟斜疝多由于腹膜鞘状突上部未闭合而形成疝夹,经腹股沟管而突出。在胚胎时期,睾丸位于后腹膜,以后逐渐下降,连同腹膜一并经腹股沟管而至阴囊。在出生前一些时期,除了包复在睾丸的部分外,全部闭合;也有在6个月内逐渐闭合的。如先天性原因闭合不好,或在生后6个月内由于哭闹、便秘、剧烈的咳嗽等因素,使腹腔压力增高,部分肠管通过缺口而伸展到阴囊内,就形成疝气。因为右侧睾丸下降较迟于左侧,故斜疝多见于右侧。一般小的疝气在6个月内有可能自愈。6个月后未愈者,应手术治疗。任何年龄都可手术,但以6个月后至6岁半内为好。因为6个月内抵抗力差,易合并其他疾病,并且还有自愈的可能性。
小儿疝气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我们应该在发病前做好预防工作,介绍几种预防方法(1)由于疝气可在婴儿期发生,故应在该时期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腹股沟部或阴囊处,是否肿大,或是否存在时隐时现的肿块,遇有疑问及时请教医生。(2)虽然患疝气的较多为男孩,但女孩也会发生疝气。对女孩的疝气更要提高警惕,因为常有卵巢、输卵管进入疝囊。(3)婴儿期不要将孩子的腹部裹得太紧,以免加重腹内压力。不要让孩子过早的站立,以免肠管下坠形成腹股沟疝。(4)吃些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孩子大便干燥时,应采取通便措施,不要让孩子用力解大便。(5)不要让孩子大声咳嗽,患咳嗽的小儿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些止咳药。避免孩子大声啼哭,防止腹压升高[3]。
在现代医学治疗领域,小儿疝气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有时不符合患者实际情况,例如小儿患者体质差、耐受程度低,选择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比传统手术更适合患者,能给患者减少痛苦,有效降低手术持续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患者手术过程出血量,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立平.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3,(6):23-24.[2] 梁安鼎.微小切口腹腔内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小儿疝气60例临床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4,(1):27-28.[3] 吴永珍.小儿疝气微创手术免用抗菌药物的切口监测及护理观察[J].2013(12)103-104.
第二篇:儿科临床论文: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分析
儿科临床论文:
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技巧与经验。方法对本院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4例患者采用该术式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0 min;所有病例24 h内出院,术后复发11例,占1.35%;阴囊血肿1例,随访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日间手术作为一个平台,具有显著的优点。对我国来讲,不但可以节约巨大的医疗资源,其优点也符合当前医疗改革的目标,将来一定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小切口;日间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
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9年10月,应用小切口日间手术模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04例,其中男621例,女183例,年龄2个月~8岁,双侧174例,复发疝86例,单侧554例。手术患者均检查以下各项:①血、尿、便常规;②出凝血时间;③电解质(钾、钠、氯,必要时查钙);④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⑤心电图;⑥肝、肾功能。各项化验检查均应在手术前1~3 d或术当日完成。
1.2 手术方法 采用基础麻醉或基础麻醉+骶丛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于患侧耻骨结节外上方做一约1~1.5 cm横切口,年龄<4岁不切开腹股沟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提睾肌,寻找、分出疝囊,高位游离疝囊至暴露腹膜前脂肪。7号丝线贯穿缝扎,4号线结扎加固。仔细止血,检查无出血,回拉睾丸,放回精索。外环口过大时在切时保护精索条件下用4号丝线缩紧外环1~2针。皮内缝合切口。 结果
术后立即非甾体抗炎药减轻术后疼痛。麻醉清醒或术后4 h,饮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料。所有病例24 h内出院,出院标准:①生命体征平稳;②患者必须无恶心、呕吐,无剧烈疼痛,无出血;③患者必须由麻醉和手术医生共同签字同意出院,并告知术后回家期间注意事项及需要帮助时的联系人;④患者必须由有负责能力的成人护送并在家中照看。
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0 min;术后复发11例,占1.25%;阴囊血肿1例,再次手术止血。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几乎均为先天性,为鞘状突未闭所致。右侧多以左侧,腹压增高是疝的诱发因素,小儿腹股沟管很短,约1 cm几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外环。腹压增高时,冲力直接指向腹壁皮下,没有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制约作用因而多仰卧位,两髋常屈,外旋,外展使腹肌松弛,收缩力下降,所以婴儿期很容易发生疝。
手术年龄:由于本病基本上为先天性,故原则上在小儿出生后任何时期均可进行选择性手术治疗。一般在1岁左右手术为宜[1]。屡发嵌顿者则提前手术。
婴幼儿斜疝基本上为先天性且外环口不大,约在0.5~0.8 cm,所以通常只需单纯行高位结扎术或辅以外环口紧缩术,仅在巨大疝(疝内容物多,外环口在1.2~1.5 cm以上)或滑疝时可能行疝修补术。外环口直径大于1.0~1.2 cm时在切时保护精索条件下用4号丝线缩紧外环1~2针。对2岁以内的婴幼儿,不必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仅在外环外稍加牵引即可剥离疝囊致颈部。
[ambulatory(day)surgery]
日间手术是指选择一定适应证的患者,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患者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出院,患者不在医院过夜。国际日间手术学
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mbulatory surgery,IAAS)2003年提议,将日间手术定义为: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中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2]。
我们在医院外科内划分出部分病床作为日间手术区,统一管理,做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随访,并保证24 h急救体制。日间手术的优点:①缩短住院等候时间和治疗时间,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疗;②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机会降低;③降低了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减少和医源性感染的避免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支出;④患者治疗后可以早期返回正常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日间手术改变了医疗方式,使很多变化成为可能,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变化可能还会增加。外科微创手术和麻醉学科的进步为这种治疗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可行性。日间手术的缺点是当患者离院后,出现术后并发症,又没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时,医院和医师所要承担的医疗风险明显加大。
目前,在美国日间手术占所有外科手术的83.5%。在英国,2003年已达到62.5%。在香港,2003年日间手术占所有外科手术的比例为42.5%。日间手术已超过1 000种,几乎涵盖所有相关科室。在国内未广泛地开展。国内住院费用较低,日间手术节约医疗费用的优越性还不太明显,可能是国内对开展日间手术不够积极的原因之一。另外,医疗机构本身对日间手术的态度、对院外护理质量的担忧、麻醉科和不同手术科室的协作,以及医疗和法律环境的好坏,都是目前影响日间手术发展的因素。
日间手术不是传统的门诊手术,也不是住院手术的简单形式。间手术作为一个平台,许多临床研究将产生于这一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从长远看日间手术具有显著的优点,不但治得好,还治得快。对我国来讲,不但可以节约巨大的医疗资源,其优点也符合当前医疗改革的目标,将来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叶秦秦.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7677.
[2] 安燚,王振军.日间手术的概念和基本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3840.
第三篇:小儿腹股沟疝气产生的原因及治疗
小儿疝气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腹股沟疝气是发生在宝宝生殖器周围的一种疝气,而疝气则是指宝宝身体的一个器官或部分组织移位后形成的凸出部分。疝气可以发生在腹股沟、腹部和横膈膜。除了腹股沟疝气,另一种最常见的小儿疝气是脐疝。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气)的原因
在胎儿发育时期,男孩的睾丸在腹部发育,然后在出生之前,一对睾丸通过腹股沟和腹部之间组织内的一个管道(称为“腹股沟管”)下降入阴囊。
对女孩子来说,卵巢也是这样通过腹股沟管下降入盆腔(骨盆)。然后宝宝体内这个穿过腹壁的通道就应该闭合了。
有大约5%的宝宝(大部分是男孩子,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这个通道的开口仍然大到足够肠管下滑进入腹股沟管,因此,可能形成腹股沟疝气。腹股沟疝气是不能自愈的。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气)症状
如果你的宝宝是男孩,得了腹股沟疝气后,你会发现宝宝的腹股沟区或阴囊内有一个较硬的椭圆形包块,大小跟你的大拇指差不多。但你可能要在宝宝出生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会注意到这个包块。
包块可能会在宝宝很活跃或哭闹(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鼓出来,当宝宝安静下来后,包块又会复原到腹腔里不见了。
患腹股沟疝气的女孩比男孩少得多,但偶尔也会发生。女孩得腹股沟疝气是因为肠管挤过腹壁,进入了宝宝的腹股沟区,有时候也可进入阴唇(阴道开口处柔软的皮肤)。宝宝身上由于腹股沟疝气而突出的地方摸上去像个有点硬的椭圆形肿块。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气)的治疗
对于男孩的腹股沟疝气,医生可能会建议你的宝宝做微创手术来治疗,一般选择在一岁左右进行。因为虽然腹股沟疝气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凸出的肠管可能会在某个部位被卡住,影响局部区域的血液供应,并且造成组织的永久性坏死,就会对宝宝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果得了腹股沟疝气的宝宝发生肠管被卡住的情况,你会发现包块突然变大、变硬甚至变黑,并且你无法将它按压回宝宝的腹壁。宝宝可能会感到疼痛,并且会出现腹胀、呕吐。这时候,你应该立即带他去看急诊,因为他需要马上做手术。
女孩子的腹股沟疝气也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治好。另外,一般来说,女孩出生后阴唇肿胀很可能是因为刚出生的宝宝身上带有过多液体或临出生前从妈妈那里获得了过量激素造成的。这种肿胀是无害的,出生几天后这些液体就会随着宝宝的尿液排出。
第四篇: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摘要:目的 分析小切口微创治疗方法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治疗采用经由下腹横纹小切口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小切口微创治疗的疗效。结果 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在15~35min,平均时间2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2~7d,平均住院时间4.5d,经过3~6个月的随访,术后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临床中应用小切口微创方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无瘢痕,时间短、恢复快、费用低,复发率低等优点,且手术疗效安全可靠,手术治疗后很少出现并发症,在临床上很值得进行推广运用。
关键词:小切口;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婴幼儿因腹股沟管很短,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可以不切开腹股沟管,只在皮下环稍加牵引,即可剥离疝囊致颈部,达到疝囊高位结扎目的。基于婴幼儿病程短,疝囊粘连轻,容易剥离,且疝囊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根据本组经验,我们认为婴幼儿斜疝在6个月~3岁时为择期手术最佳年龄。但有下列情况者不宜采用本手术方式:①疝囊位置较高,底部没有达到皮下环者;②嵌顿疝;③滑疝;④疝囊巨大有腹壁缺损者,本组复发1例即此原因;⑤斜疝合并隐睾者。由于本手术方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术后可不用抗菌素和止血剂,局部刀口处冷敷8h即可。且切口缝1针,遗留切口瘢痕小,患儿恢复快,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男性患儿,其中1~2岁24例,2~3岁46例,3~8岁38例,均无疝嵌顿病史,合并睾丸鞘膜积液5例。
1.2方法 氯胺酮麻醉成功后,患儿取仰卧位,术区碘伏消毒铺单,垂直于外环口的方向沿着皮纹横形作切一个长约1.0~1.5cm的横向切口,沿着皮肤、皮下组织的顺序进行依次切开后,使用止血钳来交替的撑开患者的皮下组织达腹外斜肌部位,再用蚊式血管钳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露出外环口,但不打开外环口,找到精索的位置,在精索的内侧找到疝束,如果疝囊较大且通向阴囊则需将横断疝囊,游离疝囊至颈部,如疝囊较小则不用横断直接将疝囊游离至颈部,将疝囊展开以4号线高位结扎疝囊,再用小圆针、4号线在疝囊颈部作贯穿缝扎,剪去多余的疝囊。如内环口过大者,可修补1~2针。外环口较大者,也应缝合1~2针,使之能容纳食指尖即可。彻底止血,查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此时应检查睾丸是否在阴囊内,如果不在应将睾丸放回到阴囊。将腹外斜肌筋膜缝合1针,在皮下层缝1~2针,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结果
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在15~35min,平均时间2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2~7d,经过3个月~1年的随访,术后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根据年龄的不同可分为儿童疝(0~18岁)和成年疝(18岁以上)。儿童疝又可分为小儿疝(0~6岁)和少年疝(7~18岁)。儿童腹股沟疝大多为先天性。胚胎发育早期,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突起,形成腹膜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包裹大部分睾丸,并在睾丸的牵引下随之下降,最终到达阴囊底。小儿出生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若此过程发生障碍,鞘状突管将保持开放状态,一旦有腹腔脏器进入,则形成了腹股沟斜疝。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尤以婴幼儿期多发。男孩右侧睾丸下降较晚,故右侧多于左侧,少数为双侧。女孩鞘状突未闭也可以发生腹股沟疝,但明显少于男孩,发病率性别之比约为15∶1。疝内容物最常见为小肠及回盲部,大龄儿不少为大网膜,女孩则以生殖系统附件疝入最多。儿童腹股沟疝发生是先天性因素(遗传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手术切口及损伤小,痛苦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甚至有采用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但腹腔镜操作一般需在腹部打3个孔,且术者尚需具备熟练技术,并有较完善的器械作保证。因此,在多数医院里,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仍是首选方案,尤其是直接经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下腹横纹小切口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切口小,直视下操作对腹股沟管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术中不需切开外环口,对精索的游离刺激轻,副损伤小,切口选在下腹部与皮肤纹理一致的横切口,皮肤切开处无需缝合,愈合后几乎不显手术瘢痕,不仅符合美学观点及微创原则,而且对患儿的心理无不利影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目的,腹股沟管壁修补术很少用于婴幼儿,因为小儿腹股沟斜疝与成人斜疝发生原因不同,小儿斜疝发生除发育过程中遗留的疝囊外,腹股沟区多无肌肉薄弱因素,即使有暂时的腹壁薄弱区,通过以后的发育多能自行得到加强,故手术治疗时仅需作高位结扎即可,无须修补。因此,绝大多数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时,不必像成人那样充分暴露腹股沟韧带、弓状缘和联合腱等腹股沟管的周围组织结构,由于婴幼儿腹股沟管短小(约1~2cm),不切开外环口就能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是可行的。由于手术步骤较经典的经腹股沟管途径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一般可控制在25min以内,配合熟练者仅需15min。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这种术式成功的关键。该手术方式仅适合腹股沟斜疝患儿,尤其是2岁以下患儿,大龄儿童由于腹股沟管变长,已不适应这种手术方式,仍应采用暴露腹股沟管的方式,根据患儿机体发育的情况,我们将年龄界限控制在7岁左右;疝囊太小(位置较高)者,需打开腹股沟管才有可能找到疝囊;复发性疝局部解剖可能已经改变,腹壁局部也可能存在缺陷,有时尚需行局部加强或修补手术,经腹股沟管途径手术仍有其优越性;内环口缺损较大的斜疝,也应该解剖腹股沟管,有利于术中缩小内环口以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许积豪.小儿腭部贴附异物[J].新医学,1980(01).[2]王??.婴幼儿尿闭[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0(01).[3]何威逊,郑足珍,罗运九,等.婴幼儿肾病31例报告[J].上海医学,1980(12).编辑/蔡睿琳
第五篇:小儿厌食症治疗体会
小儿厌食症治疗体会
张掖市中医医院内一科 李培源
独生子女在当今的中国家庭比比皆是,家长们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吃的香、睡的好、茁壮成长,但许多家长却在为孩子不吃饭而发愁、烦恼,可见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临床以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为特征,其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或先天禀赋不足,或病后失调所致,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健。
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不成熟,形态和生理功能均未完善,尤其表现为“脾常不足”、“肺常不足”和“肾常虚”;同时因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以又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故中医又有小儿乃纯阳之体之说。正因为小儿的以上生理特点,所以小儿在其生长过程中易患“厌食”、“食积”、“疳证”、“佝偻病”、“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病症。
笔者通过近30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当今小儿多具以下特点:1.不食果蔬,厌食,大便干结、数日一行;2.夜间身热、拒衣被;3.易感冒并继见发热、咽喉肿痛、肺炎喘嗽等。对此,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钻研,选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为主方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七日为一疗程,应用1~3个疗程,无不取效,现简介如下。
药用:麦冬12~24g,姜半夏5~13g,太子参5~12g,茯苓10~30g,山药8~15g,生地8~24g,玄参8~30g,石斛5~12g,芦根8~
15g,乌药8~15g,白豆蔻6~12g﹝后下﹞,山楂8~15g,神曲6~12g,麦芽8~20g,枳实5~12g,石菖蒲5~10g,桂枝3~8g,麻子仁8~20g,槟榔3~10g,甘草3~6g,粳米5~15g。药量根据小儿年龄不同酌定。
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浸泡半小时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30~40分钟,并依据小儿年龄之不同煎取药液100~200ml不等,二煎混合后加入蜂蜜10~30ml分2~6次服用。
典型病例:秦某某,女,5岁,体重14kg。症见厌食,尤厌食蔬菜,大便干结,两三日一行,夜拒衣被,素易感冒,感则咽喉肿痛、发热、咳嗽等,面黄肌瘦,舌质略红,苔薄白腻,脉沉细。遂予上方治之,服一剂大便干结即缓解,三剂后夜间不拒衣被,厌食渐除,七日后食纳正常。三月后随访面色红润,体重增至20kg。
体会:如前所述,小儿厌食症其病因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导致脾虚运化失健,胃阴不足濡养失职,从而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阴两虚乃发病。方中生地、麦冬、玄参、芦根、石斛滋阴生津,润肠通便,在此基础上应用枳实、麻子仁、槟榔以导滞通下,太子参、茯苓、山药、甘草、粳米健脾助运,姜半夏、桂枝、乌药、白豆蔻、石菖蒲温通气机、开窍醒胃、和胃降逆,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化滞,全方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的基础上针对当今小儿之特点进一步加强滋阴养胃和健脾之力,同时加用理气通下和消食导滞之药,共奏健脾养胃、消食导滞、理气通下之功效,故临床用之得心应手,屡屡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