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创新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23:5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创新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创新与实践》。

第一篇: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创新与实践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创新与实践

担山中学

倪丹

摘要: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创新与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育人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努力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来自于学校德育硬环境的创造形成、来自于软环境――高素质的师资和学校内部管理。它包括:学校德育硬环境。实施让学校德育教育环境“不软”。德育参与全员化,执行差异管理;出色的德育管理,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育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学校的自身特色。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新课程 创新 以人为本

正文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式、新情况,学校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全面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现今,国家领导人更是不止一次的在各种场合及会议上提到:教育工作德育为先。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更是提到:要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为改变‘假大空全’的德育现状,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把“优化育人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作为此项工作的的着力点。特别是在育人环境方面着力强化一个“小”字。并强调:创建和谐的物化环境,以物育人。优化健康人际环境,以人育人。

一、端正教育思想,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我们认为,要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还须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应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系统全面的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构筑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只有领导重视了,德育工作才有针对性,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最基本的德育骨干队伍,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并指导其健康成长的中坚力量。我们应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具体如下:(1)把教师是否担任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成效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年终考评和评优选模的必备条件;(2)建立个人申请、校长聘任的班主任选拔机制,在班主任选拔条件上把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首选条件;(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4)完善机制,严格管理,对考核不合格的班主任坚决予以解聘。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教育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源泉。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随时的把握教育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1)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2)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的使每个活动都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3)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让校园内的棵棵草木、面面墙壁都变成无声的语言,成为德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从而净化心灵,提高素质。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是点燃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鉴于此,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做法是:

1、立足教材,找准切入点,愚德育于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在每个学科的讲授中都要挖掘教材蕴涵的德育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基本国情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2、利用电教手段,拓展教材内容,增强德育效果。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更直观更形象的教育。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演讲、朗诵等,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亦然而生。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既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又是学生成长的长久加油站,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两者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拔苗助长、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为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我们确立每月的第一周为家长接待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接触,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互通有无,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再次,召开家长会,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设立家长培训班,引导家长运用最佳教育方法,让子女成才。等等措施,既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又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一举两得。

第二,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家访,使学校的教育要求及时为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第三,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活动。家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以及家庭范围内的人际交往锻炼。例如,学校指导学生在家庭内搞“今天我当家”、“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庭理财我能行”、“走亲访友讲礼貌”等活动,以指导学生的家庭实践锻炼。

第四,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让学生去帮爸爸卖菜,体会一下挣钱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到食堂去当服务员,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让学生接待外地的同学,锻炼一下他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受磨难、受挫折,从中得到锻炼。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创新与实践,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我们应锐意进取,努力探索,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恩洪.《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学苑出版社,2009年

[2]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 J ].中国校外教育.2009,(04)[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年颁布

第二篇: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与实践思考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

发展思路与实践思考

通许县玉皇庙镇第二初级中学电话:***

孙海港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与实践思考。

在传统教育中,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过分关注智育,德育工作滞后,但随着国家、省、市各级依次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的浪潮中,德育工作逐渐被重视起来。在新形势下,要以“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和实效性。德育与智育、体育不尽相同,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项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和蕴含在校内外的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说它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存,没有时空界限。因此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工作,使多种渠道(学校、社会、家庭),多种途径(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项管理制度、各类人员的言传身教及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当前和今后德育工作,我认为重点应研究教育内容 的系列化,实施途径的网络化,考查方法的科学化等。本文只就学校德育途径的网络化问题,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几个方法,请专家们指教。

一、教师为中心,人人有责

学校工作有自己的特点,所有人员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科学育人这一任务来进行的。凡是从事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成员,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责任。其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突出作用。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时间比较长,领域比较宽,经常性的,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靠教师来进行的;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直接组织者,各科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行为习惯需要教师来培养。

因此,在德育工作可,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是一人群集体,人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又都相互联系和依赖着。在学校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固然起很重要的主导作用,但其各级各类人员都在通过不同的渠道,直接或间接地教育和影响着学生。就拿后勤人员来说,虽然不在教学第一线,但也生活在学生群中,他们的

言谈、举止、工作作风等方面给学生直接的教育和影响,而且通过对学生的各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的享受,陶冶美的心灵,这无疑也是一种德育的力量。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坚持“教师为主,全员负责”的原则,才能显示整体效应的威力。在学校里,领导者做到了管理育人,教师做到了教书育人,职工做到了服务育人,学生处于德育的大环境里,时时刻刻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

二、教学为中心,全方位渗透

德育是一个实体,有它自己的特殊的任务和功能,但孤立的德育是不存在的,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渗透在一起的。一堂课,一次谈话,一次活动,一项制度以及学校、教室的环境布置和教职工的举止言行,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学校专门用于德育的时间是不多的,即使把品德课、班会、周会以及课外活动都加在一起,一周也不过几个小时。但放开眼看,思想品德教育如若在渗透结合和下功夫,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如果各科教学都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材本身就有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语文课可以通过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赞扬祖国建设成就的教材,和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历史课可通过介绍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产生重大意义来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玫民族自尊心。地理课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壮丽河山、名胜古迹和丰富的资源,进而激励其为祖国建设勤奋学习。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都有直接于德育或潜移默化于德育的内容。

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适时开展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可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在一个时期内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一些集中性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根据一定的节日,如国庆节,建党节,劳动节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

寓德育于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和活动的准则,是品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锻炼,实际上就是进行经常性的道德行为的训练。执行合理的规章制度越恶,越有于学生形成动力定型。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是常行为规范》,使学生知道自己 的言行举止的准则。

三、学校为中心,协调多方优势

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非常广泛的,一方面受着学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和影响,加一方面也受着社会环境的各种教育及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就对学生影响的性质和方向看,既有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又有反面的消极的影响,它们都在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它不能完全控制和掌握学生思想形成全过程中的诸因素。只有把学校的系统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形成一德育管理网络,使这些力量在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协调一致地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克服来自各方面的消极影响。

在家庭教育的协调上,学校和班级可以采取把分散的家长用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如:“家长工作委员会”和“家庭教育协会”等,进而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家庭访问,组织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等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交流教育信息。

在社会教育的协调上,学校可以把本地在职的党政领导干部、离退休的老干部,授于各种荣誉英雄模范人物,有各种技术和特长的专家名人分别组成“关心下一代协会”、“英雄事迹教育团”、“科学育人辅导站”等组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此社会德育实践活动。

总之,德育工作的广泛性、内容的渗透性和场所的社会性,德育任务的实施要通过多种渠道协调一致,多种途径相互结合,各个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实现德育管理途径的整体化和网络化。

第三篇:浅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浅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来源:潘美华发布时间:2004-01-09

学校德育是一项带有明显目的性和强烈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实践,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但为什么我们所熟悉的、曾经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现在不管用了呢?为什么教师的良苦用心回报甚少呢?原因虽然很多也很复杂,而最根本的则是德育的复杂性。

一、认识德育的复杂性

首先,德育与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组成因素之间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学生通过网络、媒体等获得了大量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信息,思想异常活跃。他们通过思考,对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做了新的诠释,变得不“听话”了。上海某大学一学生因作弊而受到违纪处分时,要求学校召开听证会的做法,从一侧面反映了学生的这些变化。这虽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的教师看不到这些变化,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灌输方法,又怎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其次,德育与人的个体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尽管教育界对教育的主体问题有许多不同意见,但在德育中,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品德形成的主体,德育的任务就是把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等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以能动的姿态参与德育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德育过程比智育过程更复杂。智育过程主要受认识的规律所制约,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不会从主观上去抗拒知识,教师只要讲解得当,就能为学生所接受。德育则有很大的不同,它要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规律。学生在家庭、社会影响下形成的观点、信念、爱好和习惯等,及学生已形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有可能成为接受新教育的基础,也可能与新的教育产生矛盾。所以,同样的教育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或在不同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

二、认识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思想基础和心理状态,按知、情、意、行这一品德形成的规律形式,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德育过程。通过学生的自觉认识、自我体验、自愿行动,将德育目标变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最终实现学生的思想转变。期间,教师要发挥引导者、传递者、帮助者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和倡导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对于自省、自讼、自反、慎独都有独到的见解。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讲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和服务性的教育方法也是西方大学德育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在美国,据说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美国大学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活动,有的州还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此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在制定德育计划时,必须改变完全由教师制定的传统方法。可邀请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参与德育计划的制定。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心热点,听取学生的合理意见。师生共同确立德育主题,共同设计活动程序。可以进行学生设计制定的德育活动方案的评比,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在德育过程中,应积极创造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受自我意识支配的教育活动方式。做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育中决不能采取“满堂灌”。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应在学生精心准备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争辩,使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思想

观点有机会和场合进行表达、交流和沟通,以达成共识,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地自我教育。此外,和德育内容有关的智力大考场、演讲、文艺演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果把学生引向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效果就更不一样了。可以通过参观、考察等途径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的现实、提高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儿福院抱一抱孤儿,去养老院为老人服务等,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容易激发起关心人、帮助别人的社会责任感。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在阶段性的德育工作结束后,要组织学生根据各自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定,鼓励先进激励落后。应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就德育内容、方法进行打分评估。德育教师则应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总结和评估,逐步做到对学校德育有效评估的细化、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原载:《上海教育科研》2002.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近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下却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德育方面的因素。前者是教育工作者难以改变的,但学校德育自身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学校德育是一项带有明显目的性和强烈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实践,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看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忙起来不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迫在眉睫。那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呢?下面将从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上进行分析.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质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然而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2、德育方法理想化

德育方法理想化一直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们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理想与现实情况是完全符合的。而一旦他们步入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使一部分人猛醒,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并最终导致他们对学校德育的怀疑,德育的持久作用必将难以为继。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辩证施教的方法。

3、德育方法简单化。

一些教师不辞辛苦,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令学生难以接受。他们不懂得德育的过程是情境体验的学习过程,不懂得德育不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有的伦理规范,而是必须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

4、德育工作单兵独进

学校德育工作单兵独进由来已久,且较为普遍。学校往往仅重视思想品德课、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团队建设,忽略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之德育功能。一线教师多数扮演着“经师”的角色,而非“人师”。这种状况已造成学校德育丧失学科教育主阵地,使得德育效果难以彰

显。

5、德育评价机制形式化。

周恩来同志指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正是强调良好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长期性。这是德育区别于知识技能教育的根本所在。这一特点要求有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与之相适应。然而,一些教育行政机构评价一所学校德育工作之优劣,则往往有流于形式之嫌,其常规做法是提前通知。而作为应对,学校常采取突击准备与强化训练并举,以便获得好评。这种评价尚未形成制度化,随意性很强。至于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如何,则往往在评价之外,而形式化的评价机制必然会使学校德育工作边缘化和实际上的弱化。

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1、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做到学校的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感染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隐性功能教育学生。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因为这里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紧密联系具体情境的。但如果我们各学科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冲破传统德育的束缚,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德性发展的主体,没有启发、引导学生开发自我的潜能和智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话,德育渗透很容易步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这样的德育势必是乏味的、无效的。

2、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用教师人格激励学生。教师的人格事事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对象,教师有祟高思想境界,远大抱负,勇敢顽强的奋斗精神,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信奉感,从而形成—科无声的感召力,教师廉洁奉公的思想品格,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可以产生一种信任感,形成一种无声的感染力;教师精深的科学理论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可以产生信服感,形成无声的感应力,教师待人热情、善解人意、宽容随和、坦诚相交、平等相处、感情相通可以产生信赖感,形成无声的感化力。因为学生不是看你在说些什么,而是看你在做些什么怎么做。如果教师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带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那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心悦诚服,并乐意接受其所讲的“道理”,而且容易产生激励作用,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行动。

3、从生活细节开始,把德育落到实处。小学德育更没有多少豪言壮语的惊人之举,更多的是在细节中落实德育。例如:对学生进行守规教育,守规到底体现在哪里?说教固然需要,但更多的还是应该在行为的训练中落实。我们学校空间小,楼道窄,学生行走规则方面教育尤显重要,大家都遵守靠右行的行走规则,安全事故就可以不发生或少发生。学校先从“知”上做工作,首先是“知规则”,讲解为什么要靠右行,并在楼梯口做了右行标志;然后在“情和意”上做工作,进行倡议和发动,让学生自觉主动靠右行;最后在“行和训”上做工作,训练落实到位。

4、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德育自主性。学校少先队大队设立少年先锋岗,开展每周一天的少先队自主日活动,提出的口号是“我的阵地我做主,我的中队我管理”。这一天每个中队都有一个中队干部,在中队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处理这一天中队的事务性工作;大队干部在大队辅导员的帮助下处理学校这一天大队管理方面事务性工作,每个教室门前的队旗就是少先队自主日的标志。每周一个自主日活动主题,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规则的理解,从而促使自己自觉遵守规则,主动承担班级管理责任;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从而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将感恩教育逐渐内化为自我行动。

5、开展班风建设综合评比活动,促进班集体“争优创先”。由少先队为龙头,制定学校班风评比办法、标准,确定评比项目----升旗仪式队列、课间操、眼保健操、自行车停放整理、行为规范、卫生责任区、花草责任区、学生出勤、纪律遵守和不定期抽查,发动保卫人员、大队干部参与评比工作,每周定期进行评比、登记,统一量化,以年段为单位,成绩优秀的班级授予流动红旗,成绩不理想的班级则限期整改。把班级的常规工作进行细化,统一衡量,有效促进班集体“争优创先”工作的长期开展,使校园环境、教学秩序、校风建设不断优化。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为此,可以对学校的每一个环境都进行精心设计,让这些环境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可以在学校醒目的地方张贴“教师人文规范”、小学生人文规范“等,可以在公共场 所悬挂历史人物画像、中外著名科学家的肖像以及校训校风标语牌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接受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比赛和游戏,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与,表现自我、超越自我;正常开展班级小报工作,为学生习作发表、参与各种讨论提供阵地;做好“校园之声”播音工作和校园宣传栏和学科园地的定期出版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7、做好心理辅导,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和经历有时会产生不良的心理,这些心理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在中小学生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很要强,总是担心自己不如别人,就是事情做得很好,也怕别人挑毛病,每天都很紧张,这种就叫“紧张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多次找他们谈话,帮她树立自信心,要有意识地发现他们的优点,比如劳动积极,作业写得工整,作文写得好等等,就得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们。令他们的紧张心理在一点点清除。这样,同时他们的良好的品德也得充分的展现,不至于总是囿于自我的小天地中了。

8、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学校可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学校德育经验交流会等场合,组织学习德育文件、文章,围绕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讨论,统一认识,提高班主任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观看教育片和报告,学习他人他校的先进经验,促使班主任讲究育人艺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讲方法,求实效,我们的学生必定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四篇:浅析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浅析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中学陈前坤

启蒙教育的先驱龚自珍为“人才”定了个标准,作为人才,首先要有高尚的德性;其次,要有丰富而有用的知识。在人才培养中,龚自珍把品德教化放在了首位。他指出,国家的振兴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任务是“以教之耻为先”,对于人才而言,如果寡廉鲜耻,哪谈得上为社会作贡献呢?“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直是教育工作所奉行的圭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的态势,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一直思考和努力解决的 难题。下面就中学德育工作谈谈笔者的一点体验和感受。

一、榜样激励,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将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与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作比较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专长的一定准则的道德性需要相联系的,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会感到悔恨和不满。”中学阶段是道德情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义务感和责任心等等,都要在中学阶段形成,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产生,人到一定的年龄,直觉的情绪化体验在减少,但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还会迅速地引起激情,例如,在网络上被称为“犀利收碗哥”的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陈文原勤工俭学的事迹可以激起学生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们选择榜样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榜样的可亲近性和生活化,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形象,还有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有些形象还是中学生的同龄或与中学生年龄较接近的人物,这就拉近了中学生与榜样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些人物形象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作用。

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音像、网络、舞厅、电子游戏等不良娱乐形式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需强烈地反复地刺激,我们通过榜样的作用及不良道德行为的警示作用可以达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但不管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的典型,在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受教育对象原有道德的伦理基础及选择对象的典型化、生活化。正面的榜样或是反面典型,选得不好,是不能激起同情心或起到警示作用,反而被学生当作笑料,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及民族的劣根性,以激起爱国热情,放映《阿Q正传》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对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的情节、对阿Q摸小尼姑秃头的情节以及对阿Q给吴妈下跪的情节倒是很感兴趣,逗得学生哄堂大笑,笑声可说是经久不息,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阿Q这一形象既不是正面形象,也不是反面形象,这位老师在选取这一内容确定主题时就有偏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很难激发现代中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

题确定后,德育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只让学生笑笑,让学生娱乐娱乐而已。我们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道德情感的材料,例如《焦裕禄》、《张思德》这些电影是很好的材料。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思考,要常抓不懈。

二、学科教学,注重德育渗透

多年来,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单独的专门的教育工作来抓,学校政教处孤军奋战,忽略了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我们开了许多德育工作讨论会,开了很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却很少召集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工作不只是几个专题讨论会或是主题班会能够凑效的,它必须依附于学科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才能够完成。如果德育工作离开了学科渗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收效是甚微的。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德育与文科的联系。例如,语文这一学科中就很多文章涉及到传统的美德,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对美好亲情的歌颂,李密《陈情表》涉及到传统的“孝道”、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顽强的意志以及孔孟之道的“仁义”,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道德所奉行标准,仍然是现代道德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力量。我们不应该抛弃或淡化这些传统美德,特别是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更应坚守这一方道德阵地。加强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减轻学校政教处的负担,也可使学科教学从只重知识转化为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培养方向。

三、校园文化,增强德育实效

校园文化是通过校园建设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而营造的一种能陶冶学生性情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它已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了一定的功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木都可“交流”,每一片花草都能“传情”。充分利用好了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墙壁显眼之处有名言警句和学习园地,花草树木都挂有“小草美丽,小草可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等温馨的警示标语,实验室悬挂了“量筒量杯可量你的学习态度,试管试剂可试你的道德品质”的标语,食堂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文化气息。这些名言警句及文化标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情操、励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节、校园网站更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节。例如,有些普通高中,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艺术节中有诗文朗诵比赛,有卡拉OK比赛,有书法比赛,有情景剧、小品表演比赛。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节目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可接受的品德行为体验,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除举办艺术节外,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师生对话专栏,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师生可以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流,这种交流更近人性化,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站中,还有留言栏,学生可以把对教师的看法留在网站中,通过网站的师生交流和学生的留言,可以探索学生的心理动向,也可观察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四、走出校园,实践德育目的多年来,德育工作总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开展,说教过多,实践体验较少,有一位教授指出“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道德品质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是要通过多途径的培养才能完成的。特别是现代中学生的民主意识、自立意识甚至反叛意识比较强的情况下,用单一说教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无能为力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走出校园。例如,深圳市的高中新生开学前都要到国防训练基地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亲身的体验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是很好的德育践行方法。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敬老院接受尊老的教育,也可带学生去看望就近的无生活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德育资源,让学生接受爱国、爱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总之,道德品质中的道德行为是很关键的因素,要改变现阶段德育工作低效的局面,必须推行开放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让德育工作走出校园。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最后,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来说,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

总的说来,现有的德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要开辟多种多样的德育途径,建立一种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德育模式,使学校德育工作既丰富多彩,又有实际的效果。把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项与知识传授并重的工作来抓,使中学生道德品质呈良性的发展

通讯地址: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中学

邮编:422128

电话号码:***

电子邮箱:cqk1100@163.com

第五篇: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一、项目名称三高育人工程——养成高雅素养

二、项目单位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三、项目带头人蔡宏娟

一、项目名称三高育人工程——养成高雅素养

二、项目单位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三、项目带头人蔡宏娟高级讲师、***

caihongjuan123@163.com

四、合作者全校师生

五、主要内容

(一)案例简介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成人,再成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德育为先。人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必须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为实施德育教育,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努力创造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育人环境和服务体系,创建和谐校园,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服务,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和优雅环境影响下拥有较好的教养和修养,进而形成高雅的人格素养,学校实施了“三高育人工程”,即凭借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底蕴让学生形成高雅的素养,通过刻苦磨练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凭借高素养和高技能,借助学校精心创设的就业平台顺利实现高就业(高就业率和获得高薪水),即让学生“养成高素养、掌握高技能、实现高就业”,故简称“三高育人工程”。其中养成高素养是核心,掌握高技能是根本,实现高就业是目标。只有做一个具有高素养的学生,才能实现高就业。因此,形成“高素养”是三高育人工程的核心内容,也是我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二)背景分析

由于社会的偏见和“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大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学习兴趣较差,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学生素质越来越差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难题越来越多。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但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有些人无人生理想、目标,厌学,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贪图安逸享受,追求高标准生活,攀比心理强。这些都导致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素养较低,难以满足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有数据显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要求的排序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职业品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认知水平,而这些素养不是天生的,必须靠后天培养。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改变学生素质落后的现状,养成高雅素养是每个职业学校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主要做法

1、广泛调研,征集意见。由学生上网、调查等方式征集高素养的外在和内在表现;由班主任通过班会的形式加以整理总结;由学校聘请单位和企业的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做讲座,了解他们对一线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聘用标准。比如IT产业的基本素养要求是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大局观。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高素养的重要性,并形成学习的迫切需求。

2、拟定计划。强化训练。制定详细训练计划和实施步骤,广泛宣传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

第一阶段外在素养的养成阶段。

(1)通过仪容仪表的检查,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比如杜绝奇装异服和另类叛逆,要求学生站的挺直,走的稳重,说的文明。

(2)通过宿舍文化创建,提高学生生活素养。宿舍要保持干净、整洁、舒适,物品摆放整齐美观,宿舍文化布置要有彰显个性的同时突出审美品位。

(3)通过纪律考评,训练学生时间观念。学生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按时上课,认真学习,积极主动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

(4)通过阳光晨跑,调高学生身体素质。学校每天早上6:30开始阳光晨跑,在阳光中在微风里开

始 一 天的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阶段 内在素养的养成阶段

(1)进行励志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阅读励志书籍,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古诗名句,激发

学生的生活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升旗仪式,提升学生民族精神。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纪念运动红歌比赛”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和弘扬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一二、九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3)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技能大赛为核心,让学生感受专业的价值,重塑

学生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4)通过学习雷锋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月活动,让学生感受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雷锋是爱的化身,他对人生对生活充满的无限的爱恋。雷锋是积极阳光的典型,虽然生活困苦,但是他阳光快乐,不被苦难压倒,无论生活怎样回敬他,他总是微笑着回报生活。雷锋是敬业的模范,他热爱工作,刻苦钻研,被称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雷锋。雷锋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心灵的守护神。

(5)通过法制报告会,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法制报告会的精彩讲座、模拟法庭的生动再现、劳教所少年犯的真诚忏悔等活动,给学生心灵带来冲击和影响,树立法制观念。

第三阶段 高雅素养提升阶段

(1)组织活动,提升风采。鼓励学生认真组织参加各类活动,如“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万人签名活动。教育学生要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主、勇于创新的“主人”;在家里要做孝顺父母、关爱亲友、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帮手”; 在学校要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伙伴”; 在社区和公共场所要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卫士”;在社会要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标兵”。

(2)互帮互助,感恩社会。通过爱心捐赠、自愿献血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每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定期到敬老院服务,义务劳动。

(3)深入社会,寻找价值。利用周六周日和假期的时间,组成各种不同的团体的志愿者,深入到城

市的街道、社区进行文明交通、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公益事业的宣传,为企业搞促销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升华,享受美好的人生。

(4)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守纪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3、考核评比,互相促进。

对开展的各类活动做到安排之前有计划,实施过程有督促,活动结束有考核、评比、总结,考核评比工作坚决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工作采取自查、抽查和普查方式。坚持分类表彰的办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四)基本成效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整体状况正按照如下目标向好的方向发展。

1、思想道德素养:(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能够发挥表率作用。(2)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养成个人的美德,遵守职业道德。(3)积极参加学院、班级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形成团队精神,在活动中能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服务他人。(4)做到学法、懂法、守法。能主动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2、知识素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像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赢得最高学习效率。能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难题。

3、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能主动创造美。

4、创造性实践素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勤劳的习惯。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锻炼意志和毅力。通过不同劳动实践调节大脑机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对生活的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能主动进行创造性实践。

5、身体素养: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务的巨细。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能主动养成练体强身的好习惯。

6、心理素养:(1)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身心正常发展,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2)调动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激发实现目标的强烈责任感。积极参加学校各部活动,锤炼意志品质,学会掌控欲求和愿望。能积极制定意志锻炼的计划。

当然,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工作需要更加的细化。

(五)创新点

对于职业类学校,特别是职教中心,促进学生知书识礼,做一个讲文明、知荣辱的人,一般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心健康、自身素质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而我们学校的创新点在于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成人”教育:“成人”中的“成”,其含义不是“成年”,也不是“成熟”,而是“成长”。所以,“成人”是指“成长为人”。对于如何才算成长为人这个问题,不同的办学层次“成人”的标准是不同的。从职业中学的学生这个特定的社会角色来说,最起码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即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创新精神。

如何能够成长为人?成长为人不是以个人为标准,而是以社会为尺度。对于当代中国的学生来说,要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民族复兴、集体荣誉自觉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成长为人。

首先,民族精神的薪火不能断。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又形成了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当前,我们要把牢固树立和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学校党委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明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其次,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和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爱和照顾,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不太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缺乏奉献精神;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和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在生活上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排场,消费水平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写信、打电话回家最主要的事就是向父母要钱;在就业选择上,嫌苦、嫌累、嫌报酬低,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现在提倡要艰苦奋斗,也许有人会说,人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才去艰苦奋斗的,勤俭节约是为求生存的初期积累阶段,一旦生活条件优越了,就不必再奋斗勤俭。也许还有的大学生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要提倡消费,才能拉动经济发展。其实,艰苦奋斗是人的精神动力。事非经过不知难,得之点滴却艰辛。即使居家过日子,也要懂得“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如同水推沙”的道理。所以说,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新世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其新的内涵。它不单单表现在学习上的刻苦钻研和消费方面的克勤克俭,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人生的价值观念、内在动力和行为作风。

第三,团结合作的意识不能淡。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现代化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们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决定了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达到成功的彼岸。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能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整个工程汇聚了全国100多个行业、3000多个单位的几十万科技人员。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同学之间应该经常交流思想,互帮互学,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共同体验合作的迫切感。

(六)推广普及

我们学校的“三高育人工程——养成高雅素养、掌握高技能、实现高就业”,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企业的标准,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既有针对性,又有时效性;即体现创新,又具有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特点;可以实现教育与管理同步结合的原则。自推行以来,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行为习惯逐渐改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思想道德品质逐渐完善,能够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精神、积极进取、文明礼貌,符合国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这项工作值得推广和普及。

(七)社会反响等情况(可以配上相关照片)。

1、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的目标和计划一步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2、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同。很多家长放心把孩子交到我们学校培养。

3、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许多用人单位与我们签订订单培养的合同。

4、得到领导部门的一致认可,学校被评为优秀德育先进单位。

下载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创新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创新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探讨与实践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探讨与实践 引言:德育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中职学校更因为其教育教学特点与普通学校有所差异而显得尤为重要。探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新形势下税务稽查创新与实践

    新形势下税务稽查创新与实践 日期:2011-01-10 作者:襄阳市国家税务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一、税务稽查改革创新路径之一:“以案说查” 主要做法:一是健全制度,规范“说”的要......

    谈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谈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徐西湘 德育是学校实施育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德育就是育德,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

    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东港湾建设集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侧记 今年以来,山东港湾建设集团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和突破口,探索新方法,培育新风尚,积极创新思想政治......

    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大全)

    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普通高中是我国教育体系里的重要一环,然而,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对称的是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形势越来越严峻,情况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是近几年来持续......

    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

    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 杨洁篪 2013年08月16日08:17 来源:《求是》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原标题: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 党的十八大胜......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近几年来,我校面对中职生源现状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的问题,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本校实际,不断进行探索,德育工作初见成效......

    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

    南安职专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