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23:0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皖政办〔2007〕53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为深入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不断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质量兴省活动。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品素质为重点,以强化质量管理、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

二、目标任务

经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一)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明显提。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得到普及,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推广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质量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龟甲规定标准,省辖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鲜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

(二)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大中型工程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性合格,商品住宅工程合格率达99%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和公共建筑工程合格率95%以上,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三)服务质量明显改进。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商业、旅游、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际标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求,重点服务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四)品牌战略全面实施。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争创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40个,国家免检产品13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8个,驰名商标3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中国出口名牌15个。安徽名牌90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800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400个,安徽出口名牌100个。积极推动建设工程、服务行业开展创优活动。

(五)技术支撑与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国家级质检中心10个,省级中心或重点实验室40个,制订、修订地方农业标准500项,建立12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持50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培育5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国际与国家标准,清洁生产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标准得到普遍推广,列入国家强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比较完善,中小型企业计量体系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基本形成社会化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

(六)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严重的区域、市场、产品得到有效整治,基本清除区域性质量问题和规模性造假现象。完善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形成达假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

市、县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工作,以质量振兴为已任,调动和组织各行各业围绕《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积极推进以提高质量、振兴经济、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兴市(县)活动。要把“质量兴市(县)”与落实国家和省对质量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起来,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与实施名牌战略以及打假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推进质量振兴事业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质量兴市(县)活动。

(二)全面开展质量兴业活动。

1、工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走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一提高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加大资源整和和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培育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使制造业成为推动质量兴省的重要力量。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煤化工、冶金、水泥、建筑业等重点行业质量管理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大力打颤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确保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2、农业。加快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推广普及与实施应用,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展放心农资活动,加快农业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市场全程的监管能力。全省主要“菜篮子”、“米袋子”产品产地环境基本实现无害化,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3、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积极推进质量兴企业活动。

1、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国家现行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凡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重点企业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大对检测工作经费的投入,完善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为代表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历年和方法,继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大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大型工业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全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型企业80%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一批小型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式创新,加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规划引导,严格市场准入,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3、争创名牌产品。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注重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使名牌产品的带动力明显提升。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1、加快质量成心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监管,实施市场主体信用监督和质量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产品质量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缺陷商品召回制度、质量保险制度和商品市场质量管理机制、问题商品追溯机制和商品消费预警与维权机制,严格商品经销者进货检查验收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商品质量问题处理程序和现代化商品质量监控网络。对产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或存在致命缺陷的生产企业,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2、健全工程项目和设备监理制度。在建筑、水利、道路、桥梁等工程项目建设中,普遍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的成套设备推广设备监理制度。

3、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服务质量的各项标准和规范,健全服务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积极开展窗口单位达标、创优、服务竞赛等活动,加大服务消费维权力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4、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国家和省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市级实验室为骨干、县级检测力量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为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充分发挥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对质量工作的推动和监督作用,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中介组织行为,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5、强化安全监管。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建筑工程安全、旅游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点加强对旅游交通、大型游乐设施、重大聚集性活动、重大危险源、重点场所、重大事故隐患和各种土法事件的安全监控和安全保护措施的管理,健全安全监察制度,加强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安全监察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深入开展达假治劣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全面推进辖区打假工作责任制。落实打假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结合区域打假工作实际,建立以县(区)为重点,区域划分合理,责任分工明确,上下齐抓共管、严格奖惩兑现的辖区打假责任体系,确保不出现区域性造假现象。

2、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犯罪活动。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商业欺诈为重点,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日用消费品、农贸、汽车及零部件、成品油、钢材、装潢装饰材料等重要物资的检查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优化市场经济秩序。

3、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建立以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机制、快速反映机制、质量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为主要内容,重点整治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使质量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明显遏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成效显著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鼓励企业改进质量、优化管理、提升价值,走卓越绩效之路。将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必需的经费纳入省质监局部门预算统筹考虑,各市可视财力状况对本地开展质量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

(四)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工商局、省卫生厅、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负责质量兴省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每体,结合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集中对质量兴省活动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普及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质量兴省活动中来。

五、实施步骤

质量兴省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开展质量兴省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全面启动质量兴省工作。初步建立质量兴省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

(二)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2月)。企业普遍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各地、各部门对质量兴市(县)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报告实施进展情况。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对各有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织阶段性考核验收工作,总结机关眼,改进不足,并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省政府将对在质量兴省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11月1日前报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题词:经济管理 质量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检察院,省军区。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8月27日印发

共印1725份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

实施方案的通知

皖政办〔2000〕79号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人事厅、教育厅《关于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

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实施方案

安徽省人事厅、教育厅(二○○○年七月十七日)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政府机关人员定岗实施办法〉和〈省政府机关人员分流 1

安排实施办法〉的通知》(皖办发〔2000〕6号)有关规定,参照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的有关做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原则

组织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是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安排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开发人才资源、培养后备干部、建设一支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做好分流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对于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和培训的原则是:统一规划,形式多样,分类培训,按需施教。做到组织安排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统一安排与部门自行组织相结合。

二、学习和培训的形式

1、研究生学历教育。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进行有关专业研究生学历教育(专业设置见附件,下同)。具有大学本 科学历或大专学历且有两年以上工龄、达到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并经组织考试后入学,学制二年半。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人员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后,由承办院校发给国家 承认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2、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农大、安师大等高等院校分别承担相关领域的硕

士生培养工作。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具有学士学位),年龄40岁以下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参加全国联考合格后入学,学制三年。学习合格者授予相应学科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

3、工商管理硕士同等学力教育。由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统一组织考试、录取,报省教育厅备案,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且工作二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且工作三年以上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学员修完规定的课程并考试(核)合格,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发给视为MBA同等学力(省内享受同等待遇)的学业证书。学员的学籍进入本人档案,在省内晋级、评定职称和使用时,享受工商管理硕士同等待遇。具备条件者可按规定程序申请MBA学位。

4、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开设有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免试入学,学制二年。学习合格者由举办院校发给省学位办统一印制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证书,在省内享受毕业研究生同等待遇。其中符合条件并具有学士学位者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5、本、专科学历教育。具有高、中专学历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省自考办组织的应用型专业自学考试。学员免试入学,集中脱产学习,学习合格者颁发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证书。本科毕业生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学士学位。

6、专业培训。对安排到其他国家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工

作的分流人员,由接收单位组织开展专业岗位培训。有关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和培训时间等,由各部门自行确定。培训合格者可获得专业培训证书。

三、实施步骤

1、各部门要在人员定岗之后及时组织分流人员报名,一次性将参加学习和培训人员名单报省人事厅。

2、省人事厅将各部门的报名情况汇总并审核后,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下达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各指定高校根据统一的培训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分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两次入学,有关入学事宜另行通知。

四、有关政策规定

1、学习、培训结束后,分流人员由原行政关系所在单位结合分流人员的考试、考核成绩,推荐安排工作。如机关有职位空缺和选派人员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可优先选用。分流人员也可自愿进入人才市场择业。

2、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分流人员,学习期间享受机关在职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工龄连续计算。参加学习的分流人员,在三年之内人事行政关系由所在部门管理。

3、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安排解决。

五、组织分工和有关要求

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的组织工作,由省人事厅牵

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以及有关高校密切配合,按照统一要求,切实完成这次机构改革中有关分流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任务。

1、省人事厅负责制定学习、培训实施方案和组织实施,并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下达培训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指导和督促学习、培训工作。

2、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审定培训人数与收费标准。由省财政厅会同省人事厅按有关规定具体审定省直各部门分流人员培训经费,并将培训经费拨至各部门,专款专用。

3、省政府各部门负责组织报名并及时了解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分流人员的思想动态,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培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培训结束后的推荐安排工作。

4、有关高校和培训机构,负责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要针对分流人员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培训内容,确保培训效果。要按规定进行考核和管理,核发结业或毕业证书,授予相应学位。

对分流人员进行培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分流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各部门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尤其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和组织报名工作,周密安排,搞好衔接。

附件:安徽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计划表

附件:安徽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计划表(略)

第三篇: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皖政办〔2007〕53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53号 【发布日期】2007-08-24 【生效日期】2007-08-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

(皖政办〔2007〕5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为深入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不断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质量兴省活动。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业素质为重点,以强化质量管理、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

二、目标任务

经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一)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得到普及,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推广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质量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省辖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鲜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

(二)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大中型工程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性合格,商品住宅工程合格率达99%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和公共建筑工程合格率达95%以上,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三)服务质量明显改进。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商业、旅游、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际标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求,重点服务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四)品牌战略全面实施。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争创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40个,国家免检产品13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8个, 驰名商标3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中国出口名牌15个。安徽名牌产品90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800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400个,安徽出口名牌100个。积极推动建设工程、服务行业开展创优活动。

(五)技术支撑与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国家级质检中心10个,省级中心或重点实验室40个,制订、修订地方农业标准500项,建立12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持50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培育5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国际与国家标准,清洁生产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标准得到普遍推广,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比较完善,中小型企业计量体系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基本形成社会化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

(六)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严重的区域、市场、产品得到有效整治,基本清除区域性质量问题和规模性造假现象。完善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形成打假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

市、县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工作,以质量振兴为己任,调动和组织各行各业围绕《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积极推进以提高质量、振兴经济、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兴市(县)活动。要把“质量兴市(县)”与落实国家和省对质量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起来,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与实施名牌战略以及打假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推进质量振兴事业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质量兴市(县)活动。

(二)全面开展质量兴业活动。

1.工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走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以提高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加大资源整合和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培育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使制造业成为推动质量兴省的重要力量。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煤化工、冶金、水泥、建筑业等重点行业质量管理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确保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2.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推广普及与实施应用,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展放心农资活动,加快农业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市场全程的监管能力。全省主要“菜篮子”、“米袋子”产品产地环境基本实现无害化,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3.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积极推进质量兴企活动。

1.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国家现行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凡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重点企业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大对检测工作经费的投入,完善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为代表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继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大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大型工业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全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型企业80%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一批小型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式创新,加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规划引导,严格市场准入,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3.争创名牌产品。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注重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使名牌产品的带动力明显提升。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1.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监管,实施市场主体质量信用监督和质量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产品质量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缺陷商品召回制度、质量保险制度和商品市场质量管理机制、问题商品追溯机制和商品消费预警与维权机制,严格商品经销者进货检查验收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商品质量问题处理程序和现代化商品质量监控网络。对产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或存在致命缺陷的生产企业,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2.健全工程项目和设备监理制度。在建筑、水利、道路、桥梁等工程项目建设中,普遍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的成套设备推广设备监理制度。

3.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服务质量的各项标准和规范,健全服务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积极开展窗口单位达标、创优、服务竞赛等活动,加大服务消费维权力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4.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国家和省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市级实验室为骨干、县级检测力量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为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充分发挥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对质量工作的推动和监督作用,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中介组织行为,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5.强化安全监管。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建筑工程安全、旅游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点加强对旅游交通、大型游乐设施、重大聚集性活动、重大危险源、重点场所、重大事故隐患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监控和安全保护措施的管理,健全安全监察制度,加强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安全监察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全面推进辖区打假工作责任制。落实打假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结合区域打假工作实际,建立以县(区)为重点,区域划分合理,责任分工明确,上下齐抓共管、严格奖惩兑现的辖区打假责任体系,确保不出现区域性造假现象。

2.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犯罪活动。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商业欺诈为重点,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日用消费品、农资、汽车及零部件、成品油、钢材、装潢装饰材料等重要物资的检查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优化市场经济秩序。

3.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建立以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质量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为主要内容,专项行动与日常打假相结合,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重点整治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使质量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明显遏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成效显著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鼓励企业改进质量、优化管理、提升价值,走卓越绩效之路。将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必需的经费纳入省质监局部门预算统筹考虑,各市可视财力状况对本地开展质量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

(四)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工商局、省卫生厅、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负责质量兴省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结合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集中对质量兴省活动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 普及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质量兴省活动中来。

五、实施步骤

质量兴省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开展质量兴省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全面启动质量兴省工作。初步建立质量兴省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

(二)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2月)。企业普遍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各地、各部门对质量兴市(县)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报告实施进展情况。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对各有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织阶段性考核验收工作,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并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省政府将对在质量兴省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11月1日前报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

省财政厅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 特别扶助制度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8‟6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意见

省人口计生委 省财政厅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皖发„2007‟18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统一部署,从2008年开始,在我省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国人口发„2007‟78号),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 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实施这项制度,有利于缓解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精神上获得慰藉,生活上得到帮助;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转变,更好地体现我国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率先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

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为了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更有效地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所做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

(一)扶助对象。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的对象是: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2.女方年满49周岁。

3.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特别扶助条件的具体政策由省人口计生委负责解释。符合上述条件的对象,由政府发放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因丧偶或离婚的单亲家庭,男方或女方须年满49周岁方可 领取扶助金。已超过49周岁的,从其扶助资格被确认起发放扶助金。

享受特别扶助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止领取扶助金:

1.死亡。

2.再生育或收养子女。3.户口迁出本省。4.残疾子女康复。

对于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而女方尚未达到49周岁的家庭,由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精神抚慰、经济救助和医学咨询指导等服务,帮助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实现再生育。

(二)扶助标准。

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扶助金,其中只生育一个独生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对象扶助金标准由省财政出资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直至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8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三)扶助对象确认。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具体程序是: 1.本人提出申请。2.村(居)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资格初审。

3.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并公示。4.市级和省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独生子女死亡的,需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公安机关或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独生子女三级以上残疾的,需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三、资金来源、管理和发放

(一)资金来源。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安排专项资金并分别纳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发放的特别扶助金,由中央财政负担50%,省财政负担50%。提标经费由省财政全额负担。

(二)资金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转移支付和监督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专账,分别核算中央财政拨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并及时足额将扶助金拨付到代理发放机构,监督代理发放机构将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核实扶助对象人数,编制资金需求计划,管理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掌握并监督代理发放机构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和资 金管理情况。

代理发放机构负责制定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代理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将扶助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并将资金发放情况反馈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特别扶助资金管理的具体要求参照《安徽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资金发放。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金依托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由财政、人口计生部门与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签订代理服务协议,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直接发放到人。农村地区特别扶助金发放按照我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渠道和要求执行。

特别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一年发放一次。扶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代理发放机构领取扶助金。

在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扶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四、组织管理与监督考评

(一)组织管理。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体系,由各级人 口计生和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明确专门人员和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

(二)监督评估

1.国家和省人口计生、财政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制度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估,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绩效考评,对扶助资金的到位、管理和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2.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及时反映专项资金的落实情况。

3.实行政务公开和群众举报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4.各级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扶助对象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监督。

(三)考核奖惩。

1.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工作纳入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在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执行制度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

2.严禁用扶助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扶助金抵扣其他个人款项。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 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资金代理发放机构不按代理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扶助资金的,取消代理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制度实施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与监督评估“四权分离”的运行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做好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建立个案信息档案和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广大计划生育家庭了解政策内容,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各级残联要负责残疾对象的甄别、核残与鉴定等工作,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开展扶助对象的摸底调查登记和资格确认;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公安、民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共同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衔接工作;代理发放机构要按代理服务协议要求,确保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到人;监察、审计等部门要积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三)搞好政策衔接。认真做好特别扶助制度与奖励扶助 制度及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逐步形成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对于目前已经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且同时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资格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特别扶助范围,2009年起不再确认为奖励扶助对象;对于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资格条件的农村对象,年龄达到60周岁以后,仍继续执行本方案规定,不再重复执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把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以及“关爱女孩”行动、“生育关怀”等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

各地要按照本意见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规范制度运行的标准和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定期将制度实施情况报告省人口计生委和省财政厅。

第五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方案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方案的通知

(琼府[2004]6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质量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实力,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形象。建省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加强质量宣传教育,全民质量意识有所增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还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全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经济竞争实力,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现将《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各市、县政府和省政府直属有关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研究制定落实质量兴省工作的具体措施,并于2005年1月31日前报送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二00

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落实国务院发布的《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的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质量监控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竞争实力,大力推动“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生态省建设,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振兴海南经济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业素质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把质量兴省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与科教兴琼、生态省建设、依法治省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方略,促进海南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组织领导(一)省政府成立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质量兴省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宣传教育、考核检查等工作。组长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省政府负责协调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副秘书长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担任,成员由省发展与改革厅、省科学技术厅、省农业厅、省建设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交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旅游局、省信息产业局、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负责人组成(具体名单见附件)。

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由该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和推进质量兴省工作。(二)各市、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按照省质量兴省协调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抓好质量兴省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主要目标

从现在起,经过6年的努力,到2010年我省质量水平达到以下目标:

(一)总体质量目标。

建立基本满足本省市场需求的检验检测体系,产品标准覆盖率、计量器具强制检验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全省企业基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1000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培育5~10个中国名牌产品,20~25个国家免检产品和100个海南省名牌产品;重点商业企业和主要旅游窗口单位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消除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通过质量兴省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我省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我省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1.产品质量目标。普遍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工业产品有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等品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规范化的售后服务网络;市场商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2.工程质量目标。竣工工程质量和安全、卫生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竣工工程质量必须100%合格并通过竣工验收备案,其中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3.服质量目标。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商业、旅游、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均基本达到国际标准;重点服务行业积极贯彻实施GB/T19004标准,建立有效运行的服务质量体系。(二)重点行业质量目标。

1.农业。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全面实施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强制性标准。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主要农产品通过质量认证,使上市的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和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建设60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认知度较高的海南省名牌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居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热带农作物产品和热带水果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机械行业。重点企业的主要工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汽车、摩托车产品按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可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通过GB/T19001质量体系认证,主要产品通过产品质量认证。3.石油化工行业。企业通过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石油化工产品质量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石油化工产品质量优等品率达到95%以上。培育出一批国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4.医药保健品行业。药品保健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品保健品经营企业全部通过GSP《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品保健品生产按照国内先进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主要医药保健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医药保健品生产、研发与进出口基地。

5.食品行业。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重点企业通过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指标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培育一批海南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使我省植物蛋白饮料、果汁饮料、矿泉水、白砂糖、茶叶、烟酒和农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6.水产品加工业。建立水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监控体系,企业通过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上市水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出口水产品质量符合出口国国家标准,水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纺织行业。纺织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9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60%达到国际水平。纺织行业20种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种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建材业。建材行业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水泥产品全部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部企业通过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通过质量认证。水泥生产实现规模化。

9.旅游业。全面推行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海南旅游业与国际接轨。在旅游规划管理方面,推行《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在旅游区(点)管理方面,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在旅游饭店管理方面,推行《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03);在旅游质量管理方面,推行《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质量》和《旅行社国内旅游服务质量要求》行业标准,推行《导游服务质量》(GB/T15971-1995);在旅游汽车管理方面,推行《旅游汽车服务质量》行业标准。建设全省旅游质量管理体系和旅游服务投诉网络,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和服务质量跟踪活动。用优质服务全力打造海南诚信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强省。10.商业服务行业。推行服务行业国家标准,实行产品质量负责制;商场基本杜绝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重点服务行业贯彻实施GB/T1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重点商场、饭店、银行、邮电、医院、社区等窗口服务单位,采用先进管理方式,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4年至2006年):全面启动质量兴省工作。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并开始运转。完成对全省各类生产企业的质量状况调查,分类建立企业质量档案。扶持和培育一批省级名牌产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力度。确保在全省范围内不出现量大面广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活动。加强标准化技术基础工作,完善本省工业、农业、服务业标准体系,确保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督促重点行业的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加强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质量监管和服务的技术能力;加强计量技术基础工作,抓好量值传递体系建设,督促重点企业按ISO 10012标准建立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使所有企业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和贸易公正结算的计量手段;加强市场准入和认证认可工作,大力推行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相关质量认证工作。

(二)第二阶段(2007年至2008年):大力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企业普遍树立以质取胜的生产经营理念;完善质量兴省各项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确保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有效运转;加强检验检测、标准化、计量、认证工作,建立起适用于我省经济发展的质量技术基础;通过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推动我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树立一批以质取胜的典型企业和产品。

(三)第三阶段(2009年至2010年):普遍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优势农产品、主要工业产品和旅游服务业质量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市场商品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检验检测体系以及标准化、计量、认证工作符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要求;我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质量兴省长效机制。

1.建立质量兴省目标责任制。省质量兴省协调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制定的质量振兴目标计划,编制相应目标责任,确定考核项目、内容与方法,按逐项考评质量振兴目标落实情况。检查考评结果报省政府,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省政府将对考核不达标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两年不达标的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整改。

2.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规章制度。各级政府、各部门根据质量兴省工作的分工,研究制定各地区、各部门质量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市场质量监管,把工作重点从注重具体事务管理、具体项目审批转移到宏观管理、研究制定规划和政策、加强日常质量监管上来,从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转移到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上来。

3.建立质量管理应急预案制度。为了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性质量安全事故,力争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组织制定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紧急预案。

4.建立质量工作问责制度。严厉查处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

(二)政策引导,扶优治劣。

1.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强对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指导,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流动。鼓励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的大企业。鼓励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规范海南省质量奖、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认定和管理工作,保护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合法权益。

2.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我省企业和产品的信用水平。以市场引导、政府推进、企业为主、社会评价为原则,加快制订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把依法注册、依法纳税、公平买卖、财务管理、债务管理、资产管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质量认证和规章制度等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企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增强纳税意识,提高企业的纳税信用水平。发挥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重点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完善对企业财务失信、质量失信、债务失信行为的通报和惩罚机制。

3.完善质量振兴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质量公证和咨询等中介机构,为社会提供检验测试、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信用评价、工程和设备监理等方面的服务。

(三)突出主体,加强自律。

企业是质量兴省的主体。要引导广大企业按照质量兴省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行业自律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经营理念,实施名牌战略,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研究、开拓市场,主动接受用户(顾客)、社会和政府的监督;积极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和质量兴业、质量兴厂等活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益,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1.面向市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引导企业面向市场,以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要为目标,确保检验检测设备经费的投入,对新产品开发投产实施严格的质量评审和质量跟踪,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发展目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质量工作纳入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完善企业内部质量考核制度。

2.加强技术管理,提高质量水平。要严格执行相关产品、服务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体系;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计量在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提高效益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深入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降废减损等活动,并积极开展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四)加强宣传,全民参与。

1.强化质量意识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普及质量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分层次抓好各类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一是抓好各级领导的质量意识教育。各市、县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要采取举办培训班的方法,对各级领导和企业法定代表人集中进行1到2次质量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二是抓好职工的质量意识教育。企业要把质量意识教育列入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质量意识教育不得少于4次。三是抓好人民群众的质量意识教育。每年结合开展“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知识。要通过教育,使各级领导、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公民了解质量法律、法规对其责任、义务的规定和要求,增强质量法制观念,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质量振兴事业,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人人为质量兴省做贡献的氛围。

2.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对质量兴省工作的导向作用。省内新闻媒体要对质量兴省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引导全社会重视质量,支持质量工作。对国家和省政府表彰的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个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以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长期保持稳定的企业,进行大力宣传,及时总结、推广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

附件:

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刘 琦(副省长)

副组长:陈国舜(省政府副秘书长)

韩剑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