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惕推广定向招录残疾人的若干陷阱
评论:上海市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残疾人
警惕推广定向招录残疾人的若干陷阱
杨仁良 2014年11月25日
注:本文所使用的“残疾”系基于中国当前法律语言或习惯称谓,非作者的本意——身心障碍者(社会参与受限者)。
近日,上海市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残疾人一事受到残疾人群及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此前,北京公务员招录也有类似做法。受《中共中央组织部等7部门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关于专设残疾人专用岗位的规定1的影响,各地陆续出台的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的实施意见(或残疾人就业规定),都保留了七部委《意见》中的这些规定。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共部门按比例就业的落实,上海、北京的做法表示了推动残疾人就业的决心,值得鼓励。但其被大范围效仿,并引以为豪,其背后的诸多问题值得思考。
旨在推动按比例就业制度的落实
《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都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从现实情况来看,岗位预留有其合理性。一来,岗位预留确实能促进残疾人在行政机关中就业;二来岗位预留并没有限定报考条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参与范围。但是,随之而来的几个问题,就需要搞搞清楚:
1、这些定向招录的岗位,是如何产生的?
2、行政机关除此之外还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残疾人就业?
3、这个制度会给其他用人单位及社会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定向招录(预留岗位)作为一项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暂行特别措施,一定会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不要过度放大这项措施的光环,仅盯着这项“暂行”措施,而忽略了期待这种措施带来的最终改变。
陷阱一:忽视广泛残疾人群的平等就业机会
残疾人就业难,与残疾人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就业机会密切相关。很多残疾人朋友,在求职过程中,通过了笔试,却最终“倒”在面试和体检这一关。这种情况,除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之外,还与不合理的体检标准有关。这种不合理的体检标准,变相地抬高了残疾人进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门槛,很多用人单位不是依据岗位要求而设置体检要求,而是选择“一刀切”。被广泛诟病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就是最直接的表征。按照这项《标准》要求,最起码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就已经被拒之门外了。
所以,定向招录的同时,也要考虑消除不合理的体检标准,尤其是《公务员体检标准》、《教师体检标准》等限制性要求带来的制度性歧视,更要警惕这些标准被人为的在各个就业领域扩大化使用。否则,岗位预留再多也是枉然。
陷阱二:逃避完善工作场所的无障碍与便利 2平等就业,不仅在于能够找到工作,还在于进入工作场所后能获得健康、安全、便利的工作条件,以及平等的培训、晋升机会。这些要求却往往被行政机关所忽视,甚至包括很多地方的残联。即使给一些招录的比例要求,又如何可以让入职后的残疾职员好好工作?
如果一个员工因为不能适应这个工作环境而离开,可能还会说“给了你机会,是你自己不行嘛”。我有一位在行政部门上班的残疾朋友说,虽然大家平时对他也不错,但被排斥的情况也没少发生。即便在发达的广州,从我曾经申请的关于广州市政府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及合理便利开支情况的信息公开得知,广州市政府并没有专门的预算和计划来建设其工作场所的无障碍及提供合理便利。此时此刻,一个符合要求的无障碍坡道比“定向招录”能带来的改变更直接。
陷阱三:强化刻板印象和职业隔离
为了开发“适合岗位”,落实“按比例”,所以不少地方出台了《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目录》,将“合适岗位”做了规定,即,什么类型的残疾就适合做这个,什么等级的残疾人又适合做那个,于是,重度的视力残疾只能做按摩„„而我的经历告诉我,80%以上的盲人并不乐意做按摩,但迫于生计无奈选择。即使在受教育状况并不理想的情况下,Ta们仍然可以从事按摩以外的工作,比如,话务、客服、播音甚至公务员等工作。像我这样,虽然属于重度视力残疾,但是并不影响我独立完成工作。
如果这些所谓的“合适岗位目录”被广泛地运用到这些定向招录中,就会强化用人单位对残疾人职业能力的刻板印象,以“残疾人就适合做这些”为由限制了不同残疾人自主选择工作的机会。在这次上海定向招录中,《关于残疾人专项招录职位报考身体条件的说明》中就注明了哪些肢体、视力、听力、言语的残疾人符合报考条件,同时又规定了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都不符合报考条件。
陷阱四: 缺乏残疾人的自主参与
依据七部委的《意见》,“开发”和“确定”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与“就业岗位目录”密切相关。这种安排也符合“支持性就业”的客观要求。关键问题在于,“预留”制度下“开发”和“确定”岗位的义务主体是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编制岗位目录”则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残联完成,虽然下级单位可以补充。
可见,这些主体都是“公部门”,在确定哪些岗位更适合残疾人,完全没有残疾人社群、民间专门组织和专家学者的参与。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是:岗位设置体现用人单位的意志,也会导致“别人挑剩下的就拿去当预留岗位”之嫌,毕竟“适合”或“不适合”,完全由招录单位说了算,而且,这些岗位设置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基于残疾人的自我表达和能力状况,而是基于岗位制定者“自以为是”的猜想。这些岗位的质量、是否符合残障人的期待、是否有更好的选择,都缺乏第三方(残疾人、NGO、学者)的参与。
陷阱五:为眼前利益被迫做出的选择
定向招录,让此前无法通过一般招考途径进入行政机关的残疾人看到了做公务员的希望,有很多人也支持支持这个制度,但这个制度是真的让人满意了,还是因为一般途径有障碍,迫于眼前利益而做出不得已的妥协?
残疾人长期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远离社会的权力和资源中心,往往被视为被动受助群体,群体和个人价值往往被忽视。由于生存状况并不理想,残疾人对于解决眼前实际问题的迫切性高于非残疾人群。即使一个盲人可以并且希望做公务员,但如果Ta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考试的权利都无法保障,只能无奈地去学按摩,这并不能说明Ta选择做按摩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职业选择。其实,如果可以通过一般招考途径考上公务员,应该没有人愿意戴着“特权”的帽子走“预留岗位”这样的“绿色通道”。
建立多元、开放的支持性就业模式才是长远出路
一个看似合理的存在,可能为另一个更不合理的存在提供理由。我并不否定定向招录,但在执行或推广定向招录过程中,应当保持警惕,通过更多的努力,推动残疾人在多元、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
1、消除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和教师资格体检标准等限制性的要求,除了影响公共健康或工作能力的因素外,其他身体情况不应成为选择和获得工作的依据。
2、完善工作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和合理便利措施,为残疾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条件。
3、建立残疾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对将结束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而准备或已经进入职场的残疾人提供咨询、推荐、辅导等服务。
4、有效利用公共资源,比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支持残疾人参加职业培训、自主就业或创业。
5、在开发适合残疾人岗位的工作中,保持听取残疾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而非单一通过残联来代表残疾人。
6、“预留岗位”,可以改为“残疾人优先岗位”等,即在同等条件下,这些岗位优先录取残疾人,而不是将此一类岗位,跟“残疾”标签绑架。
简言之,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应该做到:发现个人价值、尊重自主参与、消除制度歧视、拓宽就业市场、创造支持环境、提供个性服务。
背景链接:
2015年上海市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残疾人公告 http:// 上海市机关将定向招录残疾人员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11/28/c_118327331.htm
注释1:
二、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
(五)各级党政机关要督导所属各类事业单位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各类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岗位构成情况,确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多渠道招聘残疾人。
(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确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招录符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就业。企业对招录的残疾人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订立劳动合同,实行同工同酬。
注释2:
五、齐抓共管协力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十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协商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于2013年12月31日前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篇:警惕招聘陷阱(本站推荐)
警惕招聘陷阱,学会自我保护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招聘陷阱,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同时,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小心谨慎,谨防上当受骗。
(一)非法敛财类型
1、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某些招聘企业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在交保证金后没等到上班,就告知其招聘职位已满,钱也不会退还。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信息费、培训费等实际应该是用人单位承担的成本。
2、非法中介
许多非法职介会向求职者收取“服务费”、“信息费”等。求职者交钱之前,中介机构承诺招聘信息浩如烟海,总有适合你的职位;可一旦付了费得到了那些信息后,或者单位不需要招人,或者对口职位刚刚招聘完毕,总让你不得所愿。
3、上岗前先缴费培训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骗局,就是在经过多轮面试之后,以岗前培训为借口,收取各种培训费用。如:一广告公司招聘档案文员职位,面试中要求应聘者先到某某职校付费参加培训,考核后合格方可录用,但培训结束后却告知条件不符、岗位已满,不予录用。求职者在参加面试后,如果对方通知你需要缴费培训,那么你就要小心了。
特别提示: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那些任职初期用各种借口向应聘者收取费用的单位是不合法的。
(二)虚假工资类型
1、实习岗位陷阱
利用实习为借口,刻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如:一家公司招聘网络管理员岗位,明确表示月薪为2000元,但招聘后却与员工签订“见习协议”,每月仅支付504元的“见习补贴”。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之前,一定要详细了解发布见习岗位的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劳动保障部门见习基地资质,以及实习前期的工作待遇,不能吃哑巴亏。
2、虚实工资骗局
现在招聘信息中会有无责任底薪和责任底薪的说法,无责任底薪就是只要你参加了日常工作,即可获得工资。责任底薪是需要你按照公司的标准,完成了一定量的销售额或者业务标准,才能获得的薪水。现在很多招聘骗局就是把责任底薪写的特别高,让你先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但是你要完成的工作量却十分大,不然工资也会很少。所以,参加招聘时,一定要看清是否是责任底薪。
特别提示:国家对于试用期的期限和薪资都有明确的规定,那些无理由延长试用期或者变相克扣试用期薪资的单位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三)盗取个人信息
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通过互联网或其它媒体刊登待遇诱人的招聘广告,诱得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或复印件,个人联系方式甚至银行帐户等)进行非法活动,如直接盗用帐户、冒名高额透支甚至专门做起倒卖个人隐私的生意。毕业生参加招聘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将自己身份证号、银行号码等随意告知他人。
(四)假借以招聘之名宣传自己
为了积累知名度,一些小企业会不失时机地对企业或品牌形象进行宣传。对于他们来说,租一个展位或刊登一条招聘信息只要几百块,却能赚足曝光度。他们一旦参加招聘会都会挂出巨幅宣传画,将展位布置得极其鲜亮夺目,当求职者进行职位询问时,招聘者则对企业文化侃侃而谈数十分钟,末了再每人赠送一本精美宣传画册。如果够细心你会发现,有些公司的招聘信息已经挂了半年甚至更久,只招一两名、要求不高的职位也是如此。其实他们此举是在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五)通过招聘施压内部
在本企业内部搭建招聘台位,并在工作时间进行大规模招聘,企业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向在职人员施加压力,向其显示竞争者的存在,刺激在职人员消除怨言,老老实实地继续工作,特别是一些劳动强度大、时常加班加点而薪资较低的企业,他们招聘员工非常怪异:数量大,一般招几十人,而且招聘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上班时间在工厂门口或者是午餐时间在食堂大厅里,求职者一多,整个场面煞是壮观,而求职的结果往往也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复的音信。
(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类型
1、偷梁换柱的招聘 这是一种打出很诱人的招聘职位或者招聘待遇,让你去应聘工作,但是实际工作却不是那么回事。例如:一广告公司招聘“储备人员”岗位,但在面试中不断询问应聘者营销能力等情况,并介绍保险方面的业务。事实上,这家企业是代理一家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业务员,为吸引求职者而发布较为动听的岗位名称。对此,求职者可在面试中多了解应聘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如果发现招聘信息与实际工作有出入,需问清楚工作内容,一旦发现骗局,立即走人。
2、借招聘之名储备人才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招不只是小企业会用,大企偶尔也会用。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为了保证运行稳定,不至于因为人员流动导致瘫痪,必须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在这种需要下,一些大企业选择通过大批量的招聘来实现,公司对满意的应聘者暂时放入人才库,等该岗位空缺后才会从库中寻找人选。
3、以招聘之名窃取劳动成果
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小规模的广告或设计公司,有些小规模的广告公司或设计公司,由于自身缺乏足够和优秀的创意,另行聘请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又需要较大代价,便想出借招聘新人来获取新鲜创意的点子。这些企业有一套完整的招聘考核体系,从笔试、复试到最终面试,每个阶段环环相扣、极其正规。按道理能进入最后一轮考核,胜利就能在望了,但往往有很多人就败在这最后一个环节上。面谈很愉快,工作时间、内容、薪资福利等等条件都能够接受,可最后偏偏就没有等到应得的offer,不少求职者回头搜索失败的理由却依旧没有任何收获。
4、假借招聘做项目
这是比较高智商的陷阱,假借招聘考试,让人才免费帮他做程序。例如:一家软件公司以招聘程序员为名,在“笔试”中要求求职者编写程序,八名求职者的试题各不相同,但八段程序恰巧合成了一个项目,考试结果则是无一人被录用。那么,在不能判断招聘方真实意图的情况下,求职者应注意自己留存一份劳动成果,要求招聘方签字证明,避免落入“智力陷阱”。
第三篇:党课讲稿-警惕自由主义陷阱
党课讲稿--警惕自由主义陷阱
习主席说: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是党和军队的离心机。在现实工作中,不少年轻官兵在对制度规定、组织决议或上级指示不理解时,确也有开口言自由、闭口谈权利的,而在面对诸如自由、权利这样“伟光正”的词语,也有不少基层干部认识不深,反驳乏力的。为此笔者梳理思考,就自由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其假象与大家作以交流,希望有助于大家加深自由主义的认识,避开自由主义的陷阱。
一、自由主义的三种表现
现象一:有人在讲一些错误的言论,丑化历史英雄、传播消极情绪、破坏内部团结,哗众取宠、吸引注意。旁边站着一个骨干,但他不吭声、不反驳、不劝告、不制止。为了表面的和谐,丧失了基本的原则,这是自由主义。
现象二:涉及个人利益,跟组织胡搅蛮缠。耍脾气、闹情绪,要挟组织,说不解决问题,就无心服役,思想出现波动,工作丧失动力。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个人意见第一,不服从组织决议,这是自由主义。
现象三:自以为兵龄长、资历老,自由散漫、作风稀拉,办事不认真、工作无标准。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也不想改正,还振振有词:“哪能人人当优秀?哪能年年当优秀?我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
这也是自由主义。
二、自由主义的危害
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名篇:《反对自由主义》里,毛主席一共归纳了十一种自由主义的表现,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以上三种。
为什么以上现象一直存在?为什么毛主席反对,习主席也反对?为什么毛主席头疼,习主席也头疼?
自由主义会滋生腐化,导致思想堕落。毛主席说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团结、军队令行禁止的有力武器,而自由主义呢?却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内和军队的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
自由主义会破坏团结,阻碍组织建设。毛主席讲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好比左腿想往前,右腿想往后,各行其是是要摔跟头的;如果两个胳膊再有自己的想法,人更是要瘫痪的。革命军队如果滋生了自由主义,就会丧失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力,政治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群众发生隔离。从客观上讲,这会削弱我们的战斗力,是敌人希望看到的。
究其根本,自由主义的来源是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往往既有害于集体,也有害于个人。自由是因为自私,但自私并不能保证“自利”。即便是逐利的商人,哪个成功企业不是以服务他人为目标,顺便成就自己?若自由主义泛滥,自私自利性主导,去投机倒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这样的自由看似是在逐利,其实正走向倒闭。我们的工作也一样,有的官兵小账算得明明白白,倒是大账稀里糊涂,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却断送了个人前程。所以,于公于私,自由主义都是有害的。
三、自由的假象
自由是什么?有人说自由是选择的权利,不对,自由是选择的能力。别人说,交保护费,否则打你,这时你没得选,你不自由;而别人诱导你、欺骗你、操纵你、榨干你最后一滴油水,你虽然钱包空空,难道竟体会到自由?
(一)消失的水果
比如桌子上摆满水果,有香蕉、苹果、西瓜、菠萝,你想吃什么吃什么,你开心,你有选择的自由。
如果我把其他水果都撤走呢,只留下苹果呢?再告诉你,想吃红的吃红的,想吃青的吃青的,想吃大的吃大,想吃小的吃小的。你觉的也还好,你依然有选择的权利。
现在我把其他苹果也撤走,只留下一只苹果,我告诉你,你可以选择吃或不吃,你觉得还自由吗?
橘子在茶几上,猕猴桃在客厅里,菠萝在厨房,你为什么不去取?还有,把我的篮球放下,那不是西瓜。
所以,自由是什么?不是你自由的感觉,不是选择的权利,而是有发现选项、甄别选项的能力。
(二)自由的代价
再举个例子,之前流行过的“卖茶女骗局”,主角就叫小艾吧,网上美女先跟小艾聊天,用设计好的脚本、话术取得他的信任,然后情节发展,他们互生好感。出现转折,天灾人祸,美女说家里茶叶滞销,需要寻求帮助,人家不跟小艾借钱,相反还送他茶叶,可怜兮兮的求他支持或推广。小艾哪儿懂茶呀,但他怜香惜玉,他男子气概。他自己喝、给亲戚送、请朋友买,他胸脯拍的震天响,心甘情愿做推广。
骗子遥控他的行为,甚至操纵他的情感。直到小艾人财两空,也不能否定以上行为都是他自己的自由选择,没人强迫他。只不过,在小艾选择时,所有的正确选项都被伪装或隐藏,他看不见而已。
(三)自由的错觉
自由是选择的能力,而不是选择的权利。你可能会想,我才不会那么傻。其实谴责受害者,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你也怕被骗,所以你觉得小艾傻。
但怕也没用,虚假的自由感无处不在。哪怕是去超市买菜,优美的音乐,缤纷的色彩,商务式的标准微笑,氛围先营造好。你一进超市,会看到减价大促销的招牌:我家很便宜、此刻很便宜,第一次暗示。超市每天卖最多的就是菜,所以菜在最里面,你要路过食品区、玩具区、日用品区,但凡你看到的,都可能是你购买的,第二次套路。买菜的你大概是饿了,菜品旁边通常是熟食和糕点,你闻到食物的香气,口水直流,食指大动,你不知道那是专门为你准备的、化学勾兑的气味,第三次刺激。
现在你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碰到的,都是被设计好的。最后,你抱着孩子的玩具、媳妇的纸巾、花哨的零食糕点,以及一颗小葱,你依然要坚持说,这是你购买的自由吗?
好吧,商家誓死捍卫捍卫你购买的自由。
大家喜欢被洗劫一空的自由吗?喜欢吃了闷亏而不自知的自由吗?喜欢被耍的团团转、还开心的像个“三十岁孩子”样的自由吗?如果说我们都不喜欢,那为什么会有人并不全面的认识自由、并不深刻的理解自由、并不真正的认同自由,却依然在为自由主义摇旗呐喊呢?
他们推崇的到底是自由,还是自由带给他们的利益呢?
四、叫不醒的假寐者
迁回现实,回到最初的三个现象里。
现象一:碰到错误言论不反驳,不制止。他理论功底不扎实,说不过人家,弄不好还搞得自己灰头土脸;就算能说服,他还要明哲保身,怕被人记恨。所以他支持自由,让他心安理得、偷懒的自由。
现象二: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不给糖果就捣蛋,借口自由对着干。他没有发现自己不智慧的智慧,“现象一”里的人发现他的错误也不同他辩论,导致他三观长期扭曲。在他眼里,组织是为他服务的,是达成他个人利益的工具。哪有被工具牵着鼻子走的道理?他今天跟组织讲自由,明天跟单位讲权利,只要对自己有利,他能玩出各种把戏。
现象三:自由散漫,得过且过。他混成了老资历,到了事业瓶颈期;他出现工作倦怠,很难从工作中获得新鲜感、成就感和喜悦感;或许他压根就是被工作打怕了,他认输、逃避,开始追求舒服、安逸。他说这是他行为的自由,我们知道这是他心安理得的借口。
陷入自由主义陷阱而不自知是可怜的,而陷入自由主义陷阱后依然装睡的人是可恨的。我们愿意搭救自由主义陷阱里的自救者,却很难唤醒自由主义陷阱里的假寐者。
五、小结
(一)自由主义既有害于集体,也有害于个人。
自由主义源于自私自利,它会腐蚀组织、松散集体、使军队丧失战斗力。而且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前提和保证,一味自私自利,最后也会葬送个人利益。(二)自由不是选择的权利,而是选择的能力。
想要自由,必须头脑清醒,目标清晰。被愚弄的行为、被操纵的情绪,看似自由,其实只是陷入自由的陷阱而不自知。(三)很多时候人们不是热爱自由,而是热爱“自由”带来的好处。
诉求利益时,自由是理直气壮谈判的筹码;懈怠、懒惰时,自由又成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和自我合理化的解释。我们只有深刻的认识自由、理解自由,才能真正的获得自由;只有对自由主义的陷阱有一定警惕,才能最终获得自由带来的长远利益。
以上,是我对自由主义现象的一点思考,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大学生警惕三大就业陷阱
大学生警惕三大就业陷阱
求职之路不平坦,还可能暗藏陷阱。大学生涉世未深,加之求职心切,不法分子就钻空子赚取昧心钱。我们总结了几大陷阱类型,并支招如何防范,大学生一定要擦亮眼睛。“黑中介”陷阱
第一种是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用,为你列出一大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收大学生,甚至不存在的单位,使你几次头撞南墙,知难而返。但想要回中介费,难!第二种是外地非法中介机构或网络,收取一定费用,却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有些虽然介绍了单位,但用人单位的状况与求职说明相距甚远,即便如此,工作几个月,往往被炒鱿鱼,理由是试用不合格。第三种是非法中介机构之间相互串通,以大城市高薪就业落户等名义开展中介,收取不菲的中介费后,将大学生介绍到外地中介。外地中介找不法用人单位或私人小企业,就让大学生打零工,而户口、档案却长期违法滞留,甚至弄丢。
协议陷阱
第一种为口头承诺。口头承诺如果没有在协议书中白纸黑字予以体现,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协议主体间发生矛盾,吃亏的往往都是学生。第二种是不平等协议。由于大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在求职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对不平等条款要么没有意识到,要么就是意识到也不敢提出异议,使就业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霸王合同”。所以,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一定要慎防无保障协议、死协议、卖身协议等不平等协议。第三种是就业协议代替了劳动合同。有些用人单位以就业协议替代劳动合同,究其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中的许多约定不符合劳动法规定,如果签订劳动合同,许多不合法约定将不存在,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的约束。
招聘陷阱
有的招聘会本身就不合法。未经主管部门审批,参会单位良莠不齐,有些仅是出工不出力,只为凑数,以便主办单位收取高价门票。有些招聘单位甚至出卖学生的个人信息,给一些违法之徒可乘之机。第二类:变相收费。有些招聘单位不在当场签约,要求通过网络或电话继续洽谈,而这些网络或电话都是收费的;有些招聘单位收取应聘者报名费、资料费或培训费等。第三类:用招聘掩盖违法行为。有些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逼迫毕业生做传销等违法事情。
第五篇:9、《警惕网络陷阱》教案
9、警惕网络陷阱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危害,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以适应网络的发展并获取积极的信息。
2.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活动重难点
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以适应网络的发展并获取积极的信息。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的有关事例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现在网络风靡全球,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一些危害。如上网玩游戏成瘾,网上浏览不健康文字图片,从事网上占卜活动等等。不健康的网上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学们,有关网络对青少年危害的案例,我们来交流一下。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进行反思:
你喜欢电脑游戏吗?你经常玩的电脑游戏是什么?它有哪些地方吸引你?如果玩的话,玩游戏占用了你多少时间?
学生交流、评价自己的上网行为。
三、行动在线:
活动一:网络陷阱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卡陷阱(2)股票陷阱(3)交友陷阱(4)求职陷阱(5)饼干陷阱(6)老鼠会陷阱(7)二手交易陷阱(8)网上竞拍陷阱(9)幸运邮件陷阱(10)电脑销售陷阱(11)手机报复陷阱 活动二:我们该如何预防网络陷阱而免受其害呢?
1)、及时备份重要数据,选择和加载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网络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
设置相关的网络口令,定期改变口令。
2)、不要轻易运行来历不明和网上下载的软件
3)、对数据共享的网络服务器应控制读写权限,不在服务器中运行不知情的可疑软件
4)、选择使用正版软件产品,及时更新漏洞或补丁 少用超级用户登录
5)、接受远程文件输入时,先杀毒再写入 6)、选用必要的加密和信息保密设备 活动三:制定网络公约
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国有关部门要规定“国内游戏厅禁止中小学生进入?” 为了坚决执行这一规定,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请你献计献策。
2、顺口溜 上网新守则
上网之前经允许,上网时间安排好。姓名地址别公开,ID密码保存好。不作弊也别欺骗,侮辱他人很严重。文明上网好居民,自己快乐别人好。如果违反新守则,告诉区长管理员。当然也可以发帖,公开报告暴暴光。违法守则有惩罚,封号减分关黑屋。健康上网新守则,文明礼貌好帮手。
3.全班讨论,制定《网络文明公约》。小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看我们头脑是否清醒。含苞欲放的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分辨真伪善恶,分清是非曲直。同时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让网络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花园,展翅高飞的天空。布置作业:
在预防网络陷阱方面,你还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