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13-09-23】 【稿源:七井村】
基于反腐倡廉工作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原则,有必要了解当前的中心工作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总书记进一步延伸了这一新任务,即“两个一百年”,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概括的说就是“中国梦”。经济建设当下的主要任务是“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为了顺利实现“新四化”,党中央、国务院把改革作为强有力的手段,推进金融部门、财政体系、土地使用权、生产要素价格、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社会收入不公与户籍制度等七大领域的改革,以期打破垄断,在“深水区”勇于探索。通过改革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加公平,社会
生活更趋正义。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新的手段,使反腐倡廉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辱使命。
必须把保证实现“中国梦”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首要任务。排除一切不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各种障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思想领域或者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其实不然,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怎么样做到“三个自信”,除了意识形态领域排除多元化声音的干扰,纪检监察机关也应在纪律要求上做出自己份内工作。《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决定,或者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决定相违背决定的,对直接责任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违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行为,就是对保证实现“中国梦”的危害。对此,纪检监察机关绝不能置之不问。
必须在“深水区”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身体力行。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既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深层次问题。要把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把投资、出口、内需“三驾马车”中的内需做大,增强中国经济抗击风险的能力。通过对金融部门、财政体系、土地使用权、生产要素价格、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社会收入不公与户籍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最重要的任务是打破垄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制度缺陷造成不规范的既得利益受到冲击,回归市场经济的本意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是党的工作机构,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所以在“深水区”的改革没有顾忌。对党和政府已经出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纪检监察机关除了无条件的支持,还要监督检查与改革任务相关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是否做了,做得是不是到位。如果不做或者做得不到位,怎样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此作出相应的处理。处理可以多层次,如督促整改、完善工作计划、加快工作进度等监察建议。对多次监察建议不理不睬,甚至对抗改革的相关部门、人员,该调整的建议组织部门进行调整,情节严重的依据党纪国法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以坚强的纪律保证推进深层次的改革顺利进行。
三、必须为提高城镇化水平保驾护航。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居住条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利国利民。
第一,认清城市建设升级换代的重要意义,坚决支持科学规划,依法拆违。在合法合理补偿迁居居民的各项费用后,如果仍有党员或党员干部对抗依法行政,一方面他们在法律上应受到处罚,同
时党纪政纪处理也要同步跟进。
第二,依法查处党员或党员干部的不法房产。2012年下半年以来媒体披露了广州、上海、青岛、山西、陕西、深圳、郑州、合肥等地的官员(包括村官、社区负责人)个人违规房产问题,这些恶劣现象应是相当长时间内反腐败工作的切入点。网络上被称为“房爷”、“房叔”、“房婶”、“房姐”、“房妹”的行为,从根本上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自己手上的职权,或者实物受贿,或者低价购进高价卖出赚取高额差价,也有亲属参与其中。
在住房实行货币化分配制度后,普通工薪阶层为一套住房倾囊而出甚至按揭贷款。而那些低收入民众,一辈子望房兴叹。“房爷”、“房叔”、“房婶”、“房姐”、“房妹”的房产动辄数套、多则数十套,与大多数对住房刚性需求的民众形成强烈的反差,破坏了住房分配上的公平与正义。在现行条件下,国家实行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两种制度,是适应当前民众对住房需求不同层次的不得已所为。任何政策一旦出现“双轨制”,加上监管不及时、惩罚不到位,必然会出现权力寻租的机会,总会有趋利之人
敢于“饮鸩止渴”。
第三,关注民生工程中的不法行为,从程序到内容都要实行严格的监督。民生工程属于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如果钱不用在老百姓身上,不仅违纪甚至违法。因此民生工程从动议、立项、实施过程、结果,乃至民众对民生工程的反应,纪检监察机关都要全程参与,不能怕麻烦。近几年个别民生工程工作部门乱用善款出了不少洋相,甚至整个系统因此而在社会上颜面扫尽。不要认为民生工程与工业建设、城市建设相比用钱数目较小,就可以掉以轻心。殊不知正是因为“民生”二字的份量,使得其影响难以预估。用好了,老百姓看在眼里,认可民生工程的结果,未必从嘴巴上感谢党和政府;用得不好,甚至个别部门、党员干部把钱糟蹋了,就有可能引起民怨。老百姓骂的不仅仅是犯事的部门或党员干部,连带党和政府一起骂。因此对民生工程的严格监督事关重大,不
可小觑。
第四,严肃处理违反党的“三农”政策的人和事。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有目共睹。但是违反党的“三农”政策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最为典型的是有的农户拿到种粮补贴后,照样抛荒土地,跑到城里务工。严重干扰了正常种植农户的情绪,非常不公平。对这类现象不进行干预,势必冲击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除了依法处理当事农户,追回种粮补贴,还要追究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失察行
为。
四、必须深入持久地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党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细化具体,明白清楚。但落实“八项规定”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落实“八项规定”相应出台了一些措施,趋势是层层加码,二十条、三十条的都有。这些数目繁多的措施出发点和初衷无可非议,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存在主次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对于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在制定具体操作细则时,不要搞笼统的多少条,而是对照“八项规定”逐项作出细致规定,方便基层操作。譬如中央规定第四条“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这在省以下应该不是重点工作。贯彻落实这条规定时,不如作出“领导下基层、参加必要的庆典时,一律不准中小学生停课搞迎送仪式”的规定,切合实际。
建议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调整领导干部出国考察的政策。领导干部出国考察这一做法在国门初开、改革开放初期意义尤为重要,让领导干部懂得了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开阔了视野,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知道了“知耻而后勇”。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少走了弯路。但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不必只通过出国考察这种方式,何况“出国考察”作为“三公支出”的内容之一,经费过多也遭到公众质疑。无论是认识、了解世界手段的进步,还是减少“三公支出”的需要,客观上已经到了调整领导干部出国考察政策的时候了。今后出国考察内容应以经济、科技、文化为主,干部出国考察的层级要提高,不能让说话不算数、做事不靠谱但有一定级别的干部再出国了。
反腐倡廉一般趋势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中央的决定出台以后,从学习、消化、贯彻落实“曲线向上”,到了一定程度,人们懈怠了,或者又有一个新的规定出台了,这时落实上一个规定时,呈现“曲线向下”。但愿落实“八项规定”时能杜绝这类现象。现实中已经出现苗头,比如公款宴请由公开转入地下,曲解“四菜一汤”。这类问题给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提出了挑战,也是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严峻考验。纪检监察机关要有打持久战的长期准备,以持之以恒落实中央规定的“不
变”应对现实中腐败现象的“万变”。
五、必须适应新媒体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合法监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既给反腐倡廉增添了新的信息源,也带来了压力。互联网被人们称为“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网民已超过5亿。互联网上的论坛、博客,在建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自媒体”上开了先河,而近年来“微博”的出现,更是把“自媒体”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微博的公开性、传播的瞬时性,加上微博发布者对问题观察的立场、角度与传统媒体相比,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导致民众对同一事件有了不同的解读和分析,其结果也与传统媒体官方把控的方向大相径庭。应该肯定微博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这类例子在近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如2013年的刘铁男、雷政富等案件,2012年的陕西杨达才案件,微博对问题的披露直至案件的突破,都起到传统媒体、纪检监察机关不能起到的作用。但是微博也有负面作用,如无中生有、人身攻击,把很小的问题放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查询、证实这些言论的真伪,给纪检监察机关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成本浪费。微博反腐的出现,应该在大的方向上予以肯定,毕竟是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业务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负面爆料,完全可以当成匿名举报信对待,有内容、有事实的可以进行跟踪调查,对那些内容空洞、毫无实质性的虚假爆料,可以置之不理。微博反腐倒是给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做到纪检监察机关业务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建设透明政府的时代要求,但是纪检监察机关业务又有相当高的秘密性。怎么把信息公开与业务保密有机统一,这对纪检监察机关来说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如果处理得当,定会受到党内、社会民众的支持与赞赏。反腐倡廉最为敏感的案件查处工作对外公开,不妨做如下尝试:一是案件进入查处阶段,可以发布简短消息,从源头上堵塞坊间谣言和猜测,以正视听;二是依法公开案件查处的结果,公布结果时可以借鉴人民法院陪审团制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违纪人员的违纪事实,给予处理的依据,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在处理过程中自由裁量的合法、合理尺度。这样做的好处,既体现错罚相当的原则,又在党员、民众中普及了党纪条规内容。三是利用新老媒体发布处理结果,让民众感知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行动。做到这些,一定会去除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案件的神秘感,增强透明度,密切纪检监察机关与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联系,让老百姓对纪检监察机关产生好感。
六、必须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认为腐败现象的出现,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原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中央纪委制定了数以千计的反腐倡廉制度。从事纪检监察业务人员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张网,虽不敢说疏而不漏,但已经够密的了。问题是这张网愿不愿意撒,什么时候撒,撒多大的面?真要撒出去的话,漏网之鱼几乎难成可能。为什么会出现撒网不平衡的现象呢?根本原因与各级党组织对落实反腐倡廉制度的认识有关。有的认为经济发展中干部难免出点小问题,用发展成果来掩盖个别人的腐败问题。有的认为,某一个干部工作一辈子得到过很多荣誉,不能因为一点小问题就否定人的一生。有的则是领导干部与违纪案件有牵连,利用职权阻挠纪检监察机关办案,生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诸此种种原因,制度落实怎能不打折扣?解决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除了纪检监察机关自身敢于碰硬,最重要的是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的态度。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都是走过场,制度教育年年搞,腐败现象难杜绝,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讽刺。建议省级以上巡视组今后要把反腐倡廉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工作重点,避开当地党组织主要领导,多与纪检监察机关的负责同志接触,找具体业务人员了解情况,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维护党的制度的严肃性,让反腐倡廉工作不为个别领导人的意志所左右,在《党章》的指引下,纪检监察机关
真正有所作为。
随着形势的发展,完善原有制度,制定新的制度,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题中之义。出台新制度与落实既有制度并不矛盾,立足当前,落实既有制度应是重点
第二篇: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纪委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党内条规(规范性文件)和《中华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以及《中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填补了重要的空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推进法规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中十分重要但又难度很大的一项工作。我国近年来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与《实施纲要》关于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党内法规而言,虽然《党内监督条例》已颁布实施,但是与之配套的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的制定任务还非常艰巨,如加强舆论监督的规定或办法、党内询问和质询的规定或办法、党内罢免或撤换的规定或办法等都有待于加快制定。同时,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条例也有必要探索制定,还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申诉、控告条例等都有待于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予以修订。就国家法律而言,目前我国尚无反腐倡廉的专门法律,加快反腐倡廉专门法律的立法工作十分必要。就行政法规而言,加快制定与公务员法配套的公务员行政处分条例是依纪依法查办行政违纪案件实践的迫切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形势要求相比,我们纪检监察法规制度建设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和问题:一是有的领导和同志对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规工作机构不健全,工作的主动性不够;二是有的对问题研究得不透,制定的法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质量不够高,缺乏可操作性;三是有的单位在制定制度规定时有超越权限的现象,有的对规范性文件不能按要求及时备案;四是有的地方在抓制度落实上措施还不够有力,缺乏对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能充分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充分认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做好法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制度建设中,不仅要讲原则性,还要讲可操作性;不仅要注重约束性,还要注重规范性;不仅要抓好制度规定,还要抓好制度落实。为此,建议在制度建设中做到“遵循四个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遵循四个原则
1、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一方面,党风廉政法规制度要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较强的稳定性,重在明确一些政策界限,划出一些大的杠杠。另一方面,只有能够真正付诸实施的法规,才是具有生命的法规。立法过于原则,就难以落实,形同虚设。因此,法规制度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稳定性与适时变化相统一。法规制度作为一种明确、具体、普遍的行为规范,党员干部从规定中可以明确知道自己或他人行为是否合法还是违法的界限和标准。如果朝令夕改,不仅使法规制度本身难以实现其作用,而且会使人们无所适从。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化,法规制度也必然要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法规立法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规定、修改或废止的活动。
3、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协调。党风廉政法规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相互之间应该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协调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法制的整体效能,有利于经济发展、改革深化和社会稳定。
4、坚持群众路线。这就是要作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纳众言,集思广益。新起草的党风廉政法规,既要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又要征求下级组织、基层组织的意见;既要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又要征求执法执纪人员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切实的针对性、较强的可操作性。
处理好四个关系
1、必须正确处理为纪检监察机关全面旅行职能服务和为纪检监察机关中心任务服务的关系。纪检监察机关职能的全面履行,需要完善的基本法规为之服务和提供依据、保证。因此必须重视基本法规的起草规定工作,为尽快健全党风廉政法规体系而努力。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当前的中心任务又要求及时制定出政策规定,以推进和保证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建设,既要抓好基本法规的规定、又要抓好为当前中心任务服务的政策规定的制定。
2、必须正确处理党纪立法与监察立法的关系。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全面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党的纪检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具有“保护、惩处、监督、教育”的职能。但在实施对象、内容、方式、权限、程序等方面又各具特点,有很大区别。这就决定了为之服务的党纪立法和监察立法既相互联系有相互独立。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必须既抓好党纪立法,又抓好监察立法。
3、必须真确处理惩处立法和预防立法的关系。惩治腐败、必须立足于预防。法规制度建设要重点抓好预防性法规的制定,让人们知道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起到是非明确,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同时,还要抓好惩戒性法规的制定,明确违反有关行为规范将导致的后果,为惩治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依据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为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强有力的监督提供依据和保障,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4、必须正确处理立法与执法的关系。立法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完善立法,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活动建立起一种正常的法制秩序。因此,立法之初,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法律法规的执行问题。一方面,立法不能一味迁就现实、默认现状,在歪风邪气面前步步退让,而不敢提出严格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另一方面,立法又不能脱离现实,不考虑执行中的可行性,而提出一些目前尚不可能做到的、过于严格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纪检监察法规制度建设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将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基本制度与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改革和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反腐败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制度保证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按照中央纪委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纪委提出的法规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建立起一套行为规范、惩戒规范、程序规范和监督制约规范等功能齐全,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党内法规和普通制度规范等种类完备,能够适应我省党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推进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法制化。
(一)科学安排,统筹规划,围绕中央法规制度制定相配套的实施性法规制度
中央纪委、监察部正在拟制2004—2010年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工作规划。我们必须根据中央纪委的要求和省以下立法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地、各单位要在认真抓好今年各项任务完成的同时,根据整体部署,围绕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按照省纪委四次全会的要求,结合实际,统筹考虑,制定出加强纪检监察法规制度建设的具体计划和措施。
要加强建章立制工作。中央纪委、监察部拟在2010年前制定发布56个方面的法规制度。我们要超前预测,超前调研,及时制定好配套性、实施性法规制度,为中央的法规制度在我省的贯彻实施提供保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定要善于围绕中央和省里出台的相关法规制度及时制定出贯彻实施意见。因为与立法相比,建章立制工作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法规出台周期长,有一定的滞后性。建章立制则不同,规范工作程序可以建章立制,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需要解决可以建章立制,属于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工作都可以建章立制。
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内惩戒性规定的制定权在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省纪委制定党内惩戒性规定需报经省委批准。设区市以下纪委没有党内惩戒性规定的制定权。设区市以下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发布的法规制度,起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可以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制定相关的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可以对管辖范围内的部门、单位作出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检查,对于违背党和国家规定、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按照规定程序,予以纠正或者撤销。
(二)突出重点,服务大局,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制定服务性法规制度
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把整治和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的重点、服务经济建设的最佳切入点。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中办事(办证)大厅的有关制度规定,认真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并使之上升为制度规定,严格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监察的法规制度建设工作,切实解决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今年将制定《关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严肃查处损害投资环境案件的法规制度,针对经济发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草拟《关于对政务公开工作中违纪行为的处分规定(试行)》、《关于违反行政审批规定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关于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关于实行行政效能告诫的暂行办法》,逐步建立完善严肃惩处损害经济发展行为的制度规定,用严明的纪律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更加自觉地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三)结合实际,把握关键,围绕党委、政府反腐倡廉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制定法规制度
为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及时提供法规制度保障,是法规工作服从服务大局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围绕加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结合落实专项清理、专项治理、专项监察等工作任务,及时起草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和规定,始终把工作部署的重点作为制定法规的重点,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要继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要注重发挥行政监察职能,特别是要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制定相关行政监察法规,通过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解决实施行政许可环节过多、手续烦琐以及暗箱操作等问题,促进依法行政。
(四)立法为民,与时俱进,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制定法规制度
要把那些影响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强烈呼吁解决的问题作为制定法规制度的重点,使法规制度建设工作体现立法为民的宗旨、与时俱进的精神。目前,围绕解决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以及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制度规定还不够有效。要以此为重点,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听取群众的呼声,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建章立制,加强规范。要在加强纠正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不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规定、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要继续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和治理公路“三乱”等制度规定,今年准备制定下发《关于土地征用和城镇拆迁中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纪律处分办法》、《关于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中违纪行为纪律处分规定》、《关于对中小学校、医疗机构执检执收执罚实行告知的制度》、《关于教育乱收费纪律处分规定》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五)从严要求,不断创新,围绕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制度建设制定规范性法规制度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给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纪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和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省纪委、监察厅先后就加强机关人员管理、规范工作秩序、严格工作纪律和加强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管理等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各自工作实际,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进一步做好纪检监察职责权限、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内部监督、纪律要求等方面基础性制度建设,把纪检监察机关的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做到用制度规范人权、事权、财权,以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需要。
(六)坚持标准,严格规范,围绕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制度规定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认真完成制定颁布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宣传、落实的制度规定。要建立法规制度宣传教育制度,下大力培养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建立法规制度的清理工作制度,一般情况下省、设区市两级每两年都要对自己制定的法规制度进行一次集中清理;每当上位法规制度新颁布或修订后都要及时对本地本部门制定的法规制度进行清理,要严格按照“谁颁布、谁清理”的原则进行清理。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经常组织开展对已颁布条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和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的发生,确保法规制度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提高法规制度解释、答复的质量,严格遵循法定解释程序,解释的内容必须与被解释的法规制度精神相一致。对下级咨询的问题要分类作出解释答复,对一般问题履行一定手续后可以直接答复,复杂问题需经集体研究后答复,疑难问题必须履行与原法规制度相同的立法程序后再作答复,以保持解释答复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
三、加强对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于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工作水平。
(一)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法规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吴官正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健全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这都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法规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统筹安排,制订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各单位都要确定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法规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搞好组织协调,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要明确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法规工作,确保工作扎实开展。
(二)要拓宽思路,建立健全比较系统、完善的法规工作机制
我们在实践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搞好法规工作的有效机制,但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一是健全法规工作的规划机制。要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法规工作规划,不能搞长期规划的,应有计划,以提高法规制度建设的计划性,避免盲目性。二是建立法规工作的归口管理机制。根据中央纪委要求,纪检监察法规制度的立项,要由法规工作部门归口管理;法规草案出台后一般由法规工作部门审核把关。三是建立法规信息交流机制。要加强与党委、人大、政府以及其它部门的信息交流,加强与外省纪检监察系统的信息交流,加强与基层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掌握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法规制度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四是健全法规的备案审查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内设各部门起草的法规制度发布后,要及时送法规工作部门,按时上报备案,法规工作部门要防止和克服只备不审的做法。五是建立工作考核机制。要把法规工作纳入到纪检监察整体工作中进行考核,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要讲究科学,不断提高纪检监察法规工作的质量 法规制度建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法规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为此,要切实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要把握好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关系。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是执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在性质、目的、调整手段和调整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我们必须在与国家法律基本精神相统一的前提下,根据党内法规的特点,依据党章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二是要把握好下位法规制度与上位法规制度的关系。法制统一原则,党在政治上、组织上集中统一的原则,决定了下位法规制度必须与上位法规制度在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基本政策上保持一致,决不能相抵触。三是要把握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高质量的法规制度必须内容上完整统一,服务性、可操作性强,体现反腐倡廉的原则和要求。同时,法规制度作为规范性文件,还必须在形式上用语准确,结构合理,款目清楚,程序合法。
(四)要提高素质,加大纪检监察法规队伍建设的力度
依靠法制反腐败,依靠体制机制制度解决深层次的腐败问题,是我们党适应现阶段基本国情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条成功经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向纵深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纪检监察法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法规工作队伍建设。一要提高法规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切实加强对法规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规范言行。二要提高法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要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个人自学、实践锻炼等形式,努力提高把握和运用党纪法规的能力、执纪办案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三要培养法规工作人员的良好作风。思想上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工作上要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四要强化法规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的动力,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自觉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无所作为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探索法规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把防治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员干部行为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法规制度,保证反腐倡廉工作健康、有序、深入地开展。
同志们,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明确了要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党已经开创了一条制度反腐的新路。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央纪委和省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要坚定不移,从严治党、惩治腐败也要坚定不移,努力把我省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篇: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情报信息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对于现代警务工作的开展起主导作用。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公安工作效率的高低。本文对当前我国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进行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地必要性,指出了我国进行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加强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警务;战略;效率
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警务工作方式、决策部署、警力调度,基本上是被事件、案件驱使后依靠警令驱动和人海战术来完成任务,这种传统的依靠拼警力、拼体力的粗放式、被动式、人工式的警务工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治安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越来越难以掌握现代警务共作开展的主动权。建立与当前治安形势、队伍现状、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警务信息机制,向科学技术要警力,是目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以情报信息这一强力武器主导警务工作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公安实践者所认同和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在现阶段警务工作中的现实意义逐渐凸现出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警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保证警务决策科学化、警务工作高效化的必由之路。
一、情报信息概念、内容辨析
(一)情报信息概念的界定
现阶段,对于“情报信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在实践部门还是在理论研究部门都存在较大分歧。全国各地的公安部门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尽相同,有“公安情报信息”、“违法犯罪信息”、“刑事犯罪信息”等诸多称谓,即便是在同一时期同一部门也曾出现过不同称谓交叉使用的情况。情报信息概念是否明确,直接会影响到公安机关情报信息工作的性质、任务、目标以及公安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如何对情报信息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的建设,公安情报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刑事侦查领域,它的范围已经扩大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凡是与公安工作有关的信息都可以纳入公安情报信息的范畴。为与当前这种大范围、大规模、大体系、多功能的公安情报工作相适应,有必要建立新的“公安大情报”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情报信息是指公安机关通过侦查手段、秘密力量、日常办案、日常管理、社会调查、公开资料一等多种途径获取的有关违法犯罪活动、治安行政管理、公安机关自身管理及与公安工作相关的其他各类信息及其分析研判后的成果;公安情报可以广泛应用于实战、治安环境监视、预警、公安决策、公安管理等各项公安工作。简言之,公安情报是指由公安机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广泛服务于公安工作的各类情报、信息及其分析研判后的成果1。
(二)情报信息包含的内容
情报信息是公安机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包含刑事犯罪情报信息在内的,广泛服务于公安工作的各类信息及其分析研判成果的一种广义的情报信息概念,与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的狭义情报信息概念有着范围上的区别。随着情报信息理论研究的深入,从公安工作的社会控制力和工作效率层面上分析,情报信息应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层面——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即与违法犯罪活动有关人、事、物等情况和线索,以及相关的分析研究成果。具体包括涉案人员情报信息、案件情报信息、物品情报信息、组织情报信息等内容。
第二层面——公安管理信息。例如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公安机关其他业务部门的日常管理信息同样属于情报信息的范畴,具体包括常住人口信息、暂住人口信息、宾馆酒店入住信息、出入境管理信息、枪支弹药管理信息、机动车登记管理信息、非机动车管理信息、交通违章管理信息、网吧管理信息等内容。
第三层面——其他社会管理信息。能为预防、制止、打击违法犯罪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一切情况和信息都应包含在情报信息的范畴之内,社会其他机构和部门在日常社会管理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同样可以为公安机关提供情报信息支持。这些社会管理信息具体包括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社会保险信息、房地产登记信息、手机用户信息、固定电话管理信息、银行储户管理信息、邮政投递汇款管理信息、计划生育管理信息、医疗保险管理可信息、医院就诊管理信息等内容。
情报信息的主要功效就是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服务,在情报信息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当中,不难看出,违法犯罪情报信息是情报信息的主要内容,在整个情报信息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公安管理信息及其他社会管理信息则是对情报信息的补充,处于辅助地位,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情报信息工作搜集的对象。在日常的公安工作中,公安情报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情报信息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注意对这些内容的搜集、储存、分析,并加以利用。
二、当前我国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分析
从情报主导警务理念的提出到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纷纷积极投入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当前我国公安情报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和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报主导警务的理念逐渐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
所谓情报主导警务,就是通过综合收集、分析和使用情报信息,引导警务决策,提高警务效能,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目的的警务战略2。其工作机理是:从犯罪环境中分析、提炼情报信息,以情报信息影响领导决策,领导决策转化为具体的资源调配和战略战术行动,最终改变犯罪环境,从而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
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主要是由案件驱使、警令驱动,或者依靠政令来开展警务工作,这种工作模式缺乏对社会治安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对社会面的控制力较差,不能对将要发生的犯罪活动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遏制3。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则可以从已发的事件、案件信息中发现其中的规律特点,对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案件、犯罪活动及时遏制,对匿藏的犯罪嫌疑人准确、有效的打击。随社会信息化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警务改革理念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公安局刑侦部门率先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专业情报信息资料管理机构——上海市公安局犯罪情报信息中心,我国公安部门开始了对各种刑事犯罪情报信息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储存和检索使用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各级公安部门逐步加大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以“金盾工程”为标志,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逐步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警务工作开始由传统的被动型、防御型向主动性、进攻性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转变。
(二)公安部门重视对情报信息的利用
在经济迅猛发展导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各种不稳定因素迅速攀升的社会背景下,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公安机关要掌握公安现实斗争的主动权,驾驭社会治安局势,情报信息是不可被忽略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情报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能够为及时、主动、准确、有效地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信息指导,大大增强了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力度,提高了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
现实工作中,公安部门十分重视对情报信息的利用。从领导决策层来看,各地领导重视对公安情报系统的建设与开发,为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持。从侦查人员角度来看,公安实战部门把情报信息看作是开展工作的指南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侦查,进行信息比对,通过对情报信息的综合研判,开展串并案分析,已经成为公安机关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三)公安情报工作的组织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虽然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情报信息工作的队伍建设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从全国整体状况来看,随着公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全国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情报信息在现实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公安部门都积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情报工作人员,逐步构建了覆盖广、触角深、反应快的情报信息网络。东南沿海和内陆的一些发达城市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此外,公安部门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引进、培养、稳定公安情报工作所需专业人才,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广大公安民警情报信息知识和技能业务培训,提高公安民警情报信息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情报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现代化的情报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公安机关就已经开始对情报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之后,全国公安机关逐步加大对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特别是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情报信息“大采集”、“大流通”、“大平台”、“大系统”的发展趋势, 为公安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支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已经初步建成,为情报信息的处理、传递、存贮、检索等提供了有力保障4。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安三级网已经建成。公安三级网由公安部、各省、市公安网络共同,为全国范围内的情报信息交换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传输平台。
2、具备了初步信息查询服务的功能。全国人口基本信息、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等八大信息资源库相继建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公安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全国人口信息系统、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公安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在逃人员信息系统、涉毒人员信息系统等应用信息系统,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公安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为情报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三、进行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专业化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所谓情报信息进行专业化建设,就是要在专业化水准的要求下进行情报信息建设,使情报信息工作的机构专业化、业务专业化、人员专业化、工作体制专业化、管理机制专业化等5。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当前犯罪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公安工作效能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实现情报主导警务战略的有效方式。
(一)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当前犯罪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日益突出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诱发、滋生违法犯罪。尤其是刑事犯罪总量居高不下,犯罪的组织化、暴力化、智能化、动态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新的犯罪形式和犯罪手段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6。各种敌对势力境内外勾结、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假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与我对抗等动向更趋明显,恐怖主义、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进一步凸现出来。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组织化、智能化、国际化犯罪形势,公安机关要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切实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就必须树立和强化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以专业化的工作方式来应对专业化的犯罪手段,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二)情报信息专业化是提高公安工作效能的有效手段
第一,情报信息专业化是提高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智能、大跨度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公安实战部门要及时发现、证实、控制犯罪活动,实现精确打击,就必须准确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情报信息资源,对各种各样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寻找有用的证据和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报信息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的强大威力,提高公安工作效能。
第二,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控制力的重要措施。树立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摆脱传统办案理念、方式、手段对执法工作的影响,通过对现有的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加强对不安定因素及违法犯罪活动特点、规律的掌握,对提高防范打击能力,进一步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
通过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尤其是各种公安业务系统、信息平台及组织队伍建设,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实战需要不断整合信息资源,主动围绕情报信息开展各项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形成建、管、用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对于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以专业化为视角,加强各种业务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进程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建立我国现代警务机制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安工作就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7。公安机关要建立以主动出击、快速反应的现代警务机制,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一最佳切入点,加强各种业务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依靠警务信息化带动警务现代化,使各项警务工作都围绕收集、运用情报信息而展开,把大量的警力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粗放的运作中解放出来,使警务工作的集约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实现情报主导、精确打击。
第二、以专业化为视角,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不断满足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人员要求
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各种管理制度,组织专门人员,运用专业手段,对各种公安信息和业务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应用,是情报信息工作在人员队伍方面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以专业化为视角,不断提升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势必对我国公安信息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实现情报主导警务战略的有效方式
第一、情报信息进行专业化建设,有助于公安机关树立情报主导警务意识 对情报信息进行专业化建设,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运用各类情报信息,及时分析预测治安形势,有效控制和消除社会面上的不安定因素,实现精确打击和有效预防各种犯罪活动的发生,使警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安机关情报主导警务意识。
第二、情报主导警务战略客观上要求情报信息建设必须走专业化道路
情报主导警务要求各项警务工作都要围绕情报信息来展开,充分体现情报信息在各项警务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情报信息管理制度、体系、人员等领域的专业化,情报信息在现代警务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就无从体现,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在客观上要求情报信息走专业化建设道路。
四、加强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情报信息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仍然不能满足现实警务工作状况的客观需要,离专业化的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表现在情报意识、物质基础、工作体制、管理机制、整体系统开发等五个方面。
(一)公安工作人员情报意识淡薄
情报意识虽是个老问题却是个主要问题,公安人员若不具备情报工作的强烈意识就不可能发挥情报信息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形成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高效工作局面。现实中情报搜集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公安人员没有发挥主动性去积极发现、搜集、整理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报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领导层面的不重视致使情报信息工作开展不利
一个地区情报工作的建设与管理是否能够适应当地治安形势的发展需要,公安部门领导的情报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领导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情报意识和现实工作的发展脱节,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对实践中反映出问题所作的思考仍然很难跳出传统工作思路的限制,受框架约束较大。能够立见成效的方式、方法总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同样具有吸引力,不少领导对于需要长期建设的、没有具体目标的任务认为是软任务从而重视不够,而对那些作用明显、要求迫切的工作则是全力以赴,导致情报信息工作不能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形成恶性循环。
2、民警的情报意识淡薄使得情报信息工作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不少民警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对当代信息社会的迫切要求认识不到位,没有能够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跳出传统思维,仍然被案件牵着走,缺乏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主动出击意识。即使有些民警已经认识到情报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对身边信息的搜集和上报,只希望从信息系统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线索,致使大量的有助于其他案件的信息被浪费。
(二)情报信息工作的物质基础相对匮乏
效率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其具有双重基础,即道德基础和物质基础8。公安工作效率的提高除了要依靠道德基础即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协调人际关系的构成等方面以外,还需要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的支撑,其包括工作设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者等,没有物质基础效率就无从谈起,物质基础是效率的出发点。虽然当前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区域性特征明显,全国范围内仍有部分地区不能提供适应现实斗争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及人力资源,各地区情报信息工作的发展水平及层次差异很大。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在物质基础方面还是呈现出了相对匮乏的状况,使得情报信息工作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从事情报信息工作的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情报信息工作效率不高;二是在强调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地区对于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不足,仅仅依靠全国公安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很难为满足当地现实斗争需要。
(三)当前公安工作体制的制约导致情报信息无法实现畅通与共享
在研究如何发挥情报信息在警务工作中的效用从而提高公安工作效率时,情报信息的畅通与共享问题是不能不讨论的重要因素。搜集更多、更全的情报信息为更多的公安实战部门所利用是公安情报部门一直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然而当前公安工作体制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报信息的畅通与共享。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地方各级单位都要求收集管理一些情报资料,各条各块分工过细、职能重复、多头整理、多头上报,造成了效率不高的局面;二是有些部门对自己部门收集的情报信息(可以共享的情报信息)看作是“看家宝”,不愿意把信息提供共享,从而也造成了共享不畅的局面。体制因素的存在割裂了情报间的相互联系,导致公安机关综合分析部门不能掌握全局性的情报信息,更不能通过整体的情报分析,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和动向,影响了决策功能的发挥,最终影响整个公安工作效率的提高9。
(四)相关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公安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管理机制主要起到导向和规范的作用,既要有软约束,也要有硬约束。不仅要制订和完善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反馈、积累、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要有信息工作的竞争激励机制,使信息工作的优劣与部门、个人的利益捆在一起,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惩处机制。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虽然通过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了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规范管理,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情报信息工作管理机制仍然还处于简单、滞后的状态。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情报信息保密制度、使用制度、交流制度等一些重要的管理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情报信息工作相应的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起来。二是考核监督较为薄弱。在考核方式上,全国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收集轻应用等问题,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极大地影响了考核监督导向作用的发挥。三是绩效评估标准缺失。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建立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评估机制,客观上削弱了情报信息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现状的情报信息管理制度,促进管理机构职能落实,保障人员到位,促进我国的情报信息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五)情报信息系统整体开发欠缺是制约公安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各地有相当一部分的情报信息系统只能由本地的公安部门使用,外地的公安部门不能通过便捷的网络实现共享,大大降低了情报信息的效能。情报信息系统整体开发的欠缺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首先是各地都纷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公安情报信息系统,虽然系统的各方面功能还没有完全达到实战的要求,但在本地区的实际的斗争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各地区在情报信息的共享和使用上却不尽如人意,多大数是通过发出协查请求的方式来使用相关地区的情报信息,大大降低了情报在实际斗争中的作用。
其次是当前情报信息系统的整体性建设处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公安机关在自身情报信息系统建设时没有一个整体的情报信息建设规范文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开发的任意性较大。虽然全国犯罪信息中心及其他几个相关情报信息系统都相继建立并投入使用,但大多停留在资料库、数据库的作用上,只发挥出有限的查询、比对功能,这使得积累了大量的情报信息资料得不到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为决策提供依据、为现实斗争服务的效率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情报信息系统整体开发的欠缺表现在对现实斗争迫切需要开发的情报信息系统研究开发步伐不快10。因为要追求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效应,提高情报信息库的使用率,又要保证各系统平台标准的统一,减少共享困难,所以,很多系统的开发往往是一些县公安局或基层派出所先行,待到适用取得满意后再进行在全国推广使用,在此期间有的地区后部门可能已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了自己的专项情报信息系统,于是又造成了标准不一不能共享的状况,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且又阻碍了情报信息整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五、加强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情报信息在警务工作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正确认识是开展情报信息工作的思想基础,为此,一定要正确认识情报信息主在警务工作中的战略意义。情报信息工作是公安部门改变被动局面、建立新的工作机制的重要措施,是缓解警力紧张、减少破案投入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实现警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情报信息先行,才能做到打有目标、防有对策、控有把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情报信息工作,树立“情报主导警务”、“精确打击,精确防范”的理念。
此外,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还应树立科学的情报信息观,包括情报信息有限观和情报信息发展观等11。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警务工作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有限的警务模式。虽然它在警务工作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无法替代其他警务模式的职能,需要与其他警务模式优化组合、互为补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本身发源、发展于传统警务,受到了警务环境的影响,坚持用发展的情报信息观来看待今天的情报信息工作,不仅对于深化情报信息认知、创新情报信息手段、增强情报信息实效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发展情报信息理念、赋予情报信息工作新的时代和社会特质,使其在警务发展的长河中不断焕发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情报信息工作的公安队伍最为紧要
1、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情报信息资料的搜集、储存、管理、传递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工作,它的专业性、技术性也比较强,如果没有专人负责,即使有了资料,也形同一堆废纸,或者即使指定一些人兼管,也难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时,公安机关强调快速反应,节约侦查成本及公安工作效率,要和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争速度、争效率,需要尽快破案,缉拿罪犯,减少损失。因此,在各级刑事侦察部门应设专门机构,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才能达到快速传递信息和反馈的效果,为侦查破案提供资料线索。
2、加强情报信息人员的培养
以培训的方式提高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在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研判方面的工作能力是适应现实斗争需要的有效方式,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培训情报信息工作人员以下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强烈的情报意识;二是培养情报信息工作人员的现实工作能力。另外警察院校又针对性的开设情报信息相关课程,从学生时代起就培养情报意识,掌握情报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适应现实斗争需要的情报信息人才,也是今后公安机关情报信息工作人员重要的后备力量。
(四)加大情报的研判力度,提高情报信息的质与量
我国的情报信息理论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以刑事侦查情报为中心向外扩展开来的。研究初期,传统情报学理论给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的研究带来的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然而,两者在本质上存有较大的差距,以致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研究深受普通情报学的负面影响12。普通情报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主要是“文献”、“图书”和“资料”,是静态的、公开的、相对准确和完整的;公安情报信息的研究对象是“情报”、“线索”,是动态的、隐蔽的、也是零散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或然性。两者在研究和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实践证明,仅仅提供情报信息的储存和查询服务,很难发挥情报信息的强大的预防和控制犯罪作用,情报部门必须加大对情报信息的研判力度,大力开发系统自动研判功能,强化专业人员研判力度,充分挖掘出情报信息中服务于现实工作的各种情况、信息和线索,不断丰富情报信息的数量,不断提高情报信息的质量,有效提高警务活动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五)建立健全综合情报信息系统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现代社会日益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违法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也早已冲破地域界限,突破了传统的作案方式,这就迫切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理念,紧贴实战需要,注重情报信息的综合研判,发挥整体优势,构建高效运行的公安情报信息系统,提高情报信息的搜集、管理和研判水平。
建立一个系统的、协调的、整体作战的情报信息系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同时也可以缓解当前公安工作体制带来的障碍。只有充分而广泛地把零碎、分散又不规范的资料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实行规范管理,各负其责,形成系统协同作战的实体,才能使犯罪情报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目前,以“金盾工程”为主导的公安信息系统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况,要高效发挥信息警务的作用,必须坚持信息警务与科技强警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应用软件平台开发利用,加快专业数据库数据共享,建立中心数据库、综合应用软件和网络环境相配套的情报信息综合系统,健全和完善情报信息数字化加工机制,实现情报信息规范化录入、无障碍传输、即时共享和应用,对于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六、结束语
我国的情报信息工作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公安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也取得初步成效,但离现实斗争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对情报信息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正确理解情报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情报信息观念,坚持以专业化水平进行情报信息建设,情报信息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正引导现代警务工作不断走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彭知辉.关于公安情报概念的理解[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8-62 马忠红.情报主导侦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69-270 3 刘仁先.情报主导警务[J].中国刑事警察,2005.1:39-40 4 彭知辉.公安情报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辽宁警专学报,2006,(5):34-37 5 洪巨平.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刑侦警务机制[J].公安研究,2005,(5):11-14 6 黄明.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J].公安研究,2001,(4):17 7 陈一兵.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报信息体系[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4 8 厉以宁.论效率的双重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1998,35(6):5-11 9 周钢.加强情报信息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广东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41-46 10 尤文斌.充分利用情报资源提高打击犯罪效能[J].警察学研究,2006,(1):23-25 11 邱福康,江福明,杨雄.论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22-26 12马忠红.刑侦情报理论研究的几个误区[J].公安研究,2001,(6):49-50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Ding Huihui
Abstract: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is the lifeblood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is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to the modern work of the police play a leading role.Professional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also the level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efficiency.In this paper, our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work of the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building facing the problem, and strengthening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building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Specialization;Construction;Police;Strategic;Efficiency
致 谢
本篇论文在赵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历经数次修改,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完成。
首先,感谢赵峰老师在本篇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教导和帮助。赵老师治学严谨、求真务实、诲人不倦。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赵老师付出了大量心血,多次为我的论文细心修改,提出整改建议,在开拓我写作思路的同时,也扩大了我公安理论视野,给我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母校---江苏警官学院,以及四年来所有的任课老师。一种信仰决定一份生活,一种使命决定一份责任。母校的培养、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让我的学业不断取得进步,更让我坚定了对这份信仰的执着,明确了这份责任的意义。
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他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使我敢于面对困难,迎接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挑战。
最后,再一次对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第四篇:某市平安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平安**”建设在我市全面展开。两年多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紧紧围绕平安**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平安**”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平安**建设,全
市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安全生产事故五项指标呈现出全面下降的好势头。今年1—5月份,全市“五项指标”又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01%、7.7%、72%、6.9%和2.3%。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逐步上升。近几年,我市的gdp连续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平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5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平安山东”建设经验交流会,向全省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做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平安建设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平安建设工作自身机制体制方面也显现出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徘徊。其中,侵财型犯罪、暴力型犯罪和经济型犯罪成为当前刑事犯罪的三大主要类型,城市低收入者、职业不固定的闲杂人员、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青少年、低学历人员、农民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重复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刑事犯罪问题突出的原因,从打击方面来看,有的地方对治安形势评估和对刑事犯罪打击的科学性、精确性、及时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预防方面看,全社会预防和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意识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打不重防,重打不重教,重治标不重治本”的短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带来的法制道德教育的滞后、部分人价值观念的扭曲、心理的失衡和意识的错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婚姻家庭不和谐等诸多因素成为违法犯罪多发的深层次原因。
(二)非法宗教及邪教暗中活动。一方面是因为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支持和资助;另一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有适宜他们滋生的“土壤”,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物质文化生活贫乏,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科学知识得不到宣传,迷信观念盛行,有的农民因贫困、疾病等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加之精神空虚、法制观念淡薄,非法宗教及邪教便乘虚而入。
(三)人民内部矛盾纷繁复杂。2005年,市信访局共接待人民来信1287件,来访430起6854人,其中集体访185起6311人;全市基层司法、综治部门共登记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万余件;全市法院共受理一审民事和行政案件2万余件。这些人民内部矛盾纷繁复杂,有的因经济纠纷、邻里矛盾、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有的是因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等引起,有的是因土地征用、城市拆迁、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有的是企业破产、职工失业、拖欠工资或集资、生活保障、军转安置、历史遗留等原因造成,还有的是因为行政执法、司法不公不严造成的等等。由此可看出,我市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多发态势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究其原因,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机制体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机制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这种变革的不断深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利益的调整重组,造成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机会冲突,从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不断增多。二是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些部门和单位在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时,没能很好地站在大局角度,做到民主、公正、关注照顾弱势群体,给日后矛盾纠纷的形成埋下了隐患。三是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比较薄弱。热心从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人员少,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网络不够健全,有的基层单位没有从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专兼职人员,有的有专兼职人员,但工作能力有限,作用发挥不好,形同虚设。四是矛盾纠纷信息预警渠道不畅。有些单位对于调处不了的矛盾纠纷不及时上报,听之任之,造成重大矛盾纠纷预警信息的中断或梗阻。五是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还不健全。党委统一协调,各部门联动负责的有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治安防范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大,治安形势日趋复杂,治安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人口的高流动性给社会治安的管理和控制带来很多困难,治安防范面临新的形势。一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受警力不足、经费制约、有的地方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巡逻防控的密度和物防、技防的覆盖面还相对较小,治安防范还存在死角。有些单位,由于领导不重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和经费不落实,造成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二是防范意识还相对薄弱。有些单位及其领导,对防范工作不重视,心存侥幸,不舍得投入,特别是一些经营不太景气、内部管理较差的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参与平安建设的意识淡薄,他们大多只讲利润,不讲政治,舍不得投入经费搞自身的治安防范和安全生产,不关心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而现行的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对他们没有实
际意义和经济影响,若对他们采取处罚的措施则要有相应的法律政策依据。因此,对他们的管理还存在盲区。
(五)社会管理出现新的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大,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区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打工人员,他们在城市暂时居住地点较为分散,从业形式多种多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无固定职业,无单位归属,给城市的治安、户籍、计生、工商等社会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一些自身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的人,在致富心切心理的支配下,很容易成为违法犯罪特别是侵财型违法犯罪的实施者。二是失业、无业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尚未有效缓解,成为社会治安潜在的不利因素。由于企业改制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加之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等原因,造成社会失业、无业人员增多,这些人员无人管理,一部分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很容易铤而走险,违法犯罪。三是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较高。由于帮教措施落实不好且现行的帮教制度容易给刑释解教人员造成“被歧视感”,刑释解教人员不能充分得到社会的信任和关爱,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的机会较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其反社会倾向不断加大,有可能成为更具社会危害性的重新犯罪者。四是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受各种传媒信息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多变,对其教育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无人照看的未成年人、“问题”青少年、闲散青少年,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仍比较严重。五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管理与防范面临新的问题。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络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商务、办公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有网络黄赌毒对青少年的毒害、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境内外敌对势力与邪教组织利用网络进行通信联络等问题,这些都给网络监管与防范提出了新的问题。
(六)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基础工作是平安建设的重点。近年来,我市在开展平安**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夯实基层基础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五个亮点”为特色的基层平安建设新路子。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基层的客观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层的平安建设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工作在基层开展的领导核心,也是平安建设在基层开展的领导核心,其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平安建设的效果。当前,大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是强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农村,有的党组织涣散、软弱,整体作用发挥不好,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特别是农业税取消以后,开展工作所需经费受到制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由于大多数农民当前关注的是如何致富,而不是如何入党管事,有些想入党的农民也因宗族势力划分等因素不能入党,造成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老化、弱化,后继乏人。在城市社区,有的社区党建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二是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人员经费保障不充足。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起着骨干作用。面对日益繁重的平安建设任务,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人员、警力明显不足,有的基层派出所正式干警为2-3人,达不到5人的要求,有的基层法庭的审判人员没有法官资格。这种状况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形成了一对矛盾,导致工作疲于应付,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县(市区)和乡镇(办事处)经济发展缓慢,总体财力有限,对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工作经费和平安建设经费保障不充足、不到位,工作保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政法综治工作经费不足、装备设施落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存在“找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影响了的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基层群防群治普遍遭遇“经费瓶颈”制约。群防群治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社区、村庄的治安防范、矛盾调解、普法帮教等重要职责。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普遍面临人员、经费的制约,“无人干事,无钱干事”是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其经费来源渠道不畅通,尽管各地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我市的农村契约式保险联防、社会治安保险等方法,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其作用的发挥也远没有理论上探讨的那样完备,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处境尴尬。
(七)平安建设工作自身机制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开展已经有二年多的时间了,随着平安建设的不断深入,平安建设在工作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平安建设的领导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平安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囊括了政法、社会治安、信访、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医疗、环境、教育等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工作的开展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组织筹划、开展运作。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地方的平安建设办事机构设在政法委、综治办,其日常工作也都是由政法委、综治办的工作人员承担,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平安建设的开展。二是平安建设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平安建设工作机制不是一种单一的工作制度,它应该是诸多子机制的集合体,如社会利益的分配平衡机制,社会矛盾的解决机制,社会保障机制,政府运转保障机制等等,而且这些子机制之间还要有相应的协调配合机制,这样才是一种有机的工作机制。目前,平安建设的工作机制还仅仅停留在工作制度建设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复杂的运行机制。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平安建设的合力还不足不强,社会各方被动参与平安建设较多,主动参与较少,平安建设仍停留在“党委政府推动型”上。有的社会部门参与平安建设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有的地方没有做好群众的动员发动工作,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平安建设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如何把平安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使社会更加平安、稳定、和谐?我认为,就是要围绕当前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突出问题,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打击开路、重在预防,努力减少违法犯罪。一是要继续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狠狠打击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严厉打击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严重经济犯罪。加大对非法宗教和邪教的打击力度,决不能使其形成气候。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体系。各级公安机关都要定期对治安形势进行分析评估,科学地确定打击重点,确保打击的精确度,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和成绩。这也是建立严打的长效机制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要建立人民群众安全感定期统计调查制度。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平安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要对人民群众安全感定期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为正确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要建立社会治安定期排查通报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对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部位必须定期排查,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定期利用多种媒体向人民群众公告或提示应当注意和防范的多发性违法犯罪。五是要通过立法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社会机制。如收入分配机制、社会就业与保障机制、社会教育与矫治机制等,提高全社会预防和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努力消除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因素。六是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和不同类型群体、不同领域人员,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探索新形势下法制宣传的新途径、新渠道、新路子,确保宣传教育能够入耳入脑。七是要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积极倡导科学、倡导法制、倡导文明,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先进文化武装群众头脑,防止不良思想的侵蚀。
(二)多渠道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一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机制,统筹兼顾地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实行决策听证制度,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要关心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救助以及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拆迁居民、失地农民和城乡其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就医和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的多元化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获取重大矛盾纠纷信息,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要配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居)调委会和乡镇(街道)调解中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想方设法加大工作经费投入,从政治上、经济上关心支持调解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协调会议、信访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健全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积极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三)加强社会面的管理。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城区街面,组建由财政全额保障的专职巡防力量;在社区,建立社区警务室,延伸警务工作,积极引导群防群治;在重点部位,加大技防力度,逐步实现社会技防与公安技防大联网;在农村,大力推行治安承包和契约式保险联防,积极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治安防控机制。二是抓好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抓好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要以社区、单位和村居为单位,对孤儿、辍学生、无业在家的闲散青少年、留守在家无人照料的外出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进行摸底排查和建档立卡。要落实家庭、学校、单位、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大力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学校、单位”创建活动,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开展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和讲座、咨询等活动,共同做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要加大对违规的网吧、网站和互联网有害信息的封堵,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三是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基层流动人口管理站和协管员队伍建设,对流动人口实行分类管理。按照“谁经营出租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强化对宾馆、出租房屋等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积极按照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模式。四是要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人员的社会教育、改造工作。积极探索社会矫治的新模式。五是抓好公共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防止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主要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责任制,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四)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一是要解决基层平安建设“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要强化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警力下沉,强化基层政法综治组织队伍建设。要发展建立新型治安巡逻联防队伍、保安服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内保组织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它们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二是要解决基层平安建设“有钱干事、把事干好”的问题。要加大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市、县、乡各级财政都要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经费和平安建设奖励基金长期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大对基层政法组织的投入,特别是保证基层公安所队的警务经费,逐步实现全额保障。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拓宽综治经费和平安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
(五)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一是要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要以领导责任制为总抓手,层层分解责任,促进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要用好检查考核这个“指挥棒”。增加考核的次数,科学拟定检查内容,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不断改进检查考核的方式方法。要把检查考核与领导干部的任用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用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这个“杀手锏”。三是要广泛发动群众。要创新拓展宣传动员形式,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要靠制度体系确保平安建设的长期深入开展。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大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平安建设形成合力。要走法制化的路子,用法律法规来健全、调节各种社会机制,来固定平安建设的成熟经验。
第五篇:新形势下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福绵区新桥二中陈宁
[摘要]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工作的本质就是培养、塑造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等的人。班主任的工作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工作的重心就是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 班主任德育工作主要问题思路和对策职业道德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工作的本质就是培养、塑造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等的人。由此可见,班主任的工作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工作的重心就是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目前,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存在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增加,给班主任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个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结合自己十多年来从事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如何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一部分学生受外界各种不良观念的影响,求学欲望不旺,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爱打瞌睡,作业不做,学习成绩差得不能再差。甚至经常迟到、旷课、抽烟、上网吧、过早谈恋爱。不讲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缺乏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有的学生尽管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明,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每个学期仍有一小部分学生累禁累犯。
(二)学生的情绪起伏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情绪起伏大,有的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茫然若失,没目标;有的拉帮结派,讲哥们义气,有的很嚣张,挑战班主任的忍耐极限。特别是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十分严重。这些学生初一不重视学习,到了初
二、初三就跟不上好一点的同学,逐渐掉队,渐渐地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了这种毛病,班主任做思想工作,一般是听不进去的。
(三)学校上下没有形成合力。管理学生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但现实上是“学校抓班主任,科任老师抓课堂”,其他时间全是由班主任管理,全校上下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学生素质很难得到全面提高。
(四)学生教育和处理困难。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班主任不能打不吕骂,经常觉得很难教育和处理,告诉学生家长又得不到理解和协助,虽然班主任对这些学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但有的仍屡教不改。
二、抓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班主任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呢!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抓好德育工作。
(一)转变观念,乐于付出。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真正转变观念,树立起甘于奉献,乐于付出的精神追求,切切实实用爱心、真心和诚心去关注每一名学生。一些年轻的班主任,经常为学生的不听话而苦恼,经常思索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对付学生,自动把学生推到德育工作的对立面,可以说,用这样的方式开展工作,“不听话”的学生只会更加“不听话”,班主任只会有越来越多的苦恼。其实学生并不是班主任的对手,用不着想什么办法去‘对付’他们,而应该多想办法去关心、帮助他们,不要以为学生年纪小就不懂事,他们分得清楚谁是真心为他好,还是只在口头上说说而已。碰到真心为他着急的老师,他们就会听话的。我记得我第一次带班,是初一的班主任。每天和别人工作的时间一样多,但是收到的效果不明显。特别去做不同学生的思想工作,真的是感到很困难。当时班上有一位学生,父亲在他出世的时候因车祸去世,母亲为了抚养他,为他找了继父,但他一直不认可这个继父,并添怨于母亲,心灵并不是很健全。一开始出于同情,我对他特别关照和包容。那学生却把老师的包容当成老师的弱点,对老师作出的决定讲条件讲要求,甚至联合几名学生要求换座位,如果不换,就不进班上课。当时我没有给他们换座位,结果这个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处处与我做对,唱反调,不肯接受我的教育了,还经常故意出现问题,让我着急。后来我给他换了座位,是第一排的单桌,结果他又联合了几名同学向我施加压力。最后我把其他学生逐个找出去谈话,并把他们争取到我这一边来,给他造成一种被孤立的心理压力,然后再找他谈心,用耐心与爱心去转化他,经过抓反复,反复抓,结果慢慢地有了转变。
(二)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没有尊重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尊重学生人格
是教师人格的表现。”乌申斯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要想培养学生优良人格,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教师的人格,教育者的人格,当然也包括家长的人格,还有跟学生直接接触的成年人的人格。徐特立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一定的人格。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在人格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人格的力量去带动工作。特别是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班主任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战胜困难,这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更希望有人能理解他,这时班主任若能及时地表示出对他的关切和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必然会获得比平时更难以获得的良好效应——学生对班主任的感激,进而是尊敬,师生间的情感会更加贴近。同一班级的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班主任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但决不是班主任对学生采取不同“标准”和“政策”的依据。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社会背景不一样、学业成绩不一样,而采取不平等待遇。否则会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降低了班主任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实际上,不管处在哪个层面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班主任在交往中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班主任如果不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或是理论上知道而没有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实践,则必然会导致思想教育工作无法开展。
(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他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他说:“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他还告诫说:“别让任何一次心灵振荡不知不觉地从您身边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 不同的学生,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原来就读的学校以及周边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形成的个性品质也不尽想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之时对这一切做充分的了解,都能做充分地考虑,只有这样学生感觉到你处处为他着想时,他才能接受你的教育,才欢迎你。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能深入到学生中去,经常到学生中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至诚的心去接近、关心、体贴学生。从中掌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平时要仔细观察,注意调查研究,善于体察学生的情绪,接受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做到教有对象,育有目标。
(四)注意方式,积极沟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育,沟通是必要的,沟通无极限,沟通可以解决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一切矛盾,话不说不清,理不摆不明。班主任要以一种极其平等、民主、关爱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定要注意,新事物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一些现代的沟通方式的确很方便快捷,然而它却没有家访、写信等传统沟通方式的艺术魅力。因此班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一定要注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有机结合。我带过的班级里面曾有过一个孩子是我朋友的儿子,头脑灵活,很有主见,性格较为偏执,喜欢固执己见。因为我与他的父母关系较好,所以一开始对他期望很高,任命他担任班干部,要求也更为严格,只要他在班里表现达不到我的期望,就给予严厉的批评,并把他的申述、解释视为狡辩。慢慢地他不再向我陈述他的想法了,随之而来的是他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令我头痛——作业不按时交,上课偶尔会睡觉,偶尔会与同学争吵,沉溺与网络游戏中,老师、家长的话再也听不进去了。有一次他的哥们惹上了是非,为了帮助哥们出气而去找来外边人来打人,而结果自己受了很大的伤了。后来这件事情政教处处理了,班主任我一起过去协助了。这一次我对他换个方式进行了各方面的思想教育。他最后明白了我的用心良苦。他哭了,他说他荒废了太多宝贵的时间,不知道能不能赶上前„第一次我认认真真地倾听了他含泪的述说,他哭诉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我被他的述说深深地震撼了。以后,我试着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这位迷失的孩子,遇事就设身处地为他考虑,他开始慢慢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在他自己的努力以及我的帮助下,他的成绩明显的得到了提高。我很欣慰,原来理解而宽容学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从那一刻起,我学会了理解与宽容。
(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班主任在抓班级管理和常规教育中,通常要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如何处理好班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甚至是
严重的违反了学生行为规范,造成不好的影响的现象呢?首选是班主任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亲自过问,具备沉稳气度,快速了解发生事情的经过。要允许学生有“偶然的错误”发生和存在,在处理过程中善于从不良事件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帮助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把批评教育的责任担当起来,处理问题要克己冷静,教育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取得帮助和指导,不要把学生直接推向学校政教处,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过大压力,往往使教育表现得苍白无力,限于困境,甚至产生负面效果。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表扬往往少于批评,在批评中一定要出言谨慎,要把“恨”铁不成钢转化为“爱”铁能成钢。贯穿“爱”字,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在批评教育后通过了解,学生反映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但希望老师也肯定他们的优点,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教育引导时重视体现“情”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明之以纪”的科学方法,保护好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得到最真切的教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杜绝偏“爱”现象。
(六)提高素质,严谨治学。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忠诚教育事业,把“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才能不辜负“教师”这一称号。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实现“以德立教”、“以德育德”。我热爱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念。我认为现在“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落后了。因此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开拓知识面。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性要求教师要严谨治学,重规律,我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教育教学技巧,把握教育契机,采用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在今后工作中我还应作到以下几点:一是从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发达的层面上认识,我们培养的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关心今天的学生,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其二,就是设身处地的为每一个学生家庭着想,当前,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家都期盼着自己孩子能成才、成人,而成功与否与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其三,要接受一个现实: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孩子可能在不同的方面获得成功,孩子调皮,犯错误是正常的,要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其四,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师生的交流勾通,促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相信只要能按照以上的要求来提高自己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水平,班主任的工作会做得很出色的。
[参考文献]
[1]包苏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我见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452):40
[2]林 琨,刘自尊,李士群.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北京教育,2004(高教版).
[3] 荣树云.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J].教育科学研究,2001(6).[4]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