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差生的心理分析3
差生的心理分析
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人们关注的对象永远都是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因为他们是升学率的保证,是学校傲然于社会的支柱。可是,在这片热闹的喧嚣声背后。另一个群体却如照不到阳光的矮草般,被家庭、被学校极力掩藏着,因为他们代表着教育的失败,是阻碍学校拿名夺次的顽石,是给家长丢脸的子女。这个群体被称为“差生”,或者更准确点,应该叫做“问题孩子”。他们不被重视,不被理解。可是,如果我们能稍稍驻足倾听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也同样需要大家的关心、关注。
我心有谁知?
想知道这群“差生”到底在想什么吗?下面这段文字来自于一个背负着“差生”标记的中学生的日记——
差生是老师最讨厌的,作业本上布满大红错号,考试时一张张刺眼白卷……我渐渐地觉得我被别人遗忘了,就像是空气,别人看不到,只有我自己可以感觉到。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就开始变坏。我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我开始捣乱课堂纪律:我拽女生辫子、我恶 作剧、我骂人……可是每当这时,依旧没人理我,只是用那种我受不了的眼神望着我,是可怜吗?不,谁要他们的可怜!我努力让别人记住我,终于有一天,有人对我说:“你真可恶,我永远恨你!”听了这句话,我竞放声大笑起来,我知道我“成功”了。尽管是恨我。我转过身去.一颗晶莹透亮的液体从我的脸颊上滑落下来,是泪水吗?不,我是差生,差生没有眼泪。
我继续做着坏事,目的是要每个人都忘不了我。每当成功一次后,我都为自己感到骄傲,为自己喝彩。然而,当我快要成功时,我忽然觉得有一种失落感涌上心头,晶莹透亮的液体不断流着,是一种涩涩的感觉。其实我并不坏,我只是不想让别人把我遗忘,我不愿孤独,我希望拥有友谊,我喜欢老师的表扬。
我只有选择这种方式来赢得“重视”,因为从来没有人理解我、帮助我,我所拥有的只是享用不尽的冷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是差生。
我是差生,我只渴望理解。
看着这篇文笔流畅,感情丰富的短文,你还认为笔者是个“差生”吗?尽管我们天天都在喊:“天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可是。一旦涉及“升学率”这个魔咒时,口号就会立刻变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近来,有一则不知出自谁之口的校园“民谣”正悄悄地在学生中传播着:
“清清的河水不复存在,是因为污染的灌溉。学校的光芒不再夺目,是因为差生的存在。”
短短两句却道出了“差生”们的尴尬处境。“每个差生心里,都一定有很多故事,因为差生被人关心得最少、误解得最多。”这是“差生”王新伟得出的结论。
万般皆“不是”
王新伟被定为“差生”已有一年了。在进初中之前,他的成绩一直不错。而且当过两年大队长,能弹一手好琴,小学老师个个夸他“脑子灵活”。但是进入初中以后,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初中第一次期终考试以后,他成了班上典型的“差生”。
“我真的很惨,”王新伟眼中噙着泪水说道,“早知道这样,我死也不进这中学!”王新伟是他们小学唯一被推荐到这个重点中学的,当时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兴,可是刚进中学,老师按考试成绩编学号,全班48人中,他摸底考试成绩最差,所以排在了48号。王新伟所在的这所重点中学,竞争压力非常大,他感到不能适应,学习非常吃力。新伟是个体格健壮的男孩,可是就因为学习成绩差,他这个高大的体型也成了罪过。王新伟说,“老师私
下里把我定为了班中的„黑势力‟老大。我开始听说的时候很生气,以后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有一回,我和一个同学打架,我只是下意识地挺了一下身子,可 那小子快速上前抱我,不料竞不慎 滑倒,敲坏了门牙。他对老师说,是我用脚踢倒了他。我受了处分,还连累家里赔了不少钱。”说起这件事,王新伟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
“我说的话没人听”
东方鹏被判定为“差生”的原因是经常不交作业。“不会做作业为什么不问呢?”前来搞教育调研的小李问道。“我问了.可老师要我多动脑筋,不要一有问题就问别人。邻座的„好生‟更是没有耐心教我,把他的作业本一丢.让我自己„研究‟。倒霉的是,我还没有看懂他的作业,已被班干部告到老师那里,说有人抄作业。”东方鹏一脸委屈地答道。
“现在我甚至连走路都在担心 是否会飞来横祸!有一次,我丢了回家的车钱,只得向同学借,不料,恰巧被数学老师在三楼的窗口看见,竞怀疑我在敲诈同学的钱,大声叫我上去,还被拉到教导处写检查。虽然那位同学向老师说明了事情的原委,但班主任却始终认为数 学老师不会看错的,是同学怕我报复,才为我作了伪证。”
“每次老师怀疑我做错了什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不用解释,你这种人不会进步!”„东方鹏对小李说,“差生不但没有犯错误的机会,更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以上这些都是“差生”的心里话,他们给你的印象还是“差”吗?很显然,他们之所以“差”,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有意忽略了他们。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经常听到这种传言:一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想办法逼迫成绩不好的学生转学或休学。也就是说,让没有升学希望的“差生”在考试前夕退出竞争,以维护学校的虚假声誉,而虚假声誉必将在来年的生源和借读费方面赢得一个好收成。那些落魄的被淘汰者的前途,又有谁去关心呢? 其实,真正需要反省的不是这些“差生”们,恐怕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的未来难道只包括或只依靠那些看似“优等”的好学生吗? 可是,当我们拿着分数表左一个“差生”,右一个“差生”称呼不止时,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悄然传来。这种理念一举颠覆了“学习不好的孩子统统是脑子笨”的观念,因为这是极为不科学的一种论断。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
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此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且最初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有7种不同类型的智能:
1.言语——语言智能。
2.逻辑——数理智能。
3.视觉空间智能。
4.身体——动觉智能。
5.音乐智能。
6.人际交往智能。
7.自知自省智能。
随后,加德纳又设想了三种潜在的新智能,即存在智能、道德智能和精神智能。
对于学生而言,加德勒则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智力的体现具有“差异性”,“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另外加德勒还强调,“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 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加德勒教授提议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对自己发问:这个孩子什么地方最聪明?
尽管此理论过分强调人的天生智力而忽视了人的后天环境影响性,但它毕竟告诉我们一点,即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仍停留在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而应走向整合性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再拿纯知识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孩子的能力,将是极为愚蠢的一种认识。要知道一个人身处社会,除了纯科学知识外,还有许许多多情商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知 道。比如品质的好坏、道德的修养、善恶的分辩、人际关系融洽与否等等这些都会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一生。而这正与随后流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又一理论“情感智能”(EO)相切合。所以,这也是其所以能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主流的原因。
对此,许多专家又从研究中得出一个可能令我们所有家长吃惊的结论:一个人成功与否,智力因素其实只占30%,而情感智能却占到了70%。所以,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并不就是“差生”。
第二篇:差生心理辅导
让“差生”也能沐浴阳光
所谓差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求上进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长期在集体中处于后进,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和歧视,很少得到理解与信任。久而久之,甚至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作为生命的个体,后进生更容易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的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
差生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而素质教育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所以面对差生更应尊重其人格,疏堵结合,发展个性,平等地看待差生,分析其心理,促进差生转化,本文通过对差生行为和心理剖析,采用适当形式,排除学习障碍。针对个体能力差异以人为本,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成才。
学校教育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初步具有成人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而此时他们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卑、孤僻、脆弱、敏感、任性、叛逆、冲动等为表现的行为比比皆是。学校教育正是要解决学生以上的心理问题,以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影响学习及成长。作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以个性差异作为喜恶标准,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近疏尺度,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重视、研究、了解他们的心理,一视同仁,并引导他们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这才是真正的良师。
那么如何对“差生”因材施教呢?
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已被人们接受,它是指教学应适应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差异,年龄、能力差异,认知风格(特性)差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见,要对“差生”因材施教,首先得知“材”,其次才谈得上施教。
针对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差生转化。每个班的优生、差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确也有少数学生难以跟班,于是便成为了所谓的“差生”。究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在诸多的因素中,心理障碍是重要的方面之一。如:自卑心理,戒备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因此,要促使“差生”转化,就得研究其心理排除其心理障碍,以思想变化来引导行为的改进。1.克服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
差生常因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训斥,在暗示效应作用下,觉得己不如人,失去进取动力,消极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即使是差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化解学业压力为目的,劳逸结合,体现有张有弛的原则,消除其紧张、焦虑、抑郁的心理,发现闪光点,活跃情绪,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能扬起差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让差生体会到了做人的自尊,自信开始建立,转化便从此开始。
2.消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
差生受到的批评较多,认为老师同学对自己有成见,对他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关你”、“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们应该给差生多一点信任,少一些怀疑,通过集体活动、课外活动增强凝聚力,加强情感交流,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感到身心愉快,提高学习效率。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差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心理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希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若教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差生,他们就会意识到偏心和歧视,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闭,听不进受不了,一切教育效果归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差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提出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坦诚交流,指出努力的方向,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心理上的樊篱,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差生的转化就有了可能。
3.排除逆反心理,建立其相容点
差生因成绩差,经常受到轻视或冷淡,使他们的心理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别人要他好,他偏不高兴干”的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形象,在课堂上尽可能的亲切随和,避免为了维护师道尊严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做好班级同学及家长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感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有一种归属感,而不是一只离队的孤雁,消除对立甚至敌对的情绪。对他们反复出现的错误,耐心地教育指点,体察谅解,甚至加以策略性的“包庇”,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而觉醒,进而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可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唯有动之以情,用真情才能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批评教育,也要讲艺术性,爱字当头,如同在药片的两面涂上一层糖衣,做到良药不苦口,使他们打消对抗念头,与大家做到心理相容,相处融洽。
4.排除厌学心理,激活其乐学点
差生的成绩差,有的是由于老师家长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压力太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表现为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排除厌学情绪,就要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产生求知欲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多让差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降低要求但不断提高,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就要鼓励,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保持对学习的兴奋,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下苦功夫学,觉得乐在其中。但差生中普遍存在遇到困难会逃避及脆弱的心理,因此要用适当的挫折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其最终体会到苦中有乐。
有些差生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学习中的惰性造成的。致差原因不外乎:⑴贪玩,缺乏上进心。学习稀拉,动作迟缓,边学边玩,注意力不集中。⑵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认为成绩好差问题不大,能赚钱就能发家,因此懒懒散散,如小和尚撞钟。此类差生是因信念的缺失丧失学习动力而渐渐成为差生的,我们要从思想上消除读书无用论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引起要学习的动机,加强督促,增强外部的推力。对之加以引导教育,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考虑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合理组织、安排讲授内容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依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组织教学,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人才的造就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差生转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转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转应试教育为疏导教学,改变对“差生”的偏见;要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差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既要立足于课堂“教与补”的改革,又要积极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式;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训练教育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因材施教,“差生”转化工作真正取得成效。
第三篇:《差生心理与教育》读后感
其实我们不懂差生
“你是我心中抹不去的痛。”看完这本书后,感触颇深,我为人师,遇到的许多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天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抛弃了陈旧的教育策略,积极投身于“用爱转化差生”的行动中,开始赋予差生相当多的关爱和理解。有人还从改善班级教学入手,着力改善差生受教育的状况。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也不逊色。从对差生现象本质的阐释到提出其科学的诊治之道,从总结先进学校和个人的创造性经验到如何提升教育实践品质等等,都有了相当的建树。
可是,我们准确定义“差生”了吗?我们真的了解差生的心理了吗?
《差生心理与教育》在“差生”的分析上有不少突破。在“差生的定义和成因”一章中,首先对“差生”的概念做了明确性的定义并进行了现代性意义上的拓展。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还包括“学习失能”(这是另一种原因造成的学业不良)。二者的共同点是: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但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些特点使差生有别于其他特殊教育的对象,诸如弱智生、道德品质差的学生等。
差生的定义和成因是本书的一条主线。著者正是以这一定位为理论基石,准确考察了差生的实态,并反思其成因,继而明确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以便产生有效的行动。这也正是解决差生问题的重大前提。
通过补充基础学力,相当多的学业不良学生可以得到补救。但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无论花多大功夫费多少时日都无济于事,这就不能不考虑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能力的缺陷及其神经生理学的因素。这类学生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中被称为“学习失能”型差生。在“学习失能的诊断与治疗”一章中,学习失能的诊断、治疗的成果与经验得到了有条不紊的梳理与评介。无论是概念的定义、理论的建构还是对于个案的甄选与梳理,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他对差生问题研究的独到之处。需要说明的是,诊断与治疗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应该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扩展了差生教育理论的应用空间,还提供了现实、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让教师参考,极有助于教师转化差生工作的实施。
在医学上有“治疗”与“预防”之说,使患者恢复健康状态谓之“治疗”,而使健康者不致患病谓之“预防”。教学实践中的差生教育也应如此,治疗教育与预防教育应该齐头并进。不过治疗教育仅仅指向差生,而预防教育则涵盖了所有的学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支持差生教育的新理论,“差生预防教育”以这些理论为依托,围绕差生预防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确立旨在发展个性的教学系统,展开富有深度的理论论述。读到本章,读者也许会发现,它的主旨思想与“多元智能理论”有相通之处。可谓“智者同谋”、“英雄所见略同”。
这样看来,该书体现的是一种深厚的、内敛的视角,它不随波逐流迎合当前的教育热点,而充分彰显差生理论的深刻理论内涵与借鉴价值。它并不囊括各类所有理论,而如同一个优秀的导引者,在各种理论的碰撞与融合中思考、启迪读者理解、选择。对于我国目前方兴未艾的差生问题研究来说,它如同一杯镇静剂,引导着研究者从盲目的实践热情、从浅层的理论平台走向理论本身的深处,重新审视差生问题。差生需要关爱,需要理解。这已是被大家认同了的真理。然而,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差生,让关爱结出累累硕果,还需要一种治疗差生的教育智慧,站在理论高台上的教育智慧。
第四篇:差生转化案例分析
差生转化个案分析
在我们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成长过程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的学生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是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劣迹”。这些学生会经常受到周围人的歧视与不尊重,然而他们的未来并不像大家所想象和预言的那样。如爱因斯坦,3岁时还不会说话,父母曾为他是不是天生哑巴而忧虑。直至9岁时仍口齿不清,讲话很不流畅,在少年时代被学校视为智力迟钝、没有多大希望的“差生”。就是这样一位没有“希望”的“差生”成了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为“没有谁比爱因斯坦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人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人,永远有“好”与“差”之分。没有“差”,又何来“好”呢?有好必有差,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其实,教育教学中的“差生”属于假性生,只是一时的学业落伍罢了。而不是永远落伍,即使学业落伍,也仅仅说明他们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落伍。他们在学校是弱势群体,属于被放弃的一部分,因此,把目光瞄准在差生身上,不断改变差生的状况,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今天,我把这些学生不叫做“差生”。而叫做“学困生”。教师应关注他们,研究他们,不要求他们能像爱因斯坦那样改变历史,只求能改变他们的现状,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
个案情况:
简介:某中学初三某班学生魏某及周某
问题行为概述:听讲效率低,上课时做小动作,有时会走神,一节课总时不时趴着;作业质量差,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不能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即使完成速度也较慢,书写非常糟糕;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不能主动预习新课与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家里也没人辅导和督促,对做好的作业从来不检查;成绩处于班级末尾,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位于班级倒数第一与第二。不同点是:魏某同学的知识基础更差一些,学习习惯也不好,又缺乏辅导,长期以来,造成数学学习上的盲区很大。周某同学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虽然成绩较差,但主要是懒惰、习惯差等原因造成的。针对两位同学的数学学习现状,我设计了一套实施方案,并按计划认真执行。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充实新的设想和做法,并将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加以推广到班级其他学困生和全班同学身上。
研究策略
一、悉心关怀,争做学习先行者
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尽可能地照顾到两位同学,重点地方放慢讲课速度,使他们听懂并当堂记住新学的知识点。同时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习惯,多创造机会,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会深入思考问题和表达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动脑习惯。刚开始,我让成绩好的同学先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进行模仿,这样较容易获得成功。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一点点地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片断: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圆的认识”。在“探究概念”这一环节,我让全班同学先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剪下来,再折一折、量一量,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并在组内交流。过了一会儿。魏某同学举起了手,我当然不会错过让他表现的机会。
魏某:我发现折了许多线f折痕),都相交于一个点。
师:你的发现很好。那你能给这个点起个名字吗?
魏某:叫中心。
师:洪涛你发现这个点在圆的中心,很了不起!那我们就把它叫做圆心,好吗?下面大家看看这些折痕有什么特点?
(这时,魏某又举起了手,我又迫不及待地叫了他。)
魏某:短的都一样长,长的也一样长。
师:短的叫什么?长的又叫什么?
魏某:短的叫半径,长的叫直径。(显然预习了)
师:非常好!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2:这些折痕都经过圆心。
生3:直径都经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从这个小小的片断可以看出,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圆心、半径、直径、弧、弦等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引导是倾向于魏某的,有意识地给他创造机会,并在小组学习中,让组长给他一定的辅导,这个辅导比教师给予的要好,让他觉得有自尊和信心。不难看出,在一定程度的动手、动脑之后,他是能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组长的帮助、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都让他觉得有自信与成功感。
二、优劣互补,建立学习共同体
以“小组学习”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施好帮差、一对一的课堂辅导。针对本班人数多,难以面向全体、照顾个人的问题,本学期,我把“小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形式。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具体做法是:就近把前后4名同学作为一个学习小组,民主推荐1名组长,成员优劣互补。洪涛和丁世纪各分在一个组,分别由思维活跃、成绩优异、热心助人的数学组长杨维和数学课代表庞文任组长。每次进行小组学习时,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学习,讨论、争辩、分析思路都由同学们自己完成。组长起到带头作用,不仅要分配任务,有时要给大家示范,同时还要督促组员,尤其是学困生。在汇报时,经常会出现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打破了以往单纯的个人之间的竞争,而且还出现了每个组都以学困生回答正确为荣的好现象,这时候大家都会自觉地报以掌声以示祝贺。
三、课外帮扶。力争全班齐步走
给学困生适当的辅导,可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学困生在学习上经常产生畏难情绪,主要原因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他们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记忆能力等都跟不上其他同学,常常是学得一知半解,不扎实、不透彻,如果课后不及时地巩固、复习,就会造成记忆印象不深,很快遗忘。我为他们设计的课外辅导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新课前的辅导;二是课后的辅导。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后者,而忽略了课前的辅导。我认为课前辅导更为重要,因为对于学困生来说,课前对新课有了一定的心理、知识准备,能让他们比别的同学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更能体验学习的成功。
对于课堂提问,尽可能地降低难度,让他们不觉得学习是那么可怕,只要一伸手,就能摘得果子,一点一点地找回学好数学的自信。
四、细致分析。建立成绩记录表
表中不仅记录每次考试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还有学生自己写的反思和记录最近作业完成及课堂上的一些表现情况。通过记录,把反映出来的问题面对面地展示给他们,有针对性地交流这些问题,使他们从中获得最直接的认识,得到最彻底的改正,同时也为教师留下全面了解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下面是一次考试的部分记录:
五、教会反思。寻找提升突破口
一个练习学完后,或是每次测验之后,让两位同学就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以及近阶段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以后应从哪儿改起等写一份简短的小结。刚开始,从简单的问题分析入手,如“这道题是没看清题意造成的错误,以后要注意审题”、“这道题的方法掌握了,是计算错误,以后计算要特别细心才行”等,到后来,可以写成一篇小短文。由于每一次的分析、总结都是有针对性的,所以两位同学对自己出现的问题非常清楚,认识到位,改正较快,效果明显。
研究效果
与初二下学期期末相比较,两位同学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周某同学由原来的50分提高到了78分,魏某同学由原来的60分提高到了83分(期中考试还得到96分),两人在数学基本功如计算和应用题分析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由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转变,两位同学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体现,在预约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开拓了眼界,发展了能力。与以往相比,两位同学都表现出了对数学不同程度的喜爱。在小组学习中,两位同学的表现机会明显增多,同伴的鼓励和宽容更使他们大胆表达、大胆说话,学会了与人交往、交流,同时也养成了认真听讲、认真思考、敢问敢讲的好习惯。
实验研究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已被推广。通过一学期的实验研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对本班的其他学困生也有很大的促进,如“帮扶小组”、“课前辅导”、“写反思”等。有的做法已推广到全班,如针对性很强的“写反思”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五篇:厚爱中差生分析
厚爱中差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读苏霍姆林斯基《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有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确是一本好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书中最令我佩服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多种具有现代教育气息的有效地教育方法和理论。
今天我就苏霍姆林斯基《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得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的确,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首选要攻克的课题。是阻碍我们学校发展的绊脚石。后进生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优生则相反。而介于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由于中差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差生更差。
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竞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排除弱智儿童),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作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
我认为,厚爱中差生,首先应有辨证的观点: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中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中差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1、摸清班级学生素质结构,建立后进生档案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从外因上看,主要是家庭、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从内因上看,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是非能力差,意志薄弱,性格孤僻等,都很容易成为后进生接受消极影响的内部动因。因此转化后进生,首先要找出他们在思想品德及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原因,了解后进生的思想表现、个性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为每个人建立个人档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转化过程中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2、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个差生思维的觉醒”一文中提到的差生,巴普里克,教师发现了他在苹果树嫁接方面的专长,进而对其进行鼓励,使其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最终毕业于农学院成为一名出色的农艺师。的确,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欣赏每一个学生,细心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以此作为转化的突破口。
3、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后进生由于在思想和学习上的暂时落后,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同学的瞧不起,老师的冷落,因此,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强。但他们也是有思想、有自尊、有主见、相对独立的人,也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融入集体之中。如果我们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在批评他们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技巧,批评要含蓄,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能够有施展所长,取得成绩的天地。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做事的信心。
4、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合理的目标。
在设立目标时要因人而异,设立多层次的目标。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应给予奖励,让他们感到成功并不困难,感到成就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要宽容对待,不能一下子就要求过高,否则欲速者不达,容易伤害其自信心,引起负面效应。在平时不要老是拿他们与班级的优秀生的成绩作对比,甚至在班上评头品足,讥笑讽刺,这只会加深后进生逆反心理;也不能专门表扬奖励优秀生,使得后进生可望不可及,产生自卑感。因此,在每次考试后我们除了表杨优秀学生,还应该表扬中差生,这样能使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有获得表扬的机会,这确实对后进生有推动作用,后进生只要自己与自己比较,有了一定进歩,就可以获得表扬,从而不断提高后进生的自信心,感到成功的乐趣和存在的价值,激发他们不断向目标奋进。
后进生由于学习习惯和基础比较差,因此,在目标设立后,还要帮助其克服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平时对他们加强辅导,课堂上多提问后进生,调动他们积极思维。
5、寻求多方配合,共同实现后进生的转化
在后进生转化的过程中,虽然学校占主导地位,但是单靠学校一方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我们要定期做学生的家访或通过电话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家中的表现,以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交流其他成功家长的教育方法。鼓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让孩子感到温情,消除家长和孩子的对立,减轻孩子的逆反心理的程度。当发现他们的一些不良做法,及时与我们学校取得联系。经过与家长的多次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使转化工作得以顺利和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数后进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有些行为习惯在他们的脑子里早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彻底改掉那些毛病,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转化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恶习反复的现象。因此,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要有耐心,“反复抓,抓反复”,更要有爱心和信心,去包容后进生的错误和过失,相信后进生也是可教育好的对象。只要用了心思,抓住各个学生的特点,用最恰当的方法,就可以做得最好。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次读书交流的结束语,“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
崔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