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23:1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

第一篇: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

赵沁平

(1999年11月25日)

同志们,刚才至立同志就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德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开好这次会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深刻领会,结合会议文件认真讨论。我受远清同志的委托,向大会报告一下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一些思路,结合这次会上要讨论的几个文件,请大家提意见。主要谈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改革开放20年,特别是近五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回顾。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跨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也就是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基点上来考虑未来的培养问题。

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和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至今,20年的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成绩是巨大的。我们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制度,积累了学科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为国家的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995年,正当国家从八五计划向九五计划过渡的期间,原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国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研究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工作方针。从五年来的实践看,24字方针基本准确地反映了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本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总得来说执行的情况是好的。归纳一下,五年来,取得了以下一些方面的进展:

(一)调整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五年来,进行了两次学位授权审核,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一批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点、硕士点,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时促进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研究生招生数在92年以来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从1995年的5.0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8.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5%;在校生数从1995年的1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2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2%。均超过了原先预定的7%的发展速度。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量上的增长是在注意保证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分层次办学、调整结构、改善布局的指导思想下平稳进行的。

(二)修订、调整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引导、带动了各培养单位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由654种调整到381种,减少了42%;同时根据需要增设了管理学门类。新专业目录体现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适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学科、专业的规划上奠定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建设的格局,为研究生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的新的基础。

(三)推进和探索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改革。一方面,加大了按一级学科行使学位授权的力度,共批准设置了一级学科博士点391个,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需要进行学科结构、培养方向调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位授予权单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规划,目的是使培养单位的授权学科、专业申报工作切实建立在长期建设的基础上,使学位审核工作更为有序,更为紧密地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四)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的设置和改革工作。研究制订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导、规范专业学位设置工作。增设了法律、教育、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农业推广、兽医学、公共管理等9个专业学位,加上原来的工商管理、建筑学专业学位,一共设置了11个种类的专业学位,同时成立了各专业学位的全国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基本形成了专业学位的体系框架,覆盖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急需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行业和职业领域,增强了研究生教育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中,学位办会同学生司进行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的联考改革工作,会同高教司进行了七年制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调整、修订工作,会同人事司、师范司、社政司进行了各级各类师资专项培训工作。会同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经贸委、司法部、建设部等主管部门实施了行业系统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的工作,进行了对在职人员实施非全日制方式培养的探索,加强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拓展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实际部门专业队伍素质的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高等院校的欢迎。

(五)规范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修订、颁布了新的关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规定。针对这项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如:举行全国 外语水平统测和学科综合水平测试;实行逐级申请学位的政策;将对同等学力人员的认定、审批权限下放到学位授予单位等。通过这次修订,使这方面的工作更为规范,更有利于保证质量。

(六)加强了评估工作。先后进行了“试办研究生院”的评估、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质量的评估、对前四批博士点、硕士点的合格评估。通过评估,撤销、暂停了一些学位授权点,为建立规范的评估制度和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形成授权有效期制积累了经验。

(七)强化了培养工作的质量意识。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全面的培养工作质量调查,基本摸清了培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一份涉及面较宽的调研报告以及提交这次会议讨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者是以教育部社政司为主起草的)。先后在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召开了培养工作的专题研讨会,在面上引导培养单位注意抓培养工作的改革、抓培养质量的提高。开展了首届评选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工作,激励了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评选出版了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评选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与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学制和教学领域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丰富了培养工作改革的内容。

(八)初步形成了国家、地方、研究生培养单位三级管理体制。

为适应高教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需要,近几年加强了省级管理部门对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统筹权。通过逐步下放硕士学位点审批权给省级学位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了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点布局的调整,使研究生教育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下放导师审批权,使各培养单位对导师队伍进行了合理、有效的调整和补充,促进了导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九)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扶持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如成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去年又进一步成立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鼓励成立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在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对高校办学行为和质量的监督以及行业自律开始进行尝试和探索。

(十)加强了法规建设。进行了将学位条例修改为学位法的工作,并在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专业学位设置等领域制订了规范性法规。同时起草了评估方面的规定等。

总的来看,95年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以来,研究生教育战线贯彻24字方针,在改革中得到了发展,其中有些改革是具有前瞻性的,为跨世纪的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形势是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十五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今年制定并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等学校要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以及“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等具体工作目标。今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所有这些,为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和知识经济成份的提高,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重心上移,对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高等学校通过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增大,经济发展对知识、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研究生教育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两基的逐步实现,广大公众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获取高等学历、学位的热情与愿望日益高涨,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的消费领域,并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潜在的巨大投资渠道。

(四)经过2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经过10年左右重点学科建设和三年多“211工程”建设,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上面所述构成了研究生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主要反映在如下三方面:

(1)国际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不断给我们制造麻烦,千方百计扼制我们的发展。通过大型跨国公司逐步从利用我国市场、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向直接利用我国的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发展,形式也从单纯吸引我国留学生向直接在我国举办科研机构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形式转变;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加快了高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印度制定了“2008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到2008年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的目标,同时强调了改革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训,显示出印度政府 要在新世纪发展信息技术,占领制高点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几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均面临一个境外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如内蒙古大学? 乌兰巴托的蒙古大学,新疆大学? 塔什干大学,广西大学? 河内大学,延边大学? 韩国的大学,西藏? 印度,**与我们争夺民族影响力),与我国在高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展开竞争;港、台地区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采取种种措施吸引人才,力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下个世纪中国最好的大学能否在大陆?这是涉及国力、制度影响力的问题)。来自这三方面的挑战,构成了我们的巨大的外部压力。

(2)我国社会发展导致各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医药、政法、军事、管理等领域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各种专业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素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社会发展也要求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推倒象牙塔,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不断高涨,这三方面构成了我国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压力。

(3)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李岚清同志最近明确提出,创新应当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注。但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条件改善相对滞后,培养模式、后勤体制、运行机制尚不适应等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大力推进并深化改革,这是来自研究生教育战线内部的压力。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目前也有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既有尚未解决的老问题,又有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所占高等教育结构比例偏低,各行业高层次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研究生的优秀生源偏少。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对研究生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研究生教育布局上的不平衡性更显突出。

(二)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较差的情况,在一些学科、一些培养单位和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研究生导师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还未彻底改变。

(三)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尤其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所提出的要求,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践能力培养等与社会实际部门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质量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如何提高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加强社会对办学质量的监督,建立和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随着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上述问题使得研究生培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志们,机遇和挑战是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巨大动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改革和工作的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或缓解存在的问题,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是我们全体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三、关于今后几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根据上述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工作基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对95年提出的24字方针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了新的24字方针,即:“加强建设,积极发展;深化改革,分类指导;注重创新,保证质量”。(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培养问题,但改进培养离不开目标,离不开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希望大家就此进行讨论,提出意见,这是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今后几年我们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下面我就此谈三点意见。

(一)关于发展

(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是需求缺口,二是发展的空间与制约因素,三是发展机制问题)

1、需求与缺口。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90年代末期,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各条战线比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均上了两个台阶。由此带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巨大的。对研究生的需要已从高教、科研领域扩大到各行各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促进报考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度上升,99年的报考数突破了32万人。研究生招生数95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5%,远远超过了武汉会议确定的7%的发展速度。原先讲适度发展,是要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基本相适应,同时兼顾教育内部各个教育层次的发展速度比较协调。但从九五期间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世界范围内高科技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看,智力因素的影响比重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源及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的影响,这就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先导性,这样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影响和制约于经济的发展。

目前,各方面高学位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有40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1.5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约10万人,分别占教师总人数的3.8%和25%(北大、清华两校有博士学位的也不到30%);而目前美国大学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所占比例为94.8%。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系统中平均每年就有1万2千多名高级职称人员退休,上述缺口需要大量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填补,而我们1998年毕业的博士生不足8千人。这一短缺状况在高新技术领域尤其突出(以计算机学科为例,95、96、97三年毕业博士不到300,平均每年不到100。97年毕业计算机硕士1800左右,而我们的普通高校1000多所,软件企业2000多家,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其他企业上万家,还有科研院所。而且据统计,计算机人才的流失率(去外企和出国)在40%-60%之间)。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先一些研究生教育薄弱的省份,也提出了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愿望强烈,如广西、云南、贵州等,西藏也作了规划,提出今后10年要培养300名博士,1000名硕士(目前博士为零,硕士为1位数)。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就是印度,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他们1998年软件产业总产值22亿美元,出口额18亿美元,而我国同期软件产值是4亿多美元,出口额不到2亿美元,除了语言、产业政策等原因外,主要就反映了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差距。)

2、发展空间与制约因素。

下面谈一谈研究生教育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制约因素。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有关的主要有国家科技发展与投入、导师队伍、本科教育规模以及住宿等后勤条件。

研究生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差别之一是直接需要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拉动。国家对科技发展投入的经费,以高等学校为例,1998年全国高校的科技经费总量为70亿,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比1997年的56亿增长了14亿,增幅为20%。按培养一名研究生需科研经费每年3-5万元计,大体上高校98年科技经费可支撑18万研究生。而去年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是6.7万名)在校生约15万人,尚有不多的发展空间。再以清华大学为例,1998年科研经费总额为4亿元,(招收的硕士生2200名,博士生700名),在校研究生为8000人,发展空间已不是很大。其次,看研究生的导师总量,1998年,全国高校共有教授3.1万人,其中至少3万人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另有副教授、副高职以上人员12.4万人;以其中的60%以上能指导研究生计算,应有指导教师约9万人。按每位导师年平均指导3名研究生计算,一年能指导研究生约为27万人。导师队伍的关键问题是素质,是水平问题。导师队伍的质量,特别是至立同志刚才说的既能教人学问,又能教人做人的导师还不是很多,而且无博士学位的指导博士的状况也还未完全改变,还必须下力气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顺便谈一个问题,这就是谈到研究生教育规模问题时,常常有同志拿美国的大学与中国的比,美国可授博士学位的大学约300所,我国目前已有270多所,因此认为我们的培养单位和授权学科应当稳定了,实际上在这方面我们和美国的直接可比性不大。美国的大学大多是理、工、农、医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而我国大学基本上是多科性的,从学科覆盖面上美国大学大体是我们的3倍,从学位授权角度,美国的大学基本上所有学科都可以授学位,而我国的大学是若干学科,而且还是二级学科。从这方面看,美国的大学大体是我国大学授学位能力的10倍。这一点也反映在每年的授学位人数上。因此和美元、人民币一样有汇率比。还是从授学位人数、导师队伍等几方面比较为宜)。再看本科生的数量。1999年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数为92万人;和研究生之比高于10:1。授学位的情况,98年我国授硕士学位约4万人,博士学位0.8万人,学士学位40多万,学士与硕士比是10:1,而美国大体上分别是100万、42万和3万,本科和研究生是10:4。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美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占56%,如每年授工商管理硕士(MBA)7万人、教育硕士(M.ed)9万名、法律硕士(J.D)3.5万名、医科专业学位(M.D)等3.5万名,而我国专业学位起步晚,已设置的MBA等6种专业学位在校生2.2万,只是硕士生在校生的12%,其中教育硕士三年累计不到3000人。因此,硕士学位在我国还是有较大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性。(关于博士生规模的问题我想谈点个人看法。我国以往的统计数字往往笼统地给出本专科生数和研究生数,实际上专科生和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很大差别,甚至是质的差别。硕士除一部分给博士作预备(在美国这部分是过渡性的),基本上是各行业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而博士主要是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师资和科研人员,从来就是所谓“精英教育”。象美国这样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每年也就3万博士,而我国现在博士生招生每年已达2万。现在大量博士生或者从事的科研方向很难说是学科前沿,或者是长时间陷在导师的低水平横向开发项目上,说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拉动力还不高,因此博士生招生从这一点考虑应当稳定,否则质量会进一步下降)。

最后是后勤条件问题,特别是住宿,越是好的学校,这方面越不乐观。(按理说研究生应当住公寓形式,最好是卧室分间,起居室公用式。)不改革,不搞后勤社会化,后勤问题很快就会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从导师队伍、本科生规模上看,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问题是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水平,严格导师的遴选。科研经费支 撑不容乐观,还需积极争取。而后勤问题则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我们既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促进其发展,以不断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要加快改革步伐,切实采取措施,改善培养条件,改进培养工作,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这也是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

3、发展机制

研究生教育要积极发展,应当逐步解决好发展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建立起具有一定先导性的、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够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改革,需要时间,这不单单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内部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教育几方面形成共识,共同努力。这种机制应当具有先导性、调节性和适应性。先导性要求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科学的预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举94年第二次全教会大力发展高专教育,稳定本科教育的例子。简述国际高等教育的几个发展趋势:综合化、国际化、终身化、大众化、产业化。简述下一步制定规划的设想)。调节性和适应性需要大幅度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逐步做到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改变国家教育拨款方式,国家根据科技发展和通过经费投入进行宏观调控,学校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社会需求量、就业机会、薪酬回报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引入一定的市场因素。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来逐步建立起上述机制。(举清华MBA收费的例子)。(建立发展机制是一个大课题,因此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应当如何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以及如何逐步建立起这种机制。)

发展还必须有配套的质量保证机制。这一点我在下面谈质量保证体系时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二)关于分类指导

95年24字方针中提出的有关内容是相对集中,主要思想是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相对集中在办学水平比较高的大学和学科、专业,通过相对集中,体现分层次办学的思想。这对于保证培养质量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培养研究生的道路也证明了这一点。(经过95期间的发展,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北大、清华两校99年在校研究生数占全国的8%。33所研究生院的学校在校博士生数占全国的60%,在校硕士生数占41%)现在提分类指导,含义更宽了一些,既有按人才培养层次分类的含义,也有按不同地区分类的含义。分层次办学仍然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同时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规划不同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国家地域广大,发展极不平衡,很难一条政策打遍天下,一刀切,齐步走是绝对不行的。94年全教会要求大力发展地区性专业,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不能一刀切,要分类指导。有的地区可以,对有的地区来说就缺少前瞻性。)

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在深化改革上先行一步,主要通过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配套改革,探索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中逐步引入市场因素的途径和方法,尽快建立与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研究生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及其培养单位,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制订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满足本地区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对于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差异,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对发展较慢的地区,要在弄清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政策,对所需增加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和招生人数可以较多地通过现有计划的增量部分来调节解决。对发达地区,则应更多地通过发掘自身潜力、通过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中引入一定市场因素来解决。与此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发展较快的地区对发展较慢的地区实行对口支援,充分发挥重点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势,并将这一优势通过多种方式输送给边远地区的培养单位,帮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举人民大学援藏的例子)。

(我的第三个问题是分层次办学如何来分,由谁来决定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以及办学层次是否可以改变?第四个问题是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如何向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发达地区如何支援西部地区?)

(三)关于研究生教育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任。与此同时,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直接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直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工程硕士、法律硕士、MB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类研究生一般都是从实际单位招收,采取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结合实际单位的实际做论文,毕业后仍在原单位,减少了人才流失。如工程硕士的培养,面向国家大中型企业,定点、定向为企业培养硕士研究生,论文课题直接来源于现场。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又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次人才,既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 5 力,又稳定了企业技术骨干队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使我们找到了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

当然在应用性研究生的培养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解决的问题,不能改变大力培养应用类研究生、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国企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加强国企技术创新的能力,并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大中型国企的改革关系到我国经济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研究生教育战线要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决定,进一步打破封闭模式,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发展,为国企改革作出直接贡献。(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提出的第五个问题,即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适应需要、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更直接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研究生培养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运行和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方面。培养单位是培养工作改革和保证培养质量的主体,要推进培养工作的改革,首先应当给培养单位松绑,使他们有足够的改革空间。因此,我们在提交会议征求意见的主文件稿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制方面,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适度”。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培养工作,主文件也是针对培养问题的。也许有的同志会问既然培养工作是培养单位的责任,放手让培养单位干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搞这样一个政府文件呢?我在这里做个说明,首先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不是指令性文件;其次,文件的内容是经过大量调研,有的是经过多年试点工作总结提炼出来的;再次有些内容是针对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的,有些改革内容则是突破了学位条例实施细则的,有这样一个文件便于各单位在改革时有所依据。文件涉及到的改革内容大体有三类,一类是政策性的,如关于外语课的设置、弹性学制、非全日制培养方式等;一类是建议性的,主要集中在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方面;一类是国家要出台的一些措施,如设立“21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计划”、加强研究生院建设等。希望各位代表主要就培养问题畅开思路,畅所欲言,多提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关于如何办、怎么办方面的建议。(这也是我的第六个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培养工作,在这方面政府发挥什么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研究生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保持和提高我国学位的声誉。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保持并不断提高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提高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我国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的质量,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但是,在质量问题上,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只有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改进和提高培养质量,才能保持和不断提高我国学位的声誉。同时,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质量保证体系,使研究生教育在保持一定规模增长的同时,提高培养质量,并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明确的组织体系和一定的工作流程,对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持续的过程控制和不断的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从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个体系。我们初步考虑为一个三三结构体系,第一个“三”是国家、地方、培养单位三级管理部门,即: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省教委、省级学位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及研究生管理部门。第二个“三”是招生或水平测试、学位授权审核以及质量评估三条线。最后一个“三”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研究生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位授予单位这三个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对质量保证做出贡献。从国家和地方这两个层次上看,除了通过对培养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的评审和评估为对质量进行宏观监控外,主要应建立使培养单位对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予以保证的政策和相应的体制环境,为培养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活动提供动力和体制上的支持。培养单位的质量活动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贯穿于从招生到学位授予的整个过程,它的重点是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组织从不同侧面参与质量保证工作。这一三三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各有分工,又互相衔接、互相监督制约,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活动都应当有相应的法规可依,共同构成一 个能够确保质量的有机整体。这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有关政策和措施也要相应出台。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要把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的质量保证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我的第七个问题是政府主管部门机构改革以后,如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一个高素质、高效率、了解国情、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能把握和引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局和发展趋势的国家政府部门。

第八个问题是学校自主办学需要什么样的法制环境和自律机制。

第九个问题是如何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对高校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的监督。)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我就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了一些意见,也提出一些问题,供各位专家和同志们在讨论时参考。我想再强调一点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面临的挑战之多、承担的责任之重是前所未有的。我相信,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取得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更大成就。

谢谢大家。

第二篇: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林露)今天,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意见要求明确改革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意见指出,坚持招生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素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拓宽和规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渠道。

意见中说,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意见还提出,支持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结合行(企)业和区域人才需求,开展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树立专业学位特色品牌。案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改革试点成效将作为培养单位申请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及专业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2005,我县扶贫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办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在市直扶贫挂钩单位的支持配合下,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调整思路,突出重点,通过各级、部门及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使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收入进一步增长,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抓好扶贫安居工程项目建设

针对我县有2907户贫困群众的的住房困难,需更新改建,经过我县组织各乡镇进行认真筛选、上报,已批准我县2005实施1233户茅草房、叉叉户的改造,并在9月初开始启动,到目前有50的农户已完工。未完工的正在抓紧时间完成,力争在元旦春节前使全县1233户住房困难户全部迁入新居。

二、认真抓好扶贫重点村、温饱村项目建设

我县今年扶贫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80万元,涉及新庄乡八德村、通达乡白姑河村、文乐乡青龙村、永兴乡基度村、船房乡嘎苴村、龙洞乡田坪村等6个省级扶贫重点村,新庄乡新庄村制革厂、文乐乡松竹公寨、船房乡灰窝村岩脚等3个省级温饱村及通达乡丁王密达村、文乐乡青龙黑山、龙洞乡田坪二坪子、船房乡灰窝村小灰窝等4个市级温饱村,50户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在市扶贫办及市级挂钩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项目建设乡及村组群众的共同努力,以上6个重点村、3个省级温饱村、4个市级温饱村,50户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共完成农田坡改梯建设1件150亩;三面光沟渠11件26.7公里,人畜饮水工程3件19公里,水坝2件31米,水窖242个容水量0.73万立方米;沼气池210口,节柴灶152眼;通电工程6件架设10kv通电线路1件2.5公里,400v通电线路1件1.1公里,220v通电线路4件22公里,安装户表87户;通路工程建设4件17.5公里,建设公路桥梁3座;安居工程74户建筑面积6394平方米;科技示范种植脱毒洋芋、高产玉米、茶叶共1354亩,引进优质黑山羊24只,科技培训8600人次。通过项目实施,使6个村委会通了路,4个村委会通了电。

在全面完成省市下达扶贫任务的同时,我县在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按省市要求匹配项目建设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一年来,县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其中:重点村配套资金60万元),开展了永兴乡基度村冬坪完小,新庄乡八德村完小,通达乡白姑河村完小建设及新庄乡八德村白石岩,船房乡华荣村红岩子,文乐乡塘房村石德坪,新庄乡腊么村杨家坪等4个县级温饱村建设。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项目区通路难、通电难、住房难、燃料难及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所培育的脱毒洋芋、茶叶、苦良姜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增加了群众的收入,项目效益显著。

三、认真开展社会帮扶工作

年内,遵照县委、政府下发的华发〔2003〕14号文件,对单位挂钩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进行全面部署。32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分片督促指导、协调联系全县24个重点村,9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挂钩24个重点村中最贫困的98个自然村,挂钩单位党员干部全部在所挂钩的自然村中挑选最贫困的农户作为结对帮扶对象予以扶持。一年来,在市县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各挂钩单位及党员干部把挂钩结对帮扶工作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云岭先锋”工程实施等紧密结合,采取捐助资金、物资,引进技术、资金,扶持产业调整及发展等方式进村入户开展帮扶。据统计,各挂钩单位全年累计为挂钩点投入帮扶资金25.80万元,援助物资27万元,协调引进资金,修建学校5所,引进实用技术2项,发动干部职工捐资为10户危房户解决了住房困难,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12期,培训农民6796人。一年中,全县共有1634名党员干部与1750户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为农户提供了59.60万元资金和物资援助,切实解决了贫困农户生产和生活中的部分实际困难。

四、认真抓好“一对一”捐资助学工作

针对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辍学问题,真正体现“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的扶贫方针,县委、政府出台华办通〔2003〕88号《关于在全县开展“一对一”捐资帮扶贫困学生就学活动的通知》,认真组织宣传发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捐资助学活动。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下,全年我办累计接收到190家单位和部门5224名干部职工的捐款1018693.87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913人。使全县贫困学生基本上能维持正常的学习费用,使他们能安心就学。

五、加大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力度

一年来,我县加大小额信贷工作力度,召开了全乡镇小额信贷工作座谈会,县小额信贷

办人员与县农行相关人员组成清收小组,分赴各乡对小额信贷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参与组织欠款清收工作。各乡均建立和完善了小额信贷工作机构,明确了具体工作人员及相关职责。截止2005年12月,原投入在5个贫困乡1614户手中的279.14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累计已收回本金226.10万元,回收率达81。

回顾2005的扶贫工

作,成绩是显著的,扶贫点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使一部分困难,贫困群众彻底告别了贫穷,走上致富路。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下一年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华坪县扶贫办

二OO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

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 质量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而高素质的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本小组根据赴港研修班学习收获和平时研究生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对研究生管理干部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如何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素质培养,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研究生管理干部素质的内容

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肩负着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的使命,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掌握现代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知识。研究生管理工作者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日常工作具体而繁琐,具有政策性、原则性、常规性和变动性共存的特点。所以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要有忠于职守、不辞辛劳、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同时还要有宽让容人的豁达胸怀、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 ,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研究生有着完全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1.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独到的见解;2.掌握知识更丰富、更全面,开拓创新的意识强;3.生源组成复杂,如地区结构、年龄层次、专业知识结构等差异很大;4.自我支配时间多,自我空间大,集体观念相对淡薄,而自我意识较强;5.人员分布松散,学生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传统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形势。就管理理念而言,对研究生采取手把手、保姆式的管理在现实条件下是不切实际,也是不能奏效的。2l世纪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管理中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因此,管理者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观念变革和创新意识必不可少。正如香港理工大学麦伟明博士在讲座中所提到的,当今世界,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变革层出不穷,只有当学习的速度大于变革的速度时,才有可能在挑战中脱颖而出。因此,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更要强化自

身的学习,不断创新以求得发展。

1.学习能力。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教师和研究生,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会缺乏共同语言,无法开展工作,也就无法认识研究生教学规律,无法使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达到最优组合。因此,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管理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所在工作部门的性质、运作规律和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掌握与工作业务相关的专门知识,如管理学、研究生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等;要适应教学管理工作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个人知识,学习和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和国内外知名院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应用于实践。

2.管理能力。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和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是管理人员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对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作出科学的决策和安排。计划能力是指为了完成或实现某一时期的任务或目标预先拟定办法、措施或步骤的能力。研究生管理工作是由很多具体事务综合而成的,只有事先进行周密的计划,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组织能力是指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能够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力量组合起来,善于调动和运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做好工作的一种能力。指导能力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有及时提醒、指点、启发和指导方面的能力。协调能力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具有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调节和改善各部门及各教学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3.沟通和表达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是研究生管理工作者顺利进行教学协调活动、组织计划实施必不可少的工作本领。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和学校各职能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各项改革措施和规章制度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管理具体业务工作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只有具备较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才能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搞好教学管理工作。

4.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研究生管理工作者针对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做法、制度、观点、环节、机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寻求规律与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新观点和新措施的能力。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只有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

安排、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等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做到专业设置科学、教学安排合理。

5.开拓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创造新的方法,开创新的局面,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新成果的能力。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创新的理念指导研究生管理工作。要具有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开拓新途径,产生新思想的能力。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设计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方案,不断提出新的教学管理目标的能力;要经常对教学状况、学习状况、管理水平等开展调查研究。另外,决策与计划职能的实施,也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教学管理人员要重视调查研究过程中的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和管理,要善于发现典型,包括典型问题和典型经验,为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可行性计划与决策性建议。研究生管理工作本身即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勇于探索,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及水平,努力开创教学管理的新局面。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研究生管理工作本质上是服务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宗旨,也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研究生服务工作中,研究生管理干部要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

研究生管理工作者是学校、院系教学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服务员。教学管理人员上要服务于学校、院系领导,下要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经常与导师、研究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愿望,主动地为教师着想,为学生着想,及时反馈教学方面的信息,重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培养,把服务落实于每一项管理之中。做到以微笑服务、以热情、真诚的态度服务、以专业的知识技能服务、以及时的指导服务、以周密的安排服务、以公正客观的评价服务;通过良好的服务,最终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更多的是服务,并且服务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说,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为教师(导师)和研究生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转达学校和师生之间的相互要求或意见,保证从招生到研究生毕业有关的所有环节顺利进行。

二、研究生管理干部素质培养的途径

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在高等院校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高校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教学服务人员,同时也肩负着如何改变意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责任。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学也需要有一流的教学管理来支撑。教学管理不仅包含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靠各级组织的重视,切实做好干部的配备、培养;另一方面更需要靠干部自身的努力。随着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适应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1.领导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从制度、体制、经费、待遇和人员等方面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要从适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高度,选拔思想素质高、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突出、乐于奉献的优秀干部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

2.进一步加强激励制度。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经常感到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常常提心吊胆。尤为重要的是,与思政线的干部相比,在职称评定上,要求比他们高,竞争比他们激烈,评上的机会比他们少;在职务任免上,往更高一级的职位的任用上,升职的机会更少。以上情况尤其在学院研究生管理干部中特别突出。所以应建设一套适合研究生教育的激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管理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交流与培训。从学校内部而言,学院之间交流的机会太少,很多是在利用参加工作布置会议的间歇或平时电话联系中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零散、时间短。建议研究生院不定期的组织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专题会议或参加研究生院暑期工作会议,通过交流,吸取其它学院好的经验与做法,以提高管理水平。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取经的机会少之又少,尤其是对学院研究生管理干部而言,更是如此。这次到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是个好机会,通过学习和实地考察,近距离的感受了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从而开阔了思路和眼界,增加了见识,从中也找到了差距,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建议今后类似的学习活动能不定期的举行。

4.加强研究。研究生管理工作政策性强,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政策和理论学习的同时,要不断加强总结和思考,总结规律性并形成文字,运用于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中。学校设立了许多课题,其中就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尤其是研究生院组织的课题,牵涉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还有对研究生管理干部发表在一定级别上的文章,进行奖励。这些措施有力的推动了研究生管理干部加强研究的动力和热情。此外,还可通过调研的手段,有目标、有重点的对某一专题开展研究。总之,通过加强研究,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研究生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研究生管理干部素质的培养途径要依靠组织的重视与自身的努力。具体来说,要从制度、体制、经费、待遇和人员等方面真正落到实处。要完善利于研究生管理干部在职务升迁、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激励制度。要不定期的组织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和组织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活动,加强交流与培训。要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调研等方式加强理论研究,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研究生管理干部素质培养专题组

(执笔: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研究生科 张良)

2008年10月25日

第五篇:大力深化警务工作改革

大力深化警务工作改革

努力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警务运行新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和社会生活日趋开放活跃,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日益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而公安工作在观念意识、运行机制和队伍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与社会的发展、变革不相适应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制约着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必须及时调整警务战略,摆脱计划模式的束缚,使警务工作由过去的管理型、专业型转变到参与型、服务型上来,依靠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力量共同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2001年以来,在市公安局领导下,我局积极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对警务工作提出的挑战,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大力实施了“警务工作社会化”改革,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时代特征、市南特点、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警务运行新机制,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有了新的飞跃,确保了全区社会政治、治安局势的持续稳定。我局“警务工作社会化”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把警务工作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行业紧密联系,有机结合,使我们的警务工作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借助于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维护稳定,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减少危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一、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强化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公安工作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向前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层管理工作的形式、内容和对象都发生很大变化这一新情况,根据上级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总体部署,我局自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社区警务改革。

----打破“机关化”勤务模式,建立以社区民警轮班制为主体的新型勤务体系。为切实解决基层派出所勤务制度“机关化”倾向,增加对社会面的控制时间和控制能力,我局打破沿用多年的白天上班、晚上下班的机关化勤务模式,将原有的2至3个路段合并组建一个社区警务组,配备3名社区民警,实行每人工作24小时休息48小时的“轮班制”,使民警对社区治安的控制时间由以往的不足8小时增加到19个小时左右,每个社区都有民警全天候工作和巡逻,强化了对社区治安的控制能力,增强了群众安全感。

----明确社区民警职责和工作导向,建立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工作体系。规定社区民警要担负宣传发动群众、收集社会信息、组织安全防范、治安户籍管理、社区治安巡逻等九项职责,任务量化,责任到人。提出了社区警务的两个导向:第一是问题导向,就是要通过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社区中存在的治安问题,主动消除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第二是社区导向,就是要充分利用社区人力、物力资源,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吸引社区各方面力量参与维护社会治安.通过两个导向,指导社区民警把工作的注意力和着重点集中到立足社区、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上来,以改善每个社区的治安小环境来带动和促进整个全区治安大环境的好转。并开展了社区民警进学校、担任辖区中小学“校卫警官”的活动,优化了学校周边秩序,使警务工作更好地融入了社区之中。

----规范装备,建立具有“实战性、机动性”特点的新型社区民警装备配置。针对过去户籍民警下路段工作时不带任何装备,遇到违法犯罪和突发事件难以及时有效地处置这一问题,为社区民警统一配备了对讲机、警棍、手铐,夜间配备手电筒,使用警用自行车工

作巡逻,大大提高了民警的实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了对违法犯罪的震慑力。

社区警务改革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公安工作重心向社区的战略转移,使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基层社区警力比改革前增加了43%,“机关化”倾向得到根本扭转,使基层民警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真正走出了派出所、走进了社区、走到了人民群众当中,警民关系更加密切,管理防范、服务群众和提供线索打击犯罪的水平明显提高,使各项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增强了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的整体能力。2001年,我局共侦破现行刑事案件2062起,逮捕劳教犯罪嫌疑人729名,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73%和32.8%,破案及逮捕劳教总量均在全市名列第一。

我局社区警务改革对全市社区警务改革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市公安局于去年6月份在全市推广了我局的改革做法。市委副书记徐长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景瑞先后多次到我局调研和召开全市社区警务改革研讨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委书记张惠来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广市南区警务改革经验,重心下移,切实提高基层干警保一方平安的能力”。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新亭专门批示,要求全省各地认真学习借鉴我局的警务改革。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长崔子秋、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综治办主任陈冀平先后到我局视察调研,认为我局的警务改革具有开创性,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中央电视台也先后四次在新闻栏目中报导了我局警务改革的经验做法。

二、依托七个层面,辅以三个系统,积极探索建立“打、防、控”一体化治安防范网络针对当前社会治安日益突出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驾驭和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我局在社区警务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治安防范网络建设,以24小时社会面治安管理和防控为出发点,以易发案时间、区域、部位为控制重点,进一步整合警力资源,完善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由七个层面组成的立体化治安防范网络。

----第一层面是以“110”警车快速反应、区域巡逻、设点盘查为主的层面。进一步优化 “110”警车勤务机制,在不同时间段采取不同勤务方式,设立“110”堵截点15处,使“110”警车始终在重点时间、重点地段出现在重点位置上,提高打击和控制犯罪的针对性。

----第二层面是以社区民警为主的24小时社区治安防控层面。白天突出重点人口管理,加强暂住人口管理,及时收集掌握辖区内人口信息和各种治安信息,发动群众搞好防范。夜间检查指导单位和物业小区防范工作,清查租赁房屋和公共场所,加强易发案地段巡逻,及时抓获违法犯罪分子。

----第三层面是以社区保安为主的社会面治安巡逻层面。在民警的组织带领下,加强夜间治安复杂区域、易发案部位的巡逻守候和堵截盘查,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

----第四层面是以治保人员看楼护院和物业小区专职保安为主的居民住宅防范层面。在派出所的组织下,群防群治,加强居民区防范,预防和减少居民住宅被盗案件。----第五层面是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商业户加强自身防范为主的单位自防层面。加强对单位内部防范工作的检查指导,严格实行责任制,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检查,落实“三防”措施,提高单位自防能力。

----第六层面是以旅馆业、出租车等行业信息员及时提供可疑情况为主的查控流窜犯罪的层面。实行举报破案有奖,拓宽情报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

----第七层面是以安装报警器为主的技防层面。建立了具有防火、防盗、防劫等多种功能的技防报警系统,大力推行重点要害部位、内保单位、物业小区的技防建设,以高科技手段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加入我局“技防报警系统”的单位和居民已有1500余户。为确保治安防范网络的顺利运行,我局建立了警力布局、指挥调度、监督检查三大辅助系统,加强防范对策研究和综合信息分析,及时掌握治安动态,调整工作布局,使各个层面

之间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发挥最佳效能。去年以来通过防范网络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980余名,对于维护全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大力推行电子警务,优化运行机制,努力提升警务工作整体效能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转变公安机关行政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我局大力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推行以“高效、公开、快捷”为主要特征的电子政务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警务公开和公安机关行风建设,进一步树立起了高效、廉洁的现代公安队伍形象。

----开通“局长电子信箱”,畅通警民联系渠道。针对公安机关与群众之间言路不畅,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这一问题,于2000年10月在互联网上开通了以“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提供咨询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受理举报犯罪、接受社会监督”为主要功能的“局长电子信箱”,通过网络受理群众咨询求助、上访申诉和举报犯罪,进一步畅通言路,迅速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至今已收到邮件350余件(次),均给予了满意的答复和解决,使“局长电子信箱”成为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为民排忧解难的有效载体。----实行“网上审批”,简化公共场所治安审批程序。针对公安机关现行的治安审批程序繁琐、层次过多、效率不高等问题,将办理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由派出所、分局两级审批调整为分局一级审批,由过去的6道程序简化为2道,并在互联网上开通了“治安管理行业审批电子信箱”,群众可以随时发送电子邮件咨询办事程序或提出开办申请,只需到分局一次就可以办好全部手续,使审批周期大为缩短,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治安管理水平。----依托公安综合信息网,加快公安工作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利用公安三级局域网,开发建成了适合基层公安机关应用的综合信息系统,内部刑事立案、治安、户政业务审批全部实现了网上办理,节省了管理和运行成本,提高了警务工作效率。今年2月份,又在全区18个派出所全部实施了“微机接警”,在探索建立现代警务机制、加强公安工作正规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四、以人为本,大力推行等级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

针对市场经济下公安队伍在思想状况、心理需求、行为特点等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我局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创新队伍管理机制,自今年1月1日起实行了等级化管理,把队伍建设和警务工作的基本任务纳入等级化管理机制当中,推动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等级化管理的运作中,我们主要建立完善了四个方面的管理制度:一是工作记事制度,民警每天所从事的与警务工作有关的事项随时在专用记事本上做出详实记录。二是每日报告制度,民警在每日工作结束后,按照规定格式向单位领导书面报告当天工作情况。三是每周讲评制度,单位根据民警每日工作报告,对完成任务、遵守纪律、思想表现等情况每周讲评一次,形成书面讲评意见。四是每月等级评定制度,单位根据民警的工作情况和每周讲评意见每月对民警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等,年底总评,作为民警记功受奖、晋级晋职的主要依据,对于考评列后的民警实行追踪考评。派出所所长由局长办公会每季度评定等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通过实施等级化管理,将竞争、激励、监督、保障等管理机制引入到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中,解决了过去队伍管理“人治”模式带来的短期性、随意性等弊端,增进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公开化,实现了由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管理队伍向主要依靠制度管理队伍的转变,初步建立起一套规范高效的队伍管理长效机制,调动了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队伍管理运作有序、业务工作良性发展的良好局面。在2001年10月份召开的全市公务员考核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局就等级化管理进行了大会发言,2002

年4月份,我局关于等级化管理的经验做法在全市公安系统得到推广。(执笔人:华东辉)

下载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在2010年全国统计设计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李强 (2010年9月19日 西安) 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统计设计管理工作会议今......

    大力推进账户年检工作

    建行河北承德分行大力推进账户年检工作 2008年11月11日 13:27:59来源:河北金融网本网讯今年,建行河北承德分行在账户年检工作中实行组织推动、宣传发动、考核促动、服务拉动的......

    大力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继续推进AA级预算编制改革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继续推进**级预算编制改革在**月**日召开的****年度**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布置会上,****强调指出:要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

    遵义市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公推提名”改革纪实

    遵义市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公推提名”改 革纪实“如果我当选党委书记,我将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奋力把合马镇建设成为农业基础巩固、农村繁荣和谐、农民富裕文明的经济强镇!......

    大力推进巾帼志愿服务工作

    完善机制 大力推进巾帼志愿服务工作近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妇联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在深入推进妇女工作和妇女儿童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大力倡导巾帼志愿服务行动,使“奉......

    大力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建设

    近年来,随着集团公司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壮大,机械厂围绕企业发展这一重心,在人事人才工作上着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一、强化人事人......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 --苏颖 近日来,葛崾岘办事处动员一切力量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该办事处新农合筹资总额为451500元,截至9月底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