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西藏经济 农牧业发展 县域问题
[论文摘要]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经济增长模式,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既要加强对农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更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规划中的主导作用。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发展缓慢的西部边疆落后地区。研究和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缩小与发达地区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西藏现有72个县,其中包括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业县、边贸县等区域经济类型。县域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001年,全区总人口为253.7万人,县域人口为239.43 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94.4%;全区gdp138.73亿元,县域gdp为130.97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94.4%。全区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其中96%以上是县域工业增加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县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藏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5元上升到2001年的5300元左右,增长了14倍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75元升至2001年的1404元,增长了8倍多。纵向比较成绩显著,横向比较差距较大。1999年,全国2109个县中,gdp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9个,其中广州南海市gdp达到306亿元,江苏江阴市达到300亿元。gdp超过50亿元的县共有270个,西部地区有19个县,仅占总数7.3%;gdp超过20亿元的县东部沿海省市占71%。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等份分组,在竞争力最强组中,西部地区的县占5%,东部地区占80%,中部地区占15%;竞争力最弱的组中,西部地区的占81.7%。东部地区占4%,中部地区占14.3%。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亿元。西藏阿里地区7县财政收入总额仅为0.28亿元,那曲10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46亿元,昌都11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1亿元,山南12个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69亿元;日喀则18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76亿元,林芝7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4亿元,所有的县远远没有达到平均规模。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西藏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
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三)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
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发挥的效益并不理想。因此,各级政府应继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同时,加大后续的管理工作力度,实行管理工作法人制,使巨大的投入资金能发挥永久性的效益。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做好农用和草场的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加强农牧业科技开发利用,切实为农村(转载于: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集体和农牧民个人自筹为辅,每项投入都应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勘察设计工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投入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今后的投资方向应向其他地区转移,以促进西藏区农牧业经济的平衡、协调和全面发展。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社区环境
人口居住分散、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西藏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农村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小城镇建设,要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使之充分发挥农副产品集散地、同城市联系的桥梁和农村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带动农村社会经
济的发展。同时应在牧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特别是应引导牧民采取联户、集体等办法联合经营,合理进行社会分工,形成一定经营规模,鼓励游牧的牧民相对定居和集中居住。还应切实搞好牧区的村落建设,为牧民接受文化教育、医疗保障以及在牧区形成一定商品市场奠定基础。
(三)建立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
市场是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龙头,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首先应以乡、镇为中心,加快建立包括农畜产品买卖在内的商品市场,尽快使农牧民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实际收入,同时又可以就近购买到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彻底解决“买难卖难”的矛盾,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机制,使我区广大农村尽快融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根据我区农村种植业一年一收和畜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较小的特点,将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到第 二、三产业中寻找出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强乡镇企业发展战略,以民族手工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兴办农产品、畜产品、藏药材加工和销售企业,加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1]狄方耀,程志碧,罗华著.西藏经济学导论[m].西藏人民篇二: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7-21 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岳颂东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类成功实践入手,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西藏当前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由此宏观而又具体化地提出了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和进一步完善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78(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57(x)(2009)02-0081-10 2008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指示:要以全新的思路谋划西藏未来发展战略。西藏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就是说,西藏经济发展不仅要吸收全国改革开放的共性动力,而且更要发挥西藏经济的特性潜力,不断充实、丰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使西藏与全国一道在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获得了经济和人身的解放,成为西藏的真正主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藏发展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西藏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经济领域在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2007年猛增到342.19亿元,是1959年的196.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142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09元,后者是前者的15.3倍。详见图
1、图2。
图
1、图2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述评》。
1、西藏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放前西藏没有任何工业。解放以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迄今已经建成的工业产业有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30多个门类。到2007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600多家,工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71亿元。西藏已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较为知名的地区品牌。见图3。
2、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农牧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
旧西藏农牧业生产极端落后,广大农牧民极度贫穷。解放以后,国家投入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西藏基本实现粮、油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很大增长,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75元,到2007年已达到2788元。详见图4。
3、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工业、农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旧西藏闻
所未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实现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的通信网络。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三种产业结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值为16.17:28.22:55.61,出现“三二一”排序的良好态势。
旧西藏城镇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也不过3万多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至今西藏已有建制市2个,建制县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详见图5。
4、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财政赤字成为历史
西藏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拉动转变。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20年来增长最快记录,已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增长、旅游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1999年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42.19亿元,同时也结束了长达15年的财政赤字的历史,总财力达到345亿元。详见图6。
5、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融入7全国大市场
旧西藏没有任何现代公路和铁路,仅依靠“茶马古道”与外界通商,西藏与外界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上。解放后,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为骨架,形成总长近3万公里的公路网。但是由于公路运距长、成本高、运量小、速度慢,运量不大,竞争力不强,西藏一直未能融入全国大市场。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完全实现了西藏的全流通状态。市场经济是流通经济,只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大进大出,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使西藏根本挣脱自然经济的交通桎梏,才能使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青藏铁路的通车是西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标志和重要里程碑,其经济、政治、社会、国防的重大意义将日益获得显现。
6、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地方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对外开放使西藏与内地、与世界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西藏地方区域市场初步形成,与全国、世界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接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西藏开展经济合作。“世界第三极”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西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热线。总之,西藏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西藏当前经济的基本特征
制定适合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全面了解西藏的区情,准确深入地剖析西藏经济的基本特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特征,充分挖掘西藏独特的发展潜质,谋划出经济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西藏经济的新跨越。西藏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通过去粗取精,集约归纳,大致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篇三:浅论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浅论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新疆是农业大区,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农业是新疆基础和战略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发展农业,在满足自给的前提下,近些年来,外向型农业已成为自治区政府及农民的一个主题。发展外向型农业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疆出口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从2001年的1.94亿美元到2008年的8.18亿美元。
本文在对外向型农业的概念,特征以及作用进行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有利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思路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新疆向型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外向型农业的概述
外向型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外向型农业,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是一种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是指自治区的农业经济和世界经济相联系,并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的,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形成有效的农产品进出口体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广义的外向型农业包括两个层次,两个方面,两个层次就是国外市场和 外市场(作为一个国家来讲只有一个层次),两个方面就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外商投资的税收和境外投资利润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2 新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迅猛。外向型农业创汇在自治区对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出口地区不断扩大,出口品种不断增加,外向型农业领域不断扩大
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猛——近年来,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62家,固定资产总额近100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农业产业化国家、自治区、地(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66家,其中国家级23家,自治区级296家。319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573.5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16亿元,上缴税金14.5亿元,累计带动农户251万余户。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新疆已逐步形成以天山面粉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粮油加工产业,以新疆泰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棉花加工产业,以中粮新疆屯河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产业,以伊犁巴口香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业。目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91家,同比增长12%;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21.5万余人,增长5.7%。
依靠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建立质控体系,新疆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名牌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全区94家企业的13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55家企业的10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5家企业的77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4家企业的292个产品通过qs认证。通过haccp体系认证的企业82家,i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174家。品牌战略稳步推进,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现有中国名牌11个,新疆名牌58个,中国驰名商标19个,新疆著名商标47个。
去年,新疆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约2898万亩,牲畜饲养量401万头,禽类饲养量1237万只,养殖水面20万亩。建成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46个。目前已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22个,面积84.7万亩,累计达到40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基地认定和基地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7.7%、33.3%和26.2%。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新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坚持发
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有力地支撑了新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势头。近年来,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8.9%的幅度递增,主要是凭借着发展新疆特色农业拉动的.近年来,人民坚持“稳定面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以高产优质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针,进一步调整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大优质棉产业带,生产了全区85%以上的棉花。长绒棉、彩色棉也已形成一定规模,有机棉开始发展。棉花在全区农民收入中占25%的比重,主产区农民棉花收入占到其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2005年,全区棉花面积达到1747万亩,总产达18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单产、总产、调出量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2006年棉花种植面积已突破1800万亩。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们坚持粮食区内平衡、自给有余的原则,重点在北疆和南疆阿克苏地区,建设优质商品粮产业带,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确保了粮食安全。2005年,自治区粮食面积达到2204万亩,粮食总产达876万吨,连续1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0多万吨,人均占有粮食在450公斤以上。
把特色林果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以南疆环塔里木地区为重点,以建设15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为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努力把林果业发展成为继棉花之后又一个支柱产业。全区特色林果总面积今年已达到1200多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已有900多万亩。特色果品的加工转化开始起步,干鲜果品、加工品出口量逐年增加。特色林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在主产区的一些县乡,林果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畜牧业特色优势地位。优势突出的优质牛奶、牛羊肉和细羊毛三大畜牧业主导产品,80%是在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和伊犁河谷三大产业带集中规模生产的。特别是以天山北坡为重点的牛奶产业带,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3000多吨,乳品年加工能力可达80万吨以上;优质肉羊年出栏3000多万只,优质细毛羊发展到1000多万只、绒山羊发展到660多万只。2005年,全区肉类、奶类和细羊毛总产量分别达到141万吨、152万吨和9.7万吨,畜牧业收入在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都超过了50%。
促进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扩大规模。加工番茄、甜菜、红花、哈密瓜、啤酒花、亚麻、枸杞、沙生麻黄、甘草、肉苁蓉等已经成为特色农业开发和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其中,番茄加工品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0%以上,出口占国际贸易量的1/4;甜菜制糖成为北方最大的生产基地;啤酒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设施农业迅速发展,温室大棚面积达40多万亩,小特色作物面积继续
二、发展新疆外向型农业的综合优势分析 2.1 区位条件优势 2.1.1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与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8个国家毗邻,国界线5400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拥有邻国最多的省区。目前,新疆拥有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是中国拥有口岸最多的省份。新疆的阿拉山口是中国到欧洲的新欧亚大陆桥的中专,其距离其距离比经由西伯利亚路桥通道节省2000多公里路。从地理上看,新疆不但与中亚国家相连,而且与欧洲,北美与西亚,北非的距离也是中国省区中最近的。新疆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可以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中降低成本,对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2.1.2 交通比较发达。
新疆得天独厚的区位是它拥有了较发达的交通条件。新疆处在国内,国际两个13亿人口大市场的结合部,是我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开拓中,西,南亚和欧洲市场的前沿阵地。新疆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和空中走廊。亚欧第二大陆桥,已达到1χ10t的年运输能力,铁路货运实施一票通关直达莫斯科和欧洲等地。从对中,外铁路海运线的计算,乌鲁木齐由新亚欧大陆桥到莫斯科,汉堡伦敦的距离比北京,上海,广州分别近3340km,4100km,4680km。乌鲁木齐通过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吉木乃等口岸运输蔬菜,水果及畜产品运输成本低,运距短,能保证果蔬新鲜快速直达周边农产品市场。对内有兰心铁路,连霍高速,312国道,新青公路,民航十几条航线与祖国内地相连。新疆具有其他省无法替代的地缘优势,十分有利于新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
2.2 资源优势
2.2.1 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区域间气候差异明显,水,土,光,热生物物种等自然资源丰富。2011年,新疆有耕地(总资源)00000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00公顷。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山和两盆的周围有大量的优良牧场,牧地面积为5.13×10m,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居全国第三。水资源占全国3%。地下水可采量2.51×10 m ,冰川储量占全国的50%,为新疆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水资源,并与夏季光热集中的特点形成了水热同季的明显优势。
新疆是我国日照度最多的省区之一,光照时间长,太阳年辐射总量在全国排第二,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一些地方还有丰富地热资源,可以用来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
新疆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独特,发展潜力较大。新疆地方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耐粗饲料等优良特性。新疆是多种果树的起源中心,果树资源丰富。2.2.2 特色资源优势。
新疆特色农产品有能力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导产业。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2007年,新疆果树种植面积超过86.7万公顷,产品总产量突破45万吨,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新疆的果品目前已畅销世界接近60个国家,具有出口竞争优势。
第二篇:农牧业经济发展调研分析
近日,对我镇农牧业工作进行了调研,现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阐述如下:
一、我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政府所在地以北约92.5公里处,南与**镇相邻,西与**、**屯接壤,北与**镇相连,东与**办事处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万亩,草牧场面积24万亩,林地面积273845.89公顷,牲畜总头数11万多头(只)。全镇辖6个嘎查、一个社区,23个自然艾里,总户数1966户,总人口7886人,是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乡镇。
二、我镇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依托畜牧业资源优势,农牧产业化得到稳步发展。畜牧业是我镇的主导产业。几年来,我镇切实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畜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全镇永久性标准化接羔场达到104个,舍饲半舍饲棚圈230处,网围栏40处近4.8万亩,牲畜总头数达到10万头(只)。在此基础上,我们凭借资源优势上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肉类精深加工企业2个,依托工业化的拉动和专业化的生产,切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经营,目前企业生产效益、经济效益良好,草原羔羊肉生态品牌初显,特色农畜产品优势日益突出。
(二)以奶站为中心,带动全镇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全镇奶业健康持续发展,我镇已建成两处奶站,全镇奶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奶牛头数由最初的224头增加到现在的660头,奶牛业发展态势喜人,奶牛业为的发展为全镇农牧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我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农业和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效
几年来,镇政府注重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镇累计新打井675眼,全面实施人人3亩水浇地建设,提高了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构筑了粮、经、草三元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全镇实现了种子良种化,为农业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林业生产上,坚持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封造结合、以封为主,组织实施绿化工程,权利抓好天然林保护,以恢复植被为目标,积极防沙治沙,加大了退耕还林的工作力度。到去年初,全镇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6150亩,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四)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稳步发展
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我镇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促进我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去年8月份,我镇党政班子成员深入辽宁、黑龙江等地的五味子种植基地实地考察。通过考察,详细了解了五味子的栽培技术、种植环境、适应温度、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等总体情况,深感这一致富项目很适合在我地区推广发展。五味子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果树,长达6—8米。果实既是我国常用名贵药材,又是加工果酒和果汁饮料的原料,目前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尤其五味子还适合25度以上坡耕地还林间作,是当前农村调整产业结构首选的致富项目。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镇推广种植五味子药材致富项目。目前,已在**镇所在地建一处150亩的五味子示范基地,示范种植成功后,将在全镇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这一举措不但可以显著提高特色种植户的经济收入,而且为我镇生态种植、特色种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特色养殖业方面,乌兰毛都嘎查投资120万元,以一家一户的农牧户为主,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项目,经济效益良好,为下一步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镇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镇在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应尽快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畜牧业发展不平衡。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低,草畜矛盾日趋激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牲畜改良力度不够。在畜牧业生产上,一些牧业户仍沿袭传统的放养模式,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我镇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基本建立,但距真正的“龙头”要求相去甚远,不仅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近,而且运作中还存在体制、技术、市场、资金、厂地等问题,因此,对农牧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广大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我镇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上下左右联结配套的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影响了实用科学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另外,广大农牧民由于受多年来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于老一套生产方式,对科技投入的风险性估计过高,影响了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而且,
第三篇:西藏交通与西藏经济发展
西藏交通与西藏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西藏的发的作用,西藏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交通密不可分。西藏的和谐发展有赖于交通通达的保障,交通de 发展则有赖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交通的均衡发展,人与资源的匹配需要交通的输送沟通,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交通的纽带联络。西藏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西藏交通均衡发展的目标,西藏交通迅速发展的历史就是西藏和谐。社会发展的历史。交通运输业是西藏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它与西藏经济和其他产业相互依存。而西藏交通主要以公路为骨架,形成公路交通网。
关键词:交通、交通运输业、公路、经济、交通结构、铁路、1西藏交通发展现状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一直落后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西藏全局的交通闭塞。但在很多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不足,技术水平低,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了西藏交通的发展,解决西藏交通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西藏交通以滇藏﹑青藏﹑川藏﹑新藏等主要公路为骨架,拉萨与各地市县乡公路为基础,形成公路交通网。其中国道有5条,总长5613公里,区道15条,总长6206公里,县道40条,总长6749公里,乡道327条,总长2万公里,专用公路72条,总长2790公里。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全线试运行,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航空与管道运输为辅的现代运输新格局,综合交通干线大骨架已逐步形成,对促进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有了重要作用[1]。
虽然西藏主要地市公路网形成了,但公路的准较低。首先,西藏的公路密度是全国最低的,每100平方公里才有2公里,而且外路占了总里程的53﹪以上,2级公路主要在所谓的“高原高速公路”青藏公路线上。而公路担负着西藏的94﹪货运量以及84﹪的客运量,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太恶劣,青藏路线上的冻土,川藏线上的泥石流,雪崩问题没有借鉴的经验,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要抓住技术创新工作。目前,西藏的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公路养费则主要来自区征收的养路费和地方财政补贴,西藏的财政主要还是由国家补贴,来源很单一,自主发展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藏交通的发展。
2交通结构
交通结构的实质是指在整个交通系统内安排好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满足社会的交通需求。在各个区域中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历史背景,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形成路种运输方式的不同,运量比重不一,技术装备水平与构成特点的不同类型的交通结构。因此,西藏的交通结构由西藏的区情决定的。
西藏地广人稀﹑地形复杂﹑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因其特殊的性质,它的结构与其他地区由很大的不同。地理气候因素度西藏的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西藏交通建设特别试铁路建设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首先是高原冻土。西藏地高天寒,是我国最广大的冻土分布区之一,冻土区给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多年冻土区地下1—4米的季节融冰层[3]。冬冻夏融产生不均匀的冻胀融沉作用,导致地面下沉,地基变形,给施工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多的危害,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高原交通建设的技术性要求高,有很多技术难关还未能突破,特别是铁路,管道建设面临着冻土,碱地﹑戈壁﹑泥石流﹑地震﹑高寒气候等的威胁。因此,在自然地理﹑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限制下,西藏交通结构受到了制约,形式比较单一。
西藏的交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要使西藏交通更好的发展,要形成适合西藏交通发展的制度安排。现阶段西藏运输网络总量不足﹑结构矛盾突出﹑水平低下﹑运输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交通结构。
3交通的影响因素
3.1区域性影响
落后的产业结构对交通的引导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通的发展。这是因为西藏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差异很大,长期以来处于消息闭塞的封闭状态,农村地域的加工工业主要是对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和家庭作坊制生产。生产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含量少﹑原料浪费严重﹑产品的消费范围小,根本上行不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没有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和影响,这种情况反向削弱了对交通的发展需求。从另一方面讲,随着交通业的发展,西藏落后区域与外界的交往条件开始改变,加上各个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一些生产性企业和生产技术流向这些区域,开始出现了生产的多元化,促进了西藏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
矿产资源﹑能源及原料的开发,农业资源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西藏的交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西藏地处边陲,拥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加强国际通道建设,有利于沟通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西藏地理环境的优势,是西藏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形成大开发﹑大流通﹑大发展的格局。在西藏交通方面,由于地域﹑人文的各种影响,是政府大力发展交通,为西藏的交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2生态的影响
虽然西藏的交通尚欠发达,车辆运营量也未能达到全国平常规模,但随其交通发展,机动车的增加,使西藏环境遭到破坏。西藏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从所周知,西藏由于没有的大规模发展,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破坏最小,但
西藏的生态环境和脆弱,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全国生态环境以及水土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在发展西藏的交通建设时必须考虑西藏的环境问题,以至于环境问题也制约了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的野生珍宝动物很多,公路的大量修建会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使物种减少,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因此,发展交通的同时,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破坏减到最小。而青藏铁路是西藏交通的枢纽,青藏铁路的建设,不仅使西藏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而且使青藏沿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生态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西藏交通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政府部门必须做出最好的发展方针,使交通给西藏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破坏减到最小。
4西藏交通对经济的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枢纽,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交通的城市是闭塞的城市,就得不到外部的信息,以及资金不能够很好的流通。面对这些严重的经济问题,必需先解决交通问题,得到城市与外部的物资交流。
交通运输的条件直接影响到运输到的费用,以致影响到物品的价格,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离开交通,很多经济活动形成了不连续的孤立存在事物,无法延续进行,而西藏交通作为西藏区域的内部条件,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自然和人文条件,直接影响了西藏的交通发展。由于西藏交通的落后,使之与内地的物资交流困难,货物费用的昂贵,更加影响了物品的价格。
作为经济系统与外部交流的主要途径,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正向演化。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有利于区域交通保持可持续
发展的势头,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与社会俩大类,能源﹑土地﹑原材料﹑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等。它们的承载能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并与交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作用机制,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把交通的建设对环境生态的危害影响降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能够容许与消解的最合适程度。由于交通的特殊性质,它的发展受到政府行为的干预,合理的政府行为将促进交通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协调过程,反之,交通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实质的综合问题,区域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它的过程是一致的即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合理制定区域和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区域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正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容。
由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周期长,系统的效益有特多种交通方式的配合,以及线路网络与设施的逐步完善,明显表明交通的发展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表现为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和制约。因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交通发展最好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面,应有适度的超前,有一定的运输和动力储存,不能总是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后面。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牵引作用,真正体现区域经济和交通发展的协调关系。
目前,西藏交通发展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总量不足,公路密度小﹑乡镇村通达程度低,为全国最低水平,路不够完善﹑节点联通性差﹑技术水平低。西藏是全国唯一无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省份,西藏交通仍然处于交通滞后阶段,对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巩固国防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制约仍然十分突出。而青藏铁路的开通,为西藏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促进西藏与区内的开放和交流。经管如此,西藏的交通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做出合理的规划,来发展西藏的交通。
参考文献:
【1】和宗刚:《谐社会框架下西藏交通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8年 57页
【2】孙勇主编:《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年 182页
【3】《从“调优”看西藏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西藏日报》 2003﹑11.2
第四篇:西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
西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605亿元)
2012年02月01日 08:45 来源:西藏日报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2011年西藏自治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5亿元,增长12.6%,税收突破95亿元,增长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7亿元,增长49.2%。
2011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03月30日 17: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
2012年3月15日
(点击查阅更多2011年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沉着应对复杂的维稳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应对和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我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GDP)60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3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09.54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321.94亿元,增长1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77元,增长11.3%。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2.3%、34.6%、53.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1个百分点。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城市上涨5.2%,农村上涨4.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3%,消费品价格上涨5.2%。从居民消费价格构成大类看,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比上年上涨9.1%、2.7%、2.8%、1.9%、2.8%、2.2%、0.7%和6.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3%。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193.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93万人,增长8.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二、农牧业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40.6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59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18.4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5%;小麦面积37.60千公顷,增加0.54千公顷;油菜籽面积23.92千公顷,与上年同期持平;蔬菜面积21.58千公顷,增加0.25千公顷。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93.73万吨,比上年增长2.7%;油菜籽6.33万吨,增长9.1%;蔬菜60.07万吨,增长3.4%。年末牲畜存栏总数2185万头(只、匹),比上年末减少136万头(只、匹)。其中:牛645万头,减少9万头;羊1459万只,减少120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27.67万吨,比上年增长5.2%;奶类产量31.35万吨,增长3.5%。
(责任编辑:耿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16.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41亿元,增长20.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31.1%;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0.84亿元,增长21.9%;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8.35亿元,增长11.4%;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增加值0.07亿元,增长77.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2.15亿元,增长2.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增长48.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78亿元,下降35.2%;集体企业实现利润0.34亿元,增长40.0%;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0.86亿元,增长27.1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水泥产量234.91万吨,比上年增长7.2%;发电量23.38亿千瓦时,增长11.2%;啤酒18.17万吨,增长36.3%;中成药(藏医药)1436吨,增长17.4%;自来水12804万吨,增长5.4%;瓶(罐)装饮用水9.04万吨,增长7.5%;铬矿石11.49万吨,增长6.7%;铜金属含量1.18万吨,增长1.1倍;铅金属含量2.66万吨;增长26.5%;锌金属含量2.14万吨,增长9.6%。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4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民间投资126.79亿元,增长7.4%。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第二产业150.69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367.91亿元,增长20.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0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集体经济完成投资4.73亿元,增长56.1%;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完成投资77.31亿元,增长35.6%;个体经济完成投资21.57亿元,增长3.0%。按城乡分:城镇完成投资48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农村完成投资68.43亿元,增长18.3%。在农村投资中:农户投资29.91亿元,增长49.6%;农村集体投资2.18亿元,下降27.2%。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完成20.23亿元,增长10.7%;采矿业投资完成13.88亿元,下降22.9%;制造业投资完成33.61亿元,下降3.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完成61.49亿元,增长11.6%;建筑业投资完成32.09亿元,增长4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完成143.60亿元,增长30.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完成6.13亿元,下降37.3%;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完成3.50亿元,下降44.9%;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完成13.03亿元,下降11.1%;金融业投资完成0.58亿元,下降25.4%;房地产业投资完成17.79亿元,增长5.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完成1.86亿元,增长2.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完成1.22亿元,增长29.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完成44.38亿元,增长87.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完成1.44亿元,增长108.5%;教育投资完成18.82亿元,增长65.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完成7.49亿元,增长119.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完成11.47亿元,增长7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完成43.10亿元,增长6.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13亿元,比上年下降42.7%。房地产开发施工房屋面积48.7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5.2%;竣工房屋面积21.69万平方米,增长78.1%;商品房销售面积19.36万平方米,下降0.1%。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9亿元,增长1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0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84.27亿元,增长17.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4.73亿元,增长25.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增长较快的有: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6.8%,化妆品类增长28.0%,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78.7%,通讯器材类增长80.6%,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1.1%。
六、对外贸易
全年进出口总额1358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5%。其中:出口总额118310万美元,增长53.4%;进口总额17551万美元,增长1.7倍。
在进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930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6.0%,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8.5%。其中:出口92420万美元,增长86.0%;进口613万美元,增长1.1倍。
全年对亚洲进出口1012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0%;对欧洲进出口23988万美元,增长1.1倍;对北美洲进出口8856万美元,增长62.5%;对大洋洲进出口478万美元,增长65.0%。
全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7534.9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459.59万美元,全年审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货运总量1044万吨,比上年增长6.2%。其中:公路运输完成979万吨,增长2.8%;铁路运输完成48.63万吨,增长62.5%;航空运输完成1.21万吨,下降17.7%;管道运输完成14.90万吨,增长14.6%。全年客运总量3938万人次,下降52.6%,其中:公路运输完成3659万人次,下降54.6%;铁路运输完成95.86万人次,增长8.7%;航空运输完成183.14万人次,增长18.9%。
年末公路总通车里程63108公里,比上年增加4859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总里程8723公里。
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5.7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5.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7亿元,增长10.0%;电信业务总量25.67亿元,增长16.5%。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42.8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0.5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26万门,总容量达225万门。新增移动电话用户38.79万户,年末达到196.4万户。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36.9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5.4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1.7部/百人。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69.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842.68万人次,增长27.2%;接待入境旅游者27.08万人次,增长18.6%。旅游总收入97.06亿元,增长35.9%;旅游外汇收入12963万美元,增长25.1%。
(责任编辑:耿敏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4.53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4.76亿元,增长49.4%。
全年财政总支出773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7.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58亿元,增长37.6%。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2.09亿元,增长63.2%;教育支出77.43亿元,增长27.4%;医疗卫生支出34.75亿元,增长8.5%;环保支出15.89亿元,增长35.0%。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2.50亿元,比年初增长28.2%。其中:单位存款1151.98亿元,增长30.1%,个人存款319.27亿元,增长19.3%。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09.05亿元,比年初增长35.5%。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38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0%;人寿险保费收入0.78亿元,增长81.9%;意外险保费收入0.42亿元,增长35.5%;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3.68亿元,增长16.0%;健康险保费收入0.65亿元,增长2.1倍。全年共支付各类赔款3.10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九、教育、科学技术
全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6所,年内招生9836人,其中:研究生317人,普通本专科9519人;在校生33198人,其中:研究生824人,普通本专科32374人;毕业生8354人,其中:研究生195人,普通本专科8159人。中等职业学校6所,招生5286人,在校生19446人,毕业生8625人;中学123所,其中:高级中学22所,完全中学8所,初级中学93所。高中招生16720人,在校生44676人,毕业生13165人;初中招生44567人,在校生136371人,毕业生44370人;小学860所,招生49536人,在校生294725人,毕业生48319人;特殊学校招生27人,在校生246人。年末幼儿园在园幼儿41751人,比上年增加18337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11年西藏气象系统共有127个自动气象台站,其中:有人值守气象台站39个,无人值守气象台站88个。天气雷达站6个,其中:多普勒雷达站4个,数字化雷达站2个。地震监测台站(点)共20个,其中试运行2个。水文监测站35个,水位监测站5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文化机构394个,其中,艺术事业67个,群众文化事业323个。公共图书馆4个,群众艺术馆8个,其他文化事业2个。年末全区共有电视台5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1.67%和92.8%。出版报纸15411万印张,各类杂志1701千册,图书1563万册。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37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8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治机构)8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7个。实有病床床位946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192张。卫生技术人员10797人,其中:执业医师4175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3.18张和3.56人。
年末全区共有健身路径器材581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8个(每个工程包括:24个篮球场和24个乒乓球台)。我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种体育竞技比赛中共取得金牌3枚、银牌8枚、铜牌3枚,在登山及攀岩比赛中获得2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组织群众体育活动502次,参加活动总人数达232万人次。本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443人,其中:一级体育指导员53人;二级体育指导员143人;三级体育指导员247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42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6029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96元,比上年增长8.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04元,增长18.5%。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年末已有33.87万户、174.27万农牧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61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61平方米。
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1.2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1.0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1.8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6.06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居民)43.67万人。
全区城镇居民共有42881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救助金11222.5万元。农村居民有23万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救助金18067.66万元。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共有80个,公办儿童福利院10所,民办儿童福利院5所,集中收养1043人;供养五保户15247人,其中孤残儿童3400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3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1.03亿元。
十二、矿产资源、安全生产
2011全年新发现矿产20处,重点评价15处具有开发价值的矿床。有(铜、钼、铅、锌、钨、金、银、铬铁矿、盐湖钾矿等)9种矿新增储量,实施地质勘探项目300项,完成了钻探实物工作量18万米;全年地质勘查工作总投入约9亿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207起,比上年上升15.3%;死亡337人,下降22.4%;直接财产损失922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58,下降34.8%;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2,下降65.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2.6,下降26.7%。
注: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西藏统计年鉴—2012》为准。
2、对外贸易、交通、邮电、旅游、财政、金融、保险、教育、科技、气象、环保、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和保障、资源、安全生产方面的数据均由自治区有关部门提供。
3、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第五篇: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新实践
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新实践
——子斌机构新疆塔城地区农牧业投资发展
一、塔城地区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塔城地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我国第二大草原库鲁斯台大草原腹地,是农牧业为主的地区,现有耕地面积32万公顷,实际播种面积2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600万公顷,林地面积23.5万公顷。塔城、额敏、托里、和布克赛尔、裕民五县(市)农业生产以粮食、油料作物为主,乌苏市、沙湾县农业生产以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是我区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拥有56个畜禽品种,其中新疆褐牛、绒山羊、巴什拜羊、新疆细毛羊、塔城飞鹅是我区的优势和特色品种,也是我区畜牧业的主体。随着我区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牛业在畜牧业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中,把养牛业摆在重中之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我区养牛业发展。全区已逐步形成以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三大品种区域布局为主的发展方向。
(二)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近年塔城养牛业发展步伐加快,但总体来看,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小规模大群体式的粗放经营发展的状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理念有待加强。当地农牧民对现代农牧业知识学习不够,有抓传统农牧业的思维定势,用现代农牧业谋划发展的理念还未形成,面对新时期新的发展机遇,思想转变不够;部分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还存在着“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和市场意识不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体意识有待提高。
2.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虽然在乌苏、沙湾等县市出现了以土地置换、反租倒包、专业合作社经营等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全区大部分农户的土地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总体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标准化生产和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本上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3.养牛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与现代养牛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持续技术和资金扶持,抵御市场风险力差。
4.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区内牛肉、乳等畜产品初级加工落后,现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无明显品牌优势,难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先进地州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需努力推动养牛业良种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
5.农牧业经济产业化层次低,没有出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有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短,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输出,没有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大多仍处于“小弱单散”的起步阶段,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小,农产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在全疆的农产品名牌产品中占比少,绿色、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经济优势。
6.农牧科技应用水平低。现有技术人员少,培训不够,服务技能低;基层服务设施不健全,技术服务激励机制不够,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不高,农作物单产品质与先进地州和周边团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代农牧业科技整体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二、塔城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历史机遇
(一)发展的优势
1.农业资源量大。塔城地区共有可耕地1236万亩,人均近20亩,人均占有耕地量位列自治区第一。
2.畜牧业资源丰富。全区拥有天然草场1.05亿亩,可利用草场8580万亩,牧民人均草场千亩以上。
3.无污染的绿色环境。塔城地处边境,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自然环境优美,是全国首批核定、面积最大的绿色农业示范区。
4.小麦、番茄、棉花等传统优势农产品质优,红花、黑加仑、酸梅、巴什拜羊、塔城飞鹅等特色农产品全疆闻名,具备发展有机、绿色和特色农业的优势。
5.地缘、区位优势突出。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和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是新疆离城市最近、四季通畅的陆路口岸,开拓中亚和俄罗斯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区内与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等城市和兵团4个师交融,发展外向型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二)历史机遇
1.国家“十二五规划”继续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
2.国家政策稳定持续,塔城地处西北边陲政治稳定,民风朴实,人民勤劳,自然条件优越,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强烈,改革发展有强劲的动力。
3.2013年中央一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顺利实施,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为农企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三、子斌机构在塔城对农牧业的投资及发展
为了响应国家重点发展边疆畜牧业的号召,支援边疆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让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回馈塔城人民,在塔城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经过论证和调研,子斌机构于2012年6月份已在塔城注册公司-瑞塔畜牧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现代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
瑞塔畜牧以新疆褐牛培育,繁殖,育肥为龙头,以绿色饲草料加工、畜牧产品研制开发以及生物工程、草原生态建设为主要产业。
瑞塔畜牧公司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引进外来技术和管理经验,生态循环项目将饲草饲料、畜禽养殖、沼气工程等项目结合在一起,实现园区内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构建一条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示范推广“草(秸秆)/种植业(秸秆)→牛→粪便→沼气池(沼气、沼液、沼渣)→牛/种植业,牛/种植业→蔬菜/粮食/牛肉→用户→粪便餐厨垃圾→沼气池→牛/种植业”循环养殖模式。
(一)发展模式
土地集中经营、集约经营是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前提,也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基础。公司为持续健康有力的发展,在经营模式上也积极探索出了新的发展之路,即以公司为依托,因地制宜,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土地互换、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势的“土地流转”,对当地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促使种植户将分散的土地、草场集中整合,不断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促进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企农利益联结新机制,有力支撑当地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国家、自治区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建设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引领推进农牧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肉牛传统养殖和现代科学养殖的交流,为养牛专业户提供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项服务,形成新型的农牧民经营合作社,充分利用塔城地缘优势打好“绿色”牌,统一包装对外宣传,打出品牌,形成规模,推动地区养牛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让当地农牧民得到可以流动的资金和现代的养殖技术,极大地引领养殖业的经营技术革命,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
(二)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 1.肉牛养殖项目
公司响应国家养殖扶持政策,以塔城地区养殖115工程为契机,拟在硬件上借助塔城市的资源优势搭建高标准的产业平台,在软件上引用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西北民族大学畜牧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联合在塔城设立产学研基地,致力于新疆褐牛的繁育和品种改良。公司现有标准化育肥牛舍12栋,总面积为4686.16平方米,砖混结构,每个牛舍面积平均390.5平方米,可养殖70-80头牛,12个牛舍可养殖800-1000头牛。按新疆养殖育肥的基本期限4个月计算,年可出栏三批,计2400-3000头牛,年产值达2000万元,利润约为300万元。另拟建十个养殖小区,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出栏育肥牛1.2万头,届时利润将相当可观。引进先进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经验,对本地员工严格培训学习,技术过关方可操作,强化科学繁育、科学饲养和护理环节,尊重新疆褐牛的生长规律,严格操作规范。着力实施“肉牛繁育、疫病防疫、饲料营养、人才培养、标准化服务和市场服务”六大体系。公司将实行电子标签追溯制度,通过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育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从养殖到餐桌上的全程信息化
管理,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优势,通过规模化养殖合作社连锁管理模式打造新疆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品质决定市场,市场决定销路,销路决定出路”。由于新疆褐牛适应性强、肉质细、品质优等特点,附加值高,利润比较可观,销路宽广,是当今市场紧缺和首选肉质产品,便于打开品牌市场,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第一销路为山东市场。山东是我国经济强省,但就青岛市每天消费约80-120吨牛肉,大约为19.89万头左右,每头牛单价交易额在万元以上,市场广阔,公司将育肥后的牛以分割、精包装的方式可进入高端市场,年可销售20万头牛以上,利润可观,前景广阔。第二销路为本地市场。塔城市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锤,是塔城地委、行署所在地。全市总人口17万,有汉、哈、回、维吾尔、达斡尔、俄罗斯等25个民族组成。全市辖5乡1镇4场,146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1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牧民社区,辖区总面积4356.6平方公里,年活畜市场的需求量约为25万头左右。另外如走出塔城市近可销往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中可销往边邻阿尔泰市、克拉玛伊市、奎屯市、乌苏等市场,远到乌市以及周边城市,市场需求量大,销路广阔。凭借其地缘优势和人力管理优势,瑞塔畜牧完全有能力引领当地当地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为瑞塔现代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一环。
2.饲草种植及深加工项目
塔城地区地区6个农场现有耕地面积29.63万亩,22个牧场现有耕地面积56.23万亩,草场2834万亩,塔城市自然条件十分优势,农牧业资源比较丰富,全市耕地面积125万亩,其中种植小麦51万亩,玉米32万亩;共有草地358.5万亩,其中苜蓿种植12.6万亩。
为着力解决当地饲草种植、加工、存储、运输的一列问题,公司实施饲草种植及对动物饲养极富有影响的苜蓿草(植物蛋白含量高达20%)深加工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种植、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增加苜蓿种植户的生产效益;有利于解决当地畜禽养殖的饲料供应和生产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有力地促进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为冬季饲草的储存和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项目生产和建设总占地400亩,配套苜蓿草地6万亩,有两条每小时总加工能力10吨饲草料加工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160吨,年生产苜蓿压块5万吨,建设及设备总投资
331500万元。由40*60*30cm的大草困压缩成3*3.2*8 cm的草块产品,极大地减少的饲草占地空间,为冬季存贮和运输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为养牛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料来源。
该项目两条饲草料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是采用拥有600年历史国际一流的瑞士布勒生产线),总投资1500万元,设备用地1500平方米,建设用地14000平方米,项目建设施工期1年,年生产全价饲料27000吨,年生产苜蓿压块5万吨,饲草加工厂建设完毕投产可以解决60人就业,年产值达5400万,利税达1080万。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种植、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增加苜蓿种植户的生产效益;有利于解决当地畜禽养殖的饲料供应和生产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同时可以促进塔城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为瑞塔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的草料的保障。3.沼气生产项目
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的要求,瑞塔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的沼气生产工艺(预处理+CSTR高温发酵+沼气净化+沼气压缩),由丹麦NIRA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由国内拥有甲级设计资质的知名沼气设计公司——青岛天人环境有限公司负责全程设计;由国内沼气设备最大供应商(山东明硕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变废为宝,创造清洁生产新模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在考察国内外先进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于2012年6月份决定瑞塔日产2万立方沼气项目进行立项。
瑞塔日产2万立方沼气项目位于塔额盆地腹地塔额公路二十一公里处,占地35亩,统一规划,分两期建设,一期是日产5000立方米,二期是日产1.5万立方米。一期投资1500万元,二期投资4500万元,总投资6000万元。一期项目主要用来对当地902户居民家庭使用(取暖、发电、照明、做饭等),二期项目主要是压缩提纯后供车载燃气使用。计划2013年一期建设投产使用,2015年完成二期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完成了资源能源利用的转化和循环,为瑞塔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转化器,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资源清洁化,能量循环化,经济效益放大化。
随着天然气、石油等石化资源日趋枯竭,作为生物质能的沼气属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的能源。瑞塔瞄准形式,把握市场,合理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引领新疆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的变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将为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