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7:5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7-21

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岳颂东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类成功实践入手,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西藏当前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由此宏观而又具体化地提出了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和进一步完善进行了阐释。[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78(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57(X)(2009)02-0081-10 2008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指示:要以全新的思路谋划西藏未来发展战略。西藏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就是说,西藏经济发展不仅要吸收全国改革开放的共性动力,而且更要发挥西藏经济的特性潜力,不断充实、丰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使西藏与全国一道在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

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获得了经济和人身的解放,成为西藏的真正主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藏发展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西藏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经济领域在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2007年猛增到342.19亿元,是1959年的196.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142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09元,后者是前者的15.3倍。详见图

1、图2。

图

1、图2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述评》。

1、西藏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放前西藏没有任何工业。解放以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迄今已经建成的工业产业有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30多个门类。到2007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600多家,工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71亿元。西藏已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较为知名的地区品牌。见图3。



2、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农牧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

旧西藏农牧业生产极端落后,广大农牧民极度贫穷。解放以后,国家投入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西藏基本实现粮、油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很大增长,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75元,到2007年已达到2788元。详见图4。



3、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工业、农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实现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的通信网络。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三种产业结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值为16.17:28.22:55.61,出现“三二一”排序的良好态势。

旧西藏城镇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也不过3万多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至今西藏已有建制市2个,建制县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详见图5。



4、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财政赤字成为历史

西藏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拉动转变。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20年来增长最快记录,已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增长、旅游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1999年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42.19亿元,同时也结束了长达15年的财政赤字的历史,总财力达到345亿元。详见图6。



5、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融入7全国大市场

旧西藏没有任何现代公路和铁路,仅依靠“茶马古道”与外界通商,西藏与外界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上。解放后,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为骨架,形成总长近3万公里的公路网。但是由于公路运距长、成本高、运量小、速度慢,运量不大,竞争力不强,西藏一直未能融入全国大市场。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完全实现了西藏的全流通状态。市场经济是流通经济,只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大进大出,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使西藏根本挣脱自然经济的交通桎梏,才能使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青藏铁路的通车是西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标志和重要里程碑,其经济、政治、社会、国防的重大意义将日益获得显现。

6、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地方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对外开放使西藏与内地、与世界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西藏地方区域市场初步形成,与全国、世界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接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西藏开展经济合作。“世界第三极”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西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热线。总之,西藏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西藏当前经济的基本特征

制定适合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全面了解西藏的区情,准确深入地剖析西藏经济的基本特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特征,充分挖掘西藏独特的发展潜质,谋划出经济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西藏经济的新跨越。西藏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通过去粗取精,集约归纳,大致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矿产94种,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5位的有10多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能源资源品种繁多,能量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初步调查可开发水能56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300亿千瓦时,可占全国17.1%。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与水能在地域分布上有互补特点。西藏是我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有1000多处,几乎遍及全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湖泊总面积达24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固体冰川为我国最大的“水塔”。西藏是动植物资源的伟大宝库,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3以上在西藏。高等植物6400多种,几乎包含了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物,其中西藏药用植物达1000多种。

西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人文资源丰富迷人,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使西藏具备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西藏地广人稀,地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28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2.3人,是全国人力资源密度最小的地区。绝大部分的县城和乡镇人口稀少,很难产生巨大的经济集聚效应,对发展市场经济十分不利。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在教育发展水平上与内地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每年需要许多内地人才加以支援。西藏需求人才的特点是类多量少,而西藏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需求人才的匹配度不高,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

2、外援型经济十分强劲,本地经济主体赢弱

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为了使西藏尽早赶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中央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的财政政策,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1952年至2001年,中央财政对西藏财政补贴569亿元,中央建设累计投资252.58亿元,国家机关和各地对口支援的物资、资金70亿元。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确定国家投资项目117个,总投资312亿元,“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379亿元,对口支援71个项目。2006年,国家又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又确定了总投资达770多亿元的“十一五”要完成的重大工程项目180个。截止2007年底,180个工程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02亿元,已有139个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时间如此漫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一个地区规模如此巨大,充分体现了党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关怀。

但是也正是由于国家直接投资十分巨大,使西藏经济的主体成为外援型。经济发展本来需要“三大引擎”共同拉动,但西藏实际上只形成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巨大,内需拉动近年来才刚起步,对外出口拉动力甚微。西藏财政的自给率不足10%,90%以上靠中央财政支撑。因此本地经济主体,即城镇企业综合实力和广大农牧户经济实力相对赢弱。2007年西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1亿元,人均仅为3914元,若减去各级政府的公务消费,则人均消费额还要少。在广大农牧区,特别是一些交通不大发达的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色彩依然十分浓厚。



3、在经济总量中占末位的农牧业却占据就业领域中的首位,农牧业亟待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 西藏2007年农牧业产值为55.33元,占GDP的16.17%,在三种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据末位,但是在就业结构中,农牧业占据全区就业者的80%。在各级政府“扶贫”“支农”政策的作用下,西藏农牧业有了较快的增长,但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地区科技推广应用相对滞后,管理粗放,尤其是农牧民的观念陈旧。“有的牧区惜杀惜卖甚至绝杀绝卖,唯以牲畜多少特别是大牲畜的多少作为富裕的标准,牧户间相互攀比,致使牲畜的出栏率难以提高”(罗绒战堆,1998)。据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郑度两位院士的调查,2003年西藏全区牦牛存栏数400多万头,多为乳肉役兼用型,但出栏率很低,牧区一般为6.6%—8.2%,农区在10%—20%之间,其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市场疏通不畅,当地屠宰点规模小,市场供应量少,牛肉价格高于内地,难以打入内地市场。因此牧业的产品基本上维持牧民本身食用,作为商品大量出售比例不大,而农区生产的青稞,由于气候高寒,交通不便,青稞的主要去向是为农牧户本身食用,作为商品出售或酿成青稞酒出售到区外也没有营销优势。所以西藏的农牧业基本上支撑了农牧民小康生活的物质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还比较浓厚,亟待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



4、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布局分散,缺乏向经济带集聚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自身发展,西藏已形成以首府拉萨为中心的藏中经济区,以昌都为中心的藏东经济区,以那曲为中心的藏北经济区,以狮泉河为中心的藏西经济区。西藏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四个经济区的布局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经济的集聚效应。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经济增长极理论已被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即经济决策者应选择经济要素相对优越的地区,集中投入巨额的资金,优化那里的经济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使之产生经济集聚效应,形成经济增长极。这样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后经济增长极向外辐射,从点到线,形成经济带,再由线到面牵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有效运用经济要素,使经济要素的各因子产生乘积效应的有效做法。对于地广人稀的西藏区域发展而言,确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向经济带集聚是探索经济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

5、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特大型企业

农畜产品是西藏最具特色的资源,以此为原料培育了牦牛产业、山羊绒产业和青稞产业;由西藏独特的药材资源成就了藏药产业,由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为支撑的旅游业也方兴未艾。这些具有西藏特色的产业初具规模,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仍有待发展。

2000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确定了12家企业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不足700万元,平均企业产值不到400万元。到2002年有7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平均工业值超过8000万元,其中银河科技和诺迪康药业已经上市,奇正藏药厂是国内制药行业前60强企业之一。到2007年底,西藏已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3家质量信誉AAA级企业。甘露藏药、奇正藏药、高争水泥、雪藏圣毯、拉萨啤酒、圣鹿食用油等一批西藏产品发展势头良好,销量稳步提高。这些企业在西藏与自身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扩大到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背景下,仅可视为发展的初创阶段。



6、对外经济开始显现,但经济辐射力尚不强劲 西藏由于关山阻隔,相对封闭,对外经济一直发展缓慢。2006年7月中断44年的中印边境乃堆拉边贸通道重新开放,中尼传统贸易相对稳定。至2007年底,西藏对外贸进出口总易额已达到3.93亿美元。

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连接西藏与内地交通大动脉使西藏对内地的大宗贸易成为可能。例如5100牌矿泉水通过铁路行销内地,出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西藏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如今5100牌矿泉水已作为青藏铁路直通车的专用产品,目前已具备了年产3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总体看来,西藏的对外贸易总额仍不是很大,对西藏本地整体经济的带动效应仍不够明显,在对外经济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三、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

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有四项指导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新跨越发展战略要使广大藏区人民获得实惠,特别是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收入水平,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三是在继续承接国家加大投入和全国各地全面援藏的同时,大力引进市场机制,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扫清自然经济遗迹,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四是充分发挥和运用西藏独特的自然、区位、文化、社会优势,摒弃模仿内地的工业化模式,形成有西藏特点的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新跨越的路子。这样,具备以上指导原则,体现其精神内涵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可称之为新跨越发展战略。这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内容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经济增长由单纯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出口“三体一位”共同拉动型跨越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一般来说是靠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和对外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的。对于西藏这样一个国内省区来说,因与其它省区贸易往来不像与国际贸易往来那样有精确的海关统计。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出口额之和往往大于地区生产总值(当前地区生产总值是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来计算的)。但是这“三驾马车”与地区生产总值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若再与全国平均数据加以对比,则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其表现的大趋势。现分析如下:

2007年西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65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342.19亿元之比为0.78:1:而2007年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7239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246619亿元之比为0.55:1,高出全国23.16个百分点。

2007年西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1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327:1,而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0.361:1,低3.4个百分点。

2007年西藏对外出口额为3.26亿美元,按2007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计算为23.76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069:1;而全国实现对外出口12180亿美元,按同上汇率计算,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0.36:1。可见西藏经济状况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内需的拉动开始增强,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甚微。二是从财政收支情况来看,2007年藏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14亿元,地方财政支出279.36亿元,财政自给率为8.2%,九成以上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以支援。三是在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现实:2007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1元,全国为13786元,西藏为全国的80%;2007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788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西藏为全国的67.34%。为此,为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增长,除继续加大固定资产规模之外,还应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扩大内需,着力提高出口规模,将“一车独大”、“二车跟进”,变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跨越。



2、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机制,推进边远农牧区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跨越

经济组织产生的重要原因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对于边远农牧区的农牧户来说,没有能力将农牧产品转化为商品,同时他们也无法抗拒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必须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形式在西藏展现了良好的前景。例如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与奶牛养殖户长期签定购奶合同,保证敞开收购牛奶,再由公司加工销售。奇正藏药厂在林芝、米林、朗县等地向农牧民收购药材,带动常年药材采集户1500多户;山南雅隆饲料公司在扎囊、贡嘎、琼结、隆子县收购玉米、蚕豆,在贡嘎、乃东等县分别建立了50个500头规模的“公司+农户”生猪养殖基地,扶持发展了200个藏鸡养殖专业户,对推动城郊和农区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公司+农户”实现了农牧民、企业和政府三方利益共赢,这种发展方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是增加了农牧民的收益预期,使农牧民摆脱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为市场需求而生产。这不仅使农牧民培养了市场经济的理念,还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稳定了企业的原料来源,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水平和农牧产品的商品率。四是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从而促进本地社会消费和对外出口增长,实现内需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由弱变强,全面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五是通过“公司+农户”实现贸工农牧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公司+农户”还可以向“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生产协会+农户”、“公司+技术推广站+农户”等多种形式扩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经济、注入实用技术、注入现代组织,实现西藏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农牧业的新跨越。



3、以青藏铁路通车为契机,产业布局向构建青藏高原经济带跨越

西藏土地辽阔,是全国第二大省区,相当于12个江苏省的面积。如此巨大的国土面积,且由封建农奴制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制度,若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需要巨额的投资和产业的空前繁荣。为此在经济布局上不能平均使用财力,否则将出现“洒胡椒面”的效果,必须选择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地区,培养经济增长极。2007年青藏铁路的通车给予西藏千载难逢的宝贵良机。着眼西藏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的产业布局应向构建X形的青藏高原经济带集中。所谓X形的经济带是指从青藏铁路线进入西藏地区后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曲水、浪卡子、江孜、康马、亚东为纵轴;以樟木、聂拉木、定日、拉孜、日喀则、仁布、尼木、堆龙德庆、拉萨、林周、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波密、八宿、昌都为横轴,共计26个县市镇,大约占行政区划的1/3,人口的2/3和地区生产总值的3/4。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将会把青藏铁路延伸到日喀则甚至亚东,则以铁路为纵轴,以318、214国道为横轴的X开青藏高原经济带将呼之欲出。

以铁路、公路为纽带的青藏高原经济带将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采矿业、定位于国内外游客并举的旅游业、与国内外产品进行大宗交易的特色农牧产业和着眼于目标市场为南亚的外贸业。不难预料,青藏高原经济带经过十几年的打造,到2020年有望能凸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前列,为集聚和辐射生产要素发挥强大的枢纽作用,将实现西藏产业布局历史性的新跨越。



4、充分发挥西藏独特的资源、区位和文化优势,向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跨越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西藏的工业化应不同于内地地区。多年来西藏试图模仿内地工业化模式,结果大部分国企处于亏损状态,每年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西藏由于地域偏远,运距长,运费高,人口少,消费需求有限,所以决不能走与内地产业结构趋同的路子,一定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资源上下功夫,利用与内地的比较优势走与内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西藏应大力发展以下四大支柱产业:

一是特色农牧业。牦牛产业,大有可为。我国目前牧养牦牛13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其中西藏有415万头,占32%,居全国第一。牦牛浑身是宝,牦牛食用天然牧草,其肉、奶为绿色食品。经过深加工后的牛肉干、奶品、牦牛绒衫、皮革制品、牦牛壮骨粉等产品,都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在内地和港澳地区备受青睐。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牦牛系列产品可大量外运,牦牛产业大有市场竞争能力。山羊绒产业,前景广阔。阿里、那曲地区的山羊绒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纤维宝石”、“软黄金”之称。国家农业部投资的“绒山羊基地”项目,采用先进的多种科技,向牧民广泛推广,成为广大牧民增加收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成功范例。青稞产业,潜力巨大。青稞内含β—葡聚糖和纤维,有利于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有明显的营养保健作用。加上西藏自然条件独特,基本无污染,其“绿色天然产品”极具开发价值,市场潜力巨大。为了做大这个产业,可调整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青稞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青稞为原料的麦片、糌粑、青稞啤酒、青稞白酒、青稞系列保健品,大力开辟国内外市场。

二是采矿业。目前采矿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0%左右。由于勘探业滞后,目前还不是采矿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另外由于西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采矿生产规模不宜过大。在矿产品中应大力发展矿泉水业。5100牌矿泉水的开发展现了西藏矿泉水的良好市场前景。2007年西藏生产的瓶(罐)装饮用水1.19万吨,虽然比上年增长2.6倍,但若着眼国内巨大市场,完全可以成倍增长。同时,青藏铁路通车,使矿泉水大批量运输成为可能。

三是藏医药业。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在西藏,藏医药业已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今后的目标是使藏医药走向世界。这就必须走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此,应建立国家藏药研发中心,通过国家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设立研发专项资金。抓紧进行藏医药处方(方剂)收集、整理和保护,进行与藏医药生产相关的生物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藏药资源人工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2007年西藏生产中成药(藏药)1039吨,比上年增长5.2%,若从国内外广大市场需求来看,现有的产量规模还远远不够,藏医药大有文章可做。

四是旅游业。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旅游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07年国内外旅游者402.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4%。其中国内游客366.40万人次,增长55.4%,海外游客36.54万人次,增长13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52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实现外汇收入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作为西藏特色的支柱产业,未来发展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

一是自然、人文景观开发并重,做好产品与线路开发规划,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如今向纵深地区开发的深度广度依然不足,每到黄金季节,游客大量滞留在拉萨,布达拉宫景点人满为患。今后可以在青藏线路沿线开发特色景点,吸引游客在那曲、当雄下车进行“牧家乐”游,并开辟铁路、公路联运的“珠峰游”。通过青藏铁路沿线的深度游,带动铁路沿线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振兴青藏高原经济带。二是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外开放地区,进一步简化外国旅游者进藏手续,为他们提供落地签证或短期免签政策。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边境短期游,如对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开展双向短期游,通过旅游增加外汇收入,增进睦邻友好关系,促进西藏对外开放。



5、在产品开发、管理、打造品牌方面引进高端合作,使产业组织由“小而全”向“大而特”、“特而强”跨越

关于这一点,西藏近年来已经开始实践。例如拉萨皮革厂与德国合资并引进了120台制革、制鞋设备,目前这家企业年生产皮革6万张、皮鞋10万双、皮衣2万件,品种达90种,产品出口到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引进瑞典利乐保鲜奶生产线的先进设备,可生产八联杯酸奶及袋装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30吨,公司已通过ISO9001和ISO9002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十分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甘露藏药”品牌,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办事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并把藏药销售到了俄罗斯和蒙古,使这一品牌成为著名的“中国驰名商标”。但就西藏企业总体来看,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和打造品牌方面与国内外著名大型企业的高端合作还不普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脱离“小而全”的模式,产品老化,管理粗放,品牌意识不强。因此使企业组织由“小而全”向“大而特”、“特而强”的方向进行新的跨越,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



6、扩大对南亚的经贸往来,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

西藏是祖国西南边陲。我国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对外开放,若就向南亚开放而言,西藏可以提供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中印边界乃堆拉是传统的边境口岸,上个世纪初,这里的年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80%以上。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印贸易90%的货物通过海运往来。2007年我国与南亚贸易总额达510亿美元,可以预期,到20lO年可达600亿美元。我们与南亚诸国共同拥有26亿人口的大市场,双方贸易互补性强。南亚青睐中国的丝绸、羊皮、羊毛、羊绒、机械、家电、中药材;南亚的铁矿石、铜、宝石、棉花、咖啡、大米、干果在我国也很畅销。我国与南亚的贸易前景十分看好。当前的海运,从天津到印度加尔各答港绕行马六甲海峡,相距4400公里,若加上西藏到天津可谓万里之遥。而从亚东到加尔各答陆路仅为550公里,运输成本的巨大优势显而易见。但当前通过西藏口岸向南亚出口额甚少,全年仅为2亿多美元。假如我国与南亚出口若有20%由陆路进行,则西藏外贸额将剧增百亿美元,这将成为拉动西藏经济的巨大引擎。

青藏铁路已通到拉萨,拉萨车站在设计上对延伸到日喀则、林芝的支线已进行了预留。2006年关闭了44年的中印边贸通道乃堆拉重新开放。随着中国与南亚外贸的升温,未来青藏铁路延伸到日喀则甚至亚东也不是没有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云南省对南亚的商贸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昆明南亚商务论坛已经开了三届。西藏地处南亚前沿,积极推进中国与南亚经贸往来,早日争取陆路大量过货,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也应当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它将是21世纪东亚、中亚、东北亚大陆连接南亚次大陆最便捷最畅通的大陆桥。



四、实施西藏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实施西藏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应当不断完善以下四个重大举措:



1、继续加大全国对口支援的力度,完善对口支援机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倾全国之力,对西藏进行了全方位的力所能及的持续性支援,对改变西藏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全国援藏,今后还要长期援藏,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援藏的根本目的是把增强西藏自身发展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援藏激发西藏内在活力,使西藏经济增强内生性、自主性和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因此继续加大全国对口支援的力度,完善对口支援的机制,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某些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三点应当特别予以关注:

一是要在注重财力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智力投资,把培养西藏本地人才、本地企业家、本地科技人员、本地领导干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万计的“永久不走的援藏者”。二是在投资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内地与本地企业的联营、合作和相互参股,通过外援与本地生产要素的融合与交汇,将本地企业扶壮,使外建的“拐杖”一旦离开,本地企业也可以“大步流星,昂首阔步”。三是在援藏中注意为西藏引进国际著名公司,开辟国际市场。通过国际企业与本地企业加强合作,大量吸收本地人就业,提高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开发力。

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居民和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民族自强之本,西藏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短、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外流严重几个方面。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今后,一是要切实加强教育的基础地位,坚决杜绝文盲的恶性再生。西藏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教育成本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应从小学起就采取集中县城教育的办法,继续实行教育“三包”政策,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西藏作为特殊地区可率先在全国全面实行高中义务教育。二是通过宣传引导,严格教育执法,改变农牧区部分居民不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严禁寺院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冲击和干扰,大力推行双语教学,使藏族少儿从小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有利于未来的就业和交往。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广大居民,尤其是农牧民中开展科学普及,结合农牧业产品深加工需求,推广先进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使科技在广大农牧区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大力培养藏族农牧民企业家,通过“请进去、走出来”等多种方式,培养熟悉市场经济的企业家,鼓励他们“下海创业”,有的放矢地教给他们基本的市场运作技巧和企业管理才能,在广大农牧区形成一批农牧商联合体,提高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份额,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

3、精心保护和加速治理生态环境,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藏高原长期处于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两大板块强烈挤压中,地质结构异常脆弱,同时气候特殊,泥石流经常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且生态一旦遭到破坏,短期之内无法恢复,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失。西藏是中华水塔,是众多大江大河和国际河流的源头。保护西藏生态应当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超载放牧,已造成草原退化。西藏现有草场有近一半开始退化,1/10明显沙化。因此必须把人工牛羊圈养与天然放牧结合起来,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的落后状况,增加改良草场与人工种草,在农牧区大量种植饲料玉米和豆科牧草。对于扩大采矿业在西藏应慎之又慎,要做好环境评估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西藏青山永在,绿水长流。



4、构建和谐西藏,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经济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发生在去年的“3·14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对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政治上、国际上造成的影响更坏。因此对于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加强备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调解冲突的作用,促进各族群众和社会各个群体和睦相处。充分保障藏族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严厉打击借宗教名义从事民族分裂的敌对行径,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实施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

1、孙鸿烈、郑度:《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与西藏社会制度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中国科学院网院士咨询建议。



2、绒巴扎西、彭泽军:《藏区产业成长模式初探》[J],《中国藏学》2008年第1期。



3、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4、陈朴:《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

5、西藏统计局发布:《西藏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6、《中国与南亚全方位合作发展趋势》,中国新闻网2008.4.24。

[作者简介]岳颂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100010)

第二篇: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副书记邬弘辉

2005年 第八期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着力抓紧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要把投入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选择。有投入才有产出,有投入才有拉动,有投入才能壮大实力。经济增长靠三架马车,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而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尤其是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所以,要力争上一批重大工业产业项目,才能增加经济总量。同时,也要加强铁路、公路、港口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把发展工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首先,要确立以工业立县(市)的指导思想。县(市、区)、乡镇必须要转变思维。要由过去主要力量精力抓农村工作转到抓工业上来,用80%的力量和精力来抓工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优化结构,做大支柱,提升档次。相比之下,广西初级工业化水平要比全国平均水平整整慢了将近30年的时间。工业化水平低一直是制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能上项目,上大项目,谁就能在县域经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必须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项目建设,壮大经济发展基础,壮大经济总量。

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加快发展要有项目做支撑,上项目就要有投资,而要投资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

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已经开始由注重优惠政策向注重投资环境转变,投资环境成为吸引资金的关键因素,成为各生产要素流向的基础条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和高效率,这些都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只有使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第三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随着城市的发展。为此,××县将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主动对接,借势布局,进一步加快由景区(点)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进而以城建杠杆撬动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对接××主城区。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的“大××”发展战略,超前规划,科学定位,明确××城市发展的近期、远期和远景发展目标。以环庐山南大道及规划建设中的绕城高速为

纽带,加快对接××主城区,科学规划城区及周边乡镇的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完善功能配套,实现“形散而神不散”。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突出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以白鹿、归宗、温泉等集镇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规划水平高、建设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特色城镇,实现“市带县、县带镇、镇带村”。

坚持项目支撑,打造旅游城市。按景区形象标准建设城区,加快××由景区(点)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在总投资3亿元的湖滨大道、神灵湖大桥等24个在建城建项目的基础上,把环山公路及渊明塑像周边2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投资2.3亿元,高标准、高要求启动沿山新区、西湖新区等项目建设,炒热一批生地,开发一批熟地,提高新城区热度,提升城市景气指数。按照“把××县城建成山湖联动的中转集散地”要求,加大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力度,启动文秘杂烩网中心码头等项目,改造一批老路,开辟一批新路,美化一批主干路,打造脉络畅通、充满活力的旅游城市。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精心修缮的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为支点,以滨湖景观带为纽带,推进旅游大厦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带动县城旅游资源全面开发。

坚持城市经营,破除资金瓶颈。城市建设是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近年来,××县通过多渠道融资,启动环湖路、南康大道东、西延等项目建设,以路网完善、功能提升和景观绿化等方式,拉开土地级差,促进了全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土地出让交易价格屡创新高。坚持政府小投入撬动城建大市场,加大了对市政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基础性、功能性强的投资项目为支点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坚持城市经营理念,把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引入城市建设,把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已成功运作了神灵湖大桥等项目。做好“以地生财”文章,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土地的升值空间和潜在价值,发挥好城市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融资www.功能,盘活存量土地,整合城市资源,集聚城市发展资金,通过以“土地滚动”带动城区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坚持建管结合,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是衡量一个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县把“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彬彬有礼”作为城市管理的永久性行为规范和标准,细化网格化管理措施,形成条块结合,以块管理的模式,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全覆盖,将保洁时间向夜间延伸,保持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整治乱停乱放和占道经营,确保街道整洁畅通。巩固私人建房清查成果,出台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规范私人建房行为。同时,加强定点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路子,建立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参与城市管理力度,巩固城市管理的各项成果。

第四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县(市)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如何,对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推动县域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应对入世新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业生产经营小规模与大市场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超小型”经济保持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弊端日益显现,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制约。一是与市场农业对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从目前农村劳力、农用机械、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看,小规模生产存在着劳动力的过多浪费、机械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和投入单薄等不合理状况,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二是与市场农业对经营方式规模性的要求相矛盾,使得分散经营的产品即使是与市场对路的,也会因缺规模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与市场农业开放性、灵敏性的要求相矛盾。由于思想观念问题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农民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

笔者认为,实现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坚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批量化、商品化,不断提高产出率、优质率、市场占有率,全面推进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一)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调整区域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调整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的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

(二)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项目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予以优惠,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龙头企业。今后,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民经纪人是农产品销售流通的主体之一,为一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作出了很大贡献,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着力培育、管理、支持农村经纪人,在经济上给奖励、政治上给地位,及时为其解决难题,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四)引导发展农产品产销协会。运用市场机制,按产业和经济流向,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覆盖的原则,引导组建以农村能人牵头的各类农副产品产销协会,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经济服务。

二、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

县域科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技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低下;二是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三是科技推广应用面不大;四是科技人才缺乏;五是缺乏足够的科技投入等等。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分析,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市)”战略,依靠科技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这一契机,全面加强对外经济和技术合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科技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大中城市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前来兴办高新技术项目。二是着力盘大盘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壮大。

(二)突出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一是利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二是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努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促进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三是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技术比武活动,激发工人群众的小改小革和创造发明的热情。

(三)突出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包括农作物良种化、高效养殖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避灾农业科技、农村科技引导与培训。

(四)增强科技意识,创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大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专家顾问制度,积极推行科技人员以技术投入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分配,充分发掘科技人员的潜能。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小城镇建设与大农业的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大农业向纵深发展,必须以小城镇作为有效载体和支撑,把小城镇纳入大农业发展的范畴,以此带动大农业的协调发展。

(一)坚持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三大战略”一起抓。努力寻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促进大农业发展的双重效果。

(二)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应把握建设重点,避免平均用力,注重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尽快扭转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功能差的状况,提高规划质量和品位。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体制。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通过经营城镇增加投入,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投资限制,用好政策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四)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一是加大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在小城镇具备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就业条件的农民,分期分批逐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手续。对于在镇区落户的农民,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入托等方面,应享受与原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租(出让)、统一管理。根据自愿有偿原则,放活土地使用权。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四、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

(一)贯彻“节省资源,适度消费,注重内涵开发,实施总体调控,大力保护环境,实施生态建设”的总方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型经济向资源优势型经济转化,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

(二)对土地、山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进行认真普查、全面论证。科学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确保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计划性,避免资源大量浪费,争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三)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切实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一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从严查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绝不姑息迁就。三是严格建立项目环境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四是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对治理达标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对

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艺和设备,坚决淘汰和取缔。

五、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目前,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影响到县域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更快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更多地减少农村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一)加大支柱产业扶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实力。重点是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技术人才优势,科学确立县域工业经济主导产业,并通过招才引智,科技创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国内市场产品竞争力,逐步盘大、盘强、盘优现有工业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此带动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加快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当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力就业工作的一大迫切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缺乏规范,对此,应加快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尽快建立权威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系统、预测预报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城乡通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市场法规体系和市场规则,做到整顿与发展并举。

(三)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从长远来看,必须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旧户籍制度,破除阻碍劳动力资源合理布局的制度障碍。首先全面放开小城镇及县城户口,改进居民身份证和户籍登记制度,让农村流出的人员能够很方便的在城镇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类人员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应与户口脱钩。第二步对县城以上城市,先实行暂住户口,后适度放开,暂住满一定期限后,可申请常住户口,进入城市的常规管理。最后,城乡彻底通开,实现农村城镇化。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个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房屋居住、子女教育、婚姻恋爱、风险保障及组织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可由县(市)政府出面,建设经济适用房、住宅区、居住中心或公寓;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列入总体规划,作为日常工作来抓;用人单位必须协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尽可能参加失业、养老、医疗、意外人身伤亡等社会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对巴中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思考

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是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它包括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性措施两部分。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首先要弄清现实基础。

一、巴中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巴中建地设市以来,通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达到95.63亿元,比建区设市前的1993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8.4。

二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二、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61.7:16.6:21.7演变为44.8:18.5:36.7,第一产业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且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提高,由1993年的19.1上升到50,增加了30.9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建区设市10年来,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75亿元,重点用于农业生态建设(含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交通通信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含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3年的32上升到46;交通基本上做到了四通八达,现有公路总里程13072公里,比1993年增加5821公里,其中,水泥路、油路1354公里,比1993年28公里增长47.4倍;现已开通客运班线479条,日发班次2160个,其中,长途92条,超长途26条,市内可直发北京、上海、新疆、广东、陕西、重庆等21个省市区;通信由全省倒数第一跃入前三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用电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不断拓展,1993年四县区城区面积只有19平方公里,现已扩展到35平方公里,其中:巴州城区由原来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由1993年的21万人发展到40万人,其中:巴州城区由原来的8万人发展到20万人,增长了1.5倍;城镇化水平由9提高到20.8;城乡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20元,比1993年增加3477元,增长2.41倍,年均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元,比1993年增加908元,增长1.91倍,年均增长1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7.73亿元,比1993年增长7.73倍,年均增长27.2;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五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整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回顾和总结建区设市以来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有五个方面:

一是交通仍是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巴中距周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均在400公里以上,距中等城市均在200公里左右,境内只有1.24公里铁路,没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人流和物流进出仍然很不方便。

二是经济结构极不合理。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比全国高30.3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1.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比全国低33.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22.2个百分点,仍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三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就业门路窄,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十分困难,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

四是农民增收缓慢。200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3.55:1,比1993年3.03:1差距又有所拉大。

五是经济实力弱。2002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3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

3、全省水平的1/2;地方财政收入2.44亿元,人均69.5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0.7,居全省末位,吃饭钱都要靠国家转移支付解决,地方财政根本无力拿钱搞建设。

回顾工作,总结成绩,寻找问题,目的在于认清市情,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挖掘潜力,更好地研究巴中经济发展战略,更好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更好地加快巴中经济发展。

二、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步走”实施战略:

第一步:用三年时间巩固越温成果(2003—2005年),全市稳定脱贫,实现“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亿元,在2002年基础上增长42.2,年均增长1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34元(折452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元,接近全省2000年平均水平。

第二

下载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经济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新经济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本文所述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高科技产......

    铁路经济发展战略(本站推荐)

    铁路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

    南海经济发展战略[★]

    佛山南海区发展经济争当排头兵 2003-06-12 12:25:55佛山日报 南方网讯面对新一轮经济网站发展的良好机遇,在经济建设上一路高歌的南海,如何超越自我,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河源市经济发展战略

    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河源市先后实施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两个五年计划,即2001—2005的“十五计划”和2006—2010的“十一五规划”,经济......

    对巴中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思考(精选五篇)

    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是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它包括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性措施两部分。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首先要弄清现实基础。一、巴中经济发展现状改......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研究报告题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课程名称: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 学 生: 院 (系): 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工业设计(艺术类) 指导教师: 前言: 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中......

    河北省“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河北省“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地域(空间)为界限,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立足自身实际,依据市场导向,借助产业政策......

    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西藏经济 农牧业发展 县域问题 [论文摘要]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