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1

时间:2019-05-15 14:4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1》。

第一篇:河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1

河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一、河口加快经济发展的机遇

1. 襄樊经济发展趋势

2. 河口经济发展概况,老河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扼守鄂、豫、川、陕四省要冲,素有“襄勋要道,秦楚通衢”之称。

3. 丹江经济发展概况

4. 谷城经济发展概况

5. 邓州经济发展概况

二、发挥河口的区位优势,促进联合,推动鄂西北经济的腾

1. 河口的工业有一定的基础,2. 河口交通便利,“海陆空”都具备。

3. 河口拥有广阔平坦的腹地和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

4. 河口前所未有的招商引资的力度。

三、加快河口发展的若干建议

1. 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2. 夯实工业基础

3. 努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4. 构建鄂西北商贸中心

委员们对今年我省农业发展的“54332”格局感到欢欣鼓舞,即预计今年我省农业发展将取得五个历史性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粮食总产量突破400亿斤;水果总产量突破300万吨;肉类总产突破30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突破200万吨。

委员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加深,江西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面临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只有立足省情,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委员们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进入农机化中级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猛,全省一半以上农户受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带动;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超过90%,全省粮棉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粮食作物产值,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接近一半,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三。委员们一致认为,我省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阶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适时出台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将成效显著。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物质装备为条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江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选择生态农业模式作为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仅是将我省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实现数量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

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江西的唯一选择。

委员们认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一要立足资源求特色发展。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农业发展理念,找准特色品种,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做出品牌、做出品味,放大地方资源的效应。二要立足项目求示范发展。提高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把中央的扶持资金争取过来,把有实力的企业吸引过来,把农民的意识转变过来,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合力。三要立足龙头求规模发展,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基地、与农民、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经营模式,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四要立足科技求高效发展,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社会化服务等支撑条件,通过科技手段挖掘发展的潜力,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委员们建议:

1、规划先行,整合资源。以“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统一布局,科学组织全省现代农业规划编制工作,形成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合力,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2、完善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建议政府根据财力逐渐提高种粮不同、农机购置补贴等标准,并将补贴标准与农资价格、粮食价格的变化联系起来,确保农民补贴收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二是建议将蚕种、马铃薯、农机燃油

纳入补助范围。三是注重实效,优化支农补贴政策,解决同一品种补贴项目多、政策和资金落实工作成本过高的问题。建议政府考虑将各种粮食补贴政策归并为单项粮食生产补贴,同时适当调整现有疫苗补贴政策。

3、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引导和推动农村金融由“抽血”向“造血”转变,规定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在当地发放贷款,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信用合作。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4、推动我省优秀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成立“江西省绿色食品战略联盟”,以“绿色江西连锁店”或“江西省绿色食品连锁店”的形式,扩大江西省绿色食品在全省、全国市场的覆盖率,唱响“绿色江西”品牌,同时大幅度降低每个企业开拓市场的成本,促进绿色食品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成立初期的门槛可以高一些,选择处于扩张关键期的20户左右绿色食品企业进行试点,在摸索出较好的联盟形式后,再把符合联盟条件的江西绿色食品企业尽可能纳入进来。

5、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形成稳定增长机制。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建议通过全国政协推动制定《农业投入法》,以建立长期稳定增加的财政支农制度和现代农

业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增加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六小工程建设的投资,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良种工程等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要通过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制。此外,针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建议减免项目配套经费,适当安排项目工作经费。

㈠地理位置优越。老河口因地处汉江故道而得名,位于鄂、豫、川、陕四省结合部,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具有省级区域中心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清年间,曾出现过“商贾辐辏,烟火万家”的繁荣景象,有“天下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之美誉。老河口市东距省会城市武汉市420公里,东南距湖北省内第二大城市襄樊市67公里,西距十堰市120公里,武当山道教旅游胜地80公里,东北距河南南阳市120公里。现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汉十高速公里穿境而过,并与河南南(阳)邓(州)高速公路实现对接,直达北京,朝发夕至。公路交通不仅通达省内的襄樊、十堰、荆州、宜昌、武汉等大中城市,而且还通向河南南阳、郑州、许昌、陕西西安等省外大中城市。汉丹、襄渝两条铁路在此交汇,北可直达郑州、北京,东可直达襄樊、汉口,西可直达丹江、十堰、重庆、汉中、安康,年可组织集装箱5000个,运载能力达40—60万吨。汉江水路交通上可达川陕,下可通达武汉以及江浙。老河口有全省县市唯一的机场,已开通的航空运输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佛山等地。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㈡城市功能配套。城区面积27平方公里,绿地面积947.7公顷,城市化率达45%。老河口城乡水泥公路密度居湖北省各县市首位,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唯一乡乡镇镇通水泥路的 “一小时交通”快速公路网。城区日供水能力为22.8万吨,用水普及率100%。城市主次干道硬化率达100%。实现了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已争取到国家和省批立项,项目总投资1.54亿元,现已投入建设。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区电网改造主要工程。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和孟楼口子镇双获全省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广场、体育场、休闲娱乐、购物超市应有尽有,市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㈢文化底蕴丰厚。我市有3000多年的古文明史,山水钟灵,文化灿烂。历史上是春秋名将伍子胥故里,汉相萧何封地,北宋文豪欧阳修治所,沈括曾在此隐居著书立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在此御敌六年之久。荟萃了老舍、姚雪垠、臧克家,以及国际友人史沫特莱、路易·艾黎、金昌满、金炜等知名人士,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诗人张光年的故乡。老河口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有许多雅士典故和人文景观,现仍遗留。有近代西方传教士修

建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有李宗仁先生题词并修建的“中山公园”,有恽代英、李宗仁等名人故居,有建于宋代的黉学殿,有鄂西北最大的穆斯林朝拜地“清真寺”。

㈣水电供应稳定。汉江王甫洲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老河口市近郊,电站总装机容量10.9万千瓦,年平均发电5.81亿千瓦时。全市另外拥有发电站13个,年均发电4000万千瓦时,月供电量2670万千瓦时,工业用电2000万千瓦时以上,民用电400万千瓦时以上。电力资源丰富,供应稳定,价格低,可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老河口位居汉江中游,水资源丰富,汉江流经市区57公里,年平均经流量380亿立方米。因上游无大中型工业城市污染源,水质各项指标70%为国家环保一类标准,30%为二类标准。全市年均降雨量850毫米,地下水含量8290万立方米,已开采4000万立方米。

㈤劳力资源丰富。老河口市是老工业城市,企业数量较多,城市户口放开早,县域经济实现民营化后,城市下岗工人增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约0.6万人,其中男0.26万人,女0.34万人;全市农村人口32万,富余劳力10万人,其中男

5.5万人,女4.5万人;每年新增初、高中毕业生0.5万人左右;同时全市还有3家中等职业培训机构,年培养输出专业技术工人0.3万人。因此,兴办企业,不仅有足够的劳力选择,而且工资待遇相对低廉。同时,市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加大为外来投资者服务力度,成立有专门领导机构,通过广泛发动宣传,营造为外来投资者提供用工服务氛围;拓宽了招聘渠道,健全招聘网络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调动职业介绍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确保外来投资企业所需人员及时到位;建立完善定向培训制度和劳务协作制度,根据外来投资者需要,开展“订单式”培训,与周边地区建立动态劳动力资源共享数据库,作为为外来投资者用工服务的完善和补充。

㈥市场空间广阔。老河口市位于鄂、豫、川、陕四省接合部,明清以来一直是四省物资集散地。所属襄樊市被誉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其市场辐射涵盖湖北十堰、襄樊,河南南阳,陕西安康、商州,重庆万州等地区,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人口3600万。

㈦服务环境优良。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我市大力实施经济环境综合治理,加强行政服务建设,开展“解放思想、解放企业、解放生产力”大讨论,使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服务企业至上的理念。先后建起了会计核算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和综合招投标中心,实行投资委托代办制,对投资者实行“进一个门,见一个人,办一切事”、“全程代理、无休息日”的服务,全面落实限时办结、一站式服务制度和首问负责制等工作制度。出台《老河口市关于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规定》,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奖励政策。对收费及检查实行“两证两卡一书”和事前报批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对开发区企业实行“两个隔离”封闭式管理。以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为评议对象,开展一年一次的治理经济环境专题评议活动,对评议结果坚决结硬账。为引导城乡部门服务外来客商,我市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查处污染经济环境的行为,把“亲商、爱商、富商、信商、护商”落到了实处。

第二篇:南海经济发展战略

佛山南海区发展经济争当排头兵

2003-06-12 12:25:55佛山日报

南方网讯面对新一轮经济网站发展的良好机遇,在经济建设上一路高歌的南海,如何超越自我,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南海区委、区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和执政为民意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力打造一个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南海。今年1月~5月,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2.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8%;实现工业总产值371.42亿元,同比增长25.6%;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18.8%。抓工作作风转变,简政放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投资软环境

南海经济发展要争当排头兵,政府服务能力与水平是工作着力点。尽管近几年来南海在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有的单位和领导还是习惯于凭老方式想问题、做工作,客观上不利于南海的大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会议,通过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改进工作作风、加快各项制度改革,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的观念,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诚信环境和服务环境。

为了进一步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办事环节,简政放权,南海区政府根据市政府简政放权、下放权力的要求,一方面承接好市下放到区的各项审批事权,充分发挥和运用好下放的权限为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迅速有效地把区级可以下放、应该下放的审批事权彻底下放到镇(街道)、部门。4月22日,南海将首批原由区一级政府部门和省直属管理部门行使的63项行政管理权限下放到镇(街道)、部门。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区委区政府决定,自5月26日起,区各职能部门的各项审批项目一律启用新的、更短的承诺时限——“承诺件5个工作日内办结,报批件3个工作日内上报。”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机关工作作风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办事环节少了,行政效率高了,投资软环境更好了。现在南海的审批承诺时间,所有审批环节加起来最长仅需30个工作日,比原来缩短了近140个工作日。积极实施“园镇互动”,狠抓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壮大园区经济

为改变南海工业规模小、零散分布的现状,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佛山市有关产业强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的精神,结合实际提出了“工业进园、集中发展”的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发展壮大园区经济。首先,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按照《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意见》,对相关的镇(街道)充分放权,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架构,落实精干人员,切实使这些园区行使好经济管理职权;二是加强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资源整合,重点建设好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暨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南海软件科技园和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是积极探索园区开发建设的融资新机制,为园区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四是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大幅度降低工业地价,增强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4月底,区政府出台政策把工业用地的收费按区级收费原标准降低50%。

此外,对一些大、优、强,高新技术、技术密集、高产出、影响大的项目,还可以进行大幅度的地价优惠;五是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将招商引资的实绩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五大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南海园区经济的发展壮大。目前,南海区及各镇(街道)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428.51平方公里。今年1月~5月,全区招商引资超百万元项目355个,计划投资总额42.8亿元,其中投资额超千万元项目106个;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同比增长36.7%。继续实施固本创新工程,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是南海经济的一大特色,目前已占国民经济近九成。为了推动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去年南海区政府专门出台“扶大扶优扶强”的奖励措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区政府对5批企业进行了奖励,获奖企业281家(次),奖励总金额1018万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国家免检产品和省著名商标数量均为历史之最,分别达到16个和11件。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区委、区政府积极实施镇级领导班子挂钩帮扶重点企业的制度;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奖励出口创汇多、上交税收多的民营企业等。从2003年起,连续3年,每年区财政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三项科技经费,用于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用于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用于扶持吸纳下岗人员就业的民营企业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区政府将于近期组织成立2家~3家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针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南海继续抓好“五个一工程”的实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有力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金沙镇在这次非典疫情肆虐期间,充分利用华南五金交易网,协助会员企业利用网络公布信息、寻找新客源、洽谈生意以及进行产品交易,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据估算,本地会员今年1月到5月通过华南五金交易网撮合的交易额达到4.8亿元,同比增长近1倍,使素有“小五金之乡”美誉的金沙今年1月到5月仅五金业的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比就增长了48%。(编辑:李美仪)

第三篇:河源市经济发展战略

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河源市先后实施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两个五年计划,即2001—2005的“十五计划”和2006—2010的“十一五规划”,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文章以河源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了河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现状;问题;发展路径

一 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

河源市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五大发展”,取得了后发的优异成绩,如下表是河源市这几年的经济生产总值和增长比率,我们可以看到河源市的经济生产总值每年都在增长,而且一直处于高增长比率状态,经济发展速度快。具体来说表现在十个方面,即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一园六区”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发展。

河源市的经济要继续发展,要依赖于其本身的优势,它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土地、森林、水源、矿产、生态等资源的潜力比较大。全市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均居全省第一,温泉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丰富的“金、木、水、火、土”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二是区位优势,河源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境内京

九、广梅汕两条铁路交汇,并在龙川设有京九铁路南段最大的编组站,惠河、梅河和粤赣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河源已经全面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沟通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大陆桥”,为绿色农副产品的流通运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还可发展成粤北山区新的物流中心。

三是人文优势,“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初步建立,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等地域特色逐步形成,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成效显著。以上述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

四是产业优势,目前河源市形成了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钟表产业集群和模

具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成为河源产业的中流砥柱,“一园六区”已经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河源市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强力引擎,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六大产业”、“六大基地”,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五是生态优势,河源风景秀丽,生态优美,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

二 河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

河源市与广东的其他市相比经济总量小,在全省的排名是倒数的,是“后无追兵”的落后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据2009年3月市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按人均收入2000元一年的贫困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有30万人。[1]若按1994年联合国制订的一人一天一美元的贫困标准(2500元人民币/年),贫困人口更多。按现在的美元汇率和物价水平,联合国一人一天二美元的贫困标准(4964元人民币/年),则全市农村人口263.62万人全是贫困人口。因此,解决庞大的贫困人口是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十分艰巨的任务。

2相对缺乏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

河源市有各类企业和经营单位,数量很多,但是基本为中小企业,称得上龙头企业的屈指可数,只有西科通讯、龙记模具、农夫山泉、万峰陶瓷、丰达科技、力王实业、美平家电等七、八个。只有一个河源电厂是本市的自主品牌。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这与“工业立市”的战略不相适应。

3专业人才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河源市科技、管理、技能型人才缺乏,科技、教育投入不足。河源市现有劳动力总数175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的约占4%,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0%;农村劳动力素质更低,如农村实用人才37965人,约占全市农业人口1.47%。[2]而且因为经济比较落后,不能吸引其他地方的高端人才过来就业。河源市的教育在全省的排名也是在末尾的,高考入学率低,只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大专院校,缺少高等教育院校和相应的科研机构,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劳动力素质偏低,既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又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社会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河源市至今仍未组建“120”急救指挥中心,无法对突发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全市卫生监督机构至今也无独立的办公场所,靠租借场地办公;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薄弱。社会治安力量也明显不足,警力配备比例较低。办事经费不足,警车每个月的运转经费还不够一个月正常运转所需油费的一半,维修保养就基本谈不上了。同时,发展环境也有待优化。个别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有待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5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高

如下表,我们可以看到河源市的三大产业在近几年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业总值每年都在增加,产业结构也在逐年优化,但是优化的程度不够高,虽然第一产业所占的产值比重逐年在减少,但是第三产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却没有上升,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需要继续提升。

三 河源市的发展路径

1把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为生态农业

河源市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资源大市,农业发展中应注重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发展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按“优势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化与基地化—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的思想,走出一条“产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农业发展路子。具体来说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选择适宜河源的重点产业。这需要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引进推广,加快发展“三高”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增加和增强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大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的认证,集中抓好生产过程技术指导,推动标准产业化生产。

二是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创建生态产业品牌。在确保农业优质生产的基础上,应重点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工业,扶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对水果产品初加工、蔬菜产品初加工、肉类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的建设,着力改变目前农产品加工率低的状况,利用加工体系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拉伸产业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创建生态绿色的产业品牌。

三是软硬件建设相结合,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根据农产品流通现状,在各主导产业区建立相应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现有批发市场的流通功能,建立畅通高效、卫生安全、交易方式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构建网上农产品流通平台,建立权威的农场品信息网络,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为农业企业、专业户提供网上交流、贸易平台。

2发展具有积聚化、高端化效应的生态工业

河源发展以生态特色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应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集聚发展新兴制造业以及培植培育“四新”生态工业;充分利用河源已有的工业基础以及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辐射,强化工业内部联动,实现工业产业从“低端分散”到“积聚化”向“高端化”的转变。

在工业企业中,实行品牌联合战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入知名品牌的生产链、营销链等环节;大力引进配套、关联项目,延长产业链,促进高新技术企业

集群发展,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在工业区域发展中,做好“两个链接”,一是衔接好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河源工业产业集群的引进发展;二是衔接好广东对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实施的重点突破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3发展现代生态服务业

利用河源的生态、环境、区位优势,构建既能为工农业提供强力支撑、又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娱乐性服务的现代生态服务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力发展生态融合型旅游业。这需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商贸旅游。加强旅游业规划和管理,提升旅游景区建设水平,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重点加快温泉资源开发,将河源建成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与农业、工业以及商贸有机融合”的目标。

二是全面提升物流产业。利用河源市优良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物流业及配套产业,是河源市成为珠三角城市的“后勤”基地以及交通内陆的重要要道,建设成为粤东北地区的物流中心。

三是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布局,强化功能原则,不断优化河源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指导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强化承接珠三角、辐射粤东北的作用和影响,加快“商贸河源”工程的建设,推进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使河源成为珠三角发达地区通往内陆省份的重要经济走廊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四是深度挖掘文化创意产业。河源具有满足创意、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这种新兴产业形态的独特优势,而且环境幽静、绿水青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提升河源的产业层次。河源应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的战略为载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力争把河源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集聚区。

五是重点构建信息服务业。这需要以服务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发展为方向,在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同时,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和技术资源,积极稳妥的加快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加快构筑包括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服务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肖成建.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年10月总第626期

[2]《我市就业形势情况报告》.河源市劳动保障局.2009年3月9日

第四篇: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副书记邬弘辉

2005年 第八期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着力抓紧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要把投入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选择。有投入才有产出,有投入才有拉动,有投入才能壮大实力。经济增长靠三架马车,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而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尤其是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所以,要力争上一批重大工业产业项目,才能增加经济总量。同时,也要加强铁路、公路、港口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把发展工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首先,要确立以工业立县(市)的指导思想。县(市、区)、乡镇必须要转变思维。要由过去主要力量精力抓农村工作转到抓工业上来,用80%的力量和精力来抓工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优化结构,做大支柱,提升档次。相比之下,广西初级工业化水平要比全国平均水平整整慢了将近30年的时间。工业化水平低一直是制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能上项目,上大项目,谁就能在县域经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必须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项目建设,壮大经济发展基础,壮大经济总量。

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加快发展要有项目做支撑,上项目就要有投资,而要投资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

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已经开始由注重优惠政策向注重投资环境转变,投资环境成为吸引资金的关键因素,成为各生产要素流向的基础条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和高效率,这些都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只有使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第五篇:铁路经济发展战略(本站推荐)

铁路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在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致使国家损失巨大。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且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纵深和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致使运能短缺。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客货运需求一起压向铁路,致使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突出,因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的后果更加一览无余。同时,我国铁路现状各地区间发展且不平衡。东部地区铁路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铁路比较落后,甚至一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这种现实状况将不利于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铁路运输业的属性未明,阻碍了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目前铁路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究竟是纯粹公益性行业还是市场主体

是不明确的,其属性处于模糊状态。这种属性未明直接结果是人们不把铁路运输业当成企业看,认为铁路运输业要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铁路运输业即使经营入不敷出,政府也是应该财政补贴的。正是这种长期的属性未明,造成铁路运输业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失去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的激情和动力。目前,尽管随着不断的国企改革,铁道部给铁路运输企业下放了许多经营权和其他相关权利,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下放。铁路运输企业还远未成为市场主体。

再次,高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和服务质量不高。虽然我国铁路运输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引导,在重复中耗费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后而收效甚微。企业国有资本的独占性未从根本上改变,相对独立经营的体系也尚未建立,仍属于垄断式国有企业。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扼杀了其竞争活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视而不见、反应迟钝,是造成铁路运输业效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铁路沿线小站安全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滞后、缺乏持续性等弊端。铁路沿线小站的安全在铁路运输安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铁路运输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基层站段对沿线小站的安全管理,存在着管理被动和“以罚代管”等现象。站段安全专职人员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在进行安全总结分析后,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而未进行各种安全业务指导和教育。这种单独“以罚代管”形式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缓解沿线小站面临的严峻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后果却是铁路员工心理上产生的反抗情绪。这种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将会大大削弱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首先是实现铁路交通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可见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势必会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也应被剔除出去。这些部门虽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

其次是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最后是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

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首先,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许多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其次,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积极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已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

最后,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五大运输行业要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通过对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下载河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北省“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河北省“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地域(空间)为界限,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立足自身实际,依据市场导向,借助产业政策......

    河口镇党委

    河口镇党委、政府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点击数: 546 【字体:小 大】 【查看评论】 2010年,我镇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以......

    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7-21 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岳颂东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类成......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前鉴

    一、 会展经济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所发展的经济形式,在世界各国会展经济都发展迅速。第一方面:会展经济的功能,会展经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经济本身就是高效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随着城市的发展。为此,××县将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主动对接,借势布局,进一步加快由景区(点)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进而以城建杠杆撬动县域经济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对接××主城区。......

    河口小学六一

    河口小学“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意义: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为了让全体学生过一个快乐、祥和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推进我校......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县(市)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如何,对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推动县域经济与国际经济接......

    国务院发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精选五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务院发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作者:郝杰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06期 国务院近日下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对纺织等10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