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区域经济学论述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03:4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区域经济学论述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区域经济学论述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

第一篇:用区域经济学论述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

用区域经济学论述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一门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首先由西方发展起来。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一个地区的整体水平,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对象研究乌兰察布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想和针对措施。

关键词:乌兰察布经济;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乌兰察布市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属呼包银经济区和京津唐经济带的结合部,区位优越。乌兰察布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却低于全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呼包鄂等盟市。2003年,乌兰察布市GDP是通辽的63%,2008年下降到55%。2008年乌兰察布市财政收入35亿元,而鄂尔多斯市达300亿元。就经济总量而言,乌兰察布市处于全区第8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禀赋较差,在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中,乌兰察布市与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它与排位靠前盟市的差距在拉大,与排位靠后盟市的差距在缩小。

一、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当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时,乌兰察布市还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缺少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城镇化率低于全区15.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与自治区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基础较弱、发展条件较差、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受经济基础、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面临的发展压力很大、困难很多。

2.利用外资面临严峻挑战。

与全国相比,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利用外资的形势更为严峻,一是优惠软贷款的总体规模减少,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比对其它地区大;二是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减少后,乌兰察布市与东部地区相比,在投资的软硬环境上均不占优势。

3.人才流失严重

乌兰察布市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基础薄弱状态,“吃公粮”是保留人才、保住饭碗的主要途径,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即便到现在还是人们的就业首选,这决不是一个观念问题就能说明了的。乌兰察布市教育本身并不发达,但同时西部每年还有大量的人才外流,制约了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另外乌兰察布市在发展教育上还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钱来发展教育,而培育的人才却有相当部分流入发达地区,这种教育产品“外部性”的存在,无疑会影响乌兰察布市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不发展教育,不仅要承受社会的巨大压力,而且经济发展也会缺乏智力支持。如何发展教育,促进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内蒙古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4.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

全区从西到东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是全国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乌兰察布市荒漠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个别地区得到有效整治,区域有所控制,但整体看仍在发展和恶化,草原现在每年还以1200万亩的速度沙化,呈现出绿化赶不上沙化,建设赶不上退化的趋势,制约了乌兰察布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乌兰察布市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减慢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而且直接危及首都的环境。

5.乌兰察布市交通设施基础差、压力大

乌兰察布市不仅铁路干线少的可怜,而且公路建设和养护更是一大难题,公路基础差,标准低,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十分短缺,整体水平处于全国比较落后的地位。1997年,乌兰察布市公路养护平均好路率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幅度提高,但原有水平低。重要的经济出口公路和对外口岸公路大部分为三四级公路,晴通雨阻,严重制约着自治区内引外联、扩大开放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乌兰察布市交通干线的不便,也制约着乌兰察布市城镇化建设,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知识解决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问题(一)营造一个适宜大发展的环境

1、建议中央设立专门机构,具体指导西部的大开发;同时制订政策和准则,作为中央所属各机构促进和辅导西部大开发的依据和

准绳。适当增加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以与国家加快西部发展的总体方针相一致。将西部地区的增值税分享比例适当提高,促进西部大力发展资源的深加工,推动其工业化进程;保留对西部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引导外资“西进”和“北上”,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的规范化进程,提高西部地区的税收返还系数,支持西部地区教育、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的开发。

2、重审市情,理性思考,让乌兰察布市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扬长补短,转变发展方式,打牢发展根基,乌兰察布市奋起直追。针对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乌兰察布市提出了融入呼包鄂、京津冀晋两大经济圈,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的战略构想。目前,集宁旧城区、新城区、察哈尔工业园区已经连成一体,中心城区框架初具规模;多家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入驻乌兰察布;集张、集

二、集通等铁路建设、改造项目顺利进行,京呼高铁明年开工,将把乌兰察布市纳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京新高速公路即将开工,110国道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准兴运煤重载高速将于明年动工,集宁支线机场有望立项。可以说,乌兰察布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3、乌兰察布市五大举措促工业经济大发展。重点是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配套衍生小企业,形成一企带动多企,一业带动一片的工业发展格局。通过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力度,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的实际困难,促进中小

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品牌注册、推广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品牌带动产品、企业、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创新经营理念,加大创新投入,突破各种难题,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减排工作,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进一步推动和指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等工程,切实降低企业水、电、煤等能耗;以蒙维科技、中联水泥集团为依托,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逐步建设“节约型工业产业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继续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坚决淘汰。通过理顺资源配置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对现有资源要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合理控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途径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与此同时,乌兰察布市的新型工业化也在全力推进,传统的高载能产业实现了升级换代;氟化工、硅化工、石墨化工等产业前景光明;建材工业、有色金属采选势头强劲;风机制造等非资源型产业方兴未艾;昔日“地下无宝”的乌兰察布市勘探出了贮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矿藏,煤气化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据统计,2010年,乌兰察布市共落地117个招商项目,引资达210亿元。形成了电力、煤化工、硅化工、氟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农畜产品加工和石油化工8大重点产业,构建起工业经济新格局。

4、人才战略。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人才大量外流,人才引进困难,除了人才使用上的问题外,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工

资福利待遇低有关。建议:一是国家给予专项财政补贴、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促进人才向民族地区流动。二是国家设立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专项奖励基金,对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激励更多的有志者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建功立业。

5、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融入呼包鄂经济圈。2010年4月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乌兰察布市调研时强调:乌兰察布市要主动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实现一体化发展,同时要背靠呼包鄂,面向京津冀晋,把乌兰察布市建设成内蒙古向京津冀晋开放的“桥头堡”。打造“沿黄沿路”蒙西经济带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从自治区支持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到乌兰察布市被纳入东部盟市“五加一”发展战略,再到进入西部盟市“三加四”框架,乌兰察布市的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如今,乌兰察布市又被纳入蒙西经济带中,对于欠发达的乌兰察布市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

第二篇:区域经济学论文-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

摘要:“十一五”“县域经济3年倍增计划”实施以来,辽宁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从一度的“短板”变为了“引擎”,研究分析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发现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有利于把握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而保持辽宁县域经济和区域整体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县域经济,区域经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况

辽宁省共有44个县和县级市,包括县级市1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8个。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2%,县域总人口238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7%。辽宁44个县(市)中总人口在100万~200万的县(市)有3个,总人口在50万~100万的县(市)有22个,总人口在20万~50万的县(市)有17个,总人口在20万以下的县有2个。

2007年,44个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37亿元,到2009年已达283亿元,实现两年翻番。2008年,辽宁实施“县域经济3年倍增计划”,把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城市化作为工作重点,确定到2010年县域经济的主要经济目标翻番,并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5.2亿元;2009年共协调各金融机构向县域贷款170亿元;省政府新增7.9亿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到2009年底,全省已基本提前一年实现了县域经济第一个“倍增计划”。2009年,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70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9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

2010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在鞍山召开,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辽宁的瓦房店、海城、庄河、普兰店、大石桥、东港、开原共7个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东港市和开原市为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瓦房店和海城分列第18和19位,庄河位列第50位,普兰店位列第58位,大石桥位列第61位,新晋的东港和开原分别排名第83位和85位。七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都处于上升趋势。

2010年上半年,辽宁44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4.8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4个百分点,有11个县(市)超百亿元,其中4个县(市)超过200亿元,海城市达到330.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位增长,44个县(市)实现210.2亿元,同比增长50%,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7.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44个县(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575.5亿元,同比增长4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瓦房店等6个县(市)超百亿元,有13个县(市)增速超过50%。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薄弱

2006年,辽宁县域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二、三产业比重都有所提高,产业结构也实现了新的调整,但相比于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区(见表1),辽宁县域经济中农业比重仍然较大,在发展“一县一业”的同时没有加强产业间的联系,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二、三产业不够发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少,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回报的产品少等已成为制约县域产业升级的因素。一般来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与其二、三产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

表1:2006年部分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百分比

辽宁省农业型县(市)有21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7.7%。除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县域外,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依旧是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产业结构模式。例如,老四平工业区以花生为主(义县、昌图),北票农产品工业园以辣椒为主,凌源工业园以花卉为主等,虽然已形成一定的优

势,但现代化农业水平还未成熟;第二产业中仍以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为主,其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回报都比较低。第二产业绝大多数属于资源依赖型、粗放型和传统产业型,缺少精深加工型企业和有市场竞争力并形成规模的加工业。当前,辽宁县域工业园内的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域工业园内的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2.2 县域产业缺乏多样化,仍然是传统的“二元结构”

辽宁县域经济主体仍然是传统的“二元结构”,即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没有很好的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产业园区进行多样化的组合,没能使产业间形成一体化共同发展。在辽宁县域产业园区的发展中,专业的旅游服务园区和缺少专业的物流园区。例如,本溪市拥有关门山、汤沟、观音阁水库等多个著名旅游景点,但在旅游业发展中,没有建立专门的、具有现代服务特色的旅游园区;物流服务属于三产,它与一产、二产的关系密切,可以说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持。要保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一定要抓紧三产中配套服务产业的建设,加强县域产业的多样化组合。

2.3 产业链短,产业集群程度低

辽宁县域产业园内的产业链短且不完整,产业集群内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未形成网络化分工优势,“产业链的企业化倾向”严重,“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使产业聚集程度不高。以辽南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为例,虽然形成了以技术制造为优势的产业集群。而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相应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或相近企业的后向联系少,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需的关键性配件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没有形成本土化经营。多数企业进入园区动因是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而并非是园区产业聚集效应的吸引。

2.4 辽宁县域经济消费市场不够活跃

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农村消费日渐旺盛,2009年人均收入为5958元,比2006年的4090元增长了近46%。2006年,县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但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相比仍旧有一定差距,仅高于河北的16.8亿元,其中最高的是江苏的55.2亿元,是辽宁的2.8倍。在经济全球化相对经济过剩格局下,经济发展主要以拉动内需,开拓农村市场为重点,加强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整体。辽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农业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辽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尤其是粮食和肉类总产量高(2006年辽宁县均粮食总产量达39.2万吨,是东部地区25.9万吨的1.5倍,仅低于江苏;县均肉类总产量为9.1万吨,是东部地区4.4万吨的2.1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显著优势。培育和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配套产业,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线,实现生产、加工、产销一条龙格局,完成农产品多次增值,增加农业附加值。

3.2 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质量

在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改变靠农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以产业集群的提升和发展,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工业方面: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工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 技术产业、轻工业向重化工业、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模式转变;第三产业方面:结合各县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提高经济的综合实力。

3.3 提高县域产业集中度,打造产业集群

县域园区产业升级应以特色产业为主,主要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承接大中城市辐射的二、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辽宁沿海县域应搞好滩涂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合作发展;辽东山区县域重点发展林下产业、特色产业化龙头企业;辽西县域以发展生态经济、畜牧业等产业化项目,同时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对于工业园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地区,如瓦房店的轴承、开原的起重设备等工业制造项目,将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

3.4 以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

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开发战略的实施,12个沿海县(市)经济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业基

础和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集聚度高,交通、现代物流、金融业、旅游业较为发达,具有较强的积聚和辐射功能,将会对周边县(市)的发展产生经济的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生,张平主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2]张秀生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3]李晨阳,陈晓东,彭志彬等.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J].科教创新,2007,(14):158-160.

[4]姜旭.辽宁县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J].理论界,2007,(8):91~92.

[5]剜朝,万福民.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趋势、难点与对策研究

[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6).

[6]黄玮,刘喜渡,张钊等.辽宁沿海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41-545.

[7]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贺伟.辽宁经济展2006-2010[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9]于书今.政革取向与制度创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4.[10]冯云廷.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1]陈萍,王圣淇.县域经济依托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辽宁县域经济问题研究

[J].社会科学译刊,2006,(6).

第三篇: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对策:

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

2、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可行措施:a.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b.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类行为,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和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障环境保护的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d.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3、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

2、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1、197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2、从1989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99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期间在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法律并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3、从2000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期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管理使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

3、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内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也称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关系总称。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涵: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人类在从事环境利用行为中形成的环境利用关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破坏。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范畴既包含直接确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与资源行为准则的法律规范,也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控制的是可实现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4、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民法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专门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出现之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依靠民事侵权救济制度加以解决。

2、民法中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如人身权、财产权是环境污染受害人寻求救济的权利依据。

3、民法物权制度、相邻权制度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维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区别:

1、公私法属性不同。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属于私法的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更多地运用公法的手段对环境加以保护。

2、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并且更侧重与事前预防。

3、民法对环境受害者的救济是个案救济,侧重于对个人利益或者私益的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则更倾向于对环境整体的保护,侧重于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

5、试述“三同时”制度的内容。

“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同时设计,即在对有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程序进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审制度,并且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

2、同时施工,即建设项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施工。

3、同时投产并使用,即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相应的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产使用。正式投产使用后,非经审批部门的许可,该环境保护设施不得停止运营。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治理、恢复与补救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的主要能容是什么? ① 治理特指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者,由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利用行为的实际状况制定专门的治理计划并设定一定治理期限,命令环境利用行为人在该期限内完成治理事项、达到治理目标的行政强制措施。治理措施主要分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整治两大类。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恢复、补救和拯救措施,主要适用于因来发利用规划的失误或者违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受到破坏或者自然环境可能遭受损失的区域,主要包括恢复原状与补救或拯救两种措施。③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了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以及责任追究等五项机制。

7、试述“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主要区别和区分二者的意义。①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②他们的主要区别是,所产生的环境噪声是否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同。③区分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意义在于,对构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行为,环保部门或者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进行查处。对环境噪声排放并未超标,但事实上又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应当分不同情况由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主管机关作出相应的处理,以维护邻里之间良好的相邻关系。

8、试述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① 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核心目标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主要有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两种。前者仅通过限制排污口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的方式进行污染控制,后者通过限制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方式惊醒污染控制。②浓度控制操作简单,但是浓度控制方法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为企业提供额外的动力来更新生产技术、减少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有效实现污染控制目标,即使所有排污者均遵守排放标准,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总量依然可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并导致环境污染。③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尚未规定排污交易制度。

9、试述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①“三化”管理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②全过程管理化原则,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从生产、收集、贮存、运输、利用直到最终处置的全部过程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于可能成为固体废物的产品的管理,规定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③分类管理原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三类,其中对危险废物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10、试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

控制野生动物猎捕的主要规定。①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因科研,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有关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③规定狩猎期、狩猎区和禁止使用的工具、方法。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猎期内猎捕野生动物和进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11、论述环境侵权纠纷行政处理的本

质及其相较于民事诉讼的优点。环境侵权纠纷的行政处理,本质上乃是基于福利国家、给付行政之理想和传统民事责任,通过行政权力的作用,避免诉讼程序的烦琐和延迟,尽早实现损害的赔偿,已收保护受害人之效,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以行政力量之长克服司法作用之短,尽量避免或减轻传统“私法自治”原则对环境受害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民事诉讼程序相比,行政处理机制在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方面具有显著意义:①行政处理制度能够正视当事人间因社会的、经济的地位差异性产生的能力差异所造成的实质不平等现象,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公平性。②纠纷行政处理程序所需费用主要由国库负担,减轻了当事人负担。③行政纠纷处理程序通常较为简便,有利于迅速而妥善的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12、论述国际海洋保护的主要国际组织。

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主要包括三个: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

13、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指,各国应当共同承担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的责任,但各国承担的责任份额是有区别的。①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因此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这种共同承担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国都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并防止对管辖范围以外环境造成损害;第二,各国都应当广泛参与有关的国际合作;第三,各国都应当在环境方面相互合作和支持。②有区别的责任。这是对共同责任的具体化和对共同责任的再分配,即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担次要的责任。此外,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差别化环境标准也是区别责任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差别标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环境条约当中。

14、试述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也称环境损害预防原则,是指针对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和行为,事先采取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损害结果发生。该原则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①预防的对象是环境损害,这种损害是科学上确定的、形成共识的。②预防的目的是避免或者减少环境损害。③预防的性质属于事先积极控制。预防原则的意义: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较大环境利益,有利于扭转我国环境

保护的被动面。

15、论述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的监督管

理体制

①国务院环保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②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③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鱼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④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⑤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16、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一般是指国际环境法的形式渊源,即它的表现形式。国际法的法律渊源具有碎片化和零散的特点,各个领域都没有明确和清晰的国际法典。目前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包括:①国际环境条约。国际环境条约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它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订立的,明确各主体权利和义务内容、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的的国际协议。②国际环境习惯。在国际环境法中,国际习惯与条约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国际环境习惯是指国际法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作为通例被各国所接受的,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的的国际习惯。③一般法律原则。一般法律原则的作用在于填补相关国际法渊源的空白。④辅助性渊源。辅助性渊源主要包括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学说,这两者不是独立的国际私法渊源,但可以作为确定某项国际法原则或规则存在的证据。⑤“软法”。在国际环境法领域,许多有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书面文件的法律效力不十分明确,通常将这些书面文件称为“软法”。

17、试述实施公共参与原则的制度措施

①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将在推动我国公共参与原则制度化的第一部环境保护立法,它在推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功不可没。②环境行政许可和环境行政处罚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公众参与,推动环境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国务院环保部门还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等规章,对环境行政许可听证与环境行政处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规定。③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为了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府环保部门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及落实情况。④鼓励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代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⑤建立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制度。

18、试述我国《水法》规定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

①保护水量及生态用水。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持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②水功能区划制度。水功能区划制度是水功能区实行有效管理和保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重要手段。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④地下水禁限制度。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

19、简述我国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

①耕地占补制度。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③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

以乡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④耕地使用管制。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不得占用耕地。⑤开发未利用土地及三荒土地管理。⑥鼓励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⑦土地复耕制度。

第四篇:名词解释与论述

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具体环境: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4.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5.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6.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国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7.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机关和制度的总和。

8.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9.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10.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接线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周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14.公共组织结构: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15.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16.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7.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8.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9.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20.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21.人事行政:人事行政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中的人事管理。22.人力资源: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23.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所谓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

24.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5.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6.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

27.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作出决定的过程。28.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众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29.行政执行:也称行政实施,是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形成最早的概念。

30.行政控制:是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31.行政协调:是指高速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32.事前监督:指的是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33.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佥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34.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作为一种功能,它是言论自由权的诸项政治与社会功能之一。

35.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36.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宝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37.国家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短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38.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用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精神和规范。

39.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这个定义是指一般情况而言,不包括某些国家的行政机关内部的再授权。

40.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

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41.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 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简称规章。42.行政复议:是指分民、法人 或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 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 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硬骨头依法对该具体行 政行为进行佥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 为。

43.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 任追究,是指国家行政机智用其 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 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佥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 害人赔偿的制度。44.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 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 现代管理方法。

45.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 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46.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 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 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 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 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 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47.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 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 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 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 关系。

48.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 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 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 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 施。

49.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 应社会环境,或者为了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 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 系的过程。

50.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 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权力结构 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 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 成这种转型过程。

5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 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 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 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 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

论述

1、试析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1)政府成本过高;(2)政府的低效率;(3)资源配置的低效率;(4)寻租;(5)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2、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答:(1)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2)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5)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

3、试述行政体制的作用? 答:(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的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4)科学的行政公有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5)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

4、试述公共组织的特点。答:(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5)法制性

5、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6、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 答: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

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

7、试述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答:(1)抽象思维与决断能力;(2)人际关系的能力;(3)技术能力。

8、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答:(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地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9、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答:(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的重要标志。

10、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11、试述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答:(1)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12、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辞的目和;(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要求;(3)社会演变的要求;(4)

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5)新思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想、新价值的推动。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 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

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进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13、试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原则;(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5)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6)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14、试述行政监督的作用。答:(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15、试述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答:(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16、你认为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1)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17、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答:(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5)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18、试述行政改革的动力。答:(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2)经济基础变革的

第五篇:选人用人中的问题与对策

选人用人中的问题与对策

服务科学发展,既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也是组织工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围绕服务科学发展的有关要求,干部选拔任用的机制逐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氛围更浓,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更高,初步形成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但问题也客观存在,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当前树立服务科学发展的正确用人导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观念不新,重能力轻品行。长期以来,“能者上,庸者下”成了用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干部的品行。少数干部“才强德弱”,带着严重的“内伤”,不易被人觉察和发现,被组织重用后会忘乎所以,接受监督不到位,管理缺了位,群众意见无所谓,最后玩出了“格”。据称31岁—45岁的年轻干部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多发年龄段。“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

2、机制不活,重使用轻培养。在干部成长中,使用和培养是相辅相承的。但在具体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觉得哪位干部用起来得心应手,往往不愿意让他离开工作岗位,各种培训、交流、挂职就此“绝缘”。在党校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中,意外地出现了不少“培训专业户”就很能说明问题。

3、考评不全,重显绩轻潜绩。当前,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评估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定性考察,满足于“眼睛看、耳朵听,干部评”,缺乏科学合理考评体系,缺乏简便易行的操作规程。少数干部为了出政绩,捞资本,不惜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既加重了群众负担,又破坏了地区的科学发展基础。

4、渠道不畅,重选拔轻追究。一直以来,虽然在干部队伍建设“把住入口,疏通出口”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收效甚微。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干部考评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干部得到提拔后,就觉得进了“保险箱”,捧了“铁饭碗”,进取精神减退,“慢作为”甚至“不作为”。

5、推荐不公,重结果轻过程。《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程序,扩大了干部选用工作中的民主,增加了透明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简单的以票取人”的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对于民主推荐得票靠前的干部,只要没有明显问题,就要按得票多少确定考察对象,否则难以服众。至于在推荐过程中是否有“拉票贿选”行为,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可靠信息,更难掌握确凿证据。

二、树立服务科学发展的正确用人导向的具体形式

1、树立德行为先的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大力选拔政治坚定,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注重选拔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注重选拔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善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干部;注重选拔具有强烈事业心,求真务实、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注重选拔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群众口碑好,秉公用权、清正廉洁的干部;注重选拔那些经受住艰苦环境锻炼,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干部。凡在德上不“达标”者,即使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不能选拔重用;已在领导岗位上的,要坚决调整下来。

2、树立发展为本的正确用人导向。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选用干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推进;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把那些具有科学发展能力,能够引导科学发展,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3、树立实绩为基的正确用人导向。在干部实绩考察中,要坚持谋发展与重民生相统一。发展是第一要务,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发展是最基础的实绩,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最大的实绩。要坚持求“显绩”与重“潜绩”相统一。实绩既表现为看得见、见效快、好量化的“显绩”,又表现在打基础、周期长、难度大的“潜绩”,自觉地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衡量干部的实绩。

4、树立公论为要的正确用人导向。在新的形势下,干部工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选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一贯坚持的根本标准。必须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办事,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凡是多数群众不推荐、不赞成的一律不能提拔任用。

三、明确树立服务科学的正确用人导向的重大举措

1、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实绩考核的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应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政绩观,把上级要求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不断完善有关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项目和内容。二是实绩评价的标准要注重科学性。充分考虑政绩创造过程中的阶段差异、区域差异和岗位差异,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的传统做法与现代考评新技术新手段、组织化的评判与人性化的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象的发生。三是实绩评价的主体要注重民主性。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反映实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2、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坚持从基层和一线选人用人。基层和一线干部最理解群众之所想所需所盼,从基层和一线选人用人,有利于制定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农民“三最”问题。要通过从基层招录公务员、面向基层公开选拔干部等多种形式,选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二是不断扩大选人用人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等办法,打破由少数人选、在少数人中选的格局。三是积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坚持服务科学发展的标准,把那些具有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科学发展的人品官德、体现科学发展的工作实绩、落实科学发展的民意效果的干部选拔起来,把那些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投机钻营的干部坚决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去。

3、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培训机制。要尽量减少纯政治理论式的干部培训方式,围绕提升干部科学发展能力强化教育。紧密联系实际,开辟“学习超市”,力求按需培训,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坚持因地制宜和借外力发展的方式,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率。建立学时学分管理制度,将学习结果与干部考核挂钩,作为干部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整体效果和水平。

4、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干部监督资源,形成大监督格局。建立完善以经济责任审计和人事责任审核为主要内容的“双审”制度,综合利用“双审”结果。采取跟踪考察、日常考察、定期开展党性分析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干部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的考察。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快速反应核查机制,开通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和监督电子邮箱,实行实名举报奖励制度,有效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效的措施、最突出的成绩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下载用区域经济学论述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区域经济学论述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治理对策

    论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治理对策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重要的金融机构,其快速发展带动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着......

    简答与论述 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简述房地产的法律......

    公务员简答与论述

    1、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功绩制原则、党管干部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2、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必须坚......

    教育学与教学法论述

    1.试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化学创新实验2班 41107292 闫永刚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 经过了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结合自己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实践经验和......

    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精选]

    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每一个方面改革)的必要性,再梳理一下。亚信峰会关注一下。见第二轮复习前言第一课导学案 1、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福建农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院:交通学院专业年级:2011级土木工程学号:3116210014姓名:陈杨......

    南开大学2014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学初试成绩排名

    报考学院:(160)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报考专业:(020202)区域经济学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 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