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纪人制度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

时间:2019-05-13 04: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经纪人制度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经纪人制度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

第一篇:农业经纪人制度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

农业经纪人制度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

【摘 要】 农业经纪人队伍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市场中介,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西藏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制约因素需要使农牧民与市场需求之间联系起来,而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经纪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业经纪人;制约因素;发展?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0]3号)中提出:“改革以来日益活跃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形式的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市场中介,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指出:“要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支持和发展农业经纪人制度,对于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制约因素来探讨农业经纪人制度的发展应用问题。??

当前,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关于“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衔接,能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农民的增收”的指示精神,切实抓好,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扩大农副产品流通。??

一、对农业经纪人制度的基本认识??

农业经纪业是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农业生物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理体系与科教体系,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代理等经纪业务的中介服务业。农业经纪业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商品交换,就有农业经纪服务业。??

农业经纪人,是指在农业经济活动中,为促进农产品流通,为实现流通对接为目的,通过经纪代理等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中介服务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农业经纪人主要分为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工业及手工业产品经纪人、农业科技经纪人、农村文化经纪人、农村劳务经纪人、农村物流信息经纪人等。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是推动农业发展、繁荣农村市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农业经纪人是调整农产品结构的信息员。他们掌握信息、了解市场,一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信息向农民提供正确的生产信息和提供有效的技术咨询。农民到底种什么、养什么,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何才能销路畅通并获得高额回报,农业经纪人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据了解,目前我国农业经纪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规模种养业者,他们的种养示范就活生生地向农民提供了正确的生产信息。??

其次,农业经纪人是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农业经纪人不断地将农民的产品推销出去,农民辛苦种植的农产品不再烂在田里地头,农民通过劳动生产获得的收入就能充分预期并有确实的保障,农民致富之路不再遥远,农民致富行为不再盲目。??

其三,农业经纪人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者。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经纪人+农户”的模式是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经营方式。一个经纪人往往联系着若干农民,少则几户,多则成千上万,规模优势由此产生。??

其四,农业经纪人是改变农民观念的宣传员。农村经纪人的产生发展及活跃,对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民观念的改变,又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据国家工商总局对全国31个省市的最新统计,农业经纪人总户数达38万余户,经纪执业人员达61万余人,业务量达1700多亿元,标志着这一新生事物正在茁壮成长。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必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农业经纪人必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西藏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西藏农牧业发展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农牧民收入增长乏力,尤其是现金收入偏低;二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扶贫开发的对象、重点、任务、措施需要重新明确,扶贫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三是农牧区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中存在漏洞,效益发挥不明显;四是部分地区贯彻党在农村的政策还不彻底,一些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五是农牧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完善,对鳏寡孤独特殊贫困人群的生产、生活扶持不够;六是部分干部作风轻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在我区对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面临着较多制约因素:一是农牧区的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信息不灵,农畜产品流通不畅;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进步水平低;三是发展特色农牧业,乡镇企业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农牧区劳动力素质偏低,进入二、三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针对这种情况,各地党委、政府要提高服务意识,增强主动服务观念,特别要树立搞活流通、促进生产的观念,在流通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建立农牧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渠道。作为党委政府如何把数量庞大的广大农牧民有效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存在着高昂的服务成本。因此,寻求一种可行的方式使农牧民与市场需求之间联系起来,是十分迫切的。引入和培养大量农业经纪人可能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农业经济人员可以弥补政府部门运行成本高和不灵活的缺陷,把广大农牧民和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政府监管和规范农业经济人制度??

农业经济人制度是一个新事物,就会存在很多不足。由于农牧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特殊性,特别需要防范风险产生。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处于发展初期的农业经纪人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专门出台鼓励政策加强引导、扶持和规范,将他们引向正规化、专业化。??

从农牧民角度,政府部门一是要积极引导农牧民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商品观念,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二是要加大科技的转化、宣传、普及、推广力度,实行“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三是要重视农村初级市场销售网点建设,鼓励多种经济成份进入农畜产品收购,为农牧民提供市场化的服务;四是要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为农牧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列服务,使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同统一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同时发挥个体专业户、重点户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步提高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的组织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尊重和维护农牧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只有政府主导下大力规范发展农业经纪人制度,农业经纪人在广阔天地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搭起更多的金桥。我区的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オ?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0]3号.??

[3]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当前农村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西藏日报,第一版,2001.4.5.??

[4] 林仁惠等.现代农村经纪人.中国农业科技,2005.3.1.??

[5] 戴昀弟、黄权.农村经纪人知识问答.农业出版社,2007.1.1.??

[6] 弓永华、郭建平.农民经纪人简明读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9.1.三、对策思考??

要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立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央财政投入和资金合理分配的机制。??

1、制定法律、法规,要求各级地方财政建设新农村投入占总财政支出达到一定的比例,增长率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在中西部,鼓励地方政府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中央应让利于地方政府。提高耕地占用税率和土地补偿金,新增税收和土地出让金主要用于地方新农村建设和耕地开发整理。地方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纳入政府和主要领导的考核范围。??

2、建立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农村财政投入的力度,建立国民收入分配的新格局。完善现行财政制度,在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时,必须把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资金纳入财政制度框架内,让广大农民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给农民以国民待遇。要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解决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从事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补贴和农村教育支出应尽可能地由中央财政负担。严格按照《农业法》,积极安排财政支农各项支出预算,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政策,确保财政预算内新农村建设支出有较高的增长。建立规范的财政支农专项补助制度,确保粮食、食品的稳定、安全生产和农民增收。??

3、中央财政对于建设新农村的资金投入要实行区域差别、项目差别的政策。对于地方财政状况良好的发达地区要求给予较高比例的配套;对于地方财政虚弱的地区要实行全额拔付。在欠发达地区,实行项目差别。对于地方收益高、政绩明显的项目要求有一定比例的配套。对于产品公共性强,对地方政府来说政绩不显著的项目,如农田水利、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科技文化等方面项目实行全额拔付。??

4、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支农资金不被政府和个人挪用。加强补贴管理,全面推广“一卡(折)通”,启动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的银行卡或存折中,并进行网上公示和查询。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各项管理,要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部门预算。在分配支农资金时,既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又要切实按照实际需要,把握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减少财政不必要的负担。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按照预算编制和用款进度,及时跟踪问效。依法采取强硬措施,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益,对违规操作者,严格执行《预算法》,该停拨款的停拨,该处罚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严肃预算制约,保证预算执行畅通有效,使有限的财力达到最大的成效。建立政策通达机制。以往我们对农业、农村的政策支持经过的层次和环节非常多,不仅使得传递的时间长、严重滞后,而且层层截留,“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真正服务于农村和农民的资金要比财政拨付少得多。随着通讯、交通、信息管理条件的改善,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农村政策完全可以快速传递进入农村和农户家庭。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惠农政策可以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广播的宣传,直接进入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目前已经有条件建立政策通达机制,完全可以减少传递层次,中央和省级政策可以直接落实到县,县级可以加大直接管理村的职责,县级一些部门可以在乡镇基层组织的协助下直接服务到村到户。??

5、积极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机制。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当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单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全社会力量和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要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大力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帮助农村信用社逐步化解历史包袱,增强发展后劲,更好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引导各级信贷部门、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房舍改造实行政策倾斜。积极引导全社会资本、外商投资、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参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和农村社会保险以及公用事业建设,并在农村探索建立政策性、合作性和互助性的农业保险体系。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建立“民办公助”等机制,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オ?

作者简介:??

华兴顺(1964―)男.安徽舒城.安徽省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区域经济.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二篇:发展节水农业 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节水农业 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农牧业发展离不开水,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海省水资源状况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境内河湖众多,水系比较发达,境内水资源总量为629.3亿m3,居全国第15位,人均水资源量1.1万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2倍,被誉为“江河之源”和“中华水塔”。青海省区域间不平衡,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3.3%,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33m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农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湟水流域的浅山地区基本靠天吃饭,川水地区大部分引水灌溉。其间,部分川水地的春灌水(坐底水)主要靠冰、雪融化形成的径流来维持,苗水、拔节水完全依靠水利工程来解决,四水基本是无水可浇。黄河谷地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两岸地高水低,利用水资源必须“长引高提”,运行成本较高,成为制约农牧业生产的瓶颈。

二、存在的问题

(一)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用水传统,导致人们节水意识淡薄。东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黄河谷地的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其中有94%的面积是大水漫灌。在城郊设施农业中,采取了一些节水的措施,但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浇地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群众农业用水节约意识不强,对未来的水危机缺乏足够的认识。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节水措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二)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青海省水利工程建成时间都比较早,运行时间长,缺乏维修资金,带病运行的多,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5.24%,与全国平均水平16%相比差距较大,与国际上通常认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40%”相差悬殊。农业灌溉渠系配套率低,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为0.448,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大水漫灌,昼灌夜流,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造成的流失率至少在20%~60%,从而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节水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青海省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财政比较困难,国家和省投入农业节水工程的资金不足,农业节水灌溉建设滞后,致使节水农业发展缓慢。

三、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一)节水农业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青海省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本身的需要。发展节水农业可促进农业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是推进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的变革、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节水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发展节水农业,在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田水、土壤水利用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的配套和综合运用,协调配置土、肥、水、光、温等要素,把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减少或减轻旱灾的威胁,形成以提高单位用水效益和投入产出率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可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保障,为效益型农业结构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节水农业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发展节水农业,可优化水资源配置,从而使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普遍提高20%以上。与漫灌相比,管道输水灌溉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滴)灌可节水70%。其中采用喷灌后,每公顷灌溉定额水由4000多m3降到2000 m3以下,仅此一项就可以实现年节水4亿m3左右,可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和扩大农业灌溉面积,也为工业发展和解决人畜饮水提供了水源。

(四)节水农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前提。开垦荒地、扩大耕地的同时,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发展节水农业,可有效地节约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湿地、遏制土壤沙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

按照中央制定的治水方针和政策,坚持兴利除害、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并举的方针,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业生产领域内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农业节水抗旱综合能力为重点,力争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5%,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0.50。

(一)湟水流域: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从而维持整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以渠道防渗为主,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发展农业灌溉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对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小型灌区进行维修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试验和推广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干旱浅山地区充分利用现有水窖和小型水利设施,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微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补灌农业和低耗水农业,提高单位水的产出率。

(二)黄河干流区:充分利用目前电站水库抬高的水头,将原有提灌工程改为自流引水,加快渠道衬砌,降低运行费用和农业生产用水成本。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灌区维修改造等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试验和推广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快开展水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节约用水试点工作,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柴达木盆地:按照“增产少增地、增地少增水”的原则谋求发展。以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综合保障工程为龙头,以节水型社会为重点,抓节水农业,禁止开荒增地、无序引水、大水漫灌,合理配置水资源,结合本区域引水与生态保护等工程,开展林、草灌溉定额的研究,建立以“水土林草”为中心的灌溉绿洲农业,合理调配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现代化的绿洲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环湖地区:该区域以保护青海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牧区水利为切入点,通过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结合草原配套建设和退耕还牧、还草工作,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

五、措施和建议

(一)支持灌区节水改造。着力解决灌区工程渠(沟)系建筑物老化、渗漏损失大、计量设施不全、管理手段落后和末级渠系建设等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发挥好灌区节水作用。同时,加大支持干旱山区全膜栽培技术推广,提高保墒节水效能。

(二)支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以适宜灌溉区为重点,选择农业生产急需、发展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地区,集工程、农艺、农机和管理等措施于一体,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建设项目,为当地农牧户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让实用节水技术进村入户。

(三)支持推进浅山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以东部山旱区为重点,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增雨、集雨利用工程的抗旱减灾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支持节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农业节水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管护经费,逐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创新节水工程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逐步形成小型农业节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五)支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渠灌区逐步实现计量到斗门,有条件的地区要计量到田头。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逐步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强化农业水价制定、水费计收与使用的监管。

(六)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尽管国家加大了对青海省的支持力度,但由于青海省经济总量小,财力相对匮乏,水利历史欠账多,加之气候地理条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于东部地区等因素,资金供需矛盾仍很突出,需要国家财政继续加大对青海省节水农业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洪峰

第三篇:加强农业职业教育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加销、农工贸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农业职业教育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职业教育薄弱,农业科技知识普及难,农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低下,地方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我市为例,我市属于苏北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量大,成千上万的劳动大军“孔雀东南飞”,每县区年输出的劳务人员达10万以上。当地的职业技术教育也紧紧围绕劳务输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专业设置大多是工字头的,农字头的专业被冷落。我县的一所农业职业中学,是国家级职业高中,具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曾开设植保、园艺、农机维修、畜牧兽医等专业,培养了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如今也已名存实亡了。农字头的专业老师不得不改专业,或干脆调到普通中学任教。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年老体弱的留守人员,农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低下。

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当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政策、资金方面大力扶持,组建了各级各类农业合作社,建立了一大批种植、养殖基地,初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框架。由于农业产业化是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因此对农业人才需求广泛。农村各地涌现的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创业园也折射出农业对人才的渴求。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将拉动如下几类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业产业经纪人。

4、能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农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包装的农产品深加工者。

三、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带领我们走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实现农业产业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5、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剪板机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输送的新型劳动者,应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专多能、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能经受挫折和承受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篇:制度促进创新发展

制度促进创新发展

一、建立制度

学校在进行多年科技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可强化了系列制度,这些制度使得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案可查,使得科技教育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二、激励评价

学校对于科技教育的课题研究、论文获奖、学生获奖等都有相应的奖励办法,每年在教师节上进行隆重地表彰,并且在评职、评先、考核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激起了教师参与科技教育的热情。

三、重视师资队伍培训,提高理论实践水平,培养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师资是科技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科技教育提升水平的基本条件。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以及学科教师。

第五篇: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西藏经济 农牧业发展 县域问题

[论文摘要]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经济增长模式,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既要加强对农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更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规划中的主导作用。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发展缓慢的西部边疆落后地区。研究和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缩小与发达地区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西藏现有72个县,其中包括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业县、边贸县等区域经济类型。县域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001年,全区总人口为253.7万人,县域人口为239.43 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94.4%;全区gdp138.73亿元,县域gdp为130.97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94.4%。全区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其中96%以上是县域工业增加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县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藏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5元上升到2001年的5300元左右,增长了14倍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75元升至2001年的1404元,增长了8倍多。纵向比较成绩显著,横向比较差距较大。1999年,全国2109个县中,gdp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9个,其中广州南海市gdp达到306亿元,江苏江阴市达到300亿元。gdp超过50亿元的县共有270个,西部地区有19个县,仅占总数7.3%;gdp超过20亿元的县东部沿海省市占71%。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等份分组,在竞争力最强组中,西部地区的县占5%,东部地区占80%,中部地区占15%;竞争力最弱的组中,西部地区的占81.7%。东部地区占4%,中部地区占14.3%。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亿元。西藏阿里地区7县财政收入总额仅为0.28亿元,那曲10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46亿元,昌都11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1亿元,山南12个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69亿元;日喀则18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76亿元,林芝7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4亿元,所有的县远远没有达到平均规模。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西藏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

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三)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

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发挥的效益并不理想。因此,各级政府应继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同时,加大后续的管理工作力度,实行管理工作法人制,使巨大的投入资金能发挥永久性的效益。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做好农用和草场的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加强农牧业科技开发利用,切实为农村(转载于: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集体和农牧民个人自筹为辅,每项投入都应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勘察设计工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投入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今后的投资方向应向其他地区转移,以促进西藏区农牧业经济的平衡、协调和全面发展。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社区环境

人口居住分散、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西藏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农村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小城镇建设,要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使之充分发挥农副产品集散地、同城市联系的桥梁和农村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带动农村社会经

济的发展。同时应在牧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特别是应引导牧民采取联户、集体等办法联合经营,合理进行社会分工,形成一定经营规模,鼓励游牧的牧民相对定居和集中居住。还应切实搞好牧区的村落建设,为牧民接受文化教育、医疗保障以及在牧区形成一定商品市场奠定基础。

(三)建立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

市场是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龙头,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首先应以乡、镇为中心,加快建立包括农畜产品买卖在内的商品市场,尽快使农牧民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实际收入,同时又可以就近购买到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彻底解决“买难卖难”的矛盾,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机制,使我区广大农村尽快融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根据我区农村种植业一年一收和畜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较小的特点,将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到第 二、三产业中寻找出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强乡镇企业发展战略,以民族手工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兴办农产品、畜产品、藏药材加工和销售企业,加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1]狄方耀,程志碧,罗华著.西藏经济学导论[m].西藏人民篇二: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7-21 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岳颂东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类成功实践入手,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西藏当前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由此宏观而又具体化地提出了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和进一步完善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78(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57(x)(2009)02-0081-10 2008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指示:要以全新的思路谋划西藏未来发展战略。西藏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就是说,西藏经济发展不仅要吸收全国改革开放的共性动力,而且更要发挥西藏经济的特性潜力,不断充实、丰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使西藏与全国一道在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

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获得了经济和人身的解放,成为西藏的真正主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藏发展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西藏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经济领域在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2007年猛增到342.19亿元,是1959年的196.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142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09元,后者是前者的15.3倍。详见图

1、图2。

图

1、图2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述评》。

1、西藏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放前西藏没有任何工业。解放以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迄今已经建成的工业产业有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30多个门类。到2007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600多家,工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71亿元。西藏已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较为知名的地区品牌。见图3。



2、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农牧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

旧西藏农牧业生产极端落后,广大农牧民极度贫穷。解放以后,国家投入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西藏基本实现粮、油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很大增长,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75元,到2007年已达到2788元。详见图4。



3、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工业、农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旧西藏闻

所未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实现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的通信网络。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三种产业结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值为16.17:28.22:55.61,出现“三二一”排序的良好态势。

旧西藏城镇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也不过3万多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至今西藏已有建制市2个,建制县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详见图5。



4、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财政赤字成为历史

西藏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拉动转变。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20年来增长最快记录,已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增长、旅游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1999年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42.19亿元,同时也结束了长达15年的财政赤字的历史,总财力达到345亿元。详见图6。



5、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融入7全国大市场

旧西藏没有任何现代公路和铁路,仅依靠“茶马古道”与外界通商,西藏与外界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上。解放后,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为骨架,形成总长近3万公里的公路网。但是由于公路运距长、成本高、运量小、速度慢,运量不大,竞争力不强,西藏一直未能融入全国大市场。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完全实现了西藏的全流通状态。市场经济是流通经济,只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大进大出,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使西藏根本挣脱自然经济的交通桎梏,才能使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青藏铁路的通车是西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标志和重要里程碑,其经济、政治、社会、国防的重大意义将日益获得显现。



6、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地方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对外开放使西藏与内地、与世界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西藏地方区域市场初步形成,与全国、世界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接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西藏开展经济合作。“世界第三极”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西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热线。总之,西藏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西藏当前经济的基本特征

制定适合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全面了解西藏的区情,准确深入地剖析西藏经济的基本特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特征,充分挖掘西藏独特的发展潜质,谋划出经济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西藏经济的新跨越。西藏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通过去粗取精,集约归纳,大致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篇三:浅论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浅论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新疆是农业大区,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农业是新疆基础和战略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发展农业,在满足自给的前提下,近些年来,外向型农业已成为自治区政府及农民的一个主题。发展外向型农业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疆出口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从2001年的1.94亿美元到2008年的8.18亿美元。

本文在对外向型农业的概念,特征以及作用进行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有利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思路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新疆向型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外向型农业的概述

外向型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外向型农业,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是一种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是指自治区的农业经济和世界经济相联系,并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的,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形成有效的农产品进出口体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广义的外向型农业包括两个层次,两个方面,两个层次就是国外市场和 外市场(作为一个国家来讲只有一个层次),两个方面就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外商投资的税收和境外投资利润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2 新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迅猛。外向型农业创汇在自治区对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出口地区不断扩大,出口品种不断增加,外向型农业领域不断扩大

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猛——近年来,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62家,固定资产总额近100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农业产业化国家、自治区、地(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66家,其中国家级23家,自治区级296家。319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573.5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16亿元,上缴税金14.5亿元,累计带动农户251万余户。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新疆已逐步形成以天山面粉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粮油加工产业,以新疆泰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棉花加工产业,以中粮新疆屯河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产业,以伊犁巴口香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业。目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91家,同比增长12%;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21.5万余人,增长5.7%。

依靠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建立质控体系,新疆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名牌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全区94家企业的13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55家企业的10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5家企业的77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4家企业的292个产品通过qs认证。通过haccp体系认证的企业82家,i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174家。品牌战略稳步推进,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现有中国名牌11个,新疆名牌58个,中国驰名商标19个,新疆著名商标47个。

去年,新疆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约2898万亩,牲畜饲养量401万头,禽类饲养量1237万只,养殖水面20万亩。建成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46个。目前已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22个,面积84.7万亩,累计达到40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基地认定和基地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7.7%、33.3%和26.2%。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新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坚持发

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有力地支撑了新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势头。近年来,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8.9%的幅度递增,主要是凭借着发展新疆特色农业拉动的.近年来,人民坚持“稳定面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以高产优质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针,进一步调整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大优质棉产业带,生产了全区85%以上的棉花。长绒棉、彩色棉也已形成一定规模,有机棉开始发展。棉花在全区农民收入中占25%的比重,主产区农民棉花收入占到其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2005年,全区棉花面积达到1747万亩,总产达18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单产、总产、调出量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2006年棉花种植面积已突破1800万亩。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们坚持粮食区内平衡、自给有余的原则,重点在北疆和南疆阿克苏地区,建设优质商品粮产业带,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确保了粮食安全。2005年,自治区粮食面积达到2204万亩,粮食总产达876万吨,连续1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0多万吨,人均占有粮食在450公斤以上。

把特色林果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以南疆环塔里木地区为重点,以建设15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为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努力把林果业发展成为继棉花之后又一个支柱产业。全区特色林果总面积今年已达到1200多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已有900多万亩。特色果品的加工转化开始起步,干鲜果品、加工品出口量逐年增加。特色林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在主产区的一些县乡,林果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畜牧业特色优势地位。优势突出的优质牛奶、牛羊肉和细羊毛三大畜牧业主导产品,80%是在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和伊犁河谷三大产业带集中规模生产的。特别是以天山北坡为重点的牛奶产业带,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3000多吨,乳品年加工能力可达80万吨以上;优质肉羊年出栏3000多万只,优质细毛羊发展到1000多万只、绒山羊发展到660多万只。2005年,全区肉类、奶类和细羊毛总产量分别达到141万吨、152万吨和9.7万吨,畜牧业收入在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都超过了50%。

促进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扩大规模。加工番茄、甜菜、红花、哈密瓜、啤酒花、亚麻、枸杞、沙生麻黄、甘草、肉苁蓉等已经成为特色农业开发和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其中,番茄加工品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0%以上,出口占国际贸易量的1/4;甜菜制糖成为北方最大的生产基地;啤酒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设施农业迅速发展,温室大棚面积达40多万亩,小特色作物面积继续

二、发展新疆外向型农业的综合优势分析 2.1 区位条件优势 2.1.1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与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8个国家毗邻,国界线5400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拥有邻国最多的省区。目前,新疆拥有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是中国拥有口岸最多的省份。新疆的阿拉山口是中国到欧洲的新欧亚大陆桥的中专,其距离其距离比经由西伯利亚路桥通道节省2000多公里路。从地理上看,新疆不但与中亚国家相连,而且与欧洲,北美与西亚,北非的距离也是中国省区中最近的。新疆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可以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中降低成本,对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2.1.2 交通比较发达。

新疆得天独厚的区位是它拥有了较发达的交通条件。新疆处在国内,国际两个13亿人口大市场的结合部,是我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开拓中,西,南亚和欧洲市场的前沿阵地。新疆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和空中走廊。亚欧第二大陆桥,已达到1χ10t的年运输能力,铁路货运实施一票通关直达莫斯科和欧洲等地。从对中,外铁路海运线的计算,乌鲁木齐由新亚欧大陆桥到莫斯科,汉堡伦敦的距离比北京,上海,广州分别近3340km,4100km,4680km。乌鲁木齐通过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吉木乃等口岸运输蔬菜,水果及畜产品运输成本低,运距短,能保证果蔬新鲜快速直达周边农产品市场。对内有兰心铁路,连霍高速,312国道,新青公路,民航十几条航线与祖国内地相连。新疆具有其他省无法替代的地缘优势,十分有利于新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

2.2 资源优势

2.2.1 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区域间气候差异明显,水,土,光,热生物物种等自然资源丰富。2011年,新疆有耕地(总资源)00000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00公顷。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山和两盆的周围有大量的优良牧场,牧地面积为5.13×10m,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居全国第三。水资源占全国3%。地下水可采量2.51×10 m ,冰川储量占全国的50%,为新疆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水资源,并与夏季光热集中的特点形成了水热同季的明显优势。

新疆是我国日照度最多的省区之一,光照时间长,太阳年辐射总量在全国排第二,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一些地方还有丰富地热资源,可以用来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

新疆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独特,发展潜力较大。新疆地方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耐粗饲料等优良特性。新疆是多种果树的起源中心,果树资源丰富。2.2.2 特色资源优势。

新疆特色农产品有能力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导产业。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2007年,新疆果树种植面积超过86.7万公顷,产品总产量突破45万吨,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新疆的果品目前已畅销世界接近60个国家,具有出口竞争优势。

下载农业经纪人制度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经纪人制度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纪人制度

    《全民经纪人操作手册》宗旨:1,让广大新入职的全民经纪人能够迅速的了解行业、熟悉产品,能让其以最快的速度上手开展工作。2,促进腾讯房产-全民经纪人的资讯传播及推广。3,让各大......

    发展农村经纪人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调查)

    发展农村经纪人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高安市工商局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调查近几年来,高安市活跃着一大批农村经纪人,其中货运信息经纪人、肉牛经纪人、蔬菜经纪人是三种重要......

    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

    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李义生 现阶段各种疾病发病如此之高和人们食用的各种不健康的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

    多税种优惠促进农业发展

    多税种优惠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实现国富民强现......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残疾人增收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残疾人增收 ---竹北乡典型事例汇报材料 四川省益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企业之一,我乡引进该公司推广的“黑五类”农产品种植,给我乡残疾人......

    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绿色农业发展陈彩能潘连公(执笔)(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天水741000)摘要:本文分析了天水市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分类指导,促......

    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县政协常委刘树平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品牌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并以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