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路桥经济发展的思考
路桥经济发展的思考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路径和图景,路桥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各方面中一股强势力量,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路桥经济”与信息革命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货运需求也快速增长。这些需求极大地推动着公路、铁路、航空和航运的发展,使得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崛起并迅速发展。路与桥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推进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路桥经济”。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连接内地与沿海地区的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力发展交通公路运输网络则是最现实、最佳的选择。特别是西部大开发这个前所未有的开放舞台和发展机遇。给属地化后的地勘单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无限商机正在向地质职工招手。
现代信息社会路桥公司的发展有以下两点重要的启示:
(1)世界进入了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对许多地方而言,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港口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设大交通,就能营造大优势,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个地方和企业的经济富强就指日可待。实施“路桥攀济”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的运摧。抓住大好时机,在路桥建设这一特殊商品市场中主动出击,利用自身优势,采取靠大船优势互补,借大船发展自己,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为当务之
急。
(2)路桥建设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学科。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路桥的内容、范围、深度、广度以及规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对从事和正准备投人建设路桥的企业和人员来说,无论在资质、能力、信誉还是在家质、实力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建设路桥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的路桥建设管理人员和队伍将在社会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路桥建设人员来说,家质要求是较商的:应具有技术、经济、法规和管理的综合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目标和发展眼光,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培训人才,积极向路桥进军,向路桥市场要效益。
路桥公司要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改变传统现念。观念落后是发展的最大障碍。观念的改变显得格外重要。开发路桥.如果不率先解决思维创新问题,即便商机送上门来,也还是会失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会有人来求你发展,想发展就要自己去努力争取机会,把握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把握机遇的窍门就是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让我们的观念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这就需要改变观念、创新思维。
(2)改变培训方式。教育培训方式的改变是目前提高地勘单位适应路桥建设人员家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的教育培训多局限于常规的计划性轮训、培训,确有不足之处。有的单
位甚至根本不对员工进行培训,全命吃计划经济时留下来的一点人才老本。应当承认,我们对路桥专业管理人员家质的教育与培养是比较薄弱的。为此,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培训方式予以改变。
(3)改史发展模式。随着我国向市场化方向的不断迈进,投资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地勘单位的发展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我们要结合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的实际,充分利用多个投资梁道:一是争取部、局扶特启动资金,二是向商业银行货欲,三是企业自筹资金,四是职工部分风险雍资或股份投资。从求生存、谋发展的角度出发,彻底改变一。等二靠三要的被动局面。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路桥公司在改进自身发展条件及其发展方法时,同时要加强新形式下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新形势下路桥公司必须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虽然我国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路桥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同样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且路桥施工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求不断提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将加大。
1、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建筑类企业数量众多,2009年,我国共有建筑类企业70817个,其中国有、集体、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数分别达到5009、5352、444、351个,由此可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这就使得路桥公司特别是区域性的路桥公司要在招标中获胜,必须拥有自身的优势,否则难以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
2、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路桥公司而 言,要有创业、成长走向成熟阶段,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有剩余的资源分配于企业内部制度的完善,才能将自身结构的完善融合于长远的发展战略。其次,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核心竞争力。对于路桥企业而言,必须拥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应对复杂的施工环境,才能在竞标与投标竞争中获胜。再次,企业要获取外部资金等支持必须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当前,路桥类企业施工事故时有发生,施工后出现各类问题的情况也不罕见,这就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很好的 履行。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使得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形象,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加大监督力度,加大对各种施工材料的审核,并加强施工管理,从而可以避免各类事故的发。另一方面,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会使得企业施工过程中不会追求通过以次充好等不道德的行为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且有竞争力的公司其中标的项目多,可以通过诸如谈判等方式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不会出现于单个项目中争利的行为,从而有利于其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二、新形势下路桥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路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面临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明显、企业本身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发展状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挑战。
1、企业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明显。首先,当前国际环境对路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我国路桥行业中部分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走出了国门,在国外承建了大量的工程,但其中部分国家出现政局动荡,或者国内政府深陷债务危机,使得企业出现巨额损失,从而给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其次,国内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明显。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央行大量的收缩流动性,使得路桥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现实难题。再次,路桥企业需要大量的零时性劳动力来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在“用工荒”的背景下,一方
面这种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要聘用到足够的劳动力难度加大,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挑战。
2、部分路桥企业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发展状态。虽然我国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给路桥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总体来看,一方面,部分路桥企业忙于规模上的扩张,以争取更多的项目,但是却忽视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部分路桥公司依托其国有属性,过于依靠国家或者政府部门的力量来获取工程,其生产经营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在经营策略上仍然没有以现代企业理论来实施经营管理,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出现了滞后,给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
3、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路桥企业的激励制度大多为根据单个项目对相关管理人员实施奖励政策,这种政策能够在短期内收到很好的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为增加收益,项目负责人可能会更加关注成本节约、施工工期的缩短等因素,而忽视了企业形象等方面的塑造,从而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由于我国路桥公司大多属于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等现代激励方式的实施面临诸多制约,从而使得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更多的关注短期内企业的效益,可能不会过多的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新形势下提升路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提升路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积极培育引进优质发展要素,有效利用外部环境等方面着手。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首先,要从制度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系统的优化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从而为提高公司运行效率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强化公司内部制度的实施。在强化管理的过程中,公司要全面落实已有的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提升公司规范化管理水平。再次,要加强企业文化管理。要积极的培育企业文化,实施文化管理,通过文化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2、积极培育引进优质发展要素。首先,要重视对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其次,要注重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在企业扩张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利用战略重组来优化要素配置。
3、有效利用外部的有利环境。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在继续,可以预见,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投资仍然不会急剧的减少,因此,路桥公司要充分利用国内这种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从而壮大自己,为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基础。此外,当前国家积极的鼓励企业“走出去”,路桥公司可以通过跟政府部门的合作,加快实施跨国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不足
1.1使用效率不高
为了满足不同工程项目施工的需要,企业消耗大量资金投到机械设备购买上。而在具体施工阶段,不少机械设备处于“闲状态,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另外因为现阶段路施企业购置、使用机械设备未能顾及到设备的无形磨损,既影响了备使用性能的发挥,也减短了设备使用的期限。由于路桥机械设的功能形式单一,只能服务于路桥施工作业,若不能在施工过程得到有效利用,则难以达到现阶段路桥建设市场的使用要求。
1.2操作职责不清
国家对建筑行业的机械设备运用也制定了相应的文件,而施工企业往往受到国家管理条例的限制,把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施工技术管理合为一体。在提高施工效率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性,仅仅注重施工技术、施工周期、施工质量等方面要求,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造成在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出现偏重使用、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阻碍了正常的施工秩序。
1.3制度执行不当
我国不少部门对建筑施工的机械设备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如:交通运输部和省、市路桥管理部门等,都针对路桥施工特点颁布了机械设备的管理准则。但施工单位对这些规定标准似乎不够重视,使得管理阶段未能完全执行管理标准,造成机械使用的“三定”制度、保养制度、使用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等无法实施,给机械设备管理带来了不同的阻碍。
1.4设备核算不细
因受到工程施工管理体系的限制,使得机械设备的管理体系难以全面实施。设备核算与工程施工核算相互融合之后,给施工机械设备的核算政策实施带来较大的难度。机械设备在运用过程中未计台班,材料、维修、保养等资金投入归纳到成本投资中,使得机械设备在使用时难以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从而最终导致机械使用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机械设备出现较大的损坏。
2改进机械设备管理的途径
2.1合理调整设备
根据路桥工程的不同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应该对机械设备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满足施工项目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等级的路桥施工项目,我们要做好机械设备之间的配合运用,除了要顾及到施工方案、施工工期、工程数量、当地的地质等因素外,还要做好机械设备性能的检测。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率达到最高,才能为施工单位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2.1.1设备组合拿到一个工程项目之后,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方案深入分析,把握好需要运用到的主要机械设备。再结合主导机械的使用情况,添加相应的辅助设备进行配合运行,以此来增强整个设备的使用性能。若能达到施工正常操作的需要,则应该降低配套机械的使用数量。利用的配套机械在操作过程中需与主导机械设备保持一致,由此来提高设备组合的运行效率。
2.1.2设备运用
施工现场安排作业人员时对设备运用进行分配,施工项目的机械在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标准规章进行。不仅要避免发生“大马拉小车”、“精机粗作”等问题,还要减少机械设备的运行费用,促进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此外,还要避免出现“小马拉大车”、“超负荷蛮干”的问题,尽量减轻机械设备的超负荷运行状态。
2.1.3提高效益
市场上有众多从事路桥建设的单位,但不可能每个单位都有施工任务,所以这些没有施工任务的单位所用的设备就被闲置,而那些有施工任务的单位,随着路面等级的不断提高,路桥施工所运用的设备品种不断增加,规格不断变化,本单位所拥有的机械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出现了供需失调的局面。这就要求各单位通过依托市场,利用市场的规律营运租赁工作来调节这一现象。运用灵活外租的方法,可使有施工任务的单位降低成本、加速资金的周转,使无施工任务的单位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即可使闲置或二手的设备进行再利用,又可以减小技术落后的风险,同时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注意:我补充了路桥公司机械装配部门,也就相当于你们部门工作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现在字数差不多了,你把所有的内容梳理后,用一些过度的语句衔接起来。注意格式和排版,至少要让别人看你的态度是端正的。你自己也要动动手,多练练。
第二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
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土改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2] 冯伟,甄真.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3] 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思考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马溪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五、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做好农业服务,确保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地方农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基层政府,一要做好国家政策落实服务工作,要将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三农”政策切切实实逐一兑现给农民,要调动全体基层力量,将上级党委、政府“三农”政策向农民宣传到位,实施到位,使农民得到实惠,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二要为农村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使其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流通、交易,要培养乡土物流人才,发展壮大物流业,要筹资为农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有条件时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四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利用现代交通枢纽将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变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六、朝旅游业方向发展,在特种养殖、种植上下功夫。要长期保护马溪的青山绿水和野生生态资源,必须走旅游业和特种养殖、种植发展道路。马溪地处三地四县五乡镇交汇处,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要充分利用施秉县北环路打通后的机遇,把马溪未来发展融入施秉、镇远、石阡、余庆旅游发展圈,逐步开发佛顶山、九龙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
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与石阡的窑上景区、施秉的杉木河、黑冲、云台山景区连成一遍,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保护青山绿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五步蛇、乌梢蛇、古妮虫草是马溪的野生自然资源特色,但现在人们仍在非法猎取,除了继续打击不法行为外,政府应鼓励部分农户从事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乌梢蛇、古妮虫草等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种植,用来满足市场需要,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实现保护野生生态资源目的。
第四篇:莆田市会展经济发展思考
莆田市会展经济发展思考
会展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拉动消费增长的形象产业和朝阳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助推器”和区域经济的“领头羊”。莆田市作为海峡西岸沿海城市,加快发展会展业,既是适应我国会展业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推进港城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要通过体制创新、品牌引领、项目驱动、开放带动、分类指导、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大力提升莆田会展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会展业发展领先于传统服务业发展、领先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一、会展经济的含义及作用
1、会展经济的含义。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和展览,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创造商机,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2、会展经济的功能和作用。会展经济的功能和作用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会展业都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规范化发展的会展经济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不管国际还是国内,一些著名的“展览城”如德国汉诺威、我国的香港等,会展业为其带来了直接的收益和经济的繁荣。会展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产业,其利润率大约在20一25%。
较强的产业带动。会展经济涉及服务、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以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部门,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有关资料
显示,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会展经济还可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
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电视机等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即使是在信息技术和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议和展览的便捷性、集中性、直观性和快速性,在新技术的推广方面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经济贸易合作。在一些交易会、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上都能签署一定金额的购销合同、投资、转让和合资意向书。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国际上有许多以展览著称的城市,展览在为这些城市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它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会展业也被认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莆田市发展会展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运用SWOT分析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本文尝试对莆田发展会展经济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并确定其发展战略。
(一)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Strengh)分析。优势是指能使会展城市获得战略领先并进行有效竞争,从而实现自己目标的某些强大的内部因素或特征,通常表现为一种相对优势。一般说来,会展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城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气 2
候温和,风景秀丽,交通便捷;二是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在全国或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三是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四是有发达的会展硬件设施和相关的会展服务业。应该说莆田初步具备这些条件,发展会展业有一定潜力。
1、经济强劲,产业支撑有力。莆田市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691.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7位。制鞋、食品、电子、能源、林产、机械、医药、化工、工艺品、纺织服装等十大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荔枝、枇杷、龙眼、文旦柚、鲍鱼等农副产品名闻天下。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工艺美术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25万人,年产值超2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164家,完成产值78.56亿元。2003年以来,莆田相继荣获了“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银饰之乡”和“中国政务商务礼品产业基地”等称号,是国内拥有工艺美术区域品牌称号最多的设区市。制鞋、医疗、服装、化工、林产加工和轻工等优势产业群也将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
2、区位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莆田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北联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与台湾仅有一水之隔,地理位臵优越。随着福厦铁路开通,向莆铁路、福厦高速公路拓宽等重大基础设施动工建设,以及湄州湾、兴化湾加快开发,将逐步形成海陆空齐全、多功能、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区位优势必将更加突出。
3、设施完备,接待条件良好。目前,我市拥有莆田工艺美术城展示中心、秀屿国际木材展示贸易中心、莆田市秀屿区医疗药品器械展览馆等会展场馆,可供展览的面积近6万平方米。2009年底星级饭店及其它宾馆共计42家,2010年为迎接省运会新建18家配套酒 3
店,已经初步具备了举办大中型会展活动的硬件设施和接待能力。成功举办了“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鞋材鞋机展”、“中国(莆田)木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建莆田秀屿医疗器械药品展销会”等大型会展,也为莆田会展业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
4、妈祖故里,旅游资源丰富。莆田依山傍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年平均气温18℃—2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国内外游客理想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胜地。莆田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已成为联结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纽带,位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湄洲岛上的天后宫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座妈祖宫庙的祖庙。莆田具有独特的妈祖信仰优势,在全世界有妈祖庙5000多座,信仰妈祝文化的有2亿多人,其中仅台湾一省就有3950多座妈祖庙和1600多万信徒,妈祖信仰是莆田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所在。有福建四大佛教丛林和“十佳风景区”之一的千年古刹广化寺,“福建三绝”之一的九鲤湖,元妙观三清殿、木兰陂、释迦文佛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名中外的南少林寺等旅游资源。
5、民资雄厚,对外吸引力大。莆商遍布全国全世界,经过多年的创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从2003年起充分利用在外资本雄厚这一优势,大力实施民资“回归”工程,民营资本持续回归。对外吸引力不断加大,2009年再次被中国城市品牌大会评选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二)发展会展经济的劣势(Weakness)分析。
1、现代会展经济理念淡弱。莆田市会展业起步晚、发展落后,目前对会展经济尚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定位。虽然近些年来莆田已经举办了大大小小的会展几十场,但真正意义上把会展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仍然很少。至于将会展产业作为高品 4
质的专项产品来看待,那更是极少数专家人士才做的事情。对会展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是影响会展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2、举办大型会展经验缺乏。每年办展数量见少,大部分会展处于“小、散”的状态,与国内省内会展十分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和福州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会展活动本身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较低,缺乏特色,从而使其作为旅游产品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布展水平较低,展位设计缺乏个性。会展活动中的布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莆田会展行业现有的策划、设计水平还比较低,使许多主题鲜明的会展活动,因为布展的低水平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参加活动的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削弱了自身的吸引力。会展活动的低水平,使会展旅游也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发展层次。
3、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会展经济也是智力经济,一次成功的会展,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进行精心策划,需要专门的展览公司承办。但遗憾的是,目前莆田市这方面的人才和公司奇缺。会展人员素质偏低,名牌展览公司匮乏,造成会展的组织和管理混乱,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使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佳。此外,莆田市的会展经济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和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布臵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等服务均由同一批人承担,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会展的效率。
4、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会展旅游在运作上有一套成熟的市场化机制,而在我国,这种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在莆田乃至福建则仅仅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手段,使莆田在发展会展旅游时更多地依靠政府介入,这与旅游经济市 5
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不相符。政府主导会展产业发展中,行政干预过多,缺乏正确的引导,会展公司是政府的“专业职能部门”。
5、相关行业间的协作缺乏。每一次大型会议或展览活动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接待、餐饮、翻译、邮政、保安等诸多服务项目,这就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形成一个科学的分工协作体系,一些会展企业 “小、散、乱”的现状仍然没有彻底改变,要么由于自身规模太小没有与会展旅游业合作的能力,要么缺乏创新理念根本就没有与其它行业合作的思想。
(三)发展会展经济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目前,中国会展业的黄金时代已到来。中国会展业同国际会展业相比虽然起步晚,但却以年均2O%的速度增长。我省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5〃18国际招商月”、“6〃18科技成果展览会”、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石狮“海峡服装节”、漳州 “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等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知名展会品牌。莆田市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点建设城市,也迎来了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尤其是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已经成为规模大、影响广的海峡两岸工艺品产业交流盛会。
(四)发展会展经济的威胁(Threat)分析
城市竞争力弱。近几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会展业飞速发展,广州、深圳、珠海、宁波、义乌等地都相继建设了规模大、设施一流的会展中心和数量繁多的大小会展公司。作为我省的一线中心城市福州和厦门,也分别依托国家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对于会展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莆田,会展专业设施相对较少,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建设相对会展发展的需求不足,会展人才紧缺,6
会展的策划、组织与管理方面也欠缺经验,都使得莆田不可避免地面对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发展莆田会展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莆田发展会展经济的SWOT分析,莆田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利用现有的机遇,在对会展业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进行重点开发。目前,莆田市应从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有机遇出发,开发多元化会展经济,以化解来自于外部竞争等的不利因素。为此,要把会展市场定位为:“国内、区域、专业、地方特色”上来。国内,就是开拓国内会展市场,积极承办国内的会展活动;区域,就是以自己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积极承办海峡两岸会展活动;专业,就是根据莆田自身在资源、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积极承办专业性的会展活动;地方特色,就是在目标市场选择上突出莆田地方特色。同时在依靠自身优势,不断创造机遇,增强会展经济竞争实力的同时,发挥莆田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区域间的会展合作,进行跨地区的会展产业合作经营。
会展业是一个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会展经济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已被人们充分认知。正如美国一位市长如此比喻会展经济的魅力:“如果在我这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我的头上撒美元”。正是会展经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应其市场冲击和白热化竞争也将愈演愈烈。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塘、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东北边贸、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如何抢占先机,在推进港城跨越发展中会展业也稳步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加强领导协调,制定扶持政策
随着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根据我国国情和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莆田应采取德国和新加坡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比较合适。应成立专门的政府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全市会展经济的组织领导;建立必要的联系会议制度,强化工作协调。可在市经贸委设“会展业管理处”常设机构,代表市政府对全市会展经济进行经济性的业务指导,并负责落实和监督有关决定和政策的实施,适时提出调整建议,协调有关部门机构的工作关系和行业协会的沟通。使政府管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导入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淡化行政干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行业发展环境和竞争秩序,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规模化、信息化的会展经济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会展行业软环境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实施相关财政扶持政策,建立专门的扶持基金,对公益性、创新性和新培育的展会,新建场馆和配套设施,在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会展业,以便引入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会展经济更快发展。
2、明确功能定位,搞好整体规划
国内会展经济大致分为综合型、专业型、特种型三类。莆田作为海西二线城市,要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专业展。在此基础上,必须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从城市发展的整体角度,包括与会展业的相配套的产业协调发展,提出并执行一个长远发展规划。扶持、规范、协调行业发展,引导相关会展企业、机构,按照总体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加快相关软硬件的建设、改造和提高。争取在3年内实现会展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5年内实现集团化和区域化,10年内实现品牌化和国际化。
3、建立法律规章,创新工作机制
行业法规是约束业内主体经济行为的基本规范。在依法从政、依法从事的今天,为建立健全展览业管理体制、规范招展与办展的经营行为、加强行政监管与协调,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完善会展业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及规范办展,鼓励有序竞争,必须加快颁布《莆田市会展业管理办法》。重点要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办展主体的资质条件,理顺行政主管部门与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法律关系,加强对会展活动的市场监管,完善会展活动中有关治安、消防、交通、市容等方面的管理机制,引导行业组织、会展主办单位、场馆机构的行业自律,建立会展项目的审查协调机制。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我市会展业的发展,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展会评估、信息统计、安全保障、质量监督、产权保护等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扶持发展专业公司和服务机构,形成政府、部门、协会、中介、专业公司、参展企业职责清楚,分工明确,配合有序的工作机制。
4、整合优势资源,创立会展品牌
一是整合城市资源。充分发挥周边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整合城市内部资源,集中力量办大展、专展、特展;另一方面,整合城市外部资源,让周边城市和省外、境外城市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形成城市联盟办展会,从而打造会展城市品牌。
二是整合系统资源。整合系统的横向和纵向资源,尤其是上级资源,利用国家部委支持海西建设的优惠措施,争取国家部委的会展项目落地莆田,我们负责承办,借势造品牌。
三是整合协会资源。莆田有多家协会,他们有比较丰富的办展会的经验和资源,尤其是产业协会和行业协会,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沟 9
通,齐心协力办展会,共树品牌。
5、培养吸引人才,推进合作战略
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市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会展业市场的白热化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吸引人才。一是加强院校培养。积极扶持各类院校大力培养会展专业的本专科人才。二是强化市场培训。把会展人才培训纳入中小企业人才培训规划,资助各类培训机构,强化会展人才的培训。三是吸引市外、省外、国外人才。要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大力引进市外、省外、国外高端会展人才。要注重吸引和引进国际著名的会展专业公司和上海、北京、广州的专业公司来莆联合创业。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与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并积极拓展市外、省外和国外市场,实际莆田会展业“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莆田市会展业的能力和水平,使莆田会展经济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五篇: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
一、坚持观念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观念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引导,鼓励企业经营治理者树立“办大企业、树高品牌、抓大市场、创新技术”的新理念,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水平。二是机遇意识。充分熟悉和正确把握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三是大局意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地方的关系,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县利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重治理、轻服务”的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五是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发挥资源优势,致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山水”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抓政策激励、抓发展规划,抓龙头带动和抓技术扶持上来,发展壮大“山野菜加工、人参种植、有机水稻”区划经济。要突出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矿泉水资源。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能人和企业老板投资兴办矿泉水加工。二是进一步开发矿产资源,在原有铁矿、金矿的基础上,加快其它矿藏的勘探、招商投资步伐。增强我县经济收入来源。
三、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要重点抓好“四大工程”建设:一是交通公路工程建设。重点要抓好县区公路和老松、珲乌、长清公路三大出口公路建设,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要充分发挥松江铁路运输的作用,创造条件建立铁路运
输基地。二是市政工程建设。利用国家“村村通”农村公路建设东风加快县城和乡镇中心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投资置业者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三是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县城防洪堤建设和水库、堤围的除险加固以及供电线路改造工作。四是信息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通信设施和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县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要以资源为导向,以工业园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贸洽会、恳亲会、侨贤回乡探亲的有利时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向他们宣传县委、县政府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大力推介优质高效的引资服务台,吸引更多的侨胞、商客前来投资置业。为招商引资筑好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效果。要适时调整思路和对策,重在加快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步伐。在引进项目上,坚持以大项目为重点,大、中、小项目一齐抓,扩大引资范围,拓宽引资领域,在抓好传统项目引进的同时,抓紧大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在引进资金上,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既要重视引进县外的资金,又要盘活利用好县内的资金如金融资金等,把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去。
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镇级经济和次中心城市发展。
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事业费支出,稳定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扶持弱质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大金融对乡镇经济的支持力度。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改善金融服务。要不断创新信贷方式,努力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支持农村节水浇灌、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小城镇等工程建设,完善乡村功能,促其快速发展。四是加强部门服务。同时,要积极协助和支持乡镇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全力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五是加快中心镇和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步伐。把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业,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县城和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对区域经济优化整合和集聚辐射功能,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构建更高更大的平台。
六、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
一是巩固发展第一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调特、调优、调高,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种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做强特色农业。二是壮大提升第二产业。要坚持思路、结构、科技、体制、治理、环境六大创新,实行政策扶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扶优扶强扶大工业经济,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商贸、交通、市政服务等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信息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七、落实激励机制,调动镇级的积极性。
我县镇级财政运行质量较差,财政收入少,财力薄弱,困难重重。因此,要制订激励机制,理顺分配关系,充分调动镇级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我想可采取两条激励措施:一是对超额完成县下达税收任务的,可将中央、省返还地方的税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镇政府;二是对新办企业创新税收的,在一定时期内可将中心、省返还地方的税收部分全部返还给镇政府。通过发展壮大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的发展步伐。此外,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不断增加各镇财政的收入来源。
八、转变机关作风,优化发展软环境。
我县地处山区,在硬环境不如人的情况下,必须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一要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以“三个有利于”为最大的政策,以“三个代表”为最高的要求,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二要营造有令必行的政务环境。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决策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办事方式,创新服务方法,简化办事程序,切实为外商和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保姆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用真情感动外商、留住外商。三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降低投资风险,增强安全感。